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
【生卒】:1287—1368 【介绍】: 元晋宁人,字仲举,号蜕庵。豪放不羁,好蹴鞠,喜音乐。少时家居江南,从学于李存、仇远,以诗文名。顺帝至正初,召为国子助教,寻退居。修辽金元三史,起为翰林编修,史成,升礼仪院判官。累迁河南平章政事,以翰林承旨致仕。为诗格调甚高,词尤婉丽风流。有《蜕庵集》。元诗选
翥字仲举。晋宁人。少负才不羁,好蹴鞠,喜音乐,不以家业屑意,其父以为忧。翥一旦翻然曰:「大人勿忧,今请易业矣。」乃谢客闭门读书,昼夜不暂辍。其父为安仁典史,遂受业于李存之门。及调杭州,又学于仇山村远。由是以诗文知名,薄游扬州者久之,以隐逸荐。至正初,召为国子助教,分教上都。寻退居淮东,会修宋、辽、金三史,起翰林国史院编修官。累迁太常博士、国子祭酒、集贤学士。以翰林学士承旨致仕。孛罗帖木儿拥兵入都,强翥草诏,不可。孛罗诛,诏以翥为河南行省平章政事。仍翰林承旨致仕,给全俸终其身。二十八年三月卒,年八十二。仲举长于诗,其近体长短句尤工。初在扬州,众素闻其名,争延致之。仲举肢体昂藏,行则偏竦一肩,韩介玉以诗嘲之云:「垂柳阴阴翠拂檐,倚阑红袖玉纤纤。先生掉臂长街上,十里朱楼尽下帘。」坐中皆失笑。或曰:「仲举病鹤形也。」时有相士在坐曰:「不然,此雨淋鹤耳,雨霁则冲霄矣!」后入大都,致位通显。晚年尝集兵兴以来死节死事之人为一编,曰《忠义录》,识者韪之。所著有《蜕庵集》。词学图录
张翥(1287-1368) 字仲举,号蜕岩,又号蜕庵。晋宁(今山西临汾)人。元顺帝至正初,召为国子助教。累迁至翰林侍读学士兼国子祭酒。善谐谑。历盛衰,多伤乱。词婉丽风流,宗南宋,有姜夔、吴文英之馀音。论者以为有元一代词宗,至谓元词之不亡者,赖有仲举耳。有《蜕庵集》、《蜕庵词》。钦定四库全书·蜕庵集·提要
蜕庵集·原序(臣)等谨案:蜕庵集五卷,元张翥撰。翥字仲举,晋宁人。至元初,用隐逸荐,召为国子助教,分教上都。寻退居淮东。会修宋、辽、金三史,起翰林国史院编修官,累迁翰林学士承旨,致仕,加河南行省平章政事,给俸终身。事迹具元史本传。案金明昌、承安间亦有张翥,字曰仲阳。刘祁归潜志记其矮窗小户寒不到,一炉香火四围书。西风了却黄花事,不管安仁两鬓秋诸句,称其浮艳。诸书援引,或误为一人,非也。翥尝从学于李存,传陆九渊之说。诗法则受于仇远,得其音律之奥。其诗清圆稳贴,格调颇高。近体长短句,极为当时所推。然其古体亦伉爽可诵,词多讽谕,往往得元白张王之遗,亦非苟作。王士祯居易录曰:蜕庵,元末大家,古今诗皆有法度,无论子昂、伯庸辈,即范德机、揭曼硕,未知伯仲何如。其论当矣。史称翥遗稿不傅传者,有律诗、乐府仅三卷。王士祯则称蜕庵集四卷,明洪武三年锡山郎成抄本。此本乃朱彝尊所藏明初释大杼手抄本,前后有来复、宗泐二人序跋。盖大杼与翥为方外交,元末翥没无嗣,大杼取其遗稿归江南,别为选次而录存之。考元音、乾坤清气集、玉山雅集诸书,所录翥诗,尚有出此集之外者,则亦非全本也。
