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虞公

相关人物:共 9 位
共 9 首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奚一作傒。
春秋时人,百里氏,一说百氏,名奚,字里。
或说字井伯。
虞公为大夫。
晋献公灭虞,被俘入晋。
晋嫁穆姬于秦(秦穆公夫人),被用为陪嫁之臣。
后,走楚国宛地,为楚人所执。
秦穆公用五张牡黑羊皮赎回,为大夫,世称“五羖大夫”。
与蹇叔、由余等共佐穆公以建霸业。
一说,以虞公不可谏而至秦。
又一说,本楚之鄙人,闻秦穆公贤,乃自卖于秦,被褐饲牛,为穆公所识拔。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春秋时虞国人。
虞公弟。
叔有玉,虞公索之,叔谓匹夫无罪,怀璧其罪,惧为祸而献诸公。
既而公又求其宝剑,叔以虞公贪得无厌,祸将及身,攻虞公,公出奔共池。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义云禅师。
福州闽清黄氏子。
幼入家塾。
成童入乡。
较颖异有声。
因读论语中庸。
有所悟入。
后闻山堂淳禅师说法。
遂自断出家。
遍游江湖。
至吴。
见铁庵一大禅。
为侍者。
铁庵重之。
时佛炤倡道灵隐。
师往依焉。
及佛照移育王。
师从其行。
历十年。
为第一座。
佛炤闻其说法。
叹曰。
此子提唱。
宛如雪堂行和尚。
吾钵袋有所付矣。
遂出住香山。
居五年。
徙台州光孝。
又徙镇江甘露。
会平江虎丘万寿。
皆欲延师。
师闻万寿颇废。
即欣然就之。
淮南转运使虞公俦。
又以长芦来招。
师与虞公有雅。
故又从之。
会育王虚席。
朝命师补其处。
时佛炤方居东庵。
父子日相从。
发明临济正宗。
学者云集。
会有魔事。
师即舍众退居香山。
盖将终焉。
而朝命又起师。
说法净慈。
恩光赫奕。
都邑耸动。
一日领众。
持钵畿邑。
是夕寺灾无遗宇。
比师归。
独三门岿然在瓦砾中。
师不动容曰。
成坏相寻。
亦岂有常。
今日之坏。
安知不为四众作福之地哉。
天子闻之。
出内库金以赐。
自重臣贵戚以下。
倾橐辇金。
惟恐居后。
未期年。
广殿邃庑。
崇闳杰阁。
盖愈于前日矣。
于是。
上为亲御翰墨。
书慧日阁三大字赐之。
开禧二年五月。
示微疾。
作偈别众而寂。
寿五十八。
腊三十五。
住山十九载。
徒辈奉全身。
塔于寺之东北隅。
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卷六
