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管叔

相关人物:共 8 位
共 8 首
武庚 朝代:商末西周初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商末周初人,名禄父。
纣子。
武王克商,封武庚为殷君,以续殷祀。
武王卒,成王幼,周公摄政。
武庚与管叔、蔡叔联合东夷部族为乱。
周公讨平之,杀武庚。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或作周公旦。
西周王族。
姬姓,名旦,亦称叔旦。
周文王子,武王弟。
采邑在周。
佐武王伐纣灭商。
武王卒,成王幼,周公摄政。
管叔、蔡叔之变,定东夷之乱。
封长子伯禽于鲁。
成王长,还政于王。
营建东都成周,迁殷贵族于成周,加强控制。
又制定礼乐制度,分封诸侯,使周王朝强盛。
卒,成王赐鲁国天子礼乐以褒其德。
全上古三代文·卷三
公名旦,文王子。食采于太王所居之周邑,因号周公。武王克商,封鲁侯,不就国。成王嗣位,以太傅冢宰摄行天子事。遇谮东征,三年迎归。薨,谥曰文公。元子鲁公,先就国,传三十四世。次子留相王室,世世号周公。余子受封有凡、蒋、邢、茅、胙、祭六国。(案《周书。成开》至《王会》十二篇,皆周公书,见存不录。)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西周国君。
姬姓,名诵。
武王子。
年幼即位,叔父周公旦摄政。
管叔、蔡叔、武庚及东夷各族叛乱,经周公征讨三年始定。
亲政后继续分封诸侯,命周公兴礼乐,立制度,民乃和睦。
营东都成周,定鼎鄏郑,奠定周朝统治基础。
周公摄政七年,亲政三十年,在位共三十七年。
全上古三代文·卷二
王讳诵,武王子。在位三十七年,谥曰成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西周人,姬姓,名度。
周文王第五子,武王弟。
封于蔡。
武王去世,成王年幼,周公旦摄政,乃与管叔、武庚联合东夷作乱,周公讨平之,被放逐。
后成王封其子胡于蔡,为蔡国始祖。
霍叔处 朝代:西周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一说名武。
西周王族。
武王同母弟。
武王灭纣,封于霍。
管叔、蔡叔同监纣子武庚。
其国后为晋献公所灭。
王满生 朝代:西周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西周齐人。
尝见周公旦,书“社稷且危,傅之于膺”示之。
周公见书,发兵平蔡之乱。
全上古三代文·卷二
满生,齐人。
狐卷子 朝代:战国魏国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战国时魏国人。
魏文侯曾问父、子、兄弟、群臣之中有贤者足恃乎。
