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唐僖宗

相关人物:共 115 位
共 115 首 第 1 页 下一页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人。
僖宗朝为左拾遗。
上疏论宦官专政,田令孜矫诏谪嘉州司户参军,遣人沉之于蟆颐津。
全唐文·卷八百二十一
昭图。
僖宗朝左拾遗。
以论宦寺专政。
田令孜矫诏谪嘉州司户参军。
使人沉之于蟆颐津。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僧。
天台人。
依国清寺物外法师学止观,妙于讲说。
时值僖宗、昭宗之世,天下多故,徒众忽聚忽散,乃隐居天台山中。
晚传法于清竦、常操两人而寂。
后人尊为天台宗十三祖。
滕昌佑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吴人,字胜华。
僖宗入蜀,以文学从事。
志尚高洁脱略,不肯趋时,不婚不宦。
常于所居树竹石杞菊,种名花异草木以资其画。
初工画无师,唯写生物以似为行。
工画花鸟蝉蝶竹枝生菜,下笔轻利,用色鲜妍。
尤长于画鹅。
善书大字。
卒年八十五。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名或作惟政,惟晸。
唐盐州五原人。
有才略。
以镇压黄巢起义军,拜右金吾卫大将军。
朱玫乱,僖宗奔兴元,惟最率兵击玫,累迁鄜州节度使,留京师宿卫。
改荆南节度使,同平章事。
在京制置,分判神策军,号扈驾都,京民赖以为保。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八 摄念科(二)
姓纪氏。永兴万年人。其先以黄巢之乱。西徙于蜀。而占籍焉。至真则蜀产也。始冠。偶游圣寿寺。见脩进律师。而慕其行。遂依之薙落。习起信论于朗公。受法界观于光公。传瑜伽教于演秘阇黎。莫不皆臻心法之极要。四十年间。演畅无怠。因蒙赐号昭信。一日谓弟子遇缘曰。出息不保入息。此虽俗谚。而切于理。吾与汝其可不务乎。乃营二塔于广度院右。以其成于开宝之初。遂额之开宝。四年八月五日。集众称佛号以逝。寿七十八。腊五十三。阇维获舍利圆莹。葬之开宝塔云。
宋高僧传·卷第二十五 读诵篇第八之二
释守真。
永兴万年人也。
俗姓纪。
汉诈帝信之鸿绪。
乃祖乃父素履贞吉。
奕叶孝行充塞闾里。
故乡人美其孝焉。
遂目之曰纪丁兰也。
真即其后矣。
洎黄寇于纪僖宗蒙尘车驾避锋而西幸。
咸镐失守而没贼。
因而徙家居于蜀矣。
及冠也偶游圣寿寺。
见修进律师行出物表语越常度。
乃解带卸冠。
北面而事之。
七支既备。
先谒从朗师学起信论。
次依性光师传法界观。
后礼演秘阇梨授瑜伽教。
并得心要咸尽指归。
自明达诸法宣畅妙典。
四十年间略无怠矣。
而赐号曰昭信焉。
讲起信及法界观共七十馀遍。
皆以灯传灯用器投器。
嗣乎法者二十许人。
开灌顶道场五遍。
约度僧尼士庶三千馀人。
开水陆道场二十遍。
常五更轮结文殊五髻教法。
至夜二更轮西方无量寿教法。
称阿弥陀尊号修念佛三昧期生净域。
一日谓弟子缘遇曰。
如来不云出息不保入息。
吾之寿也幸矣。
汝之年也耄矣。
今欲顺俗从世。
预设二塔。
其可得乎。
缘遇稽首而对曰。
广度长老舍院之右地。
请建塔者有年矣。
今大师属其意。
长老致其美。
因缘冥契安可而止。
于是鸠工而营之。
自十月琢磨至来一月彻缋。
以开宝四年秋八月九日。
命众念佛。
佛声既久令止。
奄然而归寂。
俗寿七十八。
僧腊五十三。
其月二十一日焚葬于北永泰门外智度院侧。
其获舍利光润。
各将供养之。
次沙弥弥伽者。
于阗国人也。
专诵华严经曾无间息。
圣历年中天帝释请迎伽上天诵持乃曰。
每被阿脩罗见扰故屈师来请。
为诵宣华严经以禳彼敌。
遂升座朗讽是经。
时修罗军众闻经乃现威神。
一时而化去。
又沙弥道荫。
常念金刚经宝历初因他出夜归虎暴。
中路忽遇哮吼跳踯于前。
荫知不免乃闭目而坐。
唯默念是经心期救护。
虎遂伏草守之达曙。
村人来往乃视虎。
其蹲处涎流于地焉。
荫后持诵益加高行矣。
论曰。
入道之要三慧为门。
若取闻持勿过读诵者矣。
何耶。
始惟据本。
本立则道生。
次则舍诠。
诠留则月失。
比为指天边之桂影而还认马上之鞭鞘。
如此滞拘去道弥远。
然则机有新发。
迹或乍移。
须令广览多闻。
复次背文高唱在乎品位。
先号法师故经云。
受持读诵解说书写如法修行是也。
原夫经传震旦夹译汉庭。
北则竺兰始直声而宣剖南惟僧会扬曲韵以讽通。
兰乃月氏之生。
会则康居之族。
两家左右二见否藏无为冰上之狐兔问堠傍之路。
通曰。
西竺僧持部类行事不同。
或执亲从佛闻更难釐革。
或称我宗自许多决派流。
或直调而质乎。
或歌声而巧矣。
致令传授各竞师资。
此是彼非我真他谬。
终年矛盾未有罢期。
故有若美一期之呗𠽋诵三契之伽陀感车马而不行动人天之共听。
此曲折声之效也。
若乃盘特少句。
薄拘短章。
止忧忘以鼓唇。
胡暇巧而扬舌。
犹登中圣或致感徵。
此直置声之验也。
今以一言蔽之。
但有感动龙神能生物善者。
为读诵之正音也。
或曰。
常闻光音天之语言则是梵音未委。
那为梵音邪。
请状貌以示之。
通曰。
诸陀罗尼则梵语也。
呗𠽋之声则梵音也。
或曰。
如天下言音。
令人乐闻者。
与襄阳人为较准。
彼汉音也。
音附语言谓之汉音汉语。
则知语与音别。
所言呗𠽋者是梵音。
如此方歌讴之调欤。
且梵音急疾而言则表诠也。
分晓舒徐引曳则呗𠽋也。
或曰。
此只合是西域僧传授。
何以陈思王与齐太宰捡经示沙门耶。
通曰。
此二王先已熟天竺曲韵。
故闻山响及经偈乃有传授之说也。
今之歌赞附丽淫哇之曲惉懘之音。
加酿瑰辞包藏密咒。
敷为梵奏。
此实新声也。
如今启夹。
或曰开题。
秖知逐句随行。
那辨真经伪造。
岂分支品。
未鉴别生。
能显既知所诠须体。
当闻舍筏适足归宗。
达其阿字之门。
图其法身之体。
此读诵之至也。
其有难通帚字多游族家。
急令口诵于一经。
且为身参于五众。
赖能暗诵免呼粥饭之僧。
如偶澄清缓裹归家之幞。
或曰。
国朝度戒何责经乎。
岂不闻羯磨之辞止云年满衣钵具足不言念经为增上缘耶。
通曰。
此灭法无知之徒言耳。
上根感戒果證相随。
何以经纸数考试耶。
脱舍下根之诵持。
入法止阘茸白丁矣。
南山大师云。
才登解发便须通览。
又后周初多度僧尼。
敕灵藏铨品行业。
若讲若诵卷部众多。
随有文义。
莫不周鉴。
时共测量通经了意。
最为第一。
此乃精选诵经通义为入道之阶渐也。
不见此文深为痛惜。
梁传目此为经师。
宣师不沿而革号为读诵。
今采诸师。
从唐至宋。
取其多善。
宗归乎高。
则有感神宿庙度苦因经。
法智往生感金光之照野。
明慧行道占虹气之贯天。
或受请居罗汉之前。
或持明救城阳之疾得御诗之饯送。
见势至之来迎。
使者摄而不能。
妖狐媚而自变。
猗欤元皎致李树之丛生。
焯尔楚金感帝王之入梦。
圆光在顶三昧现前。
遇诵华严放金光于口角后游地狱乘宝座于西方。
三刀断势伤于竹筒。
千福经声入于帝耳。
證返不餐于薏苡。
康声无断于连珠。
或添龄于三十许年。
或差蛊于数十茎发。
或经音遍于燕垒。
或本足在于钟离。
或乐象龟兹。
或口开菡萏。
或鬼神避咒。
或陆地生莲。
或梦华胥而悉解梵音。
或坐佛座而便归圆寂。
如斯上德若此法师。
殖璧随方贯华有次。
身为金鼓。
击之成忏悔之音。
口若玉箫。
吹之出神仙之曲。
因依相授。
徙倚独宣。
可谓皮裹法华足行经藏。
俾法音之不断善付三乘。
皆成佛之无馀还宣八辩者也。
诗曰。
伐柯伐柯其则不远。
望吾曹无忘取则于此焉。

