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皇甫氏

相关人物:共 8 位
共 8 首
僧远 朝代:南齐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14—484 【介绍】: 南朝齐僧。渤海重合人。本皇氏子。其先为北地皇甫氏,避难海隅改姓皇。从沙门道凭受学出家。宋孝武帝时渡江住彭城寺。后厌礼俗乃隐入钟山上定林寺。萧道成曾至寺咨访,以老疾辞,未迎送。齐朝建,萧道成为齐高帝,再幸山寺,远持操不动,乃遣使劳问而去。居山蔬食五十余年,涧饮二十余年,世皆仰其高行。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二 弘法科(二)
生皇氏。渤海重合人也。年十六。欲出家。父母不听。因剋苦忏诵。又二年为沙门。从道慧法师受学。通大小乘经论。宋大明中。住彭城寺升明中。住牛落山龙渊寺。年三十一。乃于青州孙秦寺讲授。吐词清彻。风度凝远。一座尽倾。琅琊王僧达有重名于时。特敬礼。造寺以延之。远性仁慈。行青园。脱衣以衣寒者。乞食以食饥者。时大疫。病者相枕。人人料理之。死者为葬。如骨肉。里中化其孝敬。王子鸾造新安寺。荐其毋殷贵人。诏选天下奇德。应选。被徵。大明六年九月。右司谏言。臣闻。邃拱凝居。非期宏峻。奉跪槃伏。岂止让恭。将以昭张四维。缔制八寓。故虽儒法支派。名墨条流。至于崇亲严上。厥繇摩爽。唯浮屠教特异于此。臣等参议以为。沙门接见。皆当尽礼敬之容。诏曰可。远闻叹曰。我剃头沙门。本出家求道。何关于帝王。即曰谢病。移止定林。明帝践祚。迎远为师。不答。建平王景素以栖玄寺致远。又不答。齐太祖将传位。入山访远。辞以老病。足不垂床。太祖诣床下。咨访委悉。及登位。复驾幸远房。以房閤狭小。不容舆盖。驻辇遣使问候而去。远前后居山五十馀年。初犹食。食不继。遂饮涧二十年。以齐永明二年正月。示疾。文慧文宣二王。侍剂药。没寿七十一。帝以书与沙门法献曰。承远上无常。弟子夜中已自知之。远上此去。甚得好处。不必增悲也。诸佳非一二。迟见法师。方可叙瑞梦耳。今正宜为作功德。所须可具疏来也。竟陵王文宣王为塔于南山。
高僧传·卷第八 义解五
释僧远。
姓皇。
勃海重合人。
其先北地皇甫氏
避难海隅故去甫存皇焉。
远幼而乐道。
年十六欲出家。
父母不许。
因蔬食忏诵晓夜不辍。
年十八方获入道。
时有沙门道慧。
高才秀德声盖海岱。
远从受学。
通明数论贯大小乘。
宋大明中。
度江住彭城寺。
升明中于小丹阳牛落山立精舍。
名曰龙渊。
远年三十一。
始于青州孙泰寺南面讲说。
言论清畅风容秀整。
坐者四百馀人莫不悦服。
琅琊王僧达才贵当世。
藉甚远风素延止众造寺。
远赒贫济乏身无留财。
有玄绍比丘。
每给以金贝。
远让而弗受。
尝一时行青园。
闻里中得时气病者。
悯而造之。
见骈尸侣病者数人。
人莫敢近。
远深加痛惋。
留止不忍去。
因为告乞敛死抚生。
恩加骨肉。
宋新安孝敬王子鸾。
为亡所生母殷贵妃造新安寺。
敕选三州招延英哲。
远与小山法瑶南涧显亮。
俱被徵召。
皆推远为元举之首。
大明六年九月有司奏曰。
臣闻邃拱凝居非期宏峻。
拳跪槃伏岂止敬恭。
将欲昭张四维缔制八宇。
