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僧神颖

相关人物:共 6 位
共 6 首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03—852 【介绍】: 唐京兆万年人,字牧之。杜佑孙。文宗大和二年进士。初为弘文馆校书郎。曾入江西、宣歙观察使沈传师幕与淮南节度使牛僧孺幕,历监察御史,黄、池、睦诸州刺史,入为司勋员外郎。武宗会昌中,历迁考功郎中、知制诰、中书舍人。时刘从谏守泽潞,何进滔据魏博,颇骄蹇不循法度。牧作《罪言》,论朝廷用兵之策。后泽潞平,略如其言。又曾注《孙子兵法》。善属文,工诗,世称小杜,以别于杜甫。后得病,自为墓志,悉取所为文章焚之。有《樊川文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803—852 字牧之,排行十三。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祖居长安下杜樊乡(今陕西长安县东南),因称“杜樊川”;尝为淮南节度府掌书记,称“杜书记”;曾官司勋员外郎,称“杜司勋”;官至中书舍人,称“杜舍人”;开元中曾称中书省为紫微省,称中书舍人为紫微舍人,故又称“杜紫微”;世人为区别于杜甫,又称之为“小杜”。宰相杜佑之孙。文宗大和二年(828)进士及第,登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授弘文馆校书郎。同年应江西观察使沈传师之辟,为江西团练巡官。其后沈转宣歙观察使,牧随赴宣州。七年应牛僧孺之辟,在扬州任淮南节度府推官,后转掌书记。九年回长安任监察御史,后分司东都。开成二年(837)为宣州团练判官。四年复回长安,任左补阙,后转膳部、比部员外郎,皆兼史职。武宗会昌二年(842)出为黄州刺史,后迁池州、睦州。宣宗大中二年(848)擢司勋员外郎、史馆修撰,后转吏部员外郎。四年出为湖州刺史。五年入为考功郎中、知制诰,次年为中书舍人,卒。临终作《自撰墓志铭》。新、旧《唐书》有传。今人缪钺撰《杜牧年谱》,叙其生平尤详。杜牧为晚唐杰出之诗人与散文家。好读书,善论兵,曾注《孙子》。自诩留心于“治乱兴亡之迹,财赋兵甲之事”,以济时命世为己任。早期即有《罪言》、《原十六卫》、《战论》、《守论》等文,痛陈藩镇之祸与时政之失,颇有见地。作文主张“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采章句为之兵卫”(《答庄充书》)。诗学杜甫,其五古如《感怀诗》、《郡斋独酌》、《杜秋娘诗》、《张好好诗》,堪称晚唐独步。然长于律、绝,其绝句,如《泊秦淮》、《秋夕》、《赤壁》、《寄扬州韩绰判官》、《华清宫绝句三首》等尤为脍炙人口。杜牧诗歌之主要特色为俊爽圆纯,明胡应麟称之曰“俊爽”(《诗薮》外编卷四);清刘熙载谓“雄姿英发”(《艺概》卷二);宋敖陶孙喻为“如铜丸走坂,骏马注坡”(《诗评》)。杜牧好议论,故其诗又往往“含思悲凄,流情感慨,抑扬顿挫之节,尤其所长。以时风委靡,独持拗峭。”(《唐音癸签》卷八引徐献忠语)与李商隐齐名,时号“小李杜”。诗文之外,书法、绘画皆有相当造诣。所著《樊川文集》20卷,为其甥裴延翰编。清冯集梧有《樊川诗集注》,缪钺有《杜牧诗选》,台湾学人谭黎宗慕有《杜牧研究资料汇编》。《全唐诗》存诗8卷,《全唐诗外编》及《全唐诗续拾》补诗9首,其中1首为残诗。
唐诗汇评
