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裴宽

相关人物:共 10 位
共 10 首

人物简介

神僧传·卷第六
僧金师。
新罗人。
居睢阳。
谓录事参军房琬云。
太守裴宽当改。
琬问何时。
曰明日午敕书必至。
当与公相见于郡西南角。
琬专候之。
午前有驿使两封牒到。
不是琬以为谬也。
至午又一驿使送牒来云。
裴公改为安陆别驾。
房遽命驾迎僧。
身又自去。
果于郡西南角相遇裴。
召问僧云。
官虽改其服不改。
然公甥侄各当分散。
及后敕至除别驾紫绂犹存。
甥侄之徒各分散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51—739 【介绍】: 唐僧。蒲州河东人,俗姓冯。幼学经律。后于荆州玉泉寺师事神秀六年,尽得其道。武周久视元年,神秀召赴洛阳,普寂受度为僧。中宗以神秀年高,敕普寂代师统其僧众。玄宗开元二十三年,敕普寂于都城居止。时王公士庶,竟来礼谒。赐号大照禅师。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五 传宗科(三)
姓冯氏。
河东蒲人。
稚岁登坛。
循于经律。
事神秀大师于荆州玉泉寺。
凡六年。
尽得其道。
久视中。
诏秀赴京师。
乃荐寂。
中宗以秀年德俱尊。
不可猥以世事烦动。
诏寂代统其众。
开元二十三年。
徙居京师。
王公士庶。
骈谒骤访。
门墙如市。
寂素严重寡言。
无所教戒。
苟获一望见颜色。
则慰喜不自胜。
若有所以开寤者。
近远尤以此异之。
二十七年。
终于唐兴寺。
寿八十九。
及葬河南尹裴宽与妻子并制缞麻之服。
列于门徒之次。
恸哭而送。
闾里为空。
诏谥大慧禅师。
宋高僧传·卷第九 习禅篇第三之二
释普寂。
姓冯氏。
蒲州河东人也。
年才稚弱率性轩昂。
离俗升坛循于经律。
临文揣义迥异恒流。
初闻神秀在荆州玉泉寺。
寂乃往师事凡六年。
神秀奇之尽以其道授焉。
久视中则天召神秀。
至东都论道。
因荐寂乃度为僧。
及秀之卒天下好释氏者咸师事之。
中宗闻秀高年。
特下制令普寂代本师统其法众。
开元二十三年。
敕普寂于都城居止。
时王公大人竞来礼谒。
寂严重少言。
来者难见其和悦之容。
远近尤以此重之。
二十七年终于上都兴唐寺。
年八十九。
时都城士庶谒者皆制弟子之服。
有制赐谥曰大慧禅师。
及葬河南尹裴宽及其妻子。
并缞麻列于门徒之次。
倾城哭送。
闾里为之空焉。
裴尹之重寂职有由矣。
寂之阐化神异颇多。
裴皆目击。
又得心印归向越深。
时多讥诮。
裴日夕造谒执弟子礼。
曾无差脱。
一日诣寂。
寂悬知弟子一行之亡。
及寂之终灭。
裴之悲恸若丧所亲。
缞绖徒步出城。
妻子同尔。
搢绅之讥生于是矣。
系曰。
人之情也有爱恶焉。
爱之者不见可恶。
恶之者不见可爱矣。
夫万物纷纶任其爱恶。
折中之道可爱而不可恶。
爱之者君子也。
恶之者小人也。
爱之不以道则君子之病矣。
裴尹冠裳在御职事在躬。
不避密行显掇时谤。
宜哉。
譬诸僧耽俗务。
胡不舍袈裟而衣逢掖乎。
若实得道后。
终期脱屣有何不可耶。
不抽簪。
何悖礼于丘之门欤。
若行方外之道。
复何诛焉。
达人大观。
物无不可矣。
华严和尚 朝代:武周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六 感通科
