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李抱真

相关人物:共 9 位
共 9 首
释道辩 朝代:

人物简介

续高僧传·卷第三十五 感通篇中
释道辩。
齐人。
住泰山灵岩寺。
居无常所。
游行为任。
经史洞达偏解数术。
以大业年中来游襄部。
年过七十。
又与同邑僧神辩。
相随杖策。
登临眺望山水。
多所表诣如曾闻见。
行至禅居寺南岭望云。
此寺达者所营。
极尽山势。
众侣繁盛清肃有馀。
如何后锐于前起阁。
寺僧非唯寡少。
更增諠诤。
相接曾未经涉。
恰如其言。
于是盘游诸寺。
备陈胜负。
莫不幽通前识鉴彻精灵。
又至诸墓亦陈休咎。
有士俗忘姓名。
去者请为图其坟茔。
巡历岘原示其一所曰。
此中安墓足食丰财。
入地三尺获粟一升。
又深一丈获石二片五彩交映。
斯曰财缘。
依言掘凿果获粟石。
遂行卜葬。
至今殷有。
襄州有袁山松者。
博览经诰。
时号儒宗。
闻辩学广故来寻造。
以杨子太玄王弼易道。
用相探瞋。
辩曰。
杨王道术未足研寻。
可赐愚徒无闻智者。
松勃然变色。
笑辩抑扬。
辩曰。
公学未周。
信其前述。
可除我固。
当为指归。
便引太玄经云。
又于玄象偏所留心。
曾不寝卧夜便露视。
审宿度之所次。
察孛彗之光景。
便告人云。
吾昔于裕法师所。
学观七曜。
告余云。
晋朝道安。
妙于此术。
人虽化往遗文在焉。
其所注素女之经。
最为要举。
恨失其本。
如何得之。
时有一僧偶然获本。
请为披决。
辩得欣然。
即为销摘。
此僧茫味情犹梦海。
遂以惠之。
辩曰。
安目弥天。
诚非虚称。
学统弥纶数术穷尽。
此虽四纸文综无遗。
要约包富灵台所尽。
于时月临井宿。
便云。
事在西楚。
可告道俗。
宜营水备。
不盈两夕汉江大涨。
汛溢襄邑城隍将没。
预见之明其类若此。
所得财物并用市金。
将事合丹拟延其寿。
人告来盗不可行之。
便云。
盗假遁甲六丁。
吾明此术。
常以月朔加气。
何得相欺。
吾不畏也。
以义宁年。
与神辩南游岭表。
不知所往。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22—793 【介绍】: 唐僧。河南洛阳人,俗姓高。年二十八,投师习学,住洛阳同德寺。精律典,复归信禅宗,从荷泽神会付授心印。后志历四方,周游天下名山。德宗时,将精简僧尼,无名上表直谏,事遂止。贞元六年,往游五台山。卒于佛光寺。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五 传宗科(三)
姓高氏。
其先渤海人。
祖有宦游洛阳者。
因家焉。
年二十八。
隶同德寺出家。
始研律部。
既而以禅宗之盛。
获记莂于荷泽会公。
先是会每谓人曰。
吾法必待无名者。
然后付之。
及是而果信。
乃周历遍揽。
以极其造诣。
而名之志得矣。
贞元初。
朝士鲜于叔明。
令狐峘。
劝上。
料简天下僧尼。
以利百姓。
名闻之遽上疏谏。
事遂寝。
流叔明峘海南。
六年杖锡五台。
九年十二月十二日。
方赴中食于佛光寺。
食先毕。
凝然趺坐。
不动。
撼之则已化去矣。
春秋七十二。
腊四十三。
十一年阇维。
敛舍利升许。
泽潞节度使李抱真
建塔以葬。
宋高僧传·卷第十七 护法篇第五
释无名。
