人物:杨存中

相关人物:共 9 位
共 9 首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73—1146 【介绍】: 宋景州阜城人,字彦游。
哲宗元符间进士。
徽宗宣和中判国子监,除河北提刑。
金人南侵,弃官逃匿。
高宗建炎中张悫荐知济南府,金人攻济南,豫杀守将关胜,降金。
四年,金人册其为帝,国号“大齐”,都大名,后迁汴京。
与其子刘麟时诱金人攻宋,且籍民兵三十万入寇,屡为韩世忠、岳飞、杨沂中等所败,金人诘其罪。
绍兴七年,被废为蜀王,徙临潢,改封曹王。
全宋诗
刘豫(一○七三~一一四三),字彦游,景州阜城(今属河北)人。哲宗元符间进士。徽宗政和二年(一一一二),召拜殿中侍御史,未几出为两浙察访。高宗建炎二年(一一二八),知济南府。金兵南侵,豫缒城投降。三年,高宗至江南,金徙豫知东平府,充京东西、淮南等路安抚使。四年,册豫为皇帝,国号大齐,年号阜昌。至绍兴七年(一一三七),金人恐豫兵众难制,以治国无状为由,废为蜀王。后居相州,改封曹王。卒于绍兴十三年,年七十一。《宋史》卷四七五入《叛臣传》、《金史》卷七七有传。今录诗八首。
中州集
豫字彦由,阜城人。仕宋知济南府事。汴京下,立张邦昌为大楚皇帝。宋灭楚,更立彦由,国号齐,建元阜昌。八年废为蜀王,迁黄龙府,改封曹。有集十卷行于世。二子麟、猊。孙通,海陵朝参知政事。四世孙瑛,今在太原。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96—1139 【介绍】: 宋延安人,字希贤。
以父荫补官。
积官至泾原副将、权殿前司统辖。
张俊选为统领,从平秀州徐明叛军,以功迁御前中军统制。
后守明州,破金前军。
高宗绍兴元年,讨叛将李成,迁环庆路马步军副总管、神武右军统制。
六年,伪齐犯淮,合杨沂中兵于藕塘,大败之,擢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
八年,知庐州,以百余骑击退敌数百骑。
卒谥壮敏。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98—1162 【介绍】: 宋德顺军人,字信叔。
高宗建炎中为陇右都护,为夏人所畏。
张浚宣抚陕西,任为泾原经略使。
绍兴初赴京领宿卫亲军,接领八字军。
十年,宋金和议成,充东京副留守,率军至顺昌,金完颜宗弼败盟来攻,遂据城力战,败敌精锐十万人。
次年,与张浚、杨沂中会师援淮西,再破敌于柘皋。
以遭秦桧、张俊所忌,罢兵权,知荆南府。
三十一年,金主完颜亮率军南下,召锜为江、淮、浙西制置使,以老病不能任事,自扬州退守镇江。
次年忧愤而卒。
谥武穆。
全宋诗
刘锜(一○九八~一一六二),字信叔,德顺(今宁夏隆德)人。与岳飞等并称中兴四将。徽宗大观间补三班借职。高宗建炎初知岷州,改知渭州。绍兴三年(一一三三),为宣抚司统制。六年,充浙西淮东制置使。九年,除龙卫四厢都指挥使。十年,充东京副留守,以顺昌战功拜鼎州观察使。寻除枢密都承旨。为秦桧所恶,出知荆南府。历知潭州、荆州。三十一年,除镇江都统制、京东河东招讨使。病重召还,三十二年卒,年六十五。有《清溪诗集》(《巽斋文集》卷八《清溪刘武忠诗集序》),已佚。事见《宋名臣言行录》别集下卷一○,《宋史》卷三六六有传。今录诗七首。
全宋文·卷三二二○