禅师义云者。号退谷。福州闽清黄氏子也。黄氏世以诗礼传家。云有异姿。一目数行。然倜傥不善浮沉。每病其宗。不达圣原。各执隅说。疑误后学。乃淹贯性理。先辈重之。时有胡妪。居乌石山。年将百岁。精术数。眇忽不遗。人争谒之。云亦诣妪。妪大喜。款留数日。乃谓云曰。君福人也。当有大遇我目下即归国有一敝裘奉赠。聊表殷勤。云受归。怪其重。折线路。皆珍珠碎金。云失足叹曰。嗟乎七尺丈夫。乃为胡妪所买也。遂沉弃其裘于江而北游。国学群士俱出其下。因释中庸。有所悟入。裂缝掖而去。问道于山堂淳禅师。淳曰。子以聪明之质。枉顾山野。山野毫无所长。试言子之见处。为子證据。云论静定工夫。娓娓千馀言。淳曰。子所说道理。似不违背。更有一问。譬有一人。正走后面。百千虎狼赶来。又有一人。扯住要问。静定工夫。若答。它后面虎狼迫至则伤身失命。若不答。他则静定工夫安在汝。于此时。毕竟如何施设。云茫然。淳公大笑而起。云彻夜惭惶。抚膺叹曰。涂路之学。终非实著。乃求落须发。择絮务以自励。且勇不自矜。行脚至吴。见铁庵。铁庵与语。大奇之。云又辞去。铁庵曰。抱道衲子。须以己度人。不可矫激其行。自居清白地上。以骇聋俗于此行去。形卜于影。毫不生惭。斯可为人师范。云书其语于襟。遂造灵隐。机契佛炤。佛炤移住育王。云为首众。佛炤命其秉拂。以为宛如雪堂。惜妙喜先师未及见也。遂以妙喜所付袈裟披云云。出世香山。次继育王。育王以佛炤遗风规摸阔大。岁计浩繁。云独以朴俭为先。中多引去者。宗印禅师过访云。奉蔬食之外。焚炉对坐。永宵清淡而已。印心笑之。间谓云曰。冰淡家风。千秋美典。至若尊宿。士夫过我。山门礼体。似不可简也。云良久谢曰。我非不知也。老人住世。德尊寰宇。岁计动满千万。诸方相习成风。非锦屏大碗。不见客。云尝窃怪。以为过当。据蒙见如尊宿惠慈山门。有幸住持。则当率众翘勤恭请。普施法利。此待尊宿礼体也。至于士夫为道相访住持。面无謟色。心无求事。直辞开导。俾贵人知有林下气象。其礼体也。不亦优乎。否则古风淩夷。必为明眼取笑。印大然之。庆元间。诏云居净慈。杖履渡江。同禅徒数十。皆敝衣楚楚。意貌翛然。武林吏佐并绅士。迎于途。私相慰谕。易其华服。而尊礼如一佛出世焉。既主净慈。规制画一。与育王时无异。惟提唱纲宗。以为供养。其上堂曰。奔流度刃。疾𦦨过风。啐啄同时。崖州万里。有的道。如人学射。久习则巧。殊不知未彀以前中的早涉纡迥了也。赵州到茱萸。靠却拄杖。则且置。只如孚上座道圣箭子折也。作么生喝云。若不同床睡。安知被底穿。又曰。昔僧问云门。杀父杀母。佛前忏悔。杀佛杀祖。甚处忏悔。云门曰。露还会么斗。转风雷吼。星移海岳昏。谁知席帽下。元是昔愁人。开禧二年示疾。侍僧以榻施褥云叱去之。曰。吾末骨立也。安用此。遂卓杖别众曰。意乌猝猝。万人气索。佛法向上。何曾踏著。临行业识。茫茫一任。诸方卜度。投杖敛目而寂。 赞曰。昔高庵闻成枯木。住金山侈甚。叹曰。比丘法贵清俭。岂宜如此。此与后生习轻肥者何异。得不愧古人乎。按退谷处可为之秋。而能简约乃尔。其清操真足。龟镜将来。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元涿州人,字处道,号疏斋。仕至翰林学士。博学有文思,元初称能诗者,以挚与刘因为首。散曲为元初大家。有《疏斋集》。
元诗选
挚字处道,一字莘老,号疏斋,涿郡人。
至元五年进士,博洽有文思。
累迁少中大夫、河南路总管。
