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柳仲郢

相关人物:共 10 位
共 10 首

人物简介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号陈七子。
排行七。
德宗贞元间至褒城,年约50余,多变化之术。
因狂醉市中而入狱,不食而死。
弃之郊外,旋还家,复至市中。
柳仲郢、周墀、高骈等皆礼重之。
僖宗中和五年(885)至长安,曾寄诗与宦官田令孜。
后卒于家。
其后复有人云在长安见之。
事迹见《太平广记》卷五二引《仙传拾遗》。
全唐诗》存断句2。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03 【介绍】: 唐僧。台州天台人,俗姓陈。因其曾发大愿,尽一报代众生之病,故本名不显。幼出家于台州国清寺。登戒后,历游观方。初至洛阳,次河阳,立道场为民救旱。代宗大历元年,结茅居霍山,颇有异迹。后住晋州大梵寺。又数开施食道场以救饥。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八 證悟科(二)
天台陈氏子。
七岁丧父。
哀毁过礼。
服除白母。
求出家。
母意难之。
即断一指示所志。
遂趋国清寺落发登具。
以其每欲以己代众生病苦也。
故名。
久之游方抵淩郊。
时河阳方苦旱。
病适至因按经法。
绘八龙王立道场以祷。
果大霔千里沾足。
先是其地夏则风雹暴作。
苗稼偃拔。
雉堞皆颓弛。
识者以为毒龙使然。
病为持密语禳之。
自尔无患。
民立祠肖貌祀焉。
大历元年。
登太行入霍山。
结茅深𨗉以遁。
或有盗其所蓄者。
欲遽去。
而二虎据路口。
会病从他处归。
盗扣头陈悔。
病慰喻之斥虎使去。
盗顾乞留服役左右终其身。
中山庙尤灵异。
昔神尧初起义师。
尝沮阴雨。
迷道于此。
而神阴助有功迹。
及即位诏镌石像列祀典。
病至是念其以杀食晋绛间。
于是造庭对像语。
使从己受佛戒。
像忽颔首若许者。
旁顾神妇像略不动。
病则毁撤之曰。
何物顽矿能为众生害。
如此。
百姓以告太守。
太守怒系之。
嘉泉寺门户扃鐍严甚。
旬浃启视病则兀尔禅寂自若。
众闻而坌至。
或击磬以出其定。
太守遣邀之弗听。
使再往。
约曰。
如必弗来者。
则断其头来。
病谩斩一指付使者。
太守感动竟躬诣以谢。
仍徙病大梵寺且营浮图。
以葬指节。
由尔檀信向慕而施币山积。
有忌者赂贫女。
以鸩酒进曰。
妾夫善酿。
今兹其酿诚加美。
幸和尚小酌。
以种福田。
经云佛不违众生愿。
惟和尚慈悲病。
曰汝非佛耶。
贫女喜尽以情告。
病笑釂曰。
吾所坐地当裂。
徐视之。
果裂。
其毒气之酷可想见。
今俗以酒供养始此。
岁饥必募粮设会。
以饱饿者凡八设会。
而燕赵赖之。
贞元十四年七月八日。
别众跏趺。
如入禅定。
弟子疑其不灭。
列香华供养如常时。
阅一岁肤肉觉坚缩。
而后加之漆布以图永久。
武宗时舁匿废陶灶中。
风雨莫之庇。
寻出异草盘结覆顶上。
宣宗复教。
作亭徙置之。
嘉泉指节历百龄不坏。
筋肉爪甲愈益光润如黄金色。
唐沙门。
史亡其名。
隐居兴元褒城之中梁山言行直率。
不为世俗规矩所制。
饮酒啖肉自若。
其侪辈举非之。
然以齿腊之。
长。
获纪纲寺职。
而议论设施。
咸当人亦因以畏服焉共尊为上座。
少年后生。
间有效其所为者。
上座闻而骇曰。
未得净心地。
何敢尔。
吾弟当以折伏之。
一日戒庖者。
剩治饼餤邀众游冢墓间。
独地坐掇枯骼腐胔。
铺饼餤裹食之。
如鲜美隽永物。
众环视哕呕不能已。
上座顾谓众曰。
汝等能食此否。
能食此则庶几可以食肉也。
柳公仲郢
镇兴元时躬诣礼敬。
年八九十乃卒。
宋高僧传·卷第二十六 兴福篇第九之一