刘锜(一○九八——一一六二),字信叔,德顺军(今甘肃静宁)人,泸川军节度使仲武子。高宗即位,以荫授閤门宣赞舍人,差知岷州,为陇右都护。绍兴中扈从赴金陵,帅合肥,戍京口,擢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充东京副留守,节制军马。金兵围顺昌,锜邀击大败,破兀术长胜军,以功授枢密副都承旨、沿淮制置使,命为淮北宣抚判官。张俊中伤之,遂罢军职,知荆南府,徙潭州,加太尉。三十一年金军六十万南侵,起锜为江淮浙西制置使。以病乞解兵柄,召还,提举万寿观。次年闰二月卒,时六十五。锜慷慨深毅,有儒将风范,著有《清溪诗集》。见欧阳守道《巽斋文集》卷八,《南宋书》卷一七,《宋史》卷三六六本传,《宋史新编》卷一三一,《楚纪》卷五一,《南宋制抚年表》卷上、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沅州黔阳人。
高宗时任奋勇指挥使,金兵入城,从宣抚使杨存中力遏其众,因外援不及,战死。
全宋诗
李明,一作汝明,字吉甫,本贯济南(今属山东),流寓长汀(今属福建)。高宗绍兴二十七年(一一五七)进士,调连州司法参军。事见《永乐大典》卷七八九四引《临汀志》。
全宋文·卷五○一二
李明,一作李汝明,字吉甫,本贯济南府(今山东济南),流寓汀州长汀(今福建长汀)。登绍兴二十七年进士第,为连州司法参军。见《永乐大典》卷七八九四。

人物简介

全宋诗
杨契,字子宽(《南宋馆阁录》卷七),代州崞县(今山西原平东北)人。
存中子。
高宗绍兴十五年(一一四五)进士,擢国子监主簿。
十九年,知大宗正丞。
二十二年,直秘阁。
二十五年,为驾部员外郎。
二十七年,试秘书少监,迁宗正少卿。
二十九年,权工部侍郎,奉祠提举祐神观。
三十二年,知舒州(《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五四、一五九、一六三、一七○、一七六、一八一、一九九)。
谥惠懿(《攻愧集》卷四九《杨惠懿公覆谥议》)。
今录诗二首。
全宋文·卷四六四四
杨契,字子宽,代州崞县(今山西原平)人,寓吴兴。
存中子。
绍兴十五年进士。
绍兴二十四年为驾部员外郎,隆兴元年为御营提举一行事务。
官至工部侍郎。
卒赠少师,谥惠懿。
见楼钥《杨惠懿公覆谥议》(《攻愧集》卷四九),《宋会要辑稿》职官二之四九、三二之三五,《宋史》卷三六七,《吴中人物志》卷一○,《宋诗纪事》卷四七。
杨倓 朝代:南宋

人物简介

全宋文·卷四八七○
杨倓(?
——一一八一),字子靖,代州崞县(今山西原平北)人。
存中子。
绍兴时为驾部员外郎,隆兴时为司农少卿,乾道元年总领淮南江东军马钱粮。
乾道八年为户部尚书,淳熙元年为签书枢密院事。
历知荆南、隆兴、江陵诸府,为昭庆军、靖海军节度使。
淳熙八年卒,赠太尉。
见《宋会要辑稿》职官二之四九、选举二五之二七、食货六五之一○一,《中兴两朝圣政》卷五三,《宋史》卷三六七《杨存中传》附《杨倓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济南历城人。善属文,尝参戎幕。孝宗乾道中为枢密院编修官,旋致仕。有《定庵类稿》。
全宋诗
卫博,历城(今山东济南)(《宋诗纪事补遗》卷六○)人。高宗绍兴三十二年(一一六二)为左承奉郎(《宋会要辑稿》兵一九之六)。孝宗乾道三年(一一六七),主管礼兵部架阁文字(同上书职官六○之三四)。四年,为枢密院编修官,旋致仕。有《定庵类稿》十二卷(《宋史·艺文志》),已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为四卷。 卫博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定庵类稿》为底本,编为一卷。
