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皇甫枚

相关人物:共 4 位
共 4 首

人物简介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失其姓名。
唐代小说《非烟传》中人物名。
二人同与武公业游,武公业妾步非烟死,二人作诗吟其事,见皇甫枚三水小牍·非烟传》。
全唐诗》各存诗1联。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79—831 【介绍】: 唐河南人,字微之。历举明经、书判拔萃、才识兼茂明于体用诸科,宪宗元和初拜左拾遗。论事为执政者所忌,出为河南尉,复迁监察御史。与内官争厅,贬江陵士曹参军。元和末召拜膳部员外郎。穆宗长庆中,荆南监军宦官崔潭峻进其歌词于帝,擢知制诰,进中书舍人、翰林学士承旨,进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因裴度弹劾而罢相,出为越州刺史、浙东观察使。文宗大和中,官武昌节度使,卒。稹诗风平易,与白居易齐名,时称元白,号“元和体”。宫中呼为“元才子”。在越州与窦巩唱和,号“兰亭绝唱”。所作传奇《会真记》为后来《西厢记》所本。有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79—831 字微之,别字威明,排行九,洛阳(今属河南)人。北魏鲜卑族拓跋部后裔。八岁丧父,受异母兄排挤,随生母郑氏远赴凤翔,依倚舅族。贞元九年(793)以明经擢第。十九年,登书判拔萃科。元和元年(806),登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元稹受知于宰相裴垍,任监察御史,勇于弹劾,得罪宦官权贵,贬为江陵府士曹参军。历通州司马、虢州长史。自裴垍去世,元稹政治上失去倚靠,转而依附宦官崔潭峻。元和十四年,回朝任膳部员外郎。次年,得崔潭峻援引,擢祠部郎中、知制诰,迁中书舍人,充翰林学士承旨。长庆二年(822),以工部侍郎同平章事。居相位三月,为李逢吉所倾,出为同州刺史,历浙东观察使、尚书左丞、武昌军节度使,卒于镇。其生平见白居易所撰墓志铭,新、旧《唐书》本传,及今人卞孝萱所著《元稹年谱》。元稹为著名之传奇作家和诗人。其诗与白居易齐名,并称“元白”。风格相近,合称“元白体”。元稹诗歌创作中,乐府诗占重要地位。素推崇杜甫之创作,继承其“即事名篇”之精神,与李绅、白居易等一同创作新乐府。其后,又与刘猛、李馀一同创作“虽用古题,全无古义”、“颇同古义,全创新词”之古乐府。在元稹诗中,艳体诗与悼亡诗最具特色。前者大多是追念少时情人之作,后者则为悼念亡妻韦丛而作。在诗歌形式方面,“古人酬唱不次韵,此风始盛于元、白,皮、陆”(宋严羽《沧浪诗话·诗评》)。元稹与李绅合撰《莺莺传》及《歌》,是贞元、元和间新兴之传奇体裁(参阅今人陈寅恪《元白诗笺證稿》第一章)。评者认为:“中唐诗以韩、孟,元、白为最。韩、孟尚奇警,务言人所不敢言;元、白尚坦易,务言人所共欲言。……此元、白较胜于韩、孟。”(清赵翼《瓯北诗话》卷四)元稹诗文合集,名《元氏长庆集》,《四部丛刊》本及文学古籍刊行社影印钞本较通行,中华书局《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本《元稹集》较完备。注本有今人杨军《元稹集编年笺注》。《全唐诗》编其诗为28卷。《全唐诗外编》及《全唐诗续拾》补诗10首,断句53。