释代病者。台州天台人也。姓陈氏。以其尝发大愿尽一报代众生之病。致本名不显矣。诞育之辰祥光充室。邻里异焉。七岁丧父。哀毁几于灭性。白母求出家母才艰阻遂断一指。亲党敦劝。偏亲乃送于国清寺。因戒法登满誓志观方。初止今东京。次于河阳。为民救旱。按经缋八龙王。立道场启祝毕投诸河。举众咸睹画像沈跃不定。斯须云起肤寸雷雨大作。千里告足。自此归心者众。先是三城间多暴风雹。动伤苗稼雉堞。号为毒龙为之也。代病为诵密语。后经岁序都亡是患。盟津民立堂宇若生祠焉。大历元年。登太行游霍山。乃深入幽邃结茅而居。有盗其盂食。俄见二虎据路。会逢代病。盗叩头陈悔。慰谕毕因摩挲虎头。如是累伏猛兽。其盗本樵子。愿依附为苦行焉。其中山神庙晋绛之间传其肸蚃。代病入庙劝其受归戒。绝烹燀牲牢。其神石像屡屡随劝领首。顾其神妇略无俞答之状。遂剃神之发毁撤神妇。乡人怪之闻白州邑。太守怒之曰。此唐高祖初起至此。久困阴雨其神见形示路以迎义师。厥后砻石为像。荐飨无亏。此之髡师无状敢尔。俾系闭于嘉泉寺扃键且严。至二十日启关寂然禅定。倾城咸往观礼。或声磬舒徐而起。太守急召之不来。以至约令断头。代病斩一指以付使者。太守感之。躬就迎请。移置大梵寺。别营砖浮图以藏其指节矣。由是檀信骈肩蹑踵。有窴毒于酒者。贿贫女往施之。代病已知。贫女绐之曰。妾家酝觉美。酌施和尚求福。况以佛不逆众生愿。代病曰。汝亦是佛。然贫女惧反饮具以情告。代病执杯啜之。俄尔酒气及两胫足地为之坟裂。闻者惊怪。以酒供养自兹始也。汾隰西河人有疾。止给与净水饮之必瘳。凡属荐饥必募粮设食。后于赵州救斯荒歉。作施食道场前后八会。遐迩赖之道感多类。以贞元十九年秋七月八日奄然跏趺示灭。四众初谓如嘉泉寺之禅定欤。香华供养。至于隔岁肤肉渐坚。方知永逝。遂漆布缋画之。武宗废塔像无巨细皆毁除。或议之移入陶灶中。既而生瑞草一本。其状亭亭若盖。盘错萦纡庇其风雨而有馀也。宣宗即位佛事中兴。纲紏比丘造小亭。移真形窴于此。先于嘉泉寺断指节。已过百龄筋肉甲爪光润且如金色。或属兵革城陷指亡。后有赍出逃难。事息归还。亦阴福其逋亡者。至今平阳人崇信焉。
神僧传·卷第八
释代病者。天台人也。姓陈氏。诞育之辰祥光满室。邻里惊异。七岁丧父哀毁几于灭性。白母求出家。母才艰阻。遂断一指。亲党敦劝偏亲。乃送于国清寺。因戒法登满。誓志观方。初止东京。次于河阳为民救旱。按经缋八龙王立道场。启祝毕投诸河。举众咸睹画像沈跃不定。斯须云起肤寸。雷雨大作千里告足。自此归心者众。先是三城间多暴风雹。动伤苗稼雉堞。号称毒龙为害。代病为诵密语。后经岁序都无是患。共立堂宇若生祠焉。大历元年登太行游霍山。乃深入幽邃结茅而居。有盗其盂食。俄见二虎据路。会逢代病。盗叩头陈悔。慰谕毕因摩挲虎头。如是累伏猛兽。其中山神庙晋绛之间传其[月*(夸-大+八)]蚃。代病入庙劝其受归戒。绝烹燀(音阐)牲牢。其神石像屡屡随劝颔首听命。由是檀信骈肩蹑踵。有寘毒于酒者。贿贫女往施之。代病已知。贫女给曰。妾家酝觉美。酌施和尚求福。况以佛不逆众生愿。代病曰。汝亦是佛。然贫女。惧反饮具以情告。代病执杯啜之。俄尔酒气及两胫足。地为之偾(音奋)烈闻者惊怪。以酒供养自兹始也。汾隰西河人有疾。只给与净水。饮之必瘳。贞元中奄然跏趺示灭。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44—809 【介绍】: 唐魏州元城人,徙京兆。代宗大历初登五经科。三迁膳部员外郎。李抱真卒,伉持节临吊,拒受赠帛。会醴泉令缺,德宗以为伉清白可用,遂以授伉。迁给事中、皇太子诸王侍读。顺宗时进兵部侍郎,改国子祭酒,出为同州刺史,官终左散骑常侍。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44—809 魏州元城(今河北大名)人。
徙贯京兆(今陕西西安)。
代宗大历二年(767)登五经秀才科。
德宗建中四年(783)又登博学三史科。
调长安尉。
历睦王侍读、醴泉令等职。
