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僧智亮

相关人物:共 5 位
共 5 首

人物简介

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卷下
苾刍法朗者。
梵名达摩提婆(唐云法天)襄州襄阳人也。
住灵集寺。
俗姓安。
实乃家传礼义门袭冠缨。
童年出家钦修是务。
遂离桑梓游涉岭南。
净至番禺报知行李。
虽复学悟非远而实希尚情深。
意喜相随同越沧海。
未经一月届乎佛逝。
亦既至此业行是修。
晓夜端心。
习因明之秘册。
晨昏励想。
听俱舍之幽宗。
既而一篑已倾。
庶罔隤于九仞。
三藏虔念。
拟剋成乎五篇。
弗惮劬劳性有聪识。
复能志托弘益抄写忘疲。
乞食自济但有三衣。
袒膊涂跣遵修上仪。
虽未成于角立。
终有慕于囊锥。
凡百徒侣咸希自乐。
尔独标心利生是恪。
恪勤何始专思至理。
若能弘广愿于悲生。
冀大明于慈氏。
年二十四矣。
其僧贞固等四人。
既而附舶俱至佛逝。
学经三载梵汉渐通。
法朗须往诃陵国。
在彼经夏遇疾而卒。
怀业恋居佛逝不返番禺。
唯有贞固道宏相随。
俱还广府。
各并淹留且住更待后追。
贞固遂于三藏道场敷扬律教。
未终三载染患身亡。
道宏独在岭南。
尔来迥绝消息。
虽每顾问音信不通。
嗟乎四子俱汎沧波。
竭力尽诚思然法炬。
谁知业有长短各阻去留。
每一念来伤叹无及。
是知麟喻难就危命易亏。
所有福田共相资济。
龙华初会俱出尘劳耳。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惠明,华亭县普照寺僧,与道济同时。能诗,因素风颠,人称明颠。事见《夷坚三志》辛卷三,《补续高僧传》卷一九有传。今录诗二首。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僧。尝住华亭普照寺。能诗。潦倒猖狂,人莫能测,谈灾福辄验。与济颠齐名,人称明颠。
补续高僧传·感通篇
济颠者。
名道济。
明颠者。
名□明。
二师。
示迹同时而各郡。
然皆以素风颠。
人因称济颠。
明颠。
济颠之颠。
为尤甚。
饮酒食肉。
与市井浮沉。
喜打筋斗。
不著裈形媟露。
人姗笑。
自视夷然。
出家灵隐寺。
寺僧无不唾骂。
逐之居净慈寺。
为人诵经。
下火得酒食。
不待召而赴。
吟诗曰。
何须林景胜潇湘。
只愿西湖化为酒。
和身卧倒西湖边。
一浪来时吞一口。
息人之诤。
救人之死。
皆为之于戏谑谈笑间。
神出鬼没。
人莫能测。
年七十三示化。
明颠者。
潦倒猖狂。
衣不蔽体。
大雪中。
袒膊跣足而行。
手弄摩铁钉。
遇瓦砾拾置袖中。
人诚语相向。
则答以机锋。
或侮之。
则酬以狂言。
入市。
群儿争挽袖觅钱。
或与之一钱两钱。
或不与。
喧叫语笑。
衢路阗塞。
人或饭之。
不问远近识不识。
皆凌晨而至。
或受䞋。
或不受䞋或反探袖出钱置几上。
不谢而去。
一时倭奴见之。
罗拜云。
曾向海中失风。
得此僧幸免于死。
且能诗。
或持菖蒲索题。
随口云。
根下尘泥一点无。
性便泉石爱清孤。
当时不惹湘江恨。
叶叶如何有泪珠。
与济颠实未相识。
偶遇于朱泾。
目之曰咦。
济颠赠之诗曰。
青箬笠前天地阔。
碧蓑衣底水云宽。
不言不语知何事。
只把人心不自谩。
二颠俱南宋。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义解篇
能师。
嘉禾人。
少学能仁。
入忏室四十载。
六时行道。
虽病不废。
唯不食数日。
其病自愈。
行人之名。
遂闻江浙。
年既老。
读文如初学。
草庵戏之曰。
未忘筌耶。
师曰。
筌何所忘。
庵大惭。