唐诗汇评
元稹(779-831),字微之,河南(今河南洛阳)人。贞元九年(793),以明经登第,十八年,举书判拔萃科,授秘书省校书郎。元和元年,复登制举甲科,授左拾遗,贬河南尉。四年,拜监察御史,奉使东川,又分司东台,以执法不回触怒权贵,贬江陵士曹参军。九年,移唐邓从事,历通州司马、虢州长史。十四年,征为膳部员外郎,累迁祠部郎中知制诰、翰林学士、中书舍人。长庆二年二月,拜相,六月,出为同州刺史。次年,授浙东观察使。大和三年,入为尚书左丞,寻出为武昌节度使,卒于镇。稹与白居易为至交,同倡新乐府,唱和极多,世称“元白”,诗称“元白体”。有《元氏长庆集》一百卷,又《小集》十卷,均佚。宋人辑有《元氏长庆集》六十卷行世。《全唐诗》编诗二十八卷。
黄鹤楼志·人物篇
元稹(779~831) 唐代诗人、文学家。
字微之,别字威明,河南洛阳人,北魏昭成帝拓跋什翼犍十世孙。
少时即有才名,贞元十九年(803)以明经登第,授秘书省校书郎,曾任江陵府士曹参军、翰林承旨学士等职,官至宰相(同平章事)。
卒于江夏(武昌)武昌军节度使任所,追赠尚书右仆射。
与挚友白居易共倡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
有《元氏长庆集》。
曾数次在黄鹤楼宴游,其副手窦巩诗云:“时奉登楼宴,闲休上水船。
皇甫枚《元稹烹鲤得镜》云:“丞相元稹之镇江夏也,尝秋夕登黄鹤楼。
”《太平广记》中亦载有元稹在黄鹤楼“烹鲤得镜”的轶事。
全唐文·卷六百四十七
稹字微之。河南人。擢明经判入等。补校书郎。元和元年举制科。对策第一。拜左拾遗。穆宗朝擢祠部郎中知制诰。入翰林为承旨学士。长庆二年进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贬同州刺史。改浙东观察使。太和四年拜武昌节度使。卒年五十三。赠右仆射。

作品评论

白居易《河南元公墓志铭》
(稹)尤工诗,在翰林时,穆宗前后索诗数百篇,命左右讽咏,宫中呼为“元才子”,自六宫两都八方至南蛮东夷国,皆写传之。每一章一句出,无胫而走,疾下珠玉。
顾陶《唐诗类选沿序》
若元相国稹、白尚书居易,擅名一时,天下称为“元白”、学者翕然,号“元和诗”。
杜牧《唐故平卢军节度巡官陇西李府君墓志铭》
述李戡语:自元和己来,有元、白诗者,纤艳不逞,非庄士雅人,多为其所破坏。流于民间,疏于屏壁,子父女母,交口教授,淫言媟语,冬寒夏热,入人肌骨,不可除去。吾无位,不得用法以治之。
诗人主客图
广大教化主:白居易。……入室三人:张祜、羊士谔、元稹。
黄滔《答陈磻隐论诗书》
大唐前有李、杜,后有元、白,信若沧溟无际,平岳干天,
韦毂《才调集序》
暇日因阅李、杜集,元、白诗,其间天海混茫,风流挺特。
《旧唐书•元稹传》
稹聪警绝人,年少有才名,与太原白居易友善。工为诗,善状咏风态物色,当时言诗者称“元白”焉。自衣冠士子,至闾阎下俚,悉传讽之,号为“元和体”。
苏轼《祭柳子玉文》
元轻白俗。
谢迈《书元稹遗事》
稹与白居易同时,俱以诗名天下,然多纤艳无实之语,其不足论明矣。
岁寒堂诗话
元、内、张籍诗,皆自陶、阮中出,专以道得人心中事为工,本不应格卑。但其词伤于太烦,其意伤于太尽,遂成冗长皂陋尔。比之吴融、韩偓俳优之词,号为格卑,则有间矣。若收敛其词,而少加含蓄,其意味岂复可及也!
