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骆宾王

相关人物:共 28 位
共 28 首 第 1 页 下一页

人物简介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平不详。
全唐诗》云为骆宾王同时人。
收《军中行路难》1首,注云“与骆宾王同作”。
按《文苑英华》卷二〇〇、《乐府诗集》卷七一皆收此诗为骆宾王作,前者有注“同心(当作辛)常伯军中作”。
《骆临海集笺注》卷四亦辨此为骆诗。
作辛常伯恐误。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829—1908 【介绍】: 清浙江嘉兴人,字玉珊,一字公束,晚号窳翁。咸丰十一年拔贡。历官江西德兴知县、义宁知州。工诗词骈文。有《寒松阁集》。
晚晴簃诗汇·卷一五七
张鸣珂,字玉珊,一字公束,晚号窊翁,嘉兴人。咸丰辛酉拔贡,历官义宁知州。有《寒松阁集》。
词学图录
张鸣珂(1829-1908) 字玉珊,一字公束,晚号窳翁,又号寒松老人。
嘉兴人。
咸丰十一年(1861)拔贡。
官新建知县,任满告归养。
复出为德化、德兴知县。
官至义宁知州。
以事罢官。
晚以鬻文生。
骈文树骨庾信、徐陵,取材杨炯、骆宾王
诗上溯王维,沿波钱起,以格韵真切取胜。
有《寒松阁集》、《寒松阁词》、《寒松阁谈艺录》。

人物简介

全台诗
陈肇兴(1831~?
),字伯康,号陶村。
台湾府彰化县治(今彰化市)人。
咸丰三年(1853)入庠邑,补廪膳生。
从鹿港拔贡廖春波读书于彰化白沙书院,学习四始六义及唐宋明清诗,表现极为突出。
和蔡德芳、曾惟精、廖景瀛合称「白沙书院四杰」。
咸丰九年(1859)中举,曾建古香楼作为书房及居处,以读书歌咏自娱。
同治元年(1862)戴潮春起事,陈肇兴拒绝戴氏之拉拢,遂遁入武西堡(今南投县集集)之牛牯岭山中。
是年七月谋刺戴氏不成,几度濒于险境。
闰八月避入集集山中,虽身在军旅,夜晚得閒时,往往秉烛赋诗,追悼阵亡战士,详录戴案经过,题为《咄咄吟》,乃台湾重要的历史文献。
同治三年(1864)事平,陈肇兴返回乡里,设帐授学,门生有杨馨兰、杨春华、吴德功、许尚贤等,多为俊才之士。
著有《陶村诗稿》六卷,并《咄咄吟》二卷合刊。
  陈肇兴的《陶村诗稿》写至戴案结束止,由此作可见清代中叶崛起的台湾士子,思想取向与价值判断。
不仅有个人心灵世界及理想抱负的抒写,诗作的关怀重心亦往往与生民百姓密切相关。
在形式上,陈氏习惯以长篇歌行来抒怀、言志,诗作风格雄健豪迈。
门人吴德功在《陶村诗稿》序文中谓,肇兴之诗胎息于杜甫,可视为清中叶台湾文坛之「诗史」。
陶村诗稿》最早由门人林宗衡等校刊,光绪四年(1878)夏季初刻,乙未之役,版毁于兵燹。
后彰化人杨珠浦在大正元年(1912)得抄本于书肆,遂于昭和二年(1937)重刊。
民国五十一年(1962)台湾文献丛刊本据杨抄本排印;1971年郑喜夫以连横所藏原刊本为底本〖编者按:据连横《台湾诗荟》创刊号〈遗集待刊预告〉云:「彰化陈伯康孝廉著有《陶村诗稿》八卷,版久毁失,印本亦亡。
全台仅存二部,一在余处,一为云林黄君丕承所藏。
」〗,另以杨氏本、文丛本合校,是为郑校本。
1992年龙文出版社据杨珠浦本重印,而将郑氏校本标注于眉批以供参考,编为「台湾先贤诗文集汇刊」第一集第四册。