呜呼!诗岂易言也哉!大雅希声,宫徵相应,与三光五岳之气并行天地间。一歌一咏,陶冶性灵,而感召休徵,其有关于治教,功亦大矣。然自删后至于两汉,正音犹完。建安以来,寖尚绮丽,而诗道微矣。魏晋作者虽优,不能兼备诸体,其铿鍧轩昂,上追风雅,所谓集大成者,惟唐而后有之,降是无足采焉。逮及于元。静脩刘公复倡古作,一变浮靡之习,子昂赵公起而和之,格律高深,视唐无愧。至若德机范公之清淳,仲弘杨公之雅赡,伯生虞公之雄逸,曼石揭公之森严,更唱迭和于延祐、天历间,足以鼓舞学者,而风厉天下,其亦盛矣哉。河东仲举张公,生于数君子之后,以诗自任五十馀年,造语命意,一字未尝苟作。至正丙午春,其方外友庐陵北山杼禅师以公手藁选次而刋行之,来徵言为序。余犹记公之言曰:王者迹熄而诗亡,诗未尝亡也,而所以为诗者亡矣。善赋之士,往往主乎性情,工巧非足尚。盖性情所发,出于自然,不假雕绘。观公之诗,知公之所蓄厚矣。春空游云,舒歛无迹,此其冲淡也。昆崙雪霁,河流沃天,此其浑涵也。灏气横秋,华峰玉立,此其清峭也。平沙广漠,万马骤驰,此其俊迈也。风日和煦,百卉竞妍,此其流丽也。写情赋景,兼得其妙,读之使人兴起,诚为一代诗豪矣。顾余谫材,何足以铺张盛美,然托契于公非一日,而又重北山之高谊,不得辞,始僭叙之,以冠篇首云。豫章沙门释蒲庵来复序。槜李诗系·卷三十八
字仲举,晋宁人。官翰林承旨。有蜕庵集。御选元诗姓名爵里
字仲举,晋宁人。以隐逸荐召为国子助教迁翰林国史院编修官与修宋辽金三史累擢国子祭酒集贤学士以翰林学士承旨致仕有蜕庵集
人物简介
《淮阳集》一卷;附录《诗馀》一卷。元·张宏范撰。宏范,字仲畴,易州定兴人,汝南忠武王柔之第九子也。官至镇国上将军、蒙古汉军都元帅。将兵入闽广,灭宋于厓山。师还而卒。累赠太师、淮阳王,谥宪武。事迹具《元史》本传。其遗诗一百二十篇,词三十馀篇。燕山王氏尝刻之敬义堂,故宋礼部侍郎庐陵邓光荐为之序。光荐,即宏范南征时被获不屈,因命其子圭,事以为师者也。后其曾孙监察御史旭重刋。明正德中公安知县周钺又重刋之。此本即从钺刻传录,盖犹旧帙。 宏范尝从事于郝经,颇留心儒术。其诗皆五七言近体,虽沿南宋末派,然大抵爽朗可诵,如“中酒未醒过似病,搜诗不得胜如愁”,置之江湖集中不辨也。亦无愧曹景宗之赋竞病矣。淮阳集·原序
曩者,天兵克季宋于崖山时,则淮阳献武王实以元帅统师,爰振其武用,熸赵烬,勋劳之大,载在史册,藏之金匮,天下后世知其功高。 乃若词章之盛,人或不能尽知也。王之里人金台王氏尝以王之诗歌、乐府刻于其家敬义堂。虽特其仅存之稿,然,于是足以知王之词章为优为耳。盖王以事业之馀,适其性情而聊以见之吟咏,往往托物感兴为多,而在于射猎击毬之事者无几。况夫,雅韵清辞,雍容谐协,固非服介胄者之所能及。至其读韩信、李广传诸作,英气伟论,卓荦发扬,又岂拘拘律度之士所能道哉。 惟王世在名门,天资超迈,幼尝学于郝公伯常,而友邓公光荐,恒与钜儒学士大夫交,故属意文字为甚。王之子恒阳忠献王历事累朝,弼成文治,为世文臣。平生立朝,大节若汉之丙魏、唐之房杜,皆王所素教焉。今其曾孙旭为江南诸道行御史台监察御史访求先世遗文,得敬义堂所刻。