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高丽使

相关人物:共 7 位
共 7 首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约1026 【介绍】: 宋开封襄邑人,字尚贤。张去华子。真宗大中祥符四年进士第一。除将作监丞,通判耀州。判三司都理欠凭由司,建言有逋负官物而被系,本非侵盗而无以自偿,愿特蠲之。真宗用其言。天禧二年擢右正言、知制诰,九年不迁。仁宗天圣四年以左谏议大夫罢职。孝谨有家法,不交权贵。有文集。
全宋诗
张师德,字尚贤,开封襄邑(今河南睢县)人。真宗大中祥符是年(一○一一)进士,通判耀州。累擢右正言、知制诰。出知颍州,迁刑部员外郎,判大理寺。仁宗天圣四年(一○二六)拜右谏议大夫,罢知制诰。九年不迁,卒于官,年四十九。有文集十卷,不传。事见《隆平集》卷一四,《宋史》卷三○六有传。
全宋文·卷三二○
张师德(九七八——一○二六),字尚贤,开封襄邑(今河南睢县西)人。
大中祥符四年真宗祀汾阴,献《汾阴大礼颂》于行在,是岁举进士第一。
除将作监丞、通判耀州。
迁秘书省著作郎、集贤校理、判三司都理欠凭由司。
契丹、高丽使来,多以师德主之。
天禧初,安抚淮南,改判司农寺。
擢右正言、知制诰,判尚书刑部,出知颍州,判大理寺,知邓州,徙汝州,拜左谏议大夫,罢知制诰,卒,年四十九。
有文集十卷。
见《东轩笔录》卷一四、《隆平集》卷一四,《宋史》卷三○六《张去华传》有附传。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道臻(一○一四~一○九三),字伯祥,俗姓戴,福州古田(今属福建)人。为浮山远禅师法嗣,南岳下十一世(《五灯会元》卷一二)。年十四出家,二十为大僧。后嗣东京净因大觉琏禅师。神宗召对,令主慧林、智海二刹。哲宗即位,诏至福宁殿说法,赐号净照禅师。元祐八年卒,年八十。工墨竹,与黄庭坚等善(《画继》卷五)。《禅林僧宝传》卷二六有传。
禅林僧宝传·卷第二十六
禅师名道臻。
字伯祥。
福州古田戴氏子也。
幼不茹荤。
十四岁去上生院。
持头陀行。
又六年。
为大小经论。
置不读。
曰。
此方便说耳。
即持一钵。
走江淮。
所参知识甚多。
而得旨决于浮山远禅师。
江州承天。
虚席致臻。
非所欲。
而游丹阳。
寓止因圣。
一日行江上。
顾舟默计曰。
当随所往。
信吾缘也。
问舟师曰。
载我船尾可乎。
舟师笑曰。
师欲何之。
我入汴船也。
臻云。
吾行游京师。
因载之。
而北谒净因大觉琏禅师。
琏使首众僧于座下。
及琏归吴。
众请以臻嗣焉。
开法之日 英宗遣中使降香。
赐紫方袍徽号。
京师四方都会。
有万好恶。
贵人达官日填门。
而臻一目之 慈圣上仙 神宗诏至庆寿宫。
赐对甚喜。
诏设高广座。
恣人问答。
左右上下。
得未曾有。
欢声动宫殿。
赐与甚厚 神宗悼佛法之微。
悯名相之弊。
始即相国。
为慧林智海二刹。
其命主僧。
必自臻择之。
宿老皆从风而靡。
高丽使三僧来就学。
臻随根开悟 神宗上仙。
被诏至福宁殿说法。
诏道臻素有德行。
可赐号净照禅师。
臻为人渠渠静退。
似不能言者。
所居都城西隅。
衲子四十馀辈。
颓然不出户。
三十年如一日。
元祐八年八月十七日殁。
