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何宗

相关人物:共 4 位
共 4 首
何双 朝代:蜀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三国蜀蜀郡郫人,字汉偶。
何宗子。
为人滑稽谈笑,有淳于髡、东方朔之风。
曾为双柏长。
早卒。

人物简介

全宋文·卷四二二九
智谦,号圆澄大师,绍兴间为明州(治今浙江宁波)宝云寺住持。见所撰《摹刻宝云通公法师真赞书后》。
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卷十五
禅师湛然者。
讳圆澄。
别号散木。
出会稽夏氏。
母。
梦梵僧入室而娠。
娠十四月而生。
师生。
大目昂鼻。
哆唇露齿。
直肠信口。
不肯从事于学。
亲殁窭甚。
充邮卒以传符。
踰期亡去。
径投隐峰。
峰示念佛谁是令。
师究竟三昼夜辄有省。
时年二十矣。
入天荒山。
礼妙峰斩发。
择最苦行行之。
间闻傅大士法身偈。
一切经义。
便能记持。
寻乞满分戒于云栖宏公。
徵以毗尼节。
要师悉达其指。
返越。
掩关宝林兰若。
因忆乾峰举一不得举二话。
乃大通玄旨。
有颂曰。
举一举二别端倪。
个里元无是与非。
雪曲调高人会少。
独许韶阳和得齐。
二老何曾动舌。
诸方浪自攒眉。
拟议鹞过新罗。
刻舟求剑元迷。
再谒云栖。
呈见于宏公。
会入室。
宏举海底泥牛衔月。
赴语未竟。
师推出一僧曰。
大众證明。
宏深器之。
于是。
激扬法席倾一众焉。
万历辛卯。
适大觉念公南游。
师趋谒之。
念曰。
止风涂向青山近。
越王城傍沧海遥时如何。
曰。
月穿潭底破。
波斯不展眉。
念又问。
洞上宗旨。
师曰。
五位君臣切要知。
个中何必待思惟。
石女贯弄无针线。
木偶能提化外机。
井底红尘腾蔼。
蔼山头白浪滚飞飞。
诞生本是无功用。
不觉天然得帝畿。
念欣然。
书偈印之。
未几。
出住云门。
次迁径山。
历禾之东塔乃至显圣天华。
前后垂二十载。
法席为之大震。
其上堂曰。
老侬不识元字脚。
强出人前要说法。
错认曾参作鲁参。
合堂大众皆笑杀。
这一笑中有妙。
若还悟得其中意。
点破当天者一窍。
大众如何是这一窍。
良久云。
动容扬古路。
不堕悄然机。
小参云。
烟雨盗将山色去。
溪风送得水声来。
本来法法皆如此。
莫教心识强安排。
众中若作境会。
许你具一只眼。
若作佛法会。
打碎你头。
何故我王库内无如是刀。
又提纲云。
唤二作一。
指七为八。
手秉太阿。
圣凡尽杀却。
忆东村王大姐倒。
戴西村李公袜。
无论贫富贵贱。
见者闻者。
皆笑杀。
且道。
山僧今日解何宗
噫嘻嘘阿喇喇。
师之提唱。
率多如此。
僧问。
如何是圆相。
师曰。
大烧饼。
如何是暗机。
师曰。
凌霄峰。
如何是义海。
师曰。
半山亭。
如何是意證。
师曰。
哑子咒人。
如何是默论。
师曰。
温伯见孔子。
如何是回互。
师曰。
孝子讳爷名。
诸方珍之。
为师法续洞室机类。
云门临济。
其伯仲也。
又师初在京。
会达观禅师。
于嘉熙寺。
月川座主太史陶石篑黄慎轩。
同玩月次。
慎轩卧问。
马祖玩月因缘。
师曰。
汝卧我坐。
不得为公说耳。
轩亟起谢。
月川笑曰。
内翰错过了也。
观云。
我下语。
不及此公一筹。
又过武林。
闻谷慧闻等。
属望一方。
会诸绅遣使耑迎。
及启。
慧闻札曰。
今日大家。
