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苏源明

相关人物:共 5 位
共 5 首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75—747 【介绍】: 唐扬州江都人,字泰和。李善子。早擅才名,工文善书,尤长以行楷写碑,取法王羲之、献之而自具面目。其父注《文选》,邕补益之,附事见义,两书并行。玄宗即位,召为户部郎中,又官汲郡、北海太守,世称李北海。性豪侈,不拘细行。天宝时,为李林甫所忌,遭罗织,受杖死。有文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675—747 字泰和,扬州江都(今江苏扬州)人。李善之子。少知名。武后长安初李峤等荐其词高行直,授左拾遗。中宗时,出为南和令,又贬富州司户参军事。少帝唐隆元年(710)召为左台殿中侍御史,改户部员外郎。又贬崖州舍城县丞。玄宗开元三年(715),入为户部郎中。又出为括州司马,十三年,迁陈州刺史。以贪赃枉法贬为钦州遵化县尉。二十三年后,以军功累转括、淄、滑三州刺史。天宝初,为汲郡、北海太守。六载(747)为李林甫所害。官终北海太守,世称“李北海”。代宗时,追赠秘书监。生平见新、旧《唐书》本传,《书史会要》卷九,李昂《唐故北海郡守赠秘书监江夏李公墓志铭》。邕以文名天下,尤长碑颂,其诗《六公咏》为杜甫所推重(见《八哀诗·秘书监江夏李邕》)。精于书法,行草之名尤著。《新唐书·艺文志四》载有文集70卷,已佚。明人辑有《李北海集》。《全唐诗》存诗4首,《全唐诗外编》及《全唐诗续拾》补诗7首。
黄鹤楼志·人物篇
李邕(678—747) 唐代文学家、书法家。字泰和,其祖父迁至扬州江都(今江苏扬州),后又随父迁回江夏(今武昌)。历官左拾遗、户部郎中、北海太守,世称“李北海”。早具才名,能文能诗,《新唐书》著录《李邕集》七十卷。尤擅书法,所作碑文自书自刻,并以黄鹤楼传说取名号,传世碑刻中曾署名“黄仙鹤”,开以名胜或传说作名号之先例。自此后,以黄鹤(鹄)为名的人数十计。传世碑刻有《麓山寺碑》(又名《岳麓寺碑》)、《李思训碑》等。
唐诗汇评
李邕(675-747),字太和,郡望江夏,后徙家扬州江都(今江苏扬州)。父善注《文选》,人号“书簏”。邕少知名,博闻强志。长安初,召拜左拾遗。中宗时,坐与张柬之善,出为南和令,又贬富州司户。玄宗即位,召拜左台殿中侍御史,改户部员外郎,贬崖州舍城丞。开元三年召为户部郎中,贬为括州司马。征为陈州刺史,又贬钦州遵化尉。后历括、淄、滑、卫诸州刺史。邕素负美名,为执政所忌,故屡遭贬谪。天宝初,为汲郡、北海二郡太守,世称“李北海”。宰相李林甫陷以罪,杖杀之。邕久擅才名,尤长碑颂,有《李邕集》七十卷,已佚。明人辑有《李北海集》。《全唐诗》存诗四首。

作品评论

旧唐书本传
邕早擅才名,尤长碑颂。虽贬职在外,中朝衣冠及天下寺观,多赍持金帛,往求其文。前后所制,凡数百首,受纳馈遗,亦至钜万。……其《张韩公行状》、《洪州放生池碑》、《批韦巨源谥议》,文士推重之。
新唐书本传
(李)峤为内史,与监察御史张廷圭荐邕文高气方直,才任谏净,乃召拜左拾遗。……邕之文,于碑颂是所长,人奉金帛请其文,前后所受钜万计。邕虽诎不进,而文名天下,时称“李北海”。卢藏用尝谓:“邕如干将莫邪,难与争锋,但虞伤缺耳。”后卒如言。
石林诗话
李邕、苏源明诗中极多累句,余尝痛刊去,仅各取其半,方为尽善。
杜工部草堂诗话
金石录》曰:唐《六公咏》,李邕撰,胡履灵书。余初读杜甫《八哀》诗云:“朗咏《六公》篇,忧来豁蒙蔽。”恨不见其诗。晚得石本,其文辞高古,真一代佳作也。六公者,五下各为一章,狄丞相为一章。
权倕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秦州略阳人,徙润州丹徒。
与席豫、苏源明以艺文相友,官终羽林军参军。
全唐文·卷三百九十七
倕。皋父。德舆祖。开元二十五年官河西尉。终羽林参军。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05—764 【介绍】: 唐郑州荥阳人,字弱齐。玄宗天宝初为协律郎,后为广文馆博士。与李白、杜甫等友善。工诗,善绘山水,好作书。在官贫约,常苦无纸,于慈恩寺贮柿叶数屋,日取叶作纸。尝自书其诗并画以献,帝题曰:“郑虔三绝。”又长于地理之学,为《天宝军防录》,言典事赅。诸儒服其善著书,时号郑广文。安禄山陷长安,授虔水部郎中,事平,贬台州司户参军,未几,卒。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64? 字若齐,一作弱齐,排行十八,郑州荥阳(今河南荥阳)人。
玄宗开元中任左监门录事参军,开元末任协律郎,坐私修国史,被贬十年。
天宝九载(750)授广文馆博士,人称“郑广文”。
天宝末迁著作郎。
安史之乱中,伪授水部郎中,称疾不就,并以密章潜通灵武。
乱平,贬台州司户参军,后卒于贬所。
生平事迹详见《新唐书》本传、《唐诗纪事》卷二〇、《唐才子传》卷二。
郑虔博学多才艺,工书画,尝自写其诗、画献玄宗,御题“郑虔三绝”。
与杜甫、苏源明友善,杜甫《八哀》诗中曾颂其才学之富与声名之盛。
著述甚多,已佚。
全唐诗》存诗1首。
《全唐诗续拾》补断句1。