以下作品以杨珠浦版本(以下简称「杨本」)为底本,郑校本(以下简称「郑本」、「郑注」)为辅,进行编校。
(施懿琳撰)
陶村诗稿·林序
余生也晚,不获于伯康先生之古香楼而修士相见礼,仅于先生之门下士藉悉其为人,有践绳之节;并读其遗著数篇,爱其质不过朴、丽不伤雅,洵足以光扬缉熙,昭章元妙。然卷帙无完,究不能窥其全豹为憾!近有杨君珠浦者,抱先生之遗集过务滋园而告之曰:『此前清道、咸间陈伯康孝廉之遗著也;惜版已散佚,特为之抄而存之』。余喜而浏览,如见故人。读至七、八卷,觉当日戴万生之乱状历历如现,可藉以知台湾往昔之史迹;其关系于文献,固不少矣。杨君并言欲翻印以存于世;笃矣乎仁者之情,近今罕觏。此不独伯康先生之幸,亦吾台文献保存之幸也。韩昌黎答崔立之书,尝谓『发潜德之幽光』;杨君其有焉。故为加墨简端,表而出之。 中华民国二十五年(丙子)夏,树德村人林耀亭撰于守拙山房。
陶村诗稿·陈肇兴先生略传
陈肇兴先生,字伯康,彰化人。少颖悟,抱豪胆;事亲至孝。曾入邑庠。道光季年,翰林高鸿飞先生署彰化县;提倡风雅,乃聘廖春波先生长白沙书院主讲,以诗赋文课士,高县主躬莅讲席。是以文化大兴,士竞吟咏,就中陈肇兴先生为杰出。先生咸丰八年举于乡;颜所居曰古香楼,读书歌咏以自娱。 迨同治元年戴万生变,先生慨然投笔从军。彰城陷,只身冒险逃入集集。日则奋练强悍民番,援官军、诛叛逆;夜则秉烛赋诗,追悼阵亡将士,语多忠诚壮烈。事平,不仕;设教于里,时雨化人,桃李争妍,而杨馨兰、杨春华、林宗衡、许尚贤,俱列门墙。于是相谋刊此「陶村诗稿」,以惠后学。 中华民国二十五年六月,彰化杨珠浦辑叙。
陶村诗稿·杨记
「陶村诗稿」共八卷,系磺溪陈肇兴先生壮年时所作也;贵写实、尚平易。余二十五年前,偶然得之书笥;回环三复,不求甚解。民国八年,请示于吴德功先生;先生喜出望外,详为说明:『此卷乃台湾诗学之结晶,现存殆无完本;卷中虽有蛀失,当为补记』。至十年,阅毕;告曰:『好自珍藏』!余以是更加爱惜。屡思翻版,踌躇莫进。此次受林耀亭先生及乡中父老之怂恿,乃决意付印重刊,以公同好,藉以保存台湾地方文学之一助,亦可以谢故吴德功先生指导后学之劳也。爰为之记。 中华民国二十五年秋,杨珠浦记于南屯爱仁医院。
陶村诗稿·题词
一 一卷新诗百感生,经年避寇赋长征;壮怀不作偷安计,又向桃源起义兵。 二 数载书生戎马间,杜陵史笔纪瀛寰;采风若选「东征集」,咄咄吟中见一斑。 三 浣花溪畔少陵祠,绝代诗才赋乱离;谁料千年才更出,有人继和「北征」诗。 荆楚陈懋烈芍亭顿首拜题。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483—1521 【介绍】: 明河南信阳人,字仲默,号大复。
八岁能作文,十五中举人。
弘治十五年进士,授中书舍人。
正德初,刘瑾用事,谢病归。
瑾败,以荐除中书。
时武宗多以佞幸为义子。
景明疏言“义子不当蓄,宦官不当宠”。
官至陕西提学副使,以病投劾归,抵家而卒。
与李梦阳齐名,主张“文必秦汉,诗必盛唐”。
时人言天下诗文必称“何李”。
又与边贡、徐祯卿并称四杰,及康海、王九思、王廷相称七才子,即所谓“前七子”。
然何、李成名之后,论诗每相牴牾。
申何者谓何诗俊逸,李诗粗豪,盖风格实有区别。
有《大复集》、《雍大记》、《四箴杂言》。
沧海遗珠
何景明(1483-1521)字仲默,号白坡,又号大复山人。信阳人,弘治十五(1502)年进士,授中书舍人,官至陕西提学副使。诗文与李梦阳齐名,著有《大复集》《雍大记》《大复论》等。
