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
综合
诗话
词话
古籍检索
类书集成
查询
诗词
典故词汇
对仗词汇
词谱
曲谱
诗词地图
登录
韵典
平水韵
词林正韵
中原音韵
中华通韵
校注
律诗校验
词格校验
曲格校验
对联校验
自动笺注
课堂
律绝创作
填词入门
公开课
学习指南
其它
简繁转换
诗社
诗词书店
人物:
长孙无忌
相关人物:
共 17 位
。
共 19 首
第 1 页
下一页
与
长孙无忌
互
(
无忌
见询姿形么陋,嘲之,询荅云云。太宗闻之笑曰:“询此嘲曾不畏皇后邪。”
无忌
,皇后兄也。)
嘲
其二
隋末唐初 ·
欧阳询
索头连背暖,漫
(一作𧚁)
裆畏肚寒。
只因心浑浑,所以面
团团
(询)
。
两仪殿赋柏梁体
①
隋末唐初 ·
李世民
① 两京记:贞观五年,太宗破突厥。宴突利可汗于两仪殿,赋七言诗柏梁体。
绝域降附天下平
(帝)
,八表无事悦圣情
(淮安王)
。
云披雾敛天地明
(
长孙无忌
)
,登封日观禅云亭
(房玄龄)
。
太常具礼方告成
(萧瑀)
。
与欧阳询互嘲
(
无忌
见询姿形么陋,嘲之,询荅云云。太宗闻之笑曰:“询此嘲曾不畏皇后邪。”
无忌
,皇后兄也。)
其一
初唐 ·
长孙无忌
耸膊成山字,埋肩不
(一作畏)
出头。
谁家麟角上,画此一猕猴
(
无忌
)
。
凌烟阁勋臣颂
其一
河间元王孝恭
中唐 ·
吕温
四言诗
我二后受成命。抚兴运。轧坤轴。撼乾枢。鼓元气而雷域中。腾百川而雨天下。云收雨霁。如再开辟。荡荡焉与太极同功。贞观十七年。太宗以功成理定。秉为而不有之道。让德于祖考。推劳于偫臣。念匡济于艰难。感风云于畴昔。思所以摅之无穷。乃诏有司。拟其形容。图画于凌烟阁者二十有四人。盖象乎二十四气之佐天。昭勋德也。昔者舜以九官致理。周以十乱反正。高皇以三杰祚汉。光武以二十八将中兴。若夫错综勋贤。牢笼今古。雄四代而高视者。其唯圣唐乎。至若唐莒公刘渝公之伦。探元符。建帝图。首戴神尧。举晋阳而活天下。此则大禹之拯溺也。魏郑公以致君为已任。谏若不及。謇謇左右。秉心宣猷。此则咎繇之飏言也。虞永兴纠合偫儒。旁求百代。明备王礼。克谐帝乐。使我大国焕乎其有文章。此则夷夔之制作也。
长孙赵公
。举大义。除二凶。安宗庙。定社稷。以振我丕赫无疆之休。此则周公之匡救也。英卫受天勇智。雄武佐圣。鼓行海内。麾定四方。此则太公之鹰扬也。房杜元机朗识。并运帷幄。神发响效。谟成天功。此则萧何之指踪。子房之决胜也。尉迟秦程。刚毅木讷。气镇三军。力崩大敌。匹马孤剑。为王前驱。此则吴汉之朴忠。贾复之雄勇也。其馀皆榱栋殊材。黼黻异制。俦诸古烈。罔有惭德。皇王之业。于斯为盛。其始也。文为经。武为纬。智斯作。忠斯述。其末也。大不偪。小不遏。退者全。来者达。控而纵之。使自用之。推而引之。使自尽之。不设笼槛。以观寥廓之致。不顿缰锁。以极权奇之变。执一德而众力展。