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僧师复

相关人物:共 14 位
共 14 首 第 1 页 下一页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60—934 【介绍】: 唐末五代时僧。范阳房山人。俗姓马,号文智大师。遍览百家子史,尤长于近体律诗。年十九于五台山受戒。唐昭宗乾宁中进诗,赐紫袈裟。后唐明宗时住持洛京长寿寺。有《三山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860—934 俗姓马,范阳(今北京西南)人。12岁出家为僧,后至五台山受戒,又至太原习《法华经》。昭宗景福中,至河池讲因明,李洞赠其诗三篇。后住长安大庄严寺。乾宁三年(896)应制内殿,赐紫。后归幽州,依刘仁恭。后梁太祖乾化元年(911),避乱至定州,住开元寺。后唐明宗天成三年(928)迁住洛阳长寿寺净土院,赐号文智大师。《宋高僧传》卷七有传。可止长于近体诗,所作《赠樊川长老》,流传一时。有诗350首,编为《三山集》,已佚。《全唐诗》存诗9首。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 持志科
姓马氏。
范阳高丘人。
年十二。
悯忠寺法贞律师。
见之。
从其父母乞。
为弟子。
年十五。
以息慈。
往真定听学。
时大华严寺仁楚法师。
善因明论。
止执卷座下三遍。
即领悟。
众推许焉。
老宿维摩和尚。
问楚门人之秀拔者。
楚曰。
幽州沙弥其人也。
维摩遂质。
以胜军北量。
辞莫能屈。
因请就恒阳阐化。
缁素悦服。
年十九。
抵五台登具戒。
感文殊放光烛身。
已而归宁乡里。
旦日行道。
以报地恩。
年二十三。
游并部。
益进法华百法等义。
景福中。
以因明论。
于长安大庄严寺。
一唱数载。
乾宁三年。
贡诗。
昭宗皇帝诏赐紫衣。
仍应制内殿。
未几。
刘仁恭以止为本道所管。
上表乞放还。
然其父之与师皆物故。
而母独无姜。
止于是致母其所居房。
行诵青龙疏。
乞食以供晨夕。
如是三载。
无倦色。
时晋阳李氏。
遣兵出飞狐围燕。
城中谷贵。
持钵所得。
不足济。
忽巨蟒出其房。
矫首顾视。
如喜状。
同院居晓。
博物释子也。
谓止曰。
吾闻蛇目不瞬。
今瞬其龙乎。
止遽焚香祷之曰。
傥获檀越。
以营甘旨。
则神龙所加被多矣。
居数日。
燕帅之子。
制胜司徒者。
召以供养。
俄而燕破。
上避乱中山。
节度使王处直。
素钦渴其誉。
请安置开元寺。
月给禄有经。
天成三年。
师复中山。
招讨使王宴休。
以丞相冯道书。
迎止至洛。
为河南尹秦王从荣所留。
奏赐文智大师号。
住持长寿净土院。
应顺元年。
正月二十二日。
示微疾。
称念阿弥陀佛而逝。
寿七十五。
腊五十六。
茶毗。
塔遗骨于龙门山广化寺之东南隅。
止风神峭拔。
节操孤峻。
读书于所业外。
孔李典籍。
莫不该综。
制作尤长于律诗。
在长安睹逍遥园芜漫不治念曰岂姚秦独能为童寿翻译地乎。
卒奏重脩焉。
赐额草堂寺。
其在洛诵金刚经。
虽䢇极弗废。
平生游处。
多终南崆峒间。
有三山诗集。
盛行于世。
宋高僧传·卷第七 义解篇第二之四
释可止。姓马氏范阳大房山高丘人也。年甫十二迥有出俗之心。依悯忠寺法贞律师。年十五为息慈。辞师往真定习学经论。时大华严寺有仁楚法师讲因明论。止执卷服膺三遍。精义入神众推俊迈。有老宿维摩和尚者。释门之奇士也。问楚师曰。门人秀拔孰者为先。曰有幽州沙弥者。温故知新厉精弗懈。于是求见。遂质问胜军比量。随难应变辞不可屈。维摩曰。后生可畏。契经所谓虽小不可欺也。遂率力请止开讲恒阳。缁素无不钦羡焉。迨十九岁抵五台山求戒。于受前方便感文殊灵光烛身已而归宁父母及师。于寺敷演。二十三往并部。习法华经百法论。景福年中至河池。有请讲因明。后于长安大庄严寺化徒数载。乾宁三年进诗昭宗。赐紫袈裟。应制内殿。本道刘仁恭者。据有北门控扼蕃汉。闻止之名移书召归故乡。其父与师相次物故。母犹在堂。止持盂乞食以供甘旨。行诵青龙疏三载。文彻忽有巨蟒见于房。矫首顾视似有所告。时同院僧居晓博物释子也。且曰。蛇则目睛不瞬。今其动乎。得非龙也。止焚香祝之曰。贫道念青龙疏营斋养母。苟实龙神轸念。希值一檀越。居数日。燕师家子曰制胜司徒。召申供养。时庄宗遣兵出飞狐以围之。历乎年载百谷勇贵。止顿释忧惧。未几燕陷。刘氏父子俘归晋阳。止避乱中山。