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被衣

相关人物:共 4 位
共 4 首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名或作兄。
传说中远古时人。
尧时隐士。
学于被衣,而授之啮缺。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38—598 【介绍】: 亦作慧顗。隋僧。本颍川人,迁居荆州华容。俗姓陈,字德安。出身士族。十八岁出家湘州果愿寺,精研律学,深好禅观。初师事慧思禅师。陈宣帝太建七年,入天台山,创天台宗,称“天台大师”,后世尊为天台宗四祖。后主至德三年,奉命于太极殿讲《大智度论》、《仁王经》,后主亲临听讲。隋文帝开皇十一年,杨广赐号“智者”,因称“智者大师”。顗融当时南北佛教特点,主教观双运,解行并重;首创以化仪四教、化法四教判释释迦一代时教。著述甚多,大多口述,由弟子灌顶等笔录成书。有《法华玄义》、《法华文句》、《摩诃止观》等。
全隋文·卷三十二
智顗字德安,俗姓陈,颍川人,居华容。梁末,出家湘州果愿寺。陈光大初,住金陵瓦官寺。太建中,入天台。至德中,召住光宅寺。陈亡,晋王奉为戒师,号智者,寻归湘州,又入天台。开皇十七年卒。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三 传宗科
字德安。
族颖川陈氏。
晋南度迁荆州之花容县。
父起祖梁散骑常侍孟阳公。
母徐氏梦香烟五色入怀。
欲拂去之。
闻人语曰。
宿世因缘。
寄托王道。
福德自至。
何为去之。
又梦吞白鼠再三。
卜曰白龙之兆也。
诞育之夕。
室有光明。
信宿乃止。
亲党将大治具相庆。
无故汤火寒熸。
遂罢。
俄若有二僧。
夜扣户者。
曰此儿德重。
后必出家。
开户视之。
无所见。
因名王道。
亦名光道。
皆取诸梦瑞云。
目重瞳子。
卧必合掌。
坐必向西。
礼像敬僧。
口不妄啖。
此其常度也。
七岁偶往伽蓝。
或授以普门品。
一遍即能忆。
其馀文句。
奄忽自通。
二亲禁绝之不可。
年在志学。
梁元帝崩。
国祚残圮。
遂北依舅氏于硖州。
寻投湘州果愿寺。
师事沙门法绪出家。
于礼佛次。
俄觉身临沧海。
蔽日浮天。
渺无畔岸。
上耸岩崖。
有僧摇手呼之。
复舒臂接置崎麓。
且谓之曰。
汝当居此。
汝当终此。
寻与其徒白此见。
皆曰天台山也。
当晋宋时。
僧光道猷法兰昙密居之。
于是绪先以十戒道品律仪导之。
仍使北诣慧旷律师受具足。
后居大贤山。
诵法花无量义普贤观等经。
仅二旬而淹彻靡滞。
光州大苏山慧思禅师。
盛以心观开四众。
又从而受业焉。
盖思之道。
得于就师。
就师得于最师也。
初顗见思。
思叹曰。
昔于灵山。
同听法华。
宿缘所追。
今复来矣。
为示普贤道场。
说四安乐行。
顗由是依以行法花三昧。
始三夕定起诵经。
至药王品所谓是真精进句。
豁然大悟。
洞见灵山佛会犹在。
遽诣思言所證。
思曰非尔弗感。
非我莫识。
此法华三昧前方便也。
又于熙州白沙山禅定。
辄见思为释经指示。
后常代思讲。
而思每执如意。
坐座侧听之。
谓其徒曰。
此儿义解有馀。
而定力不足。
故于三三昧三观智。
用有所恨耳。
既而辞之。
往京师。
与金陵法喜等三十馀人。
创于瓦官寺弘道。
时仆射徐陵尚书毛喜。
皆博达之士。
并传香法。
于是长干寺智辩。
延住宋熙天宫寺。
僧幌请居佛窟白马。
警韶奉诚智文禅众慧令。
及梁朝宿德大忍法师。
悉舍其先业从之。
禹穴慧荣住庄严寺。
素号义龙。
数致徵覈。
且自矜诞。
方舞其扇以逞。
扇忽堕。
顗咄曰。
禅定之力。
非散乱者所可干挠。
沙门法岁。
从旁抚荣背曰。
义龙今成伏鹿矣。
扇既堕地。
何以遮羞。
如是八载讫讲智度大论。
次开禅那法门。
利益所被为多。
未几始兴王出镇洞庭。
过瓦官谈论。
深惬乃心。
勇施虔拜。
以尽其诚。
顗因叹曰。
畴昔之夜。
吾梦遭盗。
兹非软贼耶。
所谓毛绳截骨。
曳尾涂中。
其不可脱去。
有甚于贼者。
先是青州异僧定光。
兼习定慧。
居天台山。
积四十馀年。
至是顗以昔所见故。
必欲徇缘归隐。
仍遣谢门人曰。
吾闻唇舌如弓。
心虑如弦。
音声如箭。
长夜虚发。
无所觉知。
是谓暗射。
则讲说是已。
又法门如镜。
方圆任像。
则禅定是已。
然吾初于瓦官寺坐者。
才四十人。
而半获證寤。
今兹坐者二百人。
而获證寤者。
才十人。
则世事之变。
可知矣。
今而后可各随所安。
吾亦欲从吾志也。
至台山。
与光相见。
光曰。
忆吾早年山上摇手相招时乎。
时陈太建七年。
秋七月也。
顷之闻钟声满岩谷。
光曰。
钟声集众。
得住之相。
于是遂上佛垄山南。
螺溪之源。
创庵焉。
曰且聊尔栖止。
俟国清时。
当有贵人。
为立寺宇。
时莫测其言也。
既而行头陀于华顶。
忽风霆魑魅。
音貌可畏。
又身烦痛。
先亲见形。
枕膝哀诉。
顗依止法忍。
强软二魔并息。
寻有梵僧曰。
制敌胜怨。
可为勇矣。
宣帝诏曰。
禅师佛法雄杰。
时匠所宗。
训兼道俗。
国之望也。
其割始丰县调。
以充众费。
蠲民两户。
供薪水役。
乐安令陈郡袁子雄。
每夏请讲净名。
尝见三道宝阶。
自空至地。
数十梵僧。
乘阶而降。
入堂礼拜。
手执香炉绕顗三匝。
久之乃灭。
一众叹异。
永阳王伯智。
出抚吴兴。
就山受戒。
且建方等忏法七日夜。
在郡昼治事。
夜习观。
顗一日谓门人智越曰。
吾欲劝王脩福禳灾。
越以为王已勤于进道。
若更有所言。
不知者以为佞也。
乃止。
俄王出猎。
堕马几绝。
顗为率众。
作观音忏法。
因而起。
凭几坐。
见僧擎炉。
进慰问王。
时王流汗。
未知所答。
僧乃绕王一匝。
痛遂止。
王著发愿文。
以示敬信。
辞多不录。
久之玺书徵授戒法。
顗始辞焉。
前后七使。
皆上手书。
于是黾勉出都。
诏乘羊车。
童子引导。
主书舍人翊从。
礼如国师璀阇黎故事。
迎入太极殿东堂。
讲智度论。
上与百寮。
陪筵以听。
因诏立禅众于灵耀寺。
后仍于殿对上。
讲仁王经。
僧正慧暅。
僧都慧旷。
京师大德。
皆致难。
顗辩对详敏。
暅执炉贺曰。
国家齐会者十馀席。
而忝当四讲。
自谓人莫抗衡。
然今太阳出矣。
而月星犹照。
不亦陋手。
晚住光耀寺。
禅慧兼弘。
从者尤众。
诏袖美。
时方检括僧尼。
议将试经不通者罢道。
顗表谏曰。
调达诵六万象经。
不免地狱。
槃特诵一行偈。
获罗汉果。
所笃论者。
道何如耳。
岂关多诵哉。
诏停前议。
意以灵耀褊隘。
欲徙而他。
