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释全举

相关人物:共 3 位
共 3 首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楚圆(九八六~一○三九),俗姓李,全州(今属广西)人。住潭州石霜,称楚圆慈明禅师。为南岳下十世,汾阳昭禅师法嗣(《五灯会元》卷一二)。仁宗宝元二年卒,年五十四(《嘉泰普灯录》卷二)。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僧。全州清湘人,俗姓李。少为儒生,潜心举业。年二十二,回心向道,于湘山隐静寺得度。嗣汾阳昭禅师。仁宗景祐末,住石霜,称慈明禅师。其徒编有《慈明和尚五会语录》。
禅林僧宝传·卷第二十一
慈明禅师。
出全州清湘李氏。
讳楚圆。
少为书生。
年二十二。
依城南湘山隐静寺(或云依金地寺)得度。
其母有贤行。
使之游方。
公连眉秀目。
颀然丰硕。
然忽绳墨。
所至为老宿所呵。
以为少丛林。
公柴崖而笑曰。
龙象蹴踏。
非驴所堪。
尝橐骨董箱。
以竹杖荷之。
游襄沔间。
与守芝谷泉俱结伴。
入洛中。
闻汾阳昭禅师。
道望为天下第一。
决志亲依。
时朝廷方问罪河东。
潞泽皆屯重兵。
多劝其无行。
公不顾渡大河。
登太行。
易衣类厮养。
窜名火队中。
露眠草宿。
至龙州。
遂造汾阳。
昭公壮之。
经二年。
未许入室。
公诣昭。
昭揣其志。
必骂诟。
使令者或毁诋诸方。
及有所训。
皆流俗鄙事。
一夕诉曰。
自至法席已再夏。
不蒙指示。
但增世俗尘劳念。
岁月飘忽。
己事不明。
失出家之利。
语未卒。
昭公熟视骂曰。
是恶知识。
敢裨贩我。
怒举杖逐之。
公拟伸救。
昭公掩其口。
公大悟曰。
乃知临济道。
出常情。
服役七年辞去。
依唐明嵩禅师。
嵩谓公曰。
杨大年内翰。
知见高。
入道稳实。
子不可不见。
公乃往见大年。
大年问曰。
对面不相识。
千里却同风。
公曰。
近奉山门请。
大年曰。
真个脱空。
公曰。
前月离唐明。
大年曰。
适来悔相问。
公曰。
作家。
大年喝之。
公曰恰是。
大年复喝。
公以手划一划。
大年吐舌曰。
真是龙象。
公曰。
是何言欤。
大年顾令别点茶曰。
元来是家里人。
公曰。
也不消得。
良久又问。
如何是圆上座为人句。
公曰。
切。
大年曰。
作家作家。
公曰。
放内翰二十拄杖。
大年拊膝曰。
这里是什么处所。
公拍掌曰。
不得放过。
大年大笑。
又问。
记得唐明悟时因缘否。
公曰。
唐明闻。
僧问首山佛法大意。
首山曰。
楚王城畔(或有汝汝)水东流。
大年曰。
只如此语意如何。
公曰。
水上挂灯毬。
大年曰。
与么则辜负古人去。
公曰。
内翰疑则别参。
大年曰。
三脚虾蟆跳上天。
公曰。
一任𨁝跳。
大年乃又笑。
馆于斋中。
日夕质疑智證。
因闻前言往行。
恨见之晚。
朝中见驸马都尉李公。
曰。
近得一道人。
真西河师子。
李公曰。
我以拘文。
不能就谒奈何。
大年默然。
归语公曰。
李公佛法中人。
闻道风远至。
有愿见之心。
政以法不得。
与侍从过从。
公黎明谒李公。
李公阅谒。
使童子问。
道得即与上座相见。
公曰。
今日特来相看。
又令童子曰。
碑文刊白字。
当道种青松。
公曰。
不因今日节。
馀日定难逢。
童子又出曰。
都尉言。
与么则与上座相见去也。
公曰。
脚头脚底。
李公乃出坐定。
问曰。