节度使王处直素钦名誉。请于开元寺安置。逐月供俸。止著顿渐教义钞一卷见行于代。天成三年戊子王师问罪定州陷焉。招讨使王晏休得瀛王冯道书令寻止。既见以车马送至洛京。河南尹秦王从荣优礼待之。奏署大师号文智焉。于长寿净土院住持。应顺元年甲午正月二十二日忽微疾作。召弟子助吾往生念弥陀佛。奄然而化。俗年七十五。僧腊五十六。闰正月二日茶毗收遗骨。至清泰二年四月八日建塔于龙门山广化寺之东南隅。止风神峭拔戒节孤高。百家子史经目无遗该博之外尤所长者近体声律诗也。有赠樊川长老诗。流传人口。在定州日中山与太原互相疑贰诸侯兼并。王令方欲继好息民。因命僧斋于庆云寺。会有献白鹊者。王曰。燕人诗客试为咏题。止即席而成。后句云。不知谁会喃喃语。必向王前报太平。王欣然。诗人李洞者。风骨僻异。慕贾阆仙之模式。景福中在河池相遇。赠止三篇。时宰相孙公渥赵公凤马公裔孙窦学士梦徵符侍郎蒙李侍郎详。皆唱予和汝。埙篪韵谐。止顷在长安。讲罢游终南山逍遥园。是姚秦什法师译经之地。年代寖深鞠为茂草。且曰。吾为释子忍不兴乎。奏昭宗乞重修。帝允仍旧赐草堂寺额。后请樊川净休禅伯。聚徒谈玄矣。及在洛也讲外长诵金刚经不知纪极。昔多居终南山崆峒山。故有三山集诗三百五十篇。盛行于时。弟子修文修智修行微见师之道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00—957 【介绍】: 五代时彭城人,字守惠。
略通儒术,好兵书。
仕南唐。
为黄、袁二州刺史,所至称治。
李璟时为武昌军节度使,后改清淮军节度使,镇寿州。
周师渡淮,攻寿州,累月不能下。
明年周师复至淮上,李璟兵大败,奉表称臣。
仁赡独坚守,其子崇谏谋出降,立斩之。
旋病甚,其副使孙羽以城降,仁赡于是日卒。
全唐文·卷八百七十六
仁赡字守惠。彭城人。仕南唐。累官武昌节度使。徙清淮军节度使。镇寿州。周师入淮。仁赡坚守不下。会病甚。其副使孙羽以城降。世宗命舁至帐前。赐以玉带御马。拜检校太尉兼中书令天平军节度使。是日卒。年五十八。追封彭城郡王。

人物简介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全唐诗》收《哭陈子昂》诗2句,不录事迹。按郭廷谓(919-972),字信臣,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初仕南唐。周世宗攻淮南时,兵败而降。入宋,知亳州,改泽州防御使。两川平后,代冯瓒知梓州。事迹详《宋史》卷二七一本传。《哭陈子昂》诗,为其于宋太祖开宝元年(968)知梓州时作,详《陈伯玉集》附录其重刻赵儋《陈公纪德之碑》末附记。《全唐诗》误收作唐人诗。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19—972 【介绍】: 宋徐州彭城人,字信臣。
幼好学,工书,善骑射。
仕南唐为庄宅使、濠州监军,败周师于涡口,以功授武殿使。
复大破周师于定远。
为滁州刺史。
师复至,援兵不至,廷谓南望大恸而降。
拜亳州防御使。
入宋,从征上党,再知亳州,官至静江军节度观察留后,有惠政。
全宋诗
郭廷谓(九一九~九七二),字信臣,徐州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初仕南唐,又仕后周。入宋,知亳州。太祖乾德二年(九六四),改绛州防禦使。两川平,代冯瓒知梓州。开宝五年卒,年五十四。《宋史》卷二七一有传。
释琳 朝代: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琳公。
曲江都渚人。
姓邓氏。
少学儒。
能谈王伯大略。
已而学佛。
诵经得度。
以诗自雄。
往来江淮间。
博览广记。
推为文章僧。
徐而知非。
一扫前习。
参宝师于洞山。
一见已心大器之。
久之。
遂付心印。
因南还。
结庵于旧山之白莲。
学者闻其名。
自远至者无算。
州以众状请出世。
师遁大洞中累月。
众求不已。
得之黾勉从赴。
自是缙绅缁素。
途经江浒。
无不舣舟造室。
师高论自嘉。
致人人有得而返。
四方衲子。
奔走于路。
一言之下达心要。
为人师者数十人。
晚年避喧退居西堂。
诸方因称西堂琳公。
宝林山为六祖道场。
诏择名德。
锡殊名命服以居之。
漕台以为举。
固辞不行。
乃即庵自甓寿藏曰。
吾归骨于此矣。
地旧为月华山招提朗弘法处也。
朗殁众散。
寺亦随废。
师复大兴。
佥谓后身。