御选明诗姓名爵里
字仲默,信阳人。弘治壬戌进士,由中书舍人转吏部员外郎历陕西提学副使有大复山人集
明诗纪事·丁签·卷一
景明字仲默,信阳人。弘治壬戌进士,授中书舍人。迁吏部员外,出为陕西提学副使。有《大复巢》三十八卷。 (《四库总目》:正、嘉之间,景明与李梦阳俱倡为复古之学,天下翕然从之,文体一变。然二人天分各殊,取径稍异,故集中与梦阳论诗诸书,反覆诘难,龂龂然不相下。平心而论,摹拟蹊径,二人之所短略同。至梦阳雄迈之气,与景明谐雅之音,亦各有所长。正不坊离之双美,不必更分左右袒也。 《空同集》:大复诗徒知神情会处,下笔成章为高,而不知高而不法,其势如搏巨蛇、驾风螭,步骤即奇,不足训也。 《国宝新编》:仲默弱冠入京,身不胜衣,驰才长赋,便淩作者。观其与李氏论文,直取舍筏登岸为优,斯将尽弃法程,专崇质性。赋咏著述,互见短长,自古恒然,匪徒今日。若乃天才腾逸,咳唾成珠,实亦人伦之隽。 《王氏家藏集》:大复欱骚俪《选》,挽视六朝,温醇典雅,丰容色泽,靡不备举。 《升庵集》:仲默枕藉杜诗,不观馀家,其于六朝、初唐末数数然也。与予及薛君采言及六朝、初唐,始恍然自失。 《诗谈》:何景明上追汉、魏,下薄初唐。大匠挥斤,群工敛手。 沈恺《环溪诗话》:何仲默诗如玉工治玉,遇方成圭,遇圆成璧,得心应手。神授非人力也。 《艺苑卮言》:伺仲默诗如朝霞点水,芙蕖试风。又如西施,毛嫱。毋论才艺,却扇一顾,粉黛无色。仲默才秀于李氏,而不能如其大,故有弱调而无累句,诗体翩翩,俱在雁行。 《四友斋丛说》:顾东桥语客曰:「何大复诗虽则稍俊,然终是空同多一臂力」。 《诗薮》:李以气骨胜,何以丰神胜。学何不至,不失雕龙;学李不成,终类画虎。 赵彦复《梁园风雅》:大复诗以清远为趣,俊逸为宗,务在舍筏,而自见神情。与献吉分镳异轸,各臻其极。一以为霆惊电煜,骇日振心;一以为落日明霞,馀晖映远。 《国史唯疑》:何大复父为渭源驿丞,太守李纪闻丞有佳儿,召与其子同学。丞致仕归,贫甚,具车马集街官郊送之,举酒酌丞曰:「吾老友。」酌大复曰:「吾小友。」前辈风流可慕。 李开先《中麓闲居集》:大复病危,属墓文必出空同手。时孟有涯、张昆仑并其侄某在侧,相与私议曰:「自论诗失欢后绝交久矣,状去空同文必不来。吾辈并樊少南、戴仲鹖亦可攒辏一空同。」 《四溟诗话》:何仲默诗曰:「元日王正月,传呼殿晚班。千官齐鹄立,万国侯龙颜。辨色旌旗入,冲星剑佩还。圣躬无乃倦,几欲问当关。」李献吉改为「不敢问当关」,曹仲礼曰:「吾舅所改未若仲默元句。」 《明诗选》:陈卧子曰:「仲默姿制羸秀,神气和朗,发徽音,吐芳讯,令人有形秽之耻。」李舒章曰:「仲默才为风始,学擅雅宗。如长江春泛,草木鱼龙咸怀凫藻。古诗上睨子建,下拂土衡,清美合度,与李竞爽。近体则初盛诸家无所常师,意之所寓,工丽即臻。惟七言律与献吉同源而异流,婉佚胜之,高深不及,似稍有伯仲之分。 王土禛《分甘馀话》:胡元瑞论明人歌行,既尊空同,而略于大复,不知何《听琴》、《猎图》、《送徐少参》、《津市》、《打鱼》诸篇深得少陵之体,特以秀色掩之耳。胡专举《明月》、《帝京》,陋矣! 《东泉诗话》:信阳古体,佳句如《种麻篇》:「孤生易憔悴,独立多忧患。」《捣衣》诗:「君子万里身,贱妾万里心。」《咏怀》诗:「浮云蔽江皋,白日忽已晚。」皆力摹六朝。 田按,大复骨清神秀,龙凤之姿。如虬髯公见太原公子,令人气夺。与空同固是劲敌。)
维基
