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朱全忠

相关人物:共 203 位
共 203 首 第 1 页 下一页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五代时兖州人,字鼎文。
少善骑射,为军中小校。
后梁太祖,累官唐邓节度使。
后唐庄宗入洛阳,遂归后唐,移昭义节度使。
明宗立,授河阳节度使。
以太子太师致仕,卒年七十九。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88—923 【介绍】: 即五代后梁末帝。
后梁太祖朱温第三子。
性沉厚寡言,雅好儒士。
太祖即位,封均王。
朱友圭立,以为东京留守、开封尹。
寻起兵讨杀友圭。
及即位,更名锽,复称号乾化。
俄又更名瑱。
贞明、龙德中,与晋王李存勖屡有战事。
龙德末,北面行营招讨使王彦章与存勖战,败死,汴京陷。
末帝即招控鹤都将皇甫麟曰:“吾与晋人世仇,不可俟彼刀锯,卿可尽我命。
”麟杀之于建国楼。
在位十一年,后梁亡。
全唐文·卷一百二
帝讳瑱。
初名友贞。
太祖第四子。
唐文德元年生。
开平元年封均王。
乾化三年二月即位。
改名锽。
末年改今名。
在位十一年。
年三十六。
李绍文 朝代:五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五代时郓州人。
本名张从楚。
少事朱瑄,归后梁太祖为四镇牙校。
又降后唐庄宗。
从讨刘守光、刘鄩、王彦章及讨西川,均立功。
明宗天成初,为武信军节度使。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89—932 【介绍】: 五代时楚国国君,字若纳。
马殷次子。
殷建楚国,判内外诸军事。
信荆南谍者言,杀谋臣高郁。
殷闻旋卒。
一说高郁为希范所杀。
后唐明宗长兴元年袭为楚王,遂去建国之制,复蕃镇之旧。
居丧无戚容。
尝慕后梁太祖嗜食鸡,命庖人日烹五十只鸡供膳。
在位二年。
卒。
后唐追封衡阳王。
陆思铎 朝代:五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90—943 【介绍】: 五代时澶州临黄人。
少隶后梁太祖麾下,累迁恩州刺史。
善射,镂名于箭尾,曾矢中李存勖马鞍。
后降后唐,授龙武右厢都指挥使。
后晋高祖时,历陈、蔡二州刺史,有善政,卒于官。
僧道丕 朝代:五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89—955 【介绍】: 五代时僧。京兆长安人。唐宗室后裔。七岁出家,九岁善梵音礼赞。昭宗奔石门,曾往迎驾。遇乱,负母退居华山。二十七岁时,入住洛阳福先寺。天祐间赐紫。后唐庄宗时署广智大师。后梁、后唐间,数入内应制谈论。后晋高祖天福三年,诏入汴京,副录左街僧事。出帝开运中为左街僧录。后汉末,避乱逃归洛阳。后周太祖广顺初,复诏入汴为僧录。世宗初欲沙汰僧尼,因其谏而止。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四 弘法科(四)
长安贵胄里宗室子也。
父从晏。
寔昭宗昆季五院之长。
母许氏。
以无嗣息。
尝躬诵莲经普门品而妊。
及生。
秀整可爱。
