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张又新

相关人物:共 8 位
共 8 首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六 传宗科(四)
生吴兴之李氏。幼有瑞相。坐辄结跏。见者以为异。俄出家于钱唐之径山。受具于新定。遂遍参诸方。入南康大寂法会。而受记莂焉。行止不常。多隐山谷。所至则衲子萃止。且尝为大寂。致书于忠国师。国师问马大师以何言教示徒。答云。大师教人以即心即佛。国师云。是甚么语话。良久又问。此外更有么。答云。又道非心非佛。有时又道不是心。不是心。不是物。国师云。犹较些子。在云。未审和尚此间如何。国师云。三点如流水。曲似刈禾镰。 示众云。即心即佛。是无病求病句。非心非佛。是无病求药句。僧问。如何是药病对治句。在云。伏牛山下古今传。然尤好求前贤遗迹。以快逸观。若龙门山后魏三藏翻经处。王屋山稠禅师解虎斗处。嵩山梵法师虎跑泉处。皆遍游历。而无所恋著。元和中。居洛之伏牛山。与天然禅师为莫逆交。著三伤颂。辞理俱美。后遣弟子往选江南山水之绝胜者。而图老焉。将归江州之都昌院。行至叶。为道俗所留。长庆初。示寂于隋之开元寺。寿八十一云。 一钵和尚者。史不详其姓名乡里。尝作一钵歌。以唱道劝世。故俗因以称之。 伪蜀乾德初。有陈军使妻高氏。唐中令骈诸孙女也。持不杀戒。馀二十年。后因其子娶妇会亲。不得已而杀焉。未旬浃。高氏暴终。信宿而稣曰。初被黑衣使者。摄至岐府城隍庙。庙神则峨冠大袖。对金甲武士。坐堂上。使者引高进。武士言语纷纭。让高破戒。且扼腕骂曰。吾护戒神将也。以汝能持戒。吾二十年。不遑寝食。以守卫汝。岂期顿亏本志耶业报自然。今日之事。吾不能为汝地矣。城隍忽问高。汝别修何善。庶几其可以自赎。高畴昔常诵上生经。至是懵莫记忆。方恐惧间。遽曰。诵得三伤颂一钵歌遂诵如文。二神人擎拳立听。颜色渐怡。及卒章。皆出涕泪云。
宋高僧传·卷第十一 习禅篇第三之四
释自在。
俗姓李。
吴兴人也。
生有奇瑞。
稍长坐则加趺。
亲党异之辞所爱投径山出家。
于新定登戒。
及诸方参学。
从南康道一禅师法席。
悬解真宗。
逸踪流辈道誉孔昭
行止优游多隐山谷。
四方禅侣丛萃其门。
元和中居洛下香山。
与天然禅师为莫逆之交。
所游必好古。
思得前贤遗迹以快逸观。
龙门山得后魏三藏翻经处。
王屋山得稠禅师解虎斗处。
此山饮甘泉。
改为甘泉寺。
嵩山得梵法师马跑泉。
居无恋著。
所著三伤歌辞理俱美。
警发迷蒙有益于代前。
蜀王氏伪乾德初。
有小军使陈公。
娶高中令骈诸孙女若人持不杀二十馀年。
后在蜀为男婚娶。
礼须屠宰。
高初不欲。
亲戚言。
自己持戒行礼酒筵。
将何以娱宾也。
依违之际遂多庖割。
俄未浃旬得疾颇异。
口但慌言。
已而三宿。
还苏述冥间之事。
初被黑衣使者追摄入岐府城隍庙。
庙神峨冠大袖与一金甲武士唔坐。
使者领高见神。
武士言语纷纭让高破戒。
仍扼腕骂曰。
吾护戒神将也。
为汝二十年。
食寝不遑。
岂期忽起杀心顿亏戒检。
命虽未尽罪亦颇深。
须送冥司惩其故犯。
城隍神问高曰。
汝更修何善追赎过尤乎。
高常诵持上生经。
其数已多。
于时懵然都无记忆恐惧之间白曰。
诵得三伤颂一钵和尚歌。
遂合掌向神厉声而念。
神与武士耸耳擎拳立听。
颜色渐怡。
及卒章神皆涕泪。
乃谓高曰。
且归人间宜切营善。
拜辞未毕飒然起坐备陈厥事。
自此三伤一钵之歌颂。
人皆传写讽诵焉。
一钵和尚者。
歌词叶理激劝忧思之深。
然文体涉里巷。
岂加三伤之典雅乎。
在遣弟子去江南选山水之最者。
吾愿往中终老。
到江州都昌县有好林泉回报。
在行至叶县。
道俗所留往隋州开元寺示灭。
年八十一。
则长庆元年也。
系曰。
稽诸律藏。
出家者犯戒则招二罪。
一违制。
二业道也。
高氏在家素不受戒。
无违制愆。
俗容有业道罪。
宁得有护戒神邪。
况高氏既持不杀。
则冥然感止持无作之善生焉。
因鲜克有终致遭幽责。
告诸五众当畏护戒之神夫如是。
明则有戒法。
幽则有鬼神欤。
次成都府元和圣寿寺释南印。
姓张氏。
明寤之性受益无厌。
得曹溪深旨无以为證。
见净众寺会师。
所谓落机之锦濯以增研。
衔烛之龙行而破暗。
印自江陵入蜀。
于蜀江之南壖薙草结茆。
众皆归仰渐成佛宇。
贞元初年也。
高司空崇文平刘辟之后。
改此寺为元和圣寿。
初名宝应也。
印化缘将毕。
于长庆初示疾入灭。
营塔葬于寺中。
会昌中毁塔。
大中复于江北宝应旧基上创此寺。
还名圣寿。
印弟子传嗣有义俛复兴禅法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58—835 【介绍】: 唐郑州人,祖籍陇西,字虚舟。
登进士第。
宪宗时累官至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天性奸回,妒贤伤善,密阻裴度讨淮、蔡,帝知而恶之,出为剑南东川节度使。
穆宗即位,逢吉以有侍读之恩,召为兵部尚书。
敬宗时,封淳国公,兼右仆射。
张又新等八人附逢吉,复有八人相攀附,贿赂公行,号为“八关十六子”。
文宗时,官至太子太师、东都留守,加开府仪同三司,迁尚书左仆射,以司徒致仕。
卒谥成。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58—835 字虚舟,排行二十,陇西(今甘肃临洮)人。
德宗贞元十年(794)登进士第。
范希朝辟为振武军节度掌书记。
历左拾遗、右司郎中、中书舍人。
宪宗元和十一年(816)权知礼部贡举。
未及放榜,拜门下侍郎同平章事。
次年因密沮裴度对淮西用兵罢相。
穆宗长庆二年(822)代裴度为门下侍郎平章事,封凉国公。
所亲张又新、李续之等8人居要职,称“八关十六子”。
敬宗宝历二年(826)出为山南东道节度使。
卒谥成。
生平见新、旧《唐书》本传。
全唐诗》存诗8首。
《全唐诗续拾》补诗1首。
全唐文·卷六百十六
逢吉字虚舟。陇西人。第进士。德宗朝以荐为左拾遗。元和中累迁中书舍人。加朝议大夫门下侍郎同平章事。罢为剑南东川节度使。穆宗立。拜兵部尚书。复知政事。敬宗朝封凉国公。兼右仆射。出为山南东道节度使。徙宣武。召拜左仆射。兼守司徒。大和九年卒。年七十八。赠太尉。谥曰成。