梦人翼卫严整。
自称冠达。
请住三桥。
顗曰。
冠达梁武之法名也。
三桥其光宅乎。
徙居之。
上幸其寺大施。
又诏讲仁王经。
上于众中拜伏。
如礼。
储后而下。
皆遵戒范。
故内出受法文曰。
仰惟。
化导无方。
随机济物。
卫护国土。
汲引天人。
照烛光辉。
托迹师友。
比丘入梦。
符契之象久彰。
和上来仪。
高座之德斯炳。
是以翘心十地。
渴仰四依。
大小二乘。
内外两教。
尊师重道。
由来尚矣。
伏希。
俯提所谓。
世世结缘。
遂其本愿。
日日增长。
今奉请为菩萨戒师。
俄传香而泪下。
异哉。
及金陵败覆。
杖策荆湘。
路次溢城。
梦老僧曰。
陶侃瑞像。
敬屈护持。
寻憩匡庐。
见慧远所缋文殊像。
依止不忍去。
顷而寇叛。
寺宇尽燬。
独兹山岿然。
则梦斯徵矣。
会隋氏混一区宇。
晋邸总淮海重任。
钦注德风。
欲承佩戒法。
奉以为师。
书请再三。
而顗谦让未皇也。
后陈四愿。
一谓勿以禅法见期。
二谓不责其规矩。
三谓当戒范则去就重。
务传灯则去就轻。
要在通法。
勿嫌轻动。
四谓若丘壑念起。
则随心饮啄。
以卒残年。
于是王躬制文以请。
开皇十一年十一月二十三日。
于扬州总管金城。
设千僧会。
敬屈授菩萨戒。
即其所居。
传授香法。
顗既名王曰总持。
王亦号顗曰智者。
会毕施子丰腆。
顗尽以回施悲敬二田。
即欲辞去。
王固留。
顗曰已有成约。
何可爽也。
拂衣而起。
复于匡岭。
旋归乡壤。
行道脩福。
以报地恩。
老幼迎候。
戒场讲座迨万。
卜当阳县玉泉山立精舍。
赐额一音。
地昔荒险。
蛇兽交暴。
及立精舍。
暴遂止。
是春旱。
民讹以为神怒。
顗故率众。
诣泉所诵经。
感致云雨。
讹言随息。
江陵总管宜扬公王积于礼拜次。
战汗甚出。
谓人曰。
积屡御军。
临陈更勇。
未有今日之惧者。
是殆天龙所诃护欤。
时晋王又遣手疏请。
顗答疏以辞。
至于再疏。
乃克赴。
为著净名疏。
应奉。
河东柳顾言。
东海徐仪。
受而宝藏之。
俾王事持。
后遣顾言致书。
请救萧妃之疾。
顗仍率侣。
建齐七日。
行金光明忏。
至六日之夜。
异鸟飞入齐坛。
宛转若死。
俄而飞去。
且闻外有豕声。
顗曰妃当愈矣。
鸟死而生。
豕幽而显。
皆吉相也。
旦妃疾果瘳。
王大悦。
顗旋台岳。
更行前忏。
立誓云。
若能于三宝有所益者。
当尽此馀年。
若其无益。
即当速化。
以遂往生。
因曰。
吾所以亟欲归山者。
正以冥告势将尽耳。
死后必累石植松。
坎西南峰。
以安厝焉。
上起白塔。
使见者发心。
口授观心论及疏。
以贻训后来。
命智越。
往剡县石城寺弥勒像前。
扫洒。
东壁施床。
多然香火。
顗即面西。
称弥陀观音势至以卧。
分道具。
为二分。
一奉弥勒。
一拟羯磨。
索三衣钵杖近身。
或以药进。
顗挥之曰。
药能遣病。
留残年乎。
病不与身合。
药何所遣。
年不与心合。
药何所留。
又进斋饮。
复挥之曰。
岂以步影为斋耶。
能无观无缘。
即真斋矣。
谓智晞曰。
子不闻观心论内之说乎。
何故纷纷。
以医药俗事扰人。
吾生劳毒器。
死悦归休。
此固世相。
不足多叹。
又手书七纸。
并净名疏。
犀角如意。
莲华香炉。
别晋王。
嘱累大法。
其书有曰。
如意香炉。
故所得于大王者。
还用奉赠以别。
庶几永布德香。
常保如意。
并唱法华无量寿赞说。
十如。
四不生。
十法界。
三观。
四教。
四无量。
六度等法。
或问脩行地位。
顗曰。
汝等懒种善根。
于他功德。
如盲问乳色。
蹶者访路。
吾不领众。
必净六根。
为他损己。
才获五品内位耳。
今诸师友来迎。
吾奚暇他顾哉。
但波罗提木叉。
是汝宗仰。
四种三昧。
是汝明导。
饬维那鸣钟磬。
以气尽为期。
戒哭泣者。
端坐而逝。
如入禅定。
寿六十七。
开皇十七年。
十一月二十四日也。
仁寿之季。
振锡被衣
七度现身。
六降山寺。
一游佛垄。
其灵异如此。
逮炀帝在御。
尤严饬祠塔。
内收管钥。
以谨启闭。
讳日即废朝。
遣使入山设祭。
中书令扬素。
乞躬临所事。
犹见其全身不散云。
且无恙时。
凡树生耳。
不待培植。
随采掇无所乏。
至是则虽培植。
无复得。
始临海之民。
素业渔。
江沪溪梁。
绵亘四百馀里。
顗以檀施之资。
从官买其地。
为放生池。
遣沙门慧拔表闻。
宣帝诏加严禁。
国子祭酒徐孝克。
撰碑文树海滨。
辞甚悲楚。
读者为堕泪。
后有黄雀。
群飞上寺。
鸣呼三日乃散。
顗以为鱼感吾德故然。
唐贞观间。
复申明前禁焉。
著法华疏止观门脩禅法等。
各数十卷。
净名疏三十七卷。
皆口授。
侍者灌顶。
笔录行世。
造寺三十五所。
度僧四千馀人。
写经十五藏。
金装檀刻。
画缋尊像。
十万许躯。
受菩萨戒及习禅弟子。
不可胜纪。
的传业者。
三十二人。
续高僧传·卷第十七 习禅篇之二
释智顗。字德安。姓陈氏。颍川人也。有晋迁都。寓居荆州之华容焉。即梁散骑孟阳公起祖之第二子也。母徐氏梦。香烟五采萦回在怀。欲拂去之。闻人语曰。宿世因缘寄托王道。福德自至何以去之。又梦吞白鼠。如是再三。怪而卜之。师曰。白龙之兆也。及诞育之夜。室内洞明。信宿之间其光乃止。内外胥悦。盛陈鼎俎相庆。乃火灭汤冷。为事不成。忽有二僧扣门曰。善哉儿德所熏。必出家矣。言讫而隐。宾客异焉。邻室忆先灵瑞。呼为王道。兼用后相复名光道。故小立二名字。参互称之。眼有重瞳。二亲藏掩而人已知。兼以卧便合掌。坐必面西。年一纪来口不妄啖。见像便礼逢僧必敬。七岁喜往伽蓝。诸僧讶其情志。口授普门品。初契一遍即得。二亲遏绝不许更诵。而情怀惆怅。奄忽自然通馀文句。岂非夙植德本业延于今。志学之年士梁承圣属元帝沦没。北度硖州。依乎舅氏。而俊朗通悟仪止温恭。寻讨名师冀依出有。年十有八。投湘州果愿寺沙门法绪而出家焉。绪授以十戒导以律仪。仍摄以北度诣慧旷律师。地面横经具蒙指诲。因潜大贤山。诵法华经及无量义普贤观等。二旬未淹三部究竟。又诣光州大苏山慧思禅师。受业心观。思又从道于就师。就又受法于最师。此三人者。皆不测其位也。思每叹曰。昔在灵山同听法华。宿缘所追今复来矣。即示普贤道场。为说四安乐行。顗乃于此山行法华三昧。始经三夕。诵至药王品。心缘苦行。至是真精进句。解悟便发。见共思师处灵鹫山七宝净土听佛说法。故思云。非尔弗感。非我莫识。此法华三昧前方便也。又入熙州白砂山。如前入观。于经有疑。辄见思来冥为披释。尔后常令代讲。闻者伏之。惟于三三昧三观智。用以咨审。自馀并任裁解。曾不留意。思躬执如意。在坐观听。语学徒曰。此吾之义儿。恨其定力少耳。于是师资改观名闻遐迩。及学成往辞。思曰。汝于陈国有缘。往必利益。思既游南岳。顗便诣金陵。