余襄公靖铭其藏曰。
湛然性相本无为。
涉于形器有持隳。
他年幻质此于归。
尝言无佛良遣有知。

人物简介

全宋文·卷四○三
仁岳(九九二——一○六四),又称寂静,自号潜夫,俗姓姜氏,湖州乌程(今浙江吴兴)人。从释知礼、遵式学天台义。后对知礼所创山家派义有异议,遂著《十谏书》、《雪谤书》等与知礼往复辩难,自成一系,被称为后山外派或杂传派。住石壁、灵芝等寺,徙永嘉净社。年老还乡,胡宿为请赐号净觉法师。晚年持律甚严,创隐沦堂休室以为燕居。治平元年卒,年七十三。所著尚有《楞严经熏闻记》、《十不二门文心解》、《金刚錍科》等多种,并存;又有《楞严经集解》,佚。见《释门正统》卷五,《补续高僧传》卷二,《吴兴掌故集》卷四。
补续高僧传·义解篇
仁岳。
霅川姜氏子。
自号潜夫。
闻法智南湖之化。
往依为学。
至水月桥。
掷笠水中曰。
吾所学不成。
不复过此桥。
法智器之。
居以东厦。
白昼焚膏。
专事细绎。
乡书至悉投帐阁。
未尝启视。
因出境分卫。
乘舟水行。
偃卧舒足。
豁然自得。
若拓虚空。
樯为之折。
每请益函丈。
撷大屧关大钥。
众望风畏之。
尝与十同志。
修请观音三昧。
因疾有间。
宴坐静室。
恍如梦觉。
自谓向之所学皆非。
乃述三身寿量解。
以难妙宗。
道既不合。
遂还浙阳灵山。
慈云摄以法裔。
四明。
乃加十三料简。
以斥之。
师复上十谏雪谤。
往复不已。
会昭庆有请。
慈云为诗以送之。
学徒从往者半。
云弗之止。
既迁石壁。
复徙灵芝。
时法智已归寂。
师临众自诧曰。
只因难杀四明师。
谁向灵芝敢开口。
有仁行人自永嘉。
请居净社。
一住十年。
大弘法化。
以年老还乡。
霅守请主祥符。
观察使刘崇广。
为奏命服。
枢密使胡宿。
为请净觉之号。
晚年专修净业。
然三指供佛。
持律至严。
不以事易节。
创隐沦堂休室。
以为燕居。
治平元年春。
谓门人曰。
我翌日午刻当行。
至其时。
说偈。
安坐而化。
塔全身于何山之西。
师著述甚富。
尤精于楞严。
故注笔甚勤。
有会解十卷。
熏闻记五卷。
文句三卷。
又为说题并忏仪等书。
世师家者。
可久灵炤别具。
新续高僧传·义解篇第二之一
释仁岳,字潜夫,姓姜氏,霅川人。闻法智至南湖,往依为学。法智器之,撰《问疑书》及《止疑》、《抉膜》、《指滥》、《十难》,以折他师,而辅四明甚力,后因疾宴坐静室,恍若梦觉,自谓向者皆非究竟,更述《三身寿量解》以难《妙宗》。《妙宗》者,四明所著也。自此道不合,还浙阳灵山,慈云摄为法裔。四明乃加《十三简》以斥之,仁复上《十谏》雪 ,往还不已。会西湖昭庆移启相请,慈云为诗送之。学徒从往者半,云弗之禁。既而迁石壁,徙灵芝,居永嘉净社十年,大弘化法。霅守请主祥符,观察刘从广请赐紫迦梨,枢密胡宿上其事行,赐号“净觉禅师”。晚岁专脩净业,热三指于佛前,持律至严,不以事易节。治平元年三月二十四日,谓门人曰:“明日日午,吾当行矣。”明日留偈安坐,入寂于隐沦堂休室,塔于何山之西隅。仁岳著述极富,于《棱严》尤加意,撰《集解》十卷,《说题》一卷,《熏闻记》五卷,胡宿为之序,其略曰:“室中千镫,多光互入。堂下六乐,正声相宣。鼓吹妙经,藻火圆教。法施岂有尽哉!”其推许亦未为过。葬后二百馀年,何山更为禅居净觉,塔地已夷为蔬圃。仁乃见梦于僧曰:“塔处灌溉非便,乞迁之。”及开龛,色身不坏,舍利盈掬,乃具礼易葬他所。此与东山神照迁塔事相类,皆能示兆于数百年之后,异哉。

人物简介

禅林僧宝传·卷第二十二
禅师生徐氏。名文悦。南昌人也。七岁剃发于龙兴寺。短小粹美。有精识。年十九杖策遍游江淮。常默坐下板。念耆宿之语。疑之曰。吾闻临济。在黄檗三年。黄檗不识也。陈尊宿者教之。令问佛法大意。三问而三被打。未闻谆谆授之也。至大愚而悟。则为江西宗。耆宿教我。意非徒然。我所欲闻者异耳。斯时荆州金銮有善。筠州大愚有芝。悦默欲先往造芝。或不契则诣荆州。至大愚见屋老僧残。荒凉如传舍。芝自提笠。日走市井。暮归闭关高枕。悦无留意。欲装包发去。将发而雨。雨止而芝升座。曰。大家相聚吃茎齑。若唤作一茎齑。入地狱如箭射。下座无他语。悦大骇。夜造丈室。芝曰。来何所求。曰求佛心法。芝曰。法轮未转。食轮先转。后生趁有色力。何不为众乞饭去。我忍饥不暇。暇为汝说法乎。悦不敢违。即请行。及还自冯川。芝移住西山翠嵓。悦又往从之。夜诣丈室。芝曰。又欲求佛心法乎。汝不念乍住。屋壁疏漏。又寒雪。我日夜望汝。来为众营炭。我忍寒不能。能为汝说法乎。悦又不敢违。入城营炭。还时维那缺。悦夜造丈室。芝曰。