故虽儒法枝派名墨条流至于崇亲严上。
厥繇靡爽。
唯浮图为教逿自龙裔。
宗旨缅邈微言沦远。
拘文蔽道在末弥扇。
遂乃凌越典度偃居尊戚。
失随方之妙迹。
迷制化之渊美。
夫佛法以谦俭自牧。
惠虔为道。
不轻比丘遭人必拜。
目连桑门遇长则礼。
宁有屈膝四辈而间礼二亲。
稽颡耆腊而直骸万乘者哉。
故咸康创议元兴载述。
而事屈偏党道挫馀分。
今鸿源遥洗群流仰镜。
九仙赆宝百神从职。
而畿辇之内含弗臣之氓。
阶席之间延抗礼之客。
惧非所以澄一风范详示景则者也。
臣等参议以为沙门接见皆当尽虔礼敬之容。
依其本俗则朝徽有序乘方兼远矣。
帝虽颇信法而久自骄纵。
故奏上之日诏即可焉。
远时叹曰。
我剃头沙门本出家求道。
何关于帝王。
即日谢病仍隐迹上定林山。
及景和之中此制又寝。
还遵旧章。
宋明践祚请远为师。
竟不能致。
其后山居逸迹之宾。
傲世陵云之士。
莫不崇踵山门展敬禅室。
庐山何点汝南周颙。
齐郡明僧绍濮阳吴苞。
吴国张融。
皆投身接足咨其戒范。
后宋建平王景素谓栖玄寺。
是先王经始。
既等是人外。
欲请远居之。
慇勤再三遂不下山。
齐太祖将升位入山寻远远固辞老疾。
足不垂床。
太祖躬自降礼咨访委悉。
及登禅复銮驾临幸将诣远房。
房阁狭小不容舆盖。
太祖欲见远。
远持操不动。
太祖遣问卧起。
然后转跸而去。
远曾不屑焉。
至于寝疾。
文惠文宣伏膺师礼。
数往参候。
时贵卿士往还不绝。
远蔬食五十馀年。
涧饮二十馀载。
游心法苑缅想人外。
高步山门萧然物表。
以齐永明二年正月卒于定林上寺。
春秋七十有一。
帝以致书于沙门法献曰。
承远上无常。
弟子夜中已自知之。
远上此去甚得好处。
诸佳非一不复增悲也。
一二迟见法师方可叙瑞梦耳。
今正为作功德。
所须可具疏来也。
竟陵文宣王又书曰。
远法师一代名德志节清高。
潜山树美四海餐风。
弟子闇昧谬蒙师范。
方欲仰禀仁化用洗烦虑。
不谓比疾奄成异世。
悲痛之心特不可忍。
远上即业行圆通旷劫希有。
弟子意不欲遗形影迹杂处众僧墓中。
得别卜馀地。
是所愿也。
方应树刹表奇刻石铭德矣。
即为营坟于山南立碑颂德。
太尉琅琊王俭制文。
时定林上寺又有法令慧泰。
并善经论继誉于远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67—635 【介绍】: 唐僧。祖籍安定,后徙漳滨。俗姓皇甫。幼年出家于相州云门寺,二十二岁受具足戒。隋文帝时,于长安大禅定道场讲律。唐贞观八年,为太穆皇后建弘福寺于长安,智首为上座。有《五部区分钞》、《四分律疏》。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四 传宗科
出安定皇甫氏
晋玄晏先生裔孙也。
后徙漳滨。
因世居之。
初依相之云门寺稠公上足智旻禅师出家。
旻以为戒诚定慧之本。
首方童稚。
使先服习。
既而其母亦于官寺薙落。
名法施。
八敬五仪。
尼众推重。
然首虽割爱。
尚尔钟情。
欲其夙与法流。
盛沾道味。
乃启于旻。
授以具足。
首寻周访师表。
寔难其人。
如是三载。
始遂素心。
时则年二十有二矣。
虽尝冥感所證。
终未易知。
又祈祷于古佛塔前。
佛现摩顶。
而后益信不疑。
自尔教成行备。
会贯部文道洪之席。
同侣七百。
锋颖如林。