与法喜等三十馀人在瓦官寺。创弘禅法。仆射徐陵尚书毛喜等。明时贵望学统释儒。并禀禅慧俱传香法。欣重顶戴时所荣仰。长干寺大德智辩。延入宋熙。天宫寺僧晃。请居佛窟。斯由道弘行感故为时彦齐迎。顗任机便动。即而开悟。白马警韶奉诚智文禅众慧命。及梁代宿德大忍法师等。一代高流江表声望。皆舍其先讲欲启禅门。率其学徒问津取济。禹穴慧荣住庄严寺。道跨吴会。世称义窟。辩号悬流。闻顗讲法故来设问。数关徵覈莫非深隐。轻诞自矜扬眉舞扇。扇便堕地。顗应对事理涣然清遣荣曰。禅定之力不可难也。时沙门法岁。抚荣背曰。从来义龙今成伏鹿。扇既堕地。何以遮羞。荣曰。轻敌失势未可欺也。绵历八周讲智度论。肃诸来学。次说禅门用清心海。语默之际每思林泽。乃梦岩崖万重云日半垂。其侧沧海无畔。泓澄在于其下。又见一僧摇手申臂至于坡麓挽顗上山云云。顗以梦中所见。通告门人。咸曰。此乃会稽之天台山也。圣贤之所托矣。昔僧光道猷法兰昙密。晋宋英达无不栖焉。因与慧辩等二十馀人。挟道南征隐沦斯岳。先有青州僧定光。久居此山。积四十载。定慧兼习。盖神人也。顗未至二年。预告山民曰。有大善知识当来相就。宜种豆造酱编蒲为席更起屋舍用以待之。会陈始兴王出镇洞庭。公卿饯送。回车瓦官与顗谈论。幽极既唱贵位倾心。舍散山积虔拜殷重。因叹曰。吾昨梦逢强盗。今乃表诸软贼。毛绳截骨。则忆曳尾泥中。仍遣谢门人曰。吾闻闇射则应于弦。何以知之。无明是暗也。唇舌是弓也。心虑如弦。音声如箭。长夜虚发无所觉知。又法门如镜。方圆任象。初瓦官寺四十人坐。半入法门。今者二百坐禅。十人得法。尔后归宗转倍。而据法无几。斯何故耶。亦可知矣。吾自行化导可各随所安。当从吾志也。即往天台。既达彼山与光相见。即陈赏要。光曰。大善知识。忆吾早年山上摇手相唤不乎。顗惊异焉。知通梦之有在也。时以陈太建七年秋九月矣。又闻钟声满谷。众咸怪异。光曰。钟是召集有缘。尔得住也。顗乃卜居胜地。是光所住之北。佛垄山南。螺溪之源处。既闲敞易得寻真。地平泉清徘徊止宿。俄见三人。皂帽绛衣。执疏请云。可于此行道。于是聿创草庵。树以松果。数年之间造展相从。复成衢会。光曰。且随宜安堵。至国清时。三方总一。当有贵人为禅师立寺堂宇满山矣。时莫测其言也。顗后于寺北华顶峰独静头陀。大风拔木雷霆震吼。魑魅千群一形百状。吐火声叫骇异难陈。乃抑心安忍。湛然自失。又患身心烦痛。如被火烧。又见亡没二亲枕顗膝上陈苦求哀。顗又依止法忍。不动如山。故使强软两缘所感便灭。忽致西域神僧。告曰。制敌胜怨乃可为勇。文多不载。陈宣帝下诏曰。禅师佛法雄杰。时匠所宗。训兼道俗。国之望也。宜割始丰县调以充众费。蠲两户民用供薪水。天台山县名为安乐。令陈郡袁子雄。崇信正法。每夏常讲净名。忽见三道宝阶从空而降。有数十梵僧乘阶而下。入堂礼拜。手擎香炉绕顗三匝。久之乃灭。雄及大众同见惊叹山喧。其行达灵感皆如此也。永阳王伯智。出抚吴兴。与其眷属就山请戒。又建七夜方等忏法。王昼则理治。夜便习观。顗谓门人智越。吾欲劝王更修福攘祸可乎。越对云。府僚无旧必应寒热。顗曰。息世讥嫌。亦复为善。俄而王因出猎堕马将绝。时乃悟意。躬自率众作观音忏法。不久王觉小醒。凭几而坐。见梵僧一人。擎炉直进问王所苦。王流汗无答。乃绕王一匝。坦然痛止。仍躬著愿文曰。仰惟天台阇梨。德侔安远道迈光猷。遐迩倾渴振锡云聚。绍像法之坠绪。以救昏蒙。显慧日之重光。用拯浇俗。加以游浪法门贯通禅苑。有为之结已离。无生之忍现前。弟子飘荡业风沈沦爱水。虽餐法喜。弗祛蒙蔽之心。徒仰禅悦。终怀散动之虑。日轮驰骛。义和之㘘不停。月镜回干。恒娥之景难驻。有离有会叹息何言。爱法敬法潺湲无已。愿生生世世值天台阇梨。恒修供养如智积奉智胜如来。若药王觐雷音正觉。安养兜率俱荡一乘(云云)其为天王信敬为此类也。于即化移海岸法政欧闽。陈疑请道日升山席。陈帝意欲面礼。将申谒敬。顾问群臣。释门谁为名胜。陈暄奏曰。瓦官禅师德迈风霜禅镜渊海。昔在京邑群贤所宗。今高步天台法云东蔼。愿陛下诏之还都。使道俗咸荷。因降玺书重沓徵入。顗以重法之务不贱其身。乃辞之。后为永阳苦谏。因又降敕。前后七使。并帝手疏。顗以道通惟人王为法寄。遂出都焉。迎入太极殿之东堂。请讲智论。有诏羊车童子列导于前。主书舍人翊从登陛。礼法一如国师瓘阇梨故事。陈主既降法筵。百僚尽敬。希闻未闻。奉法承道。因即下敕。立禅众于灵曜寺。学徒又结。望众森然。频降敕于太极殿讲仁王经。天子亲临。僧正慧暅僧都慧旷京师大德。皆设巨难。顗接问承对盛启法门。暅执炉贺曰。国十馀斋。身当四讲。分文析义谓得其归。今日出星收见巧知陋矣。其为荣望未可加之。然则江表法会。由来诤竞不足。及顗之御法即坐。肃穆有馀。遂使千支花锭七夜恬耀。举事验心。顗之力也。晚出住光曜。禅慧双弘。动郭奔随倾意清耳。陈主于广德殿下敕谢云。今以佛法仰委。亦愿示诸不逮。于时检括僧尼。无贯者万计。朝议云。策经落第者。并合休道。顗表谏曰。调达诵六万象经。不免地狱。槃特诵一行偈。获罗汉果。笃论道也。岂关多诵。陈主大悦。即停搜简。是则万人出家。由顗一谏矣。末为灵曜褊隘。更求闲静。忽梦一人。翼从严正自称名云。余冠达也。请住三桥。顗曰。冠达梁武法名。三桥岂非光宅耶。乃移居之。其年四月。陈主幸寺修行大施。又讲仁王。帝于众中起拜殷勤。储后已下并崇戒范。故受其法。文云。仰惟化导无方随机济物。卫护国王汲引天人。照烛光辉托迹师友。比丘入梦。符契之象久彰。和上来仪。高座之德斯炳。是以翘心十地渴仰四依。大小二乘内外两教。尊师重道由来尚矣伏希俯提。所请世世结缘遂其本愿。日日增长。今奉请为菩萨戒师。便传香在手。而睑下垂泪。斯亦德动人主。屈幸从之。及金陵败覆。策杖荆湘路次盆城。梦老僧曰。陶侃瑞象敬屈护持。于即往憩匡山。见远图缋。验其灵也。宛如其梦。不久浔阳反叛寺宇焚烧。独有兹山全无侵扰。信护象之力矣。未刬迹云峰。终焉其致。会大业在藩。任总淮海。承风佩德。钦注相仍。欲遵一戒法奉以为师。乃致书累请。顗初陈寡德。次让名僧。后举同学。三辞不免。乃求四愿。其辞曰。一虽好学禅。行不称法。年既西夕薳守绳床。抚臆循心假名而已。吹嘘在彼恶闻过实。愿勿以禅法见期。二生在边表长逢离乱。身闇庠序口拙暄凉。方外虚玄久非其分。域间撙节无一可取。虽欲自慎朴直忤人。愿不责其规矩。三徵欲传灯以报法恩。若身当戒范。应重去就。去就若重传灯则阙。去就若轻则来嫌诮。避嫌安身。未若通法而命。愿许其为法。勿嫌轻动。四三十馀年水石之间因以成性。今王途既一佛法再兴。谬课庸虚沐此恩化。内竭朽力仰酬外护。若丘壑念起。愿随心饮啄以卒残年。许此四心乃赴优旨。晋王方希净戒。如愿唯诺。故躬制请戒文云。弟子基承积善生在皇家。庭训早趍眙教夙渐。福履攸臻妙机顷悟。