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僧神悟

相关人物:共 12 位
共 12 首 第 1 页 下一页
胡万顷 朝代:南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五代时人,居南汉。
神悟,精九宫三元之法,占事多神验。
撰《六壬军鉴式》二卷、《太乙时纪阴阳二遁立成历》二卷,术数家多宗之。
僧光仪 朝代:武周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35 【介绍】: 唐僧。琅邪王李冲子。武则天时冲以起兵复唐室而族诛,光仪方在襁褓,乳母负而匿之,后遇老僧剃度为僧。中宗复位,敕求琅邪王后代,光仪始自陈,诏令袭父爵,恳让,誓愿为僧,居法兴寺。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四 弘法科(四)
宗室琅琊王子也。武后时。与越王起兵。得罪族诛。仪方襁褓。乳母窃负逃民间。且八岁。诏求之急。乳母惧与决舍去。仪独行。终以冻馁。依老僧落发于青龙寺。稍长经律通贯。习禅燕。自以为出家之乐。诚非世俗荣名利达。所可比也。会中宗诏访琅琊王后。仪因向寺主吐实。寺主大骇。即言之扶风郡郡太守悦其状貌。逼妻以女。不可。遽以闻。召见。诏使返服袭父爵。恳辞。愿守志自放丘壑。诏许之。仍听缮治兰若。领徒众以居。平生素爱终南山水之胜。自法兴诸寺之葺。而庵庐精舍。往往皆是。侍卫瞻候者。常数千百人。虽权要卿相。所不逮。亦其势然也。开元二十三年。六月二十三日。集弟子垂训讫。北首枕肱。右胁卧而卒。弟子禀遗命。葬之少陵原南。复辟天宝寺于其地。以弟子世传守焉。
宋高僧传·卷第二十六 兴福篇第九之一
释光仪。
姓李氏。
本唐宗室也。
父琅琊王与越王起兵。
欲复本朝中兴帝道不克。
天后族诛之而无噍类。
仪方在襁褓中。
乳母负之而逃。
后数年则天窃闻琅琊有子在民间。
购之逾急。
乳母将至扶风界中。
鬻女工以自给。
仪年八岁状貌不群神悟超拔。
乳母疑遭貌取而败。
且极忧疑。
乃造布襦置钱于腰腹间。
于桑林之下告之令去。
敕搜不慢。
吾虑俱死无益于事。
汝聪颖必可自立。
或一旦富贵无忘老姥。
言讫对泣。
仪恸不自胜。
乳母从此而逝矣。
仪茫然行至逆旅与群儿戏。
有郡守夫人往夫所住处方息。
俱此见仪群聚且貌俊爽。
因而怜之。
召谓之曰。
郎君家何在。
而独行至此。
仪绐之曰。
庄邻于此。
有时闲戏耳。
夫人食之又给之钱。
乃解衣而内其钱。
日暮寻径而去拟投村墅。
遇一老僧。
呼曰。
尔小子。
汝今一身家已破灭。
将奚所适。
仪惊愕伫立。
老僧又曰。
出家闲旷且无忧畏。
小子欲之乎。
仪曰。
素所愿也。
老僧因携其手至大树阴。
令礼十方佛。
归依常住佛法僧已。
因削其䰂。
又出袈裟以披服之。
小大称其体。
其执持收掩犹如几夏比丘。
老僧喜曰。
此习性使然。
善持僧行。
遂指东北曰。
去此数里有伽蓝。
汝直诣彼谒寺主云。
我使汝为其弟子也。
言毕老僧欻然亡矣。
方知圣僧也。
仪如言趋彼寺。
主骇其言。
因留之。
经十年许。
仪已洞明经律善其禅观。
而属中宗即位唐室复兴。
敕求琅琊王后。
仪方向寺僧言之。
时众大骇。
因出诣扶风李使君。
即仪之诸父也。