佛法不怕烂却。堂司一职。今以烦汝。悦不得语而出。明日鸣揵椎坚请。悦有难色。拜起欲弃去。业已勤劳。久因中止。然恨芝不去心。地坐后架。架下束破桶盆。自架而堕。忽开悟。顿见芝从前用处。走搭伽梨。上𥨊堂。芝迎笑曰。维那且喜大事了毕。悦再拜汗下。不及吐一词而去。服勤八年。而芝没。东游三吴。所至丛林改观。雪窦显禅师尤敬畏之。每集众茶。横设特榻。示礼异之。闻南禅师住同安。自三衢入鄱阳。来归谒古塔主。遂首众僧于芝山。南禅师遣使迎之。又首众僧于同安。久之南昌移文。请住翠嵓。方至首座出迓问曰。德山宗乘即不问。如何是临济大用。悦厉语曰。汝甚处去来。首座拟对。悦掌之。又拟申语。悦喝曰。领众归去。于是一众畏仰。示众曰。昔年曾到。今日复来。非惟人事重荣。抑亦林泉增气。且道如何是不伤物义一句。良久曰。天高东南。地倾西北。问僧曰。汾州言。识得拄杖子。行脚事毕。举杖曰。此是拄杖子。阿那个是行脚事。僧无对。悦荷之曰。直入千峰万峰去。又问僧。盘山言。似地擎山。不知山之孤峻。如石含玉。不知玉之无瑕。如何。僧无对。悦曰。似地擎山。如石含玉。从何得此消息耶。住山俭约。躬自力田。田夫夜穴塍窃水。悦遣两力。逻得之。田夫窘推甲堕水。视之已死。乙走白县。吏来验则甲盖诈也。抵狱坐。使之当著缝掖。龙兴一老僧。以医出入府中。夜闻往。恳白府坐曰。如悦者佛法龙象也。岂宜使出丛林耶。府坐曰。法如是。奈何以度牒付之。悦得以夜驰。依吉州禾山。山中有忌之者。将不利于悦。悦又造南岳。依承天勤禅师。十年不出户。道遂大显著。学者归心焉。乃出住法轮。给舂监刈。皆自董之。见挟幞负包而至者。则容喜之。见荷担者。颦頞曰。未也。更三十年跨马行脚也。悦与潭州兴化铣禅师友善。铣住持久。老于迎送。悦屡劝其。弃之归林下。铣不果。一日送客。堕马损臂。以书诉于悦。悦以偈答之曰。大悲菩萨有千手。大丈夫儿谁不有。兴化和尚折一枝。只得九百九十九。铣笑曰。负负无可言。俄迁住云峰。嘉祐七年七月八日。升座辞众。说偈曰。住世六十六年。为僧五十九夏。禅流若问旨皈。鼻孔大头向下。遂泊然而化。阇维得五色舍利。塔于禹溪之北。 赞曰。黄檗大用如涂毒鼓。尝挝之而死临济。置之二百年。矣芝公又一挝之而死云峰。余读其语句。如青山白云。开遮自在。碧潭明月。捞漉方知。至其发积翠以见慈明。发晦堂以见积翠。至公法道。则有大愚陈睦州之韵。呜呼丛林方叹。其不肯低手。故嗣之者无间。是何足以知悦哉。
高僧摘要·道高僧摘要卷一
初造大愚。
闻示众曰。
大家相聚吃茎齑。
若唤作一茎齑。
入地狱如箭射。
师大骇。
夜造方丈。
愚问来何所求。
师曰求心法。
愚曰法轮未转。
食轮先转。
何不为众乞食。
师不敢违。
未几愚移翠岩。
师复过求指。
愚曰佛法未到烂却。
雪寒宜为众乞炭。
师亦奉命。
事竟复造方丈。
愚曰堂司缺人。
今以烦汝。
师受之不乐。
恨愚不去心。
坐后架桶箍忽散。
自架堕落。
师忽然开悟。
愚迎笑曰。
维那且喜。
大事了毕。
师再拜。
不吐一词而去。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25—1102 【介绍】: 宋僧。陕府阌乡郑氏子,字云庵。年二十五入道,通内外学,初谒黄龙南不契,去依香城顺,始悟黄龙用处,乃还依住。南寂,首众仰山。高安守钱戈请住洞山,后迁隆兴宝峰。神宗元丰中赐号真净大仙。有《云庵语录》。
全宋诗
释克文(一○二五~一一○二),字云庵,俗姓郑,阌乡(今河南灵宝西北)人。为南岳下十三世,黄龙南禅师法嗣。年二十五受戒,神宗元丰中赐号真净大师。历住洞山、圣寿、定林、泐潭,退居云庵。徽宗崇宁元年卒,年七十八。事见《石门文字禅》卷三○《云庵真净和尚行状》,《禅林僧宝传》卷二三有传。今录诗七首。
全宋文·卷一五二六
克文(一○二五——一一○二),字云庵,俗姓郑,陕府阌乡(今河南灵宝)人,黄龙南禅师嫡嗣,临济宗第九世。年二十六受戒,游京洛,历参大师,一时名公礼之。历住筠州圣寿寺、洞山普和禅院、钟山定林庵。元丰末赐号真净大师。后退居投老庵、净名庵。崇宁元年十月卒,年七十八。其徒辑有《云庵真净禅师语录》六卷(存)。事迹见释惠洪《云庵真净和尚行状》(《石门文字禅》卷三○)。
禅林僧宝传·卷第二十三
真净和尚。
出于陕府阌乡郑氏。
郑族世多名卿。
师生而杰异。
幼孤。
事后母至孝。
失爱于母。
数困辱之。
父老悲之。
使游学四方。
至复州北塔。
闻耆宿广公说法。
感泣裂缝掖。
而师事之。
故北塔以克文名之。
年二十五。
试所习。
剃发受具足戒。
学经论无不臻妙。