何景明(1483年—1521年8月5日),字仲默,号白坡,又号大复山人。河南信阳人。明朝作家。明朝文学家前七子之一,官至陕西提学副使。何景明幼时聪慧,弘治十五年(1502年),20岁即中进士,授为中书舍人,但因向朝廷上书指控宦官刘瑾,被免官。正德六年(1511年)复职,十二年升为吏部员外郎,十三年迁陕西提学副使,正德十六年(1521年)病故,年仅三十九岁。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84 【介绍】: 初姓李。
唐曹州离狐人。
李绩孙。
少从绩征伐,有勇名。
袭爵英国公,历迁太仆少卿、眉州刺史。
中宗嗣圣元年,坐赃,贬柳州司马。
会武则天废帝,戮唐宗室,敬业乃乘人怨,与唐之奇、杜求仁、骆宾王等共讨武氏,自称匡复府上将,拥兵十余万,传檄州县。
后兵败,为部下所杀。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巴西道士。
居梓州,与卢照邻等交往。
与女道士王灵妃相恋,后弃之,骆宾王代灵妃作诗责之。
后至长安,居东明观。
能诗,喜嘲谑论辩。
高宗显庆中,敕与僧慧立、义褒论辩,连环不绝。
五年,敕与洛阳僧静泰论辩,传荣四度无答,帝令给事王君德责之,令还梓州。
有《道德真经注》。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
巴西(今四川绵阳)人。
高宗时长安东明观道士。
能诗,喜辩论,善嘲谑。
显庆、龙朔间,多次应诏与僧人义褒、静泰、灵辩等辩论佛道教义,并互相嘲谑。
总章二年(669)咏兴善寺火灾。
曾居梓州,与卢照邻为友。
在蜀时与女道士王灵妃相恋,后弃而至长安,骆宾王代王灵妃作长诗相责。
生平事迹散见《集古今佛道论衡》卷丁、《大唐新语》卷一三、《幽忧子集》卷一、《骆临海集笺注》卷四、《太平广记》卷二四八引《启颜录》。
著《道德真经注》4卷,收入《正统道藏》。
全唐诗》存诗1首、断句2。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25—718 【介绍】: 唐晋州临汾人,字荣期,本名馀庆。少举童子科。长师事王义方。高宗上元初,应八科举皆中,授武陟尉。尝乘县令赴州,开仓赈济灾民。武则天时,为左卫长史、弘文馆直学士。长安中,五迁正谏大夫,兼右控鹤内供奉,忤旨,下迁水部郎中。武三思用事,以贤见忌,出守豪、蕲二州刺史,所至礼化大行。睿宗初,拜太子右谕德,兼崇文馆学士,累封平原郡公。有《三国春秋》、《明堂新礼》等。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628—721 原名馀庆,字荣期,排行四,齐州全节(今山东济南)人,客居晋州临汾(今山西临汾)。
高宗上元三年(676)应八科举,授武陟尉。
永隆元年(680)应岳牧举,对策擢上第。
武后垂拱中,累补左卫胄曹参军,入阁供奉。
历司宾寺主簿、左卫长史兼弘文馆直学士、正谏大夫兼右控鹤内供奉,左迁水部郎中,出为棣州刺史。
中宗时,为濠、蕲二州刺史。
睿宗即位,拜太子右谕德,兼崇文馆学士,封平原郡公。
玄宗开元九年(721),卜居尧山、沮水间,卒。
生平事迹见新、旧《唐书》本传。
与王勃、骆宾王交往。
著有《明堂新礼》3卷,又文集10卷等,均已佚。
全唐诗》存诗3首。
《全唐诗外编》补诗1首。
全唐诗补逸
员半千字荣期,晋州临汾人。卒玄宗开元间(《旧唐书》谓卒开元二年,《新唐书》则谓卒开元九年),年九十四。补诗一首。
