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朱粲

相关人物:共 10 位
共 10 首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 利物科
姓王氏。太原人。其先有避地于九江者。子孙因家焉。云以幼岁。依庐山大林寺沙门智锴。出家锴亦有声当世。而云尤慷慨精厉。独异恒伦。法门之务未尝不以大者远者介意。而所居寺。曾莫脩治。时达禅师方以道行。为檀信所归向。云年二十有五矣。誓往邀之。以来赀币。达弗许。云以死请。委身叩头。颧颊破肿。涕泗漫地五尺。计且欲自溺。以著见其志。达感动为起。云遽奔走险隘。前告道俗。使之迎候。路逢群虎。目不暇驻。既抵山中。有所施设。云必奉行。无小忤。尝驭舟溪谷间。严冬冻冱。砂石崩颓。云则脱衣挽缆腰胯而下。凌凘砭骨。流血凝结。行三百馀里。罔所辞惮。隋季天下大乱。士弘林氏。起兵豫章。号楚。以秀才胡氏。为尚书。今寇鄱阳九江据之。因发心模写庐山东林文殊瑞像。以云有干材。委监护。顷之像脱炉韛。而颈胁穿漏。议将复铸。会胡以谮见逮。不果。而有像色黄金馀百二十两在焉。云患𣀮劫。因以竹筒贮金。并金诵铜珠一环为信。寄胡所。胡至宫亭覆舟。失二物。后复浮而至。得于三十里外之远云。胡且死。又托金于其叔父晓禅师使遁。俄唐兵破豫章。晓用币缊裹金负之。以避难。遇盗焉。然盗亦不知其为金也。委之而去。于是云得以成就其业。当镕冶日。五戒李氏先发愿然一臂。以致祈铸。及事之辨。乃前于所卜之期。李氏不知也。像见梦曰。汝愿然臂。可诬邪。李氏寤遽如所愿。寺备经论。而律部独未全。时首律师。方阐化京师。云重趼造诣。诏住弘福寺。悉获采掇以归。
续高僧传·卷第二十九 兴福篇第九
释慧云。
姓王。
太原人也。
远祖避地止于九江。
弱年乐道。
投匡山大林寺沙门智锴而出家焉。
锴亦标领当时。
有声出世。
而云慷慨时俗。
精厉归从。
故得独异恒伦不拘物累。
致有大节大务偏所留心。
时年二十有五。
达禅师者。
江淮内外所在兴造。
事力不遂咸来祈请。
云为寺庙毁坏故致邀延。
达不许之。
云以来告不申便陈死请。
委身在地涕泗滂沱。
流迸涂漫满五尺许。
又以头叩地。
青肿覆眼。
加诸誓愿曰。
若不蒙赴。
云亦投江。
达见其意盛。
歘然回意。
云即前告道俗。
所在迎候。
披草望山。
行不由径。
路值群虎。
不暇驻目。
延达至山。
须有经始。
溯流诸处检校功德。
时属严冬冰拥船路。
崩砂颓结屡阻舟人。
云乃急系衣裳。
破冰挽缆腰胯以下凌澌截肉。
流血凝住不觉疲苦。
自此船行二百馀里。
方登所在。
其恳诚难继。
并例此也。
隋季末龄。
中表贼乱。
有林士弘者。
结众豫章伪称楚帝
伪尚书令鄱阳胡秀才。
亲领士众临据九江。
因感发心。
欣写庐山东林文殊瑞像。
尽所镇境访监护者。
道俗佥议。
以云有出众之奇。
雅当此选。
炉锤既办便就镕范。
光仪乃具。
惟颈及胁两处有孔。
时众未之悟也。
其年秀才伪敕。
所追有像色金百二十两盛以竹筒。
云以贼徒蜂起无方守护。
并用付才。
又以念诵铜珠一环。
遗才为信。
行至宫亭。
军士乞福。
才得便风举帆前引。
于江中路遭浪船没。
财物荡尽惟人达岸。
才诸无所恨。
但失像色金。
烦冤江畔呼嗟不绝。
誓愿不成深为业也。
须臾金筒随浪逆流。
并遗铜珠。
前后相继。
汎隐向岸就才。
既获色金。
举众同叫欢欣无量。
计被没处至所出岸三十馀里。
重而能浮。
逆波相授。
军民通怪惊异灵感。
及才之遇害也刃开颈胁。
恰符像焉。
初才之欲击贼。
以金用委叔父晓禅师。
及楚都既覆群寇交侵。
晓用弊布裹金。
担以避难。
不免为贼所夺。
既失像金取求无计。
寻有贼中来者。
盗金投晓。
俱不知是金担也。
晓得本金。