耻崎岖于小径。希优游于大乘。笑息止于化城。誓舟航于彼岸。开士万行戒善为先。菩萨十受专持最上。喻宫室先基趾。徒架虚空终不能成。孔老释门咸资镕铸。不有轨仪孰将安仰。诚复能仁奉为和上。文殊冥作阇梨。而必藉人师显传圣授。自近之远感而遂通。波崙罄髓于无竭。善才亡身于法界。经有明文非徒臆说。深信佛语幸遵时导。禅师佛法龙象。戒珠圆净定水渊澄。因静发慧安无碍辩。先物后己谦挹成风。名称远闻众所知识。弟子所以虔诚遥注。命楫远迎。每虑缘差值诸留难。师亦既至。心路豁然。及披云雾即销烦恼。今开皇十一年十一月二十三日。于扬州总管寺城设千僧会。敬屈授菩萨戒。戒名为孝亦名制止。方便智度归宗奉极。作大庄严。同如来慈普诸佛爱。等视四生犹如一子云云。即于内第躬传戒香。授律仪法。告曰。大士为度远济为宗。名实相符义非轻约。今可法名为总持也。用摄相兼之道也。王顶受其旨教曰。大师禅慧内融。导之法泽。辄奉名为智者。自是专师率诱日进幽玄。所获施物六十馀事。一时回施悲敬两田。愿使福德增繁用昌家国。便欲返故林。王仍固请。顗曰。先有明约事无两违。即拂衣而起。王不敢重邀。合掌寻送至于城门。顾曰。国镇不轻道务致隔。幸观佛化弘护在怀。王礼望目极衔泣而返。便溯流上江。重寻匡岭。结徒行道频感休徵。百越边僧闻风至者累迹相造。又上渚宫乡壤。以答生地恩也。道俗延颈老幼相携。戒场讲坐众将及万。遂于当阳县玉泉山立精舍。敕给寺额。名为一音。其地昔惟荒崄神兽蛇暴。创寺之后快无忧患。是春亢旱。百姓咸谓神怒。顗到泉源帅众转经。便感云兴雨霔。虚诬自灭。总管宜阳公王积。到山礼拜战汗不安。出曰。积屡经军阵。临危更勇。未尝怖惧顿如今日。其年晋王又遗手疏请还。辞云。弟子多幸谬禀师资。无量劫来悉凭开悟。色心无作昔年虔受。身虽疏漏心护明珠。定水禅支屏散归静。荷国镇蕃为臣为子。岂寂四缘能入三昧。电光断结其类甚多。慧解脱人厥朋不少。即日欲伏膺智断率先名教。永汎法流兼用治国。未知底滞可开化不。师严导尊可降意不。宿世根浅可发萌不。菩萨应机可逗时不。书云。民生在三。事之如一。况覃释典而不从师。今之慊言备沥素款。成就事重请弃饰词。顗答书云。谬承人乏拟迹师资。顾此庸微以非时许。况隆今命弥匪克当。徒欲沈吟必乖深寄。王重请云。学贵承师事推物论。历求法界厝心有在。仰惟久殖善根非一生得初乃由学俄逢圣境。南岳记莂说法第一。无以仰过。照禅师来具述此事。于时心喜以域寸诚。智者昔入陈朝。彼国明试。瓦官大集众论锋起。荣公强口先被折角。两琼继轨才获交绥。忍师赞叹嗟唱希有。弟子仰延之始。屈登无畏。释难如流。亲所闻见。众咸瞻仰。承前荆楚莫不归伏。非禅不智。验乎金口。比释所谈。智者融会甚有阶位。譬若群流归乎大海。此之包举始得佛意。惟愿未得令得。未度令度。乐说不穷法施无尽。乃从之重现。令造净名疏。河东柳顾言。东海徐仪。并才华冑绩。应奉文义。缄封宝藏。王躬受持。后萧妃疾苦。医治无术。王遣开府柳顾言等。致书请命愿救所疾。顗又率侣建斋七日。行金光明忏至第六夕。忽降异鸟飞入斋坛。宛转而死。须臾飞去。又闻豕吟之声。众并同瞩。顗曰。此相现者。妃当愈矣。鸟死复苏。表盍棺还起。豕幽鸣显示斋福相乘。至于翌日。患果遂瘳。王大嘉庆。时遇入朝。旋归台岳躬率禅门。更行前忏。仍立誓云。若于三宝有益者。当限此馀年。若其徒生。愿速从化。不久告众曰。吾当卒此地矣。所以每欲归山今奉冥告。势当将尽。死后安措西南峰上。累石周尸植松覆坎。仍立白塔。使见者发心。又云。商客寄金医去留药。吾虽不敏。狂子可悲。仍口授观心论。随略疏成不加点润。命学士智越。往石城寺扫洒。于彼佛前命终。施床东壁面向西方。称阿弥陀佛波若观音。又遣多然香火。索三衣钵杖。以近身自馀道具。分为二分。一奉弥勒。一拟羯磨。有欲进药者。答曰。药能遣病。留残年乎。病不与身合。药何所遣。年不与心合。药何所留。智晞往曰。复何所闻观心论内复何所道。纷纭医药累扰于他。又请进斋饭。答曰。非但步影而为斋也。能无观无缘即真斋矣。吾生劳毒器死悦休归。世相如是不足多叹。又出所制净名疏并犀角如意莲华香炉。与晋王别遗书七纸。文极该综词釆风标。属以大法。末乃手注疏曰。如意香炉是大王者。还用仰别。使永布德香长保如意也。便令唱法华经题。顗赞引曰。法门父母慧解由生。本迹弥大微妙难测。辍斤绝弦于今日矣。又听无量寿竟。仍赞曰。四十二愿庄严净土。华池宝树易往无人云云。又索香汤漱口。说十如四不生十法界三观四教四无量六度等。有问其位者。答曰汝等懒种善根。问他功德如盲问乳蹶者访路云云。吾不领众必净六根。为他损己。只是五品内位耳。吾诸师友从观音势至皆来迎我。波罗提木叉是汝宗仰。四种三昧是汝明导。又敕维那。人命将终。闻钟磬声增其正念。唯长唯久气尽为期。云何身冷方复响磬。世间哭泣著服皆不应作。且各默然。吾将去矣。言已端坐如定而卒于天台山大石像前。春秋六十有七。即开皇十七年十一月二十二日也。灭后依有遗教而殓焉。至仁寿末年已前。忽振锡披衣犹如平昔。凡经七现重降山寺一还佛垄。语弟子曰。案行故业。各安隐耶。举众皆见悲敬言问。良久而隐。自顗降灵龙象育神江汉。凭积善而托生。资德本而化世。身过七尺目佩异光。解统释门行开僧位。往还山世不染俗尘。屡感幽祥殆非可测。初帝于蕃日。遣信入山迎之。因散什物标域寺院。殿堂厨宇以为图样。告弟子曰。此非小缘所能缔构。当有皇太子为吾造寺。可依此作。汝等见之。后果如言。事见别传。往居临海。民以沪鱼为业。𦌘网相连四百馀里。江沪溪梁六十馀所。顗恻隐观心彼此相害。劝舍罪业教化福缘。所得金帛乃成山聚。即以买斯海曲。为放生之池。又遣沙门慧拔。表闻于上。陈宣下敕。严禁此池不得采捕。国为立碑。诏国子祭酒徐孝克为文树于海滨。词甚悲楚。览者不解堕泪。时还佛垄如常习定。忽有黄雀满空翱翔相庆。鸣呼山寺三日乃散。顗曰。此乃鱼来报吾恩也。至今贞观犹无敢犯。下敕禁之犹同陈世。此慈济博大仁惠难加。又居山有蕈触树皆垂。随采随出供僧常调。顗若他涉蕈即不生。因斯以谈。诚道感矣。所著法华疏止观门修禅法等。各数十卷。又著净名疏至佛道品。有三十七卷。皆出口成章。侍人抄略。而自不畜一字。自馀随事流卷不可殚言。皆幽指爽彻摛思开天。炀帝奉以周旋。重犹符命。及临大宝便藏诸麟阁。所以声光溢于宇宙。威相被于当今矣。而枯骸特立端坐如生。瘗以石门关以金钥。所有事由一关别敕。每年讳日帝必废朝。预遣中使就山设供。尚书令杨素。性度虚简事必临信。乃陈其意。云何枯骨特坐如生。敕授以户钥令自寻视。既如前告得信而归。顗东西垂范化通万里。所造大寺三十五所。手度僧众四千馀人。写经一十五藏。金檀画像十万许躯。五十馀州道俗受菩萨戒者。不可称纪。传业学士三十二人。习禅学士散流江汉。莫限其数。沙门灌顶侍奉多年。历其景行可二十馀纸。又终南山龙田寺沙门法琳。夙预宗门观传戒法。以德音遽远拱木俄森。为之行传广流于世。隋炀末岁巡幸江都。梦感智者言及遗寄。帝自制碑。文极宏丽。未及镌勒。值乱便失。