我闻西河。
有金毛师子。
是否。
公曰。
什么处得此消息。
李公喝之。
公曰。
野犴鸣。
李公又喝。
公曰。
恰是。
李公大笑。
既辞去。
问临行一句。
公曰。
好将息。
李公曰。
何异诸方。
公曰。
都尉又作么生。
曰。
放上座二十拄杖。
公曰。
专为流通。
李公又喝。
公曰。
瞎。
李公曰好去。
公曰诺诺。
自是往来杨李之门。
以法为友。
久之辞还河东。
大年曰。
有一语。
寄唐明。
公曰。
明月照见夜行人。
大年曰。
却不相当。
公曰。
更深犹自可。
午后更愁人。
大年曰。
开宝寺前金刚。
近日因什么汗出。
公曰。
知。
大年曰上座临行。
岂无为人句。
公曰。
重叠关山路。
大年曰。
与么则随上座去也。
公作嘘声。
大年曰。
真师子儿。
公还唐明。
李公遣两僧讯公。
公于书尾𦘕双足。
写来僧名。
以寄之李公。
作偈曰。
黑毫千里馀。
金椁示双趺。
人天浑莫测。
珍重赤须胡。
公以母老南归。
至筠州。
首众僧于洞山。
时聪禅师居焉。
先是汾阳谓公曰。
我遍参云门尊宿儿孙。
特以未见聪为恨。
故公依止。
又三年。
乃游仰山。
杨大年以书抵宜春太守黄宗旦。
使请公出世说法。
守虚南原致公。
公不赴。
旋特谒候守愿行。
守问其故。
对曰。
始为让。
今偶欲之耳。
守大贤之。
住三年。
弃去省母。
以白金为寿。
母诟曰。
汝定累我入泥犁中。
投诸地。
公色不怍。
收之辞去。
谒神鼎諲禅师。
諲首山高弟。
望尊一时。
衲子非人类精奇。
无敢登其门者。
住山三十年。
门弟子气吞诸方。
公发长不剪。
弊衣楚音。
通谒称法侄。
一众大笑。
諲遣童子问。
长老谁之嗣。
公仰视屋曰。
亲见汾阳来。
諲杖而出顾见。
顽然问曰。
汾州有西河师子。
是否。
公指其后。
绝叫曰。
屋倒矣。
童子返走。
諲回顾相矍铄。
公地坐脱只履。
而视之。
諲老忘所问。
又失公所在。
公徐起整衣。
且行且语曰。
见面不如闻名。
遂去。
諲遣人追之不可。
叹曰。
汾州乃有此儿耶。
公自是名增重丛林。
定林沙门本延有道行。
雅为士大夫所信敬。
諲见延称。
公知见可兴临济。
会道吾席虚。
延白郡请以公主之。
法令整肃。
亡躯为法者集焉。
示众曰。
先宝应曰。
第一句荐得。
堪与祖佛为师。
第二句荐得。
堪与人天为师。
第三句荐得。
自救不了。
道吾则不然。
第一句荐得和泥合水。
第二句荐得。
无绳自缚。
第三句荐得。
四棱著地。
所以道。
起也海晏河清。
行人避路。
住也乾坤失色。
日月无光。
汝辈向什处出气。
良久曰。
道吾为汝出气。
乃嘘一声。
卓拄杖而起。
又曰。
道吾打鼓。
四大部州同参。
拄杖横也。
挑挂乾坤大地。
钵盂覆也。
盖却恒沙世界。
且问。
汝辈向何处。
安身立命。
若也知之。
北俱卢州吃粥吃饭。
若也不知。
长连床上吃粥吃饭。
后住石霜。
当解夏谓众曰。
昨日作婴孩。
今朝年已老。
未明三八九。
难踏古皇道。
手铄黄河乾。
脚踢须弥倒。
浮生梦幻身。
人命久难保。
天堂并地狱。
皆由心所造。
南山北岭松。
北岭南山草。
一雨润无边。
根苗壮枯槁。
五湖参学人。
但问虚空讨。
死脱夏天衫。
生著冬月袄。
分明无事人。
特地生烦恼。
喝一喝。
时真点胸者。
为善作者折难。
自金銮还。
公呵曰。
解夏未一月。
乃已至此。
破坏丛林。
有何忙事。
真曰。
大事未透脱故耳。
公曰。
汝以何为佛法要切。
真曰。
无云生岭上。
有月落波心。
公诟曰。
面皱齿豁。
犹作此见解。
真不敢仰视曰。
