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
释净全(一一三七~一二○七),号无用,俗姓翁,诸暨(今属浙江)人。年二十出家,后师宗杲,祝发受戒。累典大刹,最后住庆元府天童寺。宁宗开禧三年卒,年七十一。为南岳下十六世,径山宗杲禅师法嗣。《五灯会元》卷二○、《宝庆会稽续志》卷六有传。今录诗七首。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净全。越州诸暨人。姓翁氏。世业农。少与父兄躬耕。凡至林壑泉石间。必宴坐忘归。人异之。甫冠即出家。师授以经典。略无所解。乃幡然入径山。谒妙喜。喜问汝有何能。曰。能打坐。又问打坐何为。曰。若问何为。直是无下口处。喜奇之。师生长田家。朴野而无缘饰。目不知书。人呼为翁木大。一日集众采椒。师与焉。同辈戏之云。汝试作一摘椒颂如何。师即应声云。含烟带露已经秋。颗颗通红气味周。突出眼睛开口笑。这回不恋旧枝头。众大惊。自是刮目。有檀越以一度僧牒施妙喜。命给度一人。喜令侍者十辈。各探筹卜其分。缘师得之。九人者不平。更相谇语。果命复探之。师再获。若是三探三得之。遂祝发受戒。拙庵光居灵隐。俾典宾。混源密。主净慈。命分半座。师志在晦藏。无应世念。然天资夙成。不假师授。虽不识一丁。而吐辞发语。形为偈颂。老师宿学。所不能及。尚书尤公袤。宝文王公厚之。丞相钱公象祖。皆与师为方外交。尝自赞曰。匙挑不上个村夫。文墨胸中一点无。曾把虚空揣出骨。恶声嬴得蒲江湖。因自号无用。累典大刹。最后住四明之天童。开禧三年示寂。世寿七十一。僧腊四十五。窆全身于寺之西。混源密。嗣晦庵光。光嗣妙喜。则密乃师之侄行。而不以分座。为嫌要之古人阐化扬道。肝肠是务。不拘拘于形迹间。故可贵也。
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
【生卒】:?—1269 【介绍】: 宋潼川人,字逢原,一字叔刚。宁宗嘉定十六年进士。授小溪主簿,待次三年,朝夕讨论六经、诸子百家之言。知蒲江县,后通判太平州,改福州。理宗初政,上书极论当时危亡之征。知庆元府,为沿海制置使,募水军,造战舰,蓄粮食。为沿江制置使知建康府、江东安抚使,自建康至池州一带,列寨置屋,屯戍兵力。度宗时,任参知政事、同知枢密院事。有《续言行录》、《奏稿》、《橘州文集》。全宋诗
姚希得(?~一二六九),一字逢原,字叔刚,潼川(今四川三台)人。宁宗嘉定十六年(一二二三)进士,授小溪主簿。调嘉定府司理,知蒲江县,通判太平州、福州,召为国子监丞。淳祐七年(一二四七)迁秘书丞(《南宋馆阁续录》卷七)。历江西提刑,知静江府、庆元府、建康府。景定五年(一二六四),召为兵部尚书。度宗即位,迁同知枢密院事兼权参知政事,寻授参知政事,以言罢。咸淳五年卒。有《橘州文集》,已佚。《宋史》卷四二一有传。全宋文·卷七七二三
姚希得(?——一二六九),字逢原,一字叔刚,潼川(今四川三台)人。嘉定十六年进士,授小溪主簿,历知盘石、蒲江,通判福州。召为国子监丞,迁太府寺丞,知大宗正丞,进秘书丞。出为提举江西常平,改提刑,知静江府。召为秘书少监,迁宗正少卿兼权给事中。出为两淮宣抚司判官,知庆元府。召为工部尚书,改刑部,为沿江制置使兼江东安抚使、知建康府兼淮西总领。景定五年召为兵部尚书。度宗即位,授同知枢密院事,拜参知政事。以言罢。起知潭州,辞。咸淳五年卒。有《续言行录》、《奏稿》、《橘州文集》。见《宋史》卷四二一本传。
人物简介
【生卒】:1755—1809 【介绍】: 清安徽歙县人,字次仲。乾隆五十五年进士,选宁国府教授。家境贫寒,群经皆手钞读之。学术博通经史,兼擅词章,并勤于读史,于疆域沿革、职官异同,均极熟悉。专精《礼》学。有《礼经释例》、《燕乐考原》、《元遗山年谱》、《校礼堂集》等。词学图录
凌廷堪(1757-1809) 字次仲,一字仲子。安徽歙县人。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进士。授宁国府学教授。少学贾,年二十五始为举子业。入国子监师事翁方纲,遂研治经学。精三《礼》,通乐律,作《燕乐考原》,为乾嘉学派名儒。雅善属文,工诗词,尤工骈体。有《校礼堂集》、词集《梅边吹笛谱》。梅边吹笛谱·自序