见之悲喜。
乃舍之于家。
方以状闻。
固请不可。
使君有女年齿相侔。
一见仪而心悦愿致情曲。
仪恐慑而避焉。
他日会使君夫人出。
其女靓妆丽服。
从者越多来而逼之。
仪固拒百端终不屑就。
绐之曰。
身不洁。
请沐浴待命。
女许诺方令具汤沐。
女出因闭关。
女还排户。
既不得入。
自牖窥之。
方持削发刀。
顾而言曰。
有于此根故为欲逼。
今若除此何逼之为。
女惧止之。
不可。
遂断其势投之于地。
仪亦闷绝。
户既不开。
俄而使君夫人俱到。
女实情具告遂破户视之渐苏。
命医工舁归蚕室。
以火烧地苦酒沃之。
坐之于上以膏傅之。
月馀疮愈。
使君奏仪是琅琊王子。
有敕命驿置至京。
引见慰问优赍丰洽。
诏袭父爵。
仪恳让。
誓愿为僧确乎不拔。
中宗敕令领徒。
任置兰若自恣化方。
仪性好终南山。
因居法兴寺。
于诸谷口造庵寮兰若凡数十处。
率由道声驰远谈说动人。
或山行十里间缁素侍者常数千百人。
迎候瞻待甚于权要卿相焉。
仪恒居寂定。
或言将来事以决吉凶。
必无差忒。
人益归之。
开元二十三年六月二十三日。
先嘱累弟子。
当谨护身口勿事諠哗。
祖师意无别事。
静则真法现前。
此外提唱皆不获已。
言极激切。
因北首而卧。
枕肱右胁著席而亡。
此大涅槃之表兆也。
遗言令葬于少陵原南。
乃凿原成室而封之。
柩之发也异香芬馥。
状貌如生。
祖车出城白鹤数百鸣唳空中。
䌽云依约覆车数十里。
道俗号咷多持孝服。
所葬之地遂建天宝寺。
弟子皆留而守之。
高僧摘要·品高僧摘要卷三
姓李。
本唐宗室。
父琅琊王。
与越王起兵。
欲复本朝。
中兴帝道。
不克。
天后族诛之。
仪方在襁褓中。
乳母负之而逃。
后数年。
则天窃闻琅琊有子在民间。
购之逾急。
乳母将至扶风界中。
鬻女工以自给。
仪年八岁。
状貌不群。
神悟超拔。
乳母疑遭貌取而败。
且极忧疑。
乃造布襦。
置钱于腰腹间。
于桑林下。
告之令去。
敕搜不慢。
吾虑俱死。
无益于事。
汝聪颖必可自立。
或一旦富贵。
无忘老姥。
言迄对泣。
仪恸不自胜。
乳母从此而逝矣。
仪茫然。
行至逆旅。
日暮寻径。
拟投村墅。
遇一老僧呼曰。
尔小子。
汝今一身。
家已破灭。
将奚所适。
仪敬愕伫立。
老僧又曰。
出家闲旷。
且无忧畏。
小子欲之乎。
仪曰。
素所愿也。
老僧因携其手。
至大树阴。
令礼十方佛。
归依常住佛法僧已。
因削其䰂。
又出袈裟。
以披服之。
小大称其体。
其执持收掩。
犹如几夏比丘。
老僧喜曰。
此习性使然。
善持僧行。
遂指东北曰。
去此数里有伽蓝。
汝直诣彼。
谒寺主云。
我使汝为其弟子也。
言毕。
老僧欻然亡矣。
方知圣僧也。
仪如言趋彼。
寺主骇其言。
因留之。
经十年。
仪已洞明经律。
善其禅观。
属中宗即位。
唐室复兴。
敕求琅琊王后。
仪方向寺僧言之。
时众大骇。
因出诣扶风李使君。
即仪之诸父也。
见之悲喜。
乃舍之于家。
方以状闻。
固请不可。
使君有女。
年齿相侔。
一见仪而心悦。
愿致情曲。
仪恐慑而避焉。
他日会使君夫人。
出其女靓妆丽服。
从者越多。
来而逼之。
仪固拒百端。
终不屑就。
绐之曰。
身不洁。
请沐浴待命。
女许诺。
方令具汤沐。
女出。
因闭关。
女还排户。
既不得入。
自牖窥之。
方持削发刀。
顾而言曰。
有于此根。
故为欲逼。
今若除此。