愿为决之。
公曰。
汝问我答。
真理前语而问之。
公曰。
无云生岭上。
有月落波心。
真遂契悟。
住南岳福严。
以大法授南禅师。
语在南传。
僧问。
临济两堂首座。
一日相见。
同时喝。
临济闻之升座曰。
大众要会临济宾主句。
问取堂中二禅客。
此意如何。
公作偈曰。
啐啄之机箭柱锋。
瞥然宾主当时分。
宗师悯物明缁素。
北地黄河彻底浑。
又问。
赵州勘婆子。
师意如何。
公亦作偈曰。
赵州勘破婆子。
叶落便合知秋。
天下几多禅客。
五湖四海悠悠。
明日升座曰。
一喝分宾主。
照用一时行。
要会个中意。
日午打三更。
遂一喝云。
且道是宾是主。
还有分得者么。
若也分得。
朝行三千暮行八百。
若也未能。
老僧失利。
移住兴化。
康定戊寅。
李都尉遣使邀公曰。
海内法友。
唯师与杨大年耳。
大年弃我而先。
仆年来顿觉衰落。
忍死以一见公。
仍以书抵潭帅敦遣之。
公恻然。
与侍者舟而东下。
舟中作偈曰。
长江行不尽。
帝里到何时。
既得凉风便。
休将橹棹施。
道过琅琊。
觉禅师出迎。
大喜曰。
有众之累。
不得躬造。
受曲折而惠然。
辱而临之。
天赐我也。
公为逗留。
夜语及并汾旧游。
觉曰。
近有一老衲至。
问其离何所。
曰杨州。
问船来陆来。
曰船来。
问船在何处。
曰岸下。
问。
不涉程途一句如何道。
其僧恚曰。
杜撰长老。
如麻似粟。
遣人追不及。
云是举道者
顷在汾州时尚少。
陆沉众中。
不及识之。
公笑曰。
见处才能自了。
而汝堕负。
何以为人。
觉屏息汗下。
公为作牧童歌。
其略曰。
回首看。
平田阔。
四方放去休拦遏。
一切无物任意游。
要收只把索头拨。
小牛儿。
顺毛捋。
恐上高坡四蹄脱。
日已高。
休喂草。
捏定鼻头无少老。
一时牵向圈中眠。
和泥看渠东西倒。
觉默得其游戏三昧。
至京师。
与李公会月馀。
而李公果殁。
临终𦘕一圆相。
又作偈献公。
偈曰。
世界无依。
山河匪碍。
大海微尘。
须弥纳芥。
拈起幞头。
解下腰带。
若觅死生。
问取皮袋。
公曰。
如何是本来佛性。
李公曰。
今日热如昨日。
随声便问。
公临行一句作么生。
公曰。
本来无挂碍。
随处任方圆。
李公曰。
晚来困倦。
更不答话。
公曰。
无佛处作佛。
李公于是泊然而逝 仁宗皇帝尤留神空宗。
闻李公之化。
与圆问答。
加叹久之。
公哭之恸。
临圹而别之。
有诏赐官舟。
南归中途。
谓侍者曰。
我忽得风痹疾。
视之口吻已喎斜。
侍者以足顿地曰。
当奈何平生呵佛骂祖。
今乃尔。
公曰。
无忧为汝正之。
以手整之。
如故。
曰。
而今而后。
不钝置汝。
遂以明年至兴化。
正月初五日。
沐浴辞众。
跏趺而逝。
阅世三十有四。
坐夏三十有二。
李公之子。
铭志其行于兴化。
而藏全身于石霜。
公平生以事事无碍行心。
凡圣所不能测。
室中宴坐。
横刀水盆之上。
旁置草鞋。
使来参扣者下语。
无有契其机者。
又作示徒偈曰。
黑黑黑。
道道道。
明明明。
得得得。
又冬日榜僧堂。
作此字⿲○○○⿳==≡儿([田/?][曲-曰+口][(巨-匚)@二]才)。
其下注云。
若人识得。
不离四威仪中。
有首座者。
见之谓曰。
和尚今日放参。
慈明闻而笑之云。
赞曰。
有际天之云涛。
乃可容吞舟之鱼。
有九万里之风。
乃可负乖天之翼。
三世如来之法印重任也。
岂寻常之材。
可荷檐乎。
余观慈明。
以英伟绝人之姿。
行不缠凡圣之事。
谈笑而起临济于将仆。
叱咤而死黄龙之偷心。
视其施为。