悬大信而偫情竭。高祖取之以义。太宗用之以道。高宗终之以仁。传圣万代。享其功利。此非盛欤。昔陆机袁宏为晋人。而歌功于汉魏。作者犹或称之。况乎游圣代。观国光。目睨凌烟。而颂声不作。某不揣贱劣。有亹然之志。辄尽所蓄。各为赞一章。上以见王业之艰难。中以明圣贤之相须。次以朗前哲之光韵。末以耸后人之盛节。侯君集张亮。负勋跋扈。自陷大逆。敢没其名。用彰天罚。使伐劳怀贰者惧。春秋之义。异姓为后。故以河间元王为赞首云。
太极构天。
本由一气。
大人创业。
资我族类。
堂堂河间。
仁勇是经。
遹骏有声。
为唐宗英。
暴隋天亡。
偫盗猖狂。
我伐用彰。
时维哲王。
武有烈光。
为爪翼肺肠。
经纶八方。
自南徂东。
晏海澄江
(平萧铣辅公祏)
。
使父兄帝天下。
化家为邦。
用竭尔力。
宠臻其极。
言不伐。
色不德。
以逊以默。
柔嘉维则。
佐高祖建大绩。
如周旦奭。
与太宗守大成。
如汉间平。
宜君宜王。
盘石无疆。
凌烟阁勋臣颂
其五
长孙赵公无忌
中唐 ·
吕温
四言诗
赵国之先,发祥朔土。
乃祖乃父,受天之祜。
有女而圣
(文德皇后)
,为天下母。
有子而贤,为唐室辅。
圣贤同气,千载一睹。
丕显赵公,允文允武。
克忠克仁,实有大勋。
高祖受命,太宗归尊。
翼翼乾乾,恪居于藩。
偫孽乱嗣,争窥神器。
鸿业将坠,公揭大义。
一匡天地,人到于今。
家受其赐,帝将传圣。
爰有顾命,汝忠汝诚。
莫与汝京,为我圣子。
守唐太平,公相高宗。
有太宗遗风,刑措财丰。
八荒来同,和气大融。
妖星袭月,祸起中宫。
公将正之,以王帝躬
(武氏谋位公以力争)
。
力屈偫邪,诚阻天聪。
黜非其尤,令问无穷。
大唐三藏大遍觉法师塔铭
唐 ·
刘轲
四言诗
岁丁巳开成纪年之明年。有具寿沙门曰令检。自上京抵洛师。以缥囊盛三藏遗文传记。访余柴门于行修里。且曰。闻夫子斧藻偫言旧矣。讵直专声于班马。能不为释氏董狐耶。抑岂不闻贞观初慈恩三藏之事乎。敢矢厥来旨云。三藏事迹载国史及慈恩传。今塔在长安城南三十里。初高宗塔于白鹿原。后徙于此。中宗制影赞。谥大遍觉。肃宗赐塔额曰兴教。因为兴教寺。寺在少陵原之阳。年岁寖远。塔无主。寺无僧。荒凉残委。游者伤目。长庆初。有衲衣僧昙景始葺之。大和二年。安国寺三教谈论大德内供奉赐紫义林。修三藏忌斋于寺。斋众方食。见塔上有光。圆如覆镜。道俗异之。林乃上闻。乃与两街三学人共修身塔。兼砻一石于塔。至三年修毕。林乃化遗言于门人令检曰。尔必求文士铭之。检泣奉遗教。直以铭为请。非法允之冢嫡。谁何至此乎。轲三让不可。乃略而铭之。三藏讳元奘。俗陈姓。河南缑氏人。曾父钦。后魏上党太守。祖康。北齐国子博士。父惠英。长八尺。美须眉。魁岸沈厚。号通儒。时人方汉郭林宗。有子四人。奘其季也。年十三。依兄捷出家于洛。属隋季失御。乃从高祖神尧于晋阳。俄又入蜀。学摄论毗昙于基暹二法师。武德五年。受具于成都。精究篇聚。又学成实于赵州深。学俱舍于长安岳。于是西经前来者。