真人吴全节代祀岳渎,过洛阳,嘉其治行,力荐之。
大德初,授集贤学士、大中大夫。
出持宪湖南,迁江东道廉访使。
复入为翰林学士,迁承旨卒。
所著曰《疏斋集》。
元初,中州文献,东人往往称李、阎、徐,推能文辞有风致者曰姚、卢,盖谓李谦受益、阎复子靖、徐琰子方、姚燧端父及疏斋也。
而推诗专家,必以刘因静修与疏斋为首。
钱唐张雨谓《疏斋集》校官本读之一过,生风凛然。
赵郡苏天爵曰:国家平定中原,士踵金、宋馀习,率皆粗豪衰苶,涿郡卢公始以清新飘逸为之倡。
延祐以来,则有蜀郡虞公、浚仪马公以雅正之音鸣于时,士皆转相效慕,而文章之习,今独为盛焉。
临川吴澄曰:涿郡卢学士所作古诗,类晋清言,古文出入《盘诰》中,字字土盆瓦缶,而倏有三代虎蜼瑚琏之器,见者莫不改视。
疏斋尝著《文章宗旨》云:大凡作诗,须用《三百篇》与《离骚》,言不关于世教,义不存于比兴,诗亦徒作。
又云:清庙茅屋谓之古,朱门大厦谓之华屋可,谓之古不可。
太羹玄酒谓之古,八珍谓之美味可,谓之古不可。
知此可与言古文之妙,极与临川之论相合,亦即疏斋自言其得力欤!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272—1348 【介绍】: 元临川崇仁人,字伯生,号邵庵。先世为蜀人。宋亡,父汲侨居崇仁。少受家学,读诸经,通其大义。尝从吴澄游。成宗大德初,以荐授大都路儒学教授,历国子助教、博士。仁宗时,迁集贤修撰,议学校事,主张学官当用经明行修成德之士,不可猥以资格用人。除翰林待制。文宗即位,累除奎章阁侍书学士。领修《经世大典》。帝崩,以目疾,又为贵近所忌,谢病归。卒谥文靖。集弘才博识,工诗文。有《道园学古录》、《道园遗稿》。
元诗选
集字伯生,蜀郡人。
宋丞相允文五世孙也。
父汲,侨寓临川之崇仁。
以契家子从草庐吴先生澄游。
大德初,荐授大都路儒学教授,历国子助教博士,累迁秘书少监、翰林直学士兼国子祭酒,拜奎章阁侍书学士。
命修经世大典,进侍讲学士。
文宗晏驾,谢病归。
至正八年五月卒,年七十有七,赠江西行省参知政事,仁寿郡公,谥文靖。
欧阳元功曰:皇元统一之初,金、宋旧儒,布列馆阁,然其文气,高者崛强,下者委靡,时见馀习。
承平日久,四方俊彦萃于京师,笙镛相宣,风雅迭唱。
于时虞公方回翔冑监容台间,有识之士,早以斯文之任归之。
至治、天历,公仕显融,文亦优裕。
一时宗庙朝廷之典册、公卿大夫之碑版咸出其手,粹然成一家之言。
家素贫,束修羔雁之入,还以为宾客费,虽空乏弗恤也。
早岁与弟槃辟书舍为二室,书陶渊明、邵尧夫诗于壁,左曰「陶庵」,右曰「邵庵」,故世称邵庵先生。
先生为文万篇,存者十二三。
门人订其在朝、应制、归田、方外诸稿,釐为五十卷,曰《道园学古录》。
(诗稿亦曰《芝亭永言》。
)先生诗与浦城杨仲弘、清江范德机、富州揭曼硕先后齐名。
人称虞、杨、范、揭,为有元一代之极盛。
先生尝谓仲弘诗如百战健儿,德机诗如唐临晋帖,曼硕诗如美女簪花,人或问曰:「公诗如何?