不见辙迹。
未三世而死为绳墨。
谚曰。
字经三写乌焉成马。
此言虽小。
可以喻大。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石霜楚圆禅师。号慈明。汾阳嫡嗣也。生全州李氏。少为书生。年二十二出家。母有贤行。使游方。师连眉秀目。颀然丰硕。然忽绳墨。所至为老宿呵。以为少丛林。师柴崖而笑曰。龙象蹴踏。非驴所堪。尝橐骨董箱。以竹杖荷之。游湘沔间。闻汾阳道望。遂与大愚谷泉琅琊造焉。阳顾而默器之。经二年未许入室。每见必骂诟。或毁诋。诸方所训。皆流俗鄙事。一夕诉曰。自至法席已再夏。不蒙指示。但增世俗尘劳念。岁月飘忽。己事不明。语未卒。阳熟视骂曰。是恶知识。敢裨贩我。怒举杖逐之。师拟伸救。阳掩师口。乃大悟曰。乃知临济道出常情。服役七年辞去。依唐明嵩公。嵩指会杨大年。因大年。复会李都尉。二公恨见之晚。馆于斋中。日夕质疑智證。以为法友。久之辞还河东。省唐明。李公遣二僧讯师。师于书尾。画双足写来僧名。以寄之。李作偈曰。黑毫千里馀。金椁示双趺。人天浑莫测。珍重赤须胡。师以母老。南归至筠州。首众于洞山。时聪禅师居焉。先是。汾阳谓师曰。我遍参云门儿孙。特以未见聪为恨。故师依止三年。乃游仰山。大年以书抵宜春太守黄宗旦。使请师出世。守虚南原致师。师不赴。旋特谒候守愿行。守问其故。师曰。始为让。今偶欲之耳。守大贤之。住三年。弃去省母。以白金为寿。母投金于地。骂曰。汝少行脚。负布橐去。今安得此物。吾望汝济我。反置我地狱耶。师色不怍。徐收之辞去。谒神鼎諲公。鼎首山高弟。望尊一时。衲子非人类精奇。无敢登其门者。住山三十年。门弟子气吞诸方。师发长不剪。弊衣楚音。通谒称法侄。一众大笑。鼎遣童子问。长老谁之嗣。师仰视屋曰。亲见汾阳来。鼎杖而出。顾见颀然。问曰。汾州有西河师子是否。师指其后。绝叫曰。屋倒矣。童子返走。鼎回顾相矍铄。师地坐脱只履而视之。鼎老忘所问。又失师所在。师徐起整衣行。且语曰。见面不如闻名。遂去。鼎遣人追之。不可。叹曰。汾阳乃有此儿耶。师自是名重丛林。适道吾虚席。郡移书。欲得大禅伯领之。鼎以师应召。法令严整。亡身为法者集焉。师之大机大用。不可思议。传者谓。师以事事无碍行心。凡圣不能测。可为知言矣。水庵。谓尤侍郎延之曰。昔大愚慈明谷泉等。结伴参汾阳。河东苦寒。众人惮之。惟慈明晓夕不惮。夜坐欲睡。则引锥自刺。叹曰。古人为生死事大。不食不寝。我何人哉。乃纵荒逸。生无益于时。死无闻于后。是自弃也。及辞归。汾阳叹曰。楚圆今去。吾道东矣。次住福严。又移兴化。尝室中插剑一口。以草鞋一对。水一盆。置在剑边。拟议者。师曰。丧身失命了也。便喝出。无有一人契者。其他玄言妙语。提唱宗乘。探旨者麻粟出焉。而黄龙南杨岐会二人。最为上首。能世其家。以某年正月五日示寂。前是。李都尉遣使邀师曰。海内法友。唯师与杨大年耳。大年弃我而先。仆年来顿觉衰落。忍死以一见公。仍以书抵潭帅敦遣之。师恻然。与侍者舟而东下。舟中作偈曰。长江行不尽。帝里到何时。既得凉风便。休将橹棹施。至京与李公会。月馀而李公殁。临终画一圆相。又作偈献师。偈曰。世界无依。山河匪碍。大海微尘。须弥纳芥。拈起幞头。解下腰带。若觅死生。问取皮袋。师曰。如何是本来佛性。公曰。今日热如昨日。随声便问。师临行一句作么生。师曰。本来无质碍。随处任方圆。公曰。晚来困倦。更不答话。师曰。无佛处作佛。公于是泊然而逝。仁宗皇帝。尤留神空宗。闻李公化与师问答。嘉叹久之。师哭之恸。临圹而别。有旨赐官舟南还。中途谓侍者曰。