居幽州之城北。日以华严为业。其诵声无近远闻之。如在左右。人因名之。曰华严和尚云。万岁通天中。都督张仁愿晨兴。谓其妻曰。昨夜经声。卿闻已否。曰闻。曰卿以为声发何地。曰其必发于衙署前尔。曰非也。发于城北。至今诵犹未已也。妻曰。城北去此远。安得而闻也。于是遣小竖走马覆视之而信。其妻大惊。一日见仁愿曰。君心愿盍趣偿之。仁愿曰诺兹方制造袈裟五百领以施应真。曰君欲知应真所住之地乎。即今之马鞍山竹林寺是已。异日如其言求之而得寺。然受袈裟者独缺一人。而使归之于华严和尚则知华严亦一应真也。
宋高僧传·卷第二十五 读诵篇第八之二
释华严和尚。不知名氏。居在幽州城北。恒持华严经以为净业。时号之全取经题呼召耳。其所诵时一城皆闻之。如在庭庑之下。万岁通天年中韩国公张仁愿之为幽州都督也。夜闻经声品次历历然。及尔晨兴谓夫人曰。昨宵城北道人讽诵。若在衙署前也。还闻已否。夫人曰。是何地远可得闻乎。张君曰。如其不信可各遣小竖走马往覆之。果无差谬。张君请召入城。及相见谓张君曰。有愿胡不报乎。答曰。现造袈裟五百缘布施罗汉去。华严曰。勿去馀处。但送往州西马鞍山竹林寺内施僧。及遣使赍香衣物登佛龛山。已去觅竹林寺且无踪迹。如是深入陟高山见一翁。问之曰。旦随吾来。倏睹云开寺现。景物非凡世所有。入寺散袈裟。毕而少二人。彼老宿曰。可赍还二分一与张仁愿一与华严和尚。自此方知华严和尚是竹林圣寺中来使留一宿。出已经年。行化既久。及终坐亡。肉身不萎败。范阳之人多往乞愿。时有徵应。塔近因兵革而废矣。 系曰。一口宣诵何能入远近人人耳耶。通曰。近则若愿持经善法力故。远则一音演说随类闻解。其人是圣寺员位。断可知矣。
神僧传·卷第六
华严和尚。
学于神秀。
禅宗谓之北祖。
尝在洛都天官寺。
弟子三百馀人。
每日堂食和尚严整瓶钵必须齐集。
有弟子夏腊道业高出流辈。
而性烦褊躁。
时因卧疾不随众赴会。
一沙弥瓶钵未足。
来诣此僧顶礼云。
欲上堂无钵。
如可暂借明日当自置之。
僧不与曰。
吾钵受持已数十年。
借汝必恐损之。
沙弥恳告曰。
上堂食顷而归。
岂便毁损。
至于再三。
僧乃借之。
曰吾爱钵如命。
必若有损同杀我也。
沙弥得钵捧持兢惧。
食毕将归。
僧已催之。
沙弥持钵下堂。
不意塼破蹴倒遂碎之。
少顷僧又催之。
既惧遂至僧所作礼承过且千百拜。
僧大叫曰。
汝杀我也。
怒骂至甚。
因之病亟一夕而卒。
尔后经时。
和尚于嵩山岳寺。
与弟子百馀人方讲华严经。
沙弥亦在听位。
忽闻寺外山谷中若风雨声。
和尚遂招此沙弥。
令于己背后立。
须臾见一大蛇长七八丈。
大四五围。
直入寺来努目张口。
左右皆欲奔走。
和尚戒之不令动。
蛇渐至讲堂升阶睥睨若有所求。
和尚以锡杖止之云住。
蛇欲至座遂俛首闭目。
和尚戒之。
以锡杖扣其首曰。
既明所业。
今当回向三宝。
令诸僧齐声为之念佛。
与受三归五戒。
此蛇宛转而去。
时亡僧弟子已有登会者。
和尚召谓曰。
此蛇汝之师也。
修行累年合證果位。
为临终之时惜一钵故怒此沙弥。
遂作一蟒蛇。
适此来者欲杀此沙弥。
更若杀之当堕大地狱无出期也。
赖吾止之与受禁戒。
今当舍此身矣。
汝往寻之。
弟子受命而出。
蛇行所过草木开靡如车路焉。
行十四五里至深谷间。
此蛇自以其首叩石而死矣。
归白和尚。
和尚曰。
此蛇今已受生在裴郎中宅作女。
亦甚聪慧。
年十八当亡。
即却为男。
然后出家修道。
裴郎中即我门徒。
汝可入城为吾省问之。
其女今已欲生而甚艰难。
汝便可救之。