人物简介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
陇西(今属甘肃)人,登宪宗元和进士第。
元和十年(815)曾客泾州,与沈亚之、卢简辞、张又新游。
仕历不详。
事迹见沈亚之《异梦录》、《唐诗纪事》卷四六。
全唐诗》存诗1首。
全唐文·卷七百二十二
铉。陇右人。元和中登进士第。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人。
穆宗长庆中官拾遗,与张又新等七人深得宰相李逢吉眷待,指为鹰犬,人皆辟易惮之,时号“八关十六子”。
敬宗时,屡迁度支、吏部员外郎,金部郎中。
宝历二年,逢吉出镇襄阳,以为行军司马。
贬涪州刺史。
文宗大和末,李训用事,召为尚书郎。
训败,复贬而卒。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亳州谯人。
初隐居虢州华阳山。
穆宗长庆中,怨族叔李绅,遂依附宰相李逢吉,擢为拾遗。
张又新等皆党附逢吉,时称“八关十六子”。
敬宗宝历元年,贬河南士曹参军。
文宗大和五年,任左补阙。
开成元年,出为岳州刺史。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
亳州谯(今安徽亳州)人,郡望赵郡(今河北赵县)。
初隐居虢州华阳山。
穆宗长庆中,怨族叔李绅,依托宰相李逢吉,四年(824)被擢为拾遗。
张又新等党附逢吉,号“八关十六子”。
敬宗宝历元年(825)贬河南士曹参军。
文宗大和五年(831)任左补阙,开成元年(836)官岳州刺史,卒。
事迹散见《旧唐书·李逢吉传》及《李绅传》、《崔造传》,《唐会要》卷五六,《资治通鉴》卷二四三。
全唐诗》存诗1首。