何逼之为。
女惧止之不可。
遂断其势。
投之于地。
仪亦闷绝。
户既不开。
俄而使君夫人俱到。
女实情具告。
遂破户视之。
渐苏。
命医工舁归蚕室。
以火烧地。
苦酒沃之。
坐之于上。
以膏传之。
月馀疮愈。
使君奏仪是琅琊王子。
有敕命驿置至京。
引见慰问。
优赉丰洽。
诏袭父爵。
仪恳让。
誓愿为僧。
确乎不拔。
中宗敕令领徒。
任置兰若。
自恣化方。
仪性好终南山。
因居法兴寺。
于诸谷口。
造庵寮兰若。
凡数十处。
道声驰远。
谈说动人。
或山行十里间。
缁素侍者。
常数千百人。
迎候瞻待。
仪恒居寂定。
或言将来事。
以决吉凶。
必无差忒。
人益归之。
开元二十三年六月二十三日。
嘱累弟子。
当谨护身口。
勿事諠哗。
祖师意无别事。
静则真法现前。
此外提唱。
皆不获已。
言极激切。
因北首而卧。
枕肱右胁著席而亡。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兴福篇第九之十
吼天,亦号放翁。
曾主大沩,后住宗镜,六座道场,为湘中老宿。
读书通性命之旨,以词赋著称。
楚黔之间,所与游者,皆一时达人。
莲其高弟也,乾隆三十二年,吼天寂讣至,莲哭之哀,上供云:“龙门山水路迢迢,水自低兮山自高。
痛观万卉皆垂泪,恰似心田插下刀。
”读此可知其慨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742—1811 【介绍】: 清僧。
遵化直隶州丰润人,字彻悟,一字讷堂,别号梦东,俗姓马。
少通经史,出家后遍历讲席,博通性相二宗。
后习天台教法,继参广通、粹如,提倡禅净双修。
未几,退居红螺山资福寺,一心弘宣净土。
一时受其化者,遍于南北。
后世尊为净土第十二祖。
有《彻悟禅师语录》等。
晚晴簃诗汇·卷一九七
际醒,字彻悟,一字讷堂,又号梦东,丰润人,本姓马。历主京师广通、觉生寺、红螺山资福寺。有《梦东禅师遗集》。
新续高僧传·净读篇第八之七
释际醒,字彻悟,一字讷堂,别号梦东。姓马氏,丰润人也。幼通经史,薙染后,褊历讲席,博贯性相,而于法华三观、十乘之旨,尤为心得。参广通粹如纯明向上事,师资道合,乃心印焉。后粹如迁万寿,醒遂继席。广通策励后学,每谓“永明延寿禅门宗匠尚归心净土,期生安养,况今末代,尤宜遵承。”于是专主莲宗。寻迁觉生寺,未几,退居红螺山资福寺,衲子依恋追随甚众。醒率性真实,为法为人中心诚恳,始终无厌,平昔示众,一以净土为教。每当讲演辨析两土圣贤苦折乐摄之思,或至泪随声落,而听受之者,亦未尝不涕泗沾襟也。尝云“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以深行愿,持佛名号。此十六字为念佛法门。世间一切重苦,无过生死,生死不了,难免堕落。一念之差,便入恶趣。三途易入而难出,地狱时长而苦重。七佛以来犹为蚁子,八万劫后未脱鸽身。畜道时长已极,鬼狱时长尤倍。久经长劫,何了何休,万苦交煎,无归无救。”每一言之,衣毛卓竖,故当痛念生死,发大菩提心也。且示八事:“一、真为生死,发菩提心,是学道通途。二、以深行愿,持佛名号,是净土正宗。三、摄心专注而念,是下手方便。四、折伏现行烦恼,是修心要务。五、坚持四重戒法,是入道根本。六、种种苦行,是修道助缘。