」先生曰:「虞集乃汉廷老吏也。
」盖先生未免自负,而公论皆以为然。
词学图录
虞集(1272-1348) 字伯生,号道园。临川人。宋丞相虞允文五世孙。早岁与弟槃辟二书舍,左室书陶渊明诗,题日陶庵;右室书邵雍诗,题曰邵庵。故世称邵庵先生。累迁至翰林直学士兼国子祭酒。文宗时,除奎章阁侍书学士。后谢病归。卒赠江西行省参知政事,封仁寿郡公,谥文靖。弘才博识,一时大典册咸出其手。每承顾问,必委曲尽言,随时讽谏。工诗文,"元代四大家"之一。擅书,真行草篆皆圆婉而有法度。有《道园学古录》、《道园乐府》。
御选元诗姓名爵里
字伯生,蜀郡人。徙临川之崇仁累迁秘书少监翰林直学士兼国子祭酒拜奎章阁侍书进侍讲学士卒谥文靖有道园学古录五十卷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279—1338 【介绍】: 元光州人,先祖为汪古部人,字伯庸。仁宗延祐二年进士。授应奉翰林文字,拜监察御史。劾奏丞相铁木迭儿十罪,帝黜罢之。累拜御史中丞,持宪务存大体。终枢密副使。卒谥文贞。文章宏赡精核,以秦汉为法,自成一家言。诗圆密清丽。尝预修《英宗实录》。有《石田文集》。
元诗选
祖常,字伯庸,世为雍古部,居靖州之天山。
其高祖锡里吉思,当金季为凤翔兵马判官,子孙因号马氏。
曾祖月合,乃从元南伐留汴,后徙光州。
祖常七岁知学。
延祐初,贡举法行,乡贡会试皆第一,廷试为第二人。
授应奉翰林文字,擢监察御史。
劾奏柄臣铁木迭儿十罪,罢之。
柄臣复相,左迁开平县尹,因欲中伤之,退居光州。
铁木迭儿死,乃除翰林待制。
累迁礼部尚书,两知贡举,一为读卷官,寻参议中书省事,参定亲郊礼仪。
元统初,拜御史中丞,转枢密副使,辞归。
起为江南行台中丞,又改陕西,皆不赴。
至正四年卒,年六十。
赠河南行省右丞魏郡公,谥文贞。
伯庸文章宏赡而精核,刮除近代南北文士习气,而专以先秦、两汉为法。
与姚文公燧、元文敏公明善,实相继后先。
尤致力于诗,大篇短章,多可传者。
所著曰《石田集》,以所居有石田山房也。
浙东廉访苏天爵请于朝,刻以行世。
序之曰:「公诗接武隋、唐,上追汉、魏。
后生争效慕之,文章为之一变。
与会稽袁公、蜀郡虞公、东平王公更唱迭和。
金石相宣,而文益奇。
」史官陈旅亦曰:「公古诗似汉、魏,而律句入盛唐,散语得西汉之体。
」文宗尝驻跸龙虎台,祖常应制赋诗,尤被叹赏,曰:「孰谓中原无硕儒乎!」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314—1370 【介绍】: 元临海人,字敬初。黄溍弟子。至京师,授经筵检讨。尝为人草谏章,力陈顺帝并后之失,几获罪,引避归。张士诚据吴,引为学士,书檄多出其手。明兴,太祖召修《元史》,赐金而还。有《夷白斋稿》。
元诗选
基字敬初,临海人。
受业于黄侍讲溍,从至京师,授经筵检讨。
尝为人草谏章,几获罪,引避归。
奉母入吴,以教授诸生。
南州用兵,起行枢密院都事,转浙江行省郎中,参张士信军,进参太尉府军事。
太尉称王,基独谏止,将杀之。
不果。
超授内史,迁学士院学士。
军旅倥偬,飞书走檄多出其手。
吴平,明太祖召入,预修《元史》,赐金而还。
洪武三年,卒于常熟寓舍。
所居有夷白斋,故以名其稿。
金华戴叔能序之曰:我朝自天历以来,学士大夫以文章擅名海内者,有蜀郡虞公、豫章揭公、金华柳公、黄公。
一时作者,涵醇茹和,以鸣太平之盛。
