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僧慧能

相关人物:共 22 位
共 22 首 第 1 页 下一页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僧。陕州安邑人,俗姓赵。隋炀帝大业中出家。太宗贞观中诏入翻经馆,与梵僧对译《千臂千眼经》。高宗永徽中又译《千啭陀罗尼观世音菩萨咒》等经。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寿州安丰(今安徽寿县南)人。
生卒年不详。
唐初禅僧。
初诵《楞伽经》千余遍不解,后谒六祖慧能而始得解悟。
景德传灯录》卷五有传,存诗偈1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宣宗大中间禅僧。嗣归宗法常。后住五台山法华寺,自称大乘佛。《景德传灯录》卷一〇有传,并存其诗偈1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宋高僧传·卷第三 译经篇第一之三
释智通。姓赵氏。本陕州安邑人也。隋大业中出家受具。后隶名总持寺。律行精明经论该博。自幼挺秀。即有游方之志。因往洛京翻经馆。学梵书并语。晓然明解。属贞观中有北天竺僧。赍到千臂千眼经梵本。太宗敕搜天下僧中学解者。充翻经馆缀文笔受證义等。通应其选与梵僧对。译成二卷。天皇永徽四年复于本寺出千啭陀罗尼观世音菩萨咒一卷观自在菩萨随心咒一卷清净观世音菩萨陀罗尼一卷。共四部五卷。通善其梵字复究华言。敌对相翻时皆推伏。又云行瑜伽秘密教大有感通。后不知所终。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01—674 【介绍】: 唐僧。
蕲州黄梅人,一说浔阳人,俗姓周。
七岁出家。
初住黄梅双峰山东山寺,人谓其法为东山法门。
为佛教禅宗五祖。
其弟子慧能、神秀,分创二宗,为禅门南北宗之始。
卒谥大满禅师。
全唐诗续补遗
蕲州黄梅县人,周氏子。隋文帝仁寿二年壬戌岁十二月二十三日生。成童,礼四祖为师。唐太宗贞观八年,受信大师衣法,为第五祖。阐化于破额山及黄梅县之东禅寺。以便养母濯港废斋,后名佛母堂,今东禅寺南隅有佛母墓。咸亨三年入县之东北三十里冯茂山结庵,上元三年乙亥岁二月十六日安坐而逝,寿七十四。建塔于东山即冯茂山。唐代宗谥大满禅师,塔曰法雨。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四 传宗科
姓周氏。
蕲之黄梅人。
生而秀异。
识者以为其相之不及佛者七种。
法当荷负宗乘。
绍隆统寄。
初东山有苦行僧。
以栽松自业。
人漫以栽松道者目之。
老且死。
寻扣方丈决别。
信禅师则迎笑曰。
汝去耶。
吾以祖位待汝。
汝其再来也。
道者许诺。
俄而周氏女子未嫁。
而产一男。
周氏之居近浊港。
即遣婢远弃所产水中。
再弃再弗溺。
顾呱呱溯浮抵岸下。
不得已而收举以归。
父兄怒。
必诘其所从来。
女子则曰。
昨儿偶出游。
见衲衣蓬首者。
挹儿求托宿。
儿愧敢莫应。
其人忽隐去。
不可踪迹。
久之觉身重。
馀不敢有他也。
父兄终不信而讳之。
竟箠逐女子。
遂与所产俱逃匿。
然所产亦易育。
甫七岁。
𢹂以行丐。
遇信禅师于道。
而问其姓。
答曰。
姓则有。
非常姓也。
曰何姓。