七、一心不乱,是净行归宿。八、种种灵瑞,是往生验證。此八事,修净业者,不可不知也。心能造业,心能转业。心不能转业即为业缚,业不随心转即能缚心。心与道合,心与佛合,即能转业。心随常分,任连作受,即为业缚。一切现前境界,一切当来果报,皆唯业所感,唯心所现。唯业所感,故前境来报,皆有一定,以业能缚心也。唯心所现,故前境来报,皆无一定,以心能转业也。若前境未报,一定之时,忽发广大心,修其实行,心与佛合,心与道合,则心能转业,前境未报,定而不定。又若前境来报,不定之时,而大心忽退,实行有亏,则业能缚心,即前境未报,不定而定。盖吾人生死关头,唯二种力:一者,心绪多端,重处偏坠,此心力也;二者,如人负债,强者先牵,此业力也。业力最大,心力尤大,以业无自性,全依于心,故心重能使业强。今以重心而修净业,故净业强,心重业强,唯西方是趋,则他日报尽命终,定往西方,不生馀处矣。何为重心信深愿切,一切邪说,莫能摇惑,一切境缘,莫能引转。如古德时临命终,六欲天童次第接引皆不去,唯专心待佛,后佛见乃曰佛来也,遂合掌而逝。夫时临命终,四大分张此何时也。六欲天童,次第接引此何境也。苟素常信愿不到十分坚固,当此时此境而能强作主宰乎?如古德可为修净业之金鉴矣。或谓一切诸法,悉皆如梦,同是一梦,修之何益,不知七地以前梦中修道,无明大梦,虽等觉犹眠,唯佛一人始称大觉。当梦眠未开之时,苦乐宛然,但娑婆之梦,从梦入梦,梦之又梦,展转沈迷。极乐之梦,从梦入觉,觉之又觉,渐至于大觉。所以永明云:‘有禅无净土,十人九错路。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此真实语也,学者幸勿忽诸。”嘉庆十五年二月,预知时至,辞诸檀护,曰:“幻缘不久,虚生可惜,各宜努力念佛,他年净土相见也。”临寂前旬日示微疾,命众相助号佛,见空中幢幡无数,自西而来告众曰:“净土示相,吾将西归。”至期面西端坐合掌,凝睇曰:”称一声洪名,见一分好相。”手结弥陀,安详而逝。众闻异香,浮空供奉七日,面貌如生。茶毗获舍利甚多,以嘉庆十五年十二月十七日示寂,世寿七十。拈花寺沙门体宽为之传,所著有《念佛伽陀》一卷,《语录》二卷,中多开示念佛法门。武林钱伊庵居士得之,于其友陈复斋重刻于浙中,其道遂南,读其书而起发其行愿者不少,盖莲池、思齐后,一人而已。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福州长溪人,字邦授,号榕台。
通性理之学,尤精于《》、《》、《》。
梁克家判福州,请维屏至郡庠讲学,一时受业者云集。
著有《易本论》、《韩柳辨疑》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281—1334 【介绍】: 元大都人,字诚夫。
从父宋祯官江陵,问学于儒者王奎文,通性理之学,善为古文。
四十岁时北还。
英宗至治元年进士第一,授翰林修撰。
除监察御史,以敢言称。
累官集贤直学士,兼国子祭酒。
历仕通显,犹僦屋以居。
卒谥正献。
有《至治集》。
元诗选
