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高劭

相关人物:共 5 位
共 5 首
僧缄 朝代:后周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三十 神化科(二)
姓王氏。京兆人。少习儒。聪慧有材识。辞章绝群。大中十一年。杜审权下对策及第。乾符中。避巢寇游渚宫。主中令成汭。属汭败。遂薙落。转徙夔峡间。后唐同光三年。居净众寺。与伪蜀进士王处厚会。因自言。生于文宗之太和初。逮今且一百三十馀载矣。复谓处厚子名成。身退皆俟。明年忽别去。已而扣关访处厚偕游。故太尉幽公杜琮祠。方坐西庑下。有数人吏服缀行。进拜处厚前。缄曰。就参新官。处厚惶懅不知所为。缄曰。公知泰山举公为司命否。此辈他日公所驱策者。又何惧。且府君念公壮志未酬。议必登第。后施行。明年春榜人数已定。既可为公贺。亦可为公吊也。处厚问明年春榜诸人姓名。缄遗之短书曰。必试罢而后坼。及试罢坼。而视其书。仅四句。曰周成同成。二王殊名。王居一焉。百日为程。二王则处厚慎言也。俄而处厚暴卒。计之仅百馀日。若是则缄之神明。将盘礴天地而参赞造化。非可以求之世间者也。
宋高僧传·卷第二十二 感通篇第六之五
释僧缄者。
俗名缄也。
姓王氏京兆人。
少而察慧辞气绝群。
大中十一年杜审权下对策成事。
秘书监冯涓即同年也。
乾符中巢寇充斥。
随流避乱。
至渚宫投中。
今成汭。
汭攻淮海不利。
遂削发出家。
属雷满据荆州。
襄州赵凝攻破之。
梁祖遣高季昌诛灭焉。
江陵遂属高氏。
缄避地夔峡间。
后唐同光三年入蜀。
寻访冯涓已死矣。
遂居净众寺。
而髭发皓然且面色红润逍遥。
然人不测其情伪。
有华阳进士王处厚者。
乙卯岁于伪蜀落第。
则周显德二年也。
入寺写忧于松竹间见缄。
缄曰得非王处厚乎。
处厚惊曰。
未尝相狎。
何遽呼耶。
缄曰。
偶知耳遂说本唐文宗大和初生。
止今一百三十馀载矣。
处厚曰。
某身迹奚若。
子将来之事极于明年。
而今而后事可知矣。
意言蜀将亡也。
嘱令勿泄。
明日再寻杳沈声迹。
一日复扣关自来云。
暂去礼峨眉。
结夏于黑水。
方还。
缄于案头拈文卷。
览之则处厚府试赋藁曰考乎真伪。
非君烛下之文。
何多诳乎。
遂探怀抽赋藁示之。
此岂非程试真本乎。
处厚惊竦不已。
乃曰。
仆试后偶加润色。
用补烛下仓卒之过也。
师何从得是本也。
缄曰。
非但一赋。
君平生所作之者。
皆贮之矣。
明日访之。
携处厚入寺之北隅。
同谒故太尉豳公杜琮之祠。
坐于西庑下。
俄有数吏服色厖杂。
自堂宇间缀行而出。
降阶再拜。
缄曰。
新官在此便可庭参。
处厚惶懅而作。
缄曰。
此辈将为君之驱策。
又何惧乎。
宁知泰山举君为司命否。
仍以夙负壮图未酬前志请候登第后施行。
复检官禄簿见来春一榜人数已定。
君亦预其间。
斯乃阴注阳受也。
策人世之名食幽府之禄。
此阳注阴受也。
处厚震骇不知所裁。
但问明年及第人姓名为谁耶。
缄索纸笔立书一短封与之。
诫之严密藏之。
脱泄祸不旋踵。
须臾吏散。
缄携手出庙及瞑而去。
至春试罢。
缄来处厚家留一简云。
暂还弊庐无复再面也。
后往寺僧堂中问之。
已他适矣。
乃拆短封视之。
但书四句。
云周成同成。
二王殊名。
王居一焉。
百日为程。
及乎榜出验之有八士也。
二王处厚与王慎言也。
王居一焉。
恶其百日为程。
处厚唯狎同年置酒高会极遂性之欢。
由是荒乱不起。
是夜暴亡。
同年皆梦。
