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释文悦

相关人物:共 10 位
共 10 首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怀澄禅师不知何许人。
与宝同出于五祖之门。
出世洪州泐潭。
诸方呼为泐潭澄。
黄龙南公依之最久。
然云门法道。
至师小变。
云峰悦公
方之药汞银。
锻则流去。
大觉连和尚其嗣也。
所谓青出于蓝者。
别具。
系曰。
一洞山也。
诠去授聪。
聪嗣文殊。
聪死授宝。
宝嗣五祖。
要见拄持续佛慧命。
非细事故。
古人举授唯大。
公弗容一毫私念于其间。
不然诠聪工老。
岂少法嗣哉。
中峰国师。
与定叟书云。
古人于法嗣嫡传。
所以深明宗系者。
大法源委不可诬也。
世漓俗薄。
奉金请拂。
以院易嗣者有之。
某尝痛心于此。
宝亦云门子孙之杰出者。
惜大德为一眚所掩。
灯录谓宝生娼室无姓氏。
未之考耳。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慧照,俗姓郭,南安(今福建泉州西北)人。
住隆兴府兜率寺。
为南岳下十四世,兜率悦禅师法嗣。
嘉泰普灯录》卷一○、《五灯会元》卷一八有传。
今录诗三首。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02—1069 【介绍】: 宋僧。信州玉山人,俗姓章。年十一出家,十九落发受戒,住隆兴黄龙寺。云游江南诸地求法,初依泐潭,再谒石霜、慈明,言下大悟,开法同安。尝发三问,学者莫契其旨,丛林目之为黄龙三关。卒谥普觉。
全宋诗
释慧南(一○○三~一○六九),一作惠南,信州(今江西上饶)人。俗姓章。为南岳下十一世,石霜圆禅师法嗣,住隆兴府黄龙寺。神宗熙宁二年卒,年六十七。谥普觉禅师(《禅林僧宝传》卷二二)。今录偈颂四首。
全宋文·卷五九四
慧南(一○○二——一○六九),信州玉山(今江西玉山)人,俗姓章氏。少习儒,通经史,能文。十一岁出家,初依泐潭怀澄学云门禅,后往依临济宗大师石霜楚圆于南岳,言下大悟,遂嗣之。后开法同安,四众趋归。景祐三年,住南昌黄龙山崇恩院,以「佛手、驴脚、生缘」三转语接引学人,法席之盛,追比马祖、百丈,遂开临济宗黄龙一派。熙宁二年卒,年六十八。大观中追谥普觉。有《黄龙慧南禅师语录》一卷(存)。见《禅林僧宝传》卷二二。
高僧摘要·道高僧摘要卷一
依泐潭澄禅师。
分座接物。
名振诸方。
偶同云峰悦禅师游西山。
话及云门法道。
峰曰。
澄公虽是云门之后。
法道异矣。
南诘其所以异。
峰曰。
云门如九转丹砂。
点铁成金。
澄公药永银。
徒可玩。
入煅则流去。
南怒。
以枕掷之。
峰虽谢过。
而又曰。
云门气宇如王。
甘死语下乎。
澄公有法授人死语也。
死语其能活人乎。
即背去。
南挽之曰。
若如是。
则谁可汝意。
峰曰。
石霜圆。
手段出诸方。
公宜见之。
不可后也。
南默计曰。
师翠岩。
使我见石霜。
何有哉。
即造石霜。
及中途。
闻慈明不事事忽丛林。
无意见之。
遂登衡岳。
谒福严贤禅师。
贤命掌书记。
俄贤卒。
郡守请慈明补之。
既至。
目其贬剥诸方。
件件数为邪解。
南为之气索。
遂造其室。
欲行师资礼。
明曰。
书记已领徒游方。
设使有疑。
可坐商略。
不必作是行径。
南哀恳愈切。
明曰。
公学云门禅。
必善其旨。
如云放洞山三顿棒。
是有吃棒分耶。
是无吃棒分耶。
南曰。
是有吃棒分。
明色庄曰。
若尔则从朝至暮。
鹊噪鸦鸣。
亦有吃棒分。
即端坐受南炷香作礼。
明复问曰。
赵州谓台山婆子。
我为汝勘破了也。
且道那里是他勘破婆子处。
南汗下不能加答。
连日入室请决。
明唯诟骂而已。
一日南曰。
骂岂慈悲法施耶。
明曰。
汝作骂会耶。
南于是大悟。
遂作颂曰。
杰出丛林是赵州。
老婆勘破没来由。
而今四海清如镜。
行人莫与路为雠。
呈慈明。
明许可之。
禅林僧宝传·卷第二十二
禅师章氏。
讳惠南。
其先信州玉山人也。
童龆深沉。
有大人相。
不茹荤。
不嬉戏。
年十一弃家。
师事怀玉定水院智銮。
尝随銮出。
道上见祠庙。
辄杖击火毁之而去。
十九落发。
受具足戒。
远游至庐山归宗。
老宿自宝集众坐。
而公却倚实。
时时眴之。
公自是坐必跏跗。
行必直视。
至栖贤依諟禅师。
諟莅众进止有律度。
公规摸之三年。
辞渡淮。
依三角澄禅师。
澄有时名。
一见器许之。
及澄移居泐潭。
公又与俱。
澄使分座接纳矣。
而南昌文悦见之。
每归卧叹曰。
南有道之器也。
惜未受本色钳锤耳。
会同游西山。
夜语及云门法道。
曰。
澄公虽云门之后。
然法道异耳。
公问所以异。
曰。
云门如九转丹砂。
点铁作金。
澄公药汞银。
徒可玩。
入锻即㳅去。
公怒以枕投之。
明日谢过。
又曰。
云门气宇如王。
甘死语下乎。
澄公有法。
受人死语也。
死语其能活人哉。
即背去。
公挽之曰。
即如是。
谁可汝意者。
曰。
石霜楚圆手段。
出诸方。
子欲见之。
不宜后也。
公默计之曰。
此行脚大事也。
师翠嵓。
而使我见石霜。
见之有得。
何有哉。
即日辨装。
中涂闻慈明不事事。
慢侮少丛林。
乃悔欲无行。
留萍乡累日。
结伴自收县登衡岳。
寓止福严。
老宿号贤叉手者。
大阳明安之嗣。
命公掌书记。
泐潭法侣。
闻公不入石霜。
遣使来讯。
俄贤卒。
郡以慈明领福严。
公心喜之。
且欲观其人。
以验悦之言。
慈明既至。
公望见之。
心容俱肃。
闻其论。
多贬剥诸方。
而件件数。
以为邪解者。
皆泐潭密付旨决。
气索而归。
平日之语。
翻然改曰。
大丈夫。
心膂之间。
其可自为疑碍乎。
趋诣慈明之室曰。
惠南以闇短。
望道未见。
比闻夜参。
如迷行得指南之车。
然唯大慈。
更施法施。
使尽馀疑。
慈明笑曰。
书记已领徒游方。
名闻丛林。
借有疑。
不以衰陋鄙弃。
坐而商略。
顾不可哉。
呼侍者进榻。
且使坐。
公固辞。
哀恳愈切。
慈明曰。
书记学云门禅。
必善其旨。
如曰放洞山三顿棒。
洞山于时应打。
不应打。
公曰。
应打。
慈明色庄而言。
闻三顿棒声。
便是吃棒。
则汝自旦及暮。
闻鸦鸣鹊噪。
钟鱼鼓板之声。
亦应吃棒。
吃棒何时当已哉。
公瞠而却。
慈明云。
吾始疑不堪汝师。
今可矣。
即使拜。
公拜起。
慈明理前语曰。
脱如汝会云门意旨。
则赵州尝言。
台山婆子。
被我勘破。
试指其可勘处。
公面热汗下。
不知答。
趋出。
明日诣之。
又遭诟骂。
公惭见左右即曰。
政以未解。
求决耳。
骂岂慈悲法施之式。
慈明笑曰。
是骂耶。
公于是默悟其旨。
失声曰。
泐潭果是死语。
献偈曰。
杰出丛林是赵州。
老婆勘破没来由。
而今四海清如镜。
行人莫以路为雠。
慈明以手点没字顾公。
公即易之。
而心服其妙密。
留月馀辞去。
时季三十五。
游方广后洞。
识泉大道。
又同夏。
泉凡圣不测。
而机辩逸群。
拊公背曰。
汝脱类汾州。
厚自爱。
明年游荆州。
乃与会于金銮。
相视一笑曰。
我不得友兄及谷泉。
安识慈明。
是秋北还。
独入泐潭。
澄公旧好尽矣。
自云居游同安。
老宿号神立者。
察公倦行役。
谓曰。
吾住山久。
无补宗教。
敢以院事累子。
而郡将雅知公名。
从立之请。
不得已受之。
泐潭遣僧来。
审提唱之语。
有曰。
智海无性。
因觉妄以成凡。
觉妄元虚。
即凡心而见佛。
便尔休去。
谓同安无折合。
随汝颠倒所欲。
南斗七北斗八。
僧归举似澄。
澄为不怿。
俄闻嗣石霜。
泐潭法侣多弃去。
住归宗。
火一夕而烬。
坐抵狱。
为吏者。
百端求其隙。
公怡然引咎。
不以累人。
唯不食而已。
久而后释。
吏之横逆。
公没齿未尝言。
住黄檗结庵于溪上。
名曰积翠。
既而退居曰。
吾将老焉。
方是时江湖闽粤之人。
闻其风而有在于是者。
相与交武。
竭蹶于道。
唯恐其后。
虽优游厌饫。
固以为有馀者。
至则怃然自失。
就弟子之列。
南州高士潘兴嗣延之。
尝问其故。
公曰。
父严则子孝。
今来之训。
后日之范也。
譬诸地尔。
隆者下之。
洼者平之。
彼将登于千仞之上。
吾亦与之俱。
困而极于九困之下。
吾亦与之俱。
伎之穷。
则妄尽而自释也。
又曰。
姁之妪之。
春夏之所以生育也。
霜之雪之。
秋冬之所以成熟也。
吾欲无言。
得乎。
以佛手驴脚生缘三语。
问学者。
莫能契其旨。
天下丛林。
目为三关。
脱有詶者。
公无可否。
敛目危坐。
人莫涯其意。
延之又问其故。
公曰。
已过关者。
掉臂径去。
安知有关吏。
从吏问可否。
此未透关者也。
住黄龙法席之盛。
追媲泐潭。
马祖。
百丈大智。
熙宁二年三月十七日。
馔四祖惠日两专使。
会罢越。
跏趺寝室前。
大众环拥。
良久而化。
前一日说偈。
又七日阇维。
得五色舍利。
塔于山之前嶂。
阅世六十有八。
坐五十夏(或云。
阅世六十有六。
坐三十有七夏)。
大观四年春。
敕谥普觉。
赞曰。
山谷论临济宗旨曰。
如汉高之收韩信。
附耳语而封王。
即卧内而夺印。
伪游云梦。
而缚以力士。
绐贺陈狶。
而斩之钟室。
盖汉高无杀人剑。
韩信心亦不死。
宗师接人。
病多如此。
临济宗旨。
止要直下分明。
钳锤付在嫡子亲孙。
予观黄龙。
以三关语。
锻尽圣凡。
盖所谓嫡子亲孙。
本色钳锤者也。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守芝,太原(今属山西)人,俗姓王。为汾阳昭禅师法嗣,南岳下十世,住端州大愚山。仁宗嘉祐初卒(《嘉泰普灯录》卷二,《宗统编年》作景祐元年卒)。事见《五灯会元》卷一二、《禅林僧宝传》卷一六、《补续高僧传》卷七。今录诗五首。
禅林僧宝传·卷第十六
