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沈佺期

相关人物:共 21 位
共 21 首 第 1 页 下一页

人物简介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籍贯均不详。
一作杨庶,与沈佺期同时。
曾在尚书省任职,后为给事中。
事迹见沈佺期《酬杨给事中廉见赠台中》诗。
善属文。
全唐诗》存诗2首。

人物简介

个人简介
瞿士雅,一名高桂,字若稚,奉贤(今属上海)人。
引玉集·后序
集名引玉,所抛者几曾是砖;诗实是金,其点也由来非铁。
句尽江枫落冷,人惊遑问其馀;语皆池草生春,神助应知不少。
古人可作,何须独出心苗;旧事能新,讵类拾来牙慧。
盖学莫妙于有本,而物莫贵乎自然也。
吾友岂园瞿君,夙号书痴,幼称诗癖。
扬葩振藻,惊风雨于笔端;对白抽黄,挥云烟于纸上。
犹忆壬辰甲午之际,每当花晨月夕之时。
文社招邀,似我之过从最密;诗坛徵逐,唯君之豪迈尤多。
时而抽秘骋妍,园共邹枚于雪;时而忘形得意,旁偕童冠以风。
相逢大有文明,同乐非无知己。
自昔宦游远出,十年之春树离离;于今乞养旋归,一旦而晨星落落。
濂溪霁月,沦西极以黯然(谓襟丈周曰明);彭泽高风,阒东皋而已矣(前辈陶御与)。
宋子京文章淹没(尊师苍源宋舍亲),卫叔宝珠玉沉埋(及门卫瞻源)。
赖君华国之才,长留硕果;示我集唐之作,似寄梅花。
独是丐馥沾膏,莫必李光杜燄;盈箱积案,奚穷岛瘦郊寒。
既各异其性情,恐歌诗其不类;无相同之时势,岂易地而皆然。
万壑千岩,取材匪易;六瑚四琏,合璧尤难。
共笑捧心,枉效而矉之病;谁云点目,便传阿睹之神。
又况句必七言,律偏一色。
律严则克谐是尚,难参诘屈聱牙;句长则属对维艰,未免龃龉枘凿。
自非通身手眼,检点零星;满腹精神,包罗列宿。
如蜂酿花而作蜜,似蚕啖叶以成丝。
安能配偶精工,联合天然稳切;转承流逸,起结自得回环也哉。
君则摘艳薰香,闳中肆外,汇三唐而叠唱;锦铺绣列,连贝编珠,旷百世以联吟。
钱郎温李,托在知音;沈宋高岑,引为同调。
众思广益,作之者名应俊顾及厨;异曲同工,盈耳哉音备宫商徵角。
曲终犹未,人不见而峰青;字去何曾,魂或吟于月白。
断八章为一首,珍夸八物之全;选五韵于两平,奇似五鰿之合。
凌云构木,妙在称平;连玉为环,讵能解破。
几于应心而斲,直可瞬目以招。
似此独运巧思,辑赓歌于异代;特开生面,徵唱和于同人。
其殆点玉成金,金还湏乎丽泽;于以抛金引玉,玉自萃于昆山。
倘许我为定评,请赠君而作序。
壬戌新秋同学弟唐班顿首撰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90 【介绍】: 唐同州冯翊人。有俊才,以文词闻名,所作篇咏,时人多讽诵之。武则天时,累除右补阙,迁左司郎中。有侍婢曰窈娘,美而善歌舞,为武承嗣所夺,知之作《绿珠篇》以寄情,密送于婢,婢得诗感愤自杀。承嗣怒,因讽酷吏诛之。有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697 一说卒于690年,不确。
排行十二,同州冯翊(今陕西大荔)人。
武后垂拱元年(685)曾随左豹韬卫将军北征同罗、仆固。
万岁通天元年(696)随建安王武攸宜击契丹。
与陈子昂友情甚笃,与王无竞、沈佺期、李峤等初唐诗人亦有唱酬。
乔知之早年曾隐居,北征时年已近半百,殆长陈子昂十余岁。