治学者宗之,并称曰虞、揭、柳、黄,而本朝之盛极矣。
继是而起,如莆田陈公之俊迈,则有得于虞。
新安程公之古洁,则有得于揭。
临川危公之浩博,则又兼得夫四公之指授。
近年以来,独危公秉笔中朝,自馀数公,沦谢殆尽。
而得先生以绍其声光,雍容纡馀,驰骋操纵,其得之黄公者深矣。
叔能与敬初同门,故历数其源渊者如此。
槜李诗系·卷三十八
字敬初,天台人。有《夷白集》。
御选元诗姓名爵里
字敬初,临海人。初授经筵检讨,官历江浙行省郎中。参张士信军,进参太尉府军事,擢内史,迁学士院学士,有《夷白斋槁》。

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
元净。字天镜。号朴隐,会稽人,父倪机。母严氏。容貌魁伟。襟怀煦然如春。世间机阱押阖之术。不识为何物。祝发受具。嶷然有远志。从天岸讲天台止观。复往双径。参行端。净入门。端厉声一喝。净若闻雷霆声。黏缚尽脱。遽稽首作礼。端曰。汝果何所见耶。复问答四三转。皆惬端意。端顾左右曰。是般若位中人也。遂命归侍司。寻掌书记。时年二十七。丙申。出世会稽长庆。升天衣万寿。四方问道者。闻风来归。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元净。
字天镜。
别号朴隐。
越之会稽人。
父倪机。
母严氏。
师初以童子出家。
领昭庆濡律师戒。
嶷然有远志。
韩庄节公性。
教之为文。
伸纸引墨。
思源源不可遏。
公深加叹赏。
既而从天岸济法师。
习天台教。
尽得其学。
台宗诸老。
竞以书聘之。
欲令出门下。
师不从。
元叟端公。
说法双径。
人尊之为当代妙喜。
师往从之。
入门。
叟厉声一喝。
师若闻雷霆声。
黏缚尽脱。
遽稽首作礼。
复问答三四转。
皆惬叟意。
遂录为子。
使掌记室。
久之。
游建业。
谒全悟䜣公于大龙翔寺。
全悟门风高峻。
不轻许可。
见师特甚称之。
继往临川。
谒虞文靖公集。
虞公尤称之。
留九十日而还。
他若黄文献公溍。
蒙古忠介公泰不华。
翰林学士危公素。
其同辞称师。
无异于虞公
名闻行宣政院。
元至正十六年。
请师出世会稽长庆寺。
升天衣万寿禅寺。
四方问道者。
闻风来归。
师以气衰。
倦于将迎。
营精舍一区。
而归老焉。
即山阴和塔是也。
我太祖龙兴。
师与钟山法会之选。
与东溟目公。
碧峰金公。
特被召入内庭。
从容问道。
赐食而退。
已而辞归和塔。
若将终身焉。
未几。
灵隐虚席。
诸山交致疏币。
延师主之。
师不得已而赴。
未及期年。
而崇德之祸作矣。
师入院。
甫浃日。
寺之左右序言曰。
寺政实繁乏。
都寺僧司之。
师曰。
若等盍选其人乎。
众咸曰。
有德现者称多才。
昔掌崇德庄田。
能辟其莱芜。
以食四众。
倘以功举。
谁曰不然。
师诺之。
先是。
勤旧有闻。
歆现之获田利。
率无赖比丘。
请于前主僧代之。
及现之被选也。
大惧发其奸私。
走崇德县。
列现过失。
县令丞寘不问。
适健令至上其事刑部。
刑部讯鞫既得实。
以师为寺长。
失于简察。
法当缘坐。
移符逮师。
或谓师曰。
此三年前事尔。
况师实不知。
且不识闻。
宜自辩诉可也。
师笑曰。
定业其可逃乎。
至部。
部主吏问曰。
现之犯禁。
尔知之乎。
曰知之。
曰。
既知之。
当书责款以上。
师即操觚如吏言。
尚书暨侍郎览之大惊。
咸曰。
师当今名德也。
恶宜有是。
荐审之务得其情。