人物简介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姓名、生卒年、籍贯皆不详。
其兄扈从僖宗奔蜀,北省官避居江左,曾寄诗致意。
馀无考。
宋江休复《江邻几杂志》录存其诗,《全唐诗》据之收入。

人物简介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姓名、生卒年、籍贯均不详。
僖宗自内庭出袍千领,以赐塞外吏士,有宫女一人寄金锁一枚并诗1首,为神策军马真所得。
后为僖宗得知,遂以宫女妻真。
事见《唐诗纪事》卷七八。
全唐诗》存僖宗宫人诗1首。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窦州人,字叔茂,号救贫先生。
僖宗朝国师,官至金紫光禄大夫,掌灵台地理事。
黄巢入长安,乃断发入昆仑山,后至虔州。
以地理术行于世。
卒于虔州。
有《疑龙经》、《撼龙经》、《立锥赋》、《三十六龙》等。

人物简介

全唐文·卷八百十七
渎。
僖宗朝文章著名。
累举不第。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陬溪人,字峻昭。
曾与雷满狎,因猎分肉不均而斗,欲杀满, 未成。
后见满已据朗州任兵马留后,乃悉众趋衡州,逐刺史徐颢,僖宗诏授岳衡州刺史。
又败钦化军节度使闵顼,入潭州,自称钦化军节度使。
后为邵州刺史邓处讷所攻杀。
共 115 首 第 1 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