贞元十七年(801)荐为给事中,充皇太子及诸王侍读。
顺宗即位,拜兵部侍郎。
后历国子祭酒、同州刺史、左散骑常侍,复为国子祭酒,卒赠礼部尚书。
生平见新、旧《唐书》本传。
曾著《谕蒙书》14篇以教民,又著《三传异同》3卷,并佚。
全唐诗》存诗3首。
全唐文·卷四百三十八
伉。本魏州元城人。徙京兆。大历初登五经秀才科。授秘书郎。建中四年又登博学三史科。三迁尚书膳部员外郎。历给事中。顺宗立。进兵部侍郎。拜左散骑常侍。元和四年卒。年六十六。赠礼部尚书。
柳璧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京兆华原人,字宾玉。
柳仲郢子。
马植镇汴州,辟掌书记,擢右补阙,转屯田员外郎。
僖宗至蜀,授翰林学士。
累迁右谏议大夫。
柳璞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京兆华原人,字韬玉。
柳仲郢子。
学不营仕,有《春秋三氏异同义》、《天祚长历》等。
终著作郎。

人物简介

宋高僧传·卷第二十一 感通篇第六之四
释亡名者。
不知何许人也。
居褒城西数十里。
号中梁山。
数峰回负翠碧凝空。
处于厥中。
行终诡异言语不常。
恒见者弗惊。
乍亲者可怪。
平常酷嗜酒而食肉。
粗重公行。
又纲任众事且多折中。
僧亦畏焉。
号为上座。
时群缁。
伍一皆仿习。
唯此无惧。
上座察知而兴叹曰。
未住净心地何敢逆行。
逆行非诸人境界。
且世云。
金以火试。
待吾一日一时试过。
开成中忽作大饼招集徒众曰。
与汝曹游尸陀林去。
盖城外山野多坟冢。
人所弃尸于此。
故云也。
上座踞地舒饼。
裹腐烂死尸向口便啖。
俊快之状颇嘉。
同游诸僧皆掩鼻唾地而走。
上座大叫曰。
汝等能喂此肉。
方可喂他肉也已。
自此缁徒警悟化成精苦焉。
远近归信。
时右仆射柳仲郢任梁府。
亲往礼重。
终时云年可八九十。
真影存于山寺。
至今梁益三辅间止呼为兴元上座云。
奇踪异迹不少。
未极详焉。
系曰。
上座始则尔之教矣。
后则民胥效矣。
曾不知果證之人。
逆化于物终作佛事。
用警未萌。
故若归其实。
乃对法论中诸大威德菩萨示现食力住故也。
如有妄云得果此例而行。
则如何野干鸣拟学师子吼者乎。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人,字成封,一作代封。穆宗长庆四年进士。武宗会昌中,为陈许王茂元节度判官。登朝为司封员外郎。宣宗大中五年,迁户部郎中。擢中书舍人。十二年,出为湖南观察使。军乱,被逐。懿宗咸通中,仕至右散骑常侍。工诗。有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籍贯皆不详。
字成封(一作代封)。
穆宗长庆四年(824)登进士第,初任陈许节度使王茂元判官,后任司封员外郎。
宣宗大中五年(851)前后擢户部郎中,迁中书舍人。
十二年为湖南观察使,待将士不以礼,被逐。
懿宗咸通中仕至右散骑常侍。
事迹见李商隐《为举人献韩郎中琮启》、《旧唐书·柳仲郢》、《新唐书·艺文志四》、《唐才子传》卷六、《唐诗纪事》卷五八。
琮有诗名,韦庄《又玄集》、韦縠《才调集》皆选其诗。
明胡震亨称其“咏物七字,著色巧衬,是当行手”(《唐音癸签》卷八)。
全唐诗》存诗1卷,《全唐诗续拾》补4首,断句1。
唐诗汇评
韩琮,生卒年里贯均未详,字成封。长庆四年(824),登进士第。开成中,入泾原节度使王茂元幕。茂元移镇陈许,又辟为节度判官。大中中,官司封员外郎,户部郎中。八年,在中书舍人任,出为湖南观察使。十二年,军乱,为都将石载顺等所逐。咸通中,仕至右散骑常侍。有《韩琮诗》一卷。《全唐诗》编诗一卷。
全唐文·卷七百九十三
琮。大中时官中书舍人。

作品评论

唐才子传