对以父贤不过尧而丹朱放,子贤不过舜而瞽瞍顽,兄贤不过舜而象傲,弟贤不过周公而蔡诛,臣贤不过汤武而桀纣亡,劝文侯治国从身始,不可恃人。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72—640 【介绍】: 唐僧。颍川人,俗姓陈。博览多通。高祖武德初,住济法寺。时太史令傅奕请废佛法,法琳因作《破邪论》上之,事遂寝。太宗贞观初,主龙田寺。十三年,道士秦世英诬其谤毁国家,下狱。后徙置益州僧寺,道卒。有集及《辩正论》等。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572—640 俗姓陈,郡望颍川(今河南禹州)人,祖上因官寓居襄阳(今湖北襄樊)。幼年出家,广涉儒释经书,博综词义。隋末入关,究悉道教典籍。高祖武德初,驻锡长安济法寺。后傅奕请废佛法,道士李仲卿等又著文贬斥佛教,法琳分别撰《破邪论》、《辨正论》驳之。太宗贞观初移锡终南山龙田寺,曾参与波颇译事。十三年(639),道士秦世英告发《辨正论》“谤讪皇宗”,太宗召法琳辨对,并定其死罪,后改判流徙益州,次年卒于流徙途中。琳有文思,善谈吐,著有诗文等计30余卷,兼善唱导。《续高僧传》卷三二、《开元释教录》卷八有传,另有彦惊《唐护法沙门法琳别传》3卷存世。《法琳别传》、《辨正论》存其诗5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全唐诗续补遗
法琳,姓陈,颍川人,寓居襄阳。少出家,住荆州青溪山玉泉寺。游猎儒释,博通内外词旨。隋季入关,舍僧服归俗。武德初复为僧,住京师济法寺。贞观初移住龙田寺。十三年冬,因谤讪罪下狱,陈书自诉,诏不加罪,敕移于益郡僧舍。次年六月,行至百牢关因疾而卒,年六十九。著作甚多,传世有《破邪论》、《辨正论》等。诗五首。(《全唐诗》无法琳诗。事迹据《续高僧传》卷二四本传、《开元释教录》卷八本传及《法琳别传》。)
全唐文·卷九百三
法琳俗姓陈氏。颍川人。寓居襄阳。出家荆州青溪玉泉寺。隋季入关。住京师济法寺。武德二年上破邪论。以语涉谤讪下狱。后徙益部。行至百牢关菩提寺卒。年六十九。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六 护教科(二)
姓陈氏。
襄阳人也。
其先居颖川。
世业儒。
琳尤俊爽。
少出家。
游楚郢。
隐青溪山中。
所学益进。
肆口而说。
肆笔而书。
其文采皆粲然。
骇观听。
寻以孔李二教。
与吾释为三。
而孔固世间人伦之教。
然李尚清虚。
岂其迹不滞于世间哉。
是必有奇章秘法。
非外人所得而窥者。
吾将求以尽见之。
于是纵发戴冠。
稍入其类。
隋义宁初。
仍获隶籍宫观。
素善庄老。
每谈演。
道士率悦服。
自尔悉以其畴昔所藏禁文。
托之是正。
张伪葛妄。
无所避匿。
而在我者。
得以攻矣。
武德初。
再薙染。
住京师济法寺。
先是道士傅奕。
窃反俗。
为太史令。
以旧习深忌佛法。
四年条具佛法。
无益国家者。
十一事。
以奏。
上听之。
诏集京师大德问。
琳答诏。
以为至道绝言。
岂九流能辨。
法身无象。
非十翼所诠。
但四趣茫茫。
漂沦欲海。
三界蠢蠢。
颠坠邪山。
诸子迷以自焚。
凡夫溺而不出。
于是中天王种。
辞恩爱而出家。
西夏贵游。
厌荣华而入道。
誓出二种生死。
志求一妙涅槃。
弘善以报四恩。
立德以资三有。
此其利益也。
毁形以成其志。
故弃须发美容。
变俗以会其道。
故去君臣常分。
虽形乏养亲。
而内怀其孝。
礼乖事主。
而心戢其恩。
泽被怨亲。
以成大顺。
祜沾幽显。
岂局小违。
上智之人。
依佛语故为益。
下凡之辈。
亏圣教故为损。
惩恶则滥者自新。
进善则通人感化。
此其大略也。
而奕所奏。
有司未及施行。
又多写表状。
流布近远。
使京室闾里。
咸传秃丁之诮。
剧谈酒席。
昌言胡鬼之谣。
佛日翳而不明。
僧威沮而无势。