委云成就。
光相超挺今在山阁。
初铸像时。
有李五戒者。
私发愿曰。
若镕金日誓然一臂。
云为模样早成遂前期日。
李氏不知已铸。
乃梦像曰。
汝先愿然臂。
如何违信耶。
李氏梦寤。
因始知之。
即于像前以刀解臂。
蜡布缠骨而烧焉。
又感徵应。
略其事也。
云以江介威纡。
累逢草窃。
经论乃积。
而戒律未弘。
远趣京躬参学府。
值首律师当阳开化。
大适本志悲喜交并。
采掇行务有闻朝省。
下敕令住弘福。
而形貌长伟。
骨面多髯。
言晤成章。
众所知识。
偏能读诵。
颇盛威容。
故斋福大集。
恒居坐首。
群公卿士侧席虚心。
一举五卷须臾寻了。
未闻𠲿噎莫不嘉尚。
然其程器。
即目故略叙之。

人物简介

全宋诗
虞谟,徽宗崇宁元年(一一○二)为浙东提点刑狱,政和中再任(清康熙《浙江通志》卷一一四)。
高宗建炎元年(一一二七),金人陷汴京,立张邦昌为楚帝,谟时官考功员外郎,弃官归(《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三)。
全宋文·卷三八三七
虞谟,常州宜兴(今江苏宜兴)人。政和六年知信州,以罪除名勒停,朱崖军编管。伪楚时为庶官,辞官归宋。见《宋会要辑稿》职官六八之三五,《宋史》卷三九九《王庭秀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衢州人,字赞元。
初名天骥,字骏元,徽宗朝避“天”字改。
第进士。
政和六年,以朝散郎提点两浙东路刑狱。
宣和间为徽猷阁待制、知江宁府,迁显谟阁直学士、江东路提点刑狱。
钦宗靖康中拜吏部侍郎,推册张邦昌为楚帝
高宗建炎初责授成州团练副使、安置衡州。
有《西征记》。
全宋诗
卢襄,原名天骥,字骏元。徽宗朝避讳改名襄,字赞元(《天台续集别编》卷二),衢州(今属浙江)人。徽宗大观元年(一一○七)进士(清雍正《浙江通志》卷一二五)。政和末为两浙路提点刑狱。宣和七年(一一二五),由知江宁府迁江南东路提点刑狱(《宋会要辑稿》食货七之三八)。钦宗靖康初拜吏部侍郎。因册立张邦昌事,高宗建炎元年(一一二七)夺职,衡州安置(《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七)。有《西征记》一卷。 卢襄诗,以明嘉靖顾氏大石山房刊《顾氏明朝四十家小说·西征记》所录为底本,与从他书辑得之诗及断句,合为一编。
全宋文·卷三二○三
卢襄,初名天骥,字骏元,徽宗朝避「天」字,改名襄,字赞元。衢州西安(今浙江衢州)人。大观元年进士及第,宣和元年,召试中书舍人。进徽猷阁待制、知江宁府。七年,加显谟阁直学士。靖康间,拜吏部侍郎,知湖州。迁太中大夫、权开封尹。建炎元年,以尝为张邦昌侍从官,责授成州团练副使,衡州安置。后复故官。著有《西征记》(存)。见《宋会要辑稿》仪制三之四五、职官七○之四、食货六一之一○七,《北宋经抚年表》卷四,《宋诗纪事》卷三八,雍正《浙江通志》卷一一五。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143 【介绍】: 宋陵井监仁寿人,字迪孺。徽宗崇宁五年进士。知阆中县,迁祠部员外郎。钦宗靖康二年,闻金人欲废赵氏立张邦昌,乃扪其膝曰:“不能为贼臣屈!”挂冠而去,自号扪膝居士。高宗即位,从京师趋行在,复为郎。因论迁都之害,为李纲所重,除四川抚谕官,督输四川漕计、羡缗及常平钱物。建炎二年,刷川纲金帛八百余万缗,乞留用为陕州五路军粮犒设之费。绍兴元年知果州,五年移知普州,上书言蜀守备之策。改夔州路提点刑狱。因勾龙如渊荐,召对,除驾部员外郎,迁潼川府路转运副使。十年,直秘阁、知遂宁府。有《扪膝稿》。
全宋诗
喻汝砺(?