甫周晬。
父以王事。
没于霍山军中。
而丕辍乳哺。
有戚容。
七岁绝荤膻。
每游佛寺。
辄忘返。
而保寿继能法师尝相往来。
因白母。
从之出家。
未几。
昭宗幸石门。
而丕九岁尔。
及驾回已能偕其师。
迎驾如礼。
十九岁。
徇众请讲金刚般若经。
听者悦服。
既而朱晃逼驾。
迁洛阳。
长安焚荡。
丕独负其母。
东征华阴。
会刘道开乱。
遂入华山。
居岩穴中。
谷麦翔涌。
斗万钱。
然丕素得咽气术。
卒赖以济。
而日巡丐以奉母。
无小乏。
母或问食未。
则跪曰。
有施主。
于戏可谓孝矣。
年二十。
母命之曰。
汝亦知汝父之死所乎。
霍山草木长矣。
汝能收其遗馀以归葬。
则吾庶几无憾。
于是丕含悲茹苦。
即其地。
昼夜呗梵。
聚群骸以祷之曰。
诚吾父者。
则必动转以自异。
阅数日。
果有枯髅。
跃而出至丕前。
起仆再三。
丕大恸擗踊良久。
乃迎以葬之华阴。
先是母梦。
从晏尉抚。
如平生云。
既而曜州牧。
娄继英。
招住洛阳福先弥勒院。
盖晋道安。
翻经设浴之地也。
天祐三年。
诏赐紫衣。
梁唐之兴。
皆被宠署。
晋天福间。
诏入梁苑副录左街僧事。
开运初。
升左街僧录。
汉乾祐之季。
谢病乞自便。
不许。
周广顺初。
诏充左街僧录。
日下即赴任。
仍不许陈让。
时世宗以晋王尹京。
议沙汰。
以丕职所系。
召问可否。
丕曰。
今天下初定。
疮痍未起。
而有所去取。
则徒以见其不镇静耳。
未见所以澄清也。
老子曰。
治大国如烹小鲜。
苟稍动则縻烂矣。
故愿大王缓其事。
以须后举。
幸甚。
世宗以为然。
议遂寝。
丕后每谓其徒曰。
上久有志于汝辈。
汝辈宜自谨。
勿犯也。
乞解职归洛阳。
周显德二年。
诏毁僧寺。
且立帐以限僧。
然不至于酷甚。
则丕之力也。
其年六月八日。
示微疾。
十日早作。
命弟子营粥云。
有首楞严菩萨相迎。
趣令鸣乾稚。
俄而化。
寿六十七。
腊四十七。
立石塔葬之龙门广化寺左。
丕平生脩杜多行。
若法华金刚仁王上生经等。
皆一字一礼。
佛名经则遍礼。
未灭之二年。
犹礼首楞严经。
故其瞑目之际。
或能致首楞严菩萨。
则其精进如此。
宋高僧传·卷第十七 护法篇第五
释道丕。长安贵胄里人也。唐之宗室。父从晏襄宗沿堂五院之首。母许氏。为求其息常持观音普门品。忽梦神光烛身。因尔妊焉。及其诞生挺然岐嶷。端雅其质。属籍诸亲异而爱之如天童子。年始周晬。父将命汾晋。会军至于霍山没王事。丕虽童稚聚戏终鲜笑容。七岁忽绝荤膻。每游精舍怡然忘返。遂白母往保寿寺礼继能法师。尊为轨范。九岁善梵音礼赞。是岁襄宗幸石门随师往迎驾。十九岁学通金刚经义。便行讲贯。又驾迁洛京。长安焚荡。遂背负其母东征华阴。刘开道作乱。复荷母入华山安止岩穴。时谷麦勇贵每斗万钱。丕巡村乞食。自专胎息唯供母食。母问还食未。丕对曰。向外斋了。恐伤母意。至孝如此。年二十岁母曰。汝父霍山亡没战场之地。骨曝霜露。汝能收取归葬。不亦孝乎。遂辞老亲往霍邑。立草庵鸠工。集聚白骨昼夜诵经。咒之曰。古人精诚所感滴血认骨。我今志为孝子。岂无灵验者乎。傥群骨中有动转者。即我父之遗骸也。如是一心注想目未轻舍。数日间果有枯髅。从骨聚中跃出。竞骛丕前。摇曳良久。丕即躄踊抱持如复生在。赍归华阴。是夜其母梦夫归舍。明辰骨至。其孝感声誉日高。至二十七岁遇曜州牧娄继英招丕住洛阳福先弥勒院。即晋道安翻经创浴之地也。天祐三年丙寅济阴王赐紫衣。后唐庄宗署大师曰广智。丕于梁朝后主后唐庄宗明宗。