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赵是

相关人物:共 21 位
共 21 首 第 1 页 下一页

人物简介

全宋文·卷八二○九
徐直谅,字端友,信州上饶(今江西上饶)人,元杰子。
景定中知兴化军。
德祐元年为广东经略使、知广州。
元兵破临安,以所部十四州降于元。
及闻宋益王是立,反拒元兵,不敌,弃城而遁。
见所撰《梅野集跋》,《庸斋集》卷五,《宋史》卷四七《二王纪》。

人物简介

全宋诗
曾渊子,字广微,一字留远,南丰(今属江西)人。
理宗淳祐十年(一二五○)进士。
知新昌县(《万姓统谱》卷五七)。
迁右正言。
度宗咸淳五年(一二六九)为监察御史(《宋史》卷四一六《马光祖传》)。
恭帝德祐元年(一二七五)迁同知枢密院事、两浙安抚制置大使兼知临安府。
劾罢,贬雷州。
端宗在硐州即位,拜参知政事,广西宣谕使。
宋亡,走安南。
事见明弘治《抚州府志》卷二二、正德《建昌府志》卷一六。
今录诗四首。
全宋文·卷七九二六
曾留远,淳祐前后在世,与曾渊子同时,曾讲授于贵溪石林书院。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陈大震,字希声,晚年号蘧觉,番禺(今广东广州)人。理宗宝祐元年(一二五三)进士,授博罗簿。历知长乐县、广济县。度宗咸淳七年(一二七一)权知雷州,转知全州。元兵陷城,自劾罢。元世祖至元十八年(一二八一),授广东儒学提举,以疾力辞。卒年八十。清雍正《广东通志》卷四四有传。
全粤诗·卷四五
陈大震,字希声,晚年号蘧觉。
番禺(今广州市)人。
宋理宗宝祐元年(一二五三)进士,授博罗主簿。
历循州长乐知县、蕲州广济知县。
以平盗功,改奉议郎,参静江帅府。
宋度宗咸淳七年(一二七一),权知雷州。
转朝奉大夫,知全州。
元兵至,誓与城共存亡,而力不支,遂归里,自劾罢。
宋端宗入广,召为尚书、吏部侍郎,不就。
元世祖至元十八年(一二八一),召授司农卿、广东儒学提举,避贯请閒居,从之。
乃立灵位以待死,卒年八十。
明黄佐《广州人物传》卷一〇、明郭棐纂万历三十年刊《广东通志》卷二三有传。
诗一首。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宗室。
和州人,寓居太平州,字宗白。
度宗咸淳元年进士。
知旌德县。
端宗初,擢知邵武军。
文天祥开都督府于南剑,辟为参议军事、江西招讨副使。
统兵趋赣州,收复宁都县,数以偏师当一面,战皆有功。
空坑之役,兵败被执,不屈死。
王道夫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广州番禺人。
度宗咸淳四年进士。
为连山尉,寻家居。
端宗召权兵部侍郎兼广州转运判官。
景炎三年,兼兵部尚书。
枢密副使张世杰遣与凌震袭广州,兵败被执。
宋亡不仕,以忧愤卒。
高贵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开封祥符人,寓居镇江丹徒。
举进士。
宋末为高邮知府。
扈从端宗、赵炳至海上,拜枢密使。
与陆秀夫等同死于厓山。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236—1283 【介绍】: 宋吉州庐陵人,字履善,又字宋瑞,号文山。理宗宝祐四年进士第一。开庆初元兵攻宋,宦官董宋臣主迁都,天祥上书请斩宋臣,进御敌之计,未被采纳。任军器监兼权直学士院,草制语讥贾似道,遭劾罢。度宗咸淳九年起任湖南提刑,改知赣州。恭帝德祐初元军东下,破家财为军费,率义兵万人入卫临安。次年任右丞相兼枢密使,出使元军议和,被拘至镇江,后脱逃回朝。端宗即位,复拜右相兼枢密使,因与左相陈宜中议论不合,率兵在福建、广东坚持抗元,收复州县多处。祥兴元年被俘于五坡岭,次年拒元将张弘范诱降,书《过零丁洋》诗以明心志。后被囚于元大都三年,屡拒威逼利诱,视死如归。临刑作《正气歌》。谥忠烈。有《文山集》。
全宋诗
文天祥(一二三六~一二八三),初名云孙,字天祥,后以字为名,改字履善,中举后又字宋瑞,号文山,吉州吉水(今属江西)人。