欲与和尚作家相见。
若来已堕情识。
不来犹缺慈悲。
师扯破札。
正色曰。
者些客作汉。
敢于老僧纳败缺也。
至即升堂正立。
慧闻进曰。
和尚莫要班门弄斧。
师把住曰。
速道速道。
慧面赤无语。
师把开曰。
死汉。
闻谷。
遂率众作礼。
苏巡漕问曰。
鸳鸯绣出从君看。
不把金针度与人。
如何是金针。
师曰。
我在京都走一遭。
不曾遇著一个人。
苏拟议。
师曰。
古佛过去久矣。
无念有禅师。
居黄檗。
独持风节。
呵骂诸方。
特访之。
师曰。
古人道。
如红炉上飞片雪柏似。
且道。
古人还具透关眼也未。
有曰我不见有甚么古人。
师急指曰。
背后聻。
念休去。
师之勘辨。
约此类。
又尝叹末流谬惑大乘。
遂著说若干篇曰。
门或问。
慨古录楞严臆说。
涅槃会疏。
法华意语。
金刚三昧经注。
思益梵天经解谛。
理迈伦。
一时所焉。
天启丙寅季冬。
书显圣遗嘱。
即至天华。
辞众。
复夜话至丑。
乃右胁长往。
阅世六十六。
坐三十八腊。
得法者九人。
编随机录八卷。
流通于世。
赞曰。
余初过会稽。
师谢世未久。
观其遗风谡谡然。
尚在山中。
耆德。
序师之妙韵。
为法苦心求人之概。
私心窃向往之。
续读师集。
至题无趣录云。
夫祖道不可绝继。
风穴于法堂。
痛哭克家之子难逢。
仰山自记再来。
莫不以诸佛慧命为怀。
以度生为急务者也。
嗟乎。
师之心。
至矣尽矣。
以度生为务矣。
然非夙承愿力者。
欲窃符以存国。
余亦深知其不可也。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54—932 【介绍】: 五代时僧。杭州盐官人,俗姓孙。十三岁于苏州出家。唐僖宗乾符五年入闽,历参诸名德,终嗣雪峰义存。留住雪峰历三十年。哀帝天祐三年出住泉州招庆院,复移住福州长庆院。化世廿余年,授徒一千五百余人。卒谥超觉大师。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854—932 俗姓孙,杭州盐官(今浙江海宁南)人。13岁于苏州出家。僖宗乾符五年(878)入闽,历参诸僧,终嗣雪峰义存。留住雪峰山30年。哀帝天祐三年(906)出住泉州招庆院,复移住福州长庆院,世称长庆和尚。化世20余年,授徒1500余人。卒谥超觉大师。《祖堂集》卷一〇、《景德传灯录》卷一八、《宋高僧传》卷一三有传,前二书存其诗偈2首,《全唐诗外编》据之收入。
槜李诗系·卷三十
慧棱,海盐人。
幼出家苏州通玄寺,参灵云问佛法。
云曰:“驴事未去,马事到来。
”棱于是往雪峰玄沙。
二十年间,坐破七个蒲团,不明此事。
一日,捲帘忽大悟曰:“也大差,也大差,捲起帘来见天下。
有人问我解何宗,拈起拂子擘觜打。
”峰谓沙曰:“此子彻,去也”沙曰:“此是意识著述,更须勘过始得。
”至晚上堂,棱又口占一颂。
峰乃顾沙曰:“不可更说,是意识著述。
”天祐三年,泉州刺史王延彬,请住招庆。
后闽主召居长乐府长庆院,号超觉大师,得度者不减一千五百众。
长兴三年,归寂。
全唐诗续补遗
慧棱,海盐人。幼出家苏州通伭寺。天佑三年泉州刺史王延彬请住昭庆。后闽王召居长乐府长庆院,号超觉大师。长兴三年归寂。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八 传宗科