杜牧(803—853),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杜佑之孙。大和二年(828),登进士第,又登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授弘文馆校书。沈传师廉寨江西,辟为团练巡官;沈徙镇宣歙,牧亦从之。府罢,淮南节度使牛僧孺辟为掌书记,颇好游宴,纵情声色。九年,入朝为监察御史,旋分司东都。开成中,历宣州团练判官、左补阙、史馆修撰、膳部员外郎等职。会昌二年,出守黄州,历池、睦二州刺史。大中二年,入为司勋员外郎、史馆修撰,复出为湖州刺史,终官中书舍人。牧知兵,善古文。工诗,尤擅七言近体,清丽俊爽,自成一家,与李商隐夺名,亦称“李杜”。其甥裴延翰集其诗文为《樊川文集》二十卷,今存。后人复摭拾集外诗文为《外集》、《别集》、《补遗》各一卷,多杂他人作品。《全唐诗》编诗八卷,其第七卷几全为许浑诗。
词学图录
杜牧(803-852) 字牧之,杜佑孙。京兆万年(今西安)人。官至中书舍人。人称杜甫为"老杜",牧为"小杜"。有《樊川文集》。有《八六子》等词。
黄鹤楼志·人物篇
杜牧(803—852) 唐代文学家。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中唐宰相和史学家杜佑之孙。文宗大和二年(828)进士,历任监察御史,出任黄、池、睦、湖等州刺史,官至中书舍人,人称“杜紫薇”。晚年居长安城南樊川别墅,世称杜樊川。诗风明快,长于绝句,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有《樊川集》。曾作《寄牛相公赴黄鹤楼崔侍御宴》《送王侍御赴夏口座主幕》等。
全唐诗补逸
杜牧,字牧之,京兆万年人。卒大中七年,五十一岁。(据岑仲勉先生作《李德裕会昌伐叛编证》一文所推定之结论。)补诗一首。
全唐文·卷七百四十八
牧字牧之。驾部员外郎从郁子。第进士。复举贤良方正。文宗朝官殿中侍御史。迁左补阙。转膳部比部员外郎。历黄池睦三州刺史。迁司勋员外郎。转吏部。授湖州刺史。入拜考功郎中知制诰。迁中书舍人。卒年五十。

作品评论

杜牧《献诗启》
某苦心为诗,唯求高绝,不务奇丽,不涉习俗,不今不古,处于中间。
裴延翰《樊川文集后序》
窃观仲舅(按指杜牧)之文,高聘夐历,旁绍曲摭,洁简浑园,劲出横贾,涤濯滓窳,支立欹倚。呵磨皲瘃,如火照焉;爬梳痛痒,如水洗焉。其抉刎挫偃,敢断果行,若誓牧野,前无有敌;其正视严听,前冲后銮,如整冠裳,祗谒宗庙;其甜蛰爆聋,迅发不慄,矜大吕劲呜,洪钟横撞,撑裂噎暗.戛切《韶》、《濩》;其砭熨嫉恶,堤障初终,若濡槁于未焚,膏痈于未穿。栽培教化,翻正治乱,变醨养瘠,尧醲舜薰,斯有意趋贾、马、刘、班之藩墙者耶!……其馀述喻赞诫,兴讽愁伤,易格异状,机键杂发,虽绵远穷幽,脓腴魁 ,笔酣兴健,窕眇碎细,包诗人之轨宪,整扬、马之牙阵,耸曹、刘之骨气,掇颜、谢之物色,然未始十拔斸治丰,縆幅道义,钩深于经史,抵御于理化也。
诗人主客图
高古奥逸主:孟云卿……入室六人:李贺、杜牧、李馀、刘猛、李涉、胡幽贞。
新唐书本传
牧于诗,情致豪迈,人号为“小杜”以别杜甫云。
郡斋读书志
牧善属文,刚直有奇节,敢论列大事.指陈利病。为诗情致豪迈,人号“小杜”。
直斋书录解题
牧才高,俊迈不羁,其诗豪而艳,有气概,非晚唐人所能及也。
风月堂诗话
杜牧之风味极不浅,但诗律少严;其属辞比事殊不精致,然时有自得为可喜也。
《蔡百衲诗评》
杜牧之诗风调高华,片言不俗,有类新及第少年,略无少退藏处,固难求一唱而三叹也。
《臞翁诗评》
杜牧之如铜丸走坂,骏马注坡。
瀛奎律髓
郊、岛、元、白下世之后,张祜、赵嘏诸人皆不及牧之,盖颇能用老杜句律,自为翘楚,不卑卑于晚唐之酸楚凑砌也。
《唐诗品》
牧之鄠社遗风,名家远绍。其诗含思悲凄,流情感慨,下语精切,含声圆整,而抑扬顿挫之节尤其所长。然以时风委靡,独持拗峭,虽云矫其流弊,而持情亦巧。或者比之许浑,两人之作,南北异调,了了可辨,岂风气囿诸情性,不能自达干中声者乎?初席先辈,西北居多,而含宫调徵,各谐其节,未有如牧之者。
升庵诗话
律诗至晚唐,李义山而下,唯杜牧之为最,宋人评其诗豪而艳,宕而丽,于律诗中特寓拗峭,以矫时弊,信然。
《骚坛秘语》
(牧之)主才,气俊思活。
诗薮
中唐绝,如刘长卿、韩翃、李益、刘禹锡,尚多可讽咏。晚唐则李义山、温庭筠、杜牧、许浑、郑谷,然途轨纷出,渐入宋、元。多歧亡羊,信哉!