颇有平边壮图,为御史监军同城时,陈子昂草《为乔补阙论突厥表》,可复按。
有宠婢为武承嗣所夺,知之作《绿珠篇》以寄情。
婢见之感愤自杀。
承嗣大怒,遂下狱死。
生平略见《旧唐书》本传、《朝野佥载》卷二、《本事诗》、《唐诗纪事》卷六。
全唐诗》存诗1卷。
唐诗汇评
乔知之(?一697),同州冯翊(今陕西大荔)人。垂拱二年,官左补阙,时金微州都督仆固叛,命左豹韬卫将军刘敬周讨之,以知之摄侍御史护其军事。后官至左司郎中。知之有美婢窈娘,善歌舞,为武承嗣所夺。知之怨惜,作《绿珠为》以寄情。婢得诗,感愤自杀。承嗣怒,讽酷吏罗织诛之。有《乔知之集》二十卷,已佚。《全唐诗》存诗一卷。

作品评论

旧唐书本传
知之与弟侃、备,并以文词知名。知之允称俊才,所作篇咏,时人多讽诵之。
《唐诗品》
左司以风骚自命,藻思横陈,寄情宛委,摛琢俊丽。如《定情篇》,在汉魏诸子,亦当推其七雅:《绿珠》、《羸骏》之作,梁陈虽往,径榭更新。然《绿珠》恨情如海,竟召铅华之祸,词虽合节,志实流荡,风人令轨,曷有于此?至若“豫游龙驾转,大乐凤箫闻”,太平景象,宛往言前;“空馀歌舞地,犹是为君王”,感人之泪,闻者倾脱。可谓宫商并奏,风雅综出,艺家门户,鸿朗郁纡者也。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僧。虢州阌乡人,俗姓张。据说其兄久戍辽阳,母忧甚,万回朝往视之,暮持兄书归,因号万回。高宗时得度,武则天时诏入内道场,号法云公。安乐公主将谋逆,回遇之唾曰:“腥不可近!”不久安乐果诛。玄宗在藩,曾私谒万回,回预言玄宗将为五十年太平天子。卒,赐号国公,图形集贤院。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632—712 唐初僧人。俗姓张,虢州阌乡(今河南灵宝西)人。有异术,言则成谶,多有应验。高宗与武后年间,常应诏入内道场,赐号法云公。睿宗景云二年十二月八日(712年1月20日)卒于长安,赠虢国公。《宋高僧传》卷一八、《景德传灯录》卷二七有传。《祖庭事苑》卷六存万回诗偈1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三十 神化科(二)
虢州阌乡张氏子。
幼年气貌昏浊。
涎沫涕洟满面。
踉蹡狂走。
或笑或哭。
无常时。
邻里群童皆以其不慧而侮辱之。
父母以为憾。
而回则安之。
未尝恤。
年十岁。
其兄久戍辽阳。
绝音好。
家为设斋祈福。
回忽谓其母曰。
兄起居状。
极易知耳。
母奚庸忧。
斋馀竟裹饼饵出门去。
然莫知其所往也。
晚归出其兄书袖中。
问所从得不对。
及辽阳役罢。
兄言回是日至。
𢹂饼饵共啖。
且急索书告反。
终亦不能察其何自也。
夫辽虢相去万里。
其往反不啻过东西舍。
此岂非神通力欤。
万回之名。
由是始著。
而朝野闻之。
皆敬异。
高宗之季。
则天屡召入内。
赐锦袍玉带。
两宫女左右侍。
及绍周历。
诏赐号法云公。
当是时。
大开告密之门。
酷吏罗织。
群臣之位望高者。
靡或脱。
博陵崔玄炜之母卢氏。
命玄炜邀回问祸福。
母泣拜。
以金匕箸施。
回遽下阶掷匕箸堂屋上。
掉臂去。
其家意以为不祥。
他日使人梯屋取匕箸。
因得谶纬书匕箸下。
趣焚之。
俄而有司果遣胥卒。
入其家大索谶纬。
尽发瓦无所见乃已。
盖酷史投此而欲诬之以罪也。
神龙二年。
诏薙落。
特为开坛受具戒。
时韦庶人与朝政。
回每谩骂曰。
奈何反悖。
会将斫尔头去。
金城公主。