(琮)有诗名,多清新之制,锦绮不如也。《浐水送别》云:“绿暗红稀出凤城……”《骆口晚望》云:“秦川如画渭如丝……”如此等皆喧满人口。馀极多,皆称是。
唐音癸签
韩成封咏物,七字着色巧衬,是当行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京兆华原人,字交玄。
柳仲郢子。
宣宗大中五年进士。
秀整而文,杜牧、李商隐皆称之。
以蓝田尉直弘文馆,迁右拾遗,终卫尉少卿。
早卒。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
字郊玄,一字镇方,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兵部尚书柳公绰孙,柳仲郢子。
宣宗大中五年(851)登进士第,旋为杜惊辟为剑南西川安抚巡官。
历蓝田尉,直宏文馆,迁右拾遗。
给事中萧仿等劾以不孝,封还其诏。
官终卫尉少卿。
事迹散见新、旧《唐书·柳公绰传》,李商隐《为柳圭上京兆公谢辟启》、萧仿《驳还蓝田尉直宏文馆柳圭擢右拾遗表》。
全唐诗》存诗1首。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13—858 【介绍】: 唐怀州河内人。字义山,号玉溪生。登进士第。累官东川节度使判官、检校工部员外郎。时牛僧孺、李德裕两党水火不相容,商隐本为牛党令狐楚门客,后娶李党王茂元女,虽始终与党争无关,仍因此为楚子绹所恶。后绹为相,商隐长期被排挤。工诗文,曾从绹学章奏,因习骈体,与温庭筠、段成式齐名,时号“三十六体”。诗与温庭筠并称温李。庭筠多绮罗脂粉之调,而商隐则感时伤事,颇得风人之旨。有《樊南文集》、《樊南文集补编》行世。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812—858,有生于811、813等说 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排行十六。
祖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自祖父起迁居郑州(今属河南)。
郡望陇西成纪。
文宗大和三年(829)谒令狐楚于洛阳,旋随楚至郓州,为天平节度使巡官。
六年、八年分别佐楚太原幕及兖海观察使崔戎幕。
开成二年(837)登进士第。
三年春应博学宏辞试不取,入泾原节度使王茂元幕,娶其女。
四年释褐为秘书省校书郎,旋调补弘农尉,以免除或减轻蒙冤犯人之刑狱触忤观察使孙简,将罢去,会姚合代简,谕使还官。
五年冬,赴王茂元陈许幕。
武宗会昌二年(842)以书判拔萃复入秘书省为正字,旋丁母忧居家。
四年暮春,自关中移家永乐。
五年冬,服阕入京,仍为秘省正字。
宣宗大中元年(847),随桂管观察使郑亚赴桂林,为支使掌表记。
二年春,亚贬循州,商隐罢幕北归。
冬抵长安,补周至尉,旋为京兆尹留假参军事,奏署掾曹,专章奏。
三年十月,武宁军节度使卢弘止奏充商隐为判官,得侍御衔,赴徐州。
四年夏,随卢弘止至汴州幕,曾奉使入关。
五年春夏间罢汴幕归京,妻王氏已卒。
任太学博士。
柳仲郢镇东川,辟为节度书记。
十月商隐抵梓州,改节度判官。
约七年末,曾回京探望儿女。
十年春,随内征之仲郢还朝,任盐铁推官,其间或曾游江东。
十二年病废还郑州,未几卒。
新、旧《唐书》有传。
年谱以冯浩《玉溪生年谱》、张采田《玉黔生年谱会笺》较精审。
商隐一生与牛、李两党重要成员均有交往,自两《唐书》以来,史家与研究者对其党属颇多异说(大要有党李、党牛、出入牛李、无与党局诸说)。
自实际情况而言,其前期交往者固多牛党,然多属私谊,未必有党牛意图,后入王茂元幕,亦无所谓去牛就李(茂元非李党)。
然后期宣宗朝所历幕主,则多为李德裕会昌为相时所倚重之人物,结合有关诗文,大体可见其后期较进步之政治倾向。