前尝语门弟净圆曰。
吾更三日行矣。
及期沐浴。
更衣说偈已。
跏趺而化。
阅世八十。
坐六十有一夏。
臻性慈祥纯至。
奉身至约。
一布裙二十年不易。
用五幅才掩胫。
不多为丛褶。
曰徒费耳。
无所嗜好。
乃能雪方丈之西壁。
请文与可扫墨竹。
谓人曰。
吾使游人见之。
心目清凉。
此君盖替我说法也。
初说法于庆寿宫。
僧问。
慈圣仙游。
定皈何所。
臻曰。
水流元在海。
月落不离天。
上悦以为能加敬焉。
赞曰。
余至京师。
尚及见之。
时年已八十。
褊首婆娑。
面有孺子之色。
取次伽梨。
曳履送客。
可画也。
黄鲁直题其像曰。
老虎无齿。
卧龙不吟。
千林月黑。
六合云阴。
远山作眉红杏腮。
嫁与春风不用媒。
老婆三五少年日。
也解东涂西抹来。
武林西湖高僧事略
师名道臻。传四明法智之道。初住金山龙游。侍读吴公倅都。闻师名。革兴教禅居请主之。学者朋来。师每讲次。会文集义。贯穿始终。浙西台学大振自南屏始。尝述二偈赞妙宗钞曰。佛许六即辨。蛣蜣何不通。知一不知二。失西又失东。三十若果成。一切皆常乐。蛣蜣不究竟。诸佛断性恶。后与净觉岳公辨教门。陈词有司。乞筑高台。竖赤幡。仿西竺圣师与外道角胜。以幡标显处。义堕者断首截舌悬之。府尹杜而不从。闻者凛然。初吴公多于休沐请讲。盛服止阃外。师未登座不辄入。东坡云。与师语群集。有所遗忘。师则应口诵之。衮衮不休。东坡祭辨才文云。讲有辨臻。即谓师也。崇宁中谥实相。 赞曰。 维南有山  天设翠屏  师讲其下  鬼神来听 法战之勇  气肃千兵  坡言不泯  尚为典刑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746—1818 【介绍】: 清浙江钱塘人,字圣征,号谷人。
乾隆四十年进士,由编修累官国子监祭酒。
尝主讲扬州安定、乐仪书院。
善诗词,尤工骈体文,与邵齐焘等人并称八家。
所著《有正味斋集》,传诵甚广,高丽使至,不惜重价购买。
晚晴簃诗汇·卷九十六
吴锡麒,字圣徵,号谷人,钱塘人。乾隆乙未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历官祭酒。有《有正味斋集》。
词学图录
吴锡麒(1746-1818) 字圣征,号毂人。钱塘人。乾隆四十年(1775)进士。授编修,嘉庆六年(1801)授祭酒。乞归养亲。主安定、乐仪等书院讲席。其诗与严遂成、厉鹗、袁枚、钱载、王又曾并称"浙西六家",清峭灵俊,时人比之为新绿溪山,渐趋苍古。骈文为乾隆八大家之一。词清和雅正,秀色有馀,为浙派晚期名家。有《有正味斋集》、《有正味斋词》。
有正味斋诗集·序
三十年为一世,余交谷人先生一世矣。
性情心术,靡不浃洽,有深于语言文字之外者。
即以语言文字论,先生之诗,非犹夫人之诗也,文非犹夫人之文也,词赋非犹夫人之词赋也。
必先有以得夫事之真,情之合,体验融会,而后滔滔汩汩,笔之于书,无所捍格。
京师钓鱼台桃花,崇效、极乐、法源三寺海棠、牡丹、菊花,澄怀园、净业湖荷花、檀柘、桂花,皆称极盛。
先生喜游,又喜偕余游,游必有诗纪胜。
当夫酒酣笑乐,俯仰今昔,落落自喜,萧憀旷放,云之行也,水之流也,风之来也,气候之变幻也,山川之俶诡也。
若有意若无意,及发而为诗文,则万象包纳,幽者显,昧者扬,坚者琐者,靡不摧且理焉。
噫!
何其大也!