全唐文·卷一百六十五
半千字荣期。齐州全节人。本名馀庆。少师事王义方。义方谓曰。五百年一贤。足下当之矣。因改名半千。上元初举八科皆中。授武陟尉。又应岳牧举。对策擢上第。垂拱中累补左卫冑曹入阁供奉。长安中五迁正谏大夫。除棣州刺史。中宗时为濠蕲二州刺史。睿宗立。徵拜太子右谕德兼崇文馆学士。加银青光禄大夫。封平原郡公。开元九年卒。年九十四。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约635—约689,一说约636—695后 【介绍】: 唐幽州范阳人,字升之,号幽忧子。
初授邓王府典签,王甚爱重之。
高宗乾封初,出为益州新都尉。
秩满,漫游蜀中。
后患风痹,居长安附近太白山中,因服丹药中毒,手足致残。
疾转笃,徙居阳翟具茨山下,买园数十亩,预筑坟墓,偃卧其中,作《释疾文》、《五悲文》等自伤。
后终因不堪忍受病痛折磨投颍水而死。
工诗文,与王勃、杨炯、骆宾王齐名,并称王杨卢骆,后人又称初唐四杰。
有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634—686,一说635—689 字升之,幽州范阳(今河北涿州)人。
出身望族,幼读诗书,尝从曹宪、王义方学《苍》、《雅》及经史。
年弱冠,调邓王府典签(据张鷟《朝野佥载》卷六)。
高宗龙朔末(663),拜益州新都县尉。
总章二年(669)底,二考秩满去官。
旧唐书》、《新唐书》本传皆谓因染风疾去官,不确。
其染风疾当在咸亨三年(672)居洛阳时。
上元元年(674)秋冬,入太白山服饵,中毒,风疾转笃。
后转少室山中之东龙门山,再徙阳翟具茨山。
武后垂拱二年(686)前后,自投颍水而卒。
生平见《旧唐书》、《新唐书》本传。
今人傅璇琮有《卢照邻简谱》,张志烈有《初唐四杰年谱》。
其诗以抒发仕宦不遇、贫病交加之忧愤为主,亦有揭露上层统治者之骄奢淫逸,嘲讽其权势荣华不可久恃之作。
卢照邻为“初唐四杰”之一,擅长七言歌行。
骆宾王同创初唐近体歌行破奇为偶,四句一转,上下蝉联,以赋为诗之基本体式。
代表作为《长安古意》。
五言排律用力亦勤。
其诗风格典重清峻。
诗集以明张燮辑《幽忧子集》为最通行。
有《四部丛刊》影印本,中华书局1980年排印本题《卢照邻集》。
今人任国绪有《卢照邻集编年笺注》,祝尚书有《卢照邻集笺注》,李云逸有《卢照邻集校注》。
全唐诗》存诗2卷
唐诗汇评
卢照邻(约630—约680后),字升之,自号幽忧子,幽州范阳(今河北涿县)人。
贞观二十三年前后,为邓王(元祐)府典签,王爱重,比之相如。
高宗总章二年,拜新都尉,因染风疾去官,处太白山中,以服药饵为事。
调露年间迁居阳翟(今河南禹县)具茨山下,疾益笃,不堪其苦,遂自投颍水而死。
照邻长于七言歌行,词采富艳,境界开阔,与王勃、杨炯、骆宾王齐名,并称“四杰”有《卢照邻集》二十卷,又《幽忧子集》三卷,已佚。
今《幽忧子集》七卷乃明张燮所辑。
全唐诗》编诗二卷。
今人任国绪有《卢照邻集编年笺注》。
全唐文·卷一百六十六
照邻字升之。幽州范阳人。初授邓王府典签。调新都尉。因风疾去官。沈痼挛废。不堪其苦。投颍水死。年四十。

作品评论

《唐诗品》
升之河朔英生,盛年振藻,典签之日,即擅相如之誉,可谓彬彬学士矣。然神情流荡,早痾伤困,废居太白山中,殆欲采掇若华,曜灵驻节,竟以不堪,自沉颍水,悲夫!壮士激志,而横骨朔野;忿妻感泪,而魂逐飘蓬。若生之死,谓之何哉?生感时尚法,作《五悲文》掎摭其志。作《幽忧子》三卷,皆出词赋之上。