师了无异辞。
于是。
皆谪陕西为民。
闻亦大悔。
且泣曰。
闻草芥耳。
岂意上累师德。
蚤知至此。
虽万死不为也。
师弗顾。
行至宝应。
谓从者曰。
吾四体。
稍异常时。
报身殆将尽乎。
夜宿宁国寺。
寺住持。
故师旧识。
相见甚欢。
师女弟之夫陈义安。
宦移凤阳。
以道经寺中。
师悦曰。
吾遗骸有所托矣。
是夕共饭。
犹备言迁谪之故。
不见有惫色。
明旦。
忽端坐合爪。
连称无量寿佛之名。
泊然而逝。
实洪武十一年正月十九日也。
义安等。
为其龛敛。
以俟师之季父至。
道衋然伤心。
遣其法孙梵译。
走宝应携骨而还。
骨间舍利。
丛布如珠。
县大夫。
及荐绅之流来观。
皆叹息而去。
其徒结竁于和塔祖垄之侧。
瘗焉。
寿六十七。
腊五十三。
三会语有录二卷诗文。
曰朴园集。
师容貌魁伟。
襟怀煦然如春。
世间机阱押阖之术。
不识为何物。
性尚风义。
断江恩公。
与师缔忘年交。
断江卒。
师为刊布诗集。
复请虞公铭其塔。
三主名山。
起费补坏。
具有成绩。
其敷阐大论。
发挥先哲。
释门每于师是赖。
千百人中。
不能一二见焉。
竟以无罪谪死。
苟不归之于定业。
将谁尤哉。
新续高僧传·义解篇第二之三
释净源,字天镜,一号朴隐,姓倪氏,会稽人也。
父机,母严氏,皆为士族。
童时,从弘教大师立公于大报恩寺祝发为僧,受戒于昭庆濡律师,嶷然有远志。
韩庄节公性以道德辞章下帷授徒,净往从之。
于群经要旨,作文程式,俯仰变化,开阖曲折,悉洞然心胸,伸纸引墨,思源源不渴,每进一解,韩公未尝不称善。
天岸济以台衡止观开讲于虎林之集庆,净又往从之。
济为折三千性具之义及四明孤山同异之辨,波澜浩荡,廉陛高严,净能一一领解,台宗诸老竞以书聘之。
时元叟端说法双经山,人尊为“当代妙喜”。
净又往从之,入门,叟厉声呵之,若闻雷霆,黏缚尽脱,遽却立作礼。
叟曰:“汝果何所见耶?
”复问答三四转,皆惬叟意,顾左右曰:“是般若位中人也。
”遂录为弟子,命归侍司,寻掌记室,时年二十七。
久之,出游建业大龙翔寺,寺主广智全悟䜣公精贯儒释,行文为世模范,不轻与人,见净盛称之。
继往临川,谒虞文靖公集,虞公又盛称之,留三月乃还。
当时能文者若黄文献公溍,蒙古忠介公泰不华,翰林学士危公素,莫不闻风赞赏,由是声光远施,上达聪听。
元至正十六年,行宣政院请出世会稽长庆寺,迁天衣万寿禅寺,四方问道者日至,净以衰病倦于将迎,营精舍一区而归老焉,所谓和塔处也。
元运既谢,明室初兴,诏天下名僧建会钟阜,升济幽灵。
净与上竺东溟日、五台璧峰金特被召入内庭,从容问道,赐食而退。
已而辞归和塔,若将终焉。
洪武九年冬十二月,灵隐虚席,诸山交致疏币,延净主之,未及期年,而崇德之祸作矣。
初灵隐有庄田在崇德,都寺僧德现掌之,开辟芜莱,以食四众,无赖比邱某歆其田利,请于前主僧代之。
及净入灵隐,德现复充都监,某惧发其奸私,走崇德县,列现过失,县令丞寘不问。
未几,有健令至,上其事刑部,刑部訉鞫得实,以净为寺主失于检察,法当缘坐,移符逮净。
或谓净曰:“此三年前事,且实不知,宜自辩诉,可免。
”净笑谢曰:“定业其可逃乎?
”至部,主吏问之曰:“现之犯禁,尔知之乎?
”曰:“知之。
”曰:“既知之,当书责款以上。
”净即操觚如吏言,尚书侍郎见之,皆大惊曰:“净当今名德,恶宜有是?
”荐审之,务得其情。
净了无异辞,于是皆谪陕西为民,行至宝应,谓从者道升曰:“吾四体稍异常时,报身殆将尽乎?