唐音癸签
杜牧之门第既高,神颖复隽,感慨时事,条划率中机宜,居然具宰相作略。
……自牧之后,诗人擅经国誉望者概少,唐人材益寥落不振矣。
《诗源辨体》
杜牧才力或优于浑,然奇僻处多出于元和。五七言古恣意奇僻,且多失体裁,不能如韩之工美,援引议论处益多以文为诗矣。其仄韵亦多上、去二声杂用。
《诗源辨体》
杜牧亦尚奇尚意而又以老硬为主,实僻涩怪恶也。宋人之法多出于此。
《诗源辨体》
杜牧七存律出意虽深,而造语实僻。
《唐音审体》
樊川笔健调响,而绝少全璧。如《甲雁》诗前半绝唱,而后幅殊劣,岂非恨事。
《唐诗别裁》
晚唐诗多柔靡,牧之以拗峭矫之。人谓之“小杜”,以别于少陵。配以义山,时亦称“李杜”。
瓯北诗话
杜牧之作诗,恐流于平弱,故措词必拗峭,立意必奇辟,多作翻案语,无一平正者。方岳《深雪偶谈》所谓“好为议论,大概出奇立异,以自见其长”也。
《四库全书总目》
牧诗冶荡甚于元、白,其风格则实出元、白之上。
《雨村诗话》
杜牧之诗轻倩秀艳,在唐贤中另是一种笔意。故学诗者不读小杜,诗必不韵。
北江诗话
中唐以后,小杜才识,亦非人所能及。文章则有经济,古近体诗则有气势,倘分其所长,亦足以了数子。宜其薄视元、白诸人也!
北江诗话
杜牧之与韩、柳、元、白同时,而文不同韩、柳,诗不同元、白,复能于四家外,诗文皆别成一家,可云特立独行之士矣!
石洲诗话
樊川真色真韵,殆欲吞吐中晚千万篇,正亦何必效杜哉!
《读雪山房唐诗序例》
杜紫微天才横逸,有太白之风,而时出入于梦得。七言绝句一体,殆尤专长。观玉溪生“高楼风雨”云云,倾倒之者至矣。
《唐七律隽》
元、白而下,牧之较有气骨,然七律多随笔而出,于锻炼之功殊缺也,实开宋人生涩一派。宋人评其诗豪而艳、宕而丽……盖以气味相近故也。虽与熟滑卑调不同,而初盛典型荡然矣。
曾国藩《大潜山房诗题语》
山谷学杜公,七律专以单行之气,运于偶句之中。东坡学太白,则以长古之气,运于律句之中。樊川七律,亦有一种单行票姚之气。余尝谓小杜、苏、黄,皆豪士而有侠客之风者。
《东目馆诗见》
牧之五言浩灏,却仍是白描。虽题咏好异于人,而识解既大,风调高华,笔如辘轳,亦无懈可击。熟于军计,洞知形势,故其议论利弊,胸开眼大。发于吟咏,焉得无寄托?数诗人治才,牧之实第一。诚斋曰:“不是樊川珠玉句,日长淡杀个衰翁。”亦谓其味耐寻也。
三唐诗品
其出与元、白同源,古风愈况,时伤浮露,无复春容。律诗、绝句情韵覃渊,足以方驾龙标,囊括温、李。
《瓶粟斋诗话》
晚唐唯小杜诗纵横排宕,得大家体势。其诗大抵取材汉赋,而极于骚,遗词用字,绝不沿袭六朝人语,所谓“高摘屈宋艳,浓熏班马香”者,可以知其祇响矣。独是才多为患,其性又能刚而不能柔,遂未能一洗凌杂粗悍之病。
《诗学渊源》
其诗情致豪边,而造语精密,不落粗疏。七言歌行,风调尤胜,唯古诗声调未化耳。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池阳人,字宗素。少居九华山,尝遇异人,授九仙飞化之术。懿宗咸通中登进士第,授秘书郎。寻谢病归九华,每日浴于山之龙潭。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