理宗宝祐四年(一二五六)进士。
开庆元年(一二五九)为宁海军节度判官。
景定二年(一二六一)除秘书正字,累迁著作佐郎兼刑部郎官。
以上疏劾董宋臣,出知瑞州。
五年,迁江西提刑。
度宗咸淳三年(一二六七)召除尚右郎官。
五年,知宁国府。
六年,召除军器监兼学士院权直,以忤贾似道,罢。
九年,起为湖南提刑。
十年,改知赣州。
恭帝德祐元年(一二七五),元兵渡江,应诏勤王,除枢密副都承旨,浙西江东制置大使兼江西安抚大使。
二年,除右丞相、枢密使,诣元军议和,被拘。
押至镇江,夜亡入真州,泛海至温州。
同年五月,端宗继位,改元景炎,召赴福州,拜右丞相、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与元兵周旋于汀州、漳州一带。
景炎二年,败于空坑,出南岭。
三年,授少保、信国公,移屯海丰,军溃被执北行,在道绝食八日不死。
拘燕三年,终不屈。
元世祖至元十九年十二月九日遇害。
著作遭难后散佚,元元贞、大德间其乡人辑编为前集三十二卷,后集七卷。
明初重加编次为诗文十七卷,另有《指南录》、《指南后录》、《集杜诗》等传世。
事见本集卷一七《文山纪年录》,《宋史》卷四一八有传。
 文天祥诗,以《四部丛刊》影印明张元喻刻《文山先生全集》为底本,校以明景泰六年韩雍刻《文山先生文集》(简称韩本),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文山集》(简称四库本)。
《集杜诗》各本诗句诗题都有舛误夺漏,酌据《杜少陵集》(简称杜集)订补。
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词学图录
文天祥(1236-1283) 字履善,一字宋瑞,号文山。吉州庐陵人。有《文山集》、《文山乐府》。
黄鹤楼志·人物篇
文天祥(1236—1283) 南宋政治家、抗元名臣、文学家。初名云孙,字宋瑞,一字履善,道号浮休道人、文山。江西吉州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市)人。宝祐四年(1256)状元,授承事郎,升任浙西、江东制置使兼知平江府,再任右丞相兼枢密使,奉命赴元军议和时被拘,逃归后聚兵抗元。祥兴元年(1278)十二月被俘,拒绝元朝诱惑,书《过零丁洋》诗以明志,元至元十九年(1283),于大都就义。著有《文山诗集》《指南录》《正气歌》等。所作《齐天乐·庆湖北漕知鄂州李楼峰》一词,状写南楼景色,被视为佳作。
全宋文·卷八二九八
文天祥(一二三六——一二八二),初名云孙,字天祥,以字贡于乡,改字履善,又字宋瑞,号文山,又号浮丘道人,吉州吉水(今江西吉水)人。宝祐四年进士第一,寻丁父忧。历宁海军节度判官,上书乞斩董宋臣,迁刑部郎中。历知瑞州、江西提刑、尚左郎官,权直学士院。忤贾似道,遂乞致仕。起为湖南提刑、知赣州。德祐初元兵入侵,募兵勤王,除知平江府、临安府。拜右丞相兼枢密使,使如元军请和,被拘,夜亡入真州,辗转至温州。闻益王未立,上表劝进,拜右丞相,同都督诸路军马,举兵抗元,兵败空坑。卫王立,加少保、信国公,进屯潮阳。元军掩至,被俘。囚燕三年,从容就义,时至元十九年腊月,年四十七,后谥忠烈。著有《文山集》、《文山诗史》。见《文山先生纪年录》(《文山全集》卷一七),《宋史》卷四一八有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广州香山人。家饶于财,读书好义,尤工于诗。端宗景炎二年,帝航海过邑,南宝献粟供军,拜权工部侍郎。宋亡,与黎德、梁起莘起兵迎帝炳。起莘萌二心欲降元,黎德攻之,战败,南宝被执,不屈而死。
全宋诗
马南宝,香山(今广东中山)人。
恭宗德祐二年(一二七六)端宗过邑时,献粟千石供军,拜权工部侍郎。
帝炳祥兴二年(一二七九)与元兵战,被执,不屈死。
《宋季忠义录》卷七、《广州人物传》卷一九有传。
今录诗三首。
全粤诗·卷四五
马南宝(一二四四 — 一二七九),香山(今中山市)人。
家殷富,而读书好义,尤工诗。