裴宽为兵部郎中。
即和尚门人也。
弟子受命入城。
遥指裴家。
遇裴请假在宅。
遂令报云。
华严和尚传语。
郎中出见神色甚忧。
僧问其故。
云妻欲产已六七日。
烛灯相守甚危困矣僧曰。
某能救之。
遂令于堂门外净床席。
僧人焚香击磬呼和尚者三。
夫人安然而产一女。
后果十八年而卒。
薛侃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河东人。
玄宗开元九年,自汜水尉为劝农使宇文融判官。
历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侍御史、司勋员外郎。
十八年,官给事中。
时契丹首领可突于率部落并胁奚众降于突厥,诏与裴宽等分道募勇壮之士以讨之,师竟不行。
后屡迁至尚书左丞。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73或683—727 【介绍】: 唐僧。魏州昌乐人,一说钜鹿人。俗姓张,名遂。张公瑾孙。少聪明,博览经史,尤精历象、阴阳、五行之学。武三思慕其学行,就请与结交,而一行匿避。二十一岁出家为僧。后从善无畏、金刚智学密法。助善无畏译《大日经》,并作《大日经疏》。睿宗即位,数以礼征,不应命。玄宗开元初,令强起之。至京,置于光太殿,访以安国抚人之道,言皆切直,无有所隐。时《麟德历》推步渐疏,遂奉敕考前代诸家历法,改撰新历,乃与梁令瓒等创黄道游仪、水运浑仪。曾据南宫说所测,推算出相当于子午线纬度长度。卒赐大慧禅师。著《大衍历》、《七政长历》等。
全唐文·卷九百十四
一行俗姓张氏。钜鹿人。本名遂。武后时佐命剡国公公谨支孙。幼依普寂禅师出家。后往天台山国清寺受算法。造大衍历。元宗召入集贤院。寻诏住兴唐寺。开元十五年卒于京师华严寺。谥大慧禅师。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五 传宗科(三)
姓张氏。
钜鹿人。
佐命功臣公谨之诸孙。
髫龀岐嶷。
读书不再览。
俄从普寂禅师得心法。
因礼寂为师。
以出家焉。
寂尝设大会时徵士卢鸿。
方隐居别峰。
朝廷屡聘不起。
寂请为文。
以开导邑社。
于是鸿袖出其文。
置几上。
谓寂曰。
事僻语古。
必求俊朗者宣之。
不然可呼至。
吾当先以指授之也。
寂趣使呼行至。
行伸纸视之。
微笑而已。
无所问。
复置文几上去。
鸿私怪其轻脱。
及钟梵俱作。
千众骈集庭宇。
行攘袂而进。
抗音倾泻。
无少遗误。
鸿𥈭眙叹息。
因语寂学宜纵其游故三藏玄理。
莫不淹贯。
尤善阴阳谶纬之书。
千里寻访。
必得乃已。
闻天台山国清寺。
有妙于数学者。
行造之。
然其所居傍小溪。
水急甚。
岸立未即渡。
且遥闻其人布算声。
谓侍者曰。
今日当有弟子远来。
而未之见者。
为沮于水耳即除一算。
水乃不流。
行承言而见。
稽首足下。
尽得其术焉。
道士邢和璞不测人也。
谓尹愔曰。
汉洛下闳造历。
以为更八百岁。
当差一日。
则有圣人出。
定之今一行和尚。
造大衍历。
既正其谬。
又当其运。
则洛下闳之言斯信。
而和尚之为圣人可知矣。
玄宗诏问其能。
对曰能记忆。
帝命中官。
取宫籍试之。
行阅毕。
唱数幅习熟如素。
帝不觉降榻拜曰。
师圣人也。
嗟异良久。
自是动静皆从。
扣灾福。
号之天师。
寻诏住唐兴寺。
有王媪者。
行未出家时邻里也。
一日诣行涕泣。