曰姓空。
禅师于是以宿缘。
而从其母乞为弟子。
既薙落进具。
仍受璨大师衣盔之传。
而转授慧能
且说偈。
以正统绪。
其偈曰。
有情来下种。
因地果还生。
无情既无种。
无地亦无生。
上元二年十月二十三日。
终于东山双峰寺。
寿七十四。
瘗全身。
而塔其上。
代宗朝追谥大满。
塔号法雨。
宋高僧传·卷第八 习禅篇第三之一
释弘忍。
姓周氏。
家寓淮左浔阳。
一云黄梅人也。
王父暨考。
皆干名不利。
贲于丘园。
其母始娠。
移月而光照庭室。
终夕若昼。
其生也灼烁如初异香袭人。
举家欣骇。
迨能言辞气与邻儿弗类。
既成童丱绝其游弄。
厥父偏爱因令诵书。
无记应阻其宿熏。
真心早萌其成现。
一旦出明徙倚间如有所待。
时东山信禅师邂逅至焉。
问之曰。
何姓名乎。
对问朗畅区别有归。
理逐言分。
声随响答。
信师熟视之。
叹曰。
此非凡童也。
具体占之。
止阙七大人之相不及佛矣。
苟预法流二十年。
后必大作佛事胜任荷寄。
乃遣人随其归舍。
具告所亲喻之出家。
父母欣然乃曰。
禅师佛法大龙光被远迩。
缁门俊秀归者如云。
岂伊小騃那堪击训。
若垂虚受因无留吝。
时年七岁也。
至双峰习乎僧业不逭艰辛。
夜则歛容而坐。
恬澹自居。
洎受形俱戒检精厉。
信每以顿渐之旨日省月试之。
忍闻言察理触事忘情。
哑正受尘渴方饮水如也。
信知其可教。
悉以其道授之。
复命建浮图。
功毕密付法衣以为质要。
将知龁雪山之肥腻构作醍醐餐海底之金刚栖倾巨树。
拥纳之侣麇至蝉联。
商人不入于化城。
贫女大开于宝藏。
入其趣者号东山法门欤。
以高宗上元二年十月二十三日告灭。
报龄七十有四。
是日氛雾冥暗山石崩圮。
门弟子神秀等奉瘗全身于东山之冈也。
初忍于咸亨初。
命二三禅子各言其志。
神秀先出偈。
惠能和焉。
乃以法服付慧能
受衣化于韶阳。
神秀传法荆门洛下。
南北之宗自兹始矣。
又信禅师尝于九江遥望双峰。
见紫云如盖下有白气横开六岐。
信谓忍曰。
汝知之乎。
曰师之法旁出一枝相踵六世。
信甚然之。
及法融化金陵牛头山。
贻厥孙谋至于慧忠。
凡六人号牛头六祖。
此则四祖法又分枝矣。
然融望忍则庶孽耳。
安可匹嫡乎。
开元中太子文学闾丘均为塔碑焉。
代宗敕谥大满禅师。
塔曰法雨也。
蕲春自唐季割属偏霸。
暨开宝乙亥岁王师平江南之前。
忍肉身堕泪如血珠焉。
僧徒不测。
乃李氏国亡之应也。
今每岁孟冬州人邻邑奔集作忌斋。
犹成繁盛矣。
其讳日将近。
必雨雾阴惨。
不然霰雪交霏。
至日则晴朗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约606—706 【介绍】: 唐僧。汴州尉氏人。禅宗北宗创始人。俗姓李。少览经史,博学多闻。后出家师禅宗五祖弘忍于蕲州双峰山东山寺。弘忍卒,传法于荆州当阳山玉泉寺,学人甚众。倡“渐悟”禅学。九十余岁时,武则天召至洛阳,又至长安内道场,亲加礼拜。卒谥大通禅师。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约606—706 俗姓李,汴州尉氏(今河南尉氏)人。
隋末出家。
高祖武德间在洛阳受戒。
50岁时至蕲州双峰东山寺,嗣禅宗五祖弘忍。
历6年,升为上座僧。
高宗咸亨间,弘忍命门人作偈以明禅旨,神秀所作,弘忍以为未尽,遂付袈裟于慧能
弘忍卒后,神秀移住江陵当阳山玉泉寺,历20余年,开禅门北宗一派。
武后久视元年(700)召至洛阳,住内道场。