神僧传·卷第五
释智顗。字德安。姓陈氏。颍川人也。母徐氏。梦香烟五彩萦回在怀。欲拂去之。闻人语曰。宿世因缘寄托生道。福德自至何以去之。又梦吞白鼠。如是再三。怪而卜之。师曰。白龙之兆也。及诞育之夜室内洞明。信宿之间其光乃止。忽有二僧扣门曰。善哉儿德所重必出家矣。言讫而隐。年十八投湘州果愿寺沙门法绪而出家焉。一日因说禅门用清心海。语默之际每思林泽乃梦岩崖万重云日半垂。其侧沧海无畔泓澄。在于其下又见一僧。摇手伸臂至于岐麓。挽顗上山。顗以梦中所见通告门人。咸曰。此乃会稽之天台山也。圣贤之所托矣。先有清州僧定光。久居此山。积四十载。定慧兼习。盖神人也。顗未至二年预告山民曰。有大善知识当来相就。宜种豆造酱编蒲为席。更起屋舍用以待之。顗往天台既达彼山。与光相见即陈赏要。光曰。大善知识。忆吾早年山上摇手相唤不乎。顗惊异焉。知通梦之有在也。又闻钟声满谷。众咸怪异。光曰。钟是召集有缘尔得住也。顗乃卜居胜地。是光所住之北佛垄山南螺溪之源。处既閒敞易得寻真。地平泉清徘徊止宿。俄见三人皂帻绛衣。执疏请云。可于此行道。顗后于寺北华顶峰。独静头陀。大风拔木雷霆震吼。螭魅千群一形百状。吐火声叫骇畏难陈。乃抑心安忍湛然自失。又患身心烦痛如被火烧。又见亡殁二亲枕头膝上陈苦求哀。顗又依止法忍不动如山。故使强软两缘所感便灭。忽致西域神僧告曰。制敌胜怨乃可为勇。每夏常讲净名。忽见三道宝阶从空而降。有数十梵僧乘阶而下。入堂礼拜。手擎香炉绕顗三匝。久之乃灭。于当阳县玉泉山立精舍。敕给寺额名为一音。其地昔唯荒崄神兽蛇暴。创寺之后快无忧患。是春亢旱。百姓咸谓神怒。顗到泉源帅众转经。便感云兴雨注。虚谣自灭。晋王萧妃疾苦医治无术。王遣开府柳顾言等。致书请命。愿救所疾。顗又率侣建斋七日。行金光明忏。至第六夕。忽降异鸟飞入斋坛。宛转而死须臾飞去。又闻豕吟之声。众并同瞩。顗曰。此相现者妃当愈矣。鸟死复苏表盖棺还起。豕幽鸣显示斋福相乘。至于翌日患果遂瘳。开皇十七年十一月二十四日。端坐如定而卒于天台山大石像前。春秋六十有七。
高僧摘要·法高僧摘要卷二
字德安。姓陈。颖川人。有晋迁都。寓居荆州之华容。即梁散骑益阳公第二子也。母徐氏。梦香烟五彩。荣回在怀。及诞育之夜。室内洞明。忽有二僧扣门曰。善哉儿德。必当出家。言讫而隐。宾客异焉。眼有重瞳。卧便合掌。坐必面西。年大以来。口不妄啖。见像便礼。逢僧必敬。年十有八。投湘州果愿寺沙门法绪而出家焉。绪授以十戒道品。律仪仍摄。即诣慧旷律师。北面横经。具蒙指诲。因潜大贤山。诵法华经。及无量义。普贤观等。二旬未淹。三部究竟。又诣光州大苏山慧思禅师受业。文从道于就师。就又受法于最师。此三人者。皆不测其位也。思每叹曰。昔在灵山。同听法华。宿缘所追。今复来矣。即示普贤道场。为说四安乐行。顗乃于此山。行法华三昧。始经三夕。诵至药王品。心缘苦行。至是真精进句。解悟便发。见共思师处。灵鹫山七宝净土。听佛说法。故思云非尔弗感。非我莫识。此法华三昧前方便也。又入熙州白沙山。入观于经有疑。辄见思来。冥为披释。尔后常令代讲。闻者伏之。唯于三三昧三观智。用以咨审。自馀并任解裁。曾不留意。及学成往辞。思曰。汝于陈国有缘。往必利益。思既游南岳。顗便诣金陵。与法喜等三十馀人。在瓦官寺。创弘禅法。仆射徐陵。尚书毛喜等。明时贵望。学统释儒。并禀禅慧。俱传香法。欣重顶戴。时所荣仰。长干寺大德智辩。延入宗熙。天宫寺僧晃。请居佛窟。语默之际。思林泽。乃梦。岩崖万重。云日半垂。其侧沧海。无畔泓澄。在于其下。又见一僧。摇手伸臂。至于岐麓。挽顗上山。门人咸曰。此乃会稽之天台山也。有青州僧定光。久居此山。积四十载。定慧兼习。盖神人也。顗未至二年。预告山民曰。有大善知识。当来相就。直种豆造酱。编蒲为席。更起屋舍。用以待之。会往天台。既达彼山。与光相见。即陈赏要。光曰。大善知识。忆吾早年山上摇手。相换不乎。顗惊异焉。又闻钟声满谷。众咸怪异。光曰。钟是召集有缘。尔得住也。顗乃卜居胜地。是光所住之北。佛垄山南。螺溪之源。处既闲敞。易得寻真。地平泉清。徘徊止宿。俄见三人。皂帻绛衣。执疏请云。可于此行道。于是聿创草庵。树以松果。数年之间。造展相从。复成衢会。光曰。且随宜安堵。至国清时。三方总一。当有贵人。为禅师立寺。堂宇满山矣。时陈宣帝下诏曰。禅师佛法雄杰。时匠所宗。训兼道俗。国之望也。宜割始丰县调以充众费。蠲两户民。用供薪水。天台山县。名为乐安。令陈郡袁子雄。崇信正法。每夏常讲净名。忽见三道宝阶从空而降。有数十梵僧。乘阶而下。入堂礼拜。手擎香炉。绕顗三匝。久之乃灭。雄及大众。仝见惊叹。永阳王伯智。出抚吴兴。与其眷属。就山请戒。又建七夜方等忏法。王昼则理治。夜便习观。顗谓门人智越。吾欲劝王更修福禳祸可乎。越对云。府僚无旧。必应寒热。顗曰。息世讥嫌。亦复为善。俄而王因出猎。堕马将绝。时乃悟意。躬自率众。作观音忏法。不久王觉小醒。凭几而坐。见梵僧一人擎炉直进。问王所苦。王流汗无答。乃绕王一匝。翕然痛止。仍躬著愿文。于即化。移海岸法政瓯闽。陈疑请道。日升山席。陈帝意欲面礼。将伸谒敬。顾问群臣。释门谁为名胜。陈暄奏曰。瓦官禅师。德迈风霜。禅境渊海。昔在京邑。群贤所宗。今高步天台。法云东蔼。愿陛下诏之还都。使道俗咸荷。因降玺书。重沓徵入。前后七使。并帝手疏。顗以道通。惟人王为法寄。遂出都焉。迎入太极殿之东堂。请讲智论。有诏。羊车童子引导于前。主书舍人翊从登阶。礼法一如国师璀阇梨故事。陈主既降法筵。百僚尽敬。希闻未闻。奉法承道。因即下敕。立禅众于灵耀寺。学徒大结。望众森然。频降敕于太极殿。讲仁王经。天子亲临。僧正慧暅。僧都慧旷。京师大德。皆设巨难。顗接问承对。盛启法门。暅执炉贺曰。国十馀斋。身当四讲。分文析义。谓得其归。今日出星收。见巧知陋矣。陈主于广德殿下敕谢云。今以佛法仰委。亦愿示诸不逮。于时检括僧尼。无贯者万计。朝议云。策经落第者。并合休道。顗表谏曰。调达诵六万象经。不免地狱。盘特诵一行偈。获罗汉果。笃论道也。岂关多诵。陈主大悦。即停搜简。末为灵耀褊隘。更求闲静。忽梦。一人翼从严正。自称名云。余冠达也。请住三桥。顗曰。冠达。梁武法名。三桥岂非光宅耶。乃移居之。其年四月。陈主幸寺。修行大施。又讲仁王。帝于众中。起拜殷勤。储后已下。并崇戒范。会大业在藩。任总淮海。承风佩德。钦注相承。欲遵一戒法。奉以为师。乃致书累请。顗于扬州总管金城。设千僧会。敬屈授菩萨戒。即于内第。躬传戒香。授律仪法。