我忽得风痹疾。视之口吻已喎斜。侍者以足顿地曰。当奈何平生呵佛骂祖。今乃尔。师曰。无忧为汝正之。以手整之如故。曰。而今而后。不钝置汝。逾年而化。李公子。铭志其行于兴化。全身塔于石霜。 系曰。达人出世。以开物成务。为心非自衒也。方师之受南原也。戢天际想于眉睫间。聊试吾道动静何如。观其初不赴。后自请行。进退踌躇。意可知矣。觉范云。慈明道。起临济于将仆。而平昔廓落乃如此。微神鼎。则亦谷泉流也。虽然。狂奴故态。特师之寓言耳。真面目。岂无知音者哉。然神鼎固长者。难及也。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弥光(?~一一五五)(《嘉泰普灯录》卷一八),俗姓李,闽人。住泉州教忠寺,称晦庵弥光禅师。为南岳下十六世,径山大慧宗杲禅师法嗣(《五灯会元》卷二○)。今录诗九首。
大明高僧传·卷第六 习禅篇第三之二
释弥光号晦庵。
闽中季氏子也。
生寡言笑闻僧贝梵则喜。
年十五依文慧禅师圆顶。
未穷海藏喜究群书。
一日计曰。
剃发染衣当期悟彻。
而醉心俗典耶。
遂首谒圆悟。
次参黄檗详高庵悟。
机语皆契。
以淮楚盗起归谒佛心。
值大慧寓广因从之。
慧曰。
汝在佛心处所得者试举一二看。
光曰。
佛心上堂拈普化公案曰。
佛心即不然。
总不恁么来时。
如何劈脊便打。
从教遍界分身。
慧曰。
汝意如何。
曰某不肯。
他后头下个注脚。
慧曰。
此正是以病去法。
光毅然无信可意。
慧曰。
汝但揣摩看。
光竟以为不然。
经旬因记海印信公拈曰雷声浩大雨点全无。
光始无滞。
趋告慧。
举道者见琅邪并玄沙未彻语诘之。
光对已大慧笑曰。
虽进一步秖不著所在。
如人斫树根。
下一刀则命根断矣。
汝向枝上斫。
其能断命根乎。
今诸方浩浩说禅见处总如是也。
何益于事。
其杨岐正传止三四人而已。
光愠而去。
翌日慧问。
汝还疑否。
曰无可疑者。
慧曰。
秖如古人相见未待开口已知虚实。
或闻其语便识浅深。
此理如何。
光悚然汗下莫知所诣。
慧令究有句无句话。
慧过云门庵。
光亦侍行。
一日问曰。
某到这里不能得彻。
病在甚处。
慧曰。
汝病最癖世医拱手。
何也别人死了不得活。
汝今活了未曾死。
要到大安乐田地。
须是死一回始得。
光疑情愈深。
后入室慧问。
吃粥了也洗钵盂了也。
去却药忌道将一句来。
光曰裂破。
慧乃振威喝曰。
你又说禅也。
光即大悟。
慧即挝鼓告众曰。
龟毛拈得笑咍咍。
一击万重关锁开。
庆快平生在今日。
孰云千里赚吾来。
光亦呈偈曰。
一拶当机怒雷吼。
惊起须弥藏北斗。
洪波浩渺浪滔天。
拈得鼻孔失却口。
自尔名喧宇宙。
道洽缁素出住教忠。
瓣香为妙喜拈出。
其为知本也欤。
系曰。
凡为人师者须具二种法方堪坐曲录床。
一先明己眼。
二鉴机病源。
若己则未明。
自尚拖枷带锁。
胡能为人解粘去缚。
不识病源未免佣丑杀人之陋。
所以久依炉鞴不能脱胎成器者。
非学人之罪也。
为学者亦须具二种法。
方可验天下善知识舌头。
一不自知足。
二死后复苏。
若易知足必以鱼目为珠。
若不死后再苏。
则生死命根不断。
所以久入选佛场不能心空及第者。
非宗匠之罪也。
是故妙喜一生不自肯。
晚登川勤之室直阶华严七地。
不其然乎。
今晦庵以滑稽参禅。
未曾大死一番。
苟非妙喜屠龙之手。
而不珍鱼目者几希。
故遭振威一喝。
直下丧身失命。
便能对众作蟭螟虫大吼。
岂不快哉。
呜呼世之灵利汉靡不坐晦庵膏盲之疾。
如狂子失心而不可疗者多矣曾未服医父起死之剂。