姓高氏。
渤海人也。
祖宦今西京。
乃为洛阳人矣。
冲孺之龄举措卓异。
口不哜辛血性不狎諠哗。
邈矣出尘。
故难留滞。
年二十八若瘦雁之出笼。
投师习学依随隶同德寺。
及精律藏解一字以无疑闻有禅宗思千里而请决举领整裘开扃见路。
辞飞笔健思若涌泉。
因随师游方访祖师之遗迹。
得会师付授心印会先语诸徒曰。
吾之付法无有名字。
因号无名也。
自此志历四方周游五岳。
罗浮庐阜双峰𡷗公铝岭牛头剡溪若耶天台四明罔不询问。
风格高远神操朗澈。
博识者睹貌便伏。
僻见者发言必摧时德宗方纳鲜于叔明令狐峘料简僧尼事。
时名有表直谏并停。
寻时鲜于叔明令狐峘等流南海百姓。
至贞元六年往游五台居无定所。
九年十二月十二日于佛光寺。
先食讫俨然坐化。
春秋七十二。
腊四十三。
十一年阇维获舍利一升。
泽潞节度使李抱真
建塔于佛光寺。
贞元六年庚午岁也。
或云名著疏解弥陀经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35—801 【介绍】: 唐时契丹怒皆部落人,字元英。
善骑射,初隶李宝臣帐下为裨将,因说宝臣率五州归国,奏兼御史中丞,封维川郡王。
德宗擢授检校秘书监兼御史大夫、恒冀观察史,因不得节度,遂谋叛,屡败官军,自称王,国号赵。
李抱真使客说之,乃去伪号,诏拜检校工部尚书,恒、冀、深、赵节度使,琅邪郡王。
终检校太尉兼中书令,帝宠之甚厚。
卒谥忠烈。
全唐文·卷四百五十六
武俊字元英。
本出契丹怒皆部。
年十五。
隶李宝臣帐下为裨将。
劝宝臣以恒定等五州归朝廷。
封维川郡王兼御史中丞。
德宗朝。
以讨李维岳功授检校秘书监兼御史大夫恒冀观察使。
既而与朱滔谋叛。
自立为赵王。
李抱真遣客贾林说之。
使归命。
乃黜伪号。
诏拜检校工部尚书恒冀深赵节度使。
又加检校司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幽州卢龙节度使琅邪郡王。
李抱真大破朱滔军于贝州。
上还幽州卢龙节度。
诏以恒州为大都督府。
即授武俊长史。
赐德棣二州。
俄进检校太尉兼中书令。
贞元十七年卒。
年六十七。
赠太师。
谥曰忠烈。
王虔休 朝代:中唐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37—799 【介绍】: 唐汝州梁人,字君佐。
本名延贵。
少涉学,好武艺,以信义为乡党畏慕。
节度李抱真闻其名,厚以财帛招之,攻战功多,擢为步军都虞候。
抱真卒,众谋立其子,虔休谓当禀天子,众乃止。
德宗嘉之,授潞州左司马,赐名。
迁昭义节度使,检校工部尚书。
卒谥敬。
全唐文·卷五百十五
虔休字君佐。汝州梁人。本名延贵。大历中累擢步军都虞候兼御史中丞。封同昌郡王。赐今名。迁潞州长史昭义军节度使检校工部尚书。贞元十五年卒。年六十二。赠左仆射。谥曰敬。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44—809 【介绍】: 唐魏州元城人,徙京兆。
代宗大历初登五经科。
三迁膳部员外郎。
李抱真卒,伉持节临吊,拒受赠帛。
会醴泉令缺,德宗以为伉清白可用,遂以授伉。
迁给事中、皇太子诸王侍读。