出降吐蕃。
驾送至始平崔日。
用武平一。
宋之问。
沈佺期
岑义。
薛稷。
皆从回以迎驾。
立道左。
诸公愿求一言。
回抚佺期曰。
汝真才子。
谓平一曰。
汝宜名佛童无忧也。
目羲稷有不喜之色。
上间问回。
僧伽何如人。
曰观音化身也。
睿宗居潜邸。
或出游。
回则先唱于所至之地曰。
天子来也。
临淄王尝阶张炜等。
谒回。
回亟呼杖。
遂出炜等。
手拽王入。
反扃之。
而抚王背曰。
五十年天子。
后即不知也。
炜等窃于门外闻之。
由是倾戴益谨。
道遇大平安乐二公主车骑。
辄趋避。
连咄曰。
血腥血腥。
太平请为造宅怀远坊中。
独处之自若。
景龙二年。
示疾。
忽大呼求饮乡里水。
侍者念。
道远不易得。
恲𢥏计无所出。
回指堂前地曰。
此即是矣。
于是凿之汲水进。
饮尽一器以卒。
讣闻。
上震悼。
诏赠司徒虢国公。
图形集贤院。
先是贞观间。
三藏玄奘法师。
游天竺石藏寺。
偶阅一房。
见胡床锡杖而已。
从问其人。
居此者今何在。
曰在震旦之阌乡。
法师归而访之信。
法师之将访也。
回宿戒其家扫洒。
且诱治蔬饭曰。
明日有胜客至。
法师至。
则与语天竺山川之详。
回之所举。
虽法师。
有所未遍历者。
事备别传。
宋高僧传·卷第十八 感通篇第六之一
释万回。
俗姓张氏。
虢州阌乡人也。
年尚弱龄白痴不语。
父母哀其浊气。
为邻里儿童所侮。
终无相竞之态。
然口自呼万回。
因尔字焉且不言寒暑。
见贫贱不加其慢富贵不足其恭。
东西狂走终日不息。
或笑或哭略无定容。
口角恒滴涎沫。
人皆异之。
不好华侈尤少言语。
言必谶记事过乃知。
年始十岁兄戍辽阳。
一云安西久无消息。
母忧之甚。
乃为设斋祈福。
回倏白母曰。
兄安极易知耳。
奚用忧为。
因裹斋馀出门径去。
际晚而归。
执其兄书云。
平善。
问其所由默而无对。
去来万里。
后时兄归云。
此日与回言适从家来。
因授饼饵其啖而返。
举家惊喜。
自尔人皆改观。
声闻朝延。
中宗孝和皇帝。
诏见崇重。
神龙二年敕别度。
回一人而已。
自高宗末天后时。
常诏入内道场。
赐绵绣衣裳。
宫人供事。
先为儿时。
于阌乡兴国寺累瓦石为佛塔入内之后其塔遂放光明。
因建大阁而覆之。
然其施作皆不可辄量。
出言则必有其故。
敕赐号为法云公。
外人莫可得见。
先是天后朝任酷吏行罗织事。
官稍高隆者日别妻子。
博陵崔玄炜位望俱极。
其母庐氏贤而忧之曰。
汝可一日迎万回。
此僧宝志之流。
以可观其举止知其祸福也。
乃召到家。
母垂泣作礼兼施中金匕箸一双。
回忽下阶掷其匕箸向堂屋上。
掉臂而去。
一家谓为不祥。
经数日令升屋取之。
匕箸下得书一卷。
观之乃谶纬书也。
遽令焚之。
数日有司忽来其家大索图谶。
不获得雪。
时酷吏多令盗投蛊道物。
及伪造秘谶用以诬人。
还令诬告得实屠戮。
籍没其家者多。
崔氏非圣人掷匕箸何由知其伪图谶也。
中宗末尝骂韦后为反悖逆。
斫尔头去寻而诛死太平公主为造宅于怀远坊中与主宅前后尔。
又孝和亲送金城公主出降吐蕃幸始平回出迎驾。
时崔日用武平一宋之问沈佺期岑羲薛稷。
皆肃揖郑重。
问讯诸公曰。
各欲求圣人一言以定吉凶。
摭沈背曰。
汝真才子。
沈不胜其喜。
曰圣人与我受记。
诸子不可更争。
又谓武曰。
与汝作名佛童。
当无忧也。
目羲稷有不善之色。
岑以马避之。
目稷云。
此多是野狐。
其言何足惧也。
乃顾云。
汝亦不免及羲稷之诛。
人益贵重。
同时有僧伽化迹不恒。
中宗问回曰。
此何人也。
回曰。
观音之化身也。
贞观中三藏奘师西归云。