禅师名守芝。太原王氏子也。少弃家。依(或作于)潞州承天寺。试法华经得度。为大僧。讲金刚般若经。名满三河。学者追崇之。时昭禅师出世汾水。芝疑之往观焉。投诚入室。特受印可。南游住高安大愚。升座揭香合子曰。明头来明头合。暗头来暗头合。若道得。天下横行。道不得。且合却。僧问。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真实事请师举。芝曰。两叚不同。向下文长。又问。满身是眼。口在什么处。芝曰。三跳。进曰。不会。芝曰。章底词秋罢。歌韵向春生。大众僧俗中。皆有奇人。且如本朝杨大年。偈曰。八角磨盘空里走。金毛师子变作狗。拟欲藏身北斗中。应须合掌南辰后。要会么。一偈播诸方。塞断衲僧口。又曰。鲁祖见僧来。便面壁。南泉曰。我寻常向师僧道。未具胞胎已前会取。尚不得一个半个。大愚即不然。未具胞胎前会得。打折你腰。密谏李公守南昌。请住西山翠岩。开堂祝圣曰。睿算增延。法轮常转。且道法轮如何转。会么。须弥顶上笑翻身。却来堂中叠足坐。阿呵呵。是什么。饭箩里坐却受饿。和泥合水。且与么过。上士闻之熙熙。下士闻之肯可。思量却成口过。要会么。一六三四二。直言曲七一。桃李火中开。黄昏后日出。芝讥呵学者。寡闻得少为足。曰。汾阳有十智同真法门。锻佛祖钳锤。今时禅者。姿质不妙。莫有成器者。僧问。如何是十智同真。芝曰。先师言。夫说法者。须具十智同真。若不具十智同真。邪正不辨。缁素不分。不能与人为眼目。决断是非。如鸟飞空而折翼。如箭射的而断弦。弦断故射的不中。翼折故空不可飞。弦壮翼牢。空的俱彻。作么生是十智同真。如今一切点出。一同一质。二同大事。三总同参。四同真智(或云志)。五同遍普。六同具足。七同得失。八同生杀。九同音吼。十同得入。先师又曰。与什么人同得入。与谁同音吼。作么生是同生杀。什么物同得失。阿那个同具足。是什么同遍普。何人同真志(或作智)。孰能总同参。那个同大事。何物同一质。有点得出底么。点得出者。不吝慈悲。点不出者。未有参学眼在。切须辩取。要识是非。面目见在。芝曰。先师曰。要识是非。面目见在。也大省力。后生晚学。刺头向言句里。贪着义味。如驴舐尿处。棒打不回。盖为不广求知识。遍历门风。多是得一言半句。便点头咽唾。道已了办。上座大有未稳当处在。先师有十五家宗风歌。号曰广智。其词曰。大道不说有高低。真空那肯涉离微。大海吞流同增减。妙峰高耸总擎持。万派千溪皆渤澥。七金五岳尽须弥。玉毫金色传灯后。二三四七普闻知。信衣息。广开机。诸方老宿任施为。识心是本从头说。迷心逐物却生疑。芝曰。此叙宗旨也。或直指。或巧施。解道前纲出后机。旨趣分明明似镜。盲无慧目不能窥。明眼士。见精微。不言胜负坠愚痴。物物会同流智水。门风逐便示宗枝。即心佛。非心佛。历世明明无别物。即此真心是我心。犹是机权出。芝曰。此叙马祖宗派也。或五位。或三路。施设随根巧回互。不触当今是本宗。展手通玄无佛祖。芝曰。此叙洞上宗派也。或君臣。或父子。量器方圆无彼此。士庶公侯一道平。愚智贤豪明渐次。芝曰。此叙石霜宗派也。有时敲。有时唱。随根问答谈谛当。应接何曾失礼仪。浅解之流却生谤。或双明。或单说。只要当锋利禅悦。开权不为斗聪明。舒光只要辩贤哲。有圆相。有默论。千里持来目视瞬。万般巧妙一圆空。烁迦罗眼通的信。芝曰。此叙沩仰宗派也。或全提。或全用。万象森罗实不共。青山不碍白云飞。隐隐当台透金凤。芝曰。此叙石头药山宗派也。象骨镜。地藏月。玄沙崇寿照无阙。因公致问指归源。旨趣来人明皎洁。芝曰。此叙雪峰地藏宗派也。或称提。或拈掇。本色衲僧长击发。句里明人事最精。好手还同楔出楔。或抬荐。或垂手。切要心空易开口。不识先人出大悲。管烛之徒照街走。芝曰。此叙云门宗派也。德山棒。临济喝。独出乾坤解横抺。从头谁管乱区分。多口阿师不能说。临机纵。临机夺。迅速机锋如电掣。乾坤只在掌中持。竹木精灵脑劈裂。或宾主。或料拣。大展禅宗辩正眼。三玄三要用当机。四句百非一齐铲。劝同袍。莫强会。少俊依前或窒碍。不知宗脉莫漫汗。永劫长沈生死海。难逢难遇又难闻。猛烈身心快通泰。芝曰。此叙德山临济宗派也。慈明有善侍者。号称明眼悦。闻芝之风。自石霜至大愚入室。芝趯出履一只。善退身而立。芝俯取履。善辄踏倒。芝起面壁。以手点津。连画其壁三。善瞠立其后。芝旋转以履打。至法堂。善曰。与么为人。瞎却一城人眼在。又有僧。称讲金刚经。问曰。如是信解。不生法相如何。时有狗卧绳床前。芝趯之。狗起去。问僧解么。僧曰不解。芝曰。若解即成法相。作偈曰。沙里无油事可哀。翠岩嚼饭喂婴孩。一朝好恶知端的。始觉从前满面灰。嘉祐之初示寂。塔于西山。 赞曰。大愚翠岩皆余故园。少时往来两山之间。有老衲大父友也。言芝无恙时事曰。众未尝登三十辈。屋老常以木拄将倾处。过者疑将压焉。芝提笠日走。城郭村落。寺如传舍。粥饭亦有不继时。追绎其高韵。作偈曰。庐山殿阁如生成。食堂处处禅床折。我此三门如冷灰。尽日长廊卷风叶。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禅师。
名守芝。
太原王氏子。
少弃家。
于潞州承天寺试法华得度。
为大僧。
讲金刚般若。
名满三河。
时汾阳禅望大振。
窃疑之往观焉。
同参者。
慈明琅琊等数人。
服诚阳室。
遂受印可。
南游住高安。
大愚上堂。
尝举汾阳十智同真话曰。
先师云要识是非面目现在也。
大省力后生。
晚学刺头。
向言句里。
贪著义味。
如驴舐尿处。
棒打不回。
盖为不广求知识。
遍历门风。
多是得一言半句。
便点头咽唾。
道已了办上座。
大有未稳当处在。
上堂大众集定乃曰。
现成公案也。
是打揲不办便下座。
慈明。
有善侍者。
号称明眼。
闻师之风。
自石霜至大愚入室。
师趯出履一只。
善退身而立。
师俯取履。
善辄踏倒。
师起面壁。
以手点津。
连画其壁三。
善瞠立其后。
师旋转以履打。
至法堂。
善曰。
与么为人瞎却一城人眼在。
会中有僧。
日诵金刚经一百遍。
师令侍者唤至。
问曰。
闻汝日诵金刚经一百遍。
是否。
曰不敢。
师曰。
汝曾究经意否。
汝但日诵一遍。
参究佛意。
若一句下悟去。
如饮海水一滴。
便知百川之味。
僧如教。
一日诵至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
解不生法相处。
遂以白师。
师遽指床前狗子云。
狗子聻。
僧无语。
师便打出。
作偈曰。
砂里无油事可哀。
翠岩嚼饭喂婴孩。
一朝好恶知端的。
始觉从前满面灰。
称者谓。
师作偈绝精峭。
此盖其一斑云。
嘉祐初示寂。
塔于西山。
云峰悦公
师之真子。
别有传。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谷泉,衡岳芭蕉庵住持,一号大道禅师(《五灯会元》卷一二),泉州(今属福建)人。受法汾阳善昭禅师,乃临济宗南岳下十世。朝归放浪湘中,参谒慈明禅师于道吾寺,住灵峰寺,后移住芭蕉庵。嘉祐中卒(《禅林僧宝传》卷一五),年九十二(《神僧传》卷九)。今录诗六首。
禅林僧宝传·卷第十五
禅师名谷泉。
泉南人也。
少聪敏。
性耐垢污。
大言不逊。
流俗憎之。
去为沙门。
拨置戒律。
任心而行。
眼盖衲子。
所至丛林。
辄删去。
泉不以介意。
造汾阳。
谒昭禅师。
昭奇之。
密受记莂。
南归放浪湘中。
闻慈明住道吾。
往省觐。
慈明问曰。
白云横谷口。
道人何处来。
泉左右顾曰。
夜来何处火。
烧出古人坟。
慈明呵曰。
未在更道看。
泉乃作虎声。
慈明以坐具摵之。
泉接住推置绳床上。
慈明亦作虎声。
泉大笑。
山有湫毒龙所蛰。
堕叶触波必雷雨连日。
过者不敢喘。
泉。
慈明暮归。
时秋暑。
捉其衣曰。
可同浴。
慈明掣肘径去。
于是泉解衣跃入。
霹雳随至。
腥风吹雨。
林木振摇。
慈明蹲草中。
意泉死矣。
须臾晴霁。
忽引颈出波间曰㘞。
后登衡岳之顶灵峰寺(或云。
云峰寺)。
住懒瓒岩。
又移住芭蕉。
将移居保真。
大书壁曰。
予此芭蕉庵。
幽占堆云处。
般般异境未暇数。
先看矮松三四树。
寒来烧枯杉。
饥餐大紫芋。
而今弃之去。
不知谁来住。
住保真庵。
盖衡湘至险绝处。
夜地坐祝融峰下。
有大蟒盘绕之。
泉解衣带。
缚其腰。
中夜不见。
明日杖策。
遍山寻之。
衣带缠枯松上。
盖松妖也。
又自后洞。
负一石像。
至南台。
像无虑数百斤。
众僧惊骇。
莫知其来。
后洞僧亦莫知其去。
遂相传为飞来罗汉。
尝过衡山县。
见屠者斫肉。
立其旁作可怜态。
指其肉又指其口。
屠问曰。
汝哑耶。
即肯首。
屠怜之。
割巨脔置钵中。
泉喜出望外。
发谢而去。
一市大笑。
而泉自若。
以杖荷大酒瓢。
往来山中。
人问瓢中何物。
曰大道浆也。
自作偈曰。
我又谁管你天。
谁管你地。
著个破纸袄。
一味工打睡。
一任金乌东上。
玉兔西坠。
荣辱何预我。
兴亡不相关。
一条拄杖一胡芦。
闲走南山与北山。
醉卧山路间。
大雪起。
作偈曰。
今朝甚好雪。
纷纷如秋月。
文殊不出头。
普贤呈丑拙。
畜一奴名调古。
日令拾薪汲涧。
或呼对坐岩石间。
赠之以偈曰。
我有山童名调古。
不诵经。
不礼祖。
解般榾柮禦冬寒。
随分衣裳破不补。
会栽蔬。
能种芋。
千山万山去无惧。
阿呵呵。
有甚讨处。
慈明迁住福严。
泉又往省之。
少留而还。
作偈寄之曰。
相别而今又半年。
不知谁共对谈禅。
一般秀色湘山里。
汝自匡徒我自眠。
慈明笑而已。
乃令南公更谒泉。
泉与语惊曰。
五州管内。
乃有此匾头道人耶。
南公夏于法轮。
泉因写偈。
招之曰。
一自与师论大道。
别来罕有同人到。
如今抛却老狂僧。
却去𡵺嵝峰头坐。
大雪漫漫。
猿声寂寂。
独吟咏。
自歌曲。
奇哉大道。
知音难得。
孤云何日却归山。
共坐庵前盘陀石。
南公讥其坦率。
戏酬以偈曰。
饮光论劫坐禅。
布袋经年落魄。
疥狗不愿生天。
却笑云中白鹤。
云峰悦公访之。
泉以偈赠之曰。
高才禅者。
心如孩儿貌山野。
特特扶筇远谒予。
三年见之如初也。
不参禅不问道。
寻常只倡渔家傲。
禅人见渠冷如灰。
渠见禅人淡如皂。
有结伴诣常宁。
拜阿育王所藏舍利塔者。
以偈赠之曰。
诸禅结伴游玉塔。
灵踪胜境将心劄。
归来举似看如何。
何似狂僧无缝塔。
无缝塔。
最难邈。
岂同白玉受人踏。
五湖四海尽云奔。
踏破几多鞋共靸。
无缝塔。
甚匼匝。
若遇同人方始答。
忽然展手借样看。
便与拦腮鼓一搭。
嘉祐中。
男子冷清妖言诛。
泉坐清曾经由庵中。
决杖配彬州牢城。
盛暑负土经通衢。
弛担说偈曰。
今朝六月六。
谷泉被气𡎺。
不是上天堂。
便是入地狱。
言讫微笑。
泊然如蝉蜕。
阇维舍利不可胜数。
郴人塔之。
至今祠焉。
神僧传·卷第九