《臞翁诗评》
元微之如李龟年说天宝遗事,貌悴而神不伤。
诗林广记
高秀实云:元微之诗,艳丽而有骨。
后村诗话
元、白皆唐大诗人。余观古作者必以艰深文浅近,必以尖新革尘腐,二公独不然。
元好问《论诗三十首》
排比铺张特一途,藩篱如此亦区区。少陵自有连城璧,争奈微之识赋玞。
唐才子传
稹诗变体,往往宫中东色皆诵之,呼为才子。然缀属虽广,乐府专其警策也。
诗谱
白诗祖乐府,务欲为风俗之用。元与白同志。白意古词俗,元词古意俗。
诗镜总论
元、白潦倒成家,意必尽言,言必尽兴,然其力足以达之。微之多深着色,乐天多浅着趣;趣近自然,而色亦非貌取也。总皆降格为。凡意欲其近,体欲其轻,色欲其妍,声欲其脆:此数者,格之所由降也。元、白偷快意,则纵肆为之矣。
唐诗归
钟云:元、白浅俚处,皆不足为病,正恶其太直耳。诗贵言其所欲言,非直之谓也;直则不必为诗矣。又二人酬唱,似惟恐一语或异,是其大病。所谓同调,亦不在语语同也。
唐音癸签
唐七言歌行……太白、少陵,化而大矣,能事毕矣。降时钱、刘,神情未远,气骨顿衰。元相、白傅,起而振之,敷演有馀,步骤不足。
唐音癸签
元微之以杜之铺陈终始,排比故实,大或千言,小犹数百,为非李所及。白乐天亦云:杜诗贯穿古今,诊缕格律,尽善尽美,过于李。二公盖专以排律及五言大篇定李、杜优劣,不知杜句律之高,自在才具兼该,笔力变化,亦不专在排比铺陈,贯穿诊缕也。深于杜者,要自得之。
《诗源辨体》
元微之少年与白乐天角靡骋博,故称“元白”,然元实不如白。白五言古入录者,虽长篇而体自匀称,意白联络;元体多冗漫,意多散缓,而语更轻率,可采者不能十一。……故知微之本非乐天俦耳。
《诗源辨体》
东坡言“元轻白俗”,昔人谓为定论。尝读微之《连昌宫词》及七言律一二入选者,声气似胜,乌得为轻?既而读其集,惟五言排律长篇及窄韵者稍工,馀不免太轻率耳。
《诗源辨体》
元不如白,乃是功有疏密,非才有大小也,观张文潜沦乐天,及微之《酬乐天诗序》,便可知矣。
《载酒园诗话又编》
诗至元白,实又一大变。两人虽并称,亦各有不同。选语之工,白不如元;波澜之阔,元不如白。白苍莽中间存古调,元精工处亦杂新声。既由风气转移,亦自材质有限。
《唐音审体》
元、白号称大家,皆以长篇擅胜,其于七肓八句,竟似无意求工。
《唐音审体》
元相用笔专以段落曲折见奇,亦前古所未有。其大篇多冗长,《才调集》所载多靡艳。
《唐音审体》
元相诗以风致宕逸自喜,世因有“元轻”之目……元白绝唱,乐府歌行第一,长韵律诗次之,七言四韵又其次也。
香祖笔记
李长吉诗云:“骨重神寒天庙器。”“骨赏神寒”四字,可喻诗品。……元、白正坐少此四字,故其品不贵。
原诗
元稹作意胜于白,不及内舂容暇豫。白俚俗处而雅亦在其中,终非庸近可拟。二人同时得盛名,必有其实,俱未可轻议也。
《唐诗别裁》
白乐天同对策,同倡和,诗称“元白体”,其实远不逮白。白修直中皆雅音,元意拙语纤,又流于涩。东坡品为“元轻白俗”,非定论了。
一瓢诗话
元、白诗,言浅而思深,意微而词显,风人之能事也。至于属对精警,使事严切,章法变化,条理井然,其俚俗处,而雅亦在其中,杜浣花之后不可多得者也。盖因元和、长庆间,与开元、天宝时,诗之运会,又当一变,故知之者少。而其即用现前俚语,如“矮张”、“短李”之类,断不可学。
随园诗话
元、白在唐朝所以能独竖一帜者,正为其不袭盛唐窠臼也。
石洲诗话