夺京洛讲席。
自为主客。
而发奥义者数矣。
经行龙门殿庑间。
见塑比丘像。
冥目如在定。
师幡然自失。
谓其伴曰。
我所负者。
如吴道子𦘕人物。
虽尽妙。
然非活者。
于是弃去曰。
吾将南游观道焉。
所至辩论倾其坐。
人指目以为饱参。
治平二年夏。
坐于大沩。
夜闻僧诵云门语。
曰。
佛法如水中月。
是否。
曰。
清波无透路。
豁然大悟。
时南禅师在积翠。
师造焉。
南公问。
从什么处来。
对曰。
沩山。
南曰。
恰值老僧不在。
进曰。
未审向什么处去。
南曰。
天台普请。
南岳云游。
曰。
若然者。
学人亦得自在去也。
南公曰。
脚下鞋是何处得来。
曰。
庐山七百钱唱得。
南公曰。
何曾自在。
师指曰。
何曾不自在耶。
南公骇异之。
于时洪英首座。
机锋不可触。
与师齐名。
英邵武人。
众中号英邵武。
文关西。
久之辞去。
寓止翠岩顺禅师。
顺曰。
子种性迈往。
而契悟广大。
临济欲仆。
子力能支之。
厚自爱。
南公住黄龙。
师复往焉。
南公曰。
适令侍者捲帘。
问。
渠捲起帘时如何。
曰。
照见天下。
放下帘时如何。
曰。
水泄不通。
不卷不放时如何。
侍者无语。
汝作么生。
师曰。
和尚替侍者。
下涅槃堂始得。
南公厉曰。
关西人果无头脑。
乃顾旁僧。
师指之曰。
只这僧也未梦见。
南公大笑。
自是门下号伟异博大者。
见之詟缩。
南公入灭。
南游衡岳。
还首众僧于仰山。
熙宁五年。
至高安。
太守钱公弋。
先候之。
师复谒。
有獒逸出屏间。
师方趋逆之。
少避乃进。
钱公嘲曰。
禅者固能教诲蛇虎。
乃畏狗乎。
师曰。
易伏隈嵓虎。
难降护宅龙。
钱公叹曰。
人不可虚有名。
住洞山圣寿两刹。
十有二年。
谢事东游三吴。
至金陵。
时舒王食官使禄。
居定林。
闻师至。
倒屣出迎。
王问。
诸经皆首标时处。
圆觉经独不然。
何也。
师曰。
顿乘所演。
直示众生。
日用现前。
不属今古。
只今老僧与相公。
同入大光明藏。
游戏三昧。
互为宾主。
非干时处。
又问。
经曰。
一切众生皆證圆觉。
而圭峰以證为具。
谓译者之讹。
如何。
对曰。
圆觉如可改。
维摩亦可改也。
维摩岂不曰。
亦不灭受。
而取證。
夫不灭受蕴。
而取證者。
与皆證圆觉之意同。
盖众生现行无明。
即是如来根本大智。
圭峰之言非是。
舒王大悦。
称赏者累日。
施其第为寺。
以延师为开山第一祖。
舒王以师道行。
闻 神考。
诏赐号真净。
未几厌烦阓。
还高安。
庵于九峰之下。
名曰投老。
学者自远而至。
六年而移住归宗。
又二年。
张丞相时由左司。
谪金陵酒官。
起帅南昌。
过庐山。
见师康强。
尽礼力致之。
以居泐潭。
俄退居云庵。
以崇宁元年十月旦日示疾。
十五日疾愈。
料理平生玩好道具。
件件疏之。
散诸门弟子。
十六日中夜。
沐浴更衣跏趺。
众请说法。
师笑曰。
今年七十八。
四大相离别。
火风既分散。
临行休更说。
遗诫皆宗门大事。
不及其私。
言卒而寂。
又七日阇维。
五色成𦦨。
白光上腾。
烟所及。
皆成舍利。
道俗千馀人。
皆得之。
分建塔于泐潭。
宝莲峰之下。
洞山留云洞之北。
赞曰。
云庵以天纵之姿。
不由师训。
自然得道。
特定宗旨于黄龙而已。
其沮坏义学。
剖发幽翳。
以乐说之辨。
洗光佛日。
使舒王敬诚心服。
至献名于 天子。
施第为宝坊。
道显著矣。
然犹掉头不顾。
甘自放于万壑千岩之间。
究观施设。
其心不肯。
后𤅬山曹溪。
盖一代宗师之典型。
后来衲子模楷也。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善清(一○五七~一一四二),号草堂,俗姓何,南雄州保昌县(今广东南雄)人。神宗元丰四年(一○八一)剃度。徽宗政和五年(一一一五)住黄龙,后居曹疏二山,移住隆兴府泐潭草堂寺。为南岳下十三世,黄龙祖心禅师法嗣。高宗绍兴十二年卒,年八十六。《嘉泰普灯录》卷六、《五灯会元》卷一七有传。今录诗十首。
全粤诗·卷二四
释善清(一○五七 — 一一四二),号草堂,俗姓何。南雄保昌(今南雄)人。宋神宗元丰四年(一○八一)剃度,初谒大沩哲禅师,无所得。宋徽宗政和五年(一一一五)谒黄龙,豁然契悟。依止七年,乃辞。遍访丛林,后出世黄龙,终于隆兴府泐潭草堂寺,为南岳下十三世,黄龙祖心禅师法嗣。宋高宗绍兴十二年卒,年八十六。宋释正受《嘉泰普灯录》卷六、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卷一七有传。诗十首。