卒谥大通禅师。
旧唐书》有传。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存其诗偈1首。
《全唐诗外编》收此诗偈。
全唐诗续补遗
神秀,开封尉氏李氏子。师黄梅弘忍(谥大满)禅师,奉楞伽为心要,为北宗之祖,亦称六祖。住荆州玉泉寺。武后召至都,命于当阳山置度门寺以旌异之。神龙二年卒,年百馀岁。谥大通禅师。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四 传宗科
生洛阳尉氏。
李氏。
小年从师薙染受法。
后值忍大师于蕲州东山双峰寺。
开示心要。
叹曰此吾志也。
敢不力。
虽躬事樵汲。
无所惮。
会有行者慧能
竟得从上诸祖表信衣钵于大师。
而大师遽亦示寂。
于是秀往居江陵之当阳山。
以阐化导众。
四海禅侣。
向风而靡。
则天闻其名。
诏肩舆赴阙。
入内道场。
躬拜跪。
执弟子礼。
供施丰缛。
以致崇重道德之意。
仍诏于前所居地。
建后度门寺。
当是时。
王公贵人。
逮夫士庶。
皆屣履造庭。
伏谒听训诲。
能公禅师以承嗣之嫡。
留韶阳。
秀因累疏举荐。
以为其操履之素。
出已上。
当必召以淑天下。
不宜捐弃裔土。
使本朝有轻教。
名宜手牍喻上指于能公
中宗朝尤进言不已。
能公终莫之动也。
语载能禅师传。
神龙二年。
秀卒。
名士达官之服丧会葬者不可胜纪。
岐王范。
燕公张说。
徵士卢鸿。
各为碑诛。
门人普寂义福克绍宗绪。
诏谥大通中宗朝。
又诏以旧邸。
为报恩寺。
宋高僧传·卷第八 习禅篇第三之一
释神秀。
俗姓李氏。
今东京尉氏人也。
少览经史博综多闻。
既而奋志出尘剃染受法。
后遇蕲州双峰东山寺五祖忍师。
以坐禅为务。
乃叹伏曰。
此真吾师也。
决心苦节以樵汲自役而求其道。
昔魏末有天竺沙门达磨者。
得禅宗妙法。
自释迦佛相传授。
以衣钵为记。
世相传付。
航海而来。
梁武帝问以有为之事。
达磨贵传径门心要。
机教相乖若水投石。
乃之魏隐于嵩丘少林寺。
寻卒。
其年魏使宋云于葱岭见之。
门徒发其冢。
但有衣履而已。
以法付慧可。
可付粲。
粲付道信。
信付忍。
忍与信俱住东山。
故谓其法为东山法门。
秀既事忍。
忍默识之。
深加器重。
谓人曰。
吾度人多矣。
至于悬解圆照无先汝者。
忍于上元中卒。
秀乃往江陵当阳山居焉。
四海缁徒向风而靡。
道誉馨香普蒙熏灼。
则天太后闻之召赴都。
肩舆上殿亲加跪礼。
内道场丰其供施。
时时问道。
敕于昔住山置度门寺以旌其德。
时王公已下京邑士庶兢至礼谒。
望尘拜伏日有万计。
洎中宗孝和帝即位。
尤加宠重。
中书令张说尝问法执弟子礼。
退谓人曰。
禅师身长八尺。
厖眉秀目威德巍巍。
王霸之器也。
初秀同学能禅师与之德行相埒。
互得发扬无私于道也。
尝奏天后请追赴都。
恳而固辞。
秀又自作尺牍序帝意徵之。
终不起。
谓使者曰。
吾形不扬。
北土之人见斯短陋或不重法。
又先师记吾以岭南有缘。
且不可违也。
了不度大庾岭而终。
天下散传其道。
谓秀宗为北。
宗为南南北二宗名从此起。
秀以神龙二年卒。
士庶皆来送葬。
诏赐谥曰大通禅师。
又于相王旧邸造报恩寺。
岐王范燕国公张说。
徵士卢鸿各为碑诔。
服师丧者名士达官不可胜纪。
门人普寂义福并为朝野所重。
盖宗先师之道也。
系曰。
夫甘苦相倾气味殊致。
甘不胜苦则纯苦乘时。
苦不胜甘则纯甘用事。
如是则为药治病。
偏重必离也。
昔者达磨没而微言绝。