杭州海盐孙氏子。初娩胞纯紫色。儿肩腋间。若服伽梨状。逮成童。益俊朗。遂出家于苏之通玄寺。才登戒品。即事南询。至雪峰问云。从上诸圣。传授一路。请师指示。峰默然。棱礼拜而退。峰笑颔之。 一日峰谓棱曰。我寻常向诸人道。南山有一条鳖鼻蛇。汝等出入好看。汝作么生会。棱曰今日堂中大有人。丧身失命。 棱入方丈参。峰云。是什么。棱云今日。天晴好普请。叩激之机。无所疑滞。因述颂曰。万象之中独露身。为人自旨乃方亲。昔时谩向途中觅。今日看来火里冰。天祐三年。受泉州刺史王延彬。以昭庆院。诣师居之。群纳云委。后又居长乐府之长庆院。出世二十馀年。众常不减一千五百。盖其资性能容忍。而慎许可。故受其益者无算云。长兴三年壬辰五月十七日卒。寿七十九。腊六十。
宋高僧传·卷第十三 习禅篇第三之六(正传十七人附见六人)唐东京封禅寺圆绍传
释慧棱。杭州海盐人也。俗姓孙氏。初诞缠紫色胎衣。为童龀日俊朗抗节。于吴苑通玄寺登戒已。闻南方有禅学。遂游闽岭谒雪峰。提耳指订顿明本性。乃述偈云。昔时谩向途中学。今日看来火里冰。如是亲依不下峰顶计三十许载。冥循定业谨摄矜庄。泉州刺史王延彬。召棱住昭庆院禅子委输唯虞后至。及于长乐府居长庆院。二十馀年出世不减。一千五百众。棱性地慈忍不妄许人。能反三隅方加印可。以长兴三年壬辰五月十七日长往。春秋七十九。僧腊六十。闽国王氏私诔之大师号超觉。塔葬皆出官供。判官林文盛为碑纪德云。
僧印简 朝代:金末元初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202—1257 【介绍】: 金元间僧,号海云。岚谷宁远人。俗姓宋。世业儒,祝发居广惠寺,金宣宗赐号通玄广惠大师。蒙古赐号寂照英悟大师,称小长老。累号佑圣安国大禅师,历主永庆、庆寿等寺。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印简。
山西之岚谷宁远人。
姓宋氏。
微子之后。
生于金之泰和壬戌年。
人品恢伟。
童幼神悟。
七岁父授以孝经开宗明义章。
乃曰。
开者何宗
明者何义。
父惊异。
知非尘劳中人。
携见傅戒颜公。
颜。
欲观其根器。
授以草庵歌。
至坏与不坏主元在。
师问曰。
主在何处。
颜曰。
何主。
师曰。
离坏不坏者。
曰此客也。
师曰。
主聻。
颜沉吟而已。
寻礼中观沼公为师。
十一预恩纳具。
有洪彦上座问曰。
于今受大戒了。
缘何作小僧。
师曰。
缘僧小故。
戒说大也。
试问。
上座戒老耶小耶。
曰。
我身则老。
语未终。
师大声曰。
休生分别。
一日。
上座教僧去。
师背上拍一下。
待回首。
乃竖指示之。
僧如教拍师背。
师便竖一指。
座太奇之。
师年十二。
中观听师参问。
诲之曰。
汝所欲文字语言耳。
向去皆止之。
唯身心若槁木死灰。
今时及尽功用纯熟。
悟解真实。
大死一场休有馀气。
到那时节。
瞥然自肯。
方与吾相见。
师谨受教。
一日。
扶中观行。
观曰。
法灯禅师道。
看他家事忙。
且道承谁力。
汝作么生会。
师将中观手一掣。
观曰。
这野狐精。
师曰。
喏喏。
师年十三时。
成吉思皇帝。
征伐天下。
师在宁远。
于城陷之际。
稠人中俾师敛髻。
师告曰。
若从国仪。
则失僧相也。
遂获如故。
师年十八。
元兵复取岚城。
四众逃难解散。
师独侍中观。
曰。
吾年迫桑榆。
汝方富有春秋。
今此玉石俱焚奚益。
子可以去矣。
师泣曰。
因果无差。
死生有命。
安可离师求脱免乎。
纵或得脱。
亦非人子之心也。
观察师诚确。
嘱师曰。
子向去朔漠。
有大因缘。
吾与子俱北渡矣。