全宋文·卷四二三一
卫博,齐州历城(今属山东济南)人。
南渡后居嘉兴(今浙江嘉兴),遂为嘉兴人。
绍兴三十年登进士第。
孝宗登极,官御营宿卫使司准备差遣,为杨存中部属。
乾道三年主管尚书礼、兵部架阁文字。
四年,除枢密院编修官,寻致仕。
工为文,尤长于表奏四六,著有《定庵类稿》。
见《宋中兴百官题名记》,《宋史》卷二○九《艺文志》八,《周文忠公集》卷九九,雍正《浙江通志》卷一二五。
辅逵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赵州人,徙居秀州崇德,字彦达。
南渡后隶杨沂中麾下,累立战功。
孝宗乾道间为后军统制。
官至左武大夫、邵州防御使,知泰州,有治声。
老居崇德之晚村。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兴福篇
了明。
秀州人。
妙喜会中龙象。
丛林所谓明大禅也。
身长八尺。
腹大十围。
所至人必聚观之。
始妙喜谪梅州。
州县防送甚严。
或以为祸在不测。
师为荷枷。
以行间关。
辛苦未曾少怠。
既至贬所。
衲子追随。
问道者。
率不下二三百人。
妙喜。
以斋粥不给。
且虑祸。
尝勉之令去。
师辄不肯。
以身任斋粥。
每肩栲栳行乞。
至晚即数十人为之荷米面薪疏。
食用之属。
成列以归。
衲子虽多。
无不具足。
如是者十七年如一日。
妙喜法嗣之盛。
在贬所接者居其半。
师之力也。
妙喜被旨复僧衣自便。
继被旨往育王。
师尝在座下。
师为人豪迈。
机锋敏速。
妙喜室中。
不许衲子下喝。
师每入室。
必振声一喝而退。
妙喜一日榜方丈前云。
下喝者罚一贯钱。
师见之。
乃密具千钱于袖中至室中。
先顿于地。
高声一喝便出。
如是者数矣。
妙喜无如之何。
再榜曰。
下喝者。
罚当日堂供一中。
师见之。
即骤步往库司语曰。
和尚要十两金。
主事者不疑。
即与之。
乃遣行者随往方丈。
师袖之以入。
复顿于地。
高声一喝。
而妙喜大骇。
入室罢徐问知其然。
为之一笑。
每语师云。
你这肥汉。
如是会禅。
驴年也未梦见在。
然念其勤劬之久。
举令出住舒州之投子。
先是。
投子诸庄。
牛遭疾疫。
死毙几尽。
比岁不登。
师以大愿力。
化二百只牛。
以实之。
连岁大稔倍尝。
颇有异迹。
迁住长芦。
衲子辐凑。
丛林改观。
及妙喜住径山。
师来供施。
及饭大众。
洎归长芦。
妙喜送以偈云。
人言棒头出孝子。
我道怜儿不觉丑。
长芦长老恁么来。
妙喜空费一张口。
从教四海妄流传。
野干能作师子吼。
孰云无物赠君行。
喝下铁围山倒走。
后奉诏住径山。
道望愈著。
先是。
和王
梦一异僧。
长大皤腹缓行。
言欲化苏州一庄。
觉而异之。
未言也。
翼日师忽杖履徒步而至。
门者呵。
不止。
以白。
和王出见之。
遥望师奇伟。
与梦中见者无异。
遽呼其眷属。
出观之。
眷属并炷香作礼。
茶罢。
师首言。
大王庄田至多。
可施苏州一庄。
以为径山供佛斋僧。
无穷之利。
和王未有可否。
因令一办斋。
师饭罢便出。
更无他语。
时内外閧然传言。
和王以苏州庄。
施径山长老。
遂达孝宗。
和王入朝。
上为言。
闻。
卿舍苏州一庄施径山。
朕当为蠲免赋税。
和王谢恩归。
次日以书至径山。
请师入城。
而二日前。
先已迁化矣。
自是和王
宴居寤寐之际。
或少倦交睫。
即见师在前。
语曰。
六度之大。
施度为先。
善始善终。
斯为究竟。
和王即以庄隶径山。
