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万善

相关人物:共 7 位
共 7 首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护法篇
祖渊。
字天泉。
雨庵其号也。
庐陵杨氏之子。
生有异质。
永乐癸未。
具戒于青原山。
上金陵谒幻居戒公。
多所启发。
号入室弟子。
尝对众称之。
师不以小得自满。
然臂香。
笃志求道。
至废寝食者五年。
始得微悟。
若开云雾行虚空。
无所留阂。
遂振锡观方。
遍礼祖塔。
所至丛林畏敬之。
声称隐然。
起同辈间。
壬寅。
还天界。
刺血书杂华经。
宣德改元。
住山阐教。
月山公嘉其行。
延置座端。
为龙象表率。
寻为僧录司。
举住雪峰。
未几。
天童虚席。
移师居之。
百废具兴。
化道大行。
甲寅。
被召入京。
命为左觉义。
时敕建大功德寺成。
住持难其人。
命师兼之。
僧众闻之。
皆乐从展钵如云。
上悦。
赐田四百馀顷。
以赡焉。
师念禅讲教三宗。
名不可不正。
奏以大功德。
大慈恩。
大隆善三寺为之。
繇是。
三宗弟子。
各有依归。
传道受业。
而纲绪始无紊乱矣。
又以天下寺多废。
繇学徒未广。
于尝度正额外。
增其数五之一。
一时受度者。
如川汇云委。
其徒之繁昌。
废刹多繇是而兴。
升右善世。
发上所赐物。
建大刹于江宁之凤翔山。
赐额曰普宁禅寺。
万善戒坛成。
命师为传戒宗师。
天下学者。
闻师戒。
皆知所守。
而行不离道。
寺左道。
北山阻。
沟水泥淖。
往来者苦之。
师同太监兴安。
拓地三百亩。
甃石作安和桥。
筑庵桥侧。
命僧守之。
以济众。
于是。
寒不病涉。
暑则供茗饮。
人归德焉。
师气宇弘深。
制行洁白。
盖湛然渊澄。
浩然海蓄。
凡诸世缘。
无一可以动其意。
其为国家祝釐。
则洞洞然尽其诚。
为诸弟子说法。
则恳恳然发其趣。
盖忠于事上。
勤以接下。
一时尊而仰之。
如泰山北斗云。
所度弟子。
以万计。
嗣兴教事。
及主名山。
住大刹者又若干人。
生于洪武己巳二月四日。
化于正统己巳三月七日。
寿六十一。
僧腊四十七。
卒之时。
沐浴更衣而坐。
索笔书偈曰。
观世间六十一。
一即是三三即一。
团团烁破去来踪。
白日虚空轰霹雳。
书毕瞑目而逝。
异香满室者数日。
太上皇闻之。
遣太监吴弼。
赐以白金香币钞万缗。
又遣礼部主事林璧赐祭。
朝之公卿大夫。
莫不致祭。
茶毗于都城之西山。
贵贱耄耋送者万馀人。
得舍利盈掬。
藏于功德院。
灵骨。
奏还南京普宁。
建大窣堵波藏焉。
新续高僧传·兴福篇第九之四
释祖渊,字天泉,号雨庵。
姓杨氏,庐陵人也。
明永乐癸未,受具青原山,谒幻居戒,多所启发,称入室弟子。
然 臂明心,笃志求道,至忘寝食,孜孜五载,尘妄俱空。
始出游参,遍礼丛林。
壬寅还天界,刺血书经。
宣德改元,声誉远畅,四方学者,视作表率,寻为僧录司举住灵峰。
值天童虚席,乃移居之。
甲寅应召入京,命为左觉义,时敕建大功德寺成,命渊兼之。
僧徒云集,复赐田四百馀顷。
渊念禅讲教三宗,名不可不正,奏以大功德、大慈恩、大隆善三寺为之,由是三宗弟子,受业各有依归。
又以天下寺废,多由学徒未广,请于常度正额外,增五分之一,废刹多因是而兴。
未几,迁右善世,发上所赐物,建大刹于江宁凤翔山,赐额曰“普宁禅寺”,万善戒坛成,命为传戒宗师。
又以寺左行道阻沟,往来苦之,乃拓地甃石,作桥建庵,其傍施茗利济,行者德焉。
以正统己巳三月七日示寂,临化书偈,掷笔悠然,异香满室。
上闻,遣太监吴弼,以金钞香币赐吊,又遣礼部主事林莹致奠。
茶毗得舍利盈掬,藏于大功德寺,奏请灵骨归塔南都普宁。