天竺有石藏寺。
奘入时见一空房。
有胡床锡杖而已。
因问此房大德咸曰。
此僧缘阙法事罚在东方国名震旦。
地号阌乡。
于兹万回矣。
奘归求见回。
便设礼问西域。
宛如目瞩。
奘将访其家。
回谓母曰。
有客至请备蔬食俄而奘至神异之迹多此类也。
正谏大夫明崇俨者。
道术之士。
谓人曰。
万回神僧也。
玄宗潜龙时。
与门人张炜等同谒。
回见帝甚至亵黩。
将漆杖呼且逐之。
同往者皆被驱出。
曳帝入反扃其户。
悉如常人更无他重。
摭背曰。
五十年天子自爱。
已后即不知也。
张公等门外历历闻其言。
故倾心翼戴焉。
五十年后盖指禄山之祸也。
睿宗在邸时。
或游行人间。
回于聚落街衢中高声曰。
天子来。
或曰圣人来。
其处信宿閒。
帝必经过徘徊也。
惠庄太子乃睿宗第二子也。
天后曾抱示回曰。
此儿是西域大树精养之。
宜兄弟也。
安乐公主玄宗之季妹。
附会韦后。
热可炙手。
道路惧焉。
回望车骑连唾之曰。
腥腥不可近也。
不旋踵而祸灭。
及之帝愈知回非常人也。
出二官人日夕侍奉之。
特敕于集贤院图形焉。
暨回垂卒。
而大呼遣求本乡河水。
门人徒侣求觅无所。
回曰。
堂前即是河水。
何不取耶。
众于阶下掘井。
河水涌出。
饮毕而终。
回宅坊中井皆咸苦。
唯此井甘美。
后有假托或称小万回。
以惑市里多至诛死焉。
至于终后右常侍徐彦伯为碑。
立阌乡玉涧西路矣。
系曰。
日行万里非人必矣。
为鬼神邪。
为仙术邪。
通曰。
观行知人。
回无邪行。
非鬼神也。
无故作意。
非仙术也。
此得通耳。
故智度论中此通有四。
一身能飞行如鸟无碍。
二移远令近不往而到。
三彼没此出。
四一念能至。
或曰。
四中回具何等。
通曰。
俱有哉。
故号如意通矣。
瑜伽论神境同也。
云或罗汉有大堪能现三神变焉。
神僧传·卷第七
万回师。
阌乡人也。
俗姓张氏。
初母祈于观音像因妊回。
回生而愚。
八九岁方言语。
父母亦以豚犬畜之。
及长父令耕田。
回耕直去不顾。
口惟连称平等。
因耕一陇长数十里。
遇沟坑见阻乃止。
其父怒而击之。
回曰。
总耕何分彼此。
乃止击而罢耕。
回兄戌役于安西。
音问隔绝父母谓其亡矣。
日夕涕泣忧思不止。
回顾父母感念之甚。
忽跪而言曰。
涕泣岂非忧兄耶。
父母且信且疑。
曰然。
回曰。
详思我兄所要者衣装糗粮之属请悉备焉。
某将往视之。
忽一日朝赍所备而往。
夕返其家。
告父母曰。
兄善矣。
发书视之乃兄迹也。
一家异之。
弘农抵安西。
盖万馀里。
以其万里而回故。
号曰万回。
先是玄奘向佛国取经。
见佛龛题曰。
菩萨万回。
谪向阌乡地教化。
奘驰驿至阌乡。
问此有万回无。
令呼之。
万回至奘礼之。
施三衣瓶钵而去。
后则天追入内语事多验。
时张易之大起第宅。
万回尝指曰。
将作。
人莫之悟。
及易之伏诛以其宅为将作监。
尝谓韦庶人及安乐公主曰。
三郎斫汝头。
韦庶人以中宗第三。
恐帝生变遂鸩之。
不悟为玄宗所诛也。
天后朝任酷吏行罗织事。
官稍高隆者日别妻子。
时崔日用武平一宋之问沈佺期岑羲薛稷。
见回皆肃揖郑重问讯。
诸公曰。
各欲圣人一言以定吉凶。
抚沈背曰。
汝真才子。
沈不胜其喜。
曰圣人与我受记。
诸弟子不可更争。
又谓武曰。
与汝作名佛童。
当无忧也。
目羲稷有不善之色。
岑以马避之。
目稷云。
此是野狐。
其言何足惧也。
乃顾云。
汝亦不免及羲稷之诛。
人益贵重。
玄宗潜龙时与门人张炜等同谒。
回见帝甚至亵渎。
将漆杖呼且逐之。
同往皆被驱出。
曳帝入反扃其户。
抚帝背曰。
