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韦义节

相关人物:共 2 位
共 2 首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隋僧。益州成都人,俗姓徐。少小出家,入京习学数年,名擅京洛。北周武帝欲废佛存道,于太极殿设座论辩。相传智炫抗声力辩,道士张宾无以应,武帝不能屈,乃并废二教。智炫遂走至北齐。入隋,文帝尝存问之,于是蜀王秀乃供养之使无缺。住孝爱寺。年百有二岁卒。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五 护教科
益州成都徐氏子也。
少小出家。
入京听学。
阅数年。
遂檀能名。
尝使覆讲。
势如瓶泻。
众由是益推服。
周建德间。
武帝将废佛法。
而存道教。
乃于三年五月十六日。
会僧道百官于太极殿。
使道士张宾。
别登高座。
而谓众僧曰。
原夫大道清虚。
淳一无杂。
祈恩请福。
上通天曹。
白日升仙。
寿与天地同。
毕。
风化先被中夏。
无始无终。
含生赖之。
岂如佛法虚幻。
言过其实。
不容本土。
客寓中华。
百姓无知。
信其诡说。
今日陛下。
躬御大廷。
欲定臧否。
请必毋逊。
襄城公何妥自付如意。
首座少林寺等行禅师。
不受如意。
怒而起。
诸僧止之曰。
帝在。
那可尔。
且应对之才。
莫如蜀炫。
乃共以如意。
强委炫。
炫徐升座。
坐定。
举如意谓宾曰。
先生向者所陈大道清虚。
淳一无杂。
又云风教先被中夏者。
未知风教。
所起于何时。
此教所说。
复在何处。
又言佛法不容本土。
客寓中华。
试辨道何时生。
佛何时出。
宾曰。
圣人之出。
何有定时。
说教亦复无有定处。
但此地道教本有。
佛法近来。
炫曰若言无时。
亦应无出。
若言无处。
亦应无说。
旧来本有。
非复清虚。
上请天曹。
岂得无杂。
寿与天地同毕。
岂得无始终。
宾曰道人毋浪语。
所以汝辈得至今日者。
盖以前王无识者尔。
今日圣帝。
尽须杀却。
帝恶其躁暴。
而理且屈。
诏舍人擿使下座。
帝自升座曰。
佛法有三不净。
纳耶输陀罗生罗睺罗此主不净一也。
经律中。
许僧受食三种净肉。
此教不净二也。
僧尼多造罪过。
好行淫妷。
佛在世时。
众已不和。
递相攻伐。
此众不净三也。
主法众。
既俱不净。
朕意欲必除之。
以息虚幻。
道法中无此三不净事。
朕将存之。
以助国化。
顾谓炫曰。
苟能解此三难。
真足为好人矣。
炫应声曰。
陛下所陈。
并引经论。
柰何道法之中。
三种不净。
又过于此。
案天尊处。
紫微宫常侍五百童女。
则主不净。
甚于耶输陀罗之一人。
教中设醮。
必须鹿脯百盘。
清酒十斛。
则教之不净。
甚于三种净肉。
道士之过。
如姜斌辈。
历代有之。
则又甚于众僧矣。
且僧自犯罪。
而遽除佛法。
假如至尊亨国。
严设科条。
逆子叛臣。
相继而出。
岂以臣逆子叛。
遂空大宝之位哉。
大宝既不可以臣子叛逆而空。
佛法岂得以众僧犯罪而废。
炫风裁抑扬。
音吐朗润。
上愕然。
良久谓炫曰。
所言天尊侍五百童女。
出何经。
炫曰出道三皇经。
上曰。
三皇经何尝有此语。
炫曰陛下自不见尔。
非经无此语也。
今陛下。
废佛存道。
正如国家废嫡立庶。
上色变。
因下座。
入内。
众竦然皆曰语过于讥上。
事有不可测者。
炫曰主辱臣死。
就戮如归。
又何惧。