顺宗时进兵部侍郎,改国子祭酒,出为同州刺史,官终左散骑常侍。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44—809 魏州元城(今河北大名)人。徙贯京兆(今陕西西安)。代宗大历二年(767)登五经秀才科。德宗建中四年(783)又登博学三史科。调长安尉。历睦王侍读、醴泉令等职。贞元十七年(801)荐为给事中,充皇太子及诸王侍读。顺宗即位,拜兵部侍郎。后历国子祭酒、同州刺史、左散骑常侍,复为国子祭酒,卒赠礼部尚书。生平见新、旧《唐书》本传。曾著《谕蒙书》14篇以教民,又著《三传异同》3卷,并佚。《全唐诗》存诗3首。
全唐文·卷四百三十八
伉。本魏州元城人。徙京兆。大历初登五经秀才科。授秘书郎。建中四年又登博学三史科。三迁尚书膳部员外郎。历给事中。顺宗立。进兵部侍郎。拜左散骑常侍。元和四年卒。年六十六。赠礼部尚书。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46—785 【介绍】: 唐幽州昌平人。
朱泚弟。
初与泚同为幽州卢龙节度使李怀仙部将,与朱希彩等共杀怀仙。
后希彩为部下所杀,泚领节度,滔乃说泚入朝,诏以滔为节度使。
德宗建中三年,与王武俊等叛唐,滔建国号冀,称王。
次年,泚于京师称帝,立滔为皇太子,召趋洛阳。
俄而泚败死,滔引回纥兵攻贝州,亦为王武俊、李抱真所败,乃走还幽州,上书待罪。
卒于位。
全唐文·卷五百二十六
滔。幽州昌平人。兄泚。卢龙节度使。滔劝泚入朝。遂权知留后兼御史大夫。进检校司徒。领节度。赐德棣二州。封通义郡王。田悦叛。滔及王武俊李纳同谋。滔自号冀王。既而与武俊有隙。武俊击滔败。走还幽州。上书待罪。诏免之。贞元元年死。年四十二。赠司徒。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名或作庭芬。
唐贝州清阳人。
能辞章。
生五女,皆警慧善属文,不愿归人,欲以学名家。
德宗贞元中,李抱真表五女才,帝召试,悉留宫中,擢其为饶州司马、习艺馆内教。
其子独愚不可教,布衣终身。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成都人。
数举进士不第,飘零四方。
代宗末至德宗初,曾至潞州谒泽潞节度使李抱真
工诗,长于绝句。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成都(今属四川)人(明凌迪知《古今万姓统谱》卷一),自称“楚客”(《江上山》)。数举进士不第,飘零四方,代宗永泰元年(765)曾至潞州谒李抱玉(韦应物《饯雍聿〔按当作“裕”〕之潞州谒李中丞》)。约卒于宪宗元和年间。生平详见王安石《唐百家诗选》卷六注、《直斋书录解题》卷一九、《唐诗纪事》卷五二、《唐才子传》卷五等。《全唐诗》存诗1卷,以《农家望晴》诗最为传诵。
唐诗汇评
雍格之,生年年不详,蜀(今四川)人,一说楚人。贞元后,数举进士不第,飘零四方。工诗,有《雍格之诗》一卷。《全唐诗》编诗一卷。

作品评论

唐才子传
(裕之)有诗名……为乐府,极有情致。
吴礼部诗话
杨衡、雍裕之见《十贤集》中,往往皆律诗,盖小才也。
升庵诗话