《艺苑卮言》
七言歌行长篇须让卢、骆。怪俗极于《月蚀》,卑冗极于《津阳》,俱不足法也。
诗薮
卢、骆五言,骨干有馀,风致殊乏。至于排律,时自铮铮。
唐音癸签
范阳较杨微丰,喜其领韵疏拔,时有一往任笔不拘整对之意。
《竹林答问》
六朝之为有唐,四杰之力也。
中间唯卢升之出入风骚,气格遒古,非三子所可及。
盈川“愧在卢前”,非虚语也。
三唐诗品
其源出于江记室,间以奇气,振其丰采,唯贪排对,致气格不凝。夫其雅情幽怨,凄清自写,虽繁弦损调,固无泛音。《长安古意》宛转芊绵,则七言佳体不让子山,开阖往来,犹以气胜。
《诗学渊源》
(照邻)与骆宾王、王勃、杨炯,天下称为“四杰”,而卢居首。
诗有奇气,实出陈隋之上。
咏史诸作高古,几窥魏晋之藩。
七言长篇,颇似子山。
七绝则为李、杜所宗者也。
当时近体为唐律之渐,未变陈隋之遗,敁其《送梓州高参军还京》、《大剑送别刘右史》等篇,其第七句每用四平四仄,迨亦四子之创也。
又有连用仄仄乎平仄、平平仄仄平数联者,与虞世南应制诗同一机杼,为齐梁与唐律逗变之初。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45或646—714或715 【介绍】: 唐赵州赞皇人,字巨山。年二十,擢进士第,举制策甲科。累迁给事中。武则天时,来俊臣兴狄仁杰狱,峤复验,辩其无罪,忤旨,出为润州司马。旋入为凤阁舍人,文册大号令,多委其主之。圣历初,与姚崇偕迁同凤阁鸾台平章事,俄转鸾台侍郎,依旧平章事,监修国史。中宗神龙初,贬通州刺史,数月即召回,旋又拜相。睿宗即位,再被贬,寻以年老致仕。玄宗时贬庐州别驾卒,年七十。工诗文,与苏味道齐名,并称苏李,又与苏味道、崔融、杜审言号文章四友。有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646—715? 字巨山,赵州赞皇(今河北赞皇)人。
弱冠登进士,高宗上元二、三年(675、676)间,举制策甲科,历任高宗、武后、中宗、睿宗四朝。
高宗时奉命宣谕岭南邕、严二州,叛者尽降,高宗甚嘉之。
酷吏来俊臣构陷同平章事狄仁杰、知御史大夫事李嗣真等,李峤挺身直其枉状,忤旨出为润州(今江苏镇江)司马。
后以文章受知武后,三度拜相,并领修《三教珠英》。
中宗复位,以附会张易之兄弟,出为豫州刺史。
景龙三年(709)以特进守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
睿宗即位(710),出为怀州刺史,寻以年老致仕。
生平见新、旧《唐书》本传。
“峤富才思,有所属缀,人辄传讽”,张说《五君咏》誉其“才华乃天授,……新诗贯宇宙”。
曾与杜审言、骆宾王、苏味道、崔融诸人唱和,跻身初唐诸名家间,颇善乐府歌行,长篇流畅而见情韵。
其诗注本有今人徐定祥《李峤诗注》。
《杂咏》诗120首曾单行,玄宗天宝时张庭芳作注,有日本《佚存丛书》本,日本又存古钞本数种。
全唐诗》存诗5卷。
《全唐诗逸》补诗6首,然一作李桥。
《全唐诗外编》及《全唐诗续拾》补诗3首,断句2。
唐诗汇评
李峤(645—714),字巨山,赵州赞皇(今属河北)人。弱冠登进士第,举制策甲科。圣历初,累官至鸾台少监、知凤阁侍郎、同平章事。罢为成均祭酒,长安三年复为相。张易之败,眨通州刺史,数月后召回,神龙二年为中书令,次年加修文馆大学士,封赵国公,以特进同中书门下三品。睿宗立,罢知政事,除怀州刺史,致仕。玄宗立,贬滁州别驾,改庐州别驾,卒。峤富才思,所作人多传讽,与苏味道齐名,人称“苏李”又与崔融、杜审言、苏味道并称“文章四友”。有《李峤集》五十卷,已佚。今《李峤集》三卷乃明人所辑。《全唐诗》编诗五卷。