求救其子杀人罪。
行命多与之金使去曰。
国家刑宪其可以私意于之哉。
媪因悉数其微时事。
大诟不已。
行嘿念有所报效。
且起布算。
即戒净人。
操布囊坐某坊空静地以俟。
曰遇生物。
则捕以投囊中急归。
净人如其戒。
日且午。
果见老䝏引七豚至。
逐之。
䝏走而豚得。
行即以闭巨壅中。
祝数番。
明日诏问。
司天监奏。
夜失北斗星何耶。
行对以为昔后魏失荧惑几至亡国。
以其能戒惧而免此。
则人主转祸为福之兆也。
今失帝车。
岂非天所以大儆陛下欤。
夫匹夫匹妇。
有所愤激。
犹陨霜天旱。
而祝盛德所感召乎。
释门以慈心降一切魔。
自微僧观之。
莫若大赦。
以幸天下。
帝以为然。
及降赦之夕。
占奏一星见。
七夜而复其初。
久之获證金刚三藏陀罗尼秘印。
登前佛坛。
受法王宝。
复偕无畏三藏。
译毗卢遮那佛经开后佛国。
睿宗玄宗并加宠遇。
每诏入集贤院。
备顾问。
开元中尝大旱。
诏祈雨。
曰宜得。
一器。
上有龙状者。
诏中官遍阅内库。
皆弗类。
异日得古鉴。
行指其鼻喜曰。
此真龙也。
遂以入坛场。
顷之雨。
帝从容于大明宫。
密以社稷吉凶。
祚运脩短。
问之。
行不应徐以他语乱其意。
帝诘不已。
遂曰。
陛下当有万里之行。
社稷毕德终吉。
且遗帝以金合子一。
其小如弹丸。
坚不可发。
撼之有声。
云事急则开。
后幸蜀。
仓皇漫莫记省。
至成都发之。
则当归药也。
复见万里桥。
帝曰。
一行其神已乎。
遽焚香告谢。
唐逮昭宗而梁代之。
则昭宗初封吉王。
其太子为德王云。
开元十五年十月八日。
扈驾幸新丰遂辞帝归嵩山谒寂寂。
方接款河南尹裴宽
忽谢曰。
小间愿有复也。
因屏以窥之。
见寂坐堂上。
受行礼足起。
寂附耳语再三。
行竟降阶入南室。
手闭其户。
寂召侍者声钟曰。
一行灭度矣。
左右趋视。
则已瞑目。
无复气息。
先是九月间。
得疾于华严寺将舆病入辞。
以小间而止。
帝于是夕梦瞰禅居。
绳床纸槅历历。
晓使人问疾。
且验之。
如所梦。
乃召京城名德。
为设道场祈福。
其神交于帝。
岂非夙有缘契耶。
著所翻经疏七卷。
摄调伏藏六十卷。
释氏系录一卷。
开元大衍历五十二卷。
又规铁为黄赤二道。
造游仪。
以正历。
葬全身于铜人原。
谥大慧。
御制塔铭树冢上。
宋高僧传·卷第五 义解篇第二之二
释一行。
俗姓张。
钜鹿人也。
本名遂则。
唐初佐命剡国公公谨之支孙也。
丱岁不群聪黠明利。
有老成之风。
读书不再览已暗诵矣。
因遇普寂禅师大行禅要。
归心者众。
乃悟世幻礼寂为师出家剃染。
所诵经法无不精讽。
寂师尝设大会。
远近沙门如期必至。
计逾千众。
时有徵士卢鸿隐居于别峰。
道高学富。
朝廷累降蒲轮。
终辞不起。
大会主事先请鸿为导文序赞邑社。
是日鸿自袖出其文。
置之机案。
钟梵既作。
鸿谓寂公曰。
某为数千百言。
况其字僻文古。
请求朗俊者宣之。
当须面指擿而授之。
寂公呼行。
伸纸览而微笑复置机案。
鸿怪其轻脱。
及僧聚于堂中。
行乃攘袂而进。
抗音典裁一无遗误。
鸿愕视久之。
降叹不能已。
复谓寂公曰。
非君所能教导也。
当纵其游学。
自是三学名师罕不咨度。
因往当阳值僧真纂成律藏序。
深达毗尼。
然有阴阳谶纬之书。
一皆详究。
寻访算术不下数千里。
知名者往询焉。
末至天台山国清寺见一院。
古松数十步门枕流溪淡然岑寂。
行立于门屏闻院中布算。
其声蔌蔌然。
僧谓侍者曰。
今日当有弟子自远求吾算法。
计合到门必无人导达耶。