尝暑晒衣叹曰。
慷慨丈夫。
反同臧获。
于是散去馀长。
惟留一弊絮袍。
夏则束梁梠间。
袒膊入林施蚊。
一日逢二虎。
以身就之。
虎俛首而去。
山神兴供一方尝与交接。
适香积有乏。
知事来告。
师力拒之。
明旦施自至。
皆曰。
昨夜行人巡门相报。
始知山神荷师。
以往圆觉。
慈公有能仁之命。
师与文首座。
然指以请。
及其至。
昼夜请益。
大有开发。
未详所终。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137或1148—1209 【介绍】: 宋僧。台州天台人,俗姓李,字湖隐。年十八就杭州灵隐寺落发出家,狂嗜酒肉,人称济颠,或称方圆叟,后世俗称济公。复居净慈寺,火发寺毁,行化诸地。相传屡显神通,事迹甚多。宁宗嘉定初坐逝,葬虎跑塔中。
全宋诗
释道济(一一四八~一二○九),号湖隐,又号方圆叟,俗姓李,天台临海(今浙江临海市)人。年十八于灵隐寺落发,嗜酒肉,人称济颠。后依净慈长老德辉为记室。宁宗嘉定二年卒(明嘉靖《浙江通志》卷六八、《补续高僧传》卷一九谓卒年七十三)。有《镌峰语录》十卷及《道济诗》(《净慈寺志》卷一九),已佚。事见《北涧集》卷一○《湖隐方圆叟舍利铭》,《净慈寺志》卷一○有传。 道济诗,《续藏经》所收《钱塘湖隐济颠禅师语录》,实为小说,内容多有伪托,如记道济圆寂后尚有诗寄少林长老等。姑与《禅宗颂古联珠通集》等书所录,合编为一卷。
全宋文·卷六○六三
道济(一一三七——一二○九),字湖隐,号方圆叟,俗姓李,台州临海(今浙江临海)人。幼生宦室,年十八依杭州灵隐寺佛海禅师出家。为人放荡不拘,破裈袒裎,饮酒食肉,浮沉市井,人称济颠。以是为灵隐所逐,入杭州南屏山净慈寺为书记。浪游数十年,足迹几半天下。嘉定二年卒,年七十三(一云年六十,又云绍兴十八年生)。后世称为济公活佛。有文十馀篇传世,后人编次为《济祖师文集》。见释居涧《北涧集》所载《湖隐方圆叟舍利铭》,《补续高僧传》卷一九,《敕建净慈寺志》卷一○。
补续高僧传·感通篇
济颠者。
名道济。
明颠者。
名惠明。
二师。
示迹同时而各郡。
然皆以素风颠。
人因称济颠。
明颠。
济颠之颠。
为尤甚。
饮酒食肉。
与市井浮沉。
喜打筋斗。
不著裈形媟露。
人姗笑。
自视夷然。
出家灵隐寺。
寺僧无不唾骂。
逐之居净慈寺。
为人诵经。
下火得酒食。
不待召而赴。
吟诗曰。
何须林景胜潇湘。
只愿西湖化为酒。
和身卧倒西湖边。
一浪来时吞一口。
息人之诤。
救人之死。
皆为之于戏谑谈笑间。
神出鬼没。
人莫能测。
年七十三示化。
明颠者。
潦倒猖狂。
衣不蔽体。
大雪中。
袒膊跣足而行。
手弄摩铁钉。
遇瓦砾拾置袖中。
人诚语相向。
则答以机锋。
或侮之。
则酬以狂言。
入市。
群儿争挽袖觅钱。
或与之一钱两钱。
或不与。
喧叫语笑。
衢路阗塞。
人或饭之。
不问远近识不识。
皆凌晨而至。
或受䞋。
或不受䞋或反探袖出钱置几上。
不谢而去。
一时倭奴见之。
罗拜云。
曾向海中失风。
得此僧幸免于死。
且能诗。
或持菖蒲索题。
随口云。
根下尘泥一点无。
性便泉石爱清孤。
当时不惹湘江恨。
叶叶如何有泪珠。
与济颠实未相识。
偶遇于朱泾。
目之曰咦。
济颠赠之诗曰。
青箬笠前天地阔。
碧蓑衣底水云宽。
不言不语知何事。
只把人心不自谩。
二颠俱南宋。
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卷四