释谷泉。未详其姓氏。泉南人也。少聪敏性耐垢污。大言不逊流俗憎之。去为沙门。拨置戒律任心而行。造汾阳谒昭禅师。昭奇之密受记莂。南归放浪湘中。闻慈明住道。吾往省觐。慈明问曰。白云横谷口。道人何处来。泉左右顾曰。夜来何处火。烧出古人坟。慈明呵曰。未在更道看。泉乃作虎声。慈明以坐具摵之。泉接住推置绳床上。慈明亦作虎声。泉大笑。山有湫毒龙所蛰。堕叶触波必雷雨连日。过者不敢喘泉。慈明暮归。时秋暑。捉其衣曰可同浴。慈明掣肘径去。于是泉解衣跃入霹雳随至。腥风吹雨林木振摇。慈明蹲草中。意泉死矣。须臾晴霁。忽引颈出波间曰㘞(音祸)后登衡岳之顶灵峰寺住懒瓒岩。又移住芭蕉。将移居保真。大书壁曰。余此芭蕉庵幽占堆云处。般般异境未暇数。先看矮松三四树。寒来烧枯杉。饥餐大紫芋。而今弃之去。不知谁来住。住保真庵。盖衡湘至险绝处。夜地坐祝融峰下。有大蟒盘绕之。泉解衣带缚其腰。中夜不见。明日杖策遍山寻之。衣带缠枯松上。盖松妖也。又自后洞负一石像至南台。像无虑数百斤。众僧惊骇莫知其来。后洞僧亦莫知其去。遂相传为飞来罗汉。尝过衡山县见屠者斫肉。立其旁作可怜态。指其肉又指其口。屠问曰。汝哑耶。即肯首。屠怜之割巨脔置盆中。泉喜出望外发谢而去。一市大笑。而泉自若。化于嘉祐十五年六月六日。阅世九十有二。坐六十四夏。郴人塔之至今祠焉。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谷泉。泉南人也。少聪敏。性耐垢污。大言不逊。流俗憎之。去为沙门。拨置戒律。任心而行。眼盖衲子。所至丛林辄删去。泉不以介意。造汾阳。阳奇之。密受记莂。南归放浪。湘中数来往。道吾访慈明。道吾有湫。毒龙所蛰。堕叶触波。必雷雨连日。过者不敢喘。与慈明暮归。时秋暑。捉其衣曰。可同浴。慈明掣肘径去。于是。泉解衣跃入。霹雳随至。腥风吹雨。林木震摇。慈明蹲草中。意泉死矣。须臾晴霁。忽引颈出波间。曰㘞。后住南岳懒瓒岩。又移住芭蕉。将复移保真。大书芭蕉壁曰。予此芭蕉庵。幽占堆云处。般般异境未暇数。先看矮松三四树。寒来烧枯杉。饥餐大紫芋。而今弃之去。不知谁来住。住保真。夜地坐祝融峰下。有大蟒盘绕之。泉解衣带缚其腰。明日杖策寻之。衣带[联-耳+糸]松枝上。盖松妖也。尝过衡山县。见屠者斫肉。立其旁。作可怜态。指其肉。又指其口。屠问曰。汝哑耶。即肯首。屠怜之。割巨脔置钵中。泉喜出。望外感谢而去。一市大笑。而泉自若。以杖荷大酒瓢。往来山中。人问瓢中何物。曰。大道浆也。作偈曰。我又谁管你天。谁管你地。著个破纸袄。一味工打睡。一任金乌东上。玉兔西坠。荣辱何预我。兴亡不相关。一条柱杖。一葫芦间。走南山与北山。畜一奴名调古。日令拾薪汲涧。或呼对坐岩石间。赠之以偈曰。我有山童名调古。不诵经不礼祖。解般榾柮禦冬寒。随分衣裳破不补。会栽蔬能种芋。千山万山去无惧。阿呵呵有甚讨处倚。遇上座来参。问庵主在么。泉曰。谁。曰行脚僧。曰作甚么。曰礼拜庵主。曰恰值庵主不在。曰你聻泉。曰向道不在。说甚么你。我拽棒趁出。次日来。又趁出。一日又来。泉拦胸扭住曰。我这里虎狼纵横尿床。鬼子三回两度。来讨甚么。曰人言庵主亲见汾阳来。泉解衣抖擞曰。你道我见汾阳来。有多少奇特。再访慈明。作偈寄之曰。相别而今又半年。不知谁共对谈禅。一般秀色湘山里。汝自匡徒我自眠。慈明笑而已。乃令南公更谒泉。泉与语。惊曰。五州管内。乃有此匾头道人耶。嘉祐中。男子冷清妖言诛。泉坐清曾经由庵中。决杖配郴州牢城。盛暑负土经通衢。弛担说偈曰。今朝六月六。谷泉被气𡎺。不是上天堂。便是入地狱。言讫微笑。泊然蝉蜕。阇维。舍利不可胜数。郴人塔而祠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25—1100 【介绍】: 宋僧。南雄州始兴人,俗姓邬。少为书生。年十九而目盲,遂出家,后复明。往依黄檗南公,继其法席,住隆兴黄龙寺。名其方丈曰“晦堂”,人因以呼之。黄庭坚曾师事之。赐号宝觉禅师。
全宋诗
释祖心(一○二五~一一○○),号晦堂,俗姓邬,南雄始兴(今属广东)人。
为南岳下十二世,黄龙南禅师法嗣。
年十九出家,初依龙山寺沙门惠全,后谒云峰悦禅师,留止三年,往依黄檗南公。
后继席黄龙。
哲宗元符三年卒,年七十六。
赐号宝觉。
五灯会元》卷一七、《禅林僧宝传》卷二三有传。
今录诗四首。
全粤诗·卷二四
释祖心(一○二五 — 一一○○),号晦堂,俗姓邬。
南雄始兴人。
为南岳下十二世,黄龙南禅师法嗣。
少为儒生,有声。
年十九而目盲,父母许以出家,忽复明,乃依龙山寺沙门惠全。
后参云峰悦禅师,三年无所得。
往依黄檗南禅师,四年不大发明。
复上云峰,会谢世,就止石霜,因阅《传灯》,自此开悟,径回黄檗,后继席黄龙。
宋哲宗元符三年卒,年七十六。
赐号宝觉。
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卷一七、宋释惠洪《禅林僧宝传》卷二三有传。
诗十三首。
全宋文·卷一五二七
祖心(一○二五—— 一一○○),俗姓邬,或云姓郭,南雄州始兴(今广东始兴)人。本儒生,年十九出家,历访名师。入南昌黄龙山依临济宗大师慧南,终得其法。后继慧南主讲席十有二年,法门大兴。然性真率,不乐从事,五求解去,乃得谢事闲居,尝以「晦」名其堂,人称晦堂禅师。黄庭坚曾师事之。元符三年卒,年七十六,赐号宝觉大师。著有《宋镜会要》二卷(存)、《宝觉禅祖心禅师语录》一卷(存)。见《豫章文集》卷二四《黄龙心禅师塔铭》,《禅林僧宝传》卷二三。
禅林僧宝传·卷第二十三
禅师出于邬氏。
讳祖心。
南雄始兴人也。
少为书生有声。
年十九而目盲。
父母许以出家。
辄复见物。
乃往依龙山寺沙门惠全。
明年试经业。
而公独献诗。
得奏名。
剃发继住受业院。
不奉戒律。
且逢横逆。
于是弃之。
入丛林。
云峰悦禅师
留止三年。
难其孤硬。
将去。
曰。
必往依黄檗南公。
公至黄檗四年。
知有而机不发。
又辞而上云峰。
谢世。
因就止石霜。
无所参决。
试阅传灯。
至僧问多福禅师曰。
如何是多福一丛竹。
福曰。
一茎两茎斜。
僧曰不会。
福曰。
三茎四茎曲。
此时顿觉亲见二师。
径归黄檗。
方展坐具。
南公曰。
子入吾室矣。
公亦踊跃自喜。
即应曰。
大事本来如是。
和尚何用教人看话下语。
百计搜寻。
南公曰。
若不令汝如此究寻。
到无用心处。
自见自肯。
吾即埋没汝也。
公从容游泳。
陆沉众中。
时时往决云门语句。
南公曰。
知是般事便休。
汝用许多工夫作么。
公曰。
不然。
但有纤疑在。
不到无学。
安能七纵八横。
天回地转哉。
南公肯之。
已而往翠岩真禅师。
真与语大奇之。
依止二年。
而真殁。
乃还黄檗。
南公使分座令接纳。
后来南公迁住黄龙。
公往谒。
泐潭月禅师。
月以经论精义入神。
闻诸方同列笑之。
以谓政不自歇去耳。
乃下乔木入幽谷乎。
公曰。
彼以有得之得。
护前遮后。
我以无学之学。
朝宗百川。
中以小疾医寓漳江。
转运判官夏倚公立。
雅意禅学。
见杨杰次公。
而叹曰。
吾至江西。
恨未识南公。
次公曰。
有心上座。
在漳江。
公能自屈。
不待见南也。
公立见公剧谈。
神思倾豁。
至论肇论会万物为自己者。
及情与无情共一体。
时有狗卧香卓下。
公以压尺击狗。
又击香卓曰。
狗有情即去。
香卓无情自住。
情与无情。
如何得成一体。
公立不能对。
公曰。
才入思惟。
便成剩法。
何曾会万物为自己哉。
又尝与僧论维摩曰。
三万二千师子宝座。
入毗耶小室。
何故不碍。
为是维摩所现神力耶。
为别假异术耶。
夫难信之法。
故现此瑞。
有能信者。
始知本来自有之物。
何故复令更信。
曰。
若无信入。
小必妨大。
虽然既有信法。
从何而起耶。
又作偈曰。
楼阁门前才敛念。
不须弹指早开。
扄善财一去无消息。
门外春来草自青。
其指法亲切。
方便妙密。
多类此。
南公入灭。
公继住持十有二年。
然性真率。
不乐从事于务。
五求解去。
乃得谢事闲居。
而学者益亲。
谢景温师直。
守潭州。
虚大沩以致公。
三辞不往。
又嘱江西转运判官彭汝砺器资。
请所以不赴长沙之意。
公曰。
愿见谢公。
不愿领大沩也。
马祖百丈已前。
无住持事。
道人相寻。
于空闲寂寞之滨而已。
其后虽有住持。
王臣尊礼。
为天人师。
今则不然。
挂名官府。
如有户藉之民。
直遣伍伯追呼之耳。
此岂可复为也。
师直闻之。
不敢以院事屈。
愿一见之。
公至长沙。
师直愿受法训。
公为举其纲。
其言光明广大。
如青天自日之易识。
其略曰。
三乘十二分教。
还同说食示人。
食味既因他说。
其食要在自己亲尝。
既自亲尝。
便能了知其味。
是甘是辛。
是咸是淡。
达磨西来。
直指人心。
见性成佛。
亦复如是。
真性既因文字而显。
要在自己亲见。
若能亲见。
便能了知。
目前是真是妄。
是生是死。
既能了知。
真妄生死。
返观一切语言文字。
皆是表显之说。
都无实义。
如今不了。
病在甚处。
病在见闻觉知。
为不如实知。
真际所诣。
认此见闻觉知。
为自所见。
殊不知此见闻觉知。
皆因前尘而有分别。
若无前尘境界。
即此见闻觉知。
还同龟毛兔角。
并无所归。
师直闻所未闻。
又答韩侍郎宗古问曰。
承谕昔时开悟。
旷然无疑。
但无始已来习气。
未能顿尽。
然心外无剩法者。
不知烦恼习气是何物。
而欲尽之。
若起此心。
翻成认贼为子也。
从上以来。
但有言说。
乃至随病设药。
纵有烦恼习气。
但以如来知见治之。
皆是善权方便。
诱引之说。
若是定有习气可治。
却是心外有法。
而可尽之。
譬如灵龟曳尾于涂。
拂迹迹生。
可谓将心用心。
转见病深。
苟能明心。
心外无法。
法外无心。
心法既无。
更欲教谁顿尽耶。
公以生长极南。
少以宏法。
栖息山林。
方太平时代。
欲观光京师。
以饯馀年。
乃至京师。
驸马都尉王诜晋卿。
尽礼迎之。
庵于国门之外。
久之南还。
再游庐山。
彭器资之守九江。
公见之。
器资从容问公。
人临命终时。
有旨决乎。
公曰。
有之。
曰。
愿闻其说。
公曰。
待器资死即说。
器资起增敬曰。
此事须是和尚始得。
盖于四方公卿。
合则千里应之。
不合则数舍亦不往。
有偈曰。
不住唐朝寺。
闲为宋地僧。
生涯三事衲。
故旧一枝藤。
乞食随缘去。
逢山任意登。
相逢莫相笑。
不是岭南能。
可以想见公人物。
黄龙南公。
道貌德威。