五祖丧而大义乖。
秀也拂拭以明心。
也俱非而唱道。
及乎流化北方。
尚修练之勤。
从是分岐南。
服兴顿门之说。
由兹荷泽行于中土。
以顿门隔修练之烦。
未移磐石。
将弦促象韦之者。
空费躁心。
致令各亲其亲同党其党。
故有卢奕之弹奏神会之徙迁。
伊盖施疗专其一味之咎也。
遂见甘苦相倾之验矣。
理病未效乖竞先成。
秖宜为法重人。
何至因人损法。
二弟子濯击师足。
洗垢未遑折胫斯见。
其是之喻欤。

人物简介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洪州丰城(今江西丰城)人。
7岁出家,常诵《法华经》。
后至韶州曹溪,从六祖慧能学禅法。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景德传灯录》卷五有传,并录其诗偈1首。
《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僧。
韶州曲江人。
六祖慧能门人。
今在敦煌石窟发现其所写《六祖法宝坛经》,错字较多。
与原流传其他三种《坛经》内容稍异。
一说法海所写《坛经》最早,其他三种在法海本基础上修改而成。
一说四本均为慧能门人所记。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人。
禅宗六祖慧能之门人。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景德传灯录》卷五有传,并存其诗偈1首。
《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五 传宗科(三)
印土人也。
自至神州。
乃得心法于曹溪能大师所。
尝游五台。
路由定襄。
见一禅者。
结庵独坐。
问之则曰。
吾以观静。
多曰观者何人。
静是何物。
禅者茫然。
因起作礼请益。
多曰子从谁出。
曰神秀大师。
多曰。
我西域虽外道最下劣者。
亦不堕此见。
子何不往韶阳。
而徒尔劳苦。
无益也。
其僧依教见能祖。
理前语。
祖曰。
子亦自观自静而已。
不观相不观如。
则日用之间。
自然安乐。
其指与多无小异。
多后莫知所终。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27—713 【介绍】: 唐僧。
吴郡人,俗姓印。
通经典,精《涅槃经》。
高宗咸亨间从蕲春东山弘忍大师咨受禅法,复于番禺遇慧能禅师,后还乡里。
有《心要集》。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五 传宗科(三)
生吴郡印氏。
母镏始娠。
其邻人咸梦。
一端雅沙门。
徐步入其舍。
镏亦自梦。
或求为其子。
陈让再三不止。
他夕父又梦。
有童子跪授旃檀香木于镏氏者。
于是镏氏。
食遇荤。
膻辄厌弃。
逮生宗即使事佛。
无靳惜意。
稍长依宿德习经论。
尤精涅槃。
咸亨元年。
阐导京辇盛甚。
上元中诏入居大爱敬寺。
辞不赴。
乃就蕲之东山。
咨受忍大师禅法。
复尝于番禺。
慧能禅师问答。
深明心要。
久之还乡里。
会刺史王胄。
请置戒坛。
度人可千数。
因诏江东诸寺院。
置坛度人如之。
后诏入内。
造慈氏大像。
著心要集。
纂三教文意之表明佛法者。
先天二年二月二十日终。
年八十七。
宋高僧传·卷第四 义解篇第二之一