凡内建香坛。应制谈论多居元席。及晋迁都今东京天福三年诏入梁苑。副录左街僧事。与传法阿阇梨昭信大师俱道貌童颜号二菩萨。是故朝贵士庶多请养生之术。丕精勤不懈一佛一礼。佛名经法华金刚仁王上生四经逐一字礼。然其守杜多之行。分卫时至二弟子随行。开运甲辰岁为左街僧录。虽临僧务日课修持。相国李公涛西枢密太傅王公朴翰林承旨陶公谷等无不倾心归重。至汉乾祐中谢病乞西归。未允之际。属汉室凌夷。兵火连作恣行剽掠。丕于廊庑之下倚壁诵念二日纷拿一无见者。时京城见闻益加钦尚逃归洛邑。周太祖潜隐所重。广顺元年敕召为左街僧录。不容陈让还赴东京居于僧任。世宗尹釐府政。嫌空门繁杂。欲奏沙汰。召丕同议时问难交发开喻其情。且曰。僧之清尚必不露于人前。僧或凶顽而偏游于世上。必恐正施藨𮐀草和兰茞而芟。方事淘澄金逐沙泥而荡。大王储明欲照蓄智当行。为益皇帝邪。为损君亲邪。若益君乎不令一物失所。若损亲也是坏六和福田。况以天下初平疮痍未合。乞待后时搜扬未晚。故老子云。治大国如烹小鲜。虑其动则麋烂矣。世宗深然其言。且从停寝。及世宗登极。丕谓僧曰。吾皇宿昔有志。汝当相警护持。坚乞解归洛阳。又立礼首楞严经。二年果敕并毁僧寺并立僧帐。盖限之也。毁教不深。乃丕之力也。以显德二年乙卯六月八日微疾。十日令弟子早营粥食云。有首楞严菩萨众多相迎。令鸣椎俄然而化。春秋六十七。僧腊四十七。缁素号哭诸寺具威仪送葬于龙门广化寺之左立石塔焉。未终之前寺钟无故嘶嗄。表刹龙首忽焉陨坠。僧澄清梦寺佛殿梁折。极多异兆焉。 系曰。周武灭佛法。隋开皇辛亥岁太府丞赵文昌入冥见邕受对。寄语文帝拔救。周世宗澄汰毁私邑勒立僧帐。故说大渐招其恶报。或有入冥见之。并赞成厥事者同居负处。略同周武。未知是乎。 论曰。九重所以成深严。七礼其能捍忧患。高墉峻垒加校尉而守之。犀革兕皮介将军而战者。君既安所臣亦建功。犹释门之外侮忽来得法将之中权斯敌。使其大道丧而重复玄刚绝而又张。我有仲由恶言不入。外禦其侮不可暂亡也。嗟乎真教东传累更年纪。受其艰否屈指可寻。法系有为四相以之迁贸。明虽无损。一轮以之蚀侵桓楚无端。效奔得时而变法。德舆伊始欺孤馀力而责僧。赖远公之致书。因朝达之抗疏。只成暴政空鲠人情。元魏怀邪周邕尚辩。昙始乃呈其诡迹。道安盛奋其辞锋。是待秦坑能逃汉律。始安二德疑其住寿应真。出没其形扶危拯溺者矣。秀也钟其厄运愤此反常。上笺若攻垒之先登。为法偶犯颜而不死。复礼答权文学难词蔚成解判。惠立斥吕奉御图注免横窥𨵦。两面俱通。玄嶷造乎甄正。一场贾勇。法明定其化胡。答孔老于李华。名儒慑伏。挫是非于韦氏。辩势酋强。邕也掩徐独记于天台。俨也令李成书于复性。其或角史华之术。因蹑刀梯。谏德宗之非。乃停沙汰。申答而惊李潡。作谣而占衡山。破邪之论可宗。鉴灯之颂归我。以前诸德超世卓然。式遏寇雠阋墙禦侮。言其薄者则发愤忘食。殊弗防其反汗。其如皋原纵火。兰艾之臭同焚。树木摧风。鸾鸱之巢共覆者。其唯会昌灭虐我法之谓乎。从汉至唐凡经数厄。钟厄爰甚莫甚武宗焉。初有道士赵归真者。授帝留年之术。宠遇无比。每一对扬。排毁释氏。宜尽除之。盖以归真曾于敬宗朝出入宫掖势若探汤。及其祸缠暴弑自然事体如浆。京邑诸僧竞生诮谤。归真痛切心骨何日忘之。还遇武皇因缘狎昵署为两街教授先生。时谏官抗疏宰臣李德裕屡言。归真惧其动摇。奏迎罗浮邓元起南岳刘玄靖入。帝谓神仙坐致由是共为椅角同毁释门。意报僧讥诮之雠耳。众轻覆车群噪惊蛰。须弥𦤞𭺠困其劫尽之风。有顶低摧。倚其宿舂之杵。讵云终否。