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唐武宗

相关人物:共 67 位
共 67 首 第 1 页 下一页
僧道丕 朝代:五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89—955 【介绍】: 五代时僧。京兆长安人。唐宗室后裔。七岁出家,九岁善梵音礼赞。昭宗奔石门,曾往迎驾。遇乱,负母退居华山。二十七岁时,入住洛阳福先寺。天祐间赐紫。后唐庄宗时署广智大师。后梁、后唐间,数入内应制谈论。后晋高祖天福三年,诏入汴京,副录左街僧事。出帝开运中为左街僧录。后汉末,避乱逃归洛阳。后周太祖广顺初,复诏入汴为僧录。世宗初欲沙汰僧尼,因其谏而止。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四 弘法科(四)
长安贵胄里宗室子也。父从晏。寔昭宗昆季五院之长。母许氏。以无嗣息。尝躬诵莲经普门品而妊。及生。秀整可爱。甫周晬。父以王事。没于霍山军中。而丕辍乳哺。有戚容。七岁绝荤膻。每游佛寺。辄忘返。而保寿继能法师尝相往来。因白母。从之出家。未几。昭宗幸石门。而丕九岁尔。及驾回已能偕其师。迎驾如礼。十九岁。徇众请讲金刚般若经。听者悦服。既而朱晃逼驾。迁洛阳。长安焚荡。丕独负其母。东征华阴。会刘道开乱。遂入华山。居岩穴中。谷麦翔涌。斗万钱。然丕素得咽气术。卒赖以济。而日巡丐以奉母。无小乏。母或问食未。则跪曰。有施主。于戏可谓孝矣。年二十。母命之曰。汝亦知汝父之死所乎。霍山草木长矣。汝能收其遗馀以归葬。则吾庶几无憾。于是丕含悲茹苦。即其地。昼夜呗梵。聚群骸以祷之曰。诚吾父者。则必动转以自异。阅数日。果有枯髅。跃而出至丕前。起仆再三。丕大恸擗踊良久。乃迎以葬之华阴。先是母梦。从晏尉抚。如平生云。既而曜州牧。娄继英。招住洛阳福先弥勒院。盖晋道安。翻经设浴之地也。天祐三年。诏赐紫衣。梁唐之兴。皆被宠署。晋天福间。诏入梁苑副录左街僧事。开运初。升左街僧录。汉乾祐之季。谢病乞自便。不许。周广顺初。诏充左街僧录。日下即赴任。仍不许陈让。时世宗以晋王尹京。议沙汰。以丕职所系。召问可否。丕曰。今天下初定。疮痍未起。而有所去取。则徒以见其不镇静耳。未见所以澄清也。老子曰。治大国如烹小鲜。苟稍动则縻烂矣。故愿大王缓其事。以须后举。幸甚。世宗以为然。议遂寝。丕后每谓其徒曰。上久有志于汝辈。汝辈宜自谨。勿犯也。乞解职归洛阳。 周显德二年。诏毁僧寺。且立帐以限僧。然不至于酷甚。则丕之力也。 其年六月八日。示微疾。十日早作。命弟子营粥云。有首楞严菩萨相迎。趣令鸣乾稚。俄而化。寿六十七。腊四十七。立石塔葬之龙门广化寺左。 丕平生脩杜多行。若法华金刚仁王上生经等。皆一字一礼。佛名经则遍礼。未灭之二年。犹礼首楞严经。故其瞑目之际。或能致首楞严菩萨。则其精进如此。
宋高僧传·卷第十七 护法篇第五
释道丕。
长安贵胄里人也。
唐之宗室。
父从晏襄宗沿堂五院之首。
母许氏。
为求其息常持观音普门品。
忽梦神光烛身。
因尔妊焉。
及其诞生挺然岐嶷。
端雅其质。
属籍诸亲异而爱之如天童子。
年始周晬。
父将命汾晋。
会军至于霍山没王事。
丕虽童稚聚戏终鲜笑容。
七岁忽绝荤膻。
每游精舍怡然忘返。
遂白母往保寿寺礼继能法师。
尊为轨范。
九岁善梵音礼赞。
是岁襄宗幸石门随师往迎驾。
十九岁学通金刚经义。
便行讲贯。
又驾迁洛京。
长安焚荡。
遂背负其母东征华阴。
刘开道作乱。
复荷母入华山安止岩穴。
时谷麦勇贵每斗万钱。
丕巡村乞食。
自专胎息唯供母食。
母问还食未。
丕对曰。
向外斋了。
恐伤母意。
至孝如此。
年二十岁母曰。
汝父霍山亡没战场之地。
骨曝霜露。
汝能收取归葬。
不亦孝乎。
遂辞老亲往霍邑。