唐世蜀之诗人,陈子昂、李白、李馀、雍陶、裴廷裕、刘蜕、唐球、陈咏、岑伦、符载、雍裕之……若张蠙、韦庄、牛轿、欧阳炯,皆他方流寓而老十蜀者。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60—821 【介绍】: 唐僧。
商州上洛人,俗姓杜。
少于本州出家,遍参群经。
年二十,至襄州受戒,习演《四分律》。
后往洪州,礼参马祖道一,得传心印。
寻遍参名山圣迹。
至长安西明寺,举充两街大德,辞之。
至上党,为节度使李抱真所礼重。
后住汾州开元寺,历二十年,并汾间多向化之。
宪宗、穆宗屡召之,不行。
卒谥大达国师。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六 传宗科(四)
姓杜氏。
商州上洛人。
母李氏闻空中有声曰。
寄居得否。
已而娠。
及娩异光充室。
童年不戏弄。
行必直视。
坐必跏跗。
见者知其为法器。
九岁即依郡之开元寺。
志本禅师。
习诵金刚法华维摩思益华严等经。
年十二乃薙落。
阅讲席。
晓寤越流辈。
满年受具于襄州幽律师。
明年夏。
乃为众阐四分律疏。
兼演涅槃。
自尔䌷译经律。
冬夏无所倦。
俄闻大寂以最上乘。
唱化洪州。
因往瞻礼。
业躯干素颀硕。
大寂见而笑曰。
巍巍佛堂。
奈何无佛。
业于是跪而言曰。
三乘十二分教。
尝穷其说。
至于宗门即心是佛。
实所不了。
大寂曰。
只此不了底心。
即是。
别更无物。
盖不了是迷。
了之是悟。
迷则众生。
悟则是佛。
佛固不离众生。
离众生别无佛。
亦如以手作拳。
而拳即是手。
业由是顿悟。
悲喜交集。
泣曰。
本谓佛道旷劫方成。
始知今日亲见法身实相。
一切具足。
法从心生但有名字。
无有实者。
大寂曰。
如是如是。
业既受记莂。
寻诣曹溪。
礼祖塔。
遍游庐岳天台及诸名山圣迹。
自洛抵雍止西明寺。
众欲举充两街大德。
非其志也。
时则相国李抱真
以节镇上党。
慕贤嗜善。
未尝有倦色。
坚以币请。
业顾语其门人曰。
吾本以避京国浩攘。
而来于此今又重烦迎接。
可怜哉乃复遁于绵上之抱腹山。
又读大藏于清凉山之金阁寺。
凡八历寒暑。
俄振锡西河。
寓众香寺。
州牧董叔缠。
迎徙开元寺。
从容戒弟子曰。
吾自至此。
不复有它志。
岂吾缘法在尔耶。
遂领徒说法。
垂二十年。
化旺并汾间。
宪宗皇帝御宇之十四年。
玺书起之。
辞疾不行。
明年加虔降旨。
又固以疾辞。
穆宗即位。
尤渴瞻礼。
命两街僧录灵准喻旨。
准曰师绝尘物表。
秕糠世务。
因其理也。
然法委国王。
请师熟虑。
业笑曰。
贫道何德。
累纡圣眷。
行矣。
第恐道途不同耳。
于是剃发澡浴。
至中夜。
告弟子惠愔等曰。
见闻觉知。
性同太虚。
不生不灭。
本自空寂。
迷者不了。
即为境惑。
一为境惑。
流转不穷。
汝等当知。
心性非因造作。
犹如金刚不可破坏。
一切诸法。
如影如响。
无有寔者。
故经云。
唯有一事实。
馀二则非真。
常了一切空。
无一物当情。
是诸佛同用心处。
汝等勤而行之。
遂寂。
寿六十三。
腊四十二。
长庆三年十二月二十一日。
葬之寺庭。
谥大达国师塔号澄源。
宋高僧传·卷第十一 习禅篇第三之四
释无业。
姓杜氏。
商州上洛人也。
其母李氏忽闻空中。
言曰。
寄居得否。
已而方娠诞生之夕异光满室。
及至成童不为戏弄。
行必直视坐即加趺。
商于缁徒见皆惊叹。
此无上法器。