释印宗。
姓印氏。
吴郡人也。
母刘氏始娠。
邻家咸见一沙门端雅徐步入印舍。
白刘曰愿为子焉。
母梦同此。
再三陈让不克。
父梦有馈栴檀香木童子。
跪授付刘。
刘顿厌荤膻。
俗间食味隔在唇吻之外。
及生而长。
从师诵通经典。
末最精讲者涅槃经。
咸亨元年在京都盛扬道化。
上元中敕入大爱敬寺居。
辞不赴请。
于蕲春东山忍大师咨受禅法。
复于番禺遇慧能禅师
问答之间深诣玄理还乡地。
刺史王胄礼重殊伦。
请置戒坛。
命宗度人。
可数千百。
续敕召入内。
乃造慈氏大像。
所著心要集。
起梁至唐。
天下诸达者语言总录焉。
又奉敕江东诸寺院天柱报恩各置戒坛度人。
又纂百家诸儒士三教文意表明佛法者。
重结集之。
手笔逾高著述流布。
至先天二年二月二十一日示终。
嘱循轮王法葬之。
年八十七。
会稽王师乾立塔铭焉。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四 传宗科
陈氏。
鄱阳人。
宣帝诸孙也。
幼依永昌寺薙落。
即趋蕲之东山法席。
日夕参扣。
久之未有得也。
咸亨间。
能大师方以居士事舂碓。
秀公居第一座。
众皆属。
意谓。
衣盔所传必无他。
既而乃密付居士。
于是众耻之。
遂蹑迹追及于大庾岭。
独明最先见居士。
居士遽掷衣盔石上曰。
此以表信。
可争邪。
听自持去。
明素号勇力者。
再三拈不能动。
因谓曰。
我来为法。
不为此也。
惟居士幸教之。
士曰。
不思善不思恶。
正恁么时。
阿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
明当下大悟。
遍体汗流。
涕泣而礼曰。
上来密语密意外。
还更有不。
士曰我今为汝说者。
非密也。
汝若返照。
密却在汝边。
将别。
又问曰。
某宜何之。
士曰。
逢袁可止。
遇蒙当居。
明退而绐其众曰远矣。
徒取倦苶耳。
曾奚益。
俄易其名之慧。
为道。
以避名。
后果住袁之蒙顶山。
宋高僧传·卷第八 习禅篇第三之一
释慧明。姓陈氏。鄱阳人也。本陈宣帝之孙。国亡散为编氓矣。明少出家于永昌寺。怀道颇切扣双峰之法。高宗之世依忍禅师法席。极意研寻。初无證悟若丧家之犬焉。忽闻五祖密付衣钵与卢居士。率同意数十许人。蹑迹急追至大庾岭。明最先见。馀辈未及。能祖见已便掷袈裟。明曰。我来为法非望衣钵也。时能祖便于岭首一向指订。明皆洞达悲喜交至。问能曰。某宜何往。能记之曰。遇蒙当居。逢袁可止。明再拜而去。便更其名。以旧云道明也。下岭绐诸僧曰向陟崔嵬远望杳无踪迹。僧即退转。一说居士掷衣钵于磐石曰。此衣为信。岂可力争耶。任君拈去。明遂手掀如负钧石而无举分。拱立舍旃。则咸亨四年也。以明未舍家曾署诸卫。故有将军之号矣。宜春太守秦琢奏谥号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04 【介绍】: 唐僧。潞州铜鞮人。俗姓姜。师事神秀。住蓝田化感寺二十余年,未尝出字外。后隶京城慈恩寺。玄宗开元十一年,从驾往东都,途经蒲、虢二州,刺史及官吏士女,皆赉幡花迎之,所在途路充塞。卒谥号大智禅师。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五 传宗科(三)