人物简介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
密州莒县(今山东莒县)人。
玄宗天宝十载(751)进士及第,尝任长安尉簿,十二载与苏源明、袁广、权衡等会于郓州小洞庭洄源亭,夜宴赋诗。
事迹散见苏源明《秋夜小洞庭离宴诗序》。
全唐诗》存诗1首。
全唐文·卷三百五十六
若讷。天宝中进士。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19—772 【介绍】: 唐河南鲁山人,字次山,自称浪士,亦号猗玕子、漫郎、漫叟、聱叟。
元延祖子,元德秀族弟。
玄宗天宝进士,由国子司业苏源明荐于肃宗,召为右金吾兵曹参军,历仕山南西道节度参谋、水部员外郎、道州刺史、容管经略使。
结有吏才,卓有政声。
文章戛戛自异,变排偶绮靡之习。
有集,又编沈千运、王季友等七人诗为《箧中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15—772,旧说生于723,误 字次山,自称元子,又号猗玗子(猗玗,或作猗犴、琦开,今从《新唐书》本传)、浪士、漫郎、漫叟、聱叟等。先世本鲜卑拓拔氏,北魏孝文帝时改姓元。其先居太原(今属山西),后迁居鲁山(今属河南)。17岁始从学于宗兄元德秀。天宝十三载(754)登进士第,复举制科。安史乱起,率家南下避难。乾元二年(759),以右金吾兵曹参军摄监察御史,充山南东道节度参谋,一度代摄荆南节度使事,有战功。后历任道州(治今湖南道县)、容州(治今广西北流)刺史,加授容州都督充本管经略守捉使,政绩甚著。大历四年(769)因母丧辞归。七年复入朝,病逝长安,赠礼部侍郎。生平详见颜真卿《元君表墓碑铭》及《新唐书》本传。元结诗文兼擅,为中唐古文运动与新乐府运动之先导者。其诗多自写胸次、针砭现实之作,诗风简古,淳淡自然,所作《舂陵行》、《贼退示官吏》,曾受杜甫推崇。金元好问曾云:“浪翁水乐无宫徵,自是云山韶濩音。”(《论诗绝句》)唯“朴质处过甚”(清翁方纲《石洲诗话》卷一)。所选《箧中集》体现其反对“拘限声病,喜尚形似”(《箧中集序》)之诗学主张。其文亦自成一家。著有《元子》10卷、《猗玗子》1卷、《文编》10卷,今已佚。明湛若水辑有《元次山文集》,今人孙望校订之《元次山集》更为详核。《全唐诗》存诗2卷,《全唐诗续拾》补诗3首又2句。
唐诗汇评
元结(719-772),字次山,自号漫叟、聱叟。
鲁山(今属河南)人。
年十七,折节读书,师事从兄元德秀。
天宝十二载(753),登进士第。
安史乱起,举家南奔,避难于猗犴洞(在今湖北大冶)。
乾元二年,苏源明荐为右金吾兵曹参军、山南东道节度参谋,抗击史思明。
迁水部员外郎、荆南节度判官。
代宗初,召为著作郎,后出守道州,招抚流亡,颇有政声。
迁容州都督。
卒。
结反对当世“拘限声病,喜尚形似”之风,编录沈千运等七人诗二十四首为《箧中集》,今存。
其所著《元子》十卷、《文编》十卷等均已散佚。
后人辑有《元次山文集》十卷行世。
全唐诗》编诗二卷。
词学图录
元结(719-772) 字次山,号漫叟、聱叟。鲁县(今河南鲁山)人。新乐府运动先行者。有集十卷,今编诗二卷,有《欸乃曲》等词。
全唐文·卷三百八十
结。河南人。天宝十三载进士。擢右金吾兵曹参军。摄监察御史。为山南西道节度参谋。以讨史思明功迁监察御史里行。进水部员外郎。代宗立。拜道州刺史。进容管经略使。加左金吾卫将军。卒年五十。赠礼部侍郎。