字宗素,池州(今属安徽)人。
少厌名利,隐居九华山。
传尝遇异人,授以九仙飞化之术。
懿宗咸通中登进士第(《光绪青阳县志》谓于咸通二年登第),授秘书郎。
寻以病辞归九华山。
生平事迹散见《唐诗纪事》卷二九、《舆地纪胜》卷二二。
季文能诗,与僧神颖友善,有诗唱和。
全唐诗》存王季文诗2首。

人物简介

东国僧尼录·名僧
休静 西山大禅师 字玄应。
又号清虚堂。
俗姓崔氏。
完山人。
名汝信。
父箕子殿参奉世昌。
母金氏。
有异梦。
生师于庚辰年。
廿一投崇仁长老落发。
从一禅和尚受戒。
卅一中禅科。
选至禅教两宗判事。
己丑之狱。
被诬逮狱。
宣庙即命释之。
曰赐御画御诗。
仍许还山。
壬辰之乱。
师杖釰赴行在。
宣朝命授八道都总摄。
师率门徒。
分僧与天兵助援。
进战斩馘甚夥。
乃扈驾还都。
请还旧栖。
宣庙许之。
赐号曰国一都大禅师。
禅教都总摄。
扶宗拊教普济登阶尊者。
甲辰于妙香圆寂庵坐化。
年八十五。
禅腊六十五。
所著禅家龟鉴。
禅教释云水坛。
三家一指各一卷。
清虚堂集八卷。
刊行。
笔迹疏劲有致云。
享于妙香酬忠祠。
密阳表忠祠。
𪯩仡进曰。
世出世法。
外内不相反。
自昔空门耆宿。
鲜有寘力王事者。
吾师以穷衲子。
一言而受知圣祖。
蒙宸翰之穷。
及倭难之作。
卒能奋羲。
聚众恊助天讨克䝺。
恢复之烈。
名闻华夷。
夫吾师之心。
何尝有所作也。
随缘应迹。
功用卓然。
心寘乎空有。
而事光乎忠义。
敢藉是以固请。
母金氏。
娠师有异梦。
生三岁。
忽有老叟来曰。
委访少沙门耳。
遂提儿咒数声。
摩其顶曰。
宜名以云鹤。
言讫出门。
不知所之。
儿时嬉戏。
必以佛事。
稍长风神颖秀。
出语惊人。
为州牧所爱。
称以奇童。
十岁表怗恃伶仃无所依。
州牧携至京。
就学于泮齐。
屡试辄屈。
郁郁不得意。
遂南游入头流。
穷岩洞之胜。
遍阅内典。
忽有出世之志。
辞诀同伴。
有诗云。
汲水归来忽回首。
青山无数白云中。
遂投崇仁长老落发。
从一禅和尚受戒。
时嘉靖庚子。
师年二十一岁矣。
寻参灵观大师。
得印可。
后因游行村落。
闻午鸡忽然有省。
叹曰。
宁作一生痴呆汉。
不欲做铅椠阿师。
拈笔题落叶曰。
发白心未白。
古人曾漏泄。
今听一声鸡。
犬夫能事毕。
自是云游关东诸名山。
偶入京师。
赴禅科中选。
升至禅教两宗判事。
无何拂衣入枫岳。
作三梦吟。
一禅师临灭有谶云。
单衣有债。
木人争青。
不是无胫。
来自南溟。
会师自某至。
为祷舍利。
灵应赫然。
师虽藏踪晦彩。
而道誉益隆虚骄我慢之徒。
望风心醉。
争就北面。
己丑逆狱起。
为妖僧所诬。
被逮。
对狱明畅。
宣庙素闻其名。
即命释之。
引见。
赐御制一色。
及御画墨竹障子。
师立进诗谢恩。
上益称赏。
厚赍还山。
壬辰之乱。
宣庙西幸。
师出山诣行在上谒。
上曰。
国有大难。
山人其能自安乎。
师挥涕对愿效死。
上嘉之。
命授入道禅教都总摄。
师分命诸上足。
紏众义徒。
于是惟政起关东。
处英起湖南。
与权公慄合兵。
鏖战于幸州。