俗姓姜。潞州铜鞮人。出家从神秀禅师。得心法。始居蓝田之广化寺。凡二十年。徒京师慈恩寺。道望日以隆重。开元十一年。驾幸东都。诏扈从。所过官吏士女。具华幡迎导。充塞道路。蒲虢二州尤甚。盖秀公出自黄梅。而化行关洛。虽为帝后王公所敬。礼然其所在。殊未尝提唱宗旨。以开发徒众。故福亦如之。一日升堂演说。若太尉房琯兵部侍郎张均礼部侍郎韦陟。群公咸在。因曰。日吴吾与汝辈诀别矣。既退而张窃语房。某以早岁饵金丹。深忌临丧。今大师如此。某不敢留。遂去。人莫知者。福徐与房曰。吾与张游有年矣。而宿业之来。其不可免如此。苟能小忍。以终吾会。则犹庶几。且就执房手曰勉之。必为中兴名臣。后张果陷贼。而房有翼戴功。
宋高僧传·卷第九 习禅篇第三之二
释义福。
姓姜氏。
潞州铜鞮人也。
幼慕空门黍累世务。
初止蓝田化感寺处方丈之室。
凡二十馀年未尝出房宇之外。
后隶京师慈恩寺。
道望高峙倾动物心。
开元十一年从驾往东都经蒲虢二州。
刺史及官吏士女。
皆赍幡花迎之所在。
途路充塞。
拜礼纷纷瞻望无厌。
以二十年卒。
有制谥号曰大智禅师葬于伊阙之北。
送葬者数万人。
中书侍郎严挺之躬行丧服。
若弟子焉。
又撰碑文。
神秀禅门之杰。
虽有禅行得帝王重之无以加者。
而未尝聚徒开法也。
洎乎普寂始于都城。
传教二十馀载。
人皆仰之。
初福往东洛。
召其徒戒其终期。
兵部侍。
郎张均太尉房琯礼部侍郎韦陟常所信重。
是日皆预造焉。
福乃升堂为门人演说。
且曰。
吾没日昃当为此决别耳。
久之张谓房曰。
某夙岁饵金丹未尝临丧。
言讫张遂潜去。
福忽谓房曰。
与张公游有年矣。
张公将有非常之咎名节皆亏。
向来若终此法会足以免祸。
惜哉。
乃提房手曰。
必为中兴名臣。
其勉之。
言讫而终。
后张均陷贼庭也受其伪官。
而房翼戴两朝毕立大节。
皆终福之言矣。
又释行思。
姓刘氏。
庐陵人也。
濡润厥躬贞谅其性。
出尘之后纳戒已还。
破觚求圆斲雕为朴。
厥志天然也。
往韶阳见大鉴禅师
一言蔽断犹击蒙焉。
既了本心。
地祇迭告还复吉州阐化。
四方禅客繁拥其堂。
开元二十八年十二月十三日入灭于本生地。
敕。
谥大师号。
曰洪济。
塔曰归真。
其塔会昌中例从堙毁后法嗣者重崇树之。
神僧传·卷第七
僧义福者。上党人也。梵行精修相好端洁。搢绅士庶翕然归依。尝从驾往东都。所历郡县人皆倾向。檀施巨万皆委之而去。忽一旦召其学徒。告以将终。兵部侍郎张均。中书侍郎严挺之。刑部侍郎房琯。礼部侍郎韦涉。常所礼谒。是日亦同相造焉。义福乃升座为门徒演法。乃曰。吾殁于是日当以决别耳。久之张谓房曰。某宿岁饵金丹。尔来未尝临丧。言讫张遂潜去。义福谓房曰。某与张公游有年数矣张有非常之咎。名节皆亏。向来若终法会足以免难惜哉。乃携房之手曰。必为中兴名臣。公其勉之。言讫而终。及禄山之乱。张均陷贼庭授伪署。房琯翊赞两朝竟立大节真表。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66—714 【介绍】: 唐僧。
永嘉人,字明道。
俗姓戴。
住温州龙兴寺。
尝谒六祖慧能,问答相契,便欲辞去,慧能留住一宿,谓之一宿觉。
卒谥真觉大师。
有《永嘉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665或675—713 字明道,俗姓戴,温州永嘉(今浙江温州)人。
少出家,初学天台止观之说。
后至韶州谒禅宗六祖慧能,留宿一夜而悟禅法,时称一宿觉和尚。
后仍归温州,住龙兴寺。
卒谥无相大师。
宋高僧传》卷八、《祖堂集》卷三、《景德传灯录》卷五有传。