顾其集,犹王之旧谥“武烈”题其首,欲重梓之,从宣因僭为之叙,以著王之好儒尚文,辞章祇其馀事,且使天下后世之人知王之世家不独高于武功也。 至正十年庚寅九月吉日 中宪大夫江南诸道行御史台治书侍御史 许从宣 谨叙 故都元帅赠平章谥武烈张公,讳宏范,字仲畴,河内人,蔡国武康公第九子也。天分英特。少从郝经学士,虽观书大略率意,吐辞往往踔厉奇伟,据鞍纵横,横槊酾酒,叱咤风生,豪快天纵。其诗类楚汉间烈士语。余尝谓气,文章之主,诗笔特功名馀。豪曹氏父子,气雄建安。刘越石悲愤之作,犹度越晋人远甚,斛律金《敕勒》、六朝文士所无,唐刘幽求、严武、张建封辈,一联半句音节豪宕,自别是。固难以常人捡押翰墨,径畦论也。中原,文献荒芜,士少有,得辄自有馀。惟武烈公所作,未尝属稿,篇什随手散落,后亲友网罗遗失,得其仅有者,为诗词若干。将传于后,属余序。惟立功立言,自古难并勋业,盖世往往掩其他长。矧公文章,赫赫照映,非出偏长以与文士角逐者,然英英在纸,略见其人决非营度出吻,笔下辄止者所能学,亦非凌烟阁上进贤冠、大羽箭所能尽存之穹壤。要是:古今一奇。 庐陵邓光荐序淮阳集·后序
胜国淮阳张献武王,初以中州著姓,臣事蒙古,为之奔走效力,逼宋海隅,遂灭其国,功业虽盛,君子弗取,独其诗集之仅存者。尝取读之,据鞍撗槊,意气豪放。由军中雅歌而下,少见其比况。时,方驰逐金戈铁马间,自非有志于投戈讲艺,息马论道,奚暇及此,是则为可取焉者也。诗集首题【淮阳张献武王】,元人盖侈其爵谥云尔。乃今僭易之曰《张淮阳诗集》。若唐之韦苏州以诗鸣、宋之秦淮海以乐府鸣之类是已。乐府仍附于其后。顾旧本,触首随落,且传之者复甚钞。于是拾遗补阙,重加校正,命工翻刻,庶备元诗之一家。张讳宏范,字仲畴,中州河内人,履历之详,具载《元史本传》云。时正德辛未岁孟冬之吉知公安县事宿人 周钺 书
人物简介
【生卒】:1316—? 【介绍】: 元末明初浙江黄岩人,字九成,号南村。元末应试不中。于学问无所不窥。元末避兵,侨寓松江之南村,因以自号。累辞辟举,入明,有司聘为教官。永乐初卒,年八十余。辑有《说郛》、《书史会要》,著《南村诗集》、《辍耕录》。词学图录
陶宗仪(1316-1403) 字九成,号南村。浙江黄岩人。学博杂,丰著述。有《南村诗集》、《南村辍耕录》。编有《说郛》等。钦定四库全书·南村诗集·提要
南村诗集臣等谨案:南村诗集四卷,明陶宗仪撰。宗仪有国风尊经,已著录。是编毛晋尝刻入十元人集。刘体仁七颂堂集有与张实水尺牍,称读史不载陶南村,窃谓此君靖节一流人。今考十元人集内,如倪瓒、顾阿瑛,亦皆亲见新朝。然瓒遁迹江湖,阿瑛随子谪徙,未沾明禄,自可附朱子纲目、陶潜书晋之例,宗仪则身已仕明,孙作沧螺集中有陶九成小传可證。晋仍列之元人,非事实矣。观集中洪武三十一年皇太孙即位诗曰:老臣忭舞南村底,笑对儿孙两鬓霜。则宗仪、臣明原不自讳。又集中三月朔日至都门,二日早朝,三日率诸生赴礼部考试,十日给赏,十一日谢恩诸诗,即明史本传所谓洪武二十九年率诸生赴礼部试时作也。是又岂东篱采菊之人所肯为之事,又何必曲相假借,强使与栗里同称乎?是集不知何人所编,考其题中年月及诗中词意,入明所作十之九。惟铙歌鼓吹曲诸篇,似为元时作耳。其编次年月,颇为无绪。殆杂收遗稿而录之,未遑铨次。又顾阿瑛玉山草堂雅集所载澄怀楼七律一首、送殊上人七律一首,皆不见收。知非宗仪自编也。毛晋品其诗如疏林早秋,殊不甚似。然格力遒健,实虞、杨、范、揭之后劲,非元末靡靡之音。其在明初,固屹然一巨手矣。