至于研辞覈义。
亢厥宗猷。
则首无与让。
故未至立年。
频升高座。
灵裕法师。
释门之雄伯也。
提携缁属。
亲预末筵。
学者荣之。
隋兴文皇为文穆后造大禅定道场于京师。
以荐冥福。
诏起旻师等。
而首侍入关。
止禅定。
每敷弘之暇。
考定三藏众经辞指。
著五部区分钞三十一卷。
况秦中专奉僧祇。
洪遵律师。
创开四分。
兹则标宗控会。
涣然大通。
负笈之宾。
日填堂宇。
遵亦赞相。
以成其美。
大业初。
诏住大禅定道场。
俄而抽撤馀资。
树双塔于云门故墟。
以表出家受戒之地。
贞观初。
天竺三藏主翻译事。
诏證律义。
八年诏充弘福寺上座。
盖高宗在东宫。
而皇后穆氏薨背。
故建兹寺。
以慰圣善之思。
尤欲致首。
以严其纪纲云。
九年四月二十二日。
以宿疾加剧而卒。
寿六十九。
讣闻。
皇上哀悼。
诏丧事所须。
有司务令周备。
仍赐葬地十亩于京城西郊之龙首原。
仆射房玄龄。
詹事杜正伦。
皆受戒弟子。
共勒碑以播芳烈。
许敬宗撰文。
首终始开讲。
仅百遍。
抑固其勤于弘演如此。
续高僧传·卷第二十二 明律下
释智首。姓皇甫氏。其源即安定玄晏先生之后也。家世丘园素居物表。随官流寓徙宅漳滨。而幼抱贞亮夙标雄杰。髫年离俗驰誉乡邦。初投相州云门寺智旻而出家焉。旻亦禅府龙骧心学翘望。即稠公之神足也。以首岁居学稚且略禁科。权示五门拥其三业。而神慧所指不慕下流。览属遗教戒为师本。定慧众善自此而繁。义理相符敢违先诰。所以每值律徒潜声咨问。随闻弘范如说修行。由是五众分騼。莫不就而请谒。俄而母氏辞世。复入道门。名为法施。住于官寺。深修八敬遵重五仪。志欲预有。制门誓愿奉而承则。然尼众在道。染附情深戒约是投。率多轻毁。而施割爱从道履正栖心。威服尼流声高魏土。自玄化东被未有斯踪。以首膝下相亲素钟华望。施欲早服道味濡沫戒宗。乃启旻授其具足。而未之许也。便内惟正检外讯侪章。恭附遵修缉谐伦伍。旻察其仪轨默而识之。知其风骨坚深乃许其受戒。首以缘成之法事假明贤。恐薄坠行门便有沦道器。乃周访郑卫盛德胜人。不累年期必邀登讣。时过三载方遂素怀。二十有二方禀大戒。虽从师授而得否未知。乃于古佛塔前请祈显證。蒙降佛摩顶身心安泰。方知感戒有实。自尔旦夕咨访挺出恒标。虽教所未闻。而行仪先备。及寻律部多会其文。明若夙知更陶神府。其有事义乖滞者。皆汰浍相融冥逾合契。后听道洪律席。同侣七百锋颖如林。至于寻文比义。自言迥拔。及玄思励勇通冠群宗。刚正严明风飙遗绪者。莫尚于首矣。故未至立年频开律府。懿德敏行咸共器之。灵裕法师道振雄伯范超伦等。亲管缁属预在下筵。时共美之重增荣观。会隋高造寺远召禅宗。将欲广振律诠流晖帝壤。若不附定通戒。行学无归。遂随师入关止于禅定。解既冥通声光三辅。初达天邑具览篇章便更博观。新解润以前闻。有识悟其玄规。更开讲肆既副本愿。登即然之。每日处众敷弘。馀时却扫寻阅。于是三藏众经四年考定。其有词旨与律相关者。并对疏条会其前失。自律部东阐六百许年。传度归戒多迷体相。五部混而未分。二见纷其交杂。海内受戒。并诵法正之文。至于行护。随相多委师资相袭。缓急任其去取。轻重互而裁断。首乃衔慨披栝往往发蒙。商略古今具陈人世。著五部区分钞二十一卷。所谓高墉崇映天网遐张。再敞殊文统疏异术。群律见翻四百馀卷因循讲解。由来一乱。今并括其同异。定其废立。