明日城降。
元帅史天泽。
见师气宇。
问曰。
尔何人。
曰我沙门也。
史曰。
食肉否。
曰何肉。
史曰人肉。
师曰。
人非兽也。
虎豹尚不相食。
况人乎。
曰今日兵刃之下。
能无伤乎。
师曰。
必仗其外护者。
史喜甚。
又元帅李七哥。
问曰。
尔既为僧。
禅耶教耶。
师曰。
禅教乃僧之羽翼也。
如国之用人。
必须文武兼济。
李曰。
然则必也从何而住师曰。
二俱不住。
李曰。
尔何人也。
师曰。
佛师。
复曰。
吾师亦在于此。
二公见师年幼。
无所畏惧。
应对不凡。
即与往见中观。
闻观教诲切至。
乃大喜曰。
有是父。
必有是子也。
相与礼观为师。
与师结金石之契。
于是。
国王大加恩赐。
延居兴安香泉院。
署中观慈云正觉大禅师。
师寂照英悟大师。
所需皆官给。
及中观示寂。
师为乞食看塔。
一夜。
闻空中有声召师名。
师瞥然有省。
乃迁居三峰道院。
复问人告曰。
大事将成。
行矣。
无滞于此。
黎明。
杖策之燕。
过松铺。
值雨宿岩下。
因击火大悟。
自扪面曰。
今日始知眉横鼻直。
信道天下老和上。
不寐语。
先是。
中观垂寂。
师问曰。
某甲当依何人。
了此大事。
观曰。
庆八十去。
师既入燕。
至大庆寿寺。
乃省观语。
径谒中和老人璋公。
中和。
先一夕梦一异僧策杖。
径趍方丈。
踞师子座。
次日师至。
中和笑曰。
此子。
乃夜来所梦者。
师问曰。
某甲不来而来。
作么生相见。
中和曰。
参须实参。
悟须实悟。
莫打野𢲪。
师曰。
某甲因击火迸散。
乃知眉横鼻直。
和曰。
我此处别。
师曰。
如何。
和曰。
牙是一口骨。
耳是两片皮。
师曰。
将谓别有。
和曰。
错。
师喝曰。
草贼大败。
和休去。
次日。
和复举临济两堂首座齐下喝因缘。
师竖拳一拍。
当时丈堂震动。
遂受中和印记。
出世屡坐大道场。
皆太师国王。
及诸重臣之命。
师室中。
尝以四无依语勘学者。
无一当对扬者。
一日。
廊中逢数僧。
连问不契。
皆被打。
问最后一僧。
汝那里去。
僧云。
觅和上去。
师云。
觅他作么。
僧云。
待痛与一顿。
师云。
将甚么来打。
僧四顾云。
不将棒来。
师连打四下云。
这掠虚汉。
众皆走。
师召云。
诸上座。
众回首。
师云。
是甚么。
丁酉正月。
加师先天镇国大士之号。
己亥冬。
命主大庆寿寺。
壬寅。
护必烈大王。
请师赴帐下。
问佛法大意。
王大悦。
从师受菩提心戒。
因奏曰。
我释迦氏之法。
于庙堂之论。
在王法正论品。
理固昭然。
非难非易。
恐王者不能尽行也。
又宜求天下大贤硕儒。
问以古今治乱兴亡之事。
当有所闻也。
王大悦。
锡以珠袄金锦无缝大衣。
奉以师礼。
将别王。
王问。
佛法此去。
如何受持。
师曰。
信心难生。
善根难发。
今已发生。
务须护持专一不忘。
不见三宝有过。
恒念百姓不安。
善抚绥。
明赏罚。
执政无私。
任贤纳谏。
一切时中。
尝行方便。
皆佛法也。
师既行。
有一恶少。
肆言谤法。
王按之将加法焉。
专使白师。
师回启云。
明镜当台。
妍媸自现。
神锋在掌。
赏罚无私。
若以正念现前。
邪见外魔。
杀之可矣。
然王者。
当以仁恕为心乃可。
王益敬焉。
寻奉命统僧。
赐白金万两。
即昊天寺建大会。
为国祈福。
蒙哥皇帝即位。
顾遇隆渥。
丙夏辰。
旭威烈王。
奉以金柱杖。
金缕袈裟。
求法语开示。
七月。
师会诸耆旧。
录所长物见数。
令主后事。
丁巳夏。
说偈毕。
师云。
汝等少喧。
吾欲偃息。