且急欲为人指迷。
不亦谬乎。
高僧摘要·道高僧摘要卷一
号晦庵。
闽中李氏子也。
生寡言笑。
闻僧贝梵则喜。
年十五。
依文慧禅师圆顶。
喜究群书。
一日计曰。
剃发染衣。
当期悟彻。
而醉心俗典耶。
遂首谒圆悟。
次参黄檗祥。
高庵悟。
机语皆契。
以淮楚盗起。
归谒佛心。
值大慧寓广因从之。
慧曰。
汝在佛心处。
所得者。
试举一二看。
光曰。
佛心上堂。
拈普化公案曰。
佛心即不然。
总不恁么来时如何。
劈脊便打。
从教遍界分身。
慧曰。
汝意如何。
曰某不肯他后头下个注脚。
慧曰。
此正是以病去法。
光毅然无信可意。
慧曰。
汝但揣摩看。
光竟以为不然。
经旬。
因记海印信公拈曰。
雷声浩大。
雨点全无。
光始无滞。
趋告。
举道者见琅邪。
并玄沙未彻语诘之。
光对已。
大慧笑曰。
虽进一步。
祇不著所在。
如人斫树。
根下一刀。
则命根断矣。
汝向枝上斫。
其能断命根乎。
今诸方浩浩说禅。
见处总如是也。
何益于事。
其杨岐正传。
止三四人而已。
光愠而去。
翌日慧问汝还疑否。
曰无可疑者。
慧曰。
祇如古人相见。
未待开口。
已知虚寔。
或闻其语。
便识浅深。
此理如何。
光悚然汗下。
莫知所诣。
慧令究有句无句话。
慧过云门庵。
光亦侍行。
一日问曰。
某到这里不能得彻。
病在甚处。
慧曰。
汝病最癖。
世医拱手何也。
别人死了不得活。
汝今活了未曾死。
要到大安乐田地。
须是死一回始得。
光疑情愈深。
后入室。
慧问吃粥了也。
洗钵盂了也去却药忌道将一句来。
光曰裂破。
慧乃振威喝曰。
你又说禅也。
光即大悟。
慧即挝鼓告众曰。
龟毛拈得笑咍咍。
一击万重关锁开。
庆快平生在今日。
孰云千里赚吾来。
光亦呈偈曰。
一拶当机怒雷吼。
惊起须弥藏北斗。
洪波浩渺浪滔天。
拈得鼻孔失却口。
自尔名喧宇宙。
道洽缁素。
出住教忠。
瓣香为妙喜拈出。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二
释弥光,字晦庵,闽中李氏子也。
生寡言笑,闻僧贝梵,则喜。
年十五,依文慧禅师圆顶,未穷海藏。
喜究群书,尝自忖曰:“剃发染衣,当期悟彻,而醉心俗典耶?
”遂首谒圆悟,次参黄蘖祥、高庵悟,机语皆契。
以淮楚盗起,归谒佛心,值大慧寓广,因从之。
慧曰:“汝在佛心处,所得者试举一二。
”光曰:“佛心上堂,拈普化公案,曰:‘佛心即不然,总不恁么来时,如何劈脊便打,从教遍界分身?
’”慧曰:“汝意如何?
”曰:“不肯他后头下个注脚。
”慧曰:“此正是以病去法。
”光毅然无信可意。
慧曰:“汝但揣摩。
”光竟以为不然。
经旬,因记海印信公拈曰“雷声浩大,雨点全无。
”光始无滞,趋告。
举道者见琅琊并玄沙未彻语,诘之,光对已,大慧笑曰:“但道一步不著所在,如人斫树,根下一刀,则命根断矣,汝向枝上斫,其能断命根乎?
今诸方浩浩说禅,见处总如是也,何益于事?
其杨岐正传,止三四人而已。
”光愠而去。
翌日,慧问:“汝还疑否?
”曰:“无可疑者。
”慧曰:“秪如古人相见,未待开口己知虚实,或闻其语便识浅深,此理如何?
”光悚然汗下,莫知所诣。
慧令究有句无句话,慧过云门庵,光亦侍行。
一日问曰:“某到这里不能得彻,病在甚处?
”慧曰:“汝病最癖,世医拱手,何也?
别人死了不得活,汝今活了未曾死,要到大安乐田地,须是死一回始得。
”光疑情愈深。
后入室,慧问:“吃粥了也,洗钵盂了也,去郤药忌,道将一句来?