先生在京师,续刻诗集,徵余叙。
今养疴江上七八年矣,家贫,课生徒自瞻,而四方乞诗文者屦满户外。
近寄书云:「拙作久宜覆瓿,徒以区区之心不能割舍,合并前作,别有增删,业已付刊,约春夏之交便可正诸有道。
前承高文弁首,系专指续刻而言,倘得浑括全诗,益之奖借,尤为铭感。
」先生名重中外,诗文集凡数镌板,贾人藉渔利致富。
高丽使至,出金饼购《有正味斋集》,厂肆为一空。
何藉自刻其集,又何藉鄙人之叙哉。
然少陵不云乎「老去渐于诗律细」,矜慎之至耳。
又以余闻诗教于先生三十年,亲见掺笔作文章,甘苦有以得其真,出言必能传信,故不属高才鸿儒,而属余焉。
果此意耶,则先生之集,安得不重刻,又安得不徵余叙哉。
附骥以传,谓非余之厚幸也欤。
嘉庆十三年四月二十五日,同馆侍生法式善序。
维基
吴锡麒(1746年—1818年),字圣徵,号谷人。浙江钱塘县(今杭州市)人。清代文学家。乾隆四十年(1775年)二甲二十九名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授编修,入直上书房,嘉庆六年(1801年)官至国子监祭酒。晚年于扬州安定书院讲学至终。

作品评论

浙西六家诗钞·卷之六
王兰泉曰:浙中诗派,自竹垞、初白两先生后,二十馀年,大宗、太鸿起而振之。及两公殂谢,嗣音者少。司成以云蒸霞蔚之文,合雪净冰清之作,驰声艺苑,独出冠时。既工骈体,尤擅倚声,而诗才超越,直继朱、查、杭、厉之后,宜中外望之,指为景庆也。情殷萱背,乞假南还,虽未即安于閒适,而世已以白、晁两太傅相期。性好溪山,流连诗酒,青帘画舫,绿箬红衫,游筇所造,无不承盖扶舆,埽门纳屦。覃溪学士谓祭酒诗最深于杜,非貌似也,如义山、山谷之学杜,在若离若合之间。此言诚是。然细味之,自晋宋以还,诸家之妙蕴,莫不灿然俱备,不拘一格。七古自出机杼,一空依傍,洵足称名家。间或有似青莲,似昌谷,似东坡,似梅村,非尽学杜。五古、五七律之极自在者,多近樊榭,虽尚辞华,仍归清峭,盖生平服膺乡先达为尤深也。是编皆于正集采取,参用初刻本。至于续集,多应酬之作,所选不过数篇而已。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建州建阳人,字元舆。
仁宗嘉祐八年进士。
神宗元丰六年知汀州,政尚清简。
哲宗元祐中累迁中书舍人,上言请复旧制,逢诸道帅守、使者辞见之日,召对便殿,以周知利害,观阅人才。
高丽使,苏轼劾其失体,出知庐州。
徽宗立,为兵部侍郎兼侍读,每劝帝以治贵清净。
加龙图阁直学士,知杭、福等州。
卒年八十四。
有《纶阁编》、《荣名集》、《临汀集》。
全宋诗
陈轩,字元舆,建州建阳(今属福建)人。仁宗嘉祐八年(一○六三)进士。调平江军节度推官。神宗元丰六年(一○八三),知汀州,与通判郭祥正酬唱百馀篇(《永乐大典》卷七八九四引《临江志》)。哲宗元祐中为礼部郎中、徐王府翊善。六年,为秘阁校理,迁中书舍人(《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五六、四六八)。八年,以龙图阁待制知庐州(同土书卷四八三)。绍圣元年(一○九四),徒杭州。三年,移江宁府(《乾道临安志》卷三)。