”夜宿宁国禅寺,主僧总虚了旧日交游,相见甚欢。
陈义安为青州卫知事,移戍凤阳,以道经此,亦留寺中,与净相遇,净喜曰:“吾遗骸有所托矣。
”义安者,净之女弟夫也。
是夕共饭,备言迁谪之故,不见惫色。
明旦端坐合爪,称佛而逝,时洪武十一年正月十九日也,世寿六十七,僧腊五十三。
义安、总虚为龛敛以俟,法孙梵译走宝应,焚其骨,舍利丛布如珠结,竁山阴和塔瘗焉。
净容貌魁伟,怀煦然,如春世间,机阱之术,不禁自绝。
性尚风义,断江恩与为忘年交。
其卒也,为刊其诗集,复乞虞公铭其塔。
三主名山,起废补败,具有成绩。
《三会语》有录二卷;诗文曰《朴园集》,葺若干卷。
译等哀慕慈法,惧其湮没,疏为事状,徵文于宋文宪公濂而铭诸石。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元明间庐州府巢县人,字子章。元末从余阙治经,阙屡称之。朱元璋起江淮,奎归之,从事幕府。朱文正为大督开府南昌,命奎参其军事。后文正未得封赏,态度失常,得罪太祖,奎连累坐诛。有《望云集》。
钦定四库全书·望云集·提要
望云集》五卷,明郭奎撰。奎字子章,巢县人。早从元余阙学,慷慨有志节。朱文正开大都督府于南昌,尝参其军事。后文正得罪,奎亦坐诛。《明史·文苑传》附见《王冕传》中。奎当干戈扰攘之际,仗剑从军,备尝险阻,苍凉激楚,一发于诗。五言古体,原本汉魏,颇得遗意。七言古体,时近李白。五言律体,纯为唐调。七言律体,稍杂宋音。绝句则在唐宋之间。元末明初,可云挺出。赵汸、宋濂皆为之序,推崇甚至,良不诬矣。五卷之末,附短札三篇。案嘉靖辛夘吴廷翰重刋是集,但称五言古诗三十七、词歌曲十三、五七言律百有九、排律杂诗四十四,不言有文。岂后人得其手稿附入耶。集中送《陈克明归茶陵诗》,瑚琏字押入平韵,盖古人三声之法。古诗《上山采蘼芜》,以“素”、“馀”、“故”同押。刘琨《赠卢谌诗》以“璆”、“叟”同押。盖即其例,非落韵也。
钦定四库全书·望云集·原序
昔者,子朱子说诗,于性情之道,风雅之用,备矣。
然未尝不以体制音节为言。
他日评汉魏以来至近代词章,各极所长,权度甚精,而独谓古五言不可轻变。
盖述作有体,变复之际,昔人所难。
虽大儒先生不敢忽也。
汸游临川时,尝以此说质于雍虞公,且问所以为合作者。
公曰:三百篇而后,有汉魏六朝。
朱子尝有取焉。
然其为体不一,大抵世有治乱,人品风俗不同,极其才情则淫伤而无节,尚词藻则绮靡而失真,善学者慎之可也。
余独爱阴何徐庾氏作,音和而庄,思约而正,华不至靡,约不至陋,浅而不浮,深而能著。
其音清以醇,其节舒以亮,有承平之遗风焉。
然后知杜少陵所以称诵不置者,盖在于此。
大历元和而后知者鲜矣。
暇日观公诗稿,试以此说求之,颇得去取大意。
往来江湖间,每论诸能诗者,或唯唯或否否,唯武威余公所赋乃若一以公言为师,无复他有,出入而高雅浑厚,自非齐梁间作者可及。
岂禁苑从游时,尝论及于斯耶。
抑所见之偶同也。
自是每恨不得全稿观之,兵兴以来,此事姑置。
岁辛丑春正月初,与淮南郭公子章遇于星源,子章尝游余公之门者也。
因论公平居崇尚选学,于后来变体一无取焉。
而五七言近体,每欲弃绝不为。
公大节既立,而诗文皆散逸罕存矣。
闻者相与太息,于是乃得子章所赋曰《望云集》者,与一二友朋共吟讽焉。
古五言远宗魏晋,得其高风远韵,不杂后人一语。
近体亦质厚微婉,足以达其志气所存。