宁可早亡。
游于净土。
岂与无道之君。
同生于世哉。
众壮其言。
十七日昧爽。
诏并废二教。
仍有诏褒美。
且许反服为婚姻。
以共政。
炫即偕同学三人。
奔齐。
及周破齐。
上趣使人求访炫。
帝弟越王尤与炫善。
私念以为上急欲得炫者。
将重加责。
以快昔憾也。
诡鞭之成创。
囚服以待命。
且先为谒帝曰。
臣已杖之六十矣。
帝愁然曰。
大丈夫何遽辱以杖箠。
间者求之而急。
特恐怀惭。
以至死亡。
吾岂有他意。
遇之加厚。
久之帝崩。
隋祖以大冢宰秉政。
崇尚教法。
炫在京师。
宠渥莫之并。
既而西还乡里。
居孝爱寺。
蜀王秀未之知也。
未几。
长史周宣明上计。
诏问炫法师起居状。
宣明惊谢不知。
上曰天下名僧也。
汝犹不知。
则汝之于蜀可知矣。
后隐三学山卒。
寿百二岁。
续高僧传·卷第二十三 护法篇上
释智炫者。
益州城都人也。
俗姓徐氏。
初生室有异光。
少小出家。
入京听学数年。
遂擅名京洛。
学众推崇请令覆讲。
若泻瓶无遗。
会周武帝废佛法欲存道教。
乃下诏集诸僧道士。
试取优长者留。
庸浅者废。
于是诏华野高僧方岳道士。
千里外有妖术者。
大集京师。
于太极殿陈设高座。
帝自躬临。
敕道士先登。
时有道士张宾。
最为首长。
登高唱言曰。
原夫大道清虚淳一无杂。
祈恩请福上通天曹。
白日升仙。
寿与天地同毕。
风教先被中夏。
无始无终。
含生赖之以得长生。
洪恩厚利不可校量岂如佛法虚幻言过其实。
不容本土客寓中华。
百姓无知信其诡说。
今日欲定臧否。
可出头来看。
襄城公何妥。
自行如意。
座首少林寺等行禅师。
发愤而起。
诸僧止之曰。
今日事大。
天帝在此。
不可造次。
知禅师为佛法大海。
然应对之间复须机辩。
众共谋议。
若非蜀炫无以对扬。
共推如意以将付炫。
炫既为众所推。
又忿张宾浪语。
安庠而起徐升论座。
坐定执如意谓张宾曰。
先生向者所陈大道清虚淳一无杂。
又云风教先被中夏者。
未知风教之起。
起自何时。
所说之教于何处说。
又言佛法不容本土客寓中华。
可辩道是何时生。
佛是何时出。
宾曰。
圣人出世有何定时。
说教兴行有何定处。
道教旧来本有。
佛法近自西来。
炫曰。
若言无时亦应无出。
若无定处亦应无说。
旧来本有非复清虚。
上请天曹。
岂得无杂。
寿与天地同毕。
岂得无始无终。
宾曰。
道人浪语。
为前王无识。
留汝等辈得至于今。
今日圣帝尽须杀却。
帝恶其理屈令舍人谓之曰。
宾师且下。
宾既退。
帝自升高座言曰。
佛法中有三种不净。
纳耶输陀罗。
生罗睺罗。
此主不净一也。
经律中许僧受食三种净肉。
此教不净二也。
僧多造罪过好行淫泆。
佛在世时徒众不和递相攻伐。
此众不净三也。
主法众俱不净。
朕意将除之以息虚幻。
道法中无此事朕将留之以助国化。
顾谓炫法师曰。
能解此三难。
真是好人。
炫应声谓曰。
陛下所陈并引经论。
诚非谬言。
但见道法之中。
三种不净又甚于此。
按天尊处紫微宫。
恒侍五百童女。
此主不净。
甚于耶输陀罗之一人。
道士教中。
章醮请福之时。
必须鹿脯百柈清酒十斛。
此教不净。
又甚于三种净肉。
道士罪过代代皆有。
千古乱常姜斌犯法。
此又甚于众僧。
僧众自造罪过。
乃言佛法可除。
犹如至尊享国严设科条。
不妨逆子叛臣相继而出。
岂以臣逆子叛。
遂欲空于大宝之位耶。
大宝之位。
固不可以臣子叛逆而空。
佛法正真。
岂得以众僧犯罪而废。
炫雅调抑扬言音朗润。