即除一算子。
又谓侍者曰。
门前水合却西流弟子当至。
行承其言而入。
稽首请法尽授其决焉。
门前水复东流矣。
自此声振遐迩。
公卿籍甚。
玄宗闻之诏入。
谓行曰。
师有何能。
对曰。
略能记览他无所长。
帝遂命中官取宫籍以示之。
行周览方毕覆其本。
记念精熟如素所习。
唱数幅后。
帝不觉降榻稽首曰。
师实圣人也。
嗟叹良久。
寻乃诏对无恒。
占其灾福若指于掌。
言多补益。
时邢和璞者道术人莫窥其际。
尝谓尹愔曰。
一行和尚真圣人也。
汉洛下闳造历云。
八百岁当差一日。
则有圣人定之。
今年期毕矣。
属大衍历出。
正其差谬则洛下闳之言可信。
非圣人孰能预于斯矣。
又于金刚三藏学陀罗尼秘印。
登前佛坛受法王宝。
复同无畏三藏译毗卢遮那佛经。
开后佛国。
其传密藏必抵渊府也。
睿宗玄宗并请入内集贤院。
寻诏住兴唐寺。
所翻之经遂著疏七卷。
又摄调伏藏六十卷。
释氏系录一卷。
开元大衍历五十二卷。
其历编入唐书历律志以为不刊之典。
又造游仪黄赤二道。
以铁成规。
于院制作。
次有王媪者。
行邻里之老妪。
昔多赡行之贫。
及行显遇常思报之。
一日拜谒云。
儿子杀人即就诛矣。
况师帝王雅重。
乞奏减死以供母之残龄。
如是泣涕者数四。
行曰。
国家刑宪岂有论请而得免耶。
命侍僧给与若干钱物。
任去别图。
媪戟手曼骂曰。
我居邻周给迭互。
绷褓间抱乳汝。
长成何忘此惠耶。
行心慈爱终夕不乐。
于是运算毕召净人。
戒之曰。
汝曹挈布囊于某坊闲静地。
午时坐伺得生类。
投囊速归。
明日果有𭸞彘引豚七个。
净人分头驱逐𭸞母走矣。
得豚而归。
行已备巨瓮。
逐一入之闭盖。
以六乙泥封口。
诵胡语数契而止。
投明中官下诏入问云。
司天监奏。
昨夜北斗七座星全不见何耶。
对曰昔后魏曾失荧惑星。
至今帝车不见。
此则天将大儆于陛下也。
夫匹夫匹妇不得其所。
犹陨霜天旱。
盛德所感乃能退之。
感之切者其在葬枯骨乎。
释门以慈心降一切魔微僧曲见莫若大赦天下。
玄宗依之。
其夜占奏。
北斗一星见。
七夜复初。
其术不可测也。
又开元中尝旱甚帝令祈雨曰。
当得一器上有龙状者方可致雨。
敕令中官同于内库中遍视之。
皆言弗类。
数日后指一古鉴鼻盘龙。
喜曰。
此真龙也。
乃将入坛场一日而雨。
其异术通感为若此也。
玄宗在大明宫。
从容密问社稷吉凶并祚运终毕事。
行对以他语。
帝询之不已。
遂曰。
陛下当有万里之行。
又曰。
社稷毕得终吉。
帝大悦。
复遗帝一金合子。
形若弹丸。
内贮物撼必有声发之不得。
云有急则开。
帝幸蜀仓黄都忘斯事。
及到成都忽忆启之。
则药分中当归也。
帝曰。
伊药产于此。
师知朕违难至蜀当归也。
复见万里桥。
曰一行之言信其神矣。
命中官焚香祝之。
乃告谢也。
及昭宗初封吉王。
至太子德王。
唐为梁灭。
终行之言。
社稷毕得终吉也。
开元十五年九月于华严寺疾笃。
将舆病入辞。
小间而止。
玄宗此夜梦瞰禅居。
见绳床纸隔开扇。
晓而验问。
一如所睹。
乃诏京城名德。
致大道场为行祈福。
危疾微愈。
其宠爱如是。
十月八日随驾幸新丰。
身无诸患口无一言。
忽然浴香水换衣趺坐。
正念怡然示灭。
一云辞告玄宗。
后自驾前。
东来嵩山谒礼本师。
即寂也。
河南尹裴宽正谒寂。
寂云。
有少事未暇与大尹款话。
且请踟蹰休息也。
乃屏从人止于旁室伺寂何为。
见洁净正堂焚香默坐如有所待。
斯须叩门连声云。
天师一行和尚至(僧号天师始见于此。