师自率门徒一千五百人。
随天兵进克平壤。
天朝经略宋应昌。
提督李如松。
及三协总兵以下诸将佐。
闻师名争送帖致敬。
或赠诗称美。
辞礼甚虔。
京城既复。
上将旋轸。
师率徒数百。
扈驾还都。
请于上曰。
臣老且死。
愿以兵事属弟子惟政等。
乞骸骨归。
上嘉其志许之。
因赐号。
将示寂于圆寂庵。
是日肩舆冲雪。
遍访诸山近庵。
拜佛说法。
还方丈颒盥。
兴威仪焚香佛前。
或笔自题画像曰。
八十年前渠是我。
八十年后我是渠。
又寄书诀惟政处英二门人讫。
趺坐就化。
世寿八十五。
禅腊六十五异香满室。
累日乃歇。
阇维得灵骨一片。
舍利三粒。
就普贤安心寺。
建窣堵波。
惟政自休等。
又捧顶骨一片。
来枫岳。
得舍利数颗。
窆于榆岵寺之北冈。
师少从灵观得法。
而宗风之振。
近代无弟子千馀人。
知名者七十馀。
其能领袖后学。
为一方宗主者。
不下四五人。
可谓盛矣。
晚节通脱自在。
皮相之流。
或疑其越戒。
识者不以为病焉偈爽朗多警语。
笔迹疏劲有致云。
状之所述。
如是亦备矣。
噫。
师之幻身。
既而化为灰尘矣。
其未幻者。
未尝随而变灭。
一片之石。
数纸之文。
何足为师不朽计。
虽然。
尊其道则不忍泯其迹。
而欲永其传于来世。
此固其徒用心之勤。
亦世教之所宜许也。
庄周有言曰。
莫足为也。
而不可不为。
其是之谓欤(并张维拼碑)。
休静。
善书与诗。
为丛林所宗。
其游金刚山诗曰。
舞月跃仙千丈桧。
隔林清瑟一声滩(芝峰游说)。
今世僧人中。
有惟政。
颇解禅家学。
有声于缁流。
且善诗。
自号清虚子。
尝在香山。
有一绝云。
万国都城如蚁垤。
千家豪士若醢鸡。
一窗明月清虚枕。
无限松风韵不齐。
有高蹈物外俯视尘寰之意。
亦一时意会作也(西厓集)。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义解篇第二之六
释清宣,字法雨,姓王氏,岳池人也。
幼而神颖,初习诗文,便寻义理。
长依华银山空谷剃落,始研教乘,论辩亹亹。
及专讲筵,蜚声林院。
明崇祯元年,复参福庵习禅有省,及受衣法,更承圣眷,敕主燕京弥勒院,并赐御制手卷。
大兴讲席,宗教弘焉。
已而杖策游方,契兹山水,助我禅悦。
庚午至滇,黔国沐公请入觉照寺,结制三期,法旨远敷。
明之季叶,永历穷蹙,跋陟滇粤,犹加褒谕,兼锡紫衣,命居定远白马山,建莲城寺,弘开炉冶,德响诸方,一时称为滇南宗匠。
寂于癸卯,预知期至。
其辞世偈云:“来从此处来,去从此处去。
来去不离此,遍在一切处。
”塔于龙冈。
年五十八。
著有《堆云集》行世。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十三
释超况,字重眉,姓蔡氏,同安甪里人也。
夙根神颖,髫龄就塾,虽抱儒经,已具佛性。
因投龙池岩礼惟云为师,勤习净行,弗惮寒暑。
年二十一,始从披剃。
掩关三载,拜诵《华严》致诚百万,又阅藏教中有云能三日不食七日不食者,俱力行之。
但日夜思谛,终非究竟。
有禅客自金粟至,具道费隐棒喝接人最直捷法门。
况闻之,喜曰:“吾固疑有是,可效春蚕作茧,徒自缚乎?