速令出家绍隆三宝。
年至九岁启白父母。
依止本郡开元寺志本禅师。
乃授与金刚法华维摩思益华严等经。
五行俱下一诵无遗。
年十二得从剃落。
凡参讲肆聊闻即解。
同学有所未晓。
随为剖析皆造玄关。
至年二十受具足戒于襄州幽律师。
其四分律疏一夏肄习便能敷演。
兼为僧众讲涅槃经。
法筵长开冬夏无倦。
可谓生肇不泯琳远复兴。
后闻洪州大寂禅门之上首。
特往瞻礼。
业身逾六尺。
屹若山立。
顾必凝睇声仵洪钟。
大寂一见异之笑而言曰。
巍巍佛堂其中无佛。
业于是礼跪而言曰。
至如三乘文学粗穷其旨。
尝闻禅门即心是佛。
实未能了。
大寂曰。
只未了底心即是。
别物更无。
不了时即是迷。
若了即是悟。
迷即众生悟即是佛道。
不离众生岂别更有佛。
亦犹手作拳拳全手也。
业言下豁然开悟。
涕泪悲泣向大寂曰。
本谓佛道长远勤苦旷劫方始得成。
今日始知法身实相本自具足。
一切万法从心所生但有名字无有实者。
大寂曰。
如是如是。
一切法性不生不灭。
一切诸法本自空寂经云。
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
又云。
毕尽空寂舍。
又云。
诸法空为座。
此即诸佛如来住此无所住处。
若如是知。
即住空寂舍坐空法座。
举足下足不离道场。
言下便了更无渐次。
所谓不动足而登涅槃山者也。
业既传心印。
寻诣曹溪礼祖塔。
回游庐岳天台及诸名山遍寻圣迹。
自洛抵雍憩西明寺。
僧众咸欲举请充两街大德。
业默然叹曰。
亲近国王大臣非予志也。
于是至上党。
节度使相国李抱真与马燧累有战功。
又激发王武俊同破朱滔。
功多势盛。
然好闻贤善。
虽千里外必持币致之。
深重业名行。
旦夕瞻礼麾幢往来。
常有倦色。
谓门人曰。
吾本避上国浩穰名利。
今此又烦接君侯。
岂娱心哉。
言讫逍遥绵上抱腹山。
又往清凉山。
于金阁寺读大藏经。
星八周天斯愿方毕。
复振锡南下至于西河。
初止众香佛刹。
州牧董叔缠请住开元精舍。
业谓弟子曰。
吾自至此不复有游方之意。
岂吾缘在此邪。
于是撞钟告众作师子吼雨大法雨。
垂二十年并汾之人悉皆向化。
宪宗皇帝御宇十有四年素向德音。
乃下诏请入内。
辞疾不行。
明年再降纶旨。
称疾如故。
穆宗皇帝即位之年。
圣情虔虔思一瞻礼。
乃命两街僧录灵准公。
远赍敕旨迎请。
准至作礼白之曰。
知师绝尘物表糠秕世务。
法委国王请师熟虑。
此回恩旨不比常时。
愿师必顺天心不可更辞以疾。
相时而动无累后人。
业笑曰。
贫道何德累烦圣主。
行即行矣道途有殊。
于是剃发澡浴至中夜告弟子慧愔等曰。
汝等见闻觉知之性。
与太虚同寿不生不灭。
一切境界本自空寂。
无一法可得。
迷者不了即为境惑。
一为境惑流转不穷。
汝等常知心性本自有之非因造作。
犹如金刚不可破坏。
一切诸法如影如响无有实者。
故经云。
唯有一事实馀二则非真。
常了一切空无一物。
当情是诸佛同用心处。
汝等勤而行之。
言讫加趺而坐奄然归寂。
呜呼可谓于生死得自在也。
俗龄六十二。
僧腊四十二。
道俗号慕如丧考妣乃备香华幢幡。
迁全身就于城西练若。
积香薪而行茶毗。
乃有卿云自天五色凝空。
异香西来都馥氛氲。
阖境士庶咸皆闻睹。
及薪尽火灭。
获设利罗璨若珠玉。
弟子慧愔行勤虔纵义幽元度恒泰等。
泣血收之。
殓以金棺。
乃命郢匠琢石为塔。