极难亲附。
虽老于丛林者。
见之汗下。
公之造前。
意甚闲暇。
终日语笑。
师资相忘。
四十年间。
士大夫闻其风。
而开发者众矣。
惟其善巧无方。
普慈不间。
人未之见。
或慢谤。
承颜接辞。
无不服膺。
公既腊高。
益移庵深入。
栈绝学者。
又二十馀年。
以元符三年十一月十六日中夜而殁。
阅世七十有六。
坐五十有五夏。
赐号宝觉。
葬于 南公塔之东。
号双塔。
有得法上首。
惟清自有传。
赞曰。
公于南公圆寂之日。
作偈曰。
昔人去时是今日。
今日依前人不来。
今既不来昔不往。
白云流水空裴回。
谁云秤尺平。
直中还有曲。
谁云物理齐。
种麻还得粟。
可怜驰逐天下人。
六六元来三十六。
追玩南公曰。
随汝颠倒所欲。
南斗七北斗八之语。
此老为克家之子。
呜呼陨此伟人。
世间眼灭。
惟此未尝不心折。
读其陈迹。
尚若雨霁之夕。
望东南之月。
皎然万星之中。
忘其身在唾雾间也。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祖心。
南雄始兴邬氏子。
少为书生有声。
年十九而目盲。
父母许以出家。
辄复见物。
乃往依龙山寺惠全。
明年试经业。
独献诗。
试官奇之。
遂以合格闻。
继住受业院。
不奉戒律。
且逢横逆。
弃之谒云峰悦公
难其孤硬告行。
峰曰。
必往依黄檗南公。
居黄檗四年。
知有而机不发。
又辞而上云峰。
会峰谢世。
因就止石霜。
无所参决。
后阅传灯。
至僧问如何是多福一丛竹(云云)。
此时顿觉。
亲见二师。
往归黄檗。
方展坐具。
南公曰。
子入吾室矣。
师踊跃自喜。
即应曰。
大事本来如是。
和尚何用教人看话下语。
百计搜寻。
南公曰。
若不令汝如此究寻。
到无用心处。
自见自肯。
吾即埋没汝也。
往见翠岩真。
真与语大奇之。
又见泐潭月。
月以经论精义入神。
闻诸方同列笑之。
以为下乔入幽。
师曰。
彼以有得之得。
护前遮后。
我以无字之学。
朝宗百川。
初南公使分座。
公迁化。
师继其席。
凡十有二年。
法道大振。
然性真率。
不乐从事。
五求解去。
乃得谢事闲居。
学者益亲。
谢景温师直。
守潭。
虚大沩以致。
三辞不往。
又嘱江西转运判官彭汝砺器资。
请所以不赴长沙之意。
愿见谢公。
不愿领大沩也。
马祖百丈以前。
无住持事。
道人相寻于空山寂寞之滨而已。
其后虽有住持。
王臣尊礼。
如天人师。
今则挂名官府。
若编户民直。
遣五伯追呼之耳。
岂可复为。
师直闻之。
不敢以院事屈。
愿一见之。
至长沙。
师直愿受法训。
为举其纲。
师直闻所未闻。
后一至京师。
寻还庐岳。
适器资守九江。
问曰。
人临命终时。
有旨决乎。
曰有。
曰。
愿闻其说。
曰。
待器资死即说。
器资起增敬。
曰。
此事须是和尚始得。
盖于四方公卿。
合则千里应之。
不合则数舍不往。
南公道貌德威。
极难亲附。
虽老于丛林者。
见之汗下。
师直造前。
意甚闲暇。
终日语笑。
师资相忘四十年间。
士大夫闻其风。
而开发者甚众。
惟其善巧无方。
普慈不间。
人未见者。
或慢谤。
承颜接词。
无不服膺。
腊既高。
益移庵。
深入栈绝学者。
又二十馀年。
以元符三年冬殁。
阅世七十有六。
坐五十有五夏。
赐号宝觉。
葬于南公塔之东。
号双塔云。

人物简介

僧宝正续传·卷第一
禅师名清源。豫章新建邓氏子。依洪岩僧处信。得度具戒。参武泉常云居舜泐潭月三大士。颇见咨揖。然疑未决。晚依积翠南禅师。一日闻举洞山。初见云门因缘。不觉失笑。南问。何为而笑。师曰。笑黄面浙子怜儿不觉丑耳。自是容为侍者。阅七年咨参决择。道眼高妙。绝出人表。丛林称之。以比南院。守廓南公去世。师开法西山惠严。迁南康清隐。力法自将。不与诸方斗铺席。衲子以枯淡。多望崖而去之。坐是单丁。住山十馀年。初南州高士潘延之问道于积翠。与师定交为方外友。至是迎归西山。未几洪帅命居大宁。一时衲子贤士夫从之问道。坌集其室。师说法简易。期人于悟而后已。尝示众曰。寒风激水成冰。杲日照冰成水。冰水本自无情。各各应时而至。世间万物皆然。不用强生拟议。又曰。先师初事栖贤寔。泐潭澄历二十年。宗门奇奥。经论要妙。莫不贯穿。及因云峰以见慈明。则一字无用。遂设三关语。以验天下禅者。而禅者如叶公𦘕龙龙现即怖。或问三关语。学者每难透何也。师曰。众生为解碍。菩萨未离觉。大智如文殊师利。欲问空三佛义。即遭摈出。以其自堕艰难。故起现行耳。寻以高年。不任主事。退闲。自号潜庵。诸刹争迎致供养。且依以为重。故居无定。方建炎三年八月五日。示寂于城阴之章江。住世九十有八。安居七十八夏。方未寂时。齿堕而复生。发薙而燔之。悉为舍利。及是烬馀。尤不胜数。塔于惠严之东阿。师莫年德高望重。以深诚勉人。以善从之。化者甚盛。有僧执侍十有二年。于道未有所契。及将出世。师曰。汝侍吾徒费岁月。傥嗣法不应以世情自昧。其人遂嗣翠岩机焉。其主法有体。类如此。
补续高僧传·杂科篇
清源。
号潜庵。
洪州新建邓氏子。
世力田。
幼超卓。
短小精悍。
去依洪崖法智为童子。
年二十一。
落发受具戒。
时武泉尝。
宝峰月。
云居舜。
道价压丛林。
师游三老间。
皆蒙器许。
而疑终未决。
后亲见黄龙南公。
凡入室。
令坐于傍。
与云庵同造积翠。
师为侍者七年。
南公殁。
隐迹西山。
西山有慧严院。
僧死。
屋无像设露坐。
师见而叹曰。
古人斫山开基致无为。
有忍怀不举哉。
乃求居。
以修完之。
不五年而殿阁崇成。
百具鼎新。
即弃去。
游庐山。
南康太守徐公。
闻师名。
延居南山清隐寺。
寺在大江之北。
面揖庐山。
师门风孤峻。
学者皆望崖而退。
以故单丁住山。
十有八年。
晨香夕灯。
升堂说法。
如临千众。
而丛林所服玩者莫不具。
时时钁地处置。
尝云。
先师初事栖贤諟。
泐潭澄。
更二十年。
宗门奇奥。
经论要妙。
莫不贯穿。
及因文悦以见慈明。
则一字无用。
设三关以验天下禅者。
而禅者如叶公画龙。
龙见即怖。
众生为解碍。
菩萨未离觉。
大智如文殊师利。
欲问空王佛义。
即遭摈出。
以其堕艰难。
故起现行耳。
有僧。
依师住十二年学。
令住净众寺。
辞行。
师谓曰。
汝虽在此费岁月。
实不识吾家事。
倘嗣法。
当不以世俗欺诳为心。
其人乃嗣翠岩机焉。
南昌隐君子潘延之。
与为方外友。
迎师归西山。
而州郡文争。
命居天宁。
衲子方云趋座下。
一时名士。
抠衣问道。
师以目疾。
隐居龙兴寺房。
户外之履亦满。
上蓝忠公。
法侄也。
延师居寺之东堂。
事之如其师。
师年八十而丧明。
学者益亲附之。
有欲板其语要流通。
师投拒曰。
若吾语。
深契佛祖。
从今百日间复明。
则副汝请。
如期果愈。
先是觉范洪公。
證狱太原。
拴缚在旅邸。
人讳见之。
师独冒雨步至。
抚慰为死诀。
明年南归复见师。
师轩渠笑曰。
吾不意乃复见子。
故觉范序之曰。
呜呼。
佛法䆮远。
坏衣瓦器之人。
亦有侈欲。
为人师者。
争慕华构便软煖。
公独举颓坏而新之。
争欲致弟子。
不问智愚。
欲出门下。
而公独精粗之。
争欲坐八达衢头。
以自卖其道。
而公独居荒远。
以自珍之。
争好势利恶丑。
而公独犯众恶。
自信而力行之。
每谓弟子曰。
无事外之理。
理外之事。
观其措置。
岂其真然之者耶。
师终时几百岁也。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89—1163 【介绍】: 宋僧。俗姓奚,宣城人,字昙晦。张商英与之相契,名其庵曰妙喜。尝参圆悟禅师克勤,圆悟将所著《临济正宗记》付之,使掌记室。以雄辩著名,声震京师。后住径山。因议及朝政遭祸,于高宗绍兴十一年毁衣牒屏居衡阳,移居梅阳,后遇赦放还。孝宗赐号大慧禅师。卒谥普觉,塔名宝光。有《正法眼藏》。
全宋诗
释宗杲(一○八九~一一六三),号大慧,俗姓奚,宣州宁国(今安徽宣城)人。年十七出家,从曹洞诸老宿游,既得其说,去之谒准湛堂。准死,谒丞相张商英,一言而契,名其庵曰妙喜,字之曰昙晦,并受荐往建康天宁寺见圆悟克勤。后克勤主云居席,命杲居第一座。后张浚延住临安径山能仁禅院。高宗绍兴七年(一一三七),于临安府明庆院开堂。十一年,因结识张九成,为秦桧所恶,斥还俗,屏居衡州。二十年,移梅州。二十五年桧卒,特恩放还,复僧服,住明州阿育王山广利禅寺。二十八年,再住径山能仁总之禅院。又迁江西云门庵、福州洋屿庵。孝宗隆兴元年卒于径山明月堂,年七十五,赐谥普觉。为南岳下十五世,圆悟克勤禅师法嗣。著有《指源集》(《四明宋僧诗》),已佚。有宋释蕴现编《大慧普觉禅师语录》,收入《大藏经》。事见本《语录》、张浚《大慧普觉禅师塔铭》,《僧宝正续传》卷六、《咸淳临安志》卷七○、《嘉泰普灯录》卷一五、《五灯会元》卷一九有传。 释宗杲诗,以辑自《大慧普觉禅师语录》卷一至卷九上堂、示众等的偈颂编为第一卷,以见于《语录》卷一○的《颂古》编为第二卷,见于《语录》卷一一的偈颂编为第三卷,见于《语录》卷一二的赞编为第四卷,辑自《语录》卷一三至卷三○《普说》《法语》《书信》的偈颂编为第五卷。辑自他书者编于卷末。
全宋文·卷三九二七
宗杲(一○八九——一一六三),字昙晦,号妙喜,俗姓奚,宣州宁国(今安徽宁国)人。年十六出家,始从曹洞诸老宿游,后谒泐潭文准。政和中,往汴京天宁寺参克勤圜悟禅师。言下大悟,遂嗣其法,以雄辩名,贤士大夫争与之游。靖康之变,渡江而南,圜悟方主云居席,命宗杲居第一座,为众授道。复避乱辗转入闽,筑庵长乐洋屿。张浚在蜀,与其师圜悟有旧,及浚造朝,遂以临安径山延之。绍兴十一年,秦桧以其为张九成党,勒返初服,屏居衡州十年,又徙梅州数年。二十五年,特恩放还,明年复僧服,寻赐号大慧。后以朝命住育王,又二年移径山。隆兴元年卒,年七十五,谥普觉,塔名宝光。宗杲提倡看话禅,极负盛名,弟子九十馀人,临济一宗至此大盛。所著有《临济正宗记》、《正法眼藏》(存)等,门人蕴闻又辑其法语书疏偈颂铭赞为《大慧普觉禅师语录》、《大慧普觉禅师宗门武库》。见《大慧普觉禅师年谱》,张浚《大慧普觉禅师塔铭》,参吕澄《宋代佛教》。
大明高僧传·卷第五 习禅篇第三之一
释宗杲。
号大慧。
因居妙喜庵又称妙喜。
产宣州奚氏。
云峰悦之后身也。
灵根夙具慧性生知。
年方十二即投无云齐公。
十七薙染。
初游洞宗之门。