本字诚夫,大都人。至治元年,为廷试第一人,赐进士及第,授翰林修撰。泰定元年,除监察御史,调国子监丞,移兵部员外郎。二年,转中书左司都事。四年,迁礼部郎中。天历元年,升吏部侍郎。二年,改礼部。至顺元年,累进奎章阁学士院供奉学士。二年,擢礼部尚书。元统元年,进奎章阁学士院承制学士。二年,转集贤直学士,兼国子祭酒经筵官。卒年五十四,制赠翰林直学士、范阳郡侯,谥正献。其弟褧显夫次辑其遗文为四十卷,曰《至治集》,参政许有壬、苏天爵为之序。诚夫材气强毅,不随世俯仰,其文峻洁刻厉多微词。每叹近世文气骫骳为不足尚,务为高古以胜之。盖少时与显夫随父宦游江汉间,日益贫窭,衣食时或不充,故其学精深坚苦,始以诗歌擅名,及闻贡举诏下,复习经义策问。诚夫年四十,始同显夫还京师。兄弟后先擢科第入馆阁,时人以大宋、小宋拟之。
御选元诗姓名爵里
字诚夫,大都人。至治元年廷试第一赐进士,及第授翰林修撰累迁集贤直学士兼国子祭酒经筵官谥正献有至治集四十卷
维基
宋本(1281年—1334年),字诚夫,元朝大都(北京市)人。宋本跟随父亲宋祯为官在江陵,问学于王奎文,跟随儒者王奎文学习性命义理之学,善为古文。自己收门人,讲学近二十年。四十岁时北还京城。元英宗至治元年(1321年)进士第一,授翰林修撰。泰定帝泰定元年(1324年),担任监察御史,以敢言称。曾几次上言,列举时弊,指出“刑政失度,民愤天怨”。调国子监丞。元文宗天历元年(1328年)升吏部侍郎。至顺元年(1330年),进奎章阁供奉学士。次年,擢升为礼部尚书。元统二年(1334年),任集贤直学士,兼国子祭酒。善诗文,历官通显,仍然租赁房屋居住。去世后,谥正献。著有《至治集》四十卷。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82—865 【介绍】: 唐僧。
剑南人,俗姓周。
少出家。
初精究律学,贯通性相诸经。
常讲《金刚经》,时称周金刚。
后皈依禅宗,嗣澧州龙潭崇信,亲侍逾三十年。
武宗时返俗。
宣宗时复为僧。
懿宗咸通初,朗州刺史薛延望邀住朗州德山,四方从学者甚众,时称德山和尚。
德山接机喜用棒詈,呵佛骂祖,学人服其威猛,每即悟入。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七 传宗科(五)
剑南周氏子。幼不群。稍长出家登戒。习复经律。乡里誉之。时达磨之道。方盛行襄汉间。龙潭信禅师名尤振。鉴因挟复造之。见则遽曰。久向龙潭。及乎到来。潭又不见。龙又不现。鉴曰。子亲到龙潭来。一夕久侍立方丈上。将出索烛焉。信授以纸烛。鉴拟接次。信即吹灭之。鉴礼拜。信云见什么便礼拜。鉴云。从今向去。不疑天下老和尚舌头也。明日即辞去。信谓诸徒曰。可中有个汉。牙如剑树。口似血盆。一棒打不回头。他日向孤峰顶上。立吾道在。 鉴抵沩山。从法堂西过东。回顾方丈云。无无。便出。至僧堂前。乃云。也不可草草匆匆。遂具威仪上参。跨门提起坐具唤云。和尚。沩山拟取拂子。鉴喝扬袂而出。沩山晚间问维那云。今日新到僧何在。对曰。那僧见和尚了。便背法堂。著草鞋去也。沩问云。你众人还识者僧否。众云不识。沩云。是僧将来。有把茆盖头。呵佛骂祖去在。住澧阳三十年。属武宗废教。避难于独浮山石室中。大中初。武陵太守薛廷望。再崇葺德山禅院。请鉴居之。上堂云。于己无事。则勿妄求。妄求而得之。亦非得也。汝但无心于事。无事于心。则虚而灵。空而妙。毫𨤲系念。三涂业因。瞥尔情生。万劫羁锁。圣名凡号。尽是虚声。殊相劣形。皆为幻色。汝若求之。得无累乎。及其厌之。又成大患。 