本疏云师所撰。今缵两倍过之。故得诸部方驾于唐衢。七众周睇于贞观者。首之力矣。但关中专尚素奉僧祇。洪遵律师创开四分。而兼经通诲。道俗奔随。至于传文律仪盖蔑如也。首乃播此幽求便即对开两设。沈文伏义。亘通古而未弘。硕难巨疑。抑众师之不解。皆标宗控会。释然大观。是由理思淹融。故能统详决矣。使夫持律之宾日填堂宇。遵亦亲于法座命众师之。相成之道不忘。弘赞之功靡替。遂得知归秦土。莫不宗猷法镜。始于随文末纪。终于大渐之前。三十馀载独步京辇无敢抗衡敷演所被成匠非一所以见迹行徒知名唐世者。皆是首之汲引。寔由匡弼之功。而复每升法宇规诫学徒。微涉滥非者为停讲坐。或有堕学者皆召而诲喻。闻者垂泣无不惩革。大业之始。又追住大禅定道场。今所谓大总持寺是也。供事转厚弥所遗削。顾以道穆帝里化移关表旧土凋丧流神靡依。乃抽撤什物百有馀段。于相州云门故墟。今名光严山寺。于出家受戒二所双建两塔。蓥以珠宝饰以丹青。为列代之仪表。亦行学之资据。各铭景行树于塔右。贞观元年。有天竺三藏大赍梵本拟译唐文。乃诏所司搜扬英达。佥议所及遂处翻传。其有义涉律宗。皆咨而取正。至于八年。上以圣善早丧远感难陈虽化满天下而罔极之情未展。奉为太穆皇后。于宫城之西造弘福寺。广延德望咸萃其中。恐侥倖时誉妄登位席。以首道素严正不滥邀延。百辟上闻。召为弘福上座即总纲任采擢僧伦。其有预在徵迎。莫不咨而趣舍。使夫众侣云会等嗅如兰不肃成规流芳不绝。自爰初开讲誓穷百遍。必得果心夕死可矣。始于漳表终至渭滨。随方陶诱恰穷本愿。庆本所念未几而终。详诸物议可为知命以贞观九年四月二十二日。宿疹再加。卒于所住。春秋六十有九。皇上哀悼。下敕令百司供给。丧事所须务令周备。自隋至唐。僧无国葬。创开摸揩。时共重之。仆射房玄龄。詹事杜正伦。并诸公卿。并亲尽哀诉崇戒范也。至二十九日。装办方具。时惟炎夏而尸不腐臭。众共嗟之。斯持戒力也。诸寺门学竞引素幢充诸街巷。官给地十亩于京城西郊之龙首原。县夫三百筑土坟之。种柏千株于今茂矣。慕义门学共立高碑。勒于弘福寺门。许敬宗为文。初律师弘化终始有闻。博见之举通古罕例。自讲士交竞救习昔传。雠勘群宗多乖名实。非夫积因往世。故得情启天乘。数百年来收宗始定。兼勤于听说重于行事。随务造仪皆施箴艾。每于晦望说戒先具法物。花香交饰蓥发堂中。预在听徒合掌跪坐一众兢竦。终于前事说欲陈净偏所诫期。每讲出罪濯诸沈累。故持律之士多往参焉。自终世后此事便绝。余尝处末座向经十载具观盛化。不觉谓之。生常初未之钦遇也。乃发愤关表具觌异徒。溢目者希将还京辅。忽承即世行相自崩。返望当时有逾天岸。呜呼可悲之深矣。

人物简介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俗姓皇甫,京兆(今陕西西安)人。少出家,住长安大兴善寺。游心佛典,兼通儒道,善于著述,亦工赋咏。曾助日照、实叉难陀等译经。高宗永隆二年(681)著《十门辨惑论》3卷,今存。其有文集,已逸。《宋高僧传》卷一七有传。《林间录》卷上收录其诗偈1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全唐文·卷九百十二
复礼俗姓皇甫氏。出家住兴善寺。永隆二年。诏问释典稽疑十条。复礼撰十门辨惑论三卷上进。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四 弘法科(四)
