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
大明高僧传·卷第八 习禅篇第三之四释彦充,号肯堂,俗姓盛,于潜(今浙江临安县西)人。幼依明空院义堪为师,首参大愚宏智、正堂大圆,得法于东林道颜禅师,后住临安净慈寺。为南岳下十七世,东林道颜禅师法嗣。《五灯会元》卷二○、《新续高僧传》四集卷一四有传。今录诗二首。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四释彦充号肯堂。杭之于潜盛氏子也。幼即慧性朗然善根内著。生而知有愿脱尘羁。遂依明空院释义堪薙发。五夏学律一钵孤征。径造大愚宏智正堂大圆。后闻僧举东林颜示众曰。我此间别无玄妙。秖有木札羹铁钉饭。一任汝等咬嚼。彦窃喜之直谒陈所见解。东林谓曰。据汝所见处正坐在鉴觉中也。彦尽将从前所得底一时飏下。专注一心精勤参究。一日闻傍僧举南泉道时人见此一株花如梦相似。乃默自觉曰。打草秖要蛇惊耳。次日入室东林问。那里是岩头密启其意处。彦曰。今日捉败这老贼。林曰。达磨大师性命在汝手里也。彦拟开口。蓦然被林拦胸一拳。顿即大悟汗流浃背点首言曰。临济道黄檗佛法无多子。岂虚语哉。呈偈曰。为人须为彻。杀人须见血。德山与岩头。万里一条铁。林深然之。
释彦充,字肯堂,于潜盛氏子也。生而慧性朗然,善根内著。爰在髫年,愿脱尘羁,依明空院义堪薙发,五夏学律。一钵孤征,径造大愚宏智、正堂大圆,后闻僧举“东林颜示众曰:我此间别无玄妙,秪有木札羹,铁钉饭,一任汝等咬嚼。”彦窃喜之,直谒陈所见解,东林谓曰:“据汝所见处,正坐在鉴觉中也。”彦尽将从前所得一时飏下,专注一心,精勤参究。一日,闻傍僧举“南泉道时人见此一株花,如梦相似。”乃默自觉曰:“打草秪要蛇惊耳。”次日入室,东林问:“那里是岩头密启其意处?”彦曰:“今日捉败这老贼。”林曰:“达摩大师性命在汝手里也。”彦拟开口,蓦然被林一击,豁尔大悟,汗流浃背,点首言曰::“临济道黄蘖佛法无多子,岂虚语哉!”呈偈曰:“为人须为彻,杀人须见血。德山与岩头,万里一条铁。”林深然之。
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
全宋文·卷五八一六【介绍】: 宋南剑州沙县人,字千里。孝宗淳熙二年进士。历秘书省正字、校书郎、左司谏。亮直敢言,不避权幸。宁宗庆元中,拜中书舍人。朱熹忤韩侂胄,罢讲筵,驿面奏乞留,不许。吕祖俭安置韶州,太学生杨宏中坐编管,驿皆封还录黄,不草制。寻知泉州,进文华阁待制,奉祠归。
邓驿,字千里,南剑州沙县(今福建沙县)人。淳熙二年进士第三,授文林郎。历校书郎、著作郎。绍熙初为右正言,累官左司谏。庆元初拜中书舍人,忤韩侂胄,以集英殿修撰出知泉州,又以伪党罢与宫观。后知漳州,为江东提刑。见《宋会要辑稿》职官七三之三、职官七四之一、选举二之二一、选举二一之四、选举二二之九,《南宋馆阁续录》卷八、九,楼钥《知漳州邓驿江东提刑制》(《攻愧集》卷三四)。
人物简介
【介绍】: 宋婺州金华人,字时法,号独善。受业于吕祖谦。宁宗庆元初,祖谦弟吕祖俭忤权奸,贬韶州,乃从至贬所,经纪其家事甚至。朱熹致书深加敬叹。学者称西山先生。
人物简介
全宋文·卷六七七四【介绍】: 宋婺州金华人,祖籍寿州,字泰然。吕祖俭从弟。宁宗庆元初,祖俭以上疏言事安置高安,祖泰徒步往视之。及祖俭没,乃诣登闻鼓院上书,请诛韩侂胄、苏师旦,罢陈自强,以周必大代之。被杖,配钦州牢城收管。侂胄诛,诏雪其冤,特补上州文学,改授迪功郎,监南岳庙。得寒疾卒。
吕祖泰(一一六四——一二一一),字泰然,祖谦从弟,婺州金华(今浙江金华)人,寓居宜兴。遍游江淮,交当世知名士。庆元初,从兄祖俭安置韶州,移瑞州,徒步往省。嘉泰元年,诣登闻鼓院上书,请诛韩侂胄,中外大骇,杖一百,配钦州牢城收管。侂胄诛,诏雪其冤,特补上州文学,改迪功郎,监南岳庙。嘉定四年卒,年四十八。见《宋史》卷四五五本传、《道命录》卷七下。
人物简介
【生卒】:?—1231 【介绍】: 宋徽州婺源人,徙居建阳,字敬之,一作叔敬。朱熹子。以恩补承务郎。历知信州。入对,以进学问、振纲纪、求放心为言。理宗宝庆二年,除工部侍郎。进对,论人主学问之要,请去扬雄、王雱祀像,以程颢、程颐、张载从祀。后知平江府、袁州,奉祠卒。全宋文·卷六九一三
朱在(一一六九——一二三九),字敬之,一字叔敬,小字泰,徽州婺源(今江西婺源)人,熹季子。少从熹学,又尝问学于黄干、吕祖俭。以荫补承务郎,嘉定初除籍田令,历将作、司农簿,迁丞。十年,以大理正知南康军,改知衡州、湖州,俱不赴。奉祠,起知信州,除提举浙西常平茶盐公事、兼知嘉兴府。召为司农少卿,充枢密副都承旨,出为两浙转运副使。宝庆二年,除工部侍郎,改吏部侍郎。绍定二年,以宝谟阁待制知平江府。三年,除焕章阁待制知袁州,寻奉祠。嘉熙三年卒,年七十一。赠银青光禄大夫,封建安郡侯。见绍定《吴郡志》卷一一,《宋史》卷四一《理宗纪》一,卷四一二《杜杲传》,卷四二九《朱熹传》,《荥阳外史集》卷四五《宋故光禄大夫建安郡开国朱公神道碑铭》,《新安文献志》卷首《先贤事略》上,《宋元学案》卷四九,嘉靖《建阳县志》卷八,嘉靖《建宁府志》卷一八,《闽中理学渊源考》卷一五,《宋元学案补遗》卷四九。
粤公网安备44010402003275粤ICP备17077571号关于本站联系我们客服:+86 136 0901 3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