人物简介

晚晴簃诗汇·卷一九九
传正,仁和人,缪氏女。
万善庵尼。
释无疑 朝代: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兴福篇第九之九
释无疑,姓林氏,浯海人。
中岁厌俗,礼印指披剃于金门宝月。
性姿纯实,笃杜多行。
雪峰亘开法罗山,无疑知院事,拮据劬苦,以身率众。
时承激发,知有向上事。
逮亘移住芙蓉,乃结茅于三秀中峰,耕种自足,不染外缘。
俄遭寇乱,同安、石尾相继沦陷,僵尸填城野,偕其徒行勉、达已,拾厥遗骸,聚而瘗之于同安城北,立兆域以识曰同归所。
壬辰,漳城被围几七月,城中人相食,及清兵南下,转战百里,积骸如山。
无疑复领徒众行勉、观素辈,收胔录髑于烈日苦雨中,备尝辛艰,亦立同归所于南山寺。
更建万善庵,香镫钟梵以利幽冥。
远近闻之,皆感泣涕涟,以为真大士行愿也。
及乙未岁,仙游陷,被屠,无疑力起奔赴,掩霾如前。
计十年中,所瘗尸骸何止万众。
斯生民之惨变,而苦行悲愿,其功德诚不可思议。
同安有甘露遗址,檀越陈公慕其道谊,延之鼎新。
又尝住轮山圆通寺,重修大殿,足壮观瞻,一时云水,至者如归。
俄而示疾,数日淹化。
释无名 朝代: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遗身篇第七之二
释无名者,自言姓秦,不知其名,遂以无名名之。
往来荆蜀间,隐见无常。
年八十馀,语未来事多奇中,乡人异之。
然心怀利济,喜造桥梁,每入市叩募,因果分明,所作有万善桥,远近德之。
康熙十三年甲寅九月,积薪荆门城南,手执木鱼,登柴趺坐,命僧举火,观者如堵,乃举首向众曰:“万善桥基址未坚,四十年后当有重修。
”语未终,火已及身。
犹叩鱼,声声朗诵。
化后一日,有自北道来者,见僧飘飖山中,至城闻人谈疯僧自焚事,乃相惊异。
后四十年,康熙甲午,宋思圣来宰是州,见万善桥微倾,捐廉修之。
其工始坚,然思圣初不知前事也,疯僧所言正验,斯亦奇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701—1782 【介绍】: 清僧。直隶新河人,俗姓赵,字达天。年十九出家。雍正、乾隆间于嘉兴寺居讲法授徒,戒传十四期,说法三十余会,成就甚众。旋出任拈花寺等寺庙住持。清廷开清字(满文)译馆翻《大藏》诸经,通理率众僧日于馆所讲解佛教经义,封阐教禅师。有《法华指掌疏》、《楞严指掌疏》、《圆觉新义疏》、《金刚新眼》等。
新续高僧传·义解篇第二之八
释通理,字达天,姓赵氏,新河人也。
父士公,母白氏。
生性端慧,不随俗嚣,方在龀龄,便解超善。
投妙音铎师薙染,依显如珍,始肄经论。
年二十,礼潭柘山岫云寺德彰受具,研精律部,津津以讲习为念。
因负笈都门,初听《弥陀》于善应,微有开省。
复依衍法听《楞严》,别见会心。
雍正三年甲辰,不二老人于京北香岩寺讲《法华》,理参之,每于难解释处,辄有新悟,老人屡印可焉。
退而隐居妙峰山下石草精舍,有志注释《法华》诸经,尝于《方便品》初双叹二智之文,顿发疑情,至视听罔觉,食不知味,十馀日不能措一词,凝然深究,苦无所得。