生京兆皇甫氏
虚静寡欲。
游心内学。
出家住兴善寺。
颇以赋咏之工。
为名士所过从。
三藏地婆河罗。
实叉难陀等。
译大庄严论华严经等。
皆承诏缀文正义。
永隆二年。
太子文学权无二。
述释典所疑十条。
以问。
因为徵诘剖析。
以辟其凝滞。
假设宾主。
撰十门辨惑论三卷。
以贻之。
无二复书有曰。
续晨凫之足。
凿混沌之窍。
百年之疑。
一且顿尽。
永遵觉路。
长悟迷源。
爇烦恼之薪。
餐涅槃之饭。
请事斯语。
以卒馀年。
其为外教之士。
悦服如此。
加复深综玄机。
特契心法。
作真妄颂。
天下尤传播。
草堂宗密独见许焉。
有文集行世。
宋高僧传·卷第十七 护法篇第五
释复礼。京兆人也。俗姓皇甫氏。少出家住兴善寺。性虚静寡嗜欲。游心内典兼博玄儒。尤工赋咏善于著述。俗流名士皆仰慕之。三藏地婆诃罗实叉难陀等译大庄严华严等经。皆敕召礼令同翻译缀文裁义。实属斯人。天皇永隆二年辛巳因太子文学权无二述释典稽疑十条。用以问礼。请令释滞。遂为答之。撰成三卷。名曰十门辩惑论。宾主酬答剖析稽疑。文出于智府。义在于心外。如斯答对坚阵难摧。赤幡曳而魔党降。天鼓鸣而脩罗退。权文学所举稽疑数义也。于馀则难在礼殊易何邪。盖不知教有弛张文存权实。谓为矛盾。故行吊伐之师。如小偏裨须请军门之命。无二既披来论全释旧疑。乃复书云。续晨凫之足凿混沌之窍。百年之疑一朝顿尽。永遵觉路长悟迷源。爇烦恼之薪。餐涅槃之饭。请事斯语以卒馀年云。此虽一时之解纷。实为万代之龟鉴也。礼之义学时少比俦。兼有文集行于代。加复深综玄机特明心契。作真妄颂问天下学士。击和者数人。当草堂宗密师铨择臻极。唯清凉澄观得其旨趣。若卢郎之米粒矣。馀未体礼师之见。故唐之译务礼为宗匠故惠立谓之译主。译主之名起于礼矣。妙通五竺融贯三乘。古今所推世罕伦匹。其论二轴编入藏。酬外难之攻。但用此之戈盾也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66 【介绍】: 唐僧。邓州南阳人,徙居扬州,俗姓张。及壮,忽信佛理,舍妻儿出家。登戒后,颇了禅旨。寻住洛阳广爱寺。武宗会昌中被迫归俗。宣宗初,仍归旧寺。卒年八十余。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七 传宗科(五)
姓张氏。
其先南阳人。
后徙广陵。
性倜傥。
为乡里所畏服。
有善相者。
谓曰。
子身八尺。
眉目秀朗。
他日必荷荣寄。
谏曰。
素不愿仕进。
未知所以荣寄也。
曰非独以仕进为荣寄。
方壮岁。
忽谢遣妻子。
求薙染。
甫登戒品。
因悟心宗。
寻挂锡于洛下广孝寺。
慕道之宾。
纷然参访。
民间尤敬事之。
设食必位对宾头卢尊者曰。
固生罗汉也。
会昌沙汰。
谏乌帽麻袍。
皇甫氏温泉之别业匿焉。
夏尝入定于后冈乔木下。
一日雷电。
风雨大作。
他在者皆惊走。
谏跏趺坐自若。
徐向空叱曰。
恶畜生敢尔。
大中初。
归洛下。
时广陵所生之子长矣。
偶来觐。
遇谏于院门不识也。
乃从问所在处。
谏诡指之曰。
东南。
子去。
因阖户不复出。
咸通七年。
丙戌夏。
遍诣檀越辞别。
且戒诸弟子玄章等。
秋七月朔。
旦起盥手焚香。