无不贯综矣。初中国学者。多以实相性空。通贯偫说。俾彖象蹄笱。往往失鱼兔于得意之路。至于星罗棋布。五法三性。析秋毫以矢名相。界地生汇。各有攸处。曾未暇也。大遍觉乃兴言曰。佛理圆极。片言支说。未足师决。固是经来未尽。吾当求所未闻。俾跛眇儿视履。必使解行如函盖。始可为具人矣。且法显智严何人也。犹能孤游天竺。而我安能坐致耶。初三藏之生。母氏梦法师白衣西去。母曰何去。曰求法。贞观三年。忽梦海中苏迷卢山遽凌波而入。乃见石莲波外承足山。险不可上。试踊身腾踔。飒然飙举。升中四望。廓澈无际。觉而自占曰。我西行决矣。至凉州。都督李大亮防禁特切。逼法师还京。法师乃宵遁。渡瓠芦河。出玉门。经莫贺延碛。艰难险阻。仆而复起者。何止百十耶。自尔涉流沙。次伊吾。高昌王曲文泰遣贵臣以驼马迓法师于白力城。王与太妃及统师大臣等尊以师礼。王亲跪于座侧。俾法师蹑肩而上。资赠甚厚。送至叶护可汗衙。又以廿四封书。通屈支等廿四国。献花缯五百疋于可汗。称法师是奴弟。欲求大法于婆罗门国。愿可汗怜师如怜奴。其所历诸国。为其王礼重。多此类也。自尔支提梵刹神奇灵迹。往往而有。法师皆沥诚尽敬。耳目所得。孕成多闻。与夫世称博物者。何相万耶。详载如传。惟至中印度𨚗烂陁寺。寺遣下座廿人明详仪注者引参正法藏。即戒贤法师也。既入谒。肘膝著地。舐足已。然后起。法藏讯所从来。曰自支𨚗。欲依师学瑜伽论。法藏闻则涕泗曰。解我三年前梦金人之说。伫尔久矣。遂馆于幼日王院觉贤房第四重阁。日供担步罗果一百廿枚。大人米等称是。其尊敬如此。法师既名流五印。三学之士。仰之如天。故大乘师号法师为摩诃天。小乘师号解脱天。乃白大法藏请留之。法师曰。师等岂不欲支𨚗之人开佛慧眼耶。不数日。东印度王拘摩迎法师。戒日王闻法师在拘摩处。遣使谓拘摩曰。急送支𨚗僧来。拘摩曰。我头可得。僧不可得。戒日神武雄勇。名震诸国。乃怒曰。尔言头可得。可将头来。拘摩惧。乃严象军二万。船三万。与法师同溯殑伽河。筑行宫于河北。拘摩自迎戒日于河南。戒日曰。支𨚗僧何不来。拘摩曰。大王可屈就。王既见法师。接足尽敬。且曰。弟子闻支𨚗国有秦王破阵乐。乃问秦王是何人。法师盛谈太宗应天顺人事。王曰。不如此。何以为支𨚗主。因令法师出制恶见论。然小乘外道。未即推伏。请于曲女城集五印沙门婆罗门等。兼十八国王。观支𨚗法师之论。凡十八日。无敢当其锋者。戒日知法师无留意。厚以象马橐装饯法师。又以素謺印书使达官送法师。所经诸国。令兵卫达汉境。法师却次于阗。因高昌商胡入朝。附表奏自西域还。太宗特降天使迎劳。仍制于阗等道送法师。令燉煌迎于流沙。鄯部迎于沮沫。时帝在洛阳。敕西京留守梁国公元龄备有司迎待。是日宿于漕上。十九年春正月景子。留守自漕奉迎于都亭。有司颁诸寺帐舆花幡。送经于宏福。翌日。大会于朱雀街之南。陈列法师于西域所得经像舍利等。其梵文凡五百廿夹。六百五十七部。以廿马负而至。自朱雀至宏福十馀里。倾都士女。夹道鳞次。若人非人。曾不知几俱𦙁矣。壬辰。法师谒文武圣皇帝于洛阳宫。二月己亥。对于仪鸾殿。因广问雪岭已西诸国风俗。法师皆备陈所历。若指诸掌。太宗大悦。谓