洞宗耆宿因师词锋之锐乃燃臂香授其心印。
师不自肯弃去。
依湛堂准。
久之不契。
湛堂因卧疾俾见圆悟。
悟居蜀昭觉。
师踟蹰未进。
一日闻诏迁悟住汴天宁。
喜曰。
天赐此老与我也。
遂先日至天宁。
迎悟且自计曰。
当终九夏。
若同诸方妄以我为是者。
我著无禅论去也。
值悟开堂举。
僧问云门。
如何是诸佛出身处。
门曰。
东山水上行。
悟曰。
天宁即不然。
只向他道。
薰风自南来殿阁生微凉。
师闻忽前后际断。
悟曰也不易。
尔到这田地。
但可惜死了不能活。
不疑言句是为大病。
岂不见道。
悬崖撒手。
自肯承当。
绝后再苏欺君不得。
须要信有这些道理。
于是令居择木堂。
为不釐务侍者。
日同仕夫不时入室。
一日悟与客饭次。
师不觉举箸饭皆不入口。
悟笑曰。
这汉参黄杨木禅到缩了也。
师曰。
如狗舐热油铛。
后闻悟室中问僧有句无句如藤倚树话。
师遂问曰。
闻和尚当时在五祖。
曾问此话不知五祖道甚么。
悟笑而不答。
师曰。
和尚当时既对众问。
今说何妨。
悟不得已曰。
我问五祖。
有句无句如藤倚树。
意旨如何。
祖曰描也。
描不成画也画不就。
又问。
树倒藤枯时如何。
祖曰相随来也。
师当下释然大悟曰。
我会也。
悟历举数段因缘诘之。
皆酬对无滞。
悟喜谓之曰。
始知吾不汝欺也。
乃著临济正宗记付之俾掌记室。
未几圆悟返蜀。
师因韬晦结庵以居。
后度夏虎丘。
阅华严至第七地菩萨得无生法忍处。
忽洞明湛堂所示殃崛摩罗持钵救产妇因缘。
宋绍兴七年诏住双径。
一日圆悟讣音至。
师自撰文致祭。
即晚小参举。
僧问长沙。
南泉迁化向甚处去。
沙曰。
东村作驴西村作马。
僧曰。
意旨如何。
沙曰。
要骑便骑。
要下便下。
若是径山即不然。
若有僧问圆悟先师迁化向甚处去。
向他道堕大阿鼻地狱。
意旨如何。
曰饥餐洋铜渴饮铁汁。
还有人救得也无。
曰无人救得。
曰如何救不得。
曰是此老寻常茶饭。
十一年五月秦桧以师为张九成党毁其衣牒窜衡州。
三十六年十月诏移梅阳。
不久复其形服放还。
十一月诏住阿育王二十八年。
降旨令师再住径山。
大弘圆悟宗旨。
辛巳春退居明月堂。
一夕众见一星殒于寺西流光赫然。
寻示微疾。
八月九日谓众曰。
吾翌日始行。
是夕五鼓手书遗表并嘱后事。
有僧了贤请偈。
师乃大书曰。
生也秖么死也秖么。
有偈无偈是甚么热。
委然而逝。
世寿七十有五。
坐五十八夏。
谥曰普觉。
塔名宝光。
僧宝正续传·卷第六
禅师讳宗杲。宣州宁国奚氏子。幼警敏有英气。年十三。始入乡校。一日与同窗戏譃。以砚投之。误中先生帽。偿金而去。乃曰。读世书。曷若究出世法乎。即诣东山慧云院出家。先是元丰戊午。院塑释迦像。有异人丁生者。语寺僧曰。立像一纪。当生一导师。大兴宗教。若像有难。是人方来。像毁。则是人亦有难。崇宁甲申。有盗穴像腹。取其所藏。师以是岁适至。事慧齐为师。明年落发受具。繇是智辩自将。淩跨流辈。阅古云门录。恍若旧习。闻老宿绍珵久依天衣怀公。亟往上谒。与闻雪窦奥旨。趋宝峰湛堂准禅师。见师风神爽迈。特加器重。使之执侍。指以入道捷径。师横机无所让。准呵之曰。汝未曾悟。病在意识颂解。则为所知障。时李彭商老参道于准。师适有语曰。道须神悟。妙在心空。体之不假于聪明。得之顿超于闻见。李叹赏曰。何必读四库书。然后为学哉。因结为方外交。准将入灭。师问。孰可依从。准以圜悟勤公语之。已而重趼荆渚。谒无尽居士张公。请铭准塔。公道望倾天下。师登其门。承颜接辞。绰有馀裕。公称誉之。为名庵。曰妙喜。字以昙晦。归宝峰。讫其事。复见无尽。从容问曰。居士谓我禅何如。公曰。子禅逸格矣。师曰。宗杲实未自肯在。公曰。行见川勤可也。于是佩服其言。放浪襄汉。会大阳微禅师。密授曹洞宗旨。寻游东都。宣和六年。圜悟禅师被旨。都下天宁。师自庆曰。天赐我得见此老。不孤湛堂张公指南之意。遂迨天宁。及聆其升堂法要。迥异平日所闻。即倾心依附。阅四旬。圜悟举僧问云门如何是诸佛出身处。门云。东山水上行。若有人问天宁。只向道。薰风自南来。殿阁生微凉。于言下。豁然顿悟。圜悟大喜。迁师择木堂。以古今差别因缘。密加研练。一日圜悟饭。超然居士赵公。师预坐。忽忘举箸。圜悟顾师而语超然曰。是子参得黄杨木禅也。师既为所激。乘问扣曰。闻和尚尝问五祖话。不知记其答否。圜悟曰。向问有句无句。如藤倚树。作么生。五祖云。描也描不成。𦘕也𦘕不就。又问。树倒藤枯时如何。五祖云。相随来也。师廓然脱去。知见玄妙。圜悟深可之。使掌记室。著临济正宗记𢌿焉。分座令接衲。繇是以。竹篦。应机施设。电闪星飞。不容拟议。丛林活然归重。右丞吕公舜徒奏锡佛日之号。虏人犯顺。欲名僧十数比去。师为所挟。会天竺密三藏日与论义。密尤敬服。寻得自便。趋吴门虎丘。闻圜悟迁云居。欲往省觐。道金陵。待制韩公子苍。与语喜之。以书闻枢密徐公师川曰。顷见妙喜。辩慧出流辈。又能道诸公之事业。衮衮不勌。实僧中杞梓也。抵云居。为众第一座。讥诃佛祖。辩博无碍。圜悟亦让其雄。会世扰攘。入云居之西。结庵于古云门寺基。因以为名。阅二年。避地湖湘。转仰山。邂逅竹庵圭禅师。相与还云门。著颂古百馀篇。久之游七闽。居海上洋屿。师闵诸方学者。困于默照。作辨邪正说。以救其弊。泉南给事江公。创庵小溪。延请师居。缁素笃于道者毕集。未半年。发明大事者数十人。鼎需思岳弥光道谦遵璞悟本等皆在焉。一日参政李公汉老。闻举庭柏话。有省。师可之。及公疾革。作偈寄弥光。有深将法力荷云门之句。师平居绝无应世意。圜悟在蜀闻之。嘱丞相张公德远曰。果首座不出。无可支临济法道者。公寻还朝。适径山虚席。必欲致师。师幡然起赴。开法于临安府。治唱圜悟之道。说法竟。侍郎冯公济川问曰。师尝言。不作这虫豸。今日为什么败阙。师曰。尽大地是个。杲上座你作么生见。公无语。及居径山。四方佳衲子靡然坌集。至一千七百。师无他约束。容其自律。发明己见。率常有之。上堂。僧问。逼塞虚空时如何。师便喝。进云。文殊普贤来也。师云。逼塞虚空。甚么处与径山相见。僧亦喝。师云。文殊普贤为甚在。你脚跟下过。僧拟议。师便打。问。高揖释迦。不拜弥勒时如何。答曰。梦里惺惺。进云。将谓和尚忘却。师云。你记得。试道看。进云。虽道不得。要且不失。师云。元来不会。进云。从上来事。分付阿谁。答曰。分付瞎汉。进云。临济一宗。全凭其力。师云。且喜不干你事。问。与万法为侣者。是什么人。答。是天上天下奈何不得底人。进云。为什么在径山座下。答曰。家无小使不成君子。问。一夏百念日已满。出门或有人问。如何是径山道底。且作么生答他。师云。径山曾说甚么来。进云。争奈唤作竹篦则触。不唤作竹篦则背。师云。你作么生会。僧便喝云。三十年后大有人笑在。师云。何必三十年后。只今大有人笑你。乃示众曰。寻常向诸人道。唤作竹篦则触。不唤作竹篦则背。不得向举起处承当。不得向意根下卜度。不得下语。不得良久。或有人问。毕竟如何即向他道也无。毕竟也无如何正当。恁么时四楞塌地掇在诸人面前。眼辨手亲底一逴逴得去。便能罗笼三界。提拔四生。其或未然。自是你诸人根性迟钝。且莫错怪径山好。师居数年。法席日盛。宗风大振。号临济中兴焉。张侍郎子韶从师之游。洒然脱去玄解。遂尊以师礼。时慧云院忘丁生之谶。毁释迦故像而新之。实绍兴辛酉夏五月也。师于是月。坐与张厚善。著逢掖编。置衡州。廖通直李绎为结茅圃中。师既拘文。不与众俱。率令散处。花药开福伊山。时容其受道。门庭益峻。乃裒先德机缘。间与拈提。离为三帙。目曰正法眼藏。前参政李公太发时居铎津。翰林汪公彦章税驾零陵。数通书问道。当轴者滋不悦。移师梅州。其地荒僻瘴疠。药物不具。学徒百馀。赢粮从之。阅六稔。毙者过半。师以道处之怡然。由是居民向化。至绘师像。饮食必祀焉者有之。乙亥冬。蒙恩北还。明年春。复僧伽黎。寻领朝命。住明州育王山。逾年有旨。改住径山。天下宿衲。复集如初。时上潜藩。雅闻师名。遣内都监。诣山问佛法大意。师升堂有偈云。豁开顶门眼。照彻大千界。既为法中王。于法得自在。仍作颂献曰。大根大器大力量。荷担大事不寻常。一毛头上通消息。遍界明明不覆藏。上嘉美久之。建邸立复遣内知客。入山供养五百应真。请师说法。亲书妙喜庵大字。并制赞宠寄曰。生灭不灭。常住不住。圆觉空明。随物现处。师升堂有偈曰。十方法界至人口。法界所有即其舌。只凭此口与舌头。祝吾君寿无间歇。亿万斯年注福源。如海滉漾汞不竭。师子窟内。产狻猊鸑鷟定出丹山穴。为瑞为祥遍九垓。草木昆虫皆欢悦。稽首不可思议事。瑜如众星拱明月。故今宣扬妙伽陀。第一义中真实说。师春秋高。求解寺。任辛巳春。得旨退居院之明月堂。然宏法为人。老而不勌。上即位。特赐号大慧禅师。隆兴建元。自恣前一夕。有星殒于院之西。流光赫然。有声如雷。师示微疾。八月九日。学徒问候。师勉以宏道。徐遣之曰。吾翌日始行。至五鼓亲书遗奏。侍僧固请留颂。为写四句。掷笔就寝。湛然而逝。寿七十有五。塔全身于堂之后。寻诏所居为妙喜庵。谥曰普觉。塔曰宝光。师荷佛祖正续。全体作用。扫除知见。无法与人。虽古宗师。无以加之。殆其纵无碍辩。融通宗教。则奄有圜悟之风。是以高峻门庭。容摄多众。若海涵地负。绰绰有馀。至于棒喝讥诃戏笑怒骂。无非全提向上接人。第学者难于凑泊耳。其阔略宏度脱去绳捡。所至学徒趋事。虽崭崭露头角。号称诸方领袖者。师目使赜令。如侍执然。所为偈赞颂古。绝妙古今。与贤士大夫往复论道书。并上堂普说法语。凡五帙。行于世。 赞曰。近世吕公居仁尝谓。赵州说禅。如项羽用兵。直行径前。无复辙迹。所当者破。所摧者服。非如他人铢称寸度。较量轻重。然后以为得也。予观大慧说禅。抑居仁称赵州者。是矣。凡中夏有祖以来。彻法源。具总持。比肩列祖。世不乏人。至于悟门广大肆乐说无碍辩才。浩乎沛然。如大慧禅师。得非间世者欤。盛矣哉。其应机作略。能奢能俭。能崄能易。能纵能夺。机机尽善。扄扄皆新。此所以风流天下。名动九重。号称中兴临济。不是过也。迨其去世。未几道价愈光。法嗣日盛。天下学禅者。仰之如泰山北斗云。
高僧摘要·道高僧摘要卷一
号大慧。
因居妙喜庵又称妙喜。
产宣州奚氏。
云峰悦之后身也。
灵根夙具。
慧性生知。
年方十二。
即投慧云齐公。
十七薙染。
初游洞宗之门。
洞宗耆宿。
因师词锋之锐。
乃燃臂香。
授其心印。
师不自肯弃去。
依湛堂准久之不契。
湛堂因卧疾。
俾见圆悟。
悟居蜀昭觉。
师踟蹰未进。
一日闻诏迁悟住汴天宁。
喜曰。
天赐此老与我也。
遂先日至天宁迎悟。
且自计曰。