此庄。
岁出十万。
犁牛舟车。
解库应用。
百事具足。
师于缁素。
有大因缘。
所在施供云委。
衲子臻萃。
佛事殊胜。
江浙两湖皆号之。
为布袋和尚再出焉。
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卷三
禅师了明者。
不知何许入。
长身大腹。
所至惊众。
众皆称之曰。
大禅大禅。
机锋敏疾。
仪度豪朗。
为妙喜杲禅师会中之龙象。
当妙喜住育王时。
室中不许下喝。
大禅每入室。
必振声一喝而退。
妙喜榜示曰。
下喝者罚钱一贯。
大禅乃密袖千钱。
先顿于地。
高声连喝而出。
妙喜曰。
柰者汉何。
再榜曰。
下喝者罚当日堂供一中。
大禅即往言库司。
和尚要金十两。
主事者不疑与之。
随袖以入。
复顿于地。
高声一喝。
妙喜大骇。
徐问知之。
为之一笑。
一日妙喜谓大禅曰。
你者肥汉。
如是会禅。
驴年未梦见在。
大禅曰。
灵山授记。
何异今日。
妙喜乃以德山托钵因缘。
徵其节目。
大禅对曰。
凛凛吹毛炤胆寒。
不容拟议岂容传。
抬眸已是身三段。
此是吾家红铁团。
妙喜叹曰。
此话它日大行去在。
于是出赴投子。
丛席改观。
次迁长芦。
百废俱修。
尝过径山。
省妙喜。
妙喜送以偈曰。
人言棒头出孝子。
我道怜儿不觉丑。
长芦长老恁么来。
妙喜空费一张口。
从教四海妄流传。
野干能作狮子吼。
孰云无物赠伊行。
喝下铁团颠倒走。
大禅既主长芦。
颇著异迹。
虽万指周旋。
而檀施如山。
故时以布袋和尚拟之。
晚年继席径山。
室中惟以台山婆子话。
验学者。
遁庵以偈嘲曰。
一按牛吃草。
一与贼过梯。
早知灯是火。
饭熟已多时。
大禅答曰。
干戈中有太平基。
不用干戈始得之。
若无举鼎拔山力。
千里乌骓不易骑。
径山当妙喜迁化之后。
其法政大禅为之再新。
然岁计浩大。
知事以将来不给为谏。
大禅独以龙天常住慰之。
杨和王梦。
一异僧长大皤髯。
坦腹缓行。
言欲化苏州一庄。
王异之。
次旦大禅杖履而至。
阍人不能止。
急启王。
王立见大禅。
奇伟与梦合。
乃炷香设礼。
大禅首言。
大王庄田至广。
可施苏州一所。
以供佛僧。
无穷之利也。
王未可否。
大禅斋毕。
便出。
无他语。
是时内外訇传。
和王以苏州庄田。
施径山大禅布袋和尚。
王入朝。
孝宗闻王舍业。
为王助喜。
王谢归。
遣使至径山。
请大禅。
而大禅前二日无疾别众示化矣。
自是和王宴居寤寐。
或少交睫。
即见大禅在前。
语曰。
六度之大。
施度为先。
善始善终。
则为究竟。
王嗟慕即以庄𨽻径山。
此庄岁计十万。
舟库皆备。
乃大禅之遗光也。
初妙喜谪梅州。
防送甚严。
或为祸在不测。
大禅挺力。
荷枷从行。
而师资仪礼。
旦夕益慎。
至贬所。
衲子追随者。
率二三百辈。
妙喜以斋用不给。
复虑生议。
尝勉之令去。
大禅曰。
不可。
衲子所抱者道也。
所履者义也。
况重茧千里。
咨决为事。
纵拮据辛劳。
风波不定。
听之龙天。
安忍弃之。
遂身任斋粥。
每日肩栲栳。
行乞至晚。
则数十人为之荷饙。
成列而归。
衲子虽多。
无不具足。
如是十六年。
似一日。
顾妙喜法嗣之盛。
在贬所接者居其半。
大禅明之力也。
赞曰。
禅师明公。
于盘错之际。
执礼凛若冰霜。
可法也。
及读其生平语句。
如神锋出匣。
截铁如泥。
稽其行事。
顺逆普应。
灵异叠出。
一时疑为慈氏下生。
抑何神也。
经云。
譬如心王宝。
随心现众色。
众生心净故。
得见清净刹。
信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