称慈氏如来。
右胁卧而逝。
年八十馀矣。
玄章等。
送尸于建春门外尸陀林。
施诸鸟兽。
三日视之。
肌貌如生。
卒无侵毁者。
于是又以西竺法焚之。
收合馀烬。
起白塔于道旁。
宋高僧传·卷第十二 习禅篇第三之五
释从谏。
姓张氏。
本南阳人也。
徙居广陵生于淮甸焉。
为性倜傥器宇崇峙。
于闾里间为时畏服。
遇相工曰。
子身长八尺眉目秀朗。
他日必荷荣寄。
谏曰。
心不愿仕于荣寄何有。
相工曰。
所寄荷不可测也。
越壮室之年。
忽深信佛理。
遂舍妻孥求僧披剃焉。
甫登戒地颇护心珠。
因悟禅那顿了玄理。
方数十载同好之者自远而来请问。
谏一一指订俾其开觉。
寻游洛下广爱寺挂锡。
时禅客鳞集。
如孝子之事父母焉。
洛中有请谏设食。
必排位对宾头卢尊者。
其为人之钦奉皆此类矣。
属会昌四年诏废佛塔庙。
令沙门复桑梓。
亦例澄汰。
乃乌帽麻衣潜于皇甫氏之温泉别业后冈上。
乔木骈郁巨石砥平。
谏于夏中常就此入定。
或补毳事。
忽遇颓云驶雨霆电击石烈风兼至。
凡在此者惊奔恐慑。
谏唯欣然加趺而坐。
若无所闻者。
或问谏曰。
恶畜生何尔。
大中初宣皇诏兴释氏。
谏还归洛邑旧居。
其子一日自广陵来觐。
适与谏遇于院门。
威貌严庄不复可识。
乃问曰。
从谏大德所居。
谏指之东南可寻。
其子既去。
遂阖门不出。
其割裂爱网又若此也。
咸通七年丙戌岁夏五月。
忽出诣檀越家。
辞别曰。
善建福业。
贫道秋初当远行。
故相闻耳。
至秋七月朔旦。
旦盥手焚香念慈氏如来已。
右胁而卧。
呼门人玄章诫之曰。
人身难得而易失。
急急于物无心无为流转。
无生灭法一切现存。
今乃生也有涯。
暂与尔别。
是日无疾而化。
行年八十馀矣。
玄章等奉遗旨。
送尸于建春门外尸陀林中施诸鸟兽。
三日复视之肌貌如生。
一无近者。
遂以饼饵覆之。
经宿有狐狼迹。
唯啖所覆身且俨如。
乃议用外国法焚之。
收合馀烬起白塔于道傍。
人尤归信香火不绝焉。
次有杭州径山院释鉴宗。
湖州长城人也。
姓钱氏。
即礼部侍郎徽之孙。
父晟有疾。
宗割股肉馈啖之绐云。
他畜之肉。
未几病间。
孝誉闻于亲里。
乃求出家。
时州开元寺有上都临坛十望大德内供奉高闲。
闲善草隶。
尝对懿宗御前书。
甚高华望。
宗誓礼为师。
后出学涉通净名思益经。
遂常讲习。
闲公亦示其笔法。
渐得凤毛焉。
倏往谒盐官悟空大师。
随众参请顿彻心源。
却复故乡劝人营福。
咸通三年辛巳巡历名山。
遂止天目东峰径山焉。
道俗归心恢扬法教。
出弟子尤者天童山咸启。
敕赐紫衣。
背山行满皆分枝化物。
至七年丙戌闰三月五日示灭。
迁塔于大寂岩下。
梁乾化五年吴越国王尚父钱氏表请。
追谥大师曰无上。
祖门传号为径山第二祖。
时吴兴沈修者。
自号白牙先生。
述德为赞记焉。
神僧传·卷第九
释从谏。姓张氏。南阳人。徙居广陵为土著姓。身长八尺眉目魁奇。越壮室之年忽顿悟真理。遂舍妻子从披削焉。于是研精禅观心境明白。不逾十载耆年宿德皆所推服焉。及来洛师遂止敬爱寺。既年德并成缁黄所宗。每赴供皆与宾头卢尊者对食。其为人天钦奉若此。唐武宗嗣历改元会昌。爱驭凤骖鹤之仪。薄点黑降龙之教。乃下郡国毁庙塔令沙门复。初谏公乃乌帽麻衣潜于皇甫枚之温泉别业。后冈上乔木骈郁巨石砥平。谏公夏日常于中入寂。或补毳事。忽一日颓云驶雨。霆击石傍。