于时道俗有明达者。
皆作文檄以非奕。
而上终以先入为主。
卒莫之听也。
琳因著破邪论。
文多不录。
论出。
上稍寤。
奕所奏且寝。
东宫庶子虞世南。
爱之为之序。
奕愈不惬。
复与其党。
造论以斥佛圣。
薰莸既杂。
或者疑焉。
琳为著辨正论八卷。
颖川陈子良注释之。
其序曰。
昔宣尼人梦。
十翼之理克彰。
伯阳出关。
二篇之义爰著。
或钩深系象。
或探赜希夷。
名言之所不宣。
阴阳之所不测。
犹能弥纶天地。
包括鬼神。
道无洽于大千。
言未超于域内。
况乎法身圆寂。
妙出有无。
至理凝玄。
迹泯真俗。
体绝三相。
累尽七生。
无心即心。
非色为色。
筌蹄之外。
岂可言乎。
若夫西伯拘羑。
遂显精微。
子长蚕室。
卒成先志。
故易曰。
古之作易者。
其有忧患乎。
论之与也。
良有以矣。
有道士李仲卿刘进喜等。
并作庸文。
谤毁正法。
在俗人士。
或生邪信。
法师悯其盲瞽。
遂著斯论云。
可谓鼓兹法海。
振彼词锋。
碧鸡之锐竞驰。
黄马之俊争骛。
莫不叶堕柯摧。
云消雾卷。
但此论。
穷释老之教源。
极品藻之名理。
恐好事后生。
意有未喻。
弟子近伸顶礼。
从而问津。
烂然溢目。
若日月之入怀。
寂尔应机。
譬宝珠之烛物。
既悟四衢之幻。
便息百城之游。
启所未闻。
为之注解。
贞观初。
上于南山。
以大和宫旧邸。
置龙田寺。
琳爱其静僻。
即居之。
众举知寺任。
十三年。
道士秦世英。
出入东宫。
间摘琳论中语。
风太子曰。
此于皇宗。
有所诽谤。
太子以为然。
转以闻上。
上怒。
诏沙汰僧尼。
其馀在者。
宜依遗教经脩行。
否则亦从汰去。
仍逮琳推勘。
琳自诣公廷。
就缧绁。
诏问曰。
周之宗盟。
异姓为后。
尊祖重亲。
实由先古。
何故不相体悉。
首鼠两端。
广引形似之言。
备陈于渎之喻。
琳答曰。
武王大圣。
周公大贤。
与夫蔡。
皆兄弟至亲。
或许祭以天子礼乐。
或以车七乘。
放之有邻。
此无它。
善恶之报也。
书曰。
皇天无亲。
惟德是辅。
方今天下一家。
其谁非亲。
老子曰。
吾师西竺古皇先生。
又曰吾师善入泥洹。
绵绵若存。
然则佛固老子之师矣。
刘李之徒。
无所知识。
既师老子。
又妄述以谤老子之师。
世莫能知。
故著论八卷。
略对道士六十馀条所言。
并据史籍。
非敢于国家。
有所论议。
如是辨对。
二十馀番。
辞未尝屈。
诏又问曰。
辨正论信毁交报篇。
以为念观音者。
临刃无伤。
汝当自试。
可至诚念之。
七日之后。
吾将刑汝。
若念观音果验者。
政亦无伤。
若无验者。
则欺妄之罪。
必不汝贷。
七日后诏问曰。
有所念否。
琳援笔答曰。
自隋季扰攘。
毒流四海。
陛下以慈悲力。
救护群生。
苟非势至垂机。
即是观音降迹。
故琳于七日以来。
不念其他。
惟念陛下。
诏遣治书御史韦悰问。
昨诏念观音。
如何却念朕邪。
琳曰。
以陛下之德之大。
与观音等。
念陛下者。
所以念观音也。
且琳所著论。
特欲晓人心地耳。
陛下过听。
而加之罪。
虽重刑之。
于琳之心不损一毛。
上稍寤。
诏减死。
徙之益部。
行至百牢关。
以疾卒于菩提寺。
寿六十九。
沙门慧序。
雍之武功人。
善摄论。
后以接待结众缘。
琳之至百牢。
序抚循之。
备尽恩意。
及死。
犹枕其膝。
哭泣踊躄。
如亲戚。
营葬东山之巅。
树白塔。
勒铭志之。
道士秦世英。
旋为御史韦悰所弹。
死大理狱。
琳有文集三十卷。
行于世。
续高僧传·卷第二十四 护法下