张、王已不规规于格律声音之似古矣,至元、白乃又伸缩柚换,至于不可思议,一层之外,又有一层,古人必无依样临摹以为近者也。
石洲诗话
诗至元、白,针线钩贯,无乎不到:所以不及前人者,太露太尽耳。
《读雪山房唐诗钞•七律凡例》
元微之太近甜俗,一篇而外,不可强登也。
三唐诗品
其源与香山同出一科,而气格就衰,神情又减,《遣兴》诸章,情然苕秀,知非刻意之作;惟其璆然天籁,乃偶得之。《江陵三梦》,则潘岳悼亡,江淹清减,情至文生,古今一致,《曲江》百韵,与乐天讽喻同规。《连昌》一篇,足媲华清《长恨》。
《元白诗笺证稿》
微之自编诗集,以悼亡诗与艳情分归两类……微之以绝代之才华,抒写男女生死离别悲欢之情感,其哀艳缠绵,不仅在唐人诗中不可多见,而影响于后来之文学者尤臣。
《元白诗笺证稿》
读微之打题乐府,殊觉其旨趣丰富,文采艳发,似胜于其新题乐府。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66 【介绍】: 唐僧。邓州南阳人,徙居扬州,俗姓张。及壮,忽信佛理,舍妻儿出家。登戒后,颇了禅旨。寻住洛阳广爱寺。武宗会昌中被迫归俗。宣宗初,仍归旧寺。卒年八十余。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七 传宗科(五)
姓张氏。其先南阳人。后徙广陵。性倜傥。为乡里所畏服。有善相者。谓曰。子身八尺。眉目秀朗。他日必荷荣寄。谏曰。素不愿仕进。未知所以荣寄也。曰非独以仕进为荣寄。方壮岁。忽谢遣妻子。求薙染。甫登戒品。因悟心宗。寻挂锡于洛下广孝寺。慕道之宾。纷然参访。民间尤敬事之。设食必位对宾头卢尊者曰。固生罗汉也。会昌沙汰。谏乌帽麻袍。得皇甫氏温泉之别业匿焉。夏尝入定于后冈乔木下。一日雷电。风雨大作。他在者皆惊走。谏跏趺坐自若。徐向空叱曰。恶畜生敢尔。大中初。归洛下。时广陵所生之子长矣。偶来觐。遇谏于院门不识也。乃从问所在处。谏诡指之曰。东南。子去。因阖户不复出。咸通七年。丙戌夏。遍诣檀越辞别。且戒诸弟子玄章等。秋七月朔。旦起盥手焚香。称慈氏如来。右胁卧而逝。年八十馀矣。玄章等。送尸于建春门外尸陀林。施诸鸟兽。三日视之。肌貌如生。卒无侵毁者。于是又以西竺法焚之。收合馀烬。起白塔于道旁。
宋高僧传·卷第十二 习禅篇第三之五
释从谏。姓张氏。本南阳人也。徙居广陵生于淮甸焉。为性倜傥器宇崇峙。于闾里间为时畏服。遇相工曰。子身长八尺眉目秀朗。他日必荷荣寄。谏曰。心不愿仕于荣寄何有。相工曰。所寄荷不可测也。越壮室之年。忽深信佛理。遂舍妻孥求僧披剃焉。甫登戒地颇护心珠。因悟禅那顿了玄理。方数十载同好之者自远而来请问。谏一一指订俾其开觉。寻游洛下广爱寺挂锡。时禅客鳞集。如孝子之事父母焉。洛中有请谏设食。必排位对宾头卢尊者。其为人之钦奉皆此类矣。属会昌四年诏废佛塔庙。令沙门复桑梓。亦例澄汰。乃乌帽麻衣潜于皇甫氏之温泉别业后冈上。乔木骈郁巨石砥平。谏于夏中常就此入定。或补毳事。忽遇颓云驶雨霆电击石烈风兼至。凡在此者惊奔恐慑。谏唯欣然加趺而坐。若无所闻者。或问谏曰。恶畜生何尔。大中初宣皇诏兴释氏。谏还归洛邑旧居。其子一日自广陵来觐。适与谏遇于院门。威貌严庄不复可识。乃问曰。从谏大德所居。谏指之东南可寻。其子既去。遂阖门不出。其割裂爱网又若此也。咸通七年丙戌岁夏五月。忽出诣檀越家。辞别曰。善建福业。贫道秋初当远行。故相闻耳。至秋七月朔旦。