五十年太平天子自爱。
已后即不知也。
张公等门外历历闻其言。
故倾心翼戴焉。
五十年后盖指禄山之祸也。
及睿宗在藩邸时。
或游行人间。
万回于聚落街中高声曰。
天子来。
或曰。
圣人来。
其处信宿间。
睿宗必经过徘徊也。
惠庄太子。
即睿宗第二子也。
初则天以示万回。
回曰。
此儿是西域大树精养之。
宜兄弟。
后生申王。
仪形瑰伟善于饮啖。
景龙中时时出入。
士庶贵贱竞来礼拜。
万回披锦袍。
或笑骂或击鼓。
然后随事为验。
太平公主为造宅于己宅之右。
景云中卒于此宅。
临终大呼遣求本乡河水。
弟子徒侣觅无。
万回曰。
堂前是河水。
便于阶下掘井忽然河水涌出。
饮竟而终。
此坊井水至今甘美。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约646—708 【介绍】: 唐河南巩县人,祖籍襄阳,字必简。高宗咸亨元年进士。善五言诗,工书翰,有能名。与李峤、崔融、苏味道为“文章四友”,世号崔、李、苏、杜。历迁隰城尉、洛阳丞。坐事,贬吉州司户参军。武则天时,累擢膳部员外郎。中宗神龙初,坐与张易之兄弟交往,配流岭外。寻召授国子主簿,加修文馆直学士。卒年六十余。有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645?—708 字必简。
排行五。
祖籍襄阳(今湖北襄樊),父迁居洛州巩县(今河南巩义)。
高宗咸亨元年(670)登进士第,其后任隰城尉,累转洛阳丞。
武后圣历元年(698),坐事贬吉州司户参军。
与同僚不睦,为州司马周季重等所构陷,系狱,将被杀。
审言子杜并年方十六,刺杀季重,当即杜并亦被杀。
武后闻此,甚加叹异,召见审言,授著作佐郎,俄迁膳部员外郎。
神龙元年(705),因谄附张易之兄弟,为中宗流放峰州。
不久召还,授国子监主簿,加修文馆直学士。
景龙二年(708)卒。
生平见新、旧《唐书》本传,今人傅璇琮《唐代诗人丛考·杜审言考》对其生平事迹多所考證。
审言为杜甫祖父,杜甫诗法深受其影响。
审言少时与李峤、崔融、苏味道齐名,称“文章四友”;晚年与沈佺期、宋之问唱和,对近体诗之形成颇有贡献。
审言今存诗43首,仅两首古体,五律、五排、七律、七绝诸体有佳作,其中五律尤为量多质高,庄严典丽。
有宋本《杜审言集》1卷。
今人徐定祥有《杜审言诗注》。
全唐诗》存诗1卷。
唐诗汇评
杜审言(648?—708),字必简,祖籍襄阳(今湖北襄类),父迁居巩县(今属河南)。高宗咸亨元年(670)擢进士第,授隰城尉,迁江阴尉,转洛阳丞。武后圣历元年,坐事贬吉州司户参军,寻免归,武则天召见,拜著作佐郎,迁膳部员外部。中宗神龙初,坐与张易之兄弟交往,流峰州。不久召还,授国子监主簿,加修文馆直学士,卒。审言善五言诗,工书翰,与李峤、崔融、苏味道并称“文章四友”。有《杜审言集》十卷,已佚。今《杜审言诗集》三卷乃后人所辑。《全唐诗》编诗一卷。今人徐定祥有《杜审言诗注》。

作品评论

《唐诗品》
学士高才命世,凌轹同等,律调琅然,极其华茂。然其心灵流畅,不烦构结,而自出雅致。旷代高之,以为家祖。少陵雄生后代,威凤之丸,不离苞素者也。《守岁》篇云:“宫阙星河低拂树,殿庭灯烛上薰天”,气色高华,罕得其比。
《艺苑卮言》
杜审言华藻整栗,小让沈、宋,而气度高逸,神情圆畅,白是中兴之祖,宜其矜率乃尔。
艺圃撷馀
杜必简性好矜诞,至欲“衙官屈、宋”。然诗自佳,华于子昂,质丁沈、宋,一代作家也。乃有杜陵鬯其家风,盛哉!