”即破关而出。
日夕咨参,未有入处,适雪峰亘从罗山至龙池,与之盘桓。
一日,问曰:“如何是第一义?
”况拟议,峰便掌云:“这钝置阿师。
”况云:“请师道。
”峰才启唇,况遂以手掩之,峰乃笑云:“向汝道了也。
”况亦爽然有省,然胸臆犹滞。
偶过戏场于人丛中,见其举首向上,鼻孔一一俱见唇上,觉碍滞之胸涣尔解释,遂作偈曰:“二十年来被孰瞒,刚才放下便平安。
早知鼻孔在唇上,总不者中觅易难。
”乃诣黄檗隐元处随众参请,不露锋铓。
明年出岭,叩金粟费隐,亦默契之。
时值严冬,潜颖众中,自居樵汲,手足冻皴,亦不暇恤。
尝有偈曰:“牯牛无贯四方周,放去收来得自由。
蹄角虽然未显露,分明触处便昂头。
”时年二十八,始受具。
明年春,还闽途中,作偈有“今朝踏破芒鞋底,赤脚迢迢入闽山”之句。
归则仍就龙池,键关三稔。
后值雪峰出主芙蓉,一日,问:“薰风自南来,殿阁生微凉,汝作么生?
”况但云:“仲夏酷烦,幸自珍重。
”雪峰默许之。
未几,受峰付属,即旋泉南居清溪贵湖龙安,寺为唐清豁禅师退隐旧址,编茅为屋,翛然自得。
雪峰至泉昭庆,况充首座,立僧秉拂,发挥宗乘,旨趣亹亹,倾动四来。
继席南山,千指围绕,三冬学足,启迪尤多。
闵司马子奇请住隆寿,兵燹之馀,寺宇凋残,而近寺兵众杂处,尤难调摄,况躬率行道,接以等慈,莫不倾服,丛席改观。
历十数载,忽尔辞退,请还旧山,留之不得。
无何,世局变更,郡城内外,几频危殆,人始知其先见云。
以康熙十四年乙卯三月二十六日示寂,寿六十有六,腊三十有四,塔于青林之麓,释超弘为之志铭,称其知鉴莹朗而器量舍弘,人莫窥其涯际,时以为知言。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十三
释超顶,字逸然,姓谢氏,晋江人也。
幼而清慧,知慕佛法。
垂髫时,有清质禅德住泉中小庵,顶从之游,昕夕随其焚修。
崇祯甲申,始落发于驯虎岩。
年二十,寻栖仙亭,辛勤力作,暇则礼诵,讫无虚晷。
经数岁,叹曰:“出家为生死,岂宜系此?
”时雪峰亘住南山报劬,卷裓从之,一见相契,潜鞭默练,靡间朝昏。
一夕诵次,嗒然若失,前后际断,自觉愉快,入陈所见。
亘颔之。
自是酬对,无爽玄旨。
亘尝与客谭,问:“无须锁子,谁人开得?
”客茫然,因传令堂众下语,或云不费纤毫力,或云开也。
顶则曰:“用开作么?
”亘深喜其语,因谓客曰:“非超顶不能为此语。
”讯之果然。
乃益加策励,期臻阃奥。
亘主泉之昭庆延福,福之雪峰庆城,顶皆随侍左右,助扬法化,精勤不懈,屡欲属累,每逊谢不逮。
顺治己亥秋,亘居庆城将灭度,遗命付顶衣拂,时隐仙游东山岩,耕锄自给,茹草饮泉,怡然乐之。
驯虎衍如老宿,顶师祖也,以乱后零落,命为住持。
顶率先劳役,行古德规范。
三载之间,颓纲渐振。
丙午秋,与南山怡石偕往雪峰,为亘师筑塔,劳顿灰土,感疾数日,遽尔奄化,时康熙五年也。
神颖通慧,梵行精白,独处岩谷,坚苦枯澹,而道望蔚然。
弟子明经如修,以丁未年冬奉遗骸窆于东山后冈,释超弘作铭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