徽宗立,召为兵部侍郎兼侍读。建中靖国元年(一一○一),以龙图阁直学士再知杭州。崇宁元年(一一○二),徒知福州(同上书)。卒,年八十四。《宋史》卷三四六有传。今绿诗二十二首。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建宁人,字彦章。谢诇子。哲宗绍圣元年进士。提举河北常平。蔡京当政,改铸当十大钱,黻奏言实诱民为奸利,主不可,为京所忌,连遭贬谪。后通制潭州,除吏部郎中,又因不附和权贵出,判兴化军。以亲老归。卒年八十四。
全宋诗
谢黻,字彦章,建宁(今属福建)人。
哲宗绍圣元年(一○九四)进士。
元符三年(一一○○),又举宏词科。
徽宗朝累迁河北提举常平。
忤蔡京责监漳州税。
后通判潭州,改兴化军。
以亲老丐祠,久之,召除主客郎中,假太常少卿接伴高丽使
卒,年八十四。
事见清光绪《邵武府志》卷一六,又卷二○有传。
今录诗二首。
全宋文·卷三○三六
谢黻,字彦章,建宁(今福建建瓯)人,诇子。绍圣元年进士,调睦州司理参军。徽宗时提举河北常平,忤蔡京,贬虢州通判,又谪监漳州税。后通判潭州,除吏部郎中,复以不肯附和权贵出贬兴化军,以亲老归。见《宋会要辑稿》选举一二之五,雍正《福建通志》卷三三、四八。

人物简介

贞斋先生逸稿卷之二·本传
朴宜中字子虚。
初名实。
密阳人。
父仁杞。
版图总郎。
宜中恭悯朝擢魁科。
授典仪直长。
累转献纳,司艺。
王祦时。
除门下舍人。
升左司议大夫。
与郑釐上疏曰。
近日宪司所申数事。
允合公论。
而殿下未尽俞允。
玆竭愚衷。
辄冒言之。
书曰。
明王奉若天道。
树后王群公。
承以大夫师长。
不惟逸豫。
惟以乱民。
是以。
古之人君。
无轻民事而惟难。
无安厥位而惟危。
怵惕惟厉。
中夜以兴。
坐以待旦。
自朝至于日中昃。
不遑暇食。
用咸和万民。
奚暇为逸豫哉。
我国家自圣祖创业已来。
列圣相承。
持盈守成。
殿下以明睿之资。
幼冲嗣位。
亦克持守。
九年于玆。
比年以来。
倭贼日炽。
深入为寇。
杀掠天民。
焚毁庐舍。
州郡凋弊。
田野荒芜。
加之水旱饥馑荐臻。
而饿殍相望。
仓廪虚耗。
而用度不足。
又草贼窃发。
私相屠戮。
人民离散。
父子不保。
祸乱之极。
莫此为甚。
矧惟上国不许通好。
屯兵近境。
窥伺衅隙。
又况天灾人妖地怪与夫鸟兽泉鱼之异叠见谴告。
一国人民。
大小战慄。
罔不忧惧。
殿下诚宜兢兢业业。
无敢逸豫。
广延众论。
以图治安。
以消变异。
不可一日之或怠。
一事之或忽。
况可为不急之务。
纵耳目之娱。
恣心志之欲。
而盘乐怠仿哉。
昔在有夏。
太康尸位。
以逸豫灭厥德。
厥弟五人。
述大禹之戒以作歌曰。
训有之。
内作色荒。
外作禽荒。
甘酒嗜饮。
峻宇雕墙。
有一于此。
靡或不亡。
大禹之训如是其严。
而太康乃盘游无度。
罔有悛心。
卒以不保。
商之太甲。
欲败度纵败礼。
伊尹训之日。
敢有恒舞于宫。
酣歌于室。
时谓巫风。
敢有殉于货色。
恒于游畋。
时谓淫风。
敢有侮圣言逆忠直。
远耆德比顽童。
时谓乱风。
惟玆三风十愆。
卿士有一于身。
家必丧。
邦君有一于身。
国必亡。
太甲以是为戒而克终允德。
为商之令王。
夫太甲太康之所以有间者。
顾训之行与不行耳。