侍僧急呼主事人至。
师吉祥。
泊然而逝矣。
世寿五十六。
茶毗。
获舍利无算。
护必烈王。
为建塔于大庆寿寺之侧。
谥佛日圆明大师。
望临济为十六世。
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卷八
禅师名印简。
字海云。
山西宁远人也。
得道于庆寿璋禅师。
璋字仲和。
乃天目齐之裔也。
斋参五祖演和尚。
得演记莂。
遂隐天目。
当其时。
出五祖之门者。
化遍南州。
而三佛之裔称盛。
独齐公居天目。
甚枯淡。
法席寥然。
暮年始有懒牛和上座。
绍齐之法。
而和之。
枯淡尤甚。
仅得竹林宝。
宝得竹林安。
安传容庵海。
海之名颇著。
乃有中和璋。
璋之下有印简出焉。
简出则齐之道大于北平矣。
简本出儒家。
有生知之质。
其父宋氏授以孝经。
开宗明义章。
简掩卷进曰。
开者何宗
明者何义。
其父愕然。
提其耳曰。
孺子可教也。
时方七岁。
于是古今经纬之学。
一目辄知要领。
然疑喜怒哀乐未发以前之理。
不遑寝食。
乃尽捐宿学。
走事中观沼禅师。
每发问端。
沼每止之。
沼老常命简扶行。
偶下阶。
简掣沼公之手。
沼咄曰。
者野狐精。
简恍然而诺。
沼乃遣简行脚。
简既饫游。
孤策过燕京。
雨阻松铺。
中途夜宿岩下。
因击石火。
划然大悟。
乃扪面曰。
今日始知眉横鼻直。
天下老和尚信不寐语矣。
遂达庆寿。
通谒于中和璋公。
公先夕梦。
异僧策杖竟来。
方丈据狮子座。
晨起而心待之。
简果应期而至。
璋大喜受展。
问曰。
你曾到此么。
简对曰。
印简不来而来。
作么生相见。
曰。
切莫打野榸。
简曰。
石火迸裂。
眉横鼻直。
曰。
吾此处别。
简曰。
如何表信。
曰。
牙是一具骨。
耳是两片皮。
简曰。
将谓别有。
曰错。
简喝曰。
草贼大败。
璋笑而休。
次日璋公以临济两堂首座下喝机缘。
令简下语。
对曰。
打破秦时镜。
磨尖上古锥。
龙飞霄汉外。
何劳更下椎。
曰。
你只得其机。
不得其用。
简掀倒禅床。
璋曰。
路途之乐。
终未到家。
简与一掌。
璋曰只得其用。
不得其体。
简曰。
青山耸寒色。
月炤一溪云。
曰。
只得其体。
不得其智。
简曰。
流水自西东。
落花无向背。
曰。
要且没交涉。
简震拍其两掌。
是时左右皆为变色。
璋公乃曰。
如是如是。
遂命掌记室。
而师资如水乳也。
元世祖辛卯年。
简主庆寿。
衲子不惧苦寒。
趋归法会。
而禅床几至折脚。
其都中贵人多杂遝。
门下简一以璋公真率之风应之。
无不悦服。
盖璋居庆寿。
受公卿之刺。
从未以名姓干复之。
然以祖意徵扣。
则忉怛往返。
不留馀地也一。
日简于廊下逢数僧。
乃问曰。
那里去。
一僧对曰。
赏花去。
第二对曰。
礼佛去。
第三对曰。
那里去。
第四僧无语。
简俱以棒打之。
复问第五僧。
对曰。
觅和尚去。
简曰。
觅他作甚么。
曰。
待他打。
时还他一顿。
简曰。
将甚么来打。
曰。
不将棒来打。
简连打曰。
者掠虚汉。
众皆走散。
简召曰。
诸上座。
众同首。
简曰。
是甚么。
乃趋寂。
谥曰佛日圆明大师。
赞曰。
简公据无师之智。
出家行脚。
遍阅尊宿。
而后扣中和室投机之语。
盘旋密运。
称可观矣。
公不假能事而起天目。
齐几湮之
则老东山之面目俨然。
岂非巨冶无分金之体。
而千江有得月之机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