诸兄走往林中。谏公恬然跏坐若无所闻者。诸兄致问。徐曰。恶畜生而已。至大中初宣宗复兴内教。谏公归东都故居。其子自广陵来觐。适与谏遇于院门。威貌崇严不复可识。乃拜而问从谏所居。谏公指曰。近东头。其子既去遂阖门不出。其割裂爱网又如此。咸通丙戌岁夏五月。忽遍诣所向信家。皆谓曰。善建福业。贫道秋初当远行。故相别耳。至秋七月朔。清旦盥手焚香念慈氏如来。遂右胁而卧。呼门人玄章等诫曰。人生难得。恶道易沦。唯有归命释尊励精梵行。龙华会上当复相逢。生也有涯与尔少别。是日无疾奄化。行年八十馀矣。玄章等奉遗旨送尸于建春门外尸陀林中施诸鸟兽。三日复视之。饥貌如生无物敢近。遂覆以饼饵。经宿有狼狐迹。唯啖饼饵而丰肤宛然。乃依天竺法阇维讫。收馀烬起白塔于道傍。春秋奉香火之荐焉普闻。

人物简介

简介
王胄(955年—981年),高丽王朝第五任君主(975年—981年在位)。
字长民,父为高丽光宗王昭,母为大穆王后皇甫氏
965年被立为太子,975年即位后平反冤狱,推行田柴科制,但沉湎享乐,在位六年即病重,禅位于堂弟王治,旋薨。
庙号景宗,谥号献和,葬于荣陵。
王诵 朝代:北宋

人物简介

简介
王诵(980年—1009年),字孝伸,高丽王朝第七任君主(997年—1009年在位)。
他是高丽景宗王胄之子,母亲是献哀王后(千秋太后)皇甫氏
王询 朝代:北宋

人物简介

简介
王询(992年—1031年),字安世,高丽王朝第八任君主(1009年—1031年在位)。
他的父亲是高丽太祖的儿子王郁(高丽安宗),母亲是高丽太祖的孙女献贞王后皇甫氏(孝肃王后)。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479—1511 【介绍】: 明吴县人,字昌毅。弘治十八年进士,授大理左寺副,坐失囚,贬国子博士。少精文理,长称文雄,诗甲海内,名满士林。跻身江东三才子、吴中四才子、前七子和十才子之列。著有《迪功集》、《谈艺录》等。
槜李诗系·卷三十九
字昌谷吴县人官博士
御选明诗姓名爵里
字昌榖,一字昌国,吴县人。弘治乙丑进士,除大理寺左寺副左迁国子博士有迪功集又叹叹焦桐鹦鹉花间野兴自惭等集
明诗纪事·丁签·卷二
祯卿字昌谷,一字昌国,吴人。
弘治乙丑进士,除大理寺左寺副,降国子博士。
有《迪功集》六卷,又有《叹叹》、《焦桐》、《鹦鹉》、《花间》、《野兴》、《自惭》等集。
(《四库总目》:祯卿论诗宗旨见于《谈艺录》及《与李梦阳第一书》。
如云:「古诗三百可以博其源,遗篇十九可以约其趣,乐府雄高可以励其气,《离骚》深永可以裨其思。
」又云:「绳汉之武,其流也犹至于魏;宗晋之体,其弊不可以悉。
」据其所谈,仍北地摹古之门径。
特梦阳才雄而气盛,故枵张其词;祯卿虑澹而思深,故密运以意。
当时不能与梦阳争先,日久论定,亦不与梦阳俱废。
《国宝新编》:昌谷专门诗学,究订体裁,上探《骚》、《雅》,下括高、岑,取充栋之草,删存百一,成一家之言,至今海内奉如圭璧。
皇甫涍《少玄集》:诗之为艺,独异众体。
昌谷韵度鲜朗,情言超莹,而原其趣,参之以神,要其构,极之以变。
考则古昔,往往冥契。
君之于诗,可以继轨二晋,标冠一代。
《皇甫汸司勋集》:徐集独综菁英,莫可瑕类,非其佳秽自得,去取过严乎?