~一一四三),字迪孺,仁寿(今属四川)人。
徽宗崇宁五年(一一○六)赐学究出身(《舆地纪胜》卷一五八)。
钦宗靖康初官祠部员外郎,金人陷汴京,立张邦昌为楚帝,汝砺弃官归邛山之阳,自号扪膝先生。
高宗绍兴元年(一一三一),知果州,五年,知普州,九年,提点夔州路刑狱,十年,知遂宁府,迁潼川府路转运副使(《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四六、八五、一三一、一三四、一三七)。
十一年罢,主管台州崇道观,十三年卒(同上书卷一四一、一四八)。
有集十四卷,刘光祖为之序(《桯史》卷一四),已佚。
两宋名贤小集》中存有《扪膝稿》一卷。
 喻汝砺诗,以影印清文渊阁《四库全书·两宋名贤小集》卷底本,参校《成都文类》、《全蜀艺文志》等引诗,与新辑集外诗合编为一卷。
全宋文·卷三八八八
喻汝砺(?——一一四三),字迪儒,仁寿(今四川仁寿)人。崇宁五年赐学究出身。政和二年,知阆中县。迁祠部员外郎。张邦昌僭立,趣百官入贺,汝砺扪膝谓不能为贼臣屈,遂挂冠去,时称扪膝先生。建炎元年六月为四川抚谕官,二年三月勒停。绍兴元年起知果州,五年移知普州,九年改提点夔州路刑狱公事。十年正月除驾部员外郎,迁潼川府路转运副使。十一年罢为直秘阁,主管台州崇道观。十三年卒。著有《扪膝稿》。见《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二、三、六、一四、一六、九四、一三一、一三四、一三七,《宋史》卷四五三《孙逄》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100—1161 【介绍】: 即宋钦宗。徽宗长子。大观二年封定王,政和五年立为太子。宣和七年,金兵入侵时即位。靖康元年,金兵攻汴京,被迫起用抗战派李纲,击退金兵。但仍屡向金屈辱求和,许割太原、中山、河间三镇。次年,金兵陷汴京,与徽宗及后妃等被俘北去,在位一年又四月。北宋亡。高宗绍兴中,死于金五国城。
全宋诗
钦宗赵桓(一一○○~一一六一),徽宗长子。
哲宗元符三年生。
初名亶,徽宗崇宁元年(一一○二)更名烜,又改今名。
政和五年(一一一五),立为皇太子。
六年,纳妃朱氏。
宣和七年(一一二五)十二月受禅即位,改元靖康。
元年(一一二六),金人南下;闰十一月,汴京陷。
二年三月,金人立张邦昌为楚帝,胁徽、钦二帝及二后等北行。
五月,康王即位于南京,是为高宗,遥上尊号曰孝慈渊圣皇帝。
绍兴三十一年五月,讣闻;七月,上尊谥曰恭文顺德仁孝皇帝,庙号钦宗。
事见《宋史》卷二三《钦宗本纪》。
全宋文·卷四二一三
宗钦宗赵桓(一一○○——一一五六),徽宗长子。初名亶,封韩国公,建中靖国元年进封京兆郡王。崇宁元年二月更名烜,十一月改今名。大观二年进封定王,政和三年加太保,五年立为皇太子,七年,受禅。时金兵入侵,起用李纲等抵禦金军。后向金求和,许割太原、中山、河间三镇。靖康元年十一月东京沦陷,许割河北、河东。二年二月,与徽宗等被俘北去。金主亮正隆元年(宋绍兴二十六年)六月卒于五国城,年五十七。绍兴三十一年追上庙号曰钦宗。在位一年又四月,年号靖康。见《宋史》卷二三《钦宗纪》,《金史》卷五《海陵王纪》。
僧罗云 朝代:南北朝末隋初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42—616 【介绍】: 隋僧。南郡松滋人,俗姓邢。初于上明东寺出家。年十六,讲无常义,容色无挠。后于荆州创还乡寺,传三论奥义。改住龙泉寺,历五十余年,常坐不卧。炀帝诏召入,以病退。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七 摄念科
姓邢氏。
南郡松滋人。
出家隶上明东寺。
时扬都道朗。
于兴皇盛业四论。
因钻仰焉。