处厚蓝袍槐笏驱殿而行。
验其策名之荣。
止一百二十日也。
详其缄之生于文宗太和初也。
成身在宣宗大中。
王处厚遇之已一百三十馀岁也。
次伪王蜀城都大慈寺僧亡名。
恒讽诵法华经令人乐闻时至分卫取足而已。
身微所苦有示方药。
伊僧策杖入青城大面山。
采药沿溪越险。
忽然云雾四起不知所适。
有顷见一翁。
僧揖之序寒暄问何以至此。
僧曰。
为采少药也。
翁曰。
庄舍不远。
略迂神足。
得否。
僧曰。
迷方失路愿随居士。
少顷云散见一宅宇阴森既近。
翁曰。
且先报庄主人矣。
僧入门睹事皆非凡调。
问曰。
还斋否。
曰未食。
焚香且觉非常郁悖。
请念所业经。
其僧朗声诵经。
勉令诵彻部。
所馈斋馔皆大慈寺前食物。
斋毕青衣负竹器以香草荐之。
乃施钱五贯令师市胡饼之费。
翁合掌送出。
或问云。
此孙思邈先生也。
到寺已经月馀矣。
其钱将入寺。
则黄金货泉也。
王氏闻之收金钱。
别给钱五百贯。
其僧散施之。
将知仙民恒在名山。
次嘉州罗目县有诉孙山人。
赁驴不偿直。
乞追摄问。
小童云。
是孙思邈也。
县令惊怪出钱代偿。
其人居山下。
及出县路见孙公取钱二百以授之。
曰吾元伺汝于此。
何遽怪乎。
得金钱僧不知其终所。
神僧传·卷第九
释僧缄。
俗姓王氏。
京兆人。
恒居于净众寺。
髭发皓白而面色红润逍遥然。
人莫测其情伪。
有华阳进士王处厚者。
于伪蜀落第入寺写忧于松竹间见缄。
缄曰。
得非王处厚乎。
处厚惊曰。
未尝相狎何遽呼耶。
缄曰。
偶然耳。
处厚心知其异。
咨曰。
和尚某身迹奚若。
缄曰。
子将来之事极于明年。
而今而后事可知矣。
意言蜀将亡也。
嘱令勿泄。
一日缄于案头拈文卷。
览之则处厚府试赋藁。
曰考乎真伪。
非君烛下之文。
何多诳乎。
遂探怀袖赋藁示之。
此岂非程试之真本乎。
处厚惊竦不已。
乃曰。
仆后偶加润色。
用补烛下仓卒之过也。
师何从得是本乎。
缄曰。
非但一赋。
君平生所作之者皆贮之矣。
明日访之。
携处厚入寺。
谒太尉豳公杜琮之祠。
坐于西庑下。
俄有数吏服色厖杂。
自堂宇间缀行而出。
降阶再拜。
缄曰。
新官在此便可庭参。
处厚惶惧而作。
缄曰。
此辈将为君之驱策。
又何惧乎。
宁知泰山举君为司命否。
仍以夙负壮图未酬前志请候登第后施行。
复检官禄簿见来春一榜人数已定。
君亦预其间。
斯乃阴注阳受也。
策人世之名食幽府之禄。
此阳注阴受也。
处厚震骇不知所裁。
但问明年及第姓名。
缄索纸笔立书一短封与之。
诫之严密藏之。
脱泄祸不旋踵。
至春试罢。
缄来处厚家留一简云。
暂还弊庐。
无复再面也。
后往寺觅之。
已他适矣。
乃拆短封视之。
但书四句云。
周成同成。
二王殊名。
王居一焉。
百日为程。
及榜出有八士也。
二王处厚与王慎言也。
王居一焉。
恶其百日为程。
处厚唯狎同年。
置酒高会极遂性之乐。
由是荒乱不起。
是夜暴亡。
同年皆梦。
处厚蓝袍槐笏驱殿而行。
验其策名之荣。
止一百二十日。
详其缄之年生于文宗太和初。
成名在宣宗大中。
王处厚遇之已一百三十馀岁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232—1297 【介绍】: 宋吉州庐陵人,字会孟,号须溪。少补太学生。理宗景定三年廷试,忤贾似道,置丙第,以亲老请濂溪书院山长。江万里荐居史馆,除太学博士,皆固辞。宋亡不仕,隐居以终。工词,多抒家国之恨,沉痛真率。有《须溪集》、《班马异同评》、《放翁诗选后集》等。
全宋诗