环溪诗话》:徐迪功诗如洞天仙子,偶落人间,不作风尘中语。
《艺苑卮言》:徐昌谷诗如白云自流,山泉泠然,残雪在地,掩映新月。
又如飞天仙人,偶游下界,不染尘俗。
昌谷自选《迪功集》,咸自精美,无复可憾。
皇甫氏为刻《外集》,袁氏为刻五集,即少年所称「文章江左家家玉,烟月扬州树树花」者是已。
不知舞阳、绛、灌既贵后,为人称其屠狗吹箫,以为佳事,宁不泚颡。
王世懋《艺圃撷馀》:诗有必不能废者,虽众体未备,而独擅一家之长。
如孟浩然洮洮易尽,止以五言隽永,千载并称王、孟。
明其徐昌谷、高子业乎?
二君诗大不同,而皆巧于用短。
徐能以高韵胜,有蝉蜕轩举之风;高能以深情胜,有秋闺怨妇之态。
更千百年,李、何尚有废兴,二君必无绝响。
《国雅》:徐昌谷豪纵英裁,格高调雅,驰骋于汉唐之间,婉而有味,浑而无迹,诸体高妙,都无累句可删。
《续吴先贤赞》;徐昌谷初与唐寅、文壁游,其诗逸丽。
迨见李一何制作,遂变而益遒,研极诗之变。
逆其初,由卿云以来,至西京之盛,沿魏、晋而下,其所攻论甚严,谈艺之作,出钟嵘矣。
吴之文自昌谷始变而为六代。
《王稚登晋陵集》:武宗之时,文士辈出。
李君赤帜于关西,徐子白眉于东海。
李资弘亮,徐学精深。
长才绝力,则徐不逮李;清声古色,则李不逮徐。
《明诗选》:陈卧子曰:「昌谷似与仲默同源,然仲默俊逸,昌谷矜贵,又自有殊。
」宋辕文曰:「昌谷如秋夜银河,烂烂垂地。
何、李刻意少陵,迪功独宗太白,不若嘉清时七子同境也。
」 王士禛《居易录》:徐昌国《谈艺录》:「未睹钧天之美,则《北里》为工;不咏《开雎》之乱,则《桑中》为隽。
」当是既见空同之后,深悔其吴耳!
田按:昌谷才力不及李、何富健,而清词逸格,矫矫出群,不授后人指摘。
良由存诗不多耳。
《谈艺》一录,清言微旨,可俪严沧浪。)
维基
徐祯卿(1479年—1511年),字昌榖,又字昌国。直隶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人。明代文学家。其先常熟县人,迁居吴县。早年学文于吴宽,学书法于李应祯。年少时,与同郡祝允明、唐寅、文徵明并称“吴中四才子”。十六岁成《新倩集》,弘治十四年以国子生辛酉科应天乡试第七十二名举人。弘治十八年(1505年)登乙丑科进士。因其貌不扬,不得入翰林,授大理左寺副。与李梦阳、何景明交游。因犯人逃亡牵连,降国子监博士。正德六年(1511年)卒,年仅三十三岁。《明史·文苑》有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