人物简介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
武宗会昌二年(842)至九江投谒刺史张又新
门者不为通,刘鲁风感愤而赋一绝。
又新见诗,待之如门生。
事迹散见张又新煎茶水记》、《唐摭言》卷一〇、《唐诗纪事》卷五八。
全唐诗》存诗1首。
张洪 朝代:

人物简介

维基
张洪(1411年—1449年),字渊浚,江西吉安府安福县人,民籍。
进士出身。
江西乡试第六十五名。
正统十年(1445年)乙丑科会试第一百一名,殿试登进士第二甲第九名,授监察御史,巡按四川。
正统十四年(1449年),跟从明英宗北征,在土木之变中殉难。
曾祖父张又新
祖父张尚脩。
父亲张若金。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杂识篇第十之三
释性静,字普缘,武林人也。
初净发于西湖,久之弗怡。
携所贮手掣茶策杖,天台千丈瀑下及五泄龙湫,遍试之。
至永嘉,闻西岑紫芝峰下有鉴泉,为张又新守郡时烹茶水,亟荷瓶往。
至则一泓冰冽出,旗鎗瀹斗,不在中棂(濡)、惠山下,逌然曰:“吾老是山矣。
”遂卓庵其旁。
谷雨,圃黄竞芽,走大罗诸绝巘摘,盈簏肩归,以意制之,越宿茶成,注诸瓯,令雪黑浮香扑案,啜之,一时遐迩噪紫。
紫芝峰下,僧茶特异,凡高人墨客,名缁胜羽及荐绅先生,赴如奔泉。
静不殊彼我,操单持涤铛注缶,人人自以新遘卢玉川癖,归而吸他茶便不尔,或诗渴酒醒,亟诣双杵茶烟,下乞一杯,如醍醐灌顶。
性简率,冬夏一方布袍,修干鹤𦡱,留髭伐发,或兼旬懒薙,毵毵被两耳,晨昏无恒课,而鱼磬自若。
不轻度弟子,而道侣日相问訉。
所居不过茅茨,而盛饰一无量寿佛像,穷极庄严。
客至伺陆灶水沸,开云脚,浮乳花,引满别去,不讲道说偈,而禅味醰醰,直从舌根證入。
林殿阁任先,刘方伯元受,邵水部金门,周雪朗、陈三有两孝廉咸与之游,皆深彻佛旨,谓:“静乃透悟如赵州唤吃茶者,不是过也。
”而自起炉灶,独辟心传热,铛炽炭煆,十指如舌,锥其馈远,则署曰:“普缘茶”。
得之者珍异,如摩尼珠、优昙花,不必曹溪一花五叶,而后侈盛也。
静以明万历庚申住此山,至己丑十月十有一日,示寂郭仙庵,荼毗葬紫芝峰下,李象坤为作《茶祖禅师塔铭》,文词清丽,自载《别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