年十六。
与其徒。
论常无常义。
而辞色和祥。
宾主允畅。
众咸嘉尚。
朗乃以所服帔赏之。
闻誉由尔益进。
后从福缘寺亘法师所解亦然。
于是以三论奥旨。
未被荆南。
乡里之念。
有不能免。
而栖禅寺陟禅师者。
定慧兼脩。
注心利益。
又力助之。
方当六合混一之初。
玄侣竞臻。
郁成盛席。
总管。
宜阳公王世积。
诏使舍人萧子宝。
尤加敬慕。
居龙泉寺。
馀五十年。
常坐不卧。
岂非模范之不易得者哉炀帝承名。
诏邀至。
固以疾辞。
道士俞氏讲庄老。
妄用内典。
云命门人。
慧成道胜。
往折之。
坐定道士曰。
人天交接两得相见。
成曰。
脱珍御服。
著毙垢衣。
习近穷迷。
将开渐化。
又俞讳成呼先生。
成谓。
如是则请去先字。
仍依姓。
呼之俞生。
可乎。
道士惭。
云轮下众盈五百。
皆成胜类也。
神山云所生地。
一夏安居。
养母其上。
始开四经三论于上明东寺。
其法堂十二间。
盖道安昙翼所造。
云兄道颙亦隶寺出家。
尝造重阁于安公驴庙之北。
古老传以为安公乘赤驴。
自襄阳檀溪。
一夕返上明。
捡校东西两寺。
及四层塔。
驴庙即系驴处也。
云兄弟五人 俱出家为法师。
而云其季者。
大业十二年。
四月二十三日。
端坐迁神于龙泉寺房。
寿七十五。
弟子椿诜澄憩等。
荆南经朱粲𡨥扰。
寺多残毁。
独龙泉完美至今。
续高僧传·卷第九 义解篇五
释罗云。
姓邢氏。
南郡松滋人。
初从上明东寺出家。
志操所怀附参成德。
承金陵道王索隐者若林。
遂轻千里远追胜侣。
会杨都道朗盛业兴皇。
乃倾首法筵钻仰徽烈。
一乘四论大剖津途。
于时常令学徒括究幽隐。
云年十六。
甫在幼冲。
锐志前驱。
问常无常义。
而容色无挠。
宾主绰然众咸嘉赏。
朗乃以所服帔处众赠之。
自此名称踰远所在传之。
而乐法不穷如愚莫滞。
自朗迁后广讯所闻。
又从福缘寺亘法师采酌遗逸。
亘纵解无遗任其钻仰。
云以三论奥义未被荆南二障多阻。
誓当弘演。
有迁禅寺陟禅师。
定慧兼修注心开剖。
于时六合混壹三楚全盛。
众若稻麻人多杞梓。
云创还乡寺。
乘此应机。
居端座为请益之师。
吐清言为住法之首。
总管宜阳公王世积。
诏使舍人萧子宝。
躬临法席咸诵德音。
有龙泉寺。
地隔嚣尘心存闲旷。
乃居之五十馀年。
修缉栋宇常坐不卧。
领徒五百时呈翘楚。
炀帝承名有敕追入。
避迹凿坏以病而退。
昔释道安于上州东寺造堂七间。
昙翼后造五间。
连甍接栋横列十二。
云此堂中讲四经三论各数十遍。
不于文外别有撰述。
皆心思口演冰释理顺。
故得空有两忘教义双举。
时松滋有道士姓俞(抽祐反)者。
学冠李宗业该儒史。
常讲庄老私用内经。
云命门人慧成道胜曰。
彼道士蜂飞蚁聚掠牛盗法。
情实难容。
尔传吾旨摧彼邪踪。
成等诣彼而坐。
道士曰。
人天交接两得相见。
成曰。
脱珍御服著弊垢衣。
习近穷迷将开渐化。
时以为名答。
成前呼俞为先生。
俞瞋曰。
我非俗士。
那詺我为先生。
成曰。
汝既讳唤先生。
请除先字。
还依旧姓名曰俞生。
所以句句之中常衔俞生。
于时大众欣笑无已。
道士负惭折角。
云奉执高尚雅镇时俗。
迎送庆吊一无预焉。
或负荣傲道者闻而往造。
及见参礼汗流心战。
生缘在神山之下。
一夏居止静处思玄。
母日自赍登上供设。
有问其故。
答曰。
即此为报母之劬劳也。
朱粲寇扰荆南。
寺多焚毁。
惟云所造龙泉独存。
以贼中总管云曾授戒。
所以尊师重法。
寺获存焉。
云兄弟五人。
皆为法师。
而云最小神彩特达。
入室弟子十人。
椿诜澄憩等。
传道开化。
岷蜀江淮故未叙历。
以隋大业十二年四月二十三日。
端坐迁于寺房。
春秋七十五。
中书令岑文本制碑。
沙门道颙即云之兄也。
学通大小名闻道俗。
于上明东寺起重阁。
在安公驴庙北。
传云。
安公乘赤驴从上明往襄州檀溪。
一夕返覆捡挍两寺并四层三所人今重之名为驴庙。