言天子师也)。
行入颇匆切之状礼寂之足。
附耳密语。
其貌愈恭。
寂但颔应曰。
无不可者。
语讫又礼。
礼语者三。
寂唯言是是无不可者。
行语讫降阶入南室自闭其户。
寂乃徐召侍者曰。
速声钟。
一行已灭度。
左右疾走视之瞑目而坐。
手掩伺息已绝。
四众弟子悲号沸渭撼动山谷。
乃停神于罔极寺。
自终及葬凡经二七日。
爪甲不变髭发更长。
形色怡悦时众惊异。
帝览奏悲怆曰。
禅师舍朕。
深用哀慕。
丧事官供。
诏葬于铜人原。
谥曰大慧禅师。
御撰塔铭。
天下释子荣之。
神僧传·卷第七
释一行。
俗姓张氏。
钜鹿人也。
本名遂。
早岁不群聪黠明利有老成之风。
读书不再已暗诵矣。
师事普寂禅师出家剃染于嵩山。
师尝设食于寺。
大会群僧及沙门。
居数百里者皆如期而至。
且聚于数人。
时有卢鸿者。
道高学富隐于嵩山。
因请鸿为文赞叹其会。
至日鸿持其文至寺。
其师授之致于几案上。
钟梵既作。
鸿谓普寂曰。
某为文数千言。
况其字僻而言怪。
盍于群僧中选其聪悟者。
鸿当亲为传授。
寂乃令召一行。
既至伸纸微笑止于一览。
复致于几上。
鸿轻其疏脱而窃怪之。
俄而群僧会于堂。
一行攘袂而进。
抗音典裁一无遗忘。
鸿惊愕久之。
谓寂曰。
非君所能教导也。
当纵其游学。
一行因穷大衍。
自此求访师资不远数千里。
尝至天台国清寺见一院。
古松数十株门前有流水。
一行立于门屏间闻院中僧于庭布算。
其声蓛蓛。
既而谓其徒曰。
今日当有弟子求吾算法。
已合到门。
岂无人导达耶。
即除一算。
又谓曰。
门前水合却西流弟子当至。
一行承言而入。
稽首请法尽授其术。
而门水复东流矣。
自此声振遐迩。
玄宗闻之召令入内。
谓曰。
卿何能。
对曰。
善记览。
玄宗因召掖庭取宫人籍以示之。
周览既毕覆其本。
记念精熟如素所习读。
数幅之后。
玄宗不觉降榻为之作礼。
呼为圣人。
嗟叹良久。
寻乃诏对无恒。
占其灾福若指于掌。
言多补益。
刑和璞尝谓尹愔曰。
一行其圣人乎。
汉之洛下闳造大衍历云。
后八百岁当差一日。
则有圣人定之。
今年期毕矣。
而一行造大衍历正其差谬。
则洛下闳之言信矣。
一行又尝诣道士尹崇。
借扬雄太玄经。
数日复诣崇还其书。
崇曰此书意旨深远。
吾寻之积年尚不能晓。
吾子试更研求何遽见还也。
一行曰。
究其义矣。
因出所撰大衍玄图及义决一卷以示崇。
崇大嗟伏。
谓人曰。
此后生颜子也。
初一行幼时家贫邻有王姥。
前后济之约数十万。
一行尝思报之。
至开元中一行承玄宗敬遇言无不可。
未几会王姥儿犯杀人。
狱未具。
姥诣一行求救。
一行曰。
姥要金帛。
当十倍畴也。
君上执法难以请求如何。
王姥戟手大骂曰。
何用识此僧。
一行从而谢之。
终不顾。
一行心计浑天寺中工役数百。
乃命空其室内。
徙一大瓮。
于中。
密选常住奴二人。
授以布囊。
谓曰。
某方某角有废园。
汝中潜伺从午至昏。
当有物入来。
其数七者可尽掩之。
失一则杖汝。
如言而往。
至酉后果有群豕至。
悉获而归。
一行大喜。
令寘瓮中覆以木盖。
封以六一泥。
朱题梵字数十。
其徒莫测。
诘朝中使叩门急召至便殿。
玄宗迎问曰。
太史奏。
昨夜北斗不见。
是何祥也。
师有以禳之乎。
一行曰。
后魏时失荧惑至今帝车不见。
古所无者天将大警于陛下也。
夫匹夫匹妇不得其所。
则陨霜赤旱。
盛德所感乃能退舍。
感之切者其在葬枯出击乎。
释门以瞋心坏一切善。
慈心降一切魔。