陶宗仪字南村,号九成,台州黄岩(今属浙江)人。元末举进士不第,明洪武中曾任教官。洪武二十九年(1396)率诸生到南京赴礼部试,赐钞而归。宗仪学识广博,不但长于诗文,精于书法,还勤于记述典章制度。著有《国风尊经》、《南村诗集》四卷、《南村辍耕录》三十卷、《沧浪棹歌》一卷,又节录前人的小说笔记等为《说郛》。《南村诗集》卷一为古诗,卷二为五言律诗、七言律诗、卷三为七言律诗,卷四为五言绝句、七言绝句、词。毛晋尝刻入《十元人集》。刘体仁《七颂堂集》有与张实水尺牍,称“读史不载陶南村,窃谓此君靖节一流人”。今考《十元人集》内,如倪瓒、顾阿瑛亦皆亲见新朝。然瓒遁迹江湖,阿瑛随于谪徙,未沾明禄,自可附朱子纲目陶潜书晋之例。陶宗仪则身已仕明,孙作《沧螺集》中有陶九成小传可证。毛晋仍列之元人,非事实。观集中洪武三十一年(1398)《皇太孙即位诗》曰:“老臣忭舞南村底,笑对儿孙两鬓霜”。则陶宗仪臣明,原不自讳。又集中三月朔日至都门、二日早朝、三日率诸生赴礼部考试、十日给赏、十一日谢恩诸诗,即《明史》本传所谓洪武二十九年(1396)率诸生赴礼部试时作。是又岂东篱采菊之人所有为之事,何必曲相假借,强使与栗里同称。是集不知何人所编。考其题中年月及诗中词意,入明所作十之九。惟铙歌、鼓吹曲诸篇,似为元时所作。其编次年月,颇为无序,殆杂收遗稿而录之。其诗平实顺畅,虽受元末纤秾风气的影响,但格力遒健,在明初,颇有影响。有浙江鲍士恭家藏本。毛晋汲古阁刊本(收于《元人十种诗》)行世。明诗纪事·甲签·卷二十三
宗仪字九成,黄岩人。洪武六年,举人才至京,以病辞,放归。有《沧浪棹歌》、《南村集》。 (《四库总目》:陶宗仪《南村诗集》四卷。是集不知何人所编,考其题中年月,及诗中词意,入明所作十之九。惟《铙歌鼓吹曲》诸篇,似为元时作耳。其编次年月,颇为无绪,殆杂收遗稿而录之,未遑诠次。又顾阿瑛《玉山草堂雅集》所载《澄怀楼》七律一首,《送株上人》七律一首,皆不见收,知非宗仪自编也。毛晋品其诗如「疏林早秋」,殊不甚似。然格力遒健,实虞、杨、范、揭之后劲,非元末靡靡之音。其在明初,固屹然一巨手矣。 孙作《沧螺集》:陶先生宗仪冲襟粹质,洒然不凡,务古学,无所不窥。出游浙东、西,师潞国张公翥、永嘉李孝光、京兆仕本,问文章为事,故其绳检家法,过人远甚。尤刻志学,工舅氏赵集贤雍篆笔。至正间,辟举行人、校官,皆不就。张士诚开阃姑苏,数郡之士毕至,其部帅议以军咨屈,谢不往。洪武辛亥,命守令举人才,以病免。艺圃一区,果蔬薯蓣,度给宾祭已,馀悉种菊,栽接溉壅,身自为之。间遇胜日,引觞独酌,歌所自为诗,抚掌大噱,人莫测也。晚益闭门著书,世所共传《说郛》一百卷、《辍耕录》三十卷、《书史会要》九卷、《四书备遗》二卷、其未脱者不预焉。 