虽处大节曾无惧颜。
帝愕然良久。
谓炫曰。
所言天尊侍五百童女出何经。
炫曰。
出道三皇经。
帝曰。
三皇经何曾有此语。
炫曰。
陛下自不见。
非是经上无文。
今欲废佛存道。
犹如以庶代嫡。
帝动色而下。
因入内。
群臣僧众皆惊曰。
语触天帝。
何以自保(以周武非嫡故)炫曰。
主辱臣死。
就戮如归。
有何可惧。
乍可早亡游神净土。
岂与无道之君。
同生于世乎。
众皆壮其言。
明旦出敕二教俱废。
仍相器重。
许以婚姻。
期以共政。
法师志操逾厉。
与同学三人走赴齐都。
时周齐之界。
皆被枪布棘。
彼有富姥姓张。
铺毡三十里。
令炫得过至齐。
盛为三藏名振东国。
武帝破邺先遣追求。
帝弟越王。
宿与法师厚善。
恐帝肆怒横加异责。
乃鞭背成痕俗服将见。
越王先为言曰。
臣恨其逃命。
已杖六十。
令脱衣见帝。
帝变色曰。
恐其怀惭。
远逝以至死亡。
所以急追元无害意。
责越王曰。
大丈夫何得以杖捶相辱。
待遇弥厚与还京师。
武帝崩隋文作相大弘佛法。
两都归趣一人而已。
岁景将秋。
怀土兴念。
又以蜀川迥远奥义未宣。
援首西归。
心存敷畅。
蜀王秀。
未之知也。
时长史周宣明。
入朝赴考。
隋文帝谓之曰。
炫法师安和耶。
宣明惊惶莫知所对。
文帝曰。
一国名僧。
卿遂不识。
何成检校。
宣明稽首陈谢死罪。
及还先往寺参礼。
寺旧在东逼于苑囿。
又是鄱阳王葬母之所。
王既至孝故名孝爱寺。
宣明移就今处。
供养无阙。
至大邺改为福胜寺。
法师宣扬。
觉倦入隐三学山。
触目多感。
遂游山诗曰。
秀岭接重烟嵚岑上半天。
绝岩低更举。
危峰断复连。
侧石倾斜涧。
回流写曲泉。
野红知草冻。
春来鸟自传。
树锦无机织。
𤠔鸣讵假弦。
叶密风难度。
枝疏影易穿。
抱帙依闲沼。
策杖戏荒田。
游心清汉表。
置想白云边。
荣名非我顾。
息意且萧然。
年一百二岁。
不病而卒。
高僧摘要·法高僧摘要卷二
益州城都人。
姓徐。
初生。
室有光彩。
少出家。
入京听学。
数年遂擅名京洛。
会周武帝废佛法。
欲存道教。
乃下诏。
集诸僧道士。
试取优长者留。
庸浅者废。
于是诏华野高僧。
方岳道士。
千里外有妖术者。
大集京师。
于太极殿陈设高座。
帝自躬临。
敕道士先登。
时有道张宾。
登高唱言曰。
原夫人道清虚。
淳一无杂。
祈恩请福。
上通天曹。
白日升仙。
寿与天地同毕。
风教先被中夏。
无始无终。
含生赖之以得长生。
岂如佛法虚幻。
言过其实。
不容本土。
客寓中华。
百姓无知。
信其诡说。
今日欲定臧否。
可出头来看。
襄城公何妥。
自行如意座首。
少林寺等行禅师。
发愤而起。
诸僧止之曰。
今日事大。
天帝在此。
不可造次。
应对之间。
复须机辩。
众共谋议。
若非蜀炫。
无以对扬。
共推如意以将付炫。
炫既执如意。
谓张宾曰。
先生所陈。
大道清虚。
淳一无杂。
又云风教先被中夏者。
未知风教之起。
起自何时。
所说之教。
教于何处。
又言佛法不容本土客寓中华。
可道辩是何时生。
佛是何时出。
宾曰。
圣人出世。
有何定时。
说教兴行。
有何定处。
道教旧来本有。
佛法近自西来。
炫曰。
若言无时。
亦应无出。
若无定处。
亦应无说。
旧来本有。
非复清虚。
上请天曹。
岂得无杂。
寿与天地同毕。
岂得无始无终。
宾曰。
道人浪语。
为前王无识。
留汝等辈。
得至于今。
今日圣帝。
尽须杀却。
帝恶其理屈。
令舍人谓之曰。
宾师且下。