作品评论

欧阳修《唐元结华阳岩铭》
元结,好奇之士也。其所居山水,必自名之,唯恐不奇。而其文章用意亦然,而气力不足,故少遗韵。
郡斋读书志
结性耿介,有忧道悯世之思,逢天宝之乱,或仕或隐,自谓与世聱牙。岂独其事而然,其文辞亦如之。然其辞义幽约,譬古钟磬不谐于里耳,而可寻玩。在当时名出萧、李下,至韩愈称数唐之文人,独及结云。
唐才子传
(元结)性梗僻,深憎薄俗,有忧道悯世之心,《中兴颂》一文,灿烂金石,清夺湘流。作诗著辞,尚聱牙。天下皆知敬仰。
湛若水《元次山集序》
余自北游,观艺于燕冀之都,得《元子》而异焉。欲质不欲野,欲朴不欲陋,欲拙不欲固,卓然自成其家者也。唐之大家,风斯下矣,其骎骎手中古而不已矣乎!其泯而不传,将文末之世而已乎!
唐诗镜
元结诗每有真性,浅而可讽。
唐诗归
钟云:元次山诗,溪刻直奥,有异趣,有奇响,在盛唐中自为调。不读此,不知古人无所不有;若掩其姓名以示俗人,决不以为盛唐人作矣。又云:不知者笑其稚朴,知者惊其奇险,当观其意法深老处。又云:只是一字不肯近人。
《诗源辨体》
元结五言古,声体尽纯,在李、杜、岑参外另成一家。结《与刘侍御宴会诗序》云:“文章道丧久矣。时之作者,烦杂过多,歌儿舞女,且相喜爱,系之《风》《雅》,谁道是耶?”故其诗不为浮泛,关系实多;但其品高性洁,激扬太过,故往往伤于讦直。中如《贱士吟》、《贫妇词》、《下客谣》等,质实无华,最为淳古。其他意在匠心,故多游戏自得,而有奇趣。盖上源渊明,下开白、苏之门户矣,惜调多一律耳。
《诗源辨体》
元结《箧中集序》谓:“近世作者,更相沿袭,拘限声病。”故其五言古极意洗削,声体之纯,远胜光羲诸子。但矫枉太过,往往有稚朴戆直之句。
诗筏
唐诗人能以真朴自立门户者,唯元次山一人。次山不唯不似唐人,并不似元亮。盖次山自有次山之真朴,此其所以自立门户也。
《载酒园诗话又编》
疏率自任,元次山之本趣也,然亦有太轻太朴者。酬赠、游宴诸诗,须分别存之;唯悯贫穷、悲兵燹之言,宜备矇瞍之诵,为人牧者,尤宜置之座右。
野鸿诗的
次山效伟长而有获。
《唐诗别裁》
次山诗自写胸次,不欲规模古人,而奇响逸趣,在唐人中另辟门径,前人譬诸古钟磬不谐里耳,信然。
《茧斋诗谈》
元次山诗悠然自适,一种冲穆和平之味,又在少陵以上。
《茧斋诗谈》
高古浑穆,老杜甘处其下,王摩诘更不必言。惟韦苏州略近,而矜贵终让一筹。
《小澥草堂杂论诗》
元次山朴素中更饶妩媚。
剑溪说诗
元次山诗,在唐人中又是一格,所谓“仁义之人,其言蔼如”也。
《四库全书总目》
结性不谐俗,亦往往迹涉诡激……颇近古之狂。然制行高洁,而深抱悯时忧国之心;文章戛戛自异,变排偶绮靡之习。杜甫尚和其《舂陵行》,称其可为天地万物吐气。晁公武谓其文如古钟磬,不谐俗耳。高似孙谓其文章奇古,不蹈袭。盖唐文在韩愈以前毅然自为者,自结始,亦可谓耿介拔俗之姿矣。皇甫堤尝题其《浯溪中兴颂》曰:“次山有文章,可惋只在晬。然长于指叙,约洁有馀态。心语适相应,出句多分外,于诸作者间,拔戟成一队。”其品题亦颇近实也。
《读雪山房唐诗序例》
元次山古调独弹,冰襟雪抱,令人不敢亵玩。
《艺概•诗概》
元、韦两家皆学陶。然苏州犹多一“慕陶直可庶”之意,吾尤爱次山以不必似为真似也。
三唐诗品
其源出于应德琏、刘公干。《贫妇》、《农臣》、《下客》诸篇,托风深微,扑而不野。《闵荒》、《舂陵》,古思同颉。杂言七字,别具风味,正如未下盐豉,千里莼羹。
《石遗室诗话》
次山五言古,开香山讽谕之体。
陈兆奎《王志》
附案:次山在道州诸作,笔力遒劲,充以时事,可诵可谣,其体极雅。少陵气势较博,而深永匀饬不若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