鉴一日问维那。今日几人新到。那云八人。鉴云。将来一时生按著。 龙牙问学人。仗镆铘剑。拟取师头时如何。鉴引颈。牙云。头落也。鉴微笑。牙后到洞山举前语。山云。德山道什么。牙云。德山无语。山云。莫道无语。且将德山落底头。呈似老僧。牙省过忏谢。有人举似鉴。鉴云。洞山老人不识好恶。者个汉。死来多少时。救得有什么用处。 雪峰问。从上宗风以何法示人。鉴云。我宗无语句。亦无一法与人。岩头闻云。德山老人一条脊梁骨硬似铁。拗不折。虽然如是。唱教门中。犹较些子。 鉴寻常遇僧到参。多以柱杖打。临济闻之。教侍者参次。待其打时。但接取柱杖。当胸一柱。侍者壹如临济教。鉴便归方丈。待者回举似临济。济云从来疑著者汉。 六年乙酉岁。十二月三日。忽告其徒曰。扪空追向。劳汝心神。梦觉觉非。复有何事。竟坐逝。春秋八十四。戒腊六十五。
宋高僧传·卷第十二 习禅篇第三之五
释宣鉴。姓周氏。剑南人也。生恶荤膻少多英敏。宿赍异操恳愿出尘。大龙不屈于小庭。俊鹗必腾其层汉。既除美饰当预僧流。从受近圆即穷律藏。其诸性相贯习偕通。闻重湖间禅道大兴。乃杭志云游造龙潭信禅师。则石头宗师之二叶也。始唯独居一室。鉴强供侍之。一夕龙潭持一枝火授鉴。鉴接而行。数步且曰。久闻龙潭。到来龙之与潭俱不见欤。信曰。子亲到矣。机与教符。日亲丈室三十馀年。后止澧阳居。无何属武宗搜扬。洎大中还复法仪。咸通初武陵太守薛延望坚请始居德山。其道芬馨四海禅徒辐凑。伏腊堂中常有半千人矣。其于训授天险海深难窥边际。雪峰参见鉴深肯重。以咸通六年乙酉岁十二月三日。忽告诸徒曰。扪空追响劳汝神邪。梦觉觉非复有何事。言讫安坐而化。春秋八十四。僧腊六十五。身据床坐。卓然七日如生在焉。天下言激箭之禅道者。有德山门风焉。今襄邓汉东法孙极盛者是。
高僧摘要·道高僧摘要卷一
简州周氏子。早岁出家。依年受具。精究律藏。于性相诸经。贯通旨趣。尝讲金刚般若。时谓之周金刚。常谓同学曰。一毛吞海。海性无亏。纤芥投锋。锋利不动。学与无学。唯我知焉。后闻南方禅席颇盛。师气不平。遂担青龙疏钞。至澧阳路上。见一婆子卖饼。因息肩买饼点心。婆指担云。这个是什么文字。师曰。青龙疏钞。婆曰。讲何经。师曰。金刚经。婆曰。我有一问。汝若答得。施与点心。若答不得。且别处去。金刚经道。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未审上座点那个心。师无语。遂往龙潭。一夕侍立次。潭曰。更深何不下去。师珍重便出。却回。曰外面黑。潭点纸烛度与师。师拟接。潭复吹灭。师于此大悟。便礼拜。潭曰。子见个甚么。师曰从今向去。更不疑天下老和尚舌头也。至来日。龙潭升座。谓众曰。可中有个汉。牙如剑树。口似血盆。一棒打不回头。他时向孤峰顶上立吾道去在。师将疏钞堆法堂前。举火炬曰。穷诸玄辨。若一毫置于太虚。竭世枢机。似一摘投于巨壑。遂焚之于是礼辞。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一
释纯白,姓支氏,梓人也。
父谦,闻法于松山道者,素衣梵行,以生死为幻。
纯幼承父训,唯唯无违。
一日,跃溪而过,忽焉有省,遂落发受具,遍历成都讲肆,通性相宗。
去而南游,参黄蘖惟胜,亲炙岁馀,未尝一顾。
纯事之益勤,偶晨参入室,胜举目视之,若有所询,纯即诘之曰:“老人两眸炯炯,浮光不定,作么生?