以长庆三年十二月二十一日。
安葬于练若之庭。
业迁化之岁。
州牧杨潜得僧录准公具述其事。
遂为碑颂。
敕谥大达国师。
塔号澄源焉。
高僧摘要·道高僧摘要卷一
姓杜。
商州上洛人。
其母李氏。
闻空中言曰。
寄居得否。
遂娠。
诞生之夕。
异光满室。
至成童。
不为戏弄。
行必直视。
坐即跏趺。
年至九岁。
启白父母。
依止本郡开元寺志本禅师。
乃授与金刚法华维摩思益华严等经。
五行俱下。
一诵无遗。
年十二。
得从剃落。
凡参讲肆。
聊闻即解。
同学有所未晓。
随为剖析。
皆造玄关。
至年二十。
受具足戒于襄州幽律师。
其四分律疏。
一夏肄习。
便能敷演。
兼为僧众讲涅槃经。
法筵长开。
冬夏无倦。
后闻洪洲大寂禅门之上首。
特往瞻礼。
大寂一见异之。
业跪而言曰。
至如三乘文学。
粗穷其旨。
尝闻禅门即心是佛。
寔未能了。
大寂曰。
只未了底心。
即是别物。
更无不了。
不了时。
即是迷。
若了。
即是悟。
迷即众生。
悟即是佛。
道不离众生。
岂别更有佛。
亦犹手作拳。
拳全手也。
业言下豁然开悟。
涕泪悲泣。
向大寂曰。
本谓佛道长远。
勤苦旷劫。
方始得成。
今日始知法身寔相。
本自具足。
一切万法。
从心所生。
但有名字。
无有寔者。
大寂曰。
如是如是。
一切法性。
不生不灭。
一切诸法。
本自空寂。
经云。
诸法从本来。
常自寂灭相。
又云。
毕尽空寂舍。
又云。
诸法空为座。
此即诸佛如来。
住此无所住处。
若如是知。
即住空寂舍。
坐空法座。
举足下足。
不离道场。
言下便了。
更无渐次。
所谓不动足。
而登涅槃山者也。
业既传心印。
寻诣曹溪。
礼祖塔。
回游庐岳天台。
及诸名山。
遍寻圣迹。
自洛抵雍。
憩西明寺。
僧众咸欲举请。
充两街大德。
业默然叹曰。
亲近国王大臣。
非予志也。
于是至上党。
节度使相国李抱真
与马燧。
累有战功。
又激发王武俊。
同破朱滔。
功多势盛。
然好闻贤善。
虽千里外。
必持币致之。
深重业名行。
旦夕赡礼。
麾幢往来。
常有倦色。
谓门人曰吾本避上国浩穰名利。
今此又烦接君侯。
岂娱心哉。
言讫。
逍遥绵上抱腹山。
又往清凉山。
于金阁寺。
读大藏经。
星入周天。
斯愿方毕。
复振锡南下。
至于西河。
初止众香佛刹。
州牧董叔缠。
请住开元精舍。
业谓弟子曰。
吾自至此。
不复有游方之意。
岂吾缘在此邪。
于是撞钟告众。
作师子吼。
雨大法雨。
垂二十年。
并汾之人。
悉皆向化。
宪宗皇帝。
御宇十有四年。
素向德音。
乃下诏请入内。
辞疾不行。
明年再降纶旨。
称疾如故。
穆宗皇帝即位之年。
圣情虔虔。
思一瞻礼。
乃命两街僧录灵犀公。
远赍敕旨迎请。
业笑曰。
行即行矣。
道途有殊。
于是剃发澡浴。
至中夜告弟子慧愔等曰。
汝等见闻觉知之性。
与太虚同寿。
不生不灭。
一切境界。
本自空寂。
无一法可得。
迷者不了。
即为境惑。
一为境惑。
流转不穷。
汝等常知心性本自有之。
非因造作。
犹如金刚不可破坏。
一切诸法。
如影如响。
无有实者。
故经云。
唯有一事实。
馀二则非真。
常了一切空。
无一物当情。
是诸佛同用心处。
汝等勤而行之。
言讫跏趺而坐。
奄然归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