此庙即系驴处也。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人。
德宗贞元初为浙东观察使,置越王山堰,凿山以畜泄山水,民利之。
淮西节度李希烈叛乱,宗室李元平以汝州刺史与战被擒,希烈称楚帝,以元平为宰相。
及希烈败死,元平贷死流于珍州。
会赦得归,皇甫政表闻其到,以发怒,元平复流贺州而死。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三 传宗科
荆州昭丘人。
年十二。
于玉泉寺出家。
安贫苦节。
尤务持诵大品法华二经。
初智者。
尝得异石一片于涧水中。
悬而考之。
音响清越。
至今以代钟磬。
而悦每托之。
以想见先德时发其声。
则意趣冷然。
脩习之诚。
祥感之致。
宜哉。
悦旧病腹胀。
地无良医。
惟日阅般若求加被。
忽腹如裂。
即登厕骤下。
病良已。
朱粲之乱。
寺僧逃避无存者。
独悦居守不肯去。
贼就求饷。
悦减所给予之。
贼炊莫能熟。
因相戒不敢取。
他贼未之信。
将驱出加害。
悦坚坐曰。
吾欲与此寺俱尽。
遂怜而释之。
使前导。
行数步。
复坐曰。
吾沙门岂导人者。
形骸浮幻耳。
死奚畏。
贼奇之。
送之归寺。
汉阳王闻名敬慕。
请受戒品。
供施壹拒绝。
乃奉以大布三衣。
且问不御缯帛之故。
答曰蚕衣多损。
乖忍辱之名。
布服易成。
表慈悲之相。
王曰仲由不耻。
孔子见称。
沙门慈忍。
固其所也。
山居五十馀年。
逮终则寿七十二矣。
永徽中。
或于青溪。
见僧擎锡跣足者。
自称般若师。
议者以为悦无恙时。
常诵般若。
故云尔。
续高僧传·卷第三十五 感通篇中
释道悦。
姓张。
荆州昭丘人。
十二于玉泉寺出家受戒。
安贫苦节。
尤能持念大品法华。
常诵为业。
随有经戒日诵一卷。
人并异之。
初智者入于玉泉。
未有钟磬。
于泉源所获怪石一片。
悬而击之。
声响清彻。
悦于此寺每诵卷通。
扣磬一下。
闻者肃然。
且其诵声如清流激韵。
听者忘疲。
所以幽明往者屡有祥感。
一时患水腹胀如鼓。
更无馀求。
唯念般若。
一夜正诵经次。
腹忽如裂水出滂流。
及试手寻洪肿顿消。
病忽失所。
斯所谓转障轻受者也。
朱粲贼扰。
唯悦守山。
盗来求减以惠给馀。
更重取煮而不熟。
惭而返之。
他日又来将加害命。
悦坐地不动曰。
害吾止此。
吾欲自见寺舍取尽。
遂放令引路。
行数步又坐曰。
吾沙门也。
非引路之人。
浮幻形骸任从白刃。
贼奇其高尚也。
送还本寺。
悦一生不衣蚕衣。
唯服麻布。
汉阳王至山。
睹悦风仪秀眉蕴服。
请受戒品。
又遗厚供一无所受。
王作大布三衣一袭以奉之。
因问何不著缯帛耶。
答曰。
蚕衣损命。
乖忍辱之名。
布服俭素。
表慈悲之相。
王曰。
仲由不耻夫子见称。
沙门慈忍固其然也。
悦步影而食。
少差虚嗽。
食留一分。
以资飞走沈泳之属。
故慈善所熏。
或飞来肩上。
或浮泊手中。
虽衣弊服而绝无蚤虱。
时又巡村乞虱养之。
诫勿令杀。
悦居山五十馀年。
春秋七十二矣。
终于岩所。
永徽中。
有人于青溪见一僧。
擎锡跣足。
自云般若师。
言已不见。
然生存常诵般若。
故人咸号焉。
吕子臧 朝代:隋末唐初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隋唐间蒲州河东人。
仕隋为南阳郡丞。
唐高祖入京师,遣马元规抚慰山南,独子臧坚守。
隋亡,归唐,就拜邓州刺史。
武德初,朱粲围城急,会霖雨城坏,率麾下数百人赴敌死。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安州安陆人。
初以队正从高祖南征,持节下南阳,得兵万余。
武德初,与吕子臧合力战朱粲新败,元规军不进,又不纳子臧谏,坐待聚众复张,终至城陷败死。
共 10 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