”胜忽失笑,为之印證。
元丰末,胜归蜀,纯负巾钵以从,会成都府帅奏以昭觉为十方,胜乃举纯开山。
纯示众曰:“不超性海,是理事缚,不透声轮,是语言缚。
”于是,净侣靡然向风,讲席一空。
僧归屿 朝代:五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62—936 【介绍】: 五代时僧。
寿春人。
俗姓湄。
住东京相国寺。
通性相,精大小乘。
幼与后梁末帝朱友贞同学,及即位,召见赐紫衣,号演法大师。
有《会要草字》。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三 义解科(三)
姓湄氏。寿春人。父元旭贤而善风鉴。以其宜于出家也。许焉。事开元寺道宗律师。未几。诵通法华仁王等经。弱冠登具。且听习众推讲授。后闻洛阳京兆经论之盛。行访师友。仅十载。综大小乘。该性相宗。若因明俱舍唯识等论。维摩上生经。皆涉渊穷奥。人莫之诘。复就南燕晖公是正之。而新钞未善。加缉治于东京之相国寺。学徒领悟。名达宸听。盖尝与后主。幼同笔研。即位诏访之。知不可逃。乃入觐。时属嘉庆节。方诏绝天下僧道。恩命至屿独赐紫袈裟。演法大师号。两街威仪。迎导至寺。仍诏改东塔御容院为长讲院。俾主讲事。荐以闽帅所贡。贺寿礼物帛三百匹赐之。教门有光。清泰三年三月十日。谓弟子洪演曰。予无常至矣。汝其进脩勿怠。焚香合掌初夜长逝。春秋七十五。僧腊五十五。越十八日。塔于东郊寺庄之东冈。
宋高僧传·卷第七 义解篇第二之四
释归屿。
姓湄氏。
寿春人也。
父元旭知子敏利授以诗书。
诵览记忆弥见过群。
从诸子而窃愿出尘。
父母允其频请。
乃礼本郡开元寺道宗律师为力生焉。
未及周星念通法华仁王二经。
登于弱冠而全戒足。
矜持三行靡旷四仪。
习听新章寺通讲授。
后闻洛京三辅经论盛行。
结侣求师。
仅于十载疏通性相精大小乘。
名数一支因明一学。
俱舍唯识维摩上生。
皆深藏若虚也。
复往南燕就晖公重覆所学。
研朱益丹。
犹慨义章未为尽善。
乃之今东京相国寺。
遂糅新钞讲训克勤门生领悟。
时朱梁后主与屿丱角同学庠序。
狎密情浓隔面年深。
即位半载下诏访之。
屿虽知故旧终岁不言。
事不可逃应召方入。
帝见悲喜交集。
宣赉丰厚。
时属嘉庆节。
曾下敕止绝天下荐僧道恩命。
其年独赐屿紫衣。
仍号演法大师。
两街威仪迎导至寺。
兼敕东塔御容院为长讲院。
时闽帅以圣节进金刚经一藏绢三百匹。
尽赐屿焉。
法侣荣之。
然睹旧钞有所不安未极其理。
遂搜抉精义于三载著成二十卷。
号曰会要草字写毕进呈。
帝览赏叹。
敕令入藏。
屿苦辞乃止。
如是十五年中唱导无怠。
学徒继荣赡。
公相继传持。
至后唐清泰三年十月十日谓门人洪演曰。
余气力惙然无常将至。
汝好住修进。
焚香合掌初夜长逝。
春秋七十五。
僧腊五十五即以其月十八日。
迁塔于京东郊寺庄东冈焉。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白梓州。
飞乌人。
姓支氏。
父谦闻道嵩山道者。
以死生为戏。
白衣而梵行。
尝云。
吾根钝。
不得入圆顿。
愿有子续慧命足矣。
自少闻父诲。
谛听沉思。
有如夙习。
一日过溪。
忽有省。
遂往峨眉山落发。
父子相依游讲。
通性相宗经论。
去之南游。
首谒太平俊公于澧州。
俊谓真吾法子。
付以说法大衣。
白逊谢。
闻黄檗道望造焉。
三年未印可。
操事益勤。
一日胜抬头儗有言。
白咄曰。
这老汉。
胜大笑肯之。
元丰末。
南康郡王。
邀胜诣辇下。
白侍行。
会太学生上书讼博士者。
语连胜。
有旨放归蜀。
门人星散。
白独负巾钵以从。
既至居昭觉。
法筵之盛。
犹黄檗也。
胜将化成都。
帅以继席主化为问。
师曰。
无如白者。
白开法。
遵南方规范。
一洗律居之弊。
不超性海是理事缚。
不透声轮是语言缚。
白上堂语也。
诸方传诵。
靡然向风。
朝散郎冯敢。
奉议郎段玘。
天台山隐者宋放。
唐安文士祖思昱。
皆抠衣执弟子礼。
元祐末。
白水寺僧正阙。
丞相蔡京。
时帅蜀。
命白往。
白不乐。
遂并昭觉辞之。
归旧刹说法。
久之示疾。
颂曰。
风高月冷。
水远天长。
出门无影。
四面八方。
怡然而寂。
显遂嗣其法。
共 12 首 第 1 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