周亮工《因树屋书影》:馀幼时在金陵,闻旧栅中老寇四家有《说郛》全部,以四大厨贮之。近见虎林刻本才十六套,每一种为数少者尚全镌,多者咸为逸去,甚至每集有存不四五叶者。陶氏当时即有弃取,未必如是之简。此刻未出,博古之士多有就寇家钞录者,及刻出,不知者以为《说郛》尽于此,更不知求其全。余常言自刻本《说郛》出,而《说郛》亡矣! 姚弘绪《松风遗韵》:郁文博尝手录《说郛》一百卷,其校《说郛》有作云:「白头林下一耆儒,终岁楼中校说郛。」今坊间所刻《说郛》,首列郁序,知即文博手定本也。 田按:汲古阁刻《元十家集》有《南村诗》四卷。每疑南村在明初亦一作家,而明人选本多不之及,大抵皆以为元人,则不自毛晋始矣。至牧斋引《丙子率诸生赴礼部考试》,疑其曾列官教授。竹又援其《乙卯人日》等诗,谓此等诗可以不作而作之,宜录入明诗。《四库》收入明人集类,论乃定矣。易代之际,非特出处不可苟,即著作亦不宜轻易下笔,义严矣哉!)
人物简介
【生卒】:1731—1807 【介绍】: 清浙江萧山人,幼名鳌,字焕曾,号龙庄,晚号归庐。乾隆四十年进士,任湖南宁远知县,调署道州知州,旋被劾去官。任官前曾作幕友三十余年,善于吏治。有《佐治药言》、《学治臆说》、《病榻梦痕录》(自编年谱),另有《史姓韵编》、《二十四史同姓名录》等。晚晴簃诗汇·卷九十六
汪辉祖,字焕曾,号龙庄,萧山人。乾降乙未进士,官宁远知县。维基
汪辉祖(1730年—1807年),字焕曾,号龙庄,浙江绍兴府萧山县人。清代乾嘉时期的良吏。十一岁时父汪楷客死广东,赖继母王氏、生母徐氏抚养成人,十七岁入县学,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中举,开始赡养生母和继母。二十岁担任师爷,历佐江浙州县牧令凡十六年,“讲习律令,剖条发蕴,寻绎究竟,轻重之间,不爽铢黍”,“治爰书不设成见,平情静虑,易地而身处,侔境揣形,反覆求间,予以可生之路”,精明干炼,博览群书,侦“童养媳非媳”案,时有“事经汪君,必无冤狱”之誉。乾隆四十年(1775年)年中进士,乾隆五十一年官湖南永州府宁远县知县,曾言“亲民之治,实惟州县,州县而上,皆以整饬州县之治为治而已。”“州县一官作孽易,造福亦易”。汪辉祖同时也是一位史学家,自云“诸史年四十又八,始得内版二十一史及《旧唐书》、《明史》,通二十三种,五六年来佐吏余功,以读史自课”,成就颇大,“每谓史才难得,俗学多乖”,乃“考核同异,折衷是非”。乾隆五十六年(1791),以足疾归里,途经宁远时,“民空邑走送境上,老幼泣拥,舆不得行”嘉庆元年(1796年)卧病,命儿辈著年谱《病榻梦痕录》,后收入《汪龙庄遗书》。王宗炎曾撰《汪龙庄行状》。著有《元史本證》、《史姓韵编》、《九史同姓名略》、《二十四史同姓名录》、《三史同名录》、《元史證字》、《学治臆说》、《》等。
粤公网安备44010402003275粤ICP备17077571号关于本站联系我们客服:+86 136 0901 3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