当有复时。大中行废教之诛。会昌非后天之老。吁咄哉。归真奇秘之术今古所无。何邪。能寄喜怒于天子之心。虽王晋安期俱弗如也。尔时玄畅法宝大师也。纳两街之请操一割之刀。纂辑古今搜扬经史。成其别录上其表笺逆龙鳞之手已伸。探虎穴之心且勇。膏盲之疾。圭刀之散何施。混浊之河。铢两之胶谩解。如皆畏震所谓坐看。畅公手拓不周山。不免共工之触折也。凡今缁伍无纵毁讥。毁讥小人也。及罹祸毒君子受之。亦犹城门火而池鱼死也。傥云周武不落于阿鼻归真自登于仙籍。宣宗诛之已塞责矣。是故比丘但自观身行。莫伺玄门。非干己事。又以空门染习如然无斗四支而伤具体。各是圣人设教无相夺伦。如此行时名真护法也。老氏云。六亲不和则有孝子。如无孝子之名。信六亲大和也。已上诸公皆家中有竞号咷谏乎。因得善父母之名欤。今我传家止劝将来。二教和同弗望后生。学其讦直。险在其中矣。为君不取。然则临机可用相事当行。必任弛张勿为胶柱。然后知时名为大法师也。传又云乎。相时而动无累后人。其斯之谓欤。
李柷 朝代:五代十国初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92—908 【介绍】: 即唐哀帝。
唐朝皇帝。
昭宗第九子。
初名祚,后改现名。
昭宗天祐元年,朱温矫诏立为太子,旋即帝位。
在位四年,禅位于温,温乃奉其为济阴王,迁于曹州。
唐遂亡。
次年被杀,谥哀皇帝。
全唐文·卷九十三
帝讳柷。
昭宗第九子。
景福元年生。
乾宁四年封辉王。
名祚。
天复三年二月拜开府仪同三司。
充诸道兵马元帅。
天祐元年八月。
朱全忠矫昭宗遗诏立为皇太子。
改今名。
寻即位。
四年三月。
禅位于梁。
梁奉帝为济阴王。
迁于曹州。
开平二年二月遇害。
在位四年。
年十七。
谥曰哀。
后唐明宗追谥曰昭宣光烈孝皇帝。
唐景思 朝代:五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57 【介绍】: 五代时秦州人。
幼善角抵,以屠狗为生。
后去为军卒,累迁指挥使。
后唐魏王伐蜀,景思为蜀守固镇,兵至乃降,拜兴州刺史。
后晋高祖时为行为司马。
后汉高祖时为沿淮巡检。
后从后周世宗战高平,以功领饶州刺史。
又迁濠州刺史,兵攻濠州,以战伤重卒。
刘鼎 朝代:五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五代时徐州萧县人,字公度。
祖母曾抚朱温有恩,及温建后梁,号为“国婆”。
鼎初为大理评事,历尚书博士,殿中侍御史。
后唐末帝清泰中,为刑部郎中兼侍御史知杂事。
后汉乾祐初,拜谏议大夫。
善交游,喜谈笑。
居家仁孝,事继母赵氏甚谨。
异母昆仲凡七人,抚之如一。
卒年五十五。
全唐文·卷八百五十五
鼎字公度。徐州萧县人。起家为大理评事。历殿中侍御史起居郎。后唐清泰中出为浑州廉判。入为刑部郎中。改吏部郎中兼侍御史知杂事。汉乾祐初拜谏议大夫。卒年五十五。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人。
以优人为朱温所爱,扈东迁为御营使,进河南尹。
官至太常卿。
王殷谮其与柳璨等祀天祈延唐祚,贬莱州司户参军,受裂刑于河南市。
全唐文·卷八百三十九
廷范官太常卿。
共 203 首 第 1 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