刘辰翁(一二三二~一二九七)(生年据本集卷九《百字令》自注“仆生绍定之五年壬辰”,卒年据《天下同文集》卷三七《哭须溪墓》),字会孟,号须溪,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
理宗景定三年(一二六二)进士,因母老,请为赣州濂溪书院山长。
五年,应江万里邀入福建转运司幕,未几,随江入福建安抚司幕。
度宗咸淳元年(一二六五),为临安府教授。
四年,入江东转运司幕。
五年,为中书省架阁,丁母忧去。
元成宗大德元年卒。
遗著由子将孙编为《须溪先生集》,《宋史·艺文志》著录为一百卷,已佚。
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天下同文集》等书所录,辑为十卷,另有《须溪先生四景诗集》传世。
新元史》卷二三七、《宋季忠义录》卷一六有传。
 刘辰翁诗,《须溪集》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为底本,酌校有关书引录,编为第一卷。
《须溪先生四景诗集》以宜秋馆本为底本,参校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等,编为第二、三、四、五卷。
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元诗选
辰翁,字会孟,庐陵人。年十七,登陆象山之门。年二十四,补太学生。宋景定壬戌,年二十九,廷试对策,忤贾似道,置丙第,以亲老请濂溪书院山长,江万里、陈宜中荐居史馆,又除太学博士,皆固辞。宋亡,托方外以归,隐居不仕。元大德元年卒,年六十六。会孟天资超特,人物伟然,以文章居当世之第一流。宋社既屋,肠断哀些,抆泪讴吟,积至万首。文祖先秦、《战国》、《庄》、《老》等书。字体奇逸,自成一家。有《须溪集》二百卷。草庐先生吴澄称其文典雅温润,明白敷畅,读之可见其为正人,非虚誉也。
词学图录
刘辰翁(1232-1297) 字会孟,号须溪。吉州庐陵人。有《须溪集》、《须溪词》。
全宋文·卷八二六二
刘辰翁(一二三二——一二九七),字会孟,号须溪,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少补太学生,景定三年第进士。以亲老请为濂溪书院山长。江万里、陈宜中荐居史馆,除太学博士,皆固辞。宋亡,遂不复出。当贾似道当国,辰翁对策极言时弊,以是得鲠直名,文章亦见重于世。元大德元年卒,年六十六。好评点诗文,多达数十种。著有《须溪集》。见《南宋书》卷六三,《宋史翼》卷三五,《宋季忠义录》卷一六,《宋元学案》卷八八。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义解篇
思悟。
钱塘人。
侍慈云最久。
深达观道。
尝以咒水愈人疾。
求者如市。
当课诵时。
身及奉像。
俱出舍利。
天圣三年。
慈云欲以智者教卷求入藏。
文穆王公。
将闻之朝。
悟曰。
此非尝事也。
子将助之。
乃绘千手大悲像。
课咒以誓曰。
事果遂当焚躯为报。
会公薨。
悟咒益精。
明年得旨。
师喜甚。
积薪为楼。
白慈云求火种。
云于炉中举红炭与之。
引手以承。
了无难色。
即入薪楼。
火灭后。
袈裟覆体。
俨然如生。
云乃加香木。
行咒愿以焚之。
随𦦨而化。
五色舍利无数。
慈云为赞。
以刻石曰悟也吾徒。
荷法捐躯。