王顶受其旨。顗欲返故林。王固请。拂衣而起。王不敢重邀。合掌寻送。至于城门。王礼望目极。衔泣而返。便沂流上江。重寻匡岭。结徒行道。频感休徵。百越边僧。闻风至者。累迹相造。遂于当阳县玉泉山。立精舍。其地昔惟荒崄。神兽蛇暴。创寺之后。快无忧患。是春亢旱。顗到泉源。帅众转经。便感云兴雨注。总管宜阳公王积。到山礼拜。战汗不安。出曰。积屡经军阵。临危更勇。未尝怖惧。顿如今日。其年晋王。又遣手疏请还。后萧妃疾苦。医治无术。王遣开府柳顾言等。致书请命。愿救所疾。顗又率侣建斋七日。行金光明忏。至第六夕。忽降异鸟。飞入斋坛。宛转而死。须臾飞去。又闻豖吟之声。众并仝瞩。顗曰。此相现者。妃当愈矣。至于翌日。患果遂瘳。王大喜庆。时遇入朝。旋归台岳。躬率禅门。更行前忏。仍立誓云。若于三宝有益者。当限此馀年。若其徒生。愿速从化。不久告众曰。吾当卒此地矣。所以每欲归山。今奉冥告。势当将尽。死后安措西南峰上。累石周尸。植松覆坎。仍立白塔。使见者发心。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四 弘法科(四)
姓田氏。其先同州冯翊人。后徙并之榆次。超小欲脱俗。而二亲以无他子。常抑绝之。弱冠强为纳室。超夜坐床上。为妻说法。妻亦感激流泪。久之辞去。年二十七。依里之开化慧瓒禅师薙落。既受具。即往定州探律禀教。阅五载而学有成绪。乃入太原之西北山。创立禅林。晓夕修定。玄侣闻风。不远而至。大业初。有司禁僧。不得檀出寺门。超入京师将以闻上。内史以事非要害。拥蔽不通。季年𡨥盗充斥。并部尤甚。而超徒众云臻。粮粒山积。一夕持炬排门。白刃交临。而坐者株杌。略不摇动。贼皆拜伏。超因随宜诱掖。以导其善。高祖起义。超亦迁住凝定寺。义宁二年。入京奉贺受禅。引见太极殿。左仆射魏国公裴寂于邀其第之别院以居。无何而沙门。灵润智信智光等。以贵游之地。非宴寂之场。乃延之蓝田山化感寺。武德五年。又徙晋之介山抱腹岩。既而复治汾州介休县之光严寺。盖山林则便于练行。朝市则易于接物也。贞观十五年三月十一日。卒于光严。寿七十有一。葬汾城之南山。
续高僧传·卷第二十 习禅五
释志超。
俗姓田。
同州凭翊人也。
远祖流寓遂居并部之榆次焉。
少在童龀智量过人。
精厉不群雅度标远。
厌世从道贯彻藏俞。
而二亲恃超更无兄弟。
虽述其志常用抑之望嗣宗族。
遂从儒流遍览流略。
年垂壮室私为娉妻。
超闻之避斯尘染。
乃逃窜林野。
亲姻周觅藏影无方。
既被执身抑从伉俪。
初则合[承/巳]为踪。
终亦同掩私室。
冀行婚礼也。
惟置一床超乃抽毡席地。
令妻坐上。
躬自处床。
俨思加坐勤为说法。
词极明据。
妻便流泪礼谢辞以相累。
频经宵夕事等金形。
屡被𧧷劝诚逾玉质。
既确乎难拔。
亲乃捐而放之。
年二十有七。
投并州开化寺慧瓒禅师。
瓒志德澄明行成众范。
未展度限历试诸难。
志超洁正身心勤履众务。
僧徒百数供杂五行。
两食恒备六时无缺。
每有苦役必事身先。
瓒亲阅验。
其情守节度令受具。
自进戒品专修行仪。
即往定州寻采律藏括其精要删其繁杂。
五夏不满三教备圆。
乃返故乡依岩综习。
初入太原之西比干山。
栖引英秀创立禅林。
晓夕勤修定慧双启。
四仪托于戒节。
二行凭于法依。
学观诜诜无威而肃。
致使闻风不远而至。
大业初岁政网严明。
拥结寺门不许僧出。
超闻之慨而上谏。
被衣举锡出诣郡城。
望有执送将陈所谏。
而官私弗顾。
乃达江都即以事闻。
内史以事非要害。
不为通引。
还遣并部。
至隋季多难寇贼交横。
民流沟壑死者太半。
而超结徒劝聚馀粮不穷。
但恐盗窃相陵便欲奔散乃以法诫劝无变尔情。
镜业既临逃响何地。
众感其言心期遂爽准式禅礼课时无辍。
尝夜坐禅。
忽有群贼排门直进。
炬火乱举白刃交临合坐端然相同仪象。
贼乃投仗于地拜伏归依。
超因随宜诱引量权授法。
咸发心敬合掌而退。
其刚略摄御皆此类也。
高祖建义太原。
四远咸萃。
超惟道在生灵。
义居乘福。
即率侣晋阳住凝定寺。
禅学数百清肃成规。
道俗钦承贵贱恭仰。
及皇旗南指三辅无尘。
义宁二年。
超率弟子二十馀人奉庆京邑。
武皇夙承嘉望。
待之若仙。
引登太极叙之殊礼。
左仆射魏国公裴寂。
挺生不世器琏宏深。
第中别院置僧住所。
邀延一众用以居焉。
亟历寒暑业新弥厉。
但为贵游諠杂外进无因。
必附林薄方程慕远。
时蓝田山化感寺沙门灵闰智信智光等。
义解钩玄妙崇心学。
同气相求宛然若旧遂延住彼山。
栖志得矣。
摄缘聚结其赴如云。
贤圣语默互相敦重。
而寺非幽阻隶以公途。
晦迹之宾卒难承业乃徇物关表意在度人。
还返晋川选求名地。
武德五年。
入于介山创聚禅侣。
岩名抱腹四方有涧。
下望百寻上临千仞。
泉石结韵于仙室。
风雨飘清于林端。
遂使观者至止陶铸尘心。
自强诲人无倦请益。
又于汾州介休县治立光严寺。
殿宇房廊躬亲缔搆。
赫然宏壮有类神宫。
故行深者岩居。
道浅者城隐。
师资肃穆竞业其诚。
聆音察色惟若不足。
忽因遘疾便知不久。
诫累殷勤示以祸福。
以贞观十五年三月十一日卒于城寺。
春秋七十有一。
山世同嗟宾主齐恸。
德仁既往学肆斯分。
葬于城南山阜。
自服膺释种。
意在住持。
昼夜剋勤摄诸后学。
所以日别分功礼佛五百。
禅结四时身诫众侣。
有亏殿罚。
而自执熏炉随唱屈礼。
未尝置地及以亏拜。
及坐禅众也互相惩诫。
才有昏睡亲行励率。
有来投造无不即度授以戒范。
进止威仪摄养将迎礼逾天属。
时遭严敕度者极刑。
而曾无介怀。
如常剃落。
致陆海慕义避世逸僧凭若大山依而修道。
时讲摄论维摩起信等。
并详而后说。
深致适机。
尝以武德七年止于抱腹。
僧徒仅百偏资大斋。
麦惟六石同置一仓。
日磨五斗用供常调。
从春至夏计费极多。
怪而检覆止磨两斛。
据量此事幽致可思。
又数感异僧乘虚来往。
虽无音问仪形可验。
才若堕者便蒙神警。
至于召众钟声随时自响。
石泉上涌随人少多。
灵瑞屡兴如此者非一。
而奉敬戒法罕见其俦。
护慎威仪终始无替。
自隋唐两代亲度出家者近一千人。
范师遗训在所闻见。
传者昔预末筵蒙诸惠诰。
既亲承其绩故即而叙焉。
高僧摘要·道高僧摘要卷一