释法琳。姓陈氏。颖川人。远祖随宦寓居襄阳。少出家。游猎儒释博综词义。金陵楚郢从道问津。自文苑才林靡不寻造。而意存纲梗不营浮绮。野栖木食于青溪等山。昼则承诲佛经。夜则吟览俗典。故于内外词旨经纬遗文。精会所归咸肆其抱。而风韵闲雅韬德潜形。气扬采飞方陈神略。隋季承乱。入关观化。流离八水顾步三秦。每以槐里仙宗互陈名实。昔在荆楚梗概其文。而秘法奇章犹未探括。自非同其形服尘其本情。方可体彼宗师静兹纷结。乃权舍法服长发多年。外统儒门内希聃术。遂以义宁初岁。假被巾褐从其居馆。琳素通庄老谈吐清奇。道侣服其精华。膜拜而从游处。情契莫二共叙金兰。故彼所禁文词。并用咨琳取决。致令李宗奉释之典包举具舒。张伪葛妄之言诠题品录。武德初运还莅释宗。拥帙延光栖惶问道。以帝壤同归名教。是则鼓言郑卫易可箴规。乃住京师济法寺。至武德四年。有太史令傅奕。先是黄巾深忌佛法。上废佛法事十有一条。云释经诞妄言妖事隐。损国破家未闻益世。请胡佛邪教退还天竺。凡是沙门放归桑梓。则家国昌大。李孔之教行焉。武皇容其小辩。朝辅未能抗也。时谓遵其邪径通废宏衢。莫不惧焉。乃下诏问曰。弃父母之须发。去君臣之章服。利在何门之中。益在何情之外。损益二宜请动妙适。琳愤激傅词侧听明敕。承有斯问。即陈对曰。琳闻至道绝言。岂九流能辩。法身无象非十翼所诠。但四趣茫茫漂沦欲海。三界蠢蠢颠坠邪山。诸子迷以自焚。凡夫溺而不出。大圣为之兴世。至人所以降灵。遂开解脱之门。示以安隐之路。于是中天王种辞恩爱而出家。东夏贵游厌荣华而入道。誓出二种生死。志求一妙涅槃。弘善以报四恩。立德以资三有。此其利益也。毁形以成其志。故弃须发美容。变俗以会其道。故去君臣华服。虽形阙奉亲。而内怀其孝。礼乖事主。而心戢其恩。泽被怨亲以成大顺祐怙幽显岂拘小违。上智之人依佛语。故为益。下凡之类亏圣教故为损。惩恶则滥者自新。进善则通人感化。此其大略也。而傅氏所奏。在司犹未施行。奕乃多写表状。远近公然流布。京室闾里。咸传秃丁之诮。剧谈酒席。昌言胡鬼之谣。佛日翳而不明。僧威阻而无势。于时达量道俗勋豪成论者非一。各疏佛理具引梵文。委示业缘曲垂邪正。但经是奕之所废。岂有引废證成。虽曰破邪终归邪破。琳情正玄机独觉千载。器局天授博悟生知。睹作者之无功。信乘权之有据。乃著破邪论。其词曰。庄周云。六合之内。圣人论而不议。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老子云。域中有四大。而道居其一。考诗书礼乐之致。忠烈孝慈之先。但欲攸序彝伦。意存敬事君父。至德惟是安上治民。要道不出移风易俗。自卫返鲁。讵述解脱之言。六府九畴。未宣究竟之旨。案前汉艺文志所纪众书一万三千二百六十九卷。莫不功在近益。俱未畅远途。诚自局于一生之内。非迥拔于三世之表者矣。遂使当见因果理涉旦而犹昏。业报吉凶义经丘而未晓。斯并六合之寰块。五常之俗谟。讵免四流浩汗为烦恼之场。六趣諠哗造尘劳之业者也。原夫实相杳冥。逾要道之道。法身凝寂。出玄之又玄。惟我大师体斯妙觉。二边顿遣万德斯融。不可以境智求。不可以形名取。故能量法界而兴悲。揆虚空而立誓。所以见生秽土诞圣王宫。示金色之身吐玉毫之相。布慈云于鹫岭。则火宅焰销。扇惠风于鸡峰。则幽途雾卷。行则金莲捧足坐则宝座承躯。出则天主导前。入则梵王从后。声闻菩萨俨若朝仪。八部万神森然翊卫。演涅槃则地现六动。说般若则天雨四花。百福庄严。状满月之临沧海。千光照曜。如聚日之映宝山。师子一吼。则外道摧锋。法鼓暂鸣。则天魔稽首。是故号佛。为法王也。岂与衰周李耳比德争衡。末世孔丘辄相联类者矣。