全唐文·卷二百四十二
峤字巨山。赵州赞皇人。举进士。累迁麟台少监。圣历初同凤阁鸾台平章事。转成均祭酒。罢知政事。检校文昌左丞。长安三年。复以本官平章事。中宗朝封赞皇县公。拜中书令。加修文馆大学士。进封赵国公。元宗践位。以中宗时峤密表相王诸子勿留京师。下制放斥。寻起为卢州别驾。卒年七十。

作品评论

新唐书本传
峤富才思,有所属缀,人多传讽。……然其仕前与王勃、杨盈川接,中与崔融、苏味道齐名,晚诸人没,而为文章宿老,一时学者取法焉。
《唐诗品》
唐初诸子,词心共艳,律调俱扬,不可尚已。而擅古作者,宋、李二君之宗,尤为炳著。延清之七言,裁茂郁之幽思,按鸿朗之疏节,品第梁陈,固已含跨其上;而巨山五言,词华英净,节奏铿谐,置之晋、宋之间,则潘岳之流调,惠连之靡富,微波尚传,不当擅美。若复湔其泾杂,骋其长驾,则七子之流,未知上下其论。
唐音癸签
汉称“苏李”,唐亦曰“苏李”,以今论之,巨山五言,概多典丽,将味道难为苏;延硕七言,尤富风华,亦复又难为李尔。
《诗源辨体》
李峤五言古,平韵者止“奉诏收边服”一篇声韵近古,馀皆杂用律体;仄韵者虽忌鹤膝,而语自工。七言古调虽不纯,而语亦工。五言律在沈、宋之下,燕、许之上。其咏物一百二十首中有极工者。七言律二篇稍近六朝,然颇称完美。
三唐诗品
其源远祖文通,近规江令。才多略格,每见率尔成篇。七言骋妍,有陈宫艳体。《汾阴》之作,盛传当时,亦只以章尾四言跌宕,振起全篇,前路铺排,已无深致。咏物累牍,取成事类,风味无成,角巧分题,源出梁陈杂体;试帖之兴,其滥觞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49或650—675或676 【介绍】: 唐绛州龙门人,字子安。
王福峙子。
六岁能属文,构思无滞,词情英迈。
九岁作《指瑕》,擿颜师古注《汉书》之失。
高宗麟德初,对策高第。
任虢州参军。
恃才傲物,为同僚所嫉。
犯罪当诛,遇赦革职,其父亦因之贬交趾令。
上元二年赴交趾省父,途经南昌,撰《滕王阁序》,为世所称。
旋因渡海堕水而卒。
有诗名,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合称初唐四杰。
有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650—676,有生于649、648,卒于667等说 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
出身望族,祖父王通为隋末大儒。
王勃早慧,为时所称。
高宗麟德三年(666)应制科,对策高第,拜朝散郎(据徐松《登科记考》卷二)。
沛王李贤闻其名,召为府修撰,旋以戏檄英王鸡被斥出府。
总章二年(669),入蜀漫游,诗文大进。
咸亨四年(673)求补虢州参军,因匿杀官奴获罪,遇赦除名。
上元二年(675)秋,赴交趾省父。
次年秋,渡海堕水,惊悸而卒(据杨炯《王子安集序》、刘汝霖《王子安年谱》)。
生平见《旧唐书》、《新唐书》本传。
年谱多家,以清姚大荣《王子安年谱》较为完备。
今人张志烈有《初唐四杰年谱》。