旦盥手焚香念慈氏如来已。右胁而卧。呼门人玄章诫之曰。人身难得而易失。急急于物无心无为流转。无生灭法一切现存。今乃生也有涯。暂与尔别。是日无疾而化。行年八十馀矣。玄章等奉遗旨。送尸于建春门外尸陀林中施诸鸟兽。三日复视之肌貌如生。一无近者。遂以饼饵覆之。经宿有狐狼迹。唯啖所覆身且俨如。乃议用外国法焚之。收合馀烬起白塔于道傍。人尤归信香火不绝焉。次有杭州径山院释鉴宗。湖州长城人也。姓钱氏。即礼部侍郎徽之孙。父晟有疾。宗割股肉馈啖之绐云。他畜之肉。未几病间。孝誉闻于亲里。乃求出家。时州开元寺有上都临坛十望大德内供奉高闲。闲善草隶。尝对懿宗御前书。甚高华望。宗誓礼为师。后出学涉通净名思益经。遂常讲习。闲公亦示其笔法。渐得凤毛焉。倏往谒盐官悟空大师。随众参请顿彻心源。却复故乡劝人营福。咸通三年辛巳巡历名山。遂止天目东峰径山焉。道俗归心恢扬法教。出弟子尤者天童山咸启。敕赐紫衣。背山行满皆分枝化物。至七年丙戌闰三月五日示灭。迁塔于大寂岩下。梁乾化五年吴越国王尚父钱氏表请。追谥大师曰无上。祖门传号为径山第二祖。时吴兴沈修者。自号白牙先生。述德为赞记焉。
神僧传·卷第九
释从谏。
姓张氏。
南阳人。
徙居广陵为土著姓。
身长八尺眉目魁奇。
越壮室之年忽顿悟真理。
遂舍妻子从披削焉。
于是研精禅观心境明白。
不逾十载耆年宿德皆所推服焉。
及来洛师遂止敬爱寺。
既年德并成缁黄所宗。
每赴供皆与宾头卢尊者对食。
其为人天钦奉若此。
唐武宗嗣历改元会昌。
爱驭凤骖鹤之仪。
薄点黑降龙之教。
乃下郡国毁庙塔令沙门复。
初谏公乃乌帽麻衣潜于皇甫枚之温泉别业。
后冈上乔木骈郁巨石砥平。
谏公夏日常于中入寂。
或补毳事。
忽一日颓云驶雨。
霆击石傍。
诸兄走往林中。
谏公恬然跏坐若无所闻者。
诸兄致问。
徐曰。
恶畜生而已。
至大中初宣宗复兴内教。
谏公归东都故居。
其子自广陵来觐。
适与谏遇于院门。
威貌崇严不复可识。
乃拜而问从谏所居。
谏公指曰。
近东头。
其子既去遂阖门不出。
其割裂爱网又如此。
咸通丙戌岁夏五月。
忽遍诣所向信家。
皆谓曰。
善建福业。
贫道秋初当远行。
故相别耳。
至秋七月朔。
清旦盥手焚香念慈氏如来。
遂右胁而卧。
呼门人玄章等诫曰。
人生难得。
恶道易沦。
唯有归命释尊励精梵行。
龙华会上当复相逢。
生也有涯与尔少别。
是日无疾奄化。
行年八十馀矣。
玄章等奉遗旨送尸于建春门外尸陀林中施诸鸟兽。
三日复视之。
饥貌如生无物敢近。
遂覆以饼饵。
经宿有狼狐迹。
唯啖饼饵而丰肤宛然。
乃依天竺法阇维讫。
收馀烬起白塔于道傍。
春秋奉香火之荐焉普闻。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人。武公业之妾。貌纤丽,善文章,工击瓯。比邻赵象见而悦之,题诗达意,唱和数四,遂与之通。后为公业所知,箠杀之,象窜于江淮。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懿宗咸通间河南府功曹参军武公业之妾。
工诗文,善音乐,尤长于击瓯。
与邻里少年赵象相恋,来往频繁,常互以诗歌传情。
逾年而其事为武公业发现,遂被笞死。
太平广记》卷四九一引皇甫枚《非烟传》、《唐诗纪事》卷七九存其事迹。
全唐诗》存诗4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