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
【介绍】: 隋僧。并州太原人,俗姓段。少以诵《涅槃经》为业,通解全部,领悟非一。文帝开皇中,敕为《涅槃》众主,住长安海觉寺。仁寿初,送舍利于隋州,颇有异状。复往辽州,亦有感应。炀帝大业中卒,年七十。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二 义解科(二)
续高僧传·卷第十 义解篇六并州太原段氏子也。诵涅槃十馀年。后听玄义乃领悟。开皇中。诏为涅槃众主。居海觉寺。仁寿初。诏送舍利于隋州智门寺。四年春。又诏送于辽州下生寺。见瑞之祥。如别记。总亦由是精进加倍。大业间卒。寿七十。门人行等玄会。
释法总。姓段氏。并州太原人也。少以诵涅槃为业。既通全部。志在文言。未遑听涉。十馀年中初不替废。后听玄义便即传讲。前后二纪领悟非一。而宽厚逊仰为物归投。开皇中年。敕召为涅槃众主。居于海觉。聚结四方常敷至理。无舍炎燠。仁寿岁初。敕送舍利于隋州之智门寺。掘基三尺。获神龟一枚。色黄且绿状如彩绣。头有八字云。上大王八万七千年。腹下有王兴二字。驰步往来都无所食。及舍利所。由令人治道。于隋侯。桥侧柳树又雨甘露。状如雨下。香甜浓润众共饮之。总乃表闻。帝敬谒灵祥。恒以此龟置于御座。与臣下观之。有经年月。帝游北苑放之清池。虽汎泳少时。还出绕池。随逐帝躬前后非一。陪卫咸睹共欣徵感。及四年春。又敕送舍利于辽州下生寺。放光分粒其相极多。石函变为锦文及童子之象。函之北面现于双树。下有卧佛。又于函南现金刚捉杵拟山之相。又于函东现二佛俱立。并一骐驎。又于函西现一菩萨并一神尼。曲身合掌向于菩萨。更有诸相。略不述之。又放大光聊乱而起。动眩人目从冥达晓。诸灯虽灭而光续照不异日月之明。尔夕阴雨。佛堂鸱吻放于黄光。飞移东南。三百馀步。外人谓火。走赴知非。寻光所发。乃从堂中舍利处。出众皆通见大发道心。八日将下五色云盖覆于塔上。又感奇鸟素身乌尾赤觜口衔片云状如华盖亦现塔上。斯瑞之感。五万馀人一时同见。及坟下讫云鸟皆灭。四月九日基上放光。分为五道直西而去。色如采画。数百里引之。见者非一。总躬临此瑞。喜发内心。具图上闻。敕封秘阁。后因故业讲诵不疲。大业年中卒于海觉。春秋七十矣。门人行等。玄会嗣续擅名。见于别传。高僧摘要·化高僧摘要卷四
姓段。并州太原人。少以诵涅槃为业。既通全部。志在文言。后听玄义。便即传讲。开皇年中。敕召为涅槃众主。居于海觉。聚结四方。常敷至理。仁寿岁初。敕送舍利于隋州智门寺。掘基三尺。获神龟一枚。色黄且绿。状如彩绣。头有八字云。上大王八万七千年。腹下有王兴二字。于隋侯桥侧柳树。又雨甘露。状如雨下。香甜浓润。众共饮之。总乃表闻。帝敬谒灵祥。恒以此龟置于御座。与臣下观之。有经年月。帝游北苑。放之清池。虽沉泳少时。还出绕池。循逐帝躬。前后非一。陪卫咸睹。共欣徵感。及四年春。又敕送舍利于辽州下生寺。放光分粒。其相极多。石函变为锦文。及童子之像函之北面。现于双树。下有卧佛。又于函南。现金刚捉杵拟山之相。又于函东。现二佛俱立。并一麒麟。又于函西。现一菩萨。并一神尼。曲身合掌。向于菩萨。又放大光。撩乱而起。动眩人目。从瞑达晓。诸灯虽灭。而光续照。不异日月之明。尔夕阴雨。佛堂鸱吻。放于黄光。飞移东南三百馀步。寻光所发。乃从堂中舍利处出。众皆通见。大发道心。八日将下。五色云盖。覆于塔上。又感奇鸟。素身乌尾赤觜。口御片云。状如华盖。亦现塔上。四月九日。基上放光。分为五道。直西而去。色如彩画。数百里引之。见者非一。总躬临此瑞。喜发内心。具图上闻。敕封秘阁。
人物简介
冯翊吉氏子也。年十二出家。有玄会者。偕事总公。又偕听涅槃于净影远公所。及居慈悲寺又偕焉。每升座。等先而会随之。其相与开阐者。凡一百一十遍。则赞成之道如此。苟有阻难。等必预知。乃请众念摩诃般若魔事辄息。故今于散席之际。必各礼佛读经盖本。此人有从等受戒者。死而复苏曰。冥曹以为等之弟子。故获放还。所畜鸡。每候钟鼓声。伏座下。贞观十六年三月六日。以疾终。寿七十三。遗言施身禽兽。诸弟子不忍。则盛营威仪。卜访宅兆。明日欲举丧就圹。忽夜雨连朝。送者竟阻。请如遗言而霁。舍利葬于京之南郊神和原。续高僧传·卷第十五 义解篇十一
释行等。姓吉氏。冯翊人。十二出家。与会公同事总师为弟子。服章粗素立性铿卓。登听净影远公涅槃。伏读文义。时以荣之。相从讲说百一十遍。中逢阻难必预先知。或闻异香或感怪梦。幢折盖翻以为标据。即令大众同念般若。所有魔事无何而退。故每讲后常礼佛名及读华严。以为消障之本也。又与玄会同住慈悲。弘法之时。等必先登。会随后赴。时以为相成之道也。故常讲时感鸡伏听。从受戒者死而还活。冥曹所放。云传等教。斯亦骇动幽显。非言厝也。以贞观十六年三月六日因疾而终。春秋七十有三。初临终累日。护戒之语吾何重及。但少欲知足可为永诫。吾今死后勿作威仪。惟以一椽舆送山所。愿食吾身早成正觉。有乖此愿非吾门人。弟子等营办幢舆盛设威仪将欲茔送。其夜列宿大明地方欲了。大雨洪注。道俗同拥一不得往。还依遗诀单舆至山。雨即通霁。收葬于京南神和原。起塔树松立铭塔所。