当终九夏。
若同诸方妄以我为是者。
我著无禅论去也。
值悟开堂。
举僧问云门如何是诸佛出身处。
门曰。
山东水上行。
悟曰。
天宁即不然。
只向他道。
薰风自南来。
殿阁生微凉。
师闻忽前后际断。
悟曰。
也不易你到这田地。
但可惜死。
了不能活。
不疑言句。
是为大病。
岂不见道。
悬崖撒手。
自肯承当。
绝后再苏。
欺君不得。
须要信有这些道理。
于是令居择木堂。
为不𨤲务侍者。
后闻悟室中。
问僧有句无句。
如藤倚树话。
师遂问曰。
闻和尚当时在五祖。
曾问此话。
不知五祖道甚么。
悟笑而不答。
师曰。
和尚当时既对众问。
今说何妨。
悟不得已曰。
我问五祖。
有句无句如藤倚树意旨如何。
祖曰。
描也描不成。
画也画不就。
又问。
树倒藤枯时如何祖。
曰相。
随来也。
师当下释然大悟曰。
我会也。
悟历举数段因缘诘之。
皆酬对无滞。
悟喜谓之曰。
始知吾不汝欺也。
乃著临济正宗记付之。
俾掌记室。
未几圆悟返蜀。
师因韬晦结庵以居。
后度夏虎丘。
阅华严。
至第七地菩萨得无生法忍处。
忽洞明湛堂所示。
殃崛摩罗持钵救产妇因缘。
宋绍兴七年诏住双径。
一日圆悟。
讣音至。
师自撰文致祭。
即晚小参。
举僧问长沙。
南泉迁化。
向甚处去。
沙曰。
东村作驴。
西村作马。
僧曰。
意旨如何。
沙曰要骑便骑。
要下便下。
若是径山即不然。
若有僧问圆悟先师迁化。
向甚处去。
向他道。
堕大阿鼻地狱。
意旨如何。
曰饥餐洋铜。
渴饮铁汁。
还有人救得也无。
曰无人救得。
曰如何救不得。
曰是此老寻常茶饭。
十一年五月。
秦桧以师为张九成党。
毁其衣牒。
窜衡州。
三十六年。
十月。
诏移梅阳。
不久复其形服放还。
诏住阿育王。
寻降旨令师住径山。
大弘圆悟宗旨。
辛巳春。
退居明。
月堂。
一夕众见一星殒于寺西。
流光赫然。
寻示微疾。
八月九日。
谓众曰。
吾翌日始行。
是夕五鼓。
手书遗表。
并嘱后事。
有僧了贤请偈。
师乃大书曰。
生也祇么。
死也祇么。
有偈无偈是甚么。
委然而逝。
世寿七十五。
坐五十八夏。
谥普觉。
塔名宝光。
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卷三
禅师宗杲者。字昙晦。别号妙喜。大鉴十五世圆悟勤公之嗣也。妙喜出宣州宁国奚氏。年十三。就乡校。不旬而弃之。亲奇其志。乃许衣缁成大僧。遍探诸家语录。于云门睦州。尤笃意焉。竟有五家浅深门庭之疑。遂请益于广教珵公。珵示其节目。妙喜辄领意。珵私叹曰。杲乃再来人也。妙喜又弃之。遂至真如哲座下。入庆藏主贤蓬头之室。因之过黄龙谒晦堂。跨东林参昭觉。俱雅珍爱。妙喜又弃之。往见心印询。询与语连三日。大奇之。欲留不可。因指见湛堂准公于宝峰。机辨纵横。准漠然不诺。妙喜始伏膺事之。及准疾革。妙喜惶启曰。某向后当见何人。准曰。有个勤巴子。当能了子事。准殁。乃茧足千里。请塔铭于张公无尽。无尽时为禅室领袖。契之嘱妙喜必。见川勤老也。会东京天宁席虚。诏起蒋山勤禅师为住持。妙喜心庆曰。此天赐我也。其禅若不异诸方。妄相许可我。则造无禅论去也。遂入勤公之室。闻公拈提。期年不敢犯其机。一日公举东山水上行公案。以示众。妙喜跃然。急呈所得于公。公曰。未未。悬崖撒手。自肯承当。绝后再苏。欺君不得。令居择木寮。为不釐务。侍者日同士大夫入室。公每举有句无句如藤倚树话。妙喜拟对。公辄禁之。乃至握箸忘食。公笑曰。者汉却参黄杨木禅也。妙喜益茫然无措。乃坚请公在五祖时问答。公良久曰。我问。有句无句如藤倚树。先师但向我道。描也描不成。画也画不就。又问。树倒藤枯句归何处。先师则云。相随来也。妙喜豁然大彻。连呼曰。我会也。于是随声酬对势如涌泉。公拊掌称善。举以首众。宿衲皆下之。士绅争相从游。丞相吕公舜徒尤悦之。奏赐紫衣。号佛日禅师。是时已有诏。移勤公住云居。赐号圆悟。圆悟又以妙喜。首云居之众。其秉拂小参。万指轩腾。昭觉元禅师出问曰。眉间挂剑时如何。妙喜曰。血溅梵天。圆悟于座下。以手约曰。问得极好。答得更奇。于是海众争颂老东山之再见也。圆悟还蜀。妙喜始庵居古云门。迁湖南。转江右。入八闽。又结庵洋屿。僧昙懿者。久依圆悟。自谓不疑。绍兴初。出住祥云。法席颇盛。妙喜知其所见未实。致书令来。懿故不起。妙喜鸣鼓痛斥。榜告四众。懿乃破夏来洋屿。妙喜鞫其所證。大笑曰。汝恁么见解。敢嗣我圆悟老人耶。懿傀汗浃背。即退院求侍于妙喜。入室次。妙喜曰。我要个不会禅的做国师。懿对曰。我做得国师去也。妙喜喝出。复召曰。阇黎香严悟处。不在击竹边。俱胝得处。不在指头上。懿失声横趋而去。妙喜笑曰。懿阇黎此回堪住院子也。又僧弥光。字晦庵。流誉诸方。趋风来见。妙喜命坐而商略。光一一具对。妙喜曰。虽有落处。只是不著所在。今诸方浩浩说禅者。见解秖如此。何益也。其杨岐正传三四人而已。语讫呵呵大笑。光愠而起去。妙喜即挝鼓入室。光颦额而至。妙喜曰。吃粥了也。洗钵盂了也。去却药忌。道将一句来。光遽对曰。裂破。妙喜震威喝曰。汝又说禅也。光乃得旨。遂以书招其友鼎需曰。洋屿庵主手段。与诸方别。需乾笑而已。需字懒庵。乃闽人。幼登进士。绝婚为比丘。一锡湖湘。遍参名宿。以为法无异味。归隐羌峰绝顶。久不下山。佛心才禅师已挽出。首众于大乘。需尝以即心即佛问学者。毅然无可意。光强速其至。会入室鼓鸣。需随喜焉。妙喜以拂指曰。即心即佛作么生。速道。需从傍下语。妙喜诟之曰。汝见解如此。敢妄为人师耶。即普说。讦其生平珍重得力处。排为邪解。需涕泪交颐。不敢仰视。乃归心决择。一日垂问。内不放出。外不放入。正恁么时如何。需拟对。妙喜连击之。需释然厉声曰。和尚已多了也。曰。今日方知。吾不汝欺。妙喜之精猛开发。约多类此。时及门者五十三辈。期未半得法者十三人。丞相张公浚在蜀时。圆悟为言。杲真得吾宗之髓。张公还朝。遂以杲补径山。径山之席。常随二千馀辈。方来无地以容。乃搆千僧阁安之。侍郎张子韶。状元汪圣锡。少卿冯济用。悉预其列。当是时。秦桧居权。司谏詹大方阿之曰。鼓唱浮言。谤讪朝政。张九成为之首。径山僧宗杲和之。乃坐编置。九成毁衣焚牒。窜妙喜于衡阳。起遣日而恻声载道。识者曰。日月无私成其明。圣贤无择成其大。岂杲公之化应南。故天假之以示现于衡阳者耶。且法门正气。表烛千秋。又以群愿所系。公必寿还。何忧哉。凡十载徙梅杨。虽瘴疠之乡。而妙喜竖拂不倦。缁素腾腾。仍光风霁日也。又五载。有旨赐还复僧衣。四方虚席迎之。皆不就。最后有旨。强起主育王。筑涂田数百顷。以继众食。赐其庄。名般若。又二年。改移径山。径山益盛。虽龙象互相蹴踏。而上堂每赞犹子应庵。深得先人机用。于是天下益称其公。妙喜腊高。屡求退居明月堂。告谢方来。莫可禁止。先是孝宗居藩时。遣内监。至径山。见妙喜。献以偈。孝宗大悦。及在建邸。复遣近侍。请上堂。亲书妙喜庵额。并赞真制赐之。及即位。又锡法号大慧禅师。洎召对。妙喜已示疾。一夕忽大星陨地。流光四散。鸟兽皆鸣。遂乃告寂于明月堂。亲封遗疏。侍僧请留偈。妙喜厉声曰。无偈便死不得也。乃大书曰。生也只恁么。死也只恁么。有偈与无偈。是甚么热大。掷笔长往。时隆兴改元八月十日也。世寿七十五。坐夏五十八。上览遗语悽然。制词奠曰。生灭不灭。常住不住。圆觉空明。随物现见。诏以明月堂。为妙喜庵。全身瘗于庵后。谥曰普觉。塔曰普光。入其全录八十卷于大藏焉。 赞曰。端祖云。悟了须是遇人始得。余虚度林间数十载。每耳目所有诸道者。莫不据高广座。自称曹溪正脉少室真传。但惜未遇大慧老人耳。若遇。自当别有壶天。而端祖之言岂谬哉。呜呼马逢伯乐。薪遇中郎。吾宗之大幸也与。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二
释宗杲,字大慧,因居妙喜庵,又称妙喜。
宣州奚氏子,或云即云峰悦之后身也。
灵根夙具,慧性生知。
年方十二,即投慧云齐公受经论,五载涵泳,乃从薙染。
初游洞宗之门,洞宗耆宿因其锋锐,乃燃臂香,授厥心印。
杲殊不自肯,弃去,依湛堂准,久之不契。
湛堂因卧疾,俾见圆悟,悟居蜀昭觉,杲躇踌未进。
一日,闻诏迁悟住汴之天宁。
喜曰:“天赐此老与我也。
”遂先日至天宁迎悟,且自计曰:“当终九夏,若同诸方妄以我为是者,我著无禅论去也。
”值悟开堂,举“僧问云门:如何是诸佛出身处?
门曰:东山水上行。
”悟曰:“天宁即不然,只向他道‘薰风自南来,殿阁生微凉。
’”杲闻,忽前后际断。
悟曰:“也不易,你到这田地,但可惜死了不能活,不疑言句是为大病,岂不见道‘悬崖撒手自肯承当,绝后再苏欺君不得’,须要信有这些道理。
”于是,令居择木堂,为不釐务侍者,日同仕夫,不时入室。
一日,悟与客饭次,杲不觉举箸,饭皆不入口。
悟笑曰:“这汉参黄杨木禅,到缩了也。
”杲曰:“如徇舐热油铛。
”后闻悟室中问僧有句无句如藤倚树话,杲遂问曰:“闻和尚当时在五祖曾问此话,不知五祖道甚么?
”悟笑而不答。
杲复曰:“当时既对众问,今说何妨?
”悟不得已,曰:“我问五祖:‘有句无句如藤倚树,意旨如何?
’祖曰:‘描也描不成,画也画不就。
’又问:‘树倒藤枯时如何?
’祖曰:‘相随来也。
’”杲当下释然曰:“我会也。
”悟历举数段因缘诘之,皆酬对无滞。
悟喜谓之曰:“始知吾不汝欺也。
”乃著《临济正宗记》付之,俾掌记室。
未几,圆悟返蜀,杲因韬晦结庵以居,后度夏虎丘,阅《华严》至第七地菩萨得无生法忍处,忽洞明湛堂所示殃崛摩罗持钵救产妇因缘。
宋绍兴七年,诏住双径,一日圆悟讣音至,杲自撰文致祭。
即晚小参,举“‘僧问长沙南泉迁化向甚么处去?
沙曰:东村作驴,西村作马。
僧曰:意旨如何?
沙曰:要骑便骑,要下便下。
’若是径山即不然,若有僧问:‘圆悟光师迁化向甚处去?
’向他道:‘堕大阿鼻地狱。
’‘意旨如何?
’曰:‘饥餐洋铜,渴饮铁汁。
还有人救得也无?
’曰:‘无人救得。
’曰:‘如何救不得?
’曰:‘是此老寻常茶饭。
’”十一年五月,秦桧以杲为张九成党,毁其衣牒,窜衡州。
二十六年十月,诏移梅阳,不久复其形服放还。
十一月,诏住阿育王。
二十八年,令再住径山,大宏圆悟宗旨。
辛巳春,退居明月堂。
一夕,众见一星殒于寺西,流光赫然,寻示微疾。
八月九日,谓众曰:“吾翌日始行。
”是夕五鼓,手书遗表,并瞩后事。
有僧了贤请偈,杲乃大书曰:“生也秪么,死也秪么,有偈无偈是甚么𤍠?