是以天上天下。独称调御之尊。三千大千。咸仰慈悲之泽。然而理深趣远。假筌蹄而后悟。教门善巧。凭师友而方通。统其教也则八万四千之藏。二谛十地之文。海殿龙宫之旨。古谍今书之量。莫不流甘露于万叶。垂至道于百王。近则安国利民。远则超凡證圣。但以时运未融。致令汉梵殊感。故西方先音形之奉。东国后见闻之益。及慈云卷润慧日收光。乃梦金人于永平之年。睹灵骨于赤乌之岁。于是汉魏齐梁之政像教勃兴。燕秦晋宋已来名僧间出。或神力救世。或异迹发人。或慧解开神。或通感适化。及白足临刃不伤。遣法为之更始。志上分身员户。帝王以之加信。具诸史籍其可详乎。并使功被将来传灯永劫。议者佥曰。僧惟绍隆佛种。佛则冥卫国家福荫皇基。必无废退之理。我大唐之有天下也。应四七之辰。安九五之位。方欲兴上皇之风开正觉之道治致太平永隆淳化。但傅氏所述酷毒秽词。并天地之所不容。人伦之所同弃。恐尘黩圣览。不可具观。伏惟陛下。布含弘之恩。垂鞠育之惠。审其逆顺议以真虚。佛以正法远委国王。陛下君临斯当付嘱。谨上破邪论一卷。用拟傅词。文有三十馀纸。自琳之缀釆贯绝群篇。野无遁贤朝无遗士。家藏一本咸诵在心。并流略之菁华。文章之冠冕。茂誉于是乎腾广。昏情由之而开尚矣。琳又以论卷初出意在弘通。自非广露其情。则皂隶不尘其道。乃上启储后诸王及公卿侯伯等。并文理弘被庶绩咸嘉。其博诣焉。故奕奏状因之致寝。遂得释门重敞。琳寔其功。东宫庶子虞世南。详琳著论。乃为之序胤而傅氏不惬其情重施密谮。搆扇黄巾用为党类。各造邪论贬量佛圣。昏冒生灵衒曜朝野。薰莸既杂时所疑焉。武德九年春。下诏京置三寺惟立千僧。馀寺给赐王公。僧等并放还桑梓。严敕既下莫敢致词。五众哀号于槁街。四民顾叹于城市。于时道俗蒙然投骸无措。赖由震方出帝氛祲廓清。素袭启闻范究宗领。登即大赦还返神居。故佛日重朗于唐世。又由琳矣。琳频逢黜陟。誓结维持。道挫世情良资寡学。乃探索典籍隐括玄奥。撰辩正论一部八卷。颖川陈子良注之。并制序曰。昔宣尼入梦。十翼之理克彰。伯阳出关。二篇之义爰著。或钩深系象。或探赜希夷。名言之所不宣。阴阳之所不测。犹能弥纶天地包括鬼神。道无洽于大千。言未超于域内。况乎法身圆寂妙出有无。至理凝玄迹泯真俗。体绝三相累尽七生。无心即心非色为色。筌蹄之外岂可言乎。若夫西伯拘羑遂显精微。子长蚕室卒成先志。故易曰。古之作易者。其有忧乎。论之兴焉。良有以矣。道士李仲卿刘进喜等。并作庸文谤毁正法。在俗人士或生邪信。法师悯其盲瞽遂著斯论。可谓鼓兹法海振彼词锋。碧鸡之锐竞驰。黄马之峻争骛。莫不叶坠柯摧云锁雾卷。但此论穷释老之教源。极品藻之名理。恐好事后生。意有未喻。弟子近申顶礼。从而问津。烂然溢目。若日月之入怀。寂乎应机。譬宝珠之烛物。既悟四衢之幻。便息百城之游。于是启所未闻。为之注解。良以文学雄伯群儒奉戴。诱劝成则其从如云。贞观初年帝于南山大和宫旧宅。置龙田寺。琳性欣幽静。就而住之。众所推美举知寺任。从容山服咏歌林野。至十三年冬。有黄巾秦世英者。挟方术以邀荣。遂程器于储贰。素嫉释种。阴陈琳论谤讪皇宗。罪当誷上。帝勃然下敕沙汰僧尼。见有众侣乃依遗教。仍访琳身据法推勘。琳扼腕奋发。不待追徵。独诣公庭。轻生徇理。乃絷以缧绁。下诏问曰。周之宗盟异姓为后。尊祖重亲寔由先古。何为追逐其短。首鼠两端。广引形似之言。备陈不逊之喻。把毁我祖祢。谤黩我先人。如此要君。罪有不恕。琳答曰。文王大圣。周公大贤。追远慎终。昊天靡答。孝悌之至通于神明虽有宗周义不争长。何者皇天无亲竟由辅德。古人党理而不党亲。不自我先不自我后。虽亲有罪必罚。