宋景炎二年(一二七七)十月,端宗自潮州避敌航海过邑境,南宝献粟千石饷军,召拜权工部侍郎。
时元军追迫帝舟,丞相陈宜中、少傅张世杰等奉帝暂居南宝家。
南宝竭力保卫,元人无知者。
居数日,元兵陷广州,诸将召募潮居里民以行,南宝为敬酒曰:“痛饮黄龙府,在此行也。
”遂歌岳飞满江红词以相激励,闻者莫不壮之。
端宗舟遇飓风,惊悸而崩,还殡南宝家。
南宝为设疑冢以惑元人。
宋亡,逃匿不降。
后传闻帝炳犹在占城,南宝遂与黎德等起兵运粮往迎。
寻战败被执,不屈而死。
《宋季忠义录》卷七、明黄佐嘉靖四十年《广东通志》卷五八有传。
诗三首。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238—1279 【介绍】: 宋楚州盐城人,字君实。
理宗宝祐四年进士。
李庭芝镇淮南,辟置幕中。
元兵东下,扬州臣僚大多逃散,被调临安,任礼部侍郎。
益王赵是、广王赵炳走温州,与陈宜中、张世杰在福州立是为帝(端宗),任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
端宗死,复与世杰等立炳为帝,徙驻厓山,为左丞相,与世杰共秉政,抵抗元兵。
元世祖至元十六年,厓山破,负帝跳海而死。
有《陆忠烈集》。
全宋诗
陆秀夫(一二三八~一二七九),字君实,盐城(今属江苏)人,徙居镇江。理宗宝祐四年(一二五六)进士,时年十九。李庭芝镇淮南,辟置幕中。度宗咸淳十年(一二七四)庭芝制置淮东,擢参议官。恭宗德祐元年(一二七五)除司农寺丞、宗正少卿。二年,元兵迫临安、益、广二王走温州,秀夫追从之。益王立于福州,进签书枢密院事。卫王立,为左丞相。祥兴二年崖山破,负王赴海死。事见《宝祐四年登科录》卷二,《宋史》卷四五一有传。
全宋文·卷八三二六
陆秀夫(一二三八——一二七九),字君实,一字实翁,楚州盐城(今江苏盐城)人,徙家镇江(今江苏镇江)。
宝祐四年登进士第。
入淮南幕,擢淮东参议官兼提刑。
德祐初除司农寺丞,累擢至宗正少卿兼权起居舍人。
恭帝降元,二王走温州,秀夫追从之,与陈宜中、张世杰等立益王于福州,进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
景炎三年端宗殂,又与众共立卫王,秀夫为左丞相,与张世杰共秉政,坚持抗元。
祥兴二年三月,厓山兵败,秀夫杖剑驱妻子入海,抱幼君蹈水而死,时年四十二。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吉州庐陵人,字中甫,号中斋。本名剡,字光荐。理宗景定三年进士。宋末避于闽,赵总卿辟为干官,荐除宣教郎、宗正寺簿。随帝炳往厓山,除秘书丞、礼部侍郎兼权直学士院。宋亡,屡投海不得死。为元将张弘范所得,待以宾礼。后同文天祥送燕京,尝教弘范次子。得放归,卒于元成宗大德初。有诗名,与文天祥为同门友。有《东海集》,一名《中斋集》。
全宋诗
邓剡,字光荐,一字中甫,号中斋,庐陵(今江西吉安)人。
理宗景定三年(一二六二)进士。
恭宗德祐元年(一二七五)避兵于闽。
端宗音炎元年(一二七六)辟干官。
二年,除宗正寺簿。
帝炳祥兴元年(一二七八)扈驾至崖山,除秘书丞兼权礼部侍郎。
二年,权直学士。
崖山败,投海未死,与文天祥同被执北行,至建康,从黄冠归。
元大德初卒。
有《东海集》,已佚。
事见《广州人物志》卷二四,清雍正《江西通志》卷五、七六。
今录诗二十三首。
全宋文·卷八二六○
邓光荐,本名剡,以字行,又字中甫,号中斋,庐陵(今江西吉安)人。景定三年进士。宋末入文天祥幕,举家入闽,赵总卿辟为干官,除宣教郎、宗正寺簿。随驾至厓山,除秘书丞、兼权礼部侍郎,迁直学士。国亡投海,为元兵所救,与文天祥同拘建康,后得释。元将张弘范礼致之,以教其子。晚隐于乡。著有《东海集》、《中斋集》;又有《文丞相督府忠义传》一卷,今存。见文天祥《集杜诗·邓礼部序》,《南宋书》卷六○,《宋季忠义录》卷一○,《宋史翼》卷三四。
共 21 首 第 1 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