偶读经至如是相处,忽然了解,自是遍阅诸经,泮若冰释矣。
已而复至岫云,参洞翁律主,探四分止作之宗,研五篇轻重之谊,水乳交融,乃受南山之传。
又入京师,参永祥有祖,深得秘要,遂发明十宗五教之旨,不遗馀力,为清代中兴贤首一人。
后为万善教授二载,辞居遗光,老屋败椽,讲诵不辍。
移主嘉兴、善应、香界、拈花诸山,讲经三十馀会。
每逢举拂,万指环绕。
弘戒十四期,造就新学不可胜计。
理尝阅清凉《大疏》,识台山为菩萨住处,遂发心往礼,止万缘庵,讲《报恩经》,为台山供养。
一日至北台,霁日光风,倏忽白云叆叇,山谷中有光芒,若一道银汉,但天色向晚,罔识归途,因默祝曰:“菩萨示我。
”遂拜而起,俄顷之间,已及庵门。
欢喜而入,谓众曰:“菩萨送我来。
”因作礼赞偈曰:“菩萨慈悲,不可思议。
六十馀里,顷刻而至。
”乾隆癸酉,奉命管理僧录司印务,圆明园佛楼行走,并赐紫衣。
庚子秋,高宗七旬万寿,西藏班禅厄尔德尼来京祝嘏,理与其会,诵赞之馀,畅论佛法大义奥旨,莫不推勘深致。
班禅称,因赠理以香帛、曼答诸物。
未几,复荷圣恩,敕封为“阐教禅师”。
敕曰:“通理三乘说妙,布花雨于诸天;四谛观空,现鬘云于初地。
悬法门之宝炬,必通定慧之关;结愿海之真香,已 入声闻之座。
宜申渥典,用奖清修。
尔通理不昧前因,克参正觉。
皇畿毓秀,绍尊宿之薪传;禁籞承恩,受都纲之印录。
侍佛楼而合掌,曾依丹地之班;直经馆以斋心,旋荷紫衣之赐。
自溯真如于临济,月镜澄源;近皈胜果于须弥,风幡契旨。
深嘉梵行,特予褒封。
兹以尔为阐教禅师,锡之敕印。
尔其勉阐宗风,勤宣法教。
驻祥轮于腊度,耆龄符老寿之名;示慈筏于春浮,净业注维摩之字。
永曼国庆,益懋僧祇。
”(释通理)弟子心兴,字隆法,继席香界,操履端严,宅心妙要。
著有《山居撰要》、《五经会要》、《八识规矩摘要》,都三卷,名曰《翠微三要》。
通理于雍正癸丑之春,奉旨入圆明园,校对《宗镜录》及教乘诸书。
精心研雔,时契圣览。
及宪庙宾天,始还旧所。
更寻前绪,穷年匑匑,老不遑宁。
所著有《楞严指掌疏》十一卷、《法华指掌疏》十卷、《心经合释》一卷、《金刚新眼》二卷、《盂兰摘要》一卷、《圆觉新义疏》四卷、《普门品别行疏》一卷、《五教仪增注》五卷行世。
乾隆壬寅六月十三日,谓弟子曰:“予八十馀年,未离佛法,且道即今是有佛法?
是无佛法?
”众未之应,理视之微笑而逝,春秋八十有二。

人物简介

晚晴簃诗汇·卷七十七
李化楠,字让斋,罗江人。
乾隆壬戌进士,官保安同知。
有《万善堂诗》。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790—1831 【介绍】: 清顺天大兴人,字彦闻,号术民。
嘉庆二十三年举人,官福建闽县知县。
学问赅博,工诗词及骈体文,酷嗜金石文字。
有《万善花室文集》、《河内县志》、《伊阙石刻录》等。
卒年四十一。
晚晴簃诗汇·卷一二七
方履篯,字彦闻,一字朮民,大兴人。
嘉庆戊寅举人,官闽县知县。
有《万善花室诗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