全宋文·卷二七八○
善清(一○五七——一一四二),一名怀清,号草堂,南雄州保昌(今广东南雄)人,俗姓何。年三十始出游方,参黄龙祖心禅师得法。闻见淹博,机辩绝伦。辅弼祖心二十馀年,政和中遂嗣其席。后迁泐潭山,学侣云集,推诸山之冠。绍兴十二年卒,寿八十六。见《嘉泰普灯录》卷六。
僧宝正续传·卷第五
禅师讳善清。
生何氏。
南雄保昌人也。
依香林寺法恩。
试所习。
得度具戒。
年三十。
始游方。
依黄龙晦堂禅师。
久之有悟献颂。
晦堂曰。
得道易。
守道难。
守道犹在己。
说法为人难。
吾宗一句中具三玄。
一玄中具三要。
有玄有要。
向后自看。
师复立成一颂。
有刹刹尘尘。
奉此身之句。
晦堂可之。
去游江浙。
遍叩宗匠。
退归庐山。
见真净禅师问。
甚处来。
曰。
下江。
净曰。
将得什么来。
曰。
和尚要什么。
净曰。
一切要。
师提起坐具。
净曰。
闲家具。
曰。
莫要急切底么。
净曰。
试拈出看。
师摵一坐具。
净骇异之。
会死心出世。
灵源走书。
招之俾辅佐。
死心师奇。
厖福艾刚。
严有识度。
凡死心由翠岩。
再住云岩。
迁黄龙。
师皆在焉。
率居第一座。
分席接衲。
与死心周旋。
垂二十年。
闻见淹博。
机辩绝伦。
政和五年。
死心去世。
大师张司成请师继席。
开法唱晦堂之道。
时黄龙号称法窟多奇杰之士。
师上堂曰。
昨日林间为野客。
今朝堂上住持人。
放开捏聚全由我。
万像之中独露身。
越明年谢院事。
结茅寺侧。
自号草堂。
久之再住。
上堂曰。
掩息茅堂过六冬。
心忘境寂万缘空。
不知幻业从何起。
依旧令教振祖风。
建炎末。
避地临川。
太守蒋宣卿请居曹山。
迁疏山。
绍兴五年。
以院事𢌿得法弟子了如禅师。
乃遂闲居。
然接物无勌。
学者奔趋。
之唯恐后。
道价遂为天下第一。
南昌帅张参政闻风而悦。
患不能致。
会枢密徐山过洪。
相与虚泐潭以起。
师时年八十有三。
辞避甚力。
而敦请之。
礼有加。
不获已而赴。
大师就请说法于州之东山。
倾城拥观。
叹未曾有。
及居泐潭。
学者不约而自治。
不化而自行。
未期年而厖鸿绝特之士。
至自远方者五千指。
军兴之后。
丛林未有若此之盛。
十二年正月晦日。
出衣盂唱之。
付以后事。
明日端坐而化。
住世八十有六。
坐六十夏。
烬馀目睛不坏。
灵骨舍利。
塔于黄龙。
每对重客。
或语以世故。
则张目直视。
久乃厉声曰。
老僧耳重。
及受参入室。
应机酬酢。
电击星驰。
虽初机学者。
且莫咨扣。
未始有厌色。
犹日诵般若心经一藏。
其弘道力法。
老而益勤如此。

人物简介

全宋诗
朱师服(一作复),海州(今江苏连云港)人。哲宗绍圣中为中书舍人(《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六七)。元符二年(一○九九)知广州(清乾隆《广东通志》卷二六)。入元祐党籍,贬海州团练副使。
全宋文·卷二七○五
朱师服(一作师复),海州(治今江苏东海)人。
绍圣初为中书舍人。
累迁宝文阁待制、礼部侍郎。
元符中知广州,移知袁州。
崇宁元年以与苏轼交入党籍,责授建安军节度副使、兴国军安置,后又责授海州团练副使,卒。
见《宋会要辑稿》职官七六之六六,《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六七、九○,《能改斋漫录》卷一二。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士圭(一○八三~一一四六),号竹庵,俗姓史,成都(今属四川)人。十三岁求为僧,初依成都大慈寺宗雅,后南游谒诸尊宿,师龙门佛眼清远。徽宗政和末,出世和州天宁寺。高宗绍兴间奉诏开山雁荡能仁。十五年(一一四五),住温州龙翔寺。十六年卒,年六十四。为南岳下十五世,龙门佛眼清远禅师法嗣。《嘉泰普灯录》卷一六、《五灯会元》卷二○有传。 释士圭诗,据《续古尊宿语要》、《嘉泰普灯录》等书所录,编为一卷。
全宋文·卷三七七三
士圭(一○八三——一一四六),字竹庵,号老禅,俗姓史,成都(今四川成都)人。初依大慈宗雅出家,再师龙门佛眼远。宣和中住和州天宁,靖康初移庐山东林。绍兴中,与宗杲居云门,撰《颂古》百馀则。已而入闽主鼓山,更迁雁荡能仁,为第一代。十六年七月卒,寿六十四。有语录传世。见《嘉泰普灯录》卷一六。
大明高僧传·卷第五 习禅篇第三之一