宾既退。
帝自升高座。
言曰。
佛法中有三种不净。
纳耶输陀罗。
生罗睺罗。
此主不净。
一也。
经律中。
许僧受食三种净肉。
此教不净。
二也。
僧多造罪过。
好行淫泆。
佛在世时。
徒众不和。
递相攻伐。
此众不净。
三也。
主法众俱不净。
朕意将除之。
以息虚幻。
道法中。
无此事。
朕将留之。
以助国化。
顾谓炫法师曰。
能解此三难。
真是好人。
炫应声谓曰。
陛下所陈。
并引经论。
诚非谬言。
但见道法之中。
三种不净。
又甚于此。
按天尊处紫微宫。
恒侍五百童女。
此主不净。
甚于耶输陀罗之一人。
道士教中。
章醮请福之时。
必须鹿脯百柈。
清酒十斛。
此教不净又甚于三种净肉。
道士罪过。
代代皆有。
千古乱常。
姜斌犯法。
此又甚于众僧。
僧众自造罪过。
乃言佛法可除。
犹如至尊享国。
严设科条。
不妨逆子叛臣。
相继而出。
岂以臣逆子叛。
遂欲空于大宝之位耶。
大宝之位。
固不可以臣子叛逆而空。
佛法正真。
岂得以众僧犯罪而废。
炫雅调抑扬。
言音朗润。
虽处大节。
曾无惧颜。
帝愕然良久。
谓炫曰。
所言天尊侍五百童女。
出何经。
炫曰。
出道三皇经。
帝曰。
三皇经。
何曾有此语。
炫曰。
陛下自不见。
非是经上无文。
今欲废佛存道。
犹如以庶代嫡。
帝动色而下。
因入内。
群臣僧众皆惊曰。
语触天帝。
何以自保。
炫曰。
王辱臣死。
就戮如归。
有何可惧。
乍可早亡。
游神净土。
岂与无道之君。
同生于世乎。
众壮其言。
明旦出敕。
二教俱废。
法师与仝学三人。
赴齐都。
时周齐之界。
皆被枪布棘。
有富姥姓张。
铺毡三十里。
令炫得过。
至齐盛为三藏。
名振东国。
武帝破邺。
先遣追求。
帝弟越王宿。
与法师厚。
恐帝肆怒。
横如异责。
乃鞭背成痕。
俗服将见。
越王先为言曰。
臣恨其逃命。
已杖六十。
令脱衣见帝。
帝变色曰。
恐其怀惭远逝。
以至死亡。
所以急追。
原无害意。
责越王曰。
大丈夫何得以杖捶相辱。
待遇弥厚。
与还京师。
武帝崩。
隋文作相。
大弘佛法。
两都归趋。
一人而已。
岁景将秋。
怌土兴念。
又以蜀川迥远。
奥义未宣。
援首西归。
心存敷畅。
蜀王秀。
未之知也。
时长史周宣明。
入朝赴考。
隋文帝谓之曰。
炫法师安和耶。
宣明惊惶。
莫知所对。
文帝曰。
一国名僧。
卿遂不识。
何成检校。
宣明稽首。
陈谢死罪。
及还先往寺参礼。
寺旧在东。
逼于苑囿。
又是鄱阳王葬母之所。
王既至孝。
故名孝爱寺。
宣明移就。
供养无缺。
法师宣扬觉倦。
入三学山。
触目多感。
遂游山。
作诗曰。
秀岭接重烟。
嵚岑上半天。
绝岩低更举。
危峰断复连。
侧石倾斜涧。
𢌞流泻曲泉。
野红知草冻。
春来鸟自传。
树锦无机炽。
狷鸣讵假弦。
叶密风难度。
枝疏影易穿。
抱帙依闲沼。
策杖戏荒田。
游心清汉表。
置想白云边。
荣名非我愿。
息意且萧然。
年一百岁。
不病而卒。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隋魏郡汤阴人。
晋王杨广在藩,从左右。
及广即位,累迁鹰击郎将。
大业末署河东通守。
隋亡,唐遣吕绍宗、韦义节等攻之,不克。
又赐君素金券,劝降,许以不死。
君素卒无降心。
岁余城中乏食,为其左右所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