”光曰:“裂破。
”慧乃振威喝曰:“你又说禅也。
”光即大悟。
慧即搥鼓,告众曰:“龟毛拈得笑咍咍,一击万重关锁开。
庆快平生在今日,孰云千里赚吾来。
”光亦呈偈曰:“一拶当机怒雷吼,惊起须弥藏北斗。
洪波浩渺浪滔天,拈得鼻孔失郤口。
”自尔名喧宇宙,道洽缁素。
出住教忠,瓣香为妙喜拈出,其为知本也欤。

人物简介

禅林僧宝传·卷第十四
禅师洪諲者。
襄水人也。
传失其氏(或云生于扈氏)。
隐于衡岳之三生藏。
有湘阴男子。
邦称右族。
来游福严。
即諲室。
见諲气貌闲靖。
一钵挂壁。
莫能亲疏之。
倾爱之忘去。
谓曰。
师宁甘长客于人。
亦欲住山乎。
我家神鼎之下。
邻寺吾世植福之地。
久无住持者。
可俱往。
諲笑曰诺。
乃以己马驮諲还。
諲至。
设鱼鼓粥饭。
如诸方。
一年而成丛席。
十年而有众三十辈。
僧契嵩少时游焉。
諲坐堂上。
受其展。
指庭下两小瓮。
咤曰。
汝来乃其时寺。
今年始有酱食矣。
明日将粥。
一力挟筐。
取物投僧钵中。
嵩睨上下。
有即咀嚼者。
有置之自若者。
嵩袖之下堂出。
以观皆碎饼饵。
问诸耆老。
曰此寺自来不煮粥。
脱有檀越请应供。
諲次第拨僧赴之。
祝令𢹂乾残者。
归纳库下。
碎焙之。
均而分俵。
以当面也。
堂头言。
汝来适丁其时。
良然。
嵩大惊。
有木床一。
夜则諲坐其上。
三十辈者环之。
听其诲语。
諲曰。
洞山颂曰。
贪瞋痴。
太无知。
果赖今朝捉得伊。
行即打。
坐即槌。
分付心王子细推。
无量劫来不解脱。
问汝三人知不知。
古人与么道。
神鼎即不然。
贪瞋痴。
实无知。
十二时中任从伊。
行即往。
坐即随。
分付心王无可为。
无量劫来元解脱。
何须更问知不知。
又尝曰。
无量劫来赁屋住。
至今不识主人公。
借问诸人还识主人公也未。
良久云。
若有人问神鼎。
向伊道作么作么。
又云。
不得作主人公话会参。
智度寺沙门本延。
谒諲夜语。
还谓郡将曰。
諲公所谓。
本色老宿。
惜陆沈山中。
郡以礼请开法。
諲辞免不得已曰。
山僧年十八游方。
亦无正意参禅。
只欲往东京。
听一两本经论。
以答平生。
何期行到汝州。
忽值风发吹上首山。
见个老和尚。
劈头槌一槌。
当时浃背汗流。
礼却三拜。
如今思量。
悔不当初。
束缚送去首山后。
却归乡井。
古寺闲房。
任运过时。
岂不快哉。
虽然如是。
官不容针。
私通车马。
今日有一炷香。
也要对众烧却。
供养此老。
只是汝州土宜。
乃升座问答罢。
又曰。
斋会已具。
僧俗已集。
问答已毕。
佛法成办。
只将此善。
上祝 今上皇帝圣寿无疆。
便下座。
道俗欢呼。
以为未始见也。
于是諲声名普闻。
僧问。
鸟窠侍者。
欲往诸方。
学习佛法去。
鸟窠但吹布毛。
便悟去。
如何。
諲曰。
此事即知。
此人久积净业。
旷劫修行。
方能了解。
乃拈布毛举似。
复吹之曰。
会么。
不得辜负老僧。
良久曰。
我在首山。
与汾阳师兄。
曾如此说。
汾阳作偈曰。
侍者初心慕胜缘。
辞师拟去学参禅。
鸟窠知是根机熟。
吹毛当下得心安。
看他吐露。
终是作家。
又曾同作拄杖子偈。
昭曰。
一条拄杖刺蝎。
劲直螺纹爆节。
寻常肩上横担。
大地乾坤挑斡。
𭣟开懵钝顽痴。
打破伶俐尖黠。
如今卓在面前。
诸方作么拈掇。
我即不与么道。
僧曰。
愿闻和尚偈。
偈曰。
得处不在高峰。
亦非浅溪深壑。
如今幸得扶持。
老病是为依托。
僧问。
有问首山。
如何是佛法大意。
答曰。
我不将小意对阇梨。
諲曰。
若有问神鼎。
但向道。
此一问岂是小意。
会么。
首山大似担水河头卖。
神鼎只解就窝里打。
良久曰。
相见不扬眉。
君东我亦西。
有时示众曰。
雨下阶头湿。
晴乾又没泥。
姨姨娘姊妹。
嫂嫂阿哥妻。
若与么会得。
犹是长连床上粥饭僧。
作么生道得一句。