释士圭号竹庵。成都史氏子也。初依大慈宗雅和尚出家。心醉楞严。后南游谒诸尊宿。始参龙门远禅师。以平时所得白远。远曰。汝解心已极。但欠著力开眼耳。一日侍立。次问曰。绝对待时如何。远曰。如汝僧堂中白椎相似。圭罔措。至晚远抵堂司。圭复理前问。远曰。闲言语。圭于言下大悟。正和末住和州天宁。绍兴奉诏开山雁宕能仁。时真歇了公居江心。恐圭缘未熟迎至方丈。大展九拜以诱温人。由是人皆翕然归敬。上堂明明无悟。有法即迷。诸人向这里立不得住不得。若立则危若住则瞎。直须意不停玄句不停意用不停机。此三者既明。一切处不须管带自然现前。不须照顾自然明白。虽然如是。更须知有向上事。竖拂子曰。久雨不晴咄。绍兴丙寅七月十八日召宗范长老付后事。次日沐浴声钟集众就座泊然而逝。荼毗凡送者均得舍利。塔于鼓山。
僧宝正续传·卷第六
师名士圭。
城都史氏子。
世业儒。
师幼而明敏。
年十三。
依大慈寺宗雅首座。
落发具授。
大慈号四川学海。
师执经讲筵。
志在楞严。
阅五祀。
伯父持一居士勉之南询。
即出关。
谒玉泉勤云盖智百丈肃灵源清。
所至参承。
皆蒙咨揖。
晚依百丈归正首座。
正博贯内外典籍。
一日正语以龙门佛眼道德。
师闻而悦之。
即自百丈历东吴。
观光保社。
寻抵龙门。
以咨参。
所得扣之。
佛眼曰。
汝解心已极。
只欠著力开眼耳。
令主堂司。
一日问曰。
绝对待时如何。
佛眼曰。
如汝僧堂中白槌相似。
师罔措。
至晚。
复举前问。
佛眼曰。
闲言语。
师于言下。
顿释疑情。
曰。
东山铁酸饀。
今而后。
不复疑也。
自是师资缘契。
决择日臻玄奥。
政和末。
佛眼被旨。
迁褒禅山。
师佐其行。
和守钱公请开法天宁。
唱佛眼之道。
佛眼谢褒禅。
钱复请于朝。
以师继其席。
阅七稔。
九江守赵公移师东林。
未几胡马南渡。
退居分宁之西峰。
结茅于寺旁竹间。
号竹庵。
有偈曰。
种竹百馀个。
结茅三两间。
才通溪上路。
不碍屋头山。
黄叶水去住。
白云风往还。
平生只如此。
道者少机关。
及圜悟禅师归蜀。
送别次。
圜悟剧称杲妙喜。
师恨未之识。
俄避地造仰山。
适妙喜亦至。
遂相与定临济宗旨。
偕还南康之云门庵。
妙喜曰。
昔白云端师公谢事圆通约保宁勇禅师夏居白莲峰。
作颂古一百一十篇。
有提尽古人未到处。
从头一一加针锥之语。
吾二人同夏于此。
虽效颦无愧也。
遂取古人公案一百一十则。
各为之颂。
发明蕴奥。
不开知见户牖。
不涉言语蹊径。
其颂女子出定话曰。
不假文殊神通。
不用罔明弹指。
尔时灵山会中。
女子从定而起。
临济见僧入门。
便喝颂曰。
一喝喝上四禅天。
临济元来不会禅。
尽道朝阳生户外。
不知夜月落阶前。
德山见僧入门。
便棒颂曰。
棒下真鍮不博金。
德山彻底老婆心。
后人只看波涛涌。
不见龙王宫殿深。
芭蕉拄杖子话颂曰。
绵州附子汉州姜。
最好沉梨出麝香。
鲁子师僧才一嗅。
鼻头裂破眼睛黄。
若此类皆奇作也。
已而入闽。
闽帅参政张公宋以圣泉处师。
稍迁乾元。
俄给事张公致远移师鼓山。
授道元馀。
创新栋宇。
尝示众曰。
巧说说不到。
心思思不及。
命断眼豁开。
半钱也不直。
又曰。
不拥其前。
不遮其后。
上下四维。
七通八透。
正当恁么时如何。
八十翁翁行不得。
又曰。
目击道存。
已涉文彩。
执鞭回首。
未免途程。
直向混沌未分时明白。
父母未生时现成。
翛然不落阴界。
自由自在。
当恁么时如何。
踏著关棙子。
处处得逢渠。
又曰。
正当明时如王宝剑。
卓拄杖下座。
又曰。
玄路绝如解开。
口说话。
圣量尽。
方得不受人瞒。
玄路不绝。
只是说道理。
圣量不尽。
依前落路岐。
丞相张公德远出师七闽。
一日谓僚属曰。
越山当福城三山之中。
院独废绝。
非老禅不能办。
即以属师。
不数月。
殿阁崇成。
他日丞相游鼓山。
目其成绩。
遂迎师复归鼓山。
是时闽中法道最盛。
盖自师与真歇净照数公振发。
绍兴甲子。
有旨移雁山能仁。
为第一代。
乙丑蒙恩。
住龙翔新寺。
丙寅秋七月十八日。
得旨谢院事。
明日汤浴更衣。
声钟集众。
师步至众集处。
方趺座。
泊然而逝。
寿六十有四。
腊五十有一。
火馀舌如红莲色。
并二牙不烬。
舍利不胜数。
门人奉遗命归之鼓山寿塔。
师风姿奇厖。
朗润。
声如钟。
学兼内外。
谈论衮衮。
操持宗柄断断。
然久益严严与贤士大夫游。
几半天下。
皆一时宗奉祖道外护佛乘者。
晚居鼓山。
自号老禅。
书揩逌媚。
尺牍所传。
人以为宝。
其所为。
禅家四六。
及五字句。
皆精绝。
自成一体。
世多传诵。
有语录。
行于世。
赞曰。