信乎渊源之有自也,又可见余公居常教人悉本朱子,至其斧藻盛时,陶写幽抱,独与虞公相表里,而不必他人之已同,斯其所以为合作者,与以子章之才能守师法而不变,亦可谓贤矣。
友人有请而传之者,乃述所闻书于卷端,庶观者知所自来也。
或曰郭公志士也,今四海横流,生民涂炭,起管夷吾舅犯先轸,诸人相与属櫜,鞬执鞭弭,以救之犹恐不及,顾相与论歌诗之源,制作之体,无乃非公意乎。
虽然,吾闻子章少无宦情,尝欲泛大江上三峡,徜徉蜀汉之间,览诸山川之奇秀,吊昔人经营遗迹,求严君平岷峨之墟,咨访大人先生之流,相与上下。
其议论然后大发于诗,遭乱志勿遂也。
语曰在朝言朝,在野言野,使子章据功名之会,真有以自见于当时而诵其诗者。
考论师友渊源与其高蹈之志而传之,不亦可乎。
新安赵汸序。
望云集》者,郭君子章所作之诗也。
子章尝从青阳先生学治经,而性尤嗜诗。
自黄初以降,诸名家多嚅哜其芳腴,故剔句锼辞,趣味隽永。
而韵度婉微,青阳亟称其能。
曾未几何,戈甲抢攘,二亲与弟昆咸亡。
子章只影飘零于江湖间,进退无依,遂仗剑从军,艰难险阻,莫不备尝。
凡世道之污,隆时序之,推移人事之变,更每触之于目。
必有感于心,感久辄悲,悲不能已,乃悉假诗以写之。
通名其集曰《望云》。
望云志思亲也。
余常取而观之,何其情思之萦纡,音节之激烈哉。
譬犹秋风刁骚,霜月凄白,孤臣畸士,恸哭于山泽苍凉之间。
而闻者莫不陨涕焉。
哀思之切,何其一至此乎。
在昔先王之世,四方乂宁,民各保其室家,颂声洋溢播之郊庙。
及其衰也,政赋日逼,士困于行,役而不能归,至有陟屺岵以望其父母与诸弟者。
说者谓其思之切而哀之至,况子章兵难相仍,非特行役之劳而已。
亲没家燬,非特不能归而已,宜其情之所触有不能自已也。
夫以子章之才之美,不生于太平无事之日,以颂清庙閟宫之盛,顾独驰骋于变风之末。
呜呼!
其命也耶,其命也耶。
虽然,否与泰相为循环者也。
今天已厌乱,戈甲将向息矣。
子章方宣嘉猷以著劳烈,其必吐和平之音,以鸣天下之盛耶。
子章名奎,淮南人,金华宋濂序。
御选明诗姓名爵里
字子章,以字行,巢县人。朱文正开大都督府节镇江西太祖命奎参谋文正得罪坐诛有望云集
明诗纪事·甲签·卷二十一
奎字子章,以字行,巢县人。明初朱文正开府南昌,奎以儒士为参谋。文正得罪,坐不谏诛。有《望云集》五卷。 (《四库总目》:奎当干戈扰攘之际,仗剑从军,备尝险阻,苍凉激楚,一发于诗。五言古体原本汉、魏,颇得遗意;七言古体,时近李白;五言律体,纯为唐调;七言律体,稍杂宋音,绝句则在唐、宋之间。元末明初可云挺出。赵汸、宋廉皆为之序,推崇甚至,良不诬矣! 《诗谈》:郭掾史子章兴洽情真,固是逸才,如「落日平淮树,春潮带皖城」,「东邻茅屋新烟起,南涧石桥春水生」,此例佳甚。 田按:参谋诗天才挺拔,俊逸不凡,郁塞磊落之气,时露毫端。如《亡家》云;「杖策邓生犹未遇,亡家韩信定谁依?淩风欲便乘槎去,天上秋虹跨海飞。」《富池江口夜泊》云:「华发青灯共一船,闻一鸡独起看龙泉,风云未遂平生志惭愧周瑜长十年。」「草昧英雄望列侯,梦中三十六春秋。功名总被儒冠误,两岸猿啼夜愁。」《南康除夜》云:「十年客泪不曾乾,丘陇成行骨肉残。为报淮南兄与弟,紫髯憔悴未为官。」甚赋《感土不遇》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