人物简介
【介绍】: 明江西金溪人,名祏,以字行。洪武四年初开科,廷试第一。授礼部员外郎,与修《大明日历》。以不附胡惟庸,坐事谪居凤阳。上书论时政,因言惟庸专恣。帝得奏召还,命使安南。历官武英殿大学士,后坐事降检讨。十七年又坐事谪云南卒。有《南宫》、《使交》、《成均》、《玉堂》四集。明诗纪事·甲签·卷十二
维基伯宗名祐,以字行,金溪人。洪武辛亥开科,廷对擢进士第一,授礼部员外郎。与修《日历》,以事谪居凤阳。寻召还,奉使安南,归除国子助教。改翰林典籍,除太常寺丞,辞,改国子司业,又辞,贬金县教谕。召还为翰林检讨,进武英殿大学士,降检讨。有《南宫》、《使交》、《成均》、《玉堂集》二十四卷。田按:辛亥为明兴首科,伯宗以刚直显,可谓得人。是科读卷者为国子祭酒魏观、太常博士孙吾,与给事中李颜、修撰王僎。觐早朝奉天殿诗云:「多士听宣鱼贯入,诸侯分直雁行联。」纪其事也。先是有诏高丽、安南、占城等国,如有经明行修之士,各就本国乡试,许贡赴京师会试。高丽金涛中三甲,授东昌安丘县丞,以不通华言,请还本国,诏给道里费送归。
吴伯宗(1334年—1384年),名祐,字伯宗,以字行,江西金溪人,进士出身、状元。明太祖洪武三年(1370年)中江西乡试解元。次年,联捷辛亥科状元,为明朝开国以来第一位状元。赐给冠带袍笏,授礼部员外郎,参与修编《大明日历》。当时胡惟庸独揽大权,欲其附庸,吴伯宗不屈从,后被贬职于凤阳。后上疏谈论时政,弹劾胡惟庸,后朱元璋准奏,并召还。出使安南(今越南),取得四只大象归国。洪武十五年(1382年)为武英殿大学士。同年九月,奉命与翰林学士李翀、回回大师马沙亦黑、马哈麻等翻译《回回历》、《经纬度》、《天文》等书。洪武十七年(1384年)谪居云南,暴卒途中。伯宗无子,殁时囊空如洗,由其妻倪氏勉力归葬乡里。
人物简介
【生卒】:1752—1824 【介绍】: 清满洲正黄旗人,栋鄂氏,字冶亭,一字梅庵。乾隆三十七年进士。授吏部主事,历郎中、侍讲学士、礼部侍郎等官。嘉庆时官至两江总督,因水患降级,又因知县李毓昌被毒死案,革职发往乌鲁木齐效力。再起后迁至吏部尚书,又因在喀什噶尔受人蒙蔽事革职。道光初,以三品卿衔休致。工书法,精医学。有《惟清斋集》。晚晴簃诗汇·卷九十五
铁保,字冶亭,号梅庵,满洲旗人。乾隆壬辰进士,由郎中迁少詹事,官至两江总督、吏部尚书,降洗马,赐三品卿衔。有《梅庵诗钞》、《应制诗》、《玉门诗钞》。维基
铁保(1752年2月28日未时—1824年),字冶亭,号梅庵,栋鄂氏,满洲正黄旗人,乾隆三十七年(1772)进士。铁保先世为觉罗氏,后移居栋鄂之地,便以地为氏。据其本人考证,为北宋越王赵偲之裔。家族中世代多出武将,父亲诚泰官至泰宁镇总兵,唯独铁保喜文,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铁保考中进士,授吏部主事。由于性格耿直,得到管理吏部的武英殿大学士阿桂的欣赏和举荐,铁保升为郎中、户部及吏部员外郎、翰林院侍讲学士、侍读学士、内阁学士。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乾隆帝召见,次年升礼部侍郎,主持京师会试、山东、顺天乡试。从礼部侍郎调任正黄旗满洲第五参领第十一佐领(据《钦定八旗通志》)。嘉庆四年(1799年),铁保先因弹劾官员过当被贬到盛京(沈阳);不久以吏部侍郎出任漕运总督。他在漕运总督任上制定改革漕运章程十一款。嘉庆七年(1802年)底调补广东巡抚时,又将历年行政经验22条,刻在堂壁,告之后任。嘉庆八年(1803年)初转任山东巡抚。这一年,黄河在河南封丘县衡家楼决口,淹及下游山东章丘一带十九州县,嘉庆命铁保赴河南指挥救灾,合拢决口。嘉庆十年(1805年),铁保升任两江总督,赏头品顶戴,成为管辖江苏、安徽和江西三省的最高军政长官。嘉庆十四年(1809年),发生山阳知县王伸汉冒赈,酖杀查帐委员李毓昌事件,铁保也被免职,流放新疆。回京后升为礼部、吏部尚书。林清事变时由于极力追查通匪太监,又被革职,流放吉林。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回京。道光初年,铁保告病退休,道光四年(1824年)去世。
粤公网安备44010402003275粤ICP备17077571号关于本站联系我们客服:+86 136 0901 3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