诗薮
初唐无七言,五言亦未超然。二体之妙,杜审言实为首倡。五言则“行止皆无地”、“独有宦游人”,排律则“六位乾坤动”、“北地寒应苦”,七言则“季冬除夜”、“毗陵震泽”,皆极高华雄整。少陵继起,百代模楷,有自来矣。
诗镜总论
杜审言浑厚有馀。
唐诗归
钟云:初唐诗至必简,整矣,畅矣。吾尤畏其少。古人作诗不肯多,意其不善。又云:必简数诗,开诗家齐整平密一派门户,在初唐实亦创作。
《诗源辨体》
杜审言五言律体巳成,所未成者,长短两篇而已。今观沈、宋集中,亦尚有四、五篇未成者。然则五言律体实成于杜、沈、宋,而后人但言成于沈、宋,何也?审言较沈、宋复称俊逸,而体自整栗,语自雄丽,其气象风格自在,亦是律诗正宗。
《唐诗绪笺》
五言律诗贵乎沉实温丽,雅正清远。含蓄深厚,有言外之意;制作平易,无艰难之患。最不宜轻浮俗浊,则成小人对属矣。似易而实难。又须风格峻整,音律雅浑,字字精密,乃为得体。初唐惟杜审言创造工致,最为可法。
《唐律消夏录》
必简诗用意深老,措辞缜密,虽极平常句中,一字皆不虚设。其于射洪,犹班之于史也。后来尽得其法者,唯文孙工部一人。
《载酒园诗话又编》
杜必简散朗轩豁,其用笔如风发漪生,有遇方成圭、遇圆成璧之妙。即作磊砢语,亦犹苏子瞻坐桄榔林下食芋饮水,略无攒眉蹙额之态。此僻涩苦寒之对剂也。但上苑芳菲,止于明媚之观。
石洲诗话
杜必简于初唐流丽中,别具沉挚,此家学所有启也。
三唐诗品
承流散藻,词非一骨,间有六代遗音,而律诗清柔,无复陈隋健响,于初唐最为晚派。自诞“衙官屈宋”,殊太过情。乃如“云霞出海”、“草绿长门”,亦自独辟生蹊,发为孤秀,以罕见长耳。

人物简介

闺秀词钞
字佩君,武进人,乌程沈宋圻副室。
有《栖芬馆词》。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人。
武则天光宅元年,以乡贡进士重试及第。
曾任洛州士曹参军、河阴令,迁祠部员外郎。
工诗,《望月有怀》有名一时,沈佺期、宋之问皆和之。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籍贯皆不详。
其名一作庭之,又作廷芝,恐均误。
排行五。
武后光宅元年(684)以乡贡进士重试及第。
曾任洛州士曹参军、河阴令,迁祠部员外郎。
事迹散见《唐摭言》卷一、《国秀集》目录、《郎官石柱题名考》卷二二。
能诗,与诗人杜审言、沈佺期有交往。
审言有《和康五庭芝望月有怀》,佺期有《和洛州康士曹庭芝望月有怀》诗。
全唐诗》存诗1首。
全唐文·卷二百六十
廷芝。武后朝官河阴令。迁户部员外郎。

人物简介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籍贯不详。
排行三。
武后时任奉宸府主簿,圣历中,曾与沈佺期等奉敕于东观修书。
又曾任许州参军,与陈子昂有交游。
事迹散见沈佺期《黄口赞序》,陈子昂《夏日晖上人房别李参军序》、《酬李参军崇嗣旅馆见赠》、《题李三书斋崇嗣》,《唐诗纪事》卷六。