作个出格道人。
有么。
良久云。
适来有一人。
为蛇𦘕足。
踣跳上梵天。
𡎺著帝释鼻孔。
帝释恶发。
雨似盆倾。
诸人还觉袈裟湿么。
有僧自汾州来(传是举道者)。
諲倚拄杖曰。
一朵峰峦上。
独树不成林时如何。
僧曰。
水分江树浅。
远涧碧泉深。
又问。
作么生是回互之机。
僧曰。
盲人无眼。
又问曰。
我在众时。
不会汾阳一偈。
上座久在法席。
必然明了。
僧曰。
请和尚看。
諲曰。
鹅王飞鸟去。
马头岭上住。
天高盖不得。
大家总上路作么。
起坐具曰。
万年松在祝融峰。
諲曰。
不要上座答话。
试说看。
僧曰。
忽忆少年曾览照。
十分光彩脸边红。
即拂衣去。
諲曰。
弄巧成拙。
僧请益首山答佛话。
諲作偈曰。
新妇骑驴阿家牵。
谁后复谁先。
张三与李四。
拱手贺尧年。
从上诸圣。
总皆然。
起坐忪𢥃没两般。
有问又须向伊道。
新妇骑驴阿家牵。
乃又曰。
虽然如此。
犹未尽首山大意。
进曰。
如何尽首山大意。
諲曰。
天长地久。
日月齐明。
又作偈曰。
长安甚乐到人稀(千圣同源)。
到者方知不是归(方可较些子)。
直道迥超凡圣外(有人不肯在)。
犹是曹溪第二机(青霄有路)。
郴州道俗。
即山迎请。
住王莽山。
不赴。
僧问。
佛不违众生之愿。
为甚有请不赴。
諲曰。
莫错怪老僧好。
有偈曰。
一月普现一切水。
一切水月一月摄。
若人解了如斯意。
大地众生无不彻。
諲德腊俱高。
丛林尊仰之。
如古赵州。
同曰神鼎。
闲书壁作偈曰。
寿报七十六。
千足与万足。
若问西来意。
彼此莫相触。
何付嘱。
报你张三李四叔。
山又青水又绿。
殁时年八十馀。
諲少年时。
与耆宿数人。
游湘中。
一僧论宗乘。
颇博敏。
会野饭山店供办。
而僧论说不已。
諲曰。
上人言三界惟心万法惟识。
惟识惟心。
眼声耳色。
何人之语。
僧曰。
法眼大师偈也。
諲曰。
其义如何。
对曰。
惟心故根境不相到。
惟识故声色摐然。
諲曰。
舌味是根境否。
对曰是。
諲以箸挟菜置口中。
含胡而言。
曰何谓相入耶。
坐者相顾大惊。
莫能加答。
諲曰。
路涂之乐。
终未到家。
见解入微。
不名见道。
参须实参。
悟须实悟。
阎罗大王。
不怕多语。
赞曰。
不欲争虚气于形迹之间。
唯务收实效于言意之表者。
憃叟论也。
予观神鼎。
殆庶几。
无愧此言。
得道时未壮。
隐于南岳二十年。
乃领住持事。
又二十年。
方开堂说法。
然皆缘起于他。
寔非己意。
譬如夜月行空。
任运而去至。
于甘枯淡。
以遂夙志。
依林樾以终天年。
可以追媲其师也。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洪諲者。生扈氏。襄水人。自受首山印记。隐衡岳三生藏。有湘阴男子来游。即师室见师。气貌闲静。一钵挂壁。莫能亲疏。爱之忘去。谓曰。师宁甘长客于人。亦欲住山乎。家神鼎下邻寺。乃吾世植福之地。久无住持者。可俱往。师笑曰。喏。乃以己马驮师还。十年始成丛席。一朽床为说法座。甘枯淡。无伦比。僧契嵩。少时游焉。师坐堂上受其展。指庭下两小瓮。诧曰汝来。乃其时。寺始有酱食矣。明日将粥。一力挟筐。取物投僧钵中。嵩睨上下。有即呾嚼者。有置之自若者。嵩袖之下堂。出以观。皆碎饼饵。问诸耆老。曰。此寺自来不煮粥。脱有檀越请应供。諲次第拨僧赴之。祝令𢹂乾残者。归纳库下。碎焙之。均而分俵。以当面也。堂头言汝来。适丁其时。良然。嵩大惊止此。已见諲老平生尔。他具灯录。 系曰。颂古自汾阳始。观其颂布毛公案。曰。侍者初心慕胜缘。辞师拟去学参禅。鸟窠知是根机熟。吹毛当下获心安。与胡僧金锡光偈。看他吐露。终是作家。真寔宗师一拈一举。皆从性中流出。殊不以攒华叠锦为贵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