商隐为晚唐大诗家与骈文名家,与杜牧并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并称“温李”。
其诗颇多忧怀国运、慨讽时事之作,如《行次西郊作一百韵》、《有感二首》、《重有感》、《曲江》等;亦多抒写怀抱、感慨身世之篇,如《安定城楼》、《晚晴》等。
其咏史、咏物、无题诸篇,及七律、七绝二体,成就尤高。
前人评其诗“深情绵邈”(刘熙载《艺概》卷二《诗概》)、“沉博绝丽”(朱鹤龄《李义山诗集笺注》序引钱谦益语)、“寄托深而措辞婉”(叶燮《原诗》),大体均指其近体而言。
而寄慨身世,情调感伤,多用象征暗示,情思意境朦胧,尤为其诗思想内容与艺术风貌之显著特征。
其诗渊源颇广,而宋玉之感伤、杜甫之沉郁、李贺之象征对商隐影响尤深。
诗集重要注本有清朱鹤龄《李义山诗集笺注》、清冯浩《玉溪生诗笺注》、今人叶葱奇《李商隐诗集疏注》、刘学锴、余恕诚《李商隐诗歌集解》等。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于1998年出版王蒙、刘学锴主编《李商隐研究论集(1949—1997)》。
全唐诗》存诗3卷,《全唐诗外编》及《全唐诗续拾》补诗4首,断句5。
唐诗汇评
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溪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
大和中,令狐楚为天平节度使,爱其才,署为巡官,亲授骈文。
开成二年(837)登进士第。
令狐楚卒,入泾原节度使王茂元幕,茂元以女妻之。
时党争方炽,令狐父于属牛党,茂元属李党,牛党以为背恩。
故坎𡒄终身。
四年,授校书郎,调弘农尉。
会昌二年,登书判拔萃科,授秘书省正字。
大中初,为桂管观察使郑亚掌书记。
郑亚贬循州,还京,补盩厔尉,摄京兆参军,典章奏。
又佐卢弘止徐州幕,为判官。
府罢,入朝为太学博士。
复佐柳仲郢东川幕。
仲郢入朝,奏为盐铁推官。
罢还郑州,病卒。
商隐工骈文及近体诗,尤长七律,与杜牧齐名,亦称“李杜”,又与温庭筠齐名,称“温李”。
其诗构思新巧,想象丰富,属对精切,色彩绮丽,音律谐婉,精于用典,后人效之。
有《玉溪生诗》三卷。
又有《樊南甲集》、《乙集》各二十卷,《赋》、《文》各一卷,多佚。
今有《李义山诗集》六卷及后人所辑《樊南文集》、《樊南文集补编》行世。
全唐诗》编诗三卷。
词学图录
李商隐(约813-约858) 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原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迁居荥阳,晚居郑州。有《杨柳枝》等词。
黄鹤楼志·人物篇
李商隐(813—858) 唐代诗人。字义山,号玉溪(溪)生,又号樊南生。祖籍怀州河内(今河南焦作沁阳) 出生于郑州荥阳(今河南郑州荥阳市)。唐文宗开成二年(837)进士,曾任秘书省校书郎、弘农尉等职。因卷入“牛李党争”而备受排挤,一生困顿不得志。诗歌成就极高,与杜牧合称“小李杜”,又与李贺、李白合称“三李”,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大中二年(848),李商隐离开桂州幕府途经江夏北归,作七律《无题》, 有“黄鹤沙边亦少留”之句,纪昀称该诗“绝好笔意”。
全唐诗补逸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怀州河内人。生元和八年,大中十二年卒(据冯浩《玉溪生年谱》及岑仲勉《玉溪生年谱会笺平质》所推定。)补诗一首。
全唐文·卷七百七十一
商隐字义山。
怀州河内人。
少为令狐楚巡官。