书记禅师。出浙东天台李氏贵族。名道济。母梦吞日而孕。娩时红光烛室。国清本禅师。以为法中之宝。摩顶而谶之。济年十八。走灵隐。见瞎堂远公。远即为济斩发。未逾年。神悟绝伦。远为印可。然济性狂简。出入僧堂。每大言忤众。众以济犯规。白远。远曰。禅门广大。岂不容一颠僧耶。自后常出冷泉亭。与少年扑跤。或狂歌酒肆。或去呼猿洞。引猿同翻觔斗。或携荤酒。污看经处。主事复白远。远惟以颠僧保护之。是以呼为济颠云。远公殁。济之颠酒愈甚。寺不容住。遂挂搭净慈。净慈德辉长老。奇济行履。以书记延之。然终不能忍酒。净慈之众。亦短济于辉前。辉之曲护亦如瞎堂。书记常私游十六听朝官之门。毛陈二太尉。日以香醪馈之。人不敢非。书记醉则赋诗千百言。言超意表。识者尚之。一晚醉卧十里松寺。主令人扶归。憨睡厨下。初夜分忽起绕廊。狂呼火发。众以为颠。中夜罗汉堂琉璃火。延幡脚寺燬。辉公乃留偈。承光化去。书记遂请嵩少林主方丈。嵩之贤书记亦如辉公。书记则曲设灵机。而梦感朝廷。不二载。万础千楹。顿还旧观。又以两廊影壁未就。欲达临安新任王安抚而成之。嵩止曰。不可。我闻王公微时。常投斋僧寺。业被寺僧所卖。王公怒。题寺壁曰。遇客头如鳖。逢斋项似鹅。今凡见僧皆恨。汝干之可得耶。众亦阻之。书记笑而唯。径投府前。值王公升堂。书记则探头引望。王公大怒。令阴执拟笞之。书记曰。吾乃净慈书记济颠僧也。有段因缘。惟阁下能省。特来计较耳。公亦微闻济颠诗酒之名。意稍解。书记遂以王公昔年题壁事。造妙语讽之。王公大笑。留济公。宿内衙。济公徐以影壁意扣之。王公遂捐钞三千贯。以忏前非。济公之演化无碍。约类如此。至若释结弭灾。游戏三昧。异迹饶剩。不胜述也。一日入城访旧。与张提点。饮酒赋诗。归便卧疾。嵩下安乐堂。问公。公抚榻谢曰。惭愧。乃请嵩为沈万法披剃。万法为人诚重。事公有年。公随命万法。报诸诗酒故檀。即沐浴跏趺书偈。瞑目而逝。太尉朝官俱赴净慈。诸山宿德毕集会。送者千万人。至虎跑寺前。茶毗。获无数舍利。回至净慈寺前。有二行脚僧。谒嵩曰。某甲适从六和塔过。遇济公。寄书一缄僧鞋一双。嵩大惊曰。济公终时。我以此鞋。易其敝屣。对众启缄。其辞恳切。计二百零九言。纸馀又附颂曰。看不著。错认笊篱是木杓。昨夜三更月正西。麒麟撼断黄金索。幼年曾到雁门关。老少分明醉眼看。忆昔面前当一箭。至今犹是骨毛寒。只因面目无人识。又往天台走一番。又旬馀。有钱塘差使。过天台山下。会济公。复寄来诗二首。又后五十年。有范村人。送木料于净慈。言近属济公所化。 赞曰。济公彻枢旨于瞎堂言下。遂以格外玄机。混俗同尘。或嘲风弄月。发明佛祖心宗。时不怪。以颠僧目之。幸也。及示化天下。始同称公。为不可测人。岂非末后实效光明之被于万物也。博矣。于戏鉴公生平。若非贤圣应世。求不巧尽拙。生亦不可得也。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七
释如照,字元明,一号寂室,出晋江蔡氏。
初从袒膊院道符出家,符业白良,苦照化之,更尝世难,不一变志。
元至元二十年,祝发,受具。
再踰年,而合刹议定开元、袒膊并为一家,延妙恩开山,照实左右之。
已而辞去,负簦游方,咨访甚力,天慧内发,深有所悟。
尝典客雪峰,刺血书《法华经》。
及归故业,复血书《华严》、《楞严》。
恩益礼之,及恩迁化,契祖继席,命之知藏。
未几,出主安溪泰山岩,不数月,归者如市,百废具兴。
大德延祐八年,祖命还山,已有付属意,及祖寂,宣政命照补其处。
照不宿怨,无亲疏卑尊,一遇以诚,而延接四方,亹亹若不及,其说明白严正,大厌服人。
佛成道日,上堂曰:“雪满于山,星回于天。
一见便见,更待六年。
瞿昙瞿昙,无端引得众生起颠倒,东土望西天。
”又曰:“雪窖生埋幸可怜,六年曾不动机缄。
眼皮爆绽三更后,明破星儿即不堪。
”道誉上闻,锡“佛果弘觉”之号。
至顺二年四月十七日,无疾而化。
年七十有四,脑四十有九。
阇维,藏灵骨于故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