虽雠有功必赏。赏罚理当。故天下和平。老子习训道宗。德教加于百姓。恕己谦光。仁风形于四海又云。吾师名佛。佛者觉一切人也。乾竺古皇。西升逝矣。讨寻老教。始末可追。日授中经示诲子弟言。吾师者善入泥洹。绵绵常存。吾今逝矣。今刘李所迹。谤灭老氏之师。世莫能知。著兹辩正论。有八卷。略对道士。六十馀条。并陈史籍。前言实非谤毁家国。自后辩对二十馀列。并据琳词。具状闻奏。敕云。所著辩正论。信毁交报篇曰。有念观音者。临刃不伤。且赦七日令尔自念。试及刑决能无伤不。琳外缠桎梏内迫刑期。水火交怀诉仰无路。乃缘生来所闻经教及三圣尊名。铭诵心府。拟为显应。至于限满。忽神思彯勇横逸胸怀。欢庆相寻顿忘死畏。立待对问。须臾敕至云。今赦期已满。当至临刑。有何所念。念有灵不。琳援笔答曰。自隋季扰攘四海沸腾。役毒流行干戈竞起。兴师相伐舍檀兵威。臣佞君荒不为正治。遏绝王路固执一隅。自皇王吊伐载清陆海。斯寔观音之力。咸资势至之因。比德连踪道齐上圣。救横死于帝庭。免淫刑于都市琳于七日已来。不念观音。惟念陛下。敕治书侍御史韦悰问琳。有诏令念观音。何因不念。乃云惟念陛下。琳答。伏承观音圣鉴尘形六道。上天下地皆为师范。然大唐光宅四海。九夷奉职八表刑清。君圣臣贤不为抂滥。今陛下子育恒品如经。即是观音。既其灵鉴相符。所以惟念陛下。但琳所著正论。爰与书史伦同。一句参差任从斧钺。陛下若顺忠顺正。琳则不损一毛。陛下若刑滥无辜。琳则有伏尸之痛。具以事闻。遂不加罪有敕徙于益部僧寺。行至百牢关菩提寺。因疾而卒。时年六十九。沙门慧序。经理所苦。情结断金。晓夕同衾慰抚承接。及命将尽在序膝上。序恸哭崩摧泪如驶雨。乃召诸关旁道俗。葬于东山之顶。高树白塔。勒铭志之。行路望者知便下泪。序本雍州武功人。善经籍通佛理。明摄论以为敷化之训。体道开俗言无品藻。将护游僧用为家操。本住京辇后移梁益。以百牢冲会四方所归。道俗栖投往还莫寄。序乃宅寺关口。用接远宾。故行侣赖之。咏歌盈耳。于时治书侍御史韦悰。审英饰诈。乃奏弹曰。窃以大道郁兴。冲虚之迹斯阐。玄风既播。无为之教寔隆。未有身预黄冠志同凡素者也。道士秦英。颇学医方薄闲咒禁。亲戚寄命羸疾投身。奸淫其妻禽狩不异。若情违正教心类豺狼。逞贪竞之怀。恣邪秽之行。家藏妻子门有姬童。乘肥衣轻出入衢路。杨眉奋袂无惮宪网。健羡未忘观缴在虑。斯原不殄至教式亏。请寘严科以惩淫侈。乃入大理。竟以狂匿被诛。公私怪其死晚。琳所著诗赋启颂碑表章诔大乘教法并诸论记传。合三十馀卷。并金石击其风韵。缛锦缋其文思。流靡雅便。腾焰尔穆。又善应机说导。即事骋词。言会宫商义符玄籍。斯亦希世罕嗣矣。
高僧摘要·法高僧摘要卷二
姓陈。颖川人。少出家。游猎儒释。博综词义。金陵楚郢。从道问津。野栖木食于青溪等山。昼则承诲佛经。夜则吟览俗典。隋季承乱。权舍法服。武德初运。还莅释宗。乃住京师济法寺。至武德四年。黄巾深忌佛法。上废佛法事者。十有一条。云释经诞妄。言妖事隐。损国破家。未闻益世。请胡佛邪教。退还天竺。凡是沙门。放归桑梓。则家国昌大。李孔之教行焉。武皇行之。下诏问曰。弃父母之须发。去君臣之章服。利在何间之中。益在何情之外。损益二宜。请动妙释。琳愤激传词。侧听明敕。承有斯问。即陈对曰。琳闻至道绝言。岂九流能辨。法身无象。非十翼所诠。但四趣茫茫。漂沦欲海。三界蠢蠢。颠坠邪山。诸子迷以自焚。凡天溺而不出。大圣为之兴世。至人所以降灵。遂开解脱之门。示以安隐之路。于是中天王种。辞恩爱而出家。东夏贵游。厌荣华而入道。誓出二种生死。志求一妙涅槃。弘善以报四恩。