开成二年登进士第。
会昌二年又以书判拔萃。
王茂元镇河阳。
辟掌书记。
为侍御史。
久不调。
会郑亚廉察桂州。
请为观察判官。
大中初。
亚贬循州。
商隐随赴岭表。
三年入为京兆尹卢宏正掾曹。
又从为掌书记。
补太学博士。
柳仲郢镇东蜀。
辟为节度判官检校工部郎中。
大中末卒。

作品评论

新唐书本传
商隐初为文,瑰迈奇古,及在令狐楚府,楚本工章奏,因授其学。商隐俪偶长短,而繁缛过之。时温庭筠、段成式俱用是相夸,号“三十六体”。
彦周诗话
李义山诗,字字锻炼,用事婉约,仍多近体,唯有《韩碑》诗一首是古体。
《潜溪诗眼》
义山诗世人但称其巧丽,至与温庭筠齐名,盖俗学只见其皮肤,其高情远意,皆不识也。
《蔡宽夫诗话》
王荆公晚年亦喜称义山诗,以为唐人知学老杜而得其藩篱,唯义山一人而已。……义山诗合处信有过人,若其用事深僻,语工而意不及,自是其短。
石林诗话
唐人学老杜,唯商隐一人而已,虽未尽造其妙,然精密华丽,亦自得其仿佛。
岁寒堂诗话
李义山、刘梦得、杜牧之三人,笔力不能相上下,大抵工律诗而不工古诗,七言尤工,五言微弱,虽有佳句,然不能如韦、柳、王、孟之高致也。
韵语阳秋
公(按指杨亿)尝论义山诗,以谓包蕴密致,演绎平畅,味无穷而炙愈出,镇弥坚而酌不竭,使学者少窥其一斑,若涤肠而洗骨。
《臞翁诗评》
李义山如百宝流苏,千丝铁网,绮密瑰妍,要非适用。
瀛奎律髓
义山诗感事托讽,运意深曲,佳处往往逼杜,非飞卿所可比肩。
元好问《论诗三十首》
望帝春心托杜鹃,佳人锦瑟怨华年。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
袁桷《书汤西楼诗后》
玉溪生往学草堂诗,久而知其力不能逮,遂别为一体,然命意深切,用事精远,非止于浮声切响而已。
唐才子传
商隐工诗,为文瑰迈奇古,辞难事隐,及从楚学俪偶长短,而繁缛过之。每属缀多检阅书册,左右鳞次,号“獭祭鱼”。而旨能感人,人谓其横绝前后。
木天禁语
李商隐家数微密闲艳,学者不察,失于细碎。
唐诗品汇
元和后,律体屡变,其间有卓然成家者,皆自鸣所长。若李商隐之长于咏史……其造意幽深,律切精密,有出常情之外者。
诗镜总论
李商隐七言律,气韵香甘。唐季得此,所谓枇杷晚翠。
诗镜总论
李商隐丽色闲情,雅道虽漓,亦一时之胜。
《诗源辨体》
商隐七言古,声调婉媚,大半入诗馀矣。
《诗源辨体》
商隐律诗较古诗稍显易,而七言为胜。
《诗源辨体》
商隐七言绝……较古、律艳情尤丽。
《唐诗评选》
义山诗寓意俱远,以丽句影出,实自楚辞来。宋初诸人,得其衣被,遂使西昆与香奁并目。
钱谦益《注李义山诗集序》
义山之诗,宋初为词馆所宗,优人内燕,至于“挦扯商隐”之谑。元季作者惩西江学杜之弊,往往跻义山,祧少陵,流风迨国初未变。……少陵当杂种作逆,藩镇不庭,疾声怒号,如人之疾病而呼天呼父母也,其志直,其词危。义山当南北水火,中外钳结,若喑而欲言也,若餍而求寤也,不得不纡曲其指,诞谩其辞,婉娈托寄,讔谜连比,此亦风人之遐思,《小雅》之寄位也。
《漫堂说诗》
世之称诗者,易言律,尤易言七言律。义山造意幽邃,感人尤深,学者皆宜寻味。
义门读书记
义山五言出于庾开府,七言出于杜工部,不深究本源,未易领其佳处也。七言句法兼学梦得。
义门读书记
晚唐中,牧之与义山俱学子美。然牧之豪健跌宕,而不免过于放……不如义山顿挫曲折,有声有色,有情有味,所得为多。
吴乔《西昆发微序》
义山始虽取法少陵,而晚能规模屈、宋,优柔敦厚,为此道瑶草琪花。凡诸篇什,莫不深远幽折,不易浅窥。
围炉诗话
于李、杜、韩后,能别开生路、自成一家者,唯李义山一人。既欲自立,势不得不行其心之所喜深奥之路。义山思路既自深奥,而其造句也,又不必使人知其意,故其诗七百年来知之者尚鲜也。高柄以为隐辞,又以为属对精切,陆游辈谓《无题》为艳情,杨孟载亦以艳情和之,能不使义山失笑九原乎?