立草庵鸠工。
集聚白骨昼夜诵经。
咒之曰。
古人精诚所感滴血认骨。
我今志为孝子。
岂无灵验者乎。
傥群骨中有动转者。
即我父之遗骸也。
如是一心注想目未轻舍。
数日间果有枯髅。
从骨聚中跃出。
竞骛丕前。
摇曳良久。
丕即躄踊抱持如复生在。
赍归华阴。
是夜其母梦夫归舍。
明辰骨至。
其孝感声誉日高。
至二十七岁遇曜州牧娄继英招丕住洛阳福先弥勒院。
即晋道安翻经创浴之地也。
天祐三年丙寅济阴王赐紫衣。
后唐庄宗署大师曰广智。
丕于梁朝后主后唐庄宗明宗。
凡内建香坛。
应制谈论多居元席。
及晋迁都今东京天福三年诏入梁苑。
副录左街僧事。
与传法阿阇梨昭信大师俱道貌童颜号二菩萨。
是故朝贵士庶多请养生之术。
丕精勤不懈一佛一礼。
佛名经法华金刚仁王上生四经逐一字礼。
然其守杜多之行。
分卫时至二弟子随行。
开运甲辰岁为左街僧录。
虽临僧务日课修持。
相国李公涛西枢密太傅王公朴翰林承旨陶公谷等无不倾心归重。
至汉乾祐中谢病乞西归。
未允之际。
属汉室凌夷。
兵火连作恣行剽掠。
丕于廊庑之下倚壁诵念二日纷拿一无见者。
时京城见闻益加钦尚逃归洛邑。
周太祖潜隐所重。
广顺元年敕召为左街僧录。
不容陈让还赴东京居于僧任。
世宗尹釐府政。
嫌空门繁杂。
欲奏沙汰。
召丕同议时问难交发开喻其情。
且曰。
僧之清尚必不露于人前。
僧或凶顽而偏游于世上。
必恐正施藨𮐀草和兰茞而芟。
方事淘澄金逐沙泥而荡。
大王储明欲照蓄智当行。
为益皇帝邪。
为损君亲邪。
若益君乎不令一物失所。
若损亲也是坏六和福田。
况以天下初平疮痍未合。
乞待后时搜扬未晚。
故老子云。
治大国如烹小鲜。
虑其动则麋烂矣。
世宗深然其言。
且从停寝。
及世宗登极。
丕谓僧曰。
吾皇宿昔有志。
汝当相警护持。
坚乞解归洛阳。
又立礼首楞严经。
二年果敕并毁僧寺并立僧帐。
盖限之也。
毁教不深。
乃丕之力也。
以显德二年乙卯六月八日微疾。
十日令弟子早营粥食云。
有首楞严菩萨众多相迎。
令鸣椎俄然而化。
春秋六十七。
僧腊四十七。
缁素号哭诸寺具威仪送葬于龙门广化寺之左立石塔焉。
未终之前寺钟无故嘶嗄。
表刹龙首忽焉陨坠。
僧澄清梦寺佛殿梁折。
极多异兆焉。
系曰。
周武灭佛法。
隋开皇辛亥岁太府丞赵文昌入冥见邕受对。
寄语文帝拔救。
周世宗澄汰毁私邑勒立僧帐。
故说大渐招其恶报。
或有入冥见之。
并赞成厥事者同居负处。
略同周武。
未知是乎。
论曰。
九重所以成深严。
七礼其能捍忧患。
高墉峻垒加校尉而守之。
犀革兕皮介将军而战者。
君既安所臣亦建功。
犹释门之外侮忽来得法将之中权斯敌。
使其大道丧而重复玄刚绝而又张。
我有仲由恶言不入。
外禦其侮不可暂亡也。
嗟乎真教东传累更年纪。
受其艰否屈指可寻。
法系有为四相以之迁贸。
明虽无损。
一轮以之蚀侵桓楚无端。
效奔得时而变法。
德舆伊始欺孤馀力而责僧。
赖远公之致书。
因朝达之抗疏。
只成暴政空鲠人情。
元魏怀邪周邕尚辩。
昙始乃呈其诡迹。
道安盛奋其辞锋。
是待秦坑能逃汉律。
始安二德疑其住寿应真。
出没其形扶危拯溺者矣。
秀也钟其厄运愤此反常。
上笺若攻垒之先登。
为法偶犯颜而不死。
复礼答权文学难词蔚成解判。
惠立斥吕奉御图注免横窥𨵦。
两面俱通。
玄嶷造乎甄正。
一场贾勇。
法明定其化胡。
答孔老于李华。
名儒慑伏。
挫是非于韦氏。
辩势酋强。
邕也掩徐独记于天台。
俨也令李成书于复性。
其或角史华之术。
因蹑刀梯。
谏德宗之非。
乃停沙汰。
申答而惊李潡。
作谣而占衡山。
破邪之论可宗。
鉴灯之颂归我。
以前诸德超世卓然。
式遏寇雠阋墙禦侮。
言其薄者则发愤忘食。
殊弗防其反汗。
其如皋原纵火。
兰艾之臭同焚。
树木摧风。
鸾鸱之巢共覆者。
其唯会昌灭虐我法之谓乎。
从汉至唐凡经数厄。
钟厄爰甚莫甚武宗焉。