赵公无忌
曰。昔符坚称道安为神器。今法师出之更远。时帝将征辽。法师请于嵩之少林翻译。太宗曰。师西去后。朕为穆太后于西京造宏福寺。寺有禅院。可就翻译。三月己巳。徙宏福。夏五月丁卯。法师方开贝叶。廿年秋七月。法师进新译经论。仍请制经序。并进奉敕撰西域记十二卷。太宗美法师风仪。又有公辅才。俾法师裼缁褐袭金紫。法师因以五义褒扬圣德。乞不夺其志。遂问瑜伽十七地义。太宗谓侍臣曰。朕观佛经。犹噡天望海。法师能于异域得是深法。非惟法师愿力。亦朕与公等宿殖所会。及三藏圣教序成。神笔自写。太宗居庆福殿。百寮陪位。坐法师。命宏文馆学士上官仪对偫寮读之。廿二年夏六月。天皇大帝居春宫。又制述圣记及菩萨藏经后序。太宗因问功德何最。法师对以度人。自隋季天下祠宇残毁。缁伍殆绝。太宗自此敕天下诸州寺。宜各度五人。宏福寺度五十人。戊申。皇太子宣令。请法师为慈恩上座。仍造翻经院。备仪礼自宏福迎法师。太宗与皇太子后宫等。于安福门执香炉。目而送之。至寺门。敕赵公英中书令褚引入。于殿内奏九部乐破阵舞。及百戏于庭而还。廿三年夏四月。法师随驾于翠微宫。谈赏终日。太宗前席攘袂曰。恨相逢已晚。翌日。太宗崩于含风殿。高宗即位。法师还慈恩。专务翻译。永徽三年春三月。法师于寺端门之阳造石浮图。高宗恐功大难成。令改用砖塔。有七级。凡一百八十尺。层层中心。皆有舍利。冬十月。中宫方妊。请法师加祐。既诞。神光满院。则中宗孝和皇帝也。请号为佛光王。受三归。服袈裟。度七人。请法师为王剃发。及满月。法师进金字般若心经及道具等。显庆二年春二月。驾幸洛阳。法师与佛光王发于驾前。既到馆。于积翠宫终译发智婆沙。法师早丧所天。因扈从还访故里。得张氏姊。问茔垄已平矣。乃捧遗柩改葬于西原。高宗敕所司公给。备丧礼。尽饰终之道。洛下道俗赴者万馀人。释氏荣之。三年正月。驾还西京。敕法师徙居西明寺。高宗以法师先朝所重。礼敬弥厚。中使旁午。朝臣慰问及锡赉无虚日。法师随得随散。中国重于般若。前代虽翻译犹未备。众请译焉。法师以功大恐难就。乃请于玉华宫翻译。四年十月。法师如玉华。馆于肃成院。五年春正月一日。始翻梵本。总廿万偈。法师汲汲然常恐不得卒业。每厉译徒。必当人百其心。至龙朔三年方绝笔。法师翻般若后。精力刓耗。谓门人曰。吾所事毕矣。吾瞑目后。可以蘧蒢为亲身物。门人雨泣。且曰。和上何遽发此言。法师曰。吾知之矣。麟德元年春正月八日。门人元觉梦一大浮图倒。法师曰。此吾灭度之兆。遂命嘉尚法师具录所翻经纶。合七十四部。总一千三百卅八卷。又造俱𦙁画像弥勒像各一千帧。又造素像十俱𦙁供养悲敬上油各万人。烧百千灯。赎数万生。乃与寺众辞。三称慈尊。愿生内眷。至二月五日夜。弟子光等问云。和上决定得生弥勒内众否。颔云得生。俄而去。春秋六十九矣。初高宗闻法师疾作。御医相望于道。及坊州奏至。帝哀恸。为之罢朝三日。敕坊州刺史窦师伦令官给葬事。