才调集补注
引冯班语:王荆公言学杜当自义山入。余初得荆公此论,心不谓然,后读《山谷集》,粗硬槎牙,殊不耐看,始知荆公此言正以救江两派之病也。若从义山入,便都无此病。山谷用事琐碎,更甚于昆体;然温、李、杨、刘用事,皆有古法,比物连类,妥贴深稳。山谷疏硬,如食生物未化,如吴人作汉语,读书不熟之病也。昆体诸人甚有壮伟可敬处,沈、宋不可也。
《古欢堂集杂著》
义山七律逐首擅场,特须郑笺耳。盖义山诸体之工,唐人实无出其右者,不独七律也,又不独香奁也。
《古欢堂集杂著》
义山(七绝)佳处不可思议,实为唐人之冠,一唱三弄,馀音袅袅,绝句之神境也。
《诗辩坻》
义山七绝,使事尖新,设色浓至,亦是能手。间作议论处,似胡曾《咏史》之类,开宋恶道。
《唐诗观澜集》
玉溪咏物,妙能体贴,时有佳句,在可解不可解之间。
朱鹤龄《笺注李义山诗集序》
唐至太和以后,阉人暴横,党祸蔓延。义山阨塞当涂,沉沦记室。其身危,则显言不可而曲言之;其思苦,则庄语不可而谩语之。莫若瑶台璚宇、歌筵舞榭之间,言之可无罪,而闻之足以动。其《梓州吟》曰:“楚雨含情皆有托”,早已自下笺解矣。吾故为之说曰:义山之诗,乃风人之绪音,屈、宋之遗响,盖得子美之深而变出之者也。岂徒以征事奥博、撷采妍华,与飞卿、柯古争霸一时哉!
柳亭诗话
李义山、陆渭南皆祖述少陵者。李之蕴藉,陆之排奡,皆能寓变化于规矩之中。李去其靡、陆汰其粗,其于大历、元和也何有?
叶燮原诗
李商隐七绝,寄托深而措词婉,实可空百代无其匹也。
《唐诗别裁》
义山近体,襞绩重重,长于讽谕,中有顿挫沉着可接武少陵者,故应为一大宗。后人以温、李并称,只取其秾丽相似,其实风骨各殊也。
《唐诗别裁》
义山长于风谕,工于征引,唐人中另开一境。顾其中讥刺太深,往往失于轻薄。
野鸿诗的
人皆谓杜陵殁后,义山可为肖子。吁!何弗思之甚耶?彼之浑厚在作气,此之浑厚在填事,彼之讽必指实,此之讽谕动涉虚;彼则意无不正,此则思无不邪。风马之形,大相径庭,奚待一一量较,而后知其伪哉!
《小澥草堂杂论诗》
李商隐诗,明暗参半。然欲取一人备晚唐之数,定在此君。
姚培谦《李义山七律会意例言》
唐自元和以后,五七言古体靡然不振,即义山亦非所长。至其七言律体,瓣香少陵,独探秘钥,晚唐人罕有其敌,读者无仅与牧之、飞卿诸公同类而并观之也。
姚培谦《李义山七律会意例言》
少陵七律,格法精深,而取势最多奇变,此秘唯义山得之。其脱胎得髓处,开出后贤多少门户!