”委然而逝,世寿七十有五,坐五十八夏,谥曰“普觉”,塔名“宝光”。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景元(一○九四~一一四六),俗姓张,永嘉(今浙江温州)楠溪人。年十八依灵山希拱为僧,又谒圆悟于钟阜。后住台州护国寺,称此庵景元禅师。为南岳下十四世,昭觉勤禅师法嗣。高宗绍兴十六年卒(此据《嘉泰普灯录》卷一五,《南宋元明僧宝传》作绍兴二十七年),年五十三。《嘉泰普灯录》卷一五、《五灯会元》卷一九有传。今录诗八首。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94—1146 【介绍】: 宋僧。温州永嘉人,俗姓张,号此庵。年十八出家。初习天台教,寻弃去,谒圆悟于钟山,力参得悟,留充侍者,圆悟称为聱头元侍者。因常以布袋自随,人称元布袋。后居天台护国寺。
大明高僧传·卷第五 习禅篇第三之一
释景元号此庵。
温州永嘉张氏子也。
年十八依灵山希拱和尚圆具戒。
习台教三䆊。
弃去谒圆悟勤禅师于钟阜。
闻僧读死心和尚小参语。
云。
既迷须得个悟。
既悟须识悟中迷迷中悟。
迷悟双忘却从无迷悟处建立一切法。
元闻而疑。
即趋佛殿以手托开门扉。
豁然大彻机辩逸发。
圆悟目为聱头元侍者。
悟自赞像付之曰。
生平只说聱头禅。
撞著聱头如铁壁。
脱却罗笼截脚跟。
大地撮来墨漆黑。
晚年转复没刀刀。
奋金刚椎碎窠窟。
他时要识圆悟面。
一为渠侬并坫出。
自尔铲彩埋光不求闻达。
后为括苍太守耿延禧慕元欲致开法南明。
物色得元于台之报恩。
迫其受命。
僧问。
三圣道。
我逢人即出。
出则不为人。
意旨如何。
曰八十翁翁嚼生铁。
僧又问。
兴化道。
我逢人即不出。
出则便为人。
又作么生。
曰须弥顶上浪翻空。
元后示疾。
请西堂应庵华付嘱院事。
训徒如常时。
俄握拳而逝。
荼毗得五色舍利。
齿舌右拳不坏。
塔于寺东北刘阮洞前。
世寿五十三。
系曰。
大慧既云峰悦之再来。
可谓具大根器者。
尚受湛堂痛拶不入。
至三十馀方触圆悟钳锤。
始得大悟。
今元公年方二十一。
听傍僧读死心语便乃彻證。
其根器之利过于大慧概可知也。
出世初住南明终居护国。
丛林称为元布袋。
以其有圣者之风。
耳简堂机出于其门。
说法拈椎词雄气伟机锋圆捷。
益见元公之垣墙者矣。
僧宝正续传·卷第五
禅师名景元。永嘉楠溪张氏子。依灵山院希拱。年十八。剃度为大僧。习天台教。通其说。弃之游方。参蒋山圜悟禅师。一日闻傍僧举死心小参语云。既迷须得个悟。既悟须识悟中迷迷中悟。迷悟两忘。却从无迷悟处。建立一切法。谛味久之。因起行次。豁然有悟。即以告圜悟。圜悟喜之。繇是容为侍者。阅十四年。咨参决择。洞然无间。而机锋卓绝。众以聱头目之。圜悟将归蜀。遽问曰。向后有人问。你作么生道。师抚傍僧背曰。和尚问你何不祇对。圜悟大笑。已而袖木锦僧伽黎授之而别。绍兴初。归隐旧邦。括仓守龙学耿延禧命出世仁寿。迁连云。晚住真如。徙护国。衲子拥随。法席日盛。师说法超格。量绝蹊径。问。学人上来请师相见。师曰。劄问如何是相见底事。师曰。你眼在左边右边。进曰。恁么则万机休罢正眼顷开。师曰。杲日当天。盲人摸地。问。相见与未相见时如何。师云。一时穿却。问。忽遇上上人来。又作么生。师云。列向三椽下。问。还许学人承当也无。师云。兵随印转。问。如何是临济宗。师云。杀人活人不眨眼。曰。如何是云门宗。师云。顶门三眼耀乾坤。曰如何是沩仰宗。师云。推不向前。约不向后。曰。如何是法眼宗。师云。箭锋相拄不相饶曰。如何是曹洞宗。师云。手执夜明符。几个知天晓。曰。向上还有路也无。师云。有。曰。如何是向上路。师云。黑漫漫地。问。高揖释迦。不拜弥勒时如何。师云。三十棒且待。别时僧礼拜。师乃云。释迦弥勒尚是他奴。且道他是阿谁。是则是护国。则不然坐立俨然。顶天履地。十二时中。𡎺著磕著。复是阿谁。还知么著力。今生须了却。莫教累劫受沉沦。题如是轩颂曰。拈却瞿昙闲露布。掀翻诸祖葛藤窠。只将如是当轩挂。铁额铜头不奈何。示禅者颂曰。棒头取證犹劳力。喝下承当未足奇。拨转顶门宗正眼。须教佛祖浪头低。十六年正月九日。被微病而逝。塔于本山。寿五十有三。腊三十有五师资度丰硕。如世所𦘕布袋和尚者。故人以之为称深得圜悟机用而力行之。天下方想。闻其风彩。不幸早世。议者惜之。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景元。号此庵。永嘉楠溪张氏子。年十八。依灵希拱圆具。后习台教。弃谒圆悟于钟阜。因僧读死心小参语云。既迷须得个悟。既悟须识悟中迷。迷中悟。迷悟双忘却。从无迷悟处。建立一切法。师闻而疑。即趋佛殿。以手托开门扉。豁然大彻。既而执侍。机辨逸发。圆悟操蜀音。目为聱头侍者。遂自题肖像。付之曰。生平只说聱头禅。撞著聱头如铁壁。脱却罗笼截脚跟。大地撮来墨漆黑。晚年转复没刁刀。奋金刚椎碎窠窟。他时要识圆悟面。一为渠侬并拈出。圆悟归蜀。师还浙东。铲彩埋光。不求闻达。括苍守耿公延禧。尝问道于圆悟。因阅其语录至像赞。得师之为人。乃致开法南明山。遣使物色。至台之报恩。获于众寮。迫其受命。方丈古公。乃灵源高弟。闻其提唱。亦深骇异。住南明几二年。厌迎送。一日示众。举感铁面颂毕。师曰。是则是忒杀露风骨。吾有颂曰休休休。夕阳西去水东流。唯有仰高云势远。抟风九万过南州。将化。召应庵华与诀示训。如常时。俄握拳而逝。茶毗。得五色舍利。齿舌右拳无少损。塔于刘阮洞前。年五十三。
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卷二
此庵禅师者。东瓯人也。出张氏。名景元。元以妙年谒圆悟勤公于钟阜。公即许元入侍。时悟公左右皆显名宿德。元与之抗。或议其少丛林。公不顾。然元不离公榻下。洞彻玄旨。机发触众。有诉于公。公笑曰。我家聱头侍者。汝姑避之耳。自是众惮其锋。靖康改元。圆悟归蜀。元辞还淅。悟公曰。向去有人问。你作么生。元拊傍僧背。曰和尚问你。何不抵对。公大笑曰。我有些子禅。被元聱头一布袋盛将去也。丛林又共称为元布袋云。圆悟乃题小像而付元曰。平生只说聱头禅。撞著聱头如铁壁。脱却罗笼截脚跟。大地撮来墨漆黑。晚年转复没刁刀。奋金刚锤碎窠窟。他时要识圆悟面。一为渠侬并拈出。元既受嘱。铲彩埋光。不求闻达。耿龙学守括苍。因阅圆悟录。得元之为人。时南明虚席。遂遣使物色之。至台之报恩。获于众中。迫授南明之命。众尚咿唔。无信可意。有僧问曰。逢人则出。出则不为人。意旨如何。元曰。八十翁翁嚼生铁。进云。逢人则不出。出则便为人。又作么生。曰须弥顶上浪翻空。报恩方丈古禅师。乃灵源高弟。深骇异之。即推崇元。勉应其命。元受请日。古公先引座。举白云见杨歧。歧举茶陵悟道公案。请元批判。元乃升座曰。诸禅德。杨岐大笑。眼观东南。意在西北。白云悟去。听事不真。唤钟作瓮。检点将来。和杨岐老汉。都在架子上。将错就错。若是新南明则不然。我有明珠一颗。切忌当头错过。虽然觌面相呈。也须一槌打破。举拂子云。还会么。棋逢敌手难藏拙。诗到重吟始见工。于是海众闻风。奔集南明。南明开堂日。僧问。昔年三平道场。重兴是日。圆悟高提祖印。始自师传。如何是临济宗。元曰。杀人活人不眨眼。目前抽顾鉴。领略者还稀。如何是云门宗。元曰。顶门三眼耀乾坤。未举先知。未言先见。如何是沩仰宗。元曰。推不向前。约不退后。三界惟心。万法惟识。如何是法眼宗。元曰。箭锋相值不相饶。建化何妨行鸟道。回途复妙显家风。如何是曹洞宗。元曰。手执夜明符。几个知天晓。僧曰。向上还有路也无。曰有。曰如何是向上路。元曰。黑漫漫地。僧便喝。元曰。贪他一粒米。失却半年粮。又问。天不能盖。地不能载。是甚么物。元曰。无孔铁锤。曰天人群生髅。皆承此恩力也。元曰。莫妄想。又问。三世诸佛说不尽底。请师速道。元曰。眨上眉毛。乃曰。威音王已前。者队汉错七错八。威音王已后。者队汉落二落三。而今者队汉坐立俨然。且道是错七错八落二落三。还定当得出么。举拂子云吽吽。又曰。野干鸣。师子吼。张得眼。开得口。动南星。蹉北斗。大家还知落处么。金刚阶下蹲。神龟火里走。又历应仰山连云诸刹。晚迁天台护国寺。寺久废。元乐而新之。绍兴丁丑。辄请西堂应庵禅师首众。以后事嘱之。俄顷握右拳蜕去。年五十有三。坐三十五夏。茶毗得五色舍利。齿舌右拳无少损。塔于寺东刘阮洞前。松窗居士钱端礼闻讣。乃喟然曰。吾师何独行也。适平田简堂禅师。并瑞岩国清二主人至。礼与详叙达旦。遂书语别之。置笔顾曰。先师握拳而去。礼坐去好卧去好。简堂哂曰。一去便了。理甚坐卧。礼合爪曰。法兄当为祖道自爱。正坐敛目而逝。简堂。名行机。后住国清。或庵住焦山。而元公之道大弘焉。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三
释景元,字此庵,姓张氏,永嘉人也。年十八,依灵山希拱圆具戒,习台教三,弃去。谒圆悟勤于钟阜,间读死心小参语云:“既迷须得个悟,既悟须识悟中迷、迷中悟,迷悟双忘,却从无迷悟处建立一切法。”元闻而疑,即趋佛殿,以手托开门扉,豁然大彻,机辩逸发,圆悟目为聱头元侍者。悟《自赞像》,付之曰:“生平只说聱头禅,撞著聱头如铁壁。脱郤罗笼截脚跟,大地撮来墨漆黑。晚年转复没刀刀,奋金刚椎碎窠窟。他时要识圆悟面,一为渠侬并拈出。”自尔沈彩埋光,不求闻达。后为括苍太守耿延禧慕仰元,欲致开法南明,得元于台之报恩,迫其受命。僧问:“三圣道,我逢人即出,出则不为人,意旨如何?”曰:“八十翁翁嚼生铁。”僧又问:“兴化道,我逢人即不出,出则便为人,又作么生?”曰:“须弥顶上浪翻空。”元后示疾,请西堂应庵华付嘱院事,训徒如常时,俄握拳而逝。茶毗得五色舍利,齿舌右拳不坏,塔于寺东北刘阮洞前,世寿五十三。

人物简介

皇明名僧辑略
示真性源 参禅须要信得彻。
有主宰。
提撕话头。
默默参究。
于一切处无著无依。
逆顺境界到手。
便为蓦直行去。
不起分别。
不见有逆顺。
不见有境界。
盖为大解脱中不存一法也。
洞然了悟。
直下承当。
更进一步。
了却向上一著。
虚彻灵明。
如金刚王宝剑。
万物曷敢婴其锋。
更说甚么世法佛法。
烦恼菩提。
透顶透底。
举体全真。
是为逸格之人也。
示圆鉴堂 念佛一门。
捷径修行之要也。
识破此身不实。
世间虚妄。
是生死根。
惟净土可归。
念佛可恃。
紧念慢念。
高声低声。
总无拘碍。
但令身心闲淡。
默念不忘。
静闹闲忙。
一而无二。
忽然触境遇缘。
打著转身一句。
始知寂光净土不离此处。
阿弥陀佛不越自心。
虽然如是。
若乃将心求悟。
反成障碍。
佛性是自然之物。
不属心思意解。
若见恁么说。
你便执个无心。
又成大病。
但以信心为本。
一切杂念都不随之。
如是行去。
总然不悟。
没后亦生净土。
阶级进修。
无有退转。
优昙和尚令提云念佛者是谁。
或云那个是我本性阿弥陀。
谓是摄心念佛。
参究念佛。
汝今不必用此等法。
只用平常念去。
示肄南宗 赵州无字。
未悟之时。
如银山铁壁。
今日也无无。
明日也无无。
一朝水到渠成。
始知铁壁银山元非别物。
只贵退步休心。
切切要明生死大事。
不可呆蠢蠢念个无字虚延岁月。
亦不可推详计较义理曲会。
但于时中愤愤然要明这个无字。
忽尔一朝悬崖撒手。
打个翻身。
方见孤明历历。
如是现成。
到此不可耽著味著。