先儒谓以此二训。
揭之座隅。
铭之楹席。
若古圣人俨临乎前。
则保国之金汤。
全生之药石也。
伏望殿下以太甲为法。
太康为戒。
日以二训。
三省于身。
辍酒色歌舞之乐。
绝鹰犬游畋之戏。
无侮圣言。
无逆忠直。
无远耆德。
无比顽童。
崇素俭戒逸豫。
远谗听谏。
任贤去邪。
夙夜孜孜。
小心翼翼。
常以敬天勤民为务。
则可以答上天立君之意。
可以胜祖考付托之重。
可以慰臣民期望之心。
而盈成之业。
可永保矣。
不报。
迁成均大司成。
拜密直提学。
如京师请还铁岭迤北。
自恭悯朝奉使者多赍金银土产。
市彩帛轻货。
虽有识者。
迫于权贵所托。
私装居贡献十分之九。
中国人以为高丽人假事大。
贪贸易来耳。
及林,廉用事。
其弊尤甚。
宜中不赍一物。
辽东护送镇抚徐显索布。
宜中倾橐视之。
解所着苧衣与之。
显叹其清白。
以告礼部官。
天子引见。
待之有加。
显出语人曰。
契宰相以下。
吾所见高丽使臣多矣。
至尊待礼。
未有如朴宰相者。
帝又命礼部官享宜中于会同馆。
坐之前元平章院使上。
遂寝铁岭立卫之议。
时张子温死于锦衣卫。
其从行二人。
尚未东还。
帝附宜中遣之。
行数日。
辽东以崔莹举兵闻。
宜中到辽海。
从者恐为辽东所执。
中路皆逃。
宜中单骑到辽东。
略无惧色。
王昌立。
赐推诚补祚功臣号。
恭让王时为同知经筵。
一日王御经筵。
谓侍讲官曰。
予年齿已暮。
虽读圣经。
恐无益也。
宜中对曰。
昔晋平公谓师旷曰。
吾年七十七。
歚学恐年耆矣。
师旷日。
何不秉烛乎。
平公曰。
安有为人臣戏其君者乎。
帅旷曰。
盲臣安敢戏其君乎。
吾闻之。
少而好学。
如日出之阳。
壮而好学。
如日中之光。
老而好学。
如炳烛之明。
炳烛之明。
孰与昧行。
平公然之。
今殿下春秋尚富。
学未晚也。
王嘉纳。
书云观上疏曰。
道诜密记。
有地理衰旺之说。
宜幸汉阳。
以休松都地德。
王谓宜中曰。
卿以迁都为如何。
对曰。
古昔人君。
以谶纬术数。
保其国家。
臣未之问。
况今下民多疑。
有书来自上国。
则曰必有事西北界。
有报牒急骑。
则曰天兵将至。
禁宫门阑入。
则是必有以也。
民心既如是。
又动众以迁。
则下民尤惑矣。
供亿之费。
搔扰之弊。
不可胜言。
书曰。
匹夫匹妇。
不获自尽。
人主罔与成厥功。
愿殿下察焉。
王曰。
吾非不知其弊。
阴阳之说。
岂可尽诬也。
不听。
寻拜艺文馆提学兼成均大司成。
入本朝。
拜检校参赞议政府事。
不就卒。
年六十七。
天资明敏。
学问笃实。
廉清慷慨。
夷险一节。
为文章。
精深典雅。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798—? 【介绍】: 清江苏阳湖人,字婉紃。
张琦女。
孙劼妻。
工书,出入欧阳、颜、扬诸家。
分书从魏碑上溯晋、汉,遒丽沉厚。
日本、高丽使者来华,常购其作品。
与姊䌌英等互为师友。
晚晴簃诗汇·卷一八七
张纶英,字婉紃,阳湖人。琦三女,同县诸生孙劼室。有《绿槐书屋集》。
闺秀词钞·卷十
字婉紃,阳湖人,绮第三女,同邑监生孙劼室。有《绿槐书屋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