少时失学,居海上,往往以填词自娱。相倡和者,唯同里章君酌亭。后出游,渐知治经,得交仪徵阮君伯元,谈说之馀,时或及此,盖亦深于词者。其他朋辈,多以小道薄之,不敢与论也。年二十许,遂屏去,一意向学,不复多填词。旧稿久束之箧中,及官宛陵,暇日检出阅之,颇有商海帚千金之想,乃编为二卷,酌亭已前卒,不得见矣。旧取白石《暗香》句意,名之曰《梅边吹笛谱》,盖词人习气,亦不复追改也。又少作但依旧词填之,不知宫调为何物,近因学乐律,少少有所悟,而宋人之谱,多零落失传,又以琵琶證琴声,故燕乐二十八调,多与雅乐异名也。今取其可考者,注宫调于其下,不可考者不注也。阮君今以侍郎巡抚浙江,命小史录一本质之,不审能传于后否。稿中所用四声,非于唐宋人有所本者,不敢辄为假借;所用韵,凡闭口不敢阑入抵腭、鼻音,至于抵腭与鼻音亦然。异时有扬子云,当鉴此苦心也。嘉庆五年负在庚申端午日,淩廷堪次仲书。梅边吹笛谱·跋
《梅边吹笛谱》二卷,先师次仲先生所手定也。其锦赋性拙鲁,于此夙未究心,然尝窃闻其绪论矣。词者,诗之馀也,昉于唐,沿于五代,具于北宋,盛于南宋,衰于元,亡于明。以诗譬之,慢词如七言,小令如五言。慢词北宋为初唐,秦、柳、苏、黄如沈、宋,体格虽具,风骨未遒,片玉则如拾遗,骎骎有盛唐之风矣。南渡为盛唐,白石如少陵,奄有诸家,高、史则中允、东川,吴、蒋则嘉州、常侍。宋末为中唐,玉田、碧山风调有馀,浑厚不足,其钱、刘乎。草窗、西麓、商隐、友竹诸公,盖又大历派矣。稼轩为盛唐之太白,后村、龙洲亦在微之、乐天之间。金、元为晚唐,山村、蜕岩可方温、李,彦高、裕之近于江东、樊川也。小令唐如汉,五代如魏晋,北宋欧、苏以上如齐梁,周、柳以下如陈隋,南渡如唐,虽才力有馀而古气无矣。填词之道,须取法南宋,然其中亦有两派焉。一派为白石,以清空为主,高、史辅之。前则有梦窗、竹山、西麓、虚斋、蒲江,后则有玉田、圣与、公谨、商隐诸人,扫除野狐,独标正谛,犹禅之南宗也。一派为稼轩,以豪迈为主,继之者龙洲、放翁、后村,犹禅之北宗也。元代两家并行,有明则高者仅得稼轩之皮毛,卑者鄙俚淫亵,直拾屯田、豫章之牙后。我朝斯道复兴,若严荪友、李秋锦、彭羡门、曹升六、李耕客、陈其年、宋牧仲、丁飞涛、沈南渟、徐电发诸公,率皆雅正,上宗南宋,然风气初开,音律不无小乖,词意微带豪艳,不脱《草堂》前明习染,唯朱竹垞氏专以玉田为模楷,品在众人上。至厉太鸿出,而琢句炼字,含宫咀商,净洗铅华,力除俳鄙,清空绝俗,直欲上摩高、史之垒矣;又必以律调为先,词藻次之,昔屯田、清真、白石、梦窗诸君,皆深于律吕,能自制新声者,其用昔人旧谱,皆恪守不敢失,况其下乎。吾师之词,不专主一家,而尤严于律,尝自谓幼年精力误弊于此。壬申冬,江郑堂先生亦语锦曰:令师学问精博,悉臻绝诣,礼经乐律,固其千秋大业,即骈体文章,诗馀小技,亦不落第二流也。爰案次为其目录,置诸卷端,以便检阅。外有《花犯》一阕,与《折桂令》诸散曲,既不欲弃置,亦不敢窜入,惟补录于后,以公同好云。时道光六年仲秋月望日,受业宣城张其锦谨识。
人物简介
【生卒】:?—1854 【介绍】: 清江西南城人。道光元年举人。十三年,以知县拣发四川。历署天全、涪州、永川、安岳、蒲江、新津、绵竹、仁寿诸州县,补石泉,调彭县。仕蜀先后二十年,所至修塘堰,浚河渠,平治水陆道路,皆有实政。
人物简介
张明毅(1847年—1915年),字绍荣,号迪卿,又号棣琴,晚号培园逸叟。同治十二年(1873年)中癸酉科第122名举人,十三年(1874年)中甲戌科第82名进士。光绪四年(1878年)授四川乐山知县。光绪十年(1884年),因父故丁忧服丧,又孝母养终,有意不再涉仕途,回石家坊闲居13年。因人们对其离任颇有微词,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母亲病故后,又返回四川,历任綦江、金堂、垫江、蒲江、梁山、安县等县知县。授花翎三品衔,后升补眉州直隶州知州,二品顶戴,四川补用道,诰授通议大夫,晋授资政大夫。张明毅在川任职期间,请命放赈,严惩讼魁,责行新法,奖进文学,兴修水利,资尚蚕桑。受到当地百姓称颂。他在乐山符溪凿山疏渠、清淤筑堰,惠及乡里,被誉为“张公堰”。为了防止污吏使奸,张明毅棹舟巡堤,并在舟中听讼断案。有诗赞曰:但求民隐无留滞,一叶扁舟即讼庭。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张明毅因病辞官,回归故里,自号培园逸叟,日种菊陶情,夜呤诗明志。著有《培园诗文稿》四卷,诗入《近代诗选》。八年后,病逝于石甲坊岗高屋场。
粤公网安备44010402003275粤ICP备17077571号关于本站联系我们客服:+86 136 0901 3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