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李潘

相关人物:共 2 位
共 2 首

人物简介

甬上耆旧诗·卷二十九
字鼓和,号曰青寰,为诸生,家贫,授经,世居甬上,凡甬上诸生,无不出吴先生门者。
先生虽日为诸生论说治经生业,然几上独置杜工部集,每岁以反故纸立一册,凡有所作,辄书册中,有事则藏诸巾箱方去。
即其家子弟亦不知先生日何所作也。
久之,先生故人子及诸生与其子谋,俟先生出,窃发其巾箱视之,则其所作诗草也。
纸背中淡墨秃颖,几不可读。
因各取一册,疾书之,仍置箱中。
此后见先生裴回户庭间,口吟手画,始知为作诗也。
然终不以示人。
闻人论诗,辄不答,唯见人以诗书扇上赠人,辄蹙额曰:奚自苦?
但持一素扇相赠,亦得生风,奚重废笔墨为?
竟藏其诗,至老且死,终不自言。
嗟夫!
吴先生生不得与叶郑朗、杨伯翼同时,其目中所见鹿鹿,谁足与语?
故宁抱其诗井枯壁坏,蠹鱼饱死箧中,终不肯使单章只句轻上俗人口。
此其力坚,其志矫。
宁身后千百年,待一人知己始出,亦可谓介之甚,果之甚矣。
去先生二十馀年,余始录甬上耆旧诗。
适允诚出宿钱氏,钱氏贤者二,咸戒三即先生故人子,因出向所钞诗数本,夜读之,中有经吾友钱退山点定者,允诚为惊喜,录百馀首来,赏叹弥日。
即余门中向与先生往来者,闻其能诗,俱大诧不信。
嗟夫!
吴先生诚异人也。
虽然,先生身后甫二十馀年,侯芭尚在,巳有能读太玄如桓君山、张河间者,吾知先生更喜过望矣。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七 传宗科(五)
闽之陈氏子。幼年入道。资质不凡。元和十二年。登戒品于建州浦城县之凤栖寺灵感坛。寺始名乾元。坛名兜率。当安受戒时。天雨桂子。地生朱草。刺史元锡上其瑞。诏改今名。俄游洪井。获闻律学之要。造临川石巩山。见慧藏禅师。受半人之记。北入五台。每裸浴龙池中。观者惊悚。安自若。后礼沩山大圆禅师。时崔贞孝方廉使豫章。重闻安誉。走疏召之。咸通十四年。诏赐号延圣大师。并紫袈裟。中和二年。法堂之梁。忽中折。明年癸卯十月二十二日。坐逝于怡山之方丈。春秋九十一。腊六十七。谥圆智。塔号證真。
宋高僧传·卷第十二 习禅篇第三之五
释大安。
姓陈氏。
闽城人也。
幼年入道顿拂尘蒙。
元和十二年敕建州浦城县乾元寺置兜率坛。
始全戒足。
时天雨桂子及地生朱草。
刺史元锡手疏其瑞上达冕旒。
遂回御礼。
诏改凤栖寺。
号灵感坛焉。
安因往洪井路出上元。
忽逢一老父曰。
子往南昌必有所得。
及咨参律学夜闻二僧谈论。
遽了三乘之旨。
乃以所习付之同人。
之临川见石巩山慧藏禅师。
藏之提唱必持弓弩以拟学人。
安服拜未兴。
唱曰。
看箭。
安神色不挠答对不差。
石巩乃投弩曰。
几年射始中半人也矣。
安游五台入龙池沐浴。
虽久寖涟漪。
殊无奋暴雨雹之怪。
观者惊悚。
后止沩山礼大圆禅师。
复證前闻而为量果也。
时豫章廉使赠太尉崔贞孝公。
则魏公之季父。
深契玄机敦安之道。
飞疏召之。
厥誉愈昌。
咸通十四年。
诏宜号延圣大师。
赐紫袈裟一副。
中和二年示疾所止法堂。
巨梁中折。
三年癸卯十月二十二日。
坐化于怡山丈室。
春秋九十一。
腊六十七。
续诏赠圆智大师。
塔号證真。
安不尝唾地不处温房。
随化而衣天雨而浴。
咨法弟子慧长。
入关扬安之德。
故有追谥也。
博陵司空相国仰慕前烈。
遂著文颂德。
诗人周朴笃重安。
时入山致礼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