立德以资三有。此其利益也。毁形以成其志。故弃须发美容变俗。以会其道。故去君臣华服。虽形阙奉亲。而内怀其孝。礼乖事主。而心戢其恩。泽被怨亲以成大顺。福沾幽显岂拘小违。琳乃著破邪论。原夫实相杳冥。法身凝寂唯我大师。量法界而与悲。揆虚空而立誓。现生秽土。诞圣王宫。示金色之身。吐玉毫之相。布慈云于鹫岭。则火宅𦦨销。扇慧风于鸡峰。则幽途雾卷。行则金莲捧足。坐则宝座承躯。出则天主导前。入则梵王从后。声闻菩萨。俨若朝仪。八部万神。森然翊卫。宣涅槃则地现六动。说般若则天雨四花。百福庄严。状满月之临沧海。千光照曜。如聚日之映宝山。师子一吼。则外道摧锋。法鼓暂鸣。则天魔稽首。是故号佛为法王也。但以时运未融。致令汉梵殊感。故西方先音形之奉。东国后见闻之益。及慈云卷润。慧日收光。乃梦金神于永平之年。睹灵骨于赤鸟之岁。于是汉魏齐梁之政。像教勃兴。燕秦晋宋已来。名僧间出。或神力救世。或异迹发人。或慧解闻神。或通感适化。及白足临刃不伤。遗法为之更始。志上分身员户。帝王以之加信。并使功被将来。传灯永劫。谨上破邪论一卷。用拟传词。东庶宫子虞世南。详琳著论。乃为之序。贞观初年。帝于南山大和宫旧宅。置龙田寺。琳性欣幽静。就而住之。举知寺任。从容山服。咏歌林野。至十三年冬。有黄巾秦世英者。挟方术以邀荣。遂程器于储贰。素嫉释种。阴陈琳论。谤讪皇宗。罪当罔上。帝勃然下敕。沙汰僧尼。乃访琳身。据法推勘。琳扼腕奋发。不待追徵。独诣公庭。轻生狗理。乃絷以缧绁。下诏问曰。周之宗盟。异姓为后。尊祖重亲。实由先古。何为追逐其短。首鼠两端。广引形似之言。备陈不逊之喻。犯毁我祖祢。谤黩我先人。如此要君。罪有不恕。琳答曰。文王大圣。周公大贤。追远慎终。昊天靡答。孝悌之至。通于神明。虽有宗周。义不争长。何者。皇天无亲。竟由辅德。古人党理而不党亲。不自我先。不自我后。虽亲有罪必罚。虽怨有功必赏。赏罚理当。故天下和平。又云。吾师名佛。佛者觉一切人也乾竺古皇。西升逝矣。讨寻老教始末可追。日授中经。示诲子弟。言吾师者。善入泥洹。绵绵常存。吾今逝矣。今刘李所述。谤灭老氏之师。世莫能知著兹辨正论有八卷。略对道士六十馀条并陈史籍前言。实非谤毁家国。具状奏闻。敕云所著辨正论。信毁交报。篇曰有念观音者临刃不伤。且赦七日。令尔自念。试及刑决。能无伤不。琳外缠桎梏。内迫刑期。水火交怀。䜣仰无路。乃缘生来所闻经教。及三圣尊名。铭诵心府。拟为显应。至于限满。忽神思飘勇。横逸胸怀。欢庆相寻。顿忘死畏。立待对问。须臾敕至。云今赦期已满。当至临刑。有何所念。念有灵不。琳援笔答曰。自隋季扰攘。四海沸腾。疫毒流行。干戈竞起。兴师相伐。各擅兵威。臣佞君荒。不为正治。遏绝王路。固执一隅。自皇王吊伐。载清陆海。斯寔观音之力。咸资势至之恩。比德连踪。道齐上圣救横死于帝庭免。淫刑于都市琳。于七日已来。不念观音。唯念陛下。敕治书侍御史韦悰。问琳有诏令念观音。何因不念。乃云唯念陛下。琳答。伏承观音圣鉴。尘形六道。上天下地。皆为师范。然大唐光宅四海。九州奉职。八表刑清。君圣臣贤。不为枉滥。今陛下子育恒品。如经即是观音既其灵鉴相符。所以唯念陛下。且琳所著正论。爰与书史伦同。一句参差。任从斧钺。陛下若顺忠论正。琳则不损一毛。陛下若刑滥无辜。琳则有伏尸之痛。具以事闻。遂不加罪。有下赦。徙于益部僧寺。行至百牢关菩提寺。因疾而卒。时年六十九。乃召诸关傍道俗。葬于东山之顶。高树白塔。勒铭志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