玄觉遗作10篇,由庆州刺史魏靖辑为《永嘉集》1卷,有《大正藏》本、《永嘉诗人祠堂丛刻》本等。
其中收《永嘉證道歌》,文字通俗,多用杂言,阐说禅宗学说,在唐宋两代流传甚广。
《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全唐文·卷九百十三
玄觉俗姓戴氏。永嘉人。先天元年卒。赐谥无相大师。著有永嘉集十卷。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五 传宗科(三)
字明道。姓戴氏。永嘉人也。其兄宣。有名教庠中并与其二侄出家。居龙兴寺。素业定。乃于所居之寺侧。立禅室以进脩。既而因左溪朗禅师激励。与东阳策禅师同谒曹溪六祖。初到𢹂瓶锡。绕祖三匝。祖云。夫沙门者。具三千威仪。八万细行。大德自行方来。生大我慢。觉曰。生死事大。无常迅速。祖曰。何不体取无生。了无速乎。觉曰。体即无生。了本无速。祖曰。如是如是。觉乃具威仪参礼。须臾即辞。祖曰。返太速乎。觉曰。本自非动。岂有速耶。祖曰。谁知非动。觉曰。仁者自生分别。祖曰。汝甚得无生之意。觉曰。无生岂有意耶。祖曰。无意谁当分别。觉曰。分别亦无意。祖叹曰。善哉善哉。少留一病。时谓一宿觉。自是学者辐辏。化被天下。先天二年十月十七日终。端坐如入定。寿四十九。以其年之十一月十三日。葬于西山之阳。弟子慧操慧持等慈玄寂等。嗣其化。括州刺史李邕撰文勒石。以纪行业。庆州刺史魏靖为集平生著述。以行世。后谥无相。塔号净光。
宋高僧传·卷第八 习禅篇第三之一
释玄觉。字明道。俗姓戴氏。汉末祖侃公第五燕公九代孙。讳烈。渡江乃为永嘉人也。总角出家龆年剃发。心源本净智印全文。测不可思解甚深义。我与无我恒常固知。空与不空具足皆见。既离四病亦服三衣。德水沐其身。所以清净。良药治其眼。所以光明。兄宣法师者。亦名僧也。并犹子二人并预缁伍觉本住龙兴寺。一门归信连影精勤定根确乎不移。疑树忽焉自坏都捐我相不污客尘睹其寺旁别有胜境。遂于岩下自构禅庵。沧海荡其胸。青山拱其背。蓬莱仙客岁月往还。华盖烟云晨昏交集。粤若功德成就佛宝郁兴。神钟震来妙屋化出。觉居其间也。丝不以衣耕不以食。岂伊庄子大布为裳。自有阿难甘露作饭。觉以独学孤陋三人有师。与东阳策禅师肩随游方询道。谒韶阳能禅师而得旨焉。或曰。觉振锡绕庵答对。语在别录。至若神秀门庭遐征问法。然终得心于曹溪耳。既决所疑能留一宿。号曰一宿觉。犹半遍清也。以先天二年十月十七日。于龙兴别院端坐入定。怡然不动僧侣悲号。以其年十一月十三日殡于西山之阳。春秋四十九。初觉未亡前禁足于西岩。望所住寺喟然叹曰。人物骈阗花舆蓊蔚。何用之为。其门人吴兴兴师新罗国宣师。数人同闻皆莫测之。寻而述之曰。昔有一禅师将诸弟子游赏之次。远望一山忽而唱曰。人物多矣。弟子亦不测。后匪久此师舍寿。殡所望地也。西山去寺里有馀程。送殡繁拥人物沸腾。其感动也若此。又未终前有舒雁千馀飞于寺西。侍人曰。此将何来。空中有声云。为师墓所故从海出也。弟子惠操惠特等慈玄寂。皆传师之法为时所推。后李北海邕为守括州。遂列觉行录为碑号神道焉。觉唱道著明修證悟入。庆州刺史魏靖都缉缀之号永嘉集是也。初觉与左溪朗公为道契。朗贻书招觉山栖。觉由是念朗之滞见于山。拘情于讲。回书激劝。其辞婉靡其理明白。俾其山世一如喧静互用。趣入之意暗诠于是。达者韪之。终敕谥号无相。塔曰净光焉。
共 22 首 第 1 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