姓田。同州冯翊人。少在童龀。智量过人。厌世从道。而二亲恃超。望嗣宗族。遂从儒流。遍览流略。年垂壮室。私为聘妻。超闻之。避斯尘染。乃逃窜林野。亲姻周觅。抑从伉俪。初则合卺为踪。终亦仝掩私室。唯置一床。超乃抽毡席地。令妻坐上。躬自处床。俨思伽坐。勤为说法。词极明据。妻便流泪。礼谢辞以相累。频经宵夕。事等金形。屡被訹劝。诚逾玉质。既确乎难拔。亲乃捐而任之。年二十有七。投并州开化寺慧瓒禅师。出家受具。自进戒品。专修行仪。即往定州。寻采律藏。括其精要。删其繁杂。五夏不满。三教略圆。乃返故乡。入太原之西北千山。栖引英秀。创立禅林。晓夕勤修。定慧双启。大业初岁。政纲严明。拥结寺门。不许僧出。超闻之。慨而上谏。披衣举锡。出诣郡城。乃达江都。即以事闻。内史以事非要害。不为通引。至隋季多难。寇贼交横。民流沟壑。死者大半。而超结徒欢聚。馀粮不穷。但恐盗窃相陵。便欲奔散。乃以法诫劝。无变尔情。镜业既临。逃响何地。众感其言。心期遂爽。准式禅礼。课时无辍。尝夜坐禅。忽有群贼。排门直进。炬火乱举。白刃交临。合坐端然。相同仪像。贼乃投伏于地。拜伏归依。超因随宜诱引。量权授法。感发心敬。合掌而退。高祖建义太原。四远咸萃。超惟道在生灵。义居乘福。即率侣晋阳。住凝定寺。禅学数百。清肃成规。道俗钦承。贵贱恭仰。及皇旗南指。三辅无尘。义宁二年。超率子弟二十馀人。奉庆京邑。武皇夙承嘉望。待之若仙。引登太极。叙之殊礼。左仆射魏国公裴寂。第中别院。置僧住所。邀延众居。亟历寒暑。业新弥厉。时蓝田山化感寺。沙门灵润智信智光等。义解钩玄。妙崇心学。同气相求。延住彼山。挕缘聚结。其赴如云。武德五年。入于介山。创聚禅侣。观者至止。陶铸尘心。又于汾州介休县治。立光严寺。赫然宏壮。有类神宫。师资肃穆。忽因遘疾。以贞观十五年三月十五日。卒于城寺。春秋七十有一。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元僧。萧山人,俗姓董。家世宗儒。年十九,出家于杭州灵芝寺。嗣中峰。隐居伏龙。临终说偈,投笔而逝,谥佛慧园鉴禅师。
御选元诗姓名爵里
字无明,号千岩,萧山董氏子。隐天龙山东庵,复渡江至义乌伏龙山,依大树结茅而止焉。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元长。
字无明。
一号千岩。
越之萧山董氏子。
七岁经书过目成诵。
出入蹈炬循彟。
有若成人。
年既长。
从授经师。
学法华经。
指义而问。
师弗能答。
受具戒于灵芝寺。
会行丞相府。
饭僧。
师随众入。
中峰本公在座。
见师即呼。
问曰。
汝日用何如。
对曰。
唯念佛尔。
公曰。
佛今何在。
师方儗议。
公厉声喝之。
师遂作礼求指示。
公以无字授之。
遂缚禅于灵隐山中。
后又随顺世缘。
将十载矣。
一旦喟然叹曰。
生平志气。
充塞乾坤。
乃今作瓮中醯鸡耶。
即复入灵隐山危坐。
胁不沾席者三年。
因往望亭。
闻雀声有省。
亟见本公。
公复斥之。
师愤然来归夜将寂。
忽鼠翻食猫之器。
堕地有声。
遂大悟如蝉蜕。
污浊之中。
浮游玄间。
上天下地。
一时清朗。
被衣待旦。
复往质于公。
公问曰。
赶州何故云无。
对曰。
鼠餐猫饭。
公曰。
未也。
对曰。
饭器破矣。
公曰。
破后云何。
对曰。
筑碎方甓。
公乃微笑。
祝令护持。
时节若至。
其理自彰。
师既受付嘱。
乃隐天龙之东庵。
耽悦禅味。
不与外缘。
有二𧉮。
日来环绕座下。
师为说皈戒。
𧉮矫首低昂。
作拜势而去。
自是声光日显。
笑隐方主中竺。
力荐起之。
丞相脱欢。
亦遣使迫师出世。
皆不听。
无何诸山。
争相劝请师度。
不为时所容。
杖锡踰涛江而东。
至乌伤之伏龙山。
誓曰。
山若有水。
吾将止焉。
俄山泉溢出。
作白乳色。
师遂依大树以居。
实泰定丁卯冬十月也。
久之。
乡民翕然宗之。
邑大姓二楼君。
为之创因旧号建大伽蓝。
重楼杰阁。
端门广术。
辉映林谷。
内而齐鲁燕赵秦陇闽蜀。
外而日本三韩八番罗甸交趾琉球。
莫不奔赴膜拜。
咨决心学。
至有求道之切。
断臂师前。
以见志者。
朝廷三遣重臣。
降名香以宠嘉之。
江淮雄藩。
若宣让王。
则下令加护其教。
若镇南王。
则亲书寺额。
赐僧伽黎衣。
及师号。
帝师亦再降旨。
俾势家无有所侵陵。
并锡大禅师之号。
资政院。
又为启于东朝。
命朝臣制师号。
并金襕法衣。
以赐焉。
师疏眉秀目。
丰颐美髯。
才思英发。
顷刻千偈。
包含无量妙义。
得其片言。
皆珍惜宝护惟谨。
论者谓。
师践履真实。
谈辨迅利。
或无愧于智觉云。
至正丁酉。
师年七十有四。
示微疾。
会众书偈云。
平生饶舌。
今日败阙。
一句轰天。
正法眼灭。
遂投笔而逝。
弟子辈。
用陶器函盖。
奉全身瘗于青松庵。
宋文宪铭之。
其序曰。
濂。
初往伏龙山见师。
师吐言如奔雷。
时濂方尚气颇欲屈之。
相与诘难数千言。
不契而退。
越二年。
又往见焉。
师问曰。
闻君阅尽一大藏教。
有诸。
濂曰。
然。
曰耳阅乎。
抑目观也。
曰。
亦目观尔。
曰。
使目之能观者。
君谓谁耶。
濂扬眉向之。
于是相视一笑。
自是厥后。
知师之道。
超出有无。
实非凡情之可窥测。
因缔为方外交。
垂三十年。
其激扬义谛。
往来尺牍之在箧衍者。
墨尚湿也。
虽缠于世相。
不能有所證入。
而相知最深。
铭。
非濂为而孰宜。
其为名贤追慕之如此。
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卷十一
千岩禅师。讳元长。越之萧山董氏子也。出天目中峰本和尚之门。开化乌伤伏龙山圣寿寺。其接物利人。灼类于本。当元季时。其著我田衣者。无不藉赖。朝廷褒重。而高其声价。公居伏龙。惟力田博饭而已。君王三锡徽号。公终身不署焉。于是。识者以狂澜砥柱而称公。公性英敏。初弃家。问戒于灵芝律主。时中峰本和尚。寓杭城云居兰若。会赴丞相府斋。公得拜见于斋筵。本曰。上人是何法讳。对曰。元长。曰。日逐何所用心。公乃再拜请益。本以狗子无佛性示之。公即庐北高峰顶。琢磨己躬。屡走见本。本惟叱之无他语。灵隐雪庭傅禅师。虚记室。以款公。公来往云居灵隐。荏苒法缘。十载不发。乃私叹曰。饥虎望几上之肉。宁自甘耶。遂禁足峰顶。闻雀声有省。急走质本。公呈所以。又被叱。愤归据关枯坐。简点所省处。竟不可得。徘徊中夜。或行或立。忽鼠翻猫器。堕地有声。乃彻见本公相为处。即弃庐归本。本云。赵州何故言无。对曰。鼠食猫饭。曰。未也。对曰。饭器破矣。曰。破后如何。对曰。筑碎方甓。曰。善哉。此事非细。承当者须是其人。于是。公服勤一十三载。别隐天龙东庵。垢衣粝食无剩语。人或鄙之。石溪空禅师。大建松云阁。绘三教圣贤影相。并藏其书。以资三教学者流览。徵文于当世铭之。无敢命笔者。空素知公。乃邀游松云。叙其所以。公弗少辞逊。文成四百五十言。自书其壁。是时松云阁閒士多属名家子弟。读之大惊服。于是。冠盖博学者。争游东庵。有传其文至中天竺。笑隐禅师曰。中峰有子如此。临济宗风何虑哉。即言于行省丞相。以名刹起之。而公已去东庵矣。其松云文曰。见到说到行到。犹是到到。