冯浩《玉溪生诗集笺注》
发凡:义山远追汉魏,近仿六朝,而后诣力所成,直于浣花翁可称具体,细玩全集自见,毋专以七律为言。其终不如杜者,十之三学为之,十之七时为之也。
冯浩《玉溪生诗集笺注》
序:晚唐以李义山为巨擘,余取而诵之,爱其设采繁艳,吐韵铿锵,结体森密,而旨趣之遥、深者未窥焉。
《历代诗法》
玉溪诗绮密瑰妍,然首首生动,绝无板重之嫌,故令读者不厌。
陈明善《唐八家诗钞》
例言:义山诗高华典丽,音韵缠绵,宜荆公叹其善学老杜也。八叉同时,瞠乎后矣。
《四库全书总目》
商隐诗与温庭筠齐名,词皆缛丽。然庭筠多绮罗脂粉之词,而商隐感时伤事,尚颇得风人之旨。……自宋杨亿、刘子仪等沿其流波,作《西昆酬唱集》,诗家遂有“西昆体”,致伶官有挦扯之讥,刘攽载之《中山诗话》,以为口实。元祐诸人起而矫之,终宋之世,作诗者不以为宗,胡仔《渔隐从话》至摘其《马嵬》诗、《浑河中》诗诋为浅近。后江西一派渐流于生硬粗鄙,诗家又返而讲温、李。
《五七言今体诗钞》
玉溪生虽晚出,而才力实为卓绝。七律佳者几欲远追拾遗,其次者犹足近掩刘、白。第以矫敝滑易,用思太过,而僻晦之敝又生。要不可不谓之诗中豪杰士矣。
石洲诗话
微婉顿挫,使人荡气回肠者,李义山也。自刘随州而后,渐就平坦,无从睹此丰韵。七律则远合杜陵,五律、七绝之妙则更深探乐府。晚唐自小杜而外,唯有玉溪耳,温岐、韩偓何足比哉!
《读雪山房唐诗序例》
善学少陵七言律,终唐之世,唯义山一人,胎息在神骨之间,不在形貌,《蜀中离席》一篇,转非其至也。义山当朋党倾危之际,独能乃心王室,便是作诗根源。其《哭刘蕡》、《重有感》、《曲江》等诗,不减老杜忧时之作。组织太工,或为挦扯家藉口。然意理完足,神韵悠长,异时西毗诸公,未有能学而至者也。
《读雪山房唐诗序例》
李义山用意深微,使事稳惬,直欲于前贤之外,另辟一奇。绝句秘藏,至是尽泄,后人更无可以展拓处也。
射鹰楼诗话
余极喜义山诗,非爱其用事繁缛,盖其诗外有诗,寓意深而托兴远,其隐奥幽艳,于诗家别开一洞天,非时贤所能摸索也。
《东目馆诗见》
玉溪专工近体,清峭中含感怆,用事婉约,学少陵得其藩篱者。后人近体必先从之入手。五言长律亦以温丽芊绵胜。
昭昧詹言
愚谓七律除杜公、辋川两正宗外,大历十子、刘文房及由傅亦足称宗,尚皆不及义山。义山别为一派,不可不精择明辩。
《艺概•诗概》
诗有借色而无真色,虽藻缋实死灰耳。李义山却是绚中有素。敖器之谓其“绮密瑰妍,要非适用”,岂尽然哉!至或因其《韩碑》一篇,遂疑气骨与退之无二,则又非其质矣。
《岘佣说诗》
义山七律,得于少陵者深。故秾丽之中,时带沉郁。……飞卿华而不实,牧之俊而不雄,皆非此公敌手。
《岘佣说诗》
义山七绝以议论驱驾书卷,而神韵不乏,卓然有以自立,此体于咏史最宜。
三唐诗品
其源导漾吴、何,讨澜徐、庾。炼藻温腴,寄情婉约,拾其香草,仍有内心。诸体相宣,七言专胜。本陈宫之新体,而离合生奇,自成高格。律诗缠绵顽艳,陆士衡所谓缘情绮丽,斯足当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京兆华原人。
柳仲郢子。
以明经补秘书正字,由书判拔萃转左补阙。
高湜再镇昭义,皆表为副。
湜贬,玭三疏申理。
僖宗文德元年以吏部侍郎修国史,拜御史大夫。
为人清直,昭宗欲倚以为相,为宦官所谗而止。
后坐事贬泸州刺史。
有《续贞陵遗事》。
全唐文·卷八百十六
玭。
天平节度使仲郢子。
以明经补秘书正字。
由书判拔萃累转左补阙。
擢刑部员外郎。
出为岭南节度副使。
黄巢陷交广逃还。
再迁御史中丞。
文德元年以吏部侍郎拜御史大夫。
贬泸州刺史卒。
光化初诏复官爵。
共 10 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