如臣曲见莫若大赦天下。
玄宗从之。
又其夕太史奏。
北斗一星见。
凡七日而复。
帝尝问国祚几何有留难否。
行曰。
銮舆有万里之行。
社稷终吉。
帝惊问其故不答。
退以小金合进之曰。
至万里即开。
帝一日发合视之。
盖当归少许。
及禄山乱驾幸成都。
至万里桥忽悟。
未几果归。
昭宗初封吉王。
唐至昭宗而灭。
故终吉。
至开元末裴宽为河南尹。
深信佛法师事普寂禅师。
日夕造焉。
或一日诣寂。
寂云。
方有少事未暇款语。
且请迟回休息。
乃屏宾从止于空室。
见寂洁涤正堂焚香端坐。
坐未久忽闻扣门连声云。
天师一行和尚至矣。
一行入诣寂作礼。
礼讫附耳密语。
其貌绝恭。
寂但颔云。
无不可者。
语讫复礼礼讫又语如是者三。
寂唯云是是无不可者。
一行语讫降阶入南堂自阖其户寂。
乃徐命弟子云遣。
声钟一。
行和尚灭度矣。
左石疾走视之一如其言灭。
度后服缞绖。
葬之日徒步出城送之。
春秋四十五。
帝哭之哀甚辍朝三日。
停龛三七日。
行容貌如生。
帝亲制碑书于石。
出内库钱五十万建塔铜人原。
谥曰大慧禅师。
高僧摘要·法高僧摘要卷二
姓张。钜鹿人丱岁不群。读书不再览。悟世幻。礼寂为师。出家剃染。所诵经法。无不精讽。寂师尝设大会。远近沙门。如期必至。计逾千众。时有徵士卢鸿。隐居于别峰。道高学富。大会主事。先请鸿为导文序。赞邑社。是日鸿自袖出其文。置之几案。钟梵既作。鸿谓寂公曰。某为数千百言。况其字僻文古。请求朗隽者宣之。当须面指擿而授之。寂公呼行伸纸。览而微笑。复置几案。鸿怪其轻脱。及僧聚于堂中。行乃攘袂而进。抗音典裁。一无遗误。鸿愕视久之。降叹不能已。复谓寂公曰。非君所能教导也。当纵其游学。自是三学名师。罕不咨度。因往当阳。值僧真纂成律藏序。深达毗尼。兼有阴阳谶纬之书。一皆详究。寻访算术。不下数千里。知名者往询焉。末至天台山国清寺。见一院。古松数十步。门枕流溪。淡然岑寂。行立于门屏。闻院中布算。其声簌簌然。僧谓侍者曰。今日当有弟子。自远求吾算法。计合到门。必无人导达耶。即除一算子。又谓侍者曰。门前水合却西流。弟子当至。行承其言而入。稽首请法。尽授其诀焉。门前水复东流矣。自此声振遐迩。公卿籍甚。玄宗闻之诏入。谓行曰师有何能。对曰略能记览。他无所长。帝遂命中官取宫籍以示之。行周览方毕。覆其本。记念精熟。如素所习唱数幅后。帝不觉降榻稽首曰师实圣人也。嗟叹良久。寻乃诏对无恒。占其灾福。若指于掌。言多补益。时邢和璞者道术。人莫窥其际。尝谓尹愔曰。一行和尚。真圣人也。汉洛下闳造历云。八百岁当差一日。则有圣人定之。今年期毕矣。属大衍历出。正其差谬。则洛下闳之言可信。非圣人孰能如是。又于金刚三藏。学陀罗尼秘印。登前佛坛。受法王宝。复同无畏三藏。译毗卢遮那佛经。开后佛国。睿宗玄宗并请入内集贤院。寻诏住兴唐寺。所翻之经。遂著疏七卷。又摄调伏藏六十卷。释氏系录一卷。开元大衍历五十二卷。其历编入唐书历律忘。以为不刊之典。有王媪者。行邻里之老妪。昔多赡行之贫。及行显遇。常思报之。一日拜谒云。儿子杀人。即就诛矣。况师帝王雅重。乞奏减死。以供母之残龄。如是泣涕者数。四行曰。国家刑宪。岂有论请而得免耶。命侍僧给与若干钱物。任去别图媪戟手曼骂曰。我居邻周给。迭互绷褓间[抪-巾+巳]。乳汝长成。何忘此惠耶。行心慈爱。终夕不乐。于是运算毕召净人戒之曰。汝曹挈布囊。于某坊闲静地。午时坐伺。得生类投囊速归。明日果有猳彘引豚七个。净人分头驱逐。猳母走矣。得豚而归。行已备巨瓮。