还有脑后一槌极是难透。
你但恁么参去。
举世尊初生 朕兆才彰成露布。
复指乾坤行七步。
只要群生正眼开。
落尽眉毛浑不顾。
举如人上树 百丑千拙齐露出。
明眼衲僧见不得。
断人命脉只斯须。
香严老子贼贼贼。
答诚敬堂 向上一著者。
悟彻之后。
结角罗纹。
杀著一锤。
所谓末后一句也。
言语说不到。
只用活机手段调治而至。
百丈再参马祖。
马祖正用此机。
临济再参黄檗。
黄檗亦用此机。
临济打洛浦亦此机也。
后于夹山棒下方始瞥地。
兴化打克宾亦此机也。
真净和尚颂曰。
丈夫当断不自断。
兴化为人彻底汉。
日后从他眼自开。
棒了罚钱赶出院。
此颂甚对机。
汝今公案未明。
如何明得此一著子。
夙有灵根者。
公案亦甚易明。
不见临济凡问佛法。
便被黄檗殴打。
十分切当。
后得大愚一句打发。
洞明黄檗机用。
假如今日汝问我向上一著。
我亦不用摇唇动舌。
只用殴打。
再问再打。
汝被我打得荒了。
无计可施。
无理可说。
不得意中。
忽然猛省。
亦未可知。
我虽不施棒喝。
汝但恁么承当去看。
示道禅人 参禅一著。
是超生死脱轮回之关棙子。
岂可小识小见而能拟议耶。
此是三世诸佛捷径度人之大法。
所谓一超直入如来地也。
自从世尊于灵山会上拈花示众。
迦叶尊者独悟深旨。
次第传来。
度人无限。
非语言文字而能教诲。
惟在具大手段。
大善知识。
生机活法点悟而已。
昔因风吹幡动。
一僧言风动。
一僧言幡动。
六祖云。
非风幡动。
是汝心动。
二僧皆得省悟。
呜呼。
二僧言是风动。
是幡动。
皆是凡心。
六祖言非风动。
非幡动。
便悟佛心。
汝今且去穷究非风幡动。
是汝心动。
如是参去。
忽然省悟。
自知果然非风幡动。
是我心动也。
那时却来回报。
然后为汝敲磕末后一句。
自制塔铭 生事死葬。
祭之以礼。
孔子之教也。
死而火化。
安葬骨塔。
释迦之教也。
古今依教。
莫不皆然。
余生姑苏洞庭鼋山陈氏。
父字显宗。
号月潭处士。
母金氏。
余讳景隆。
字祖庭。
号空谷。
生于洪武癸酉七月十二日。
永乐壬辰。
从弁山白莲懒云和尚受学参禅。
湖海禅伯古拙和尚辈莫不参扣。
虽以家居。
参究不替。
庚子岁。
许令出家。
从虎丘先师石庵和尚收为行童。
洪熙乙巳。
给牒为僧。
宣德二年。
从杭昭庆守宗师得具戒。
六年。
先师膺荐住持杭之灵隐。
遂同至矣。
七年。
往天目山礼高峰塔。
憩锡一载。
剋苦参究。
忽有省会。
懒云和尚时在海昌净妙。
遂造之。
剖露心法。
懒云大喜。
九年。
灵隐先师圆寂矣。
阇维。
敛骨葬于本山。
造骨塔。
并塔院。
奉祀有年。
今老且病。
死日在迩。
思无馀地以葬遗骨。
遂承佃钱塘县尉司上扇第二图修吉山下沈敬元佃官地一段为坟地。
葬骨塔。
盖坟屋居之。
待尽馀年。
名其屋曰正传塔院。
呜呼。
生死一梦。
骨塔奚为。
盖表佛法流芳。
灵踪不断。
即幻明真。
以致佛祖命脉源远流长矣。
幻身虽灭。
佛性不迁。
后之来者。
见窣堵崚嶒。
峰峦苍翠。
鸟鸣乔木。
泉潟幽岩。
不驰外境。
不执内心。
尽忘爱恶。
陶然泰和。
始知法界为身。
虚空为口。
万象为舌。
昼夜说禅。
未常间歇。
于此见得明。
透得彻。
如醉复醒。
廓然领悟。
便见佛祖不曾涅槃。
老僧不曾圆寂。
大圆镜中觌面相见。
西来祖意两手分付。
如古师嗣云门。
青师嗣太阳。
无前后。
无去来。
大千沙界。
自他不隔于毫端。
十世古今。
始终不离于当念。
懒云和尚。
是景隆受业师之受业师。
景隆心法受印可于懒云。
即南极安禅师也。
得临济正传二十世。
师上溯天真。
则无极源雪岩钦。
前后嗣法亦无定规。
前嗣后者。
阿难嗣迦叶。
后嗣前者。
兴化嗣临济。
理贯古今。
诣实为至。
铭曰。
廓周法界。
空荡无涯。
群灵升坠。
恒无已时。
佛祖垂应。
为导为师。
夙膺微幸。
直斯化仪。
不善弘道。
随力所宜。
卒于武林。
骨窆山崖。
窣堵奠安。
山同寿期。
以幻归幻。
有为无为。
成住坏空。
斯道恒夷。
正统九年春。
景隆五十二岁著。
示徒参禅 禅宗厥旨。
是转迷成悟之要道也。
是明心见性之妙诀也。
是超凡入圣之关棙也。
自宋末至于今日。
师法不逮。
参徒根器亦为下劣。
变坏妙诀。
死法传流。
无绳自缚。
本是活人。
缚作死汉。
做作规矩。
提死话头。
执倚偏邪。
无由开悟。
嗟夫。
灵山会上别传心法。
超出功用。
大解脱法门也。
要在妙悟。
岂局规模。
老僧今日不用提话头。
不用参公案。
先要识破此身。
空花幻影。
不越百年。
安可溺于世情。
埋没灵明觉性。
随逐妄缘。
汩没生死。
六道循环。
不能超出。
既知此患。
尽情放下。
更不留心。
惟令默自思惟。
我今思善思恶怕热怕寒知饥知渴者心也。
因有幻身。
此心存活。
死了烧了。
何处安身。
只思此二句。
其馀言语。
知得便了。
不须记忆。
但于行住坐卧静闹閒忙苦乐逆顺一切时中。
唯自思惟死了烧了何处安身。
忽然识得。
自会做人。
自知入道。
至于此时。
方参公案。
切须稳重穷究末后一句。
方到牢关。
始为了事人也。
涵养此道。
如百炼精金更无变色。
还垂方便接引后人。
是为报佛恩德。
答问 明本源曰。
永明大师道。
有禅有净土。
犹如带角虎。
是则二法兼行耶。
兼行。
则古人谓之脚踏两边船。
必陷中间也。
湖海弟兄浩浩商量。
是非蜂起。
乞师指决。
去我碍膺。
答曰。
永明大师出此言时。
无人反覆扣问。
历代祖师在世。
亦无人反覆扣问。
故无辨明也。
学人疑似之心蕴之于怀。
未常发问。
懡㦬含糊。
迨今五百年矣。
子发此问。
大哉问也。
惜乎景隆虚度光阴七十四年。
道德智眼皆所不逮。
安能答此言乎。
强答之。
恐不契佛祖之心。
反罹罪咎。
然有问无答。
亦非道也。
勉赴来意。
随力言之。
子当裁择。
执守参禅。
提个话头。
自谓守静工夫。
更无别事。
念佛往生。
寅夕礼诵。
皆所不行。
此谓有禅无净土也。
此等参禅亦非正气。
是为守死话头。
不异土木瓦石。
坐此病者十有八九。
莫之能救。
禅是活意。
如水上葫芦。
捺著便转。
活鱍鱍地。
故云参祖师活意。
不参死句。
如此参禅。
不轻念佛往生之道。
寅夕礼诵亦所遵行。
左之右之无不是道。
雪峰作典座。
杨岐作监寺。
籍身劳动。
内力参禅。
永明参韶国师之禅。
大弘念佛之道。
所谓内圆而外方。
内秘菩萨行。
外现是声闻。
此谓有禅有净土也。
辄以俚言免塞子问。
别访高明以求的意。
示坐关安清二上人 大藏经中。
传灯录里。
教人修行者。
皆言亲近明师。
时时闻法。
或念佛。
或数息。
或尸观。
或居阿阑若。
闲淡性情。
剋求妙悟。
自从拈花示众。
迦叶妙悟教外别传禅学厥旨。
二祖觅心不得而得安心。
南岳禅师参六祖。
祖曰。
什么物。
与么来。
岳大悟。
乃曰。
说似一物即不中。
疏山闻沩山曰。
有句无句。
如藤倚树。
疏山卖布单作路费。
三千里外直造沩山。
扣问树倒藤枯。
句归何处。
沩山大笑而已。
疏山不契。
发愤而去。
行到明招。
言及于此。
明招曰。
却使沩山笑转新。
疏山大悟。
大慧亦问树倒藤枯。
句归何处。
圆悟答云。
相随来也。
大慧亦悟。
有僧问一老宿。
百尺竿头如何进步。
宿云。
恶。
其僧大悟。
雪峰三登投子。
九到洞山。
古人坐立不安。
切切求悟。
岂肯死坐关房。
守株度日。
唐有大梅。
宋有和庵主。
闲静馀情。
养道而已。
唐宋之时。
皆无坐关之说。
元时生出计较。
设个关房。
安坐待悟。
至今仿效也。
汝既如是精进用心。
切切求悟。
聊为庶几。
岂可安坐关房。
现成衣食。
自在过时。
而况张道伴。
李道伴。
张施主。
李施主。
常来相望。
各入关房。
闲话半日。
岂是真正修行纯净工夫剋时求悟也。
灵源居昭默堂。
高峰坐死关。
皆悟道之后养道者也。
不似今人茫然而坐。
古人不舍分寸光阴。
不废剪爪之工。
舍身命而求妙悟也。
今恐虚消信施。
空丧光阴。
带果招因。
难以逃避。
由是老僧如是苦口。
若契汝心。
留为警觉。
或不契心。
付之水火。
又 来书说许多言语。
皆欲辨明。
且夫义学中人。
读书经。
教文义。
玄义岂不过汝百倍。
尚不能一一辨明。
不能窥测禅宗公案。
汝欲辩明。
何异入海算沙。
禅宗厥旨。
非思量分别之所能解。
昔有僧问石头和尚曰。
如何是禅。
答云碌砖。
如何是道。
答云木头。
禅是如是之处悟将出来。
思惟之心安在何处。
一悟之后。
万法皆明。
何待辨论。
大慧和尚颂十智同真公案云。
兔角龟毛眼里栽。
铁山当面势崔嵬。
东西南北无门入。
旷劫无明当下灰。
禅宗悟境界如是而已。
通此消息。
令汝会意。
前者见汝多于人事。
故写书来。
令汝自省。
又恐汝独执于坐。
困在昏钝。
故写几段古人用心切近悟处。
令汝学他用心。
昔晦堂和尚参云峰悦禅师
日日挨拶。
日日不悟。
峰曰。
你且去参黄龙南禅师。
到彼挨拶数日亦不悟。
复回云峰。
峰已迁化。
复回黄龙。
途中遇雪。
阻于一寺。
无师参扣。
便看传灯录。
偶然揭开。
看见僧问多福。
如何是多福一丛竹。
福云。
一茎两茎斜。
僧云不会。
福云。
三茎四茎曲。
晦堂大悟。
觉华严参圆悟。
日日挨拶。
日日不悟。
圆悟令看罗山语录亦不悟。
发愤出门。
行到一寺。
忽然大悟。
古人如是坐立不安。
磨心擦腹。
挨拶出来。
岂是安然自在。
守待自悟。
观汝来书。
知汝不会参禅。
不闻真正开发。
只是江湖中碌碌然之开发也。
良可惜哉。
老僧寄书。
令汝师于古人。
莫师今人。
老僧于永乐年间十九岁时。
遇见信心铭證道歌。
一看之后。
超然省会。
从此发心。
力求出家。
参见南极老和尚。
古拙老和尚。
金陵湖广两淅之间做知识者。
一一往见。
所有开发。
皆不中意。
我自主张。
只用传灯中上古祖师机用开发。
用心参究。
所以今日得这些小见识儿也。
忝与上古相合。
不与今时雷同。
我期望汝成个法器。
不可平常过了。
汝今抖擞精神。
自著精彩。
参个万法归一。
一归何处。
返究自己。
力要省会是归何处。
拌舍此身。
默做迟钝工夫。
一生用心去。
终有悟日。
此是没奈何处用此痛切之心也。
古人则不然。
有云我坐在这里等你悟去。
我立在这里等你悟去。
如是容易。
岂不快哉。
古人用心苦切。
一团精彩悟将出来。
不是拘缚身体。
呆呆兀坐。
昏茫过日。
此上所言多说禅病。
脱得禅病。
庶可悟道。
古云。
千魔万难转惺惺。
直须精进切心。
庶有悟日。
袾宏曰。
诸师多教人参念佛是谁。
惟师云不必用此等法。
随病制方。
逗机施教。
二各有旨。
不可是此非彼。
续武林西湖高僧事略
师讳景隆。字祖庭。号空谷。姑苏洞庭鼋山陈氏子。父月潭居士。母金氏。生于洪武癸酉七月十二日。为童时不茹荤。趺坐若禅定。永乐壬辰。从弁山白莲懒云和尚受学参禅。虽家居。而湖海禅伯如古拙和尚辈靡不参谒。庚子出家虎丘。宣德二年诣杭州昭庆受戒。遂依师住灵隐七年。往天目礼祖塔。憩锡一载。刻苦参究。忽有省。因造懒云剖露。云印可之。懒云。临济下二十四世也。师所著有空谷集三十卷。心宗洞达。机辨峻拔。儒释通贯。事理交融。大理卿吴公志之。师存年五十二时。自作塔铭于武林西湖之修吉山。院名正传。有正传十景之咏在集。
共 10 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