全唐诗》存诗3首。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正平人。曾官修文馆学士。武周圣历中,与李峤等共修《三教珠英》。后官至中书舍人。善诗能文,尤工赋。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
郡望扶风(今陕西凤翔),绛州正平(今山西新绛)人。
曾为修文学士。
武后圣历时与沈佺期、徐坚等预修《三教珠英》。
后官中书舍人。
生平事迹散见《朝野佥载》卷四、《元和姓纂》卷七、《唐会要》卷三六、颜真卿《康使君神道碑铭》。
吉甫能诗,尤善赋。
长安四年(704)作有《蜗牛赋》,又曾有《蝉赋》之作。
《全唐诗外编》收诗2首及断句2。
全唐文·卷六百二十二
吉甫。正平人。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12 【介绍】: 唐汾州人,一说虢州弘农人,字延清,一名少连。
宋令文子。
高宗上元二年进士。
善文辞,诗与沈佺期齐名,学者号为“沈宋”。
从武则天游龙门,赋诗冠诸臣。
历转洺州参军、左奉宸内供奉,媚附张易之兄弟。
中宗神龙时,贬泷州参军。
景龙中,累迁考功员外郎、修文馆学士,复媚太平公主。
及典举,引拔后进,多知名者。
坐贪赃受贿,贬越州长史。
睿宗立,流钦州,玄宗先天中赐死。
工五律,律诗之格至沈、宋始备。
有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656—713 一名少连,字延清,排行五,汾州西河(今山西汾阳)人,一说虢州弘农(今河南灵宝)人,疑西河为郡望,弘农为实籍。
因曾官考功员外郎,世称宋考功。
高宗上元二年(675)登进士第。
武周天授元年(690)与杨炯并以学士分直习艺馆,历洛州参军,复与修《三教珠英》,迁左奉宸内供奉。
神龙元年(705),中宗复辟,之问以谄事张易之,坐贬泷州参军。
次年春逃归洛阳匿张仲之家,令兄子告发仲之谋杀武三思事,擢鸿胪主簿。
景龙中以户部员外郎兼修文馆直学士,再转考功员外郎,三年(707)知贡举贪贿,贬越州长史。
睿宗立,流于钦州,后赐死,约当玄宗先天中。
生平见新、旧《唐书》本传、《唐才子传》卷一。
之问与沈佺期齐名,并称沈宋,于初唐时律体之完成颇有贡献。
尤善五律,观察入微,巧思善炼,能于精丽缜密中见自然之致。
《夏日仁萼亭应制》、《扈从登封途中作》等篇,虽体沿唐初宫廷格局,却宽然有远意,颇见新进境。
流贬中所作,如《途中逢寒食》、《题大庾岭北驿》、《度大庾岭》等,更以凄情运精思,语近旨远,清通圆美,开盛唐先声。
五言排律取景宽大,故富丽整严而警秀不滞。
明胡应麟评为“古今排律绝唱”(《诗薮》内编卷四)。
名篇有《初至崖口》、《早发始兴江口至虚氏村作》、《灵隐寺》等,而《奉和晦日幸昆明池应制》为上官婉儿评为群作之冠。
律体外,五绝如《渡汉江》,语浅情深,思致婉曲,七古如《寒食还陆浑别业》、《明河篇》,整丽流荡而清气发越,均足为初盛唐中介。
原集10卷,唐武平一辑,久佚。
今存《宋之问集》2卷,后人所辑,有《四部丛刊续编》本。
今人陶敏有《宋之问集校注》。
全唐诗》编其诗为3卷,《全唐诗外编》及《全唐诗续拾》补27首,断句9。
唐诗汇评
宋之问(656?