其𦦨赫赫。
其乐愉愉。
逮火将灭。
俨如加趺。
逮骨后碎。
粲如圆珠。
信古应有。
今也则无。
芳年三十真哉丈夫。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05—882 【介绍】: 唐僧。苏州嘉兴人,俗姓朱,字执经。幼通《维摩》、《法华》二经。十六岁剃度。年二十三,投嵩山师远和尚,获无作法。专攻相部律宗及《中观论》。文宗大和五年南归,寻往杭州天竺寺习讲《大涅槃经》。开成元年,止越州嘉祥寺,敷讲经律。武宗会昌三年,移静林寺,专讲《涅槃》。寻被迫返俗。宣宗时复住开元寺,专讲律乘。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 持志科
字执经。秀州嘉禾朱氏子。始九岁。父病且死。呼而嘱之曰。我瞑目后。汝即出家。无滞俗为也。师授维摩法华二经。阅再稔。皆通习其句读义理。或戏问所营何事。率尔而对曰。坐莲华台。作师子吼。岂非吾辈所当营者。志学之岁。乃为薙落。及登嵩山。依远和尚受具。时年已二十三矣。于是攻治律部。兼究中观论指。寒暑四更。而性宗相学。俱造根极。大和五年。归乡里。俄闻钱唐天竺寺讲涅槃经。又往听焉。开成初。东游台峤。偶止越之嘉祥寺。四众请敷经律。每加策励。或有感泣者。会昌三年。迁居静林寺。专以涅槃宣导。会沙汰诏行。因昼衣缝掖。夜服伽梨。以待时变。大中复法。获隶名开元寺。七年为寺之耆德。阐明律要。乾符三年。始览藏典。中和二年六月二十九日。疾作而逝。寿七十有八。腊五十五。其年七月十二日。葬之石奇山。不封不树。遵遗命也。文威仪严整。凡升座秉麈。其徒凛有惧色。则足以窥知其所守矣。尤好辞章。无恙日。效白太傅。自著方坟铭。藏之箧笥。门人怀益。后见而悲之。乃建小塔。以勒其铭。而置其旁。
宋高僧传·卷第十六 明律篇第四之三
释允文。
字执经。
姓朱氏。
今秀州嘉禾人也。
权舆九岁厥父云亡。
然理命舍文奉佛。
师授维摩法华二经。
敏速之性再稔皆通。
高达之士谓之重理耳。
或戏问文曰。
尔出家之后拟营何事业乎。
率然对曰。
当陟莲华台而作师子吼。
或诃诮之曰。
耆宿前敢尔。
或曰。
志欲得大此子将来未易测也。
至十六岁削顶周罗披安陀会相。
次裹足西上投嵩山临坛大德远和尚边获无作法。
时年二十三矣。
是夏即就中京攻相部律宗并中观论。
补衣分卫寒燠四周。
既扣义门必入师室。
玄枢律范尤见精微。
大和五年为思定省忽叹归欤。
既返故乡淹时寝疾。
未遑讲唱。
后闻钱塘天竺寺讲大涅槃经蔚为胜集。
文往学焉。
星岁未周锋芒且露。
开成元年因游台峤。
止息越之嘉祥寺。
众藉清芬甄。
命敷其经律。
文戢约听徒颇为严毅。
常训之曰。
夫苾刍行非家法具足别解脱律仪众同分是其自性。
于其形色精进故。
怖畏故。
防守故。
如是方疾得道果矣。
不然则弟子既堕师道徒施。
闻其警策有涕泗交横悛心革行思过半矣。
会昌三年移居静林寺。
专以涅槃宣导。
属乎武宗澄汰。
例被搜扬。
昼披缝掖之衣。
夜著缦条之服。
罔亏僧行。
唯逭俗讥。
大中伊始。
复振空门。
重整法仪。
乃隶名开元寺三十人数。
七年寺之耆旧命讲律乘。
乾符三年丙申秋。
罢讲览藏经。
以中和二年壬寅六月二十九日微疾作而长逝。
享龄七十有八。
法腊五十五。
其年七月十二日葬于石奇山之阳。
遗言不许封树也。
初文讲演升座学徒畏惮。
暗呜之际人皆披靡。
乃戒威德之若是。
于嘉祥静林今大善三寺。
讲相疏二十七座。
大经二十五座。
其为人也貌古而脩长。
