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
【介绍】: 唐郑州新郑人,祖籍河南偃师,字义声,或字秋卿。徐有功五世孙。文宗大和五年进士。历迁翰林学士、中书舍人、户部侍郎。宣宗大中时,拜河中节度使,绥定突厥,置备征军千人,襞纸为铠,劲矢不能入。徙节山南东道,入为御史大夫。懿宗咸通初,加刑部尚书,充诸道盐铁转运使。四年,以兵部尚书同平章事。六年,罢相,出为荆南节度使。累授太子太保,卒。有《徐氏谱》。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人物简介
【生卒】:?—902 【介绍】: 唐末五代新郑人。徐彦若子。天祐初历司勋、兵部员外郎,户部、兵部郎中。后为孙儒将。儒败于杨行密,绾帅所部归钱镠。镠爱其骁勇,以其兵为中军,号武勇都,署绾为右都指挥使。已而作乱于杭,复召田頵兵共攻镠。镠乞行密召頵还,事仅得解。后頵败,吴获绾,载以槛车归浙;戮之。
人物简介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生卒】:859—901 【介绍】: 唐并州太原人,字群吉。昭宗大顺二年登进士第。景福元年,授校书郎。出为山南节度使徐彦若推官。次年,改长安尉,累转右补阙。彦若拜相后,荐为大明宫留守推官,迁司勋员外郎。光化三年,彦若出为清海节度使,涣复为其掌书记。次年卒。涣长于章奏,集所作为《燕南笔稿》、《西府笔稿》、《从知笔稿》,皆不传。有歌赋诔铭等五百余篇,惟存《惆怅诗》十余首,哀伤媚妩,为世传诵。
唐诗汇评【生卒】:859—901 字群吉,族望太原(今属山西)。昭宗大顺二年(891)登进士第。景福元年(892)授秘书省校书郎,旋出为山南西道节度使徐彦若推官,历长安县尉、右拾遗、右补阙。乾宁二年(895),迁起居郎,转司勋员外郎、判考功员外郎。光化三年(900)以考功郎中兼御史中丞,为徐彦若清海节度使幕掌书记。天复元年(901)卒。事迹见卢光济《唐故清海军节度掌书记太原王府君墓志铭》(见岑仲勉《金石论丛》)、《唐摭言》卷三、《唐诗纪事》卷六六、《唐才子传》卷一〇。涣少敏悟,长而工诗,妍词丽唱,传于当世。尝为《惆怅诗》10余首,悉为古之佳人才子深怀感怨者。辛文房称“哀伤媚妩”,“皆绝唱,脍炙士林”(《唐才子传》)。又擅文,所作甚多,无不称工。《全唐诗》存诗14首。
王涣(859-901),字文吉,太原(今属山西)人。大顺二年(891)登进士第。授校书郎,历长安尉、拾遗、补阔、起居郎、司勋考功员外郎。光化三年,授考功郎中兼御之中丞,为清海军节度掌书记,卒。工诗,其《惆怅诗》十二首,脍炙士林。有诗约三百篇,其他著述甚多,多佚。《全唐诗》存诗十四首。
作品评论
君适当游戏之年,已无所弄,独于文学笔砚,乃天敕其性。才十馀岁,其章句之妙遽有老成人之风,遂稍稍布于名士之听。未数载,即妍词丽唱,喧著缙绅,靡不相传,成诵在口。既随计吏,自若闻人,贽执之初,声称籍甚。故凡所仰止者,皆世之名士,朝之钜贤,俾成羽翰,迭用唱和。唐才子传
涣工诗,情极婉丽。尝为《惆怅诗》十二首《按当作十二首),悉古佳人才子深怀感怨者,以崔氏莺莺、汉武李夫人、陈乐昌主、绿珠、张丽华、王昭君及苏武、刘、阮辈事成篇,哀伤媚妩,如“谢家池馆花笼月,萧寺房廊竹迪风。夜半酒醒凭槛立,所思多在别离中”,又“梦里分明入汉宫,觉来灯背锦屏空。紫台月落关山晓,肠断君王信画工”等,皆绝唱,喧炙士林。在晚唐诸人中,霄壤不侔矣。
人物简介
【介绍】: 唐僧。字巨徵。俗姓徐。住洪州开元寺。僖宗广明中避乱入隐庐山折桂峰。工诗。后唐天成中卒。有《桂峰集》。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八 传宗科
宋高僧传·卷第三十 杂科声德篇第十之二字巨徵。姓徐氏。佩觿之岁。辞父母入道。具戒已。还勤于习律。后得心要于归宗。然风雅之情。出于天性。广明中。避巢寇于庐山。花朝月夕。未尝不见之吟咏。其嘉联妙句。往往脍灸湖海齿颊。与贯休处默脩睦游。若沈颜曹松张凝陈昌符。又其次也。及寇平。放旷荆楚。每陟祝融。为留恋不能去。光化三年。南抵番禺。受知放太尉徐彦若。同光二年。邂逅钜鹿魏仲甫于洪井。遂缔文字交。天成中卒。诗之精粹者。计百馀首。号桂峰集而丐序于仲甫。弟子应之寔记纲焉。
释栖隐。字巨徵。姓徐氏。少而端厉神解天然。佩觿之岁酷好出尘。父母不可坏其意。削䰂之后纳法已还。其间服勤于学深入毗尼壸奥焉。又于风雅之情非彫刻而得成自天姿。广明中避巢寇入庐山折桂峰。实嘉遁也。然多于华朝月夕晚照高秋练句成联。合篇为集。往往酋健浏亮散在人口。身拥零破麻纳。不识者谓之山叟野人殊无能者。得归宗禅旨。与同举扬。且无吝法。平常与贯休处默脩睦为诗道之游。沈颜曹松张凝陈昌符皆处士也。为唱詶之友。隐为群士响臻淡然若水。后寇盗稍平。入荆楚登祝融踪迹啸傲。光化三年游番禺。受知于太尉徐彦若。同光二年于洪井钜鹿魏仲甫邂逅。以文道相善。后唐天成中卒。诗弟子应之携隐之诗计百许首。投仲甫为集序。今所行者号桂峰集是也。次嘉禾灵光寺释宝安。俗姓夏。姑苏常熟人也。风神爽拔性行淑均。壮年家务所婴。誓思脱屣。及进具之后。专习定门洞达真诀。而不衣丝缕惟专分卫。寝则刍靺。安昔游五台嗟南人之不识。遂率道俗同模筑五台之制于灵光寺。今且存焉。事毕无疾而终。受生一百有十八岁。法腊七十八。由身不坏。门徒布漆之别院供养。至会昌毁寺遂焚之。
粤公网安备44010402003275粤ICP备17077571号关于本站联系我们客服:+86 136 0901 3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