又敕宜听京城僧尼送至塔所。门人奉柩于慈恩翻经堂。道俗奔赴者日盈千万。以四月十四日葬于浐东。京畿五百里内。送者百馀万人。至总章二年四月八日。有敕徙于樊川北原。伤圣情也。法师长七尺。眉目若画。直视不顾。端严若神。自大教东流。翻译之盛。未有如法师者。虽滕兰澄什康会竺护之流。无等级以寄言。其彬彬郁郁。已布唐梵新经矣。自示疾至于升神。奇应不可殚纪。盖莫详位次。非上地其孰能如此乎。又曰。
三藏之生,本乘愿来。
入自圣胎,出于凤堆。
大业之季,龙潜于并。
孺子谒帝,与兄偕行。
神尧奇之,善果度之。
不为人臣,必为人师。
师法未足,自洛徂蜀。
学无常师,鸟必择木。
迹穷夷夏,更讨身毒。
寺入烂陁,师遇尸罗。
王逢戒日,论得瑜伽。
瑜伽师地,藏教泉府。
猬●98A7名数,玺抽圣绪。
我握其枢,赤幡仍竖。
名高曲女,归我真主。
主当文皇,臣当蔡梁。
天下贞观,佛氏以光。
光光三藏,是护是付。
付得其人,经纶彬彬。
梵语华言,胡汉相宣。
台臣笔受,御膝前席。
积翠飞花,恩光奕奕。
太宗序教,天皇述圣。
扬于王庭,百辟流咏。
三藏慰喜,灵祇介祉。
蔑彼滕什,曾无此事。
我功成矣,我名遂矣。
脱屣玉华,升神睹史。
发棺开殓,天香馥馥。
地位殊分,神人是卜。
中南地高,樊川气清。
修塔者谁,林公是营。
门人令捡,实尸其事。
铭勒塔旁,捡真法子。
门生栗亭尹政堂。得蒙主上为之写真。仍题栗亭二大字其上。千载一遇。耳目所罕。作诗以贺
元 ·
李齐贤
君不见韩张良,汉皇字之称子房。
君不见白乐天,唐帝画之留集贤。
不名而字固偶耳,命工而画奚足美。
贤哉我友尹政堂,稀代恩荣蒙我王。
金窗赭案绝点尘,玉手染翰为写真。
水深山高清且灵,妙用直恐非丹青。
更题栗亭二大字,铁点银钩照天地。
粉身何报万分一,传家谁贵金千镒。
凌烟休誇欧与虞
⑴
,诚斋空羡范石湖
⑵
。
拱手叹赏倾朝官,六宫指目亦改观。
栎翁惊喜出真意,眼见门生奇特事
(凌烟休誇欧与虞。一作高与虞。高谓高士廉。欧在功臣图中。见
长孙无忌
诗。)
。
⑴ 唐太宗画功臣于凌烟閤。欧率更,虞秘书。以儒者与焉。
⑵ 范成大参政。号石湖。宋帝书石湖二木字以赐。杨诚斋万里。作古诗叹羡。
巧对
明 ·
李梦阳
对联
费无忌,
长孙无忌
,公无忌我亦无忌;
蔺相如,司马相如,名相如实不相如。
古像赞二百零五首
其一百三
长孙赵公
(
无忌
)
明 ·
孙承恩
决谋辅主,定策立储。
武事非长,忠恳有馀。
辅治永徽,人多汝绩。
孽后肆屠,天下共惜。
巧对
明 ·
待考
魏无忌
长孙无忌
,彼无忌,此也无忌;
蔺相如司马相如,名相如,实不相如。
共 19 首
第 1 页
下一页
粤公网安备44010402003275
粤ICP备17077571号
关于本站
联系我们
客服:+86 136 0901 3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