大慧禅师尝题师𦘕像曰。
赞叹竹庵。
也是妙喜骂詈竹庵。
也是妙喜。
赞之骂之。
各有所以。
赞之者。
为渠具衲僧正眼。
骂之者。
为渠浸在醋瓮里。
或曰。
如竹庵之为宗师也。
不可赞。
不可骂。
精金美玉。
自有定价。
赞之骂之。
徒增话𣠽。
妙喜闻之。
笑而不答。
但拊掌叩齿三下。
从渠钻龟打瓦。
世以为确论。
予谓。
近代宗师涉世交公卿大夫。
言行相副。
全节自高。
宏法有体。
由灵源佛鉴而后。
竹庵其贤哉。
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卷一
禅师名士圭。号竹庵。蜀郡成都史氏子。乃龙门佛眼远公之高弟也。说法于江南浙闽诸大名坊。圭有密行。喜推奖人士。一与圭接者。皆成美名。圭初依止于大慈沙门宗雅。研究楞严。而雅亦僧杰也。默察圭器度宏大。意欲圭南询。乃盛赞真歇之为人。盖歇未出蜀时。亦习讲于成都大慈。圭味其指。弃讲谒诸名宿。虽经赏识。未豁所蕴。晚登龙门。拟以平时所得举似佛眼。佛眼知圭。命典堂司。不得辞。圭以未伸所解为闷。几入方丈。多遇高庵正堂辈在焉。高庵正堂时称明眼。圭惭乘间问曰。绝对待时如何。佛眼哂曰。如你僧堂中白椎相似。圭不领。至晚理前问。佛眼唾曰。閒言语。圭背汗淋踵。弗吐一词而出。因叹曰。穷诸玄辨。若一毫置于太虚。竭世枢机。似一滴投于巨壑。吾蜀周金刚不谬矣。政和间。开法天宁。浩归湖海。冯济川尝以圭之玄要颂举似妙喜。妙喜称之。及济川除给事。圭同日受诏。住雁山能仁。时称佛眼门下表里二檀树焉。真歇居江心寺。有大名闻。圭将至。恐东瓯未廓所见。乃过江迎圭。大展九拜。以诱瓯人。圭未视篆。有嫉者深夜纵火。能仁燬尽。圭就故址结茅。乃示众曰。爱閒不打禾山鼓。投老来看雁宕山。杰阁岳楼浑不见。溪边茅屋两三间。还有共相出手者么。喝一喝。未几能仁复成。初寺燬。随圭之众。多背去者。寺成复归。或曰。彼彼以成败事师。非义侣也。请勿收录。圭曰。不然。境风所飘。力未充也。若弃之。岂慈摄之义哉。真歇移径山。圭补江心。江心有僧。久居閒房。不预参列。值圭升座。搀众出问曰。如何是祖师西来意。圭曰。东家点灯。西家暗坐。未审意旨如何。圭曰。马便搭鞍。驴便推磨。僧礼拜。圭曰。灵俐衲僧只消一个。圭乃曰。马搭鞍驴推磨。灵俐衲僧只消一个。纵使东家明点灯。未必西家暗中坐。西来祖意问如何。多口阿师自招祸。其僧脱然。终其身。不露姓字。圭后住闽之乾元。有慧温入室。圭曰。情生智隔。想变体殊。不用停囚长智。速道将来。温有省。大笑起曰。拶出通身是口。何妨骂雨呵风。昨夜前村猛虎。咬杀南山大虫。圭诺之。又移居鼓山。进院至三门。德升把住问曰。国师不誇石门句。请师速道。圭震声喝之。升亦领旨。圭既年老。罢上堂。惟临轩随机。不计旦暮而已。以绍兴丙寅七月晨起。沐浴升座。命声鼓集众。众方集。圭顾视左右。就法座。泊然坐化。茶毗舍利无数。送者均得之。塔于鼓山。 赞曰。竹庵以魁梧奇伟之姿。初剃染。即受知于宗雅。游方复际遇于龙门。及行道。又逢真歇而襄之。辄与高庵正堂辈。齐名海内。噫其所谓狮子乳得器。有以哉。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一
释士圭,字竹庵,成都史氏子也。初依大慈宗雅出家,讲授《棱严》,潜心义奥。后南游谒诸尊宿,始参龙门佛眼远,以平日所得白之,远曰:“汝解心已极,但欠著力开眼耳。”一日,侍立次,问曰:“绝对待时如何?”远曰:“如汝僧堂中白椎相似。”圭罔措。至晚,远抵堂司,圭复理前问,远曰:“閒言语。”圭于言下大悟。宣和二年,住和州天𡧾。靖康改元,江州漕使方郎中请住庐山东林,后以兵乱避地闽中。乾元十二年,诏开山雁宕能仁,时真歇了公居江心,恐圭缘未熟,迎至方丈,大展九拜,以诱温人,由是人皆翕然归敬。未几,其徒失火,寺为煨烬。圭就树缚屋,升座示众曰:“爱閒不打鼓山鼓,投老来看雁荡山。杰阁危楼浑不见,溪边茅屋两三间。”已而听法檀施并力营建,复成宝坊。十五年,移住龙翔。上堂:“明明无悟,有法即迷。诸人向这里立不得、住不得,若立则危,若住则瞎,直须意不停玄,句不停意,用不停机,此三者既明,一切处不须管带,自然现前,不须照顾,自然明白,虽然如是,更须知有向上事。”竖拂子曰:“久雨不晴,咄!明年丙寅七月十九日,召宗范长老付后事,”次日沐浴,声钟集众,就座泊然而逝。荼毗,凡送者均得舍利,塔于鼓山。
共 14 首 第 1 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