-712),—名少连,字延清,虢州弘农(今河南灵宝)人。
高宗上元二年(675)进士,授洛州参军,寒转尚方监丞,左奉宸内供奉。
倾附张易之兄弟,易之败,左迁泷州参军。
未几遇赦归,起为鸿胪主簿。
中宗景龙中,再转考功员外郎,知景龙二年贡举。
寻抟越州长史。
睿宗即位,眨钦州。
玄宗先天初,赐死于核州。
之问以文词知名,工五言律诗,声律精切,与沈佺期齐名,并称“沈宋”。
有《宋之问集》十卷,已佚。
今《宋学士集》九卷乃明张燮所辑。
全唐诗》编诗三卷。
黄鹤楼志·人物篇
宋之问(约656—712) 唐代诗人。
一名少连,字延清。
汾州(今山西汾阳)人,一说虢州弘农(今河南灵宝)人。
高宗上元二年(675)进士,曾任湖北蕲州刺史,官至考功员外郎。
沈佺期齐名,时称“沈宋”,擅长五言律诗,为近体律诗定型的代表诗人,有《宋学士集》。
早年奉使南行过江夏时曾作五律《汉江宴别》一首。
全唐诗补逸
宋之问,字延清,虢州弘农人。弱冠知名,尤善五言诗。以附张易之、武三思,配徙钦州,先天元年赐死。补诗五首。
全唐文·卷二百四十
之问字延清。一名少连。虢州宏农人。武后朝与杨炯分直内教授洛州参军。累转尚方监丞左奉宸内供奉。坐谄附张易之兄弟左迁陇州参军。未几逃还。匿洛阳人张仲之家。仲之与驸马都尉王同皎谋杀武三思。之问发其事。起为鸿胪主簿。景龙中再转考功员外郎。中宗增置修文馆学士。之问首膺其选。寻转越州长史。睿宗立。以旧附张武配徙钦州。先天中赐死。

作品评论

元稹《故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
唐兴,学官大振,历世之久,能者互出。而又沈、宋之流,研练精切,稳顺声势,谓之为律诗。由是而后,文体之变极焉。
新唐书·文艺传
魏建安后迄江左,诗律屡变,至沈约、庾信以音韵相婉附,属对精密。
及之问、沈佺期又加靡丽,回忌声病,约句准篇,如锦绣成文,学者宗之,号为“沈宋”。
唐才子传
语曰:“苏李居前,沈宋比肩。
”谓唐诗变体,始自二公,犹汉人五言诗始自苏武、李陵也。
瀛奎律髓
宋之问,唐律诗之祖,诗未尝不佳……字字细密。
《艺苑卮言》
六朝之末,衰飒甚矣,然其偶俪颇切,音响稍谐。一变而雄,遂为唐始;再加整栗,便成沈、宋。人知沈、宋律家正宗,不知其权舆于三谢,橐籥于陈隋也。
诗薮
沈詹事七言律,高华胜于宋员外。
宋虽微少,亦见一斑,歌行觉自陟健。
诗薮
沈七言律,高华胜宋;宋五言排律,精硕过沈。
诗薮
沈、宋本自并驱,然沈视宋稍偏枯,宋视沈较缜密。沈制作亦不如宋之繁富。沈排律工者不过三数篇,宋则遍集中无不工者,且篇篇平正典重,赡丽精严,初学入门,所当熟习。右丞韵度过之,而典重不如;少陵闳大有加,而精严略逊。
诗薮
延清排律,如《登粤王台》、《虚氏村》、《禹穴》、《韶州》、《清远峡》、《法华寺》等篇,叙状景物,皆极天下之工。且繁而不乱,绮而不冗,可与谢灵运游览诸作并驰,占今排律绝唱也。
师友诗传录
萧亭答:七言律诗,五言八句之变也,唐初始专此体。沈、宋精巧相尚,然六朝馀气犹存。
《载酒园诗话又编》
宋古诗多佳,真苦收之不尽。律诗扈从、应制诸篇,实亦不能高出于沈;山水丽情,则沈犹竹生云梦,宋则伶伦子吹之作凤鸣矣。
三唐诗品
其源出于谢元晖、沈休文。五言长篇蔚密,短篇明秀,高凌宣远,卑拟韩卿。七言短章,独开蹊径,玩词已尽,而寻味方永,实文坛之独帜,韵府之高言。《明河》发咏,为西昆之体所师意焉。应制律词,特饶风韵,后唯钱起足以方之。
《诗学渊源》
之问诗文情并茂,虽取法齐梁,而古调犹未尽泯,自杜审言下逮蒋挺辈,并入近体,唯杂曲作齐梁耳。
共 21 首 第 1 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