未是不到到。虽是不到到。未是不到不到。何也。世尊四十九年。噇了现成閒饭。簸者两片皮。说是说非。说长说短。说出许多閒言长语满世间。狼狼藉藉。末后知非。无著惭惶处。乃云。始从鹿野苑。终至跋提河。我于二中间。未曾说一字。败也败也。老子亦云。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名亦言也。既非常名。言之何用。死也死也。孔子亦云。乱之所由生。言语以为阶。乃欲无言。谓天何言。露也露也。你看他者三个汉。如向一片净洁地上。攃屎攃尿了。有底将灰土盖却。有底将粪箕笤帚扫却。有底将水洗却。任你如何。只是臭气还在。引得许多蝇蚋蚤䖟蝼蚁蚤虱之类。竞来咂啖。各成窠窟。头出头没。脱离无由。秦坑之。永平火之。三武灭之。愈炽愈盛。云门杀之。德山骂之。临济喝之。弥高弥大。树绕藤缠。至今无个合杀。石溪本空禅师。奋巨灵劈太华之手。用芥子纳须弥之机。建一阁。扁曰松云。绘佛祖三教圣贤诸师形像于松云之上。及取三教之书。悉藏松云之中。无彼此之分。绝人我等见真显圆融广大法门耳。或谓辨魔拣异。宗门眼目。秤斤定两。向上钳锤。岂可雷同。事须甄别。曰会么。瓶盘钗钏一金。毒药醍醐一味。其人不觉手舞足蹈。而歌曰。松云万朵兮。溪山盘盘。松风一曲兮。溪月团团。冰崖笋出。炎天雪寒。眼睛只在眉毛上。分付渠侬仔细看。乌伤伏龙山。古有圣寿寺。废久。公乃登伏龙。喜其涌泉如乳。奇峰争秀。就故址棘丛中。而卓锡焉。次日。乡民集者数百人。俱言。昨夜梦乘云圣僧至伏龙。及见公。与所梦无异。遂共开荒。为搆草庐。久之崇成大厦。禅者接踵而问道。三十载如一日。尝示禅者曰。当台明镜。鉴在何人。露刃吹毛。逢他敌者。从上的的相承以来。无有不因者。心肝五脏也同。眉毛鼻孔也同。眼睛舌头也同。三百六十骨节也同。八万四千毫窍也同。一处同处处同。只有些子不同。诸人还简点得出么。阿呵呵。纵饶沧海变。终不与君通。士大夫闻其风。而开发者甚众。镇南王亦慕之。则锡号普应妙智弘辨禅师。帝师又加圆鉴大元普济禅师。东朝又赐金襕。并加师号。曰佛慧圆明广照无边普利。其隆典虽经叠下。于题咏扁额中。并无其制号也。晚年钵鐼自涤。衣衾自补。侍僧屡窃为之。公屡不悦。至正丁酉六月。示微疾。更衣集众。书偈曰。平生饶舌。今日败缺。一句轰天。正法眼灭。掷笔而逝。世年七十四。坐五十六夏。宋公濂。久参伏龙。乃述其道行以立石。 赞曰。却名易忘名难。贞节易忘节难。盖名节亦虚器也。长公入山。惟恐不深。重开伏龙。一住三十载。王公褒赠叠至。公恬若不知。至其生平说法。劳劳玉齿。如怒狮抉圆石于千仞之冈。莫之能禦。呜呼。克嗣天目。以骏发临济于一时者。微公其谁与。
新续高僧传·兴福篇第九之二
释元长,字无明,一号千岩。姓董氏,萧山人也。父九鼎,母何氏。晚岁生子,鞠育为艰。姒妇谢氏,养为己子。七岁即就外傅,诸书经目成诵,出入蹈规循矱,有若成人。其父喜曰:“吾家世诗书,是子当以文行亢吾宗。”长有从父曰:“昙芳学佛于富阳法门院,羡长聪颖,欲乞为徒。”谢氏弗许。未几,长遘疾甚革。谢氏祷于大士曰:“佛幸我慈,是子弗死,令服洒扫役终身。”祷已汗下而愈,遂使从昙芳游。时年十七,益求良师友,摩切九流百家之言,已而曰:“此非出世法也。”复从授经师学《法华经》至药王品,问曰:“药王既然二臂,何为复见本身?”授经师异之。年十九,薙发受戒具,走武林,习律于灵芝寺,律师问曰:“八法往来,片无乖角,何谓也?”长曰:“胡不闻第九法乎?”律师曰:“问律而答以禅,真大乘法器也。”会行丞相府饭僧,长随众入,智觉本公亦在座,遥见长,呼而语之:“汝日用何如?”长曰:“惟念佛尔。”本曰:“佛今何在?”长方拟议,本厉声叱之。长遂作礼,求示法要,本以狗子无佛性语授之。既而缚禅灵隐山中,雪庭召掌记室。长下笔成章,见者叹服。俄归法门,随顺世缘,殆将十载。一旦,忽喟然叹曰:“生平志气,充塞乾坤,乃今作瓮里醯鸡耶。”复造灵隐,跏趺危坐,胁不沾席者三年。因往望亭,闻鹊声有省,亟见本,具陈悟因。本复斥之,长愤然而归。夜将寂,忽闻鼠翻食猫器,堕地有声,恍然开悟,觉跃数丈,如蝉蜕污浊之中,而浮游尘埃之外,苍苍两间,一时清朗,披衣待旦,往质于本。本问曰:“赵州何故云无?”曰:“鼠餐猫饭。”本曰:“未也。”曰:“饭器破矣。”曰:“破后云何?”长曰:“筑碎方甓。”本乃微笑,祝曰:“善自护持,时节若至,其理自彰。”盖少林之道,十传至慧照,而别为一宗,设三玄门,演畅宗乘,权实兼行,照用双至,四方从者雷动海涌。逮乎宋季,其道寖微,惠朗钦公起而任之,竖大法幢,屹然为东南之望。唯本公深造阃奥,以大辩才通博无碍,慈泽普滋,遍一切处。长既受付属,遂为入室弟子,已而隐于天龙东庵,耽悦禅味,不与外缘。时见二蛇,环绕座下。长为说三皈五戒,蛇矫首低昂,若拜伏状,相率而去。自是声光日显,笑隐诉方主中天竺,力荐起之。江浙行省丞相脱欢公,时领宣政院事,亦遣使迫之出世,皆不听。居亡何,名山争相劝请。长度不为时所容,与弟子希升杖锡踰涛江,而东至乌伤之伏龙山,见山形如青莲花,乃卓锡岩际,誓曰:“山若有水,吾将止焉。”俄而山泉溢出,遂依大树以居。时元泰定丁卯冬十月也。初伏龙山有禅寺曰“圣寿”,其废已久,当长入山时,乡民闻有异僧来游,相率造访,见其晏坐不动,各持食饮之物献之。邑中大姓楼君如浚一得,各为伐木,构精庐延长居之。遂因旧号建大伽蓝,重廔杰阁,端门广术,辉映林谷。由是声称翕然,洋溢中外,齐、鲁、燕、赵、秦、陇、闽、蜀之士,与夫日本、三韩、八番、罗甸、交趾、琉球之人,莫不奔走胪拜,咨决心学,留者恒数千指。至有求道之切,断臂于前以见志者。长则随其根性而为说法,譬如时雨春风,吹嘘霢霂,乔木细草,各怀沾润,欣欣向荣。王公大臣,倾向之笃,如仰日月。朝廷三遣重臣,降名香以宠异之。江淮雄藩,若宣让王、镇南王,或下令加护其教,或亲书寺额,制僧伽黎衣,奉以“普应妙智弘辩”之号。帝都亦再降旨,更号曰“佛慧圆鉴大元普济大禅师”。资政院又为启于东朝,更崇号曰“佛慧圆明广照无边普利”,并金襕法衣赐焉。至正丁酉夏六月十四日示微疾,索浴更衣,会众书偈云:“平生饶舌,今日败阙。一句轰天,正法眼灭。”投笔而逝,春秋七十四,夏五十六。 弟子德亨、德馨,以陶器函其身,瘗于青松庵。长疏眉秀目,丰颐美髯,才思英发,超越丑夷,顷刻千偈,包含无量妙义,得其片言,皆珍袭宝护唯谨。著有语录若干卷,《和智觉拟寒山诗》若干首,皆梓行于丛林。宋文宪公濂,与交垂三十年,平昔激扬义谛,无微不入,感其道谊,为述厥事迹,铭其塔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