逐一入之闭盖。以六乙泥封口。诵番语数契而止。投明。中官下诏入问云。司天监奏。昨夜北斗七座星全不见。何耶对曰。昔后魏曾失荧惑星。至今帝车不见。此则天将大儆于陛下也。夫匹夫匹妇不得其所。犹陨霜天旱。盛德所感。乃能退之。莫若大赦天下。玄宗依之。其夜占奏北斗一星见。七夜复初。其术不可测也。又开元中尝旱甚。帝令祈雨。曰当得一器上有龙状者。方可致雨。敕令中官于内库中偏视之。皆言弗类。数日后。指一古鉴鼻盘龙。喜曰。此真龙也。乃将入坛场。一日而雨。
裴珣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绛州闻喜人。
裴宽弟。
玄宗时明经及第。
天宝末,为河内太守。
安禄山反,以执父丧,将投阙庭,恐累其母,诣河东节度使诉诚而退。
后丁母忧,又陷史思明,授伪官,密使弟裴朗奉表疏至上京。
代宗朝,官左司郎中、兼侍御史、河东道租庸判官。
裴谓 朝代:

人物简介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20—794 字士明,河南洛阳(今河南洛阳)人。
礼部尚书裴宽子。
少举明经。
肃宗至德二载(757)官襄邓营田判官。
史思明再陷洛阳后,授伪官。
因全活宗室数百人,乱平后除太子中允。
代宗时,历任虔、饶、庐、亳四州刺史。
德宗建中初,贬阆州司马。
贞元三年(787)拜吏部侍郎,后曾任兵部侍郎、河南尹。
生平见新、旧《唐书》本传。
全唐诗》存诗1首。
裴胄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29—803 【介绍】: 唐绛州闻喜人,字胤叔。
裴宽弟子。
擢明经第。
初在李抱玉凤翔幕府,更从宣歙观察使陈少游,抱玉怒,劾贬桐庐尉。
李栖筠为浙西观察使,引胄为支使。
代宗召栖筠为御史大夫,除胄殿中侍御史。
为元载所恶。
会栖筠卒,胄护丧归洛阳,人为危之,胄屹然不沮惴。
载败,始拜刑部员外郎,累迁荆南节度使。
每中使至,待之有节,饷直不数金,以是人称之。
卒谥成。
裴腆 朝代:中唐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90 【介绍】: 唐绛州闻喜人。
裴宽侄,初为刘晏所辟用,有名于时。
德宗建中四年,以京兆少尹判度支,迁户部侍郎,仍判度支。
贞元中,官光禄卿。
五年,出为桂管观察使。
卒于镇。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71—845 【介绍】: 唐绛州闻喜人,字士明。
裴宽子。
擢明经第。
善画。
累授考功郎中。
代宗奔陕,谓徒步挟南曹印赴行在,帝嘉之,将用为御史中丞,为元载沮却,拜河东租庸、盐铁使。
历迁虔、饶诸州刺史,除右金吾将军。
德宗立,以刑名治天下。
时先帝陵将竣工,禁屠杀,郭子仪家奴宰羊,谓列奏,帝善之。
又恶法吏舞文,献《狱官箴》以讽。
坐事,贬阆州司马,累进至河南尹。
全唐文·卷三百七十一
谞字士明。礼部尚书宽子。擢明经。累擢京兆仓曹参军襄邓营田判官。史思明叛。伪授御史中丞。阴疏贼虚实于朝。贼平。除太子中允。迁考功郎中。代宗朝历太子右庶子。进兵部侍郎河南尹东都副留守。卒年七十五。赠礼部尚书。
共 10 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