锐顶而皯黑。
执持密致振鹭在庭。
未足方其洁也。
然亦猎涉儒墨慕白傅自作志。
预著方坟铭藏于箧笥。
门人怀益因寻阅文籍。
见而悲咽。
遂从先师之志建小塔焉。
后门人怀肃思寂。
命名德虚受增加后序。
赞宁登会稽曾礼文真相。
见法孙可翔苦节进修叶杜多之行。
故熟其事迹也。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64—948 【介绍】: 五代时僧。晋陵人,俗姓商,字顺之。幼家贫,佣书于罗隐家。年二十五,出家于温州开元寺。吴越王钱元瓘造十佛伽蓝,召为寺主,署曰文光大师。能诗文,长于《》。有《会释记》、《增晖录》等。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三 义解科(三)
字顺之。姓商氏。世居晋陵。后徙湮阳。而觉生焉。素业儒。唐季之乱。窘乏无所归。尝以佣书获事给事中罗公隐于其家。公偶与语。哀之曰。儿何至此。因多与之直而劝之学。文德初。时年二十有五。乃游温州。依开元寺出家。龙纪中。受具戒。即究律部于西明慧则律师。则盖法宝大师之上足。广明中。自关辅逃难浙浒。觉始见之天台。及则长往。觉继讲训于温州。俄而武肃钱王之季弟铧来牧。礼貌加重。或诬以微过。释不问。徙居钱唐之大钱寺。文穆王。命主千佛新伽蓝。仍借赐紫服。私暑以文光大师号。未几。以老病乞解职。啸傲山房。以道自乐。示寂之年。八十五矣。其所作有增晖集二十卷。拟江东谗书五卷。杂诗赋十五卷。
宋高僧传·卷第十六 明律篇第四之三
释希觉。
字顺之。
姓商氏。
世居晋陵。
觉生于溧阳。
家系儒墨。
属唐季丧乱累被剽略。
自尔贫窭尝佣书于给事中罗隐家。
偶问名居。
隐曰。
毗陵商家儿何至于此。
叹息再三。
多与顾直劝归乡修学。
至年二十五叹曰。
时不我与。
或服晚乘轩。
皆一期尔。
忽求出家于温州开元寺。
文德元年也。
龙纪中受戒。
续揣摩律部。
禀教于西明寺慧则律师。
时在天台山也。
则乃法宝大师之高足。
广明中关中丧乱。
避地江表。
觉始窥其墙。
终见室家瑰富。
以则出集要记解南山钞。
不称所怀何耶古德妄相穿凿各竞师门。
流宕忘返。
觉遂著记。
广之曰增晖录。
盖取曹植云。
萤烛末光增晖日月。
谦言增晖集要之日月也。
二十卷成部。
浙之东西盛行斯录。
暨乎则公长往。
乃讲训于永嘉。
武肃王钱氏季弟铧牧是郡。
深礼重焉。
寻为愚僧所诬塑。
释而不问。
徙于杭大钱寺。
文穆王造千佛伽蓝。
召为寺主。
借紫私署曰文光大师焉。
四方学者骋骛而臻。
觉外学偏多长有易道。
著会释记二十卷。
解易至上下系及末文甚备。
常为人敷演此经。
付授于都僧正赞宁。
及乎老病乞解见任僧职。
既遂所怀。
唯啸傲山房以吟咏为乐。
年八十一。
然犹抄书籍异本。
曾无告倦。
未终之前。
舍衣物作现前僧得施。
复普饭一城僧。
自此困惫每睡见有一人。
纯衣紫服。
肌肤软弱。
如绵纩焉。
意似相伴。
才欲召弟子将至。
此人舒徐下床。
后还如故亲向。
赞宁说此。
某知是天人耳。
嘱托言毕而绝。
享年八十五。
生常所著拟江东谗书五卷。
杂诗赋十五卷。
注林鼎金陵怀古百韵诗杂体四十章。
觉之执持未尝弛放。
勤于讲训切于进修。
学则弥老而不休。
官则奉身而知退。
可谓高尚其事名节俱全。
长者之风蔼然如在所居。
号释氏西斋。
慕吴兢之蕴积编简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