王勃自觉反对沿袭六朝余波“争构纤微,竞为雕刻”之上官体诗,“思革其弊”,并由“四杰”之共同努力,终使“积年绮碎,一朝清廓,翰苑豁如,词林增峻”(杨炯《王子安集序》)。
其诗多抒发个人情志,亦有抨击时弊之作。
擅长五言律诗、五言绝句。
风格清新秀丽。
诗文集以清蒋清翊《王子安集注》二十卷本为最通行。
全唐诗》存诗2卷,《全唐诗外编》及《续拾》补诗16首又1句。
唐诗汇评
王勃(650-676),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
文中子王通之孙。
未及冠,应幽素举及第。
高宗乾封中,召为沛王府修撰,因戏撰《檄英王鸡文》,高宗斥之。
客剑南。
咸亨四年,补虢州参军。
坐事当死,遇漱,革职,其父亦受寒左迁交趾令。
上元二年,勃往省父,次年渡南海时溺水,惊悸而死。
勃聪慧,早有文名,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并你“四杰”。
其诗格调高华,在仍被齐梁浮靡诗风策罩的初唐,显示出转变的趋势。
有《王勃集》三十卷,已佚(残卷存日本)。
今《王子安集》十六卷乃明张燮所辑。
全唐诗》编诗二卷。
清蒋清翊有《王子安集注》二十卷。
全唐文·卷一百七十七
勃字子安。绛州龙门人。未冠应幽素举及第。授朝散郎。沛王贤闻其名。召为沛府修撰。是时诸王斗鸡。戏为文檄英王鸡。高宗览之怒。斥出府。久之。补虢州参军。官奴曹达犯罪。勃匿之。既惧事泄。杀达灭口。事觉当诛。会赦除名。上元二年。渡南海堕水卒。年二十八。(谨按新书作二十九)

作品评论

《唐诗品》
子安早握玄珠,天然艳发,登高而赋,钟石毕陈。盖其上薄云天之气,下缠幽寂之忿,蓄以疏才,发以盛藻,直举胸臆,俯瞰前古,宜其无可为节也。
张逊业《校正王勃集序》
王子才富丽径捷,称罕一时,赋与七言古诗,可谓独步;然律及诸作,未脱六朝沿染,而沉思工致,亦未易及也,
诗薮
齐、梁、陈、隋五言古,唐律诗之未成者;七言古,唐歌行之未成者。王、卢出,而歌行咸中矩度矣;沈、宋出,而近体悉协宫商矣。至高、岑而后有气,王、孟而后有韵,李、杜而后入化。
诗薮
大历之还,易空疏而难典瞻;景龙之际,难雅洁而易浮华。盖齐、梁代降,沿袭绮靡,非大有神情,胡能荡涤?唐初五言律,惟王勃“送送多穷路”、“城阙辅三秦”等作,终篇不著景物,而兴象宛然,气骨苍然,实首启盛,中妙境。五言绝亦舒写悲凉,洗削流调。究其才力,自是唐人开山祖。拾遗、吏部,并极虚怀,非溢美也。
诗薮
唐初五言绝,子安诸作已入妙境。七言初变梁、陈,音律未谐,韵度尚乏。
诗镜总论
王勃高华,杨炯雄厚,照邻清藻,宾王坦易,子安其最杰乎?
调入初唐,时带六朝锦色。
唐音癸签
王子安虽不废藻饰,如璞含珠媚,自然发其彩光。
《诗源辨体》
七言古自梁简文、陈、隋诸公始,进而为王、卢、骆三子。三子偶丽极工,绮艳变为富丽,然调犹未纯,语犹未畅,其风格虽优,而气象不足。……然析而论之,王长篇虽少,而稍见错综,与卢、骆体制少异。
《诗辩坻》
王子安七言占风,能从乐府脱出,故宜华不伤质,自然高浑矣。
《读雪山房唐诗序例》
王勃绝句,若无可喜,而优柔不迫,有一唱三叹之音。
三唐诗品
其源出于吴、何,而益谐音律,情词朗秀,结风隽响,但言外无妍,微伤深致。五言短绝,隽永见珍。《采莲曲》、《临高台》亦杂言新体之遗也。
共 28 首 第 1 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