初有道士赵归真者。
授帝留年之术。
宠遇无比。
每一对扬。
排毁释氏。
宜尽除之。
盖以归真曾于敬宗朝出入宫掖势若探汤。
及其祸缠暴弑自然事体如浆。
京邑诸僧竞生诮谤。
归真痛切心骨何日忘之。
还遇武皇因缘狎昵署为两街教授先生。
时谏官抗疏宰臣李德裕屡言。
归真惧其动摇。
奏迎罗浮邓元起南岳刘玄靖入。
帝谓神仙坐致由是共为椅角同毁释门。
意报僧讥诮之雠耳。
众轻覆车群噪惊蛰。
须弥𦤞𭺠困其劫尽之风。
有顶低摧。
倚其宿舂之杵。
讵云终否。
当有复时。
大中行废教之诛。
会昌非后天之老。
吁咄哉。
归真奇秘之术今古所无。
何邪。
能寄喜怒于天子之心。
虽王晋安期俱弗如也。
尔时玄畅法宝大师也。
纳两街之请操一割之刀。
纂辑古今搜扬经史。
成其别录上其表笺逆龙鳞之手已伸。
探虎穴之心且勇。
膏盲之疾。
圭刀之散何施。
混浊之河。
铢两之胶谩解。
如皆畏震所谓坐看。
畅公手拓不周山。
不免共工之触折也。
凡今缁伍无纵毁讥。
毁讥小人也。
及罹祸毒君子受之。
亦犹城门火而池鱼死也。
傥云周武不落于阿鼻归真自登于仙籍。
宣宗诛之已塞责矣。
是故比丘但自观身行。
莫伺玄门。
非干己事。
又以空门染习如然无斗四支而伤具体。
各是圣人设教无相夺伦。
如此行时名真护法也。
老氏云。
六亲不和则有孝子。
如无孝子之名。
信六亲大和也。
已上诸公皆家中有竞号咷谏乎。
因得善父母之名欤。
今我传家止劝将来。
二教和同弗望后生。
学其讦直。
险在其中矣。
为君不取。
然则临机可用相事当行。
必任弛张勿为胶柱。
然后知时名为大法师也。
传又云乎。
相时而动无累后人。
其斯之谓欤。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六 感通科
出家隶成都福感寺。
即俗所谓大石寺也。
而阿育王舍利塔在焉。
始塔在寺西南。
天宝之季。
章仇兼琼来为长史。
至剑门。
见一人长丈馀。
持戟遮马曰。
我福感寺护塔神也。
闻公捧檄视郡事。
故此奉迎。
然有小事。
欲以诉公。
惟公其幸听之。
今塔所处地未极善。
请迁之东北四十二步。
则可尔。
且下有大石。
愿勿掘也。
仇许诺。
到郡才数日。
即以所见。
白府主。
议迁塔。
命先掘地。
果得大石。
不可动。
虽镵凿之。
辄复平满如故。
于是遣胥卒。
夜候其旁。
见白彘数十。
以喙拥碎石塞錾凿处。
随以舌舐。
则坚刚如铁。
固非人力比也。
卒迁塔如神所诉。
而寺以石名。
武宗既废教。
光反儒服。
建宣宗立法门愈益振。
光获归寺。
力起颓弛。
寻募赤金万馀斤。
铸大钟。
鼓籥之次。
忽有烟焰五色如虹蜺。
分两道出塔相轮上。
荏苒遍空界。
观者讶之。
宋高僧传·卷第二十七 兴福篇第九之二
释定光者。
不知何许人也。
爰从入法厥性弗拘。
粝食断中粗襦卒岁。
方于庸蜀化导有缘。
事或多魔教钟中𠘶。
俄遭武宗毁废例反儒宗。
及乎佛日重晖僧伦咸序。
光同缔构寺宇。
因铸大钟计赤金万馀斤。
尔日鼓籥灰飞投炉火炽。
有祥烟两道。
自浮图相轮最高处出。
冉冉射上若虹蜺焉。
万人引望五色腾凌。
相感如然信鼓斯应。
其塔是阿育王藏舍利之所。
大和初南蛮蒙傞颠剽掠入益城。
分蛮卒舍于寺内。
廊庑皆烹炙熏灼。
僧皆奔迸。
时塔顶出四道浓烟。
分穗直上空虚。
至夜蛮蜑睹此奇异。
乃禁止污秽。
此塔先在西北四十馀步。
天宝末长史章仇兼琼赴在。
至剑门见一人长一丈馀。
持戟当路。
兼琼惊问。
对曰。
某是大石寺护塔神。
故来奉迎。
且有少事咨祈大夫也。
缘大石寺塔在西南未为极善。
今请移东北四十二步。
伏望便掘石此下以镇舍利。
兼琼曰。
此易耳。
遂隐厥形。
到府数日。
乃令量其地处先掘。
果得巨石。
其深无际。
促石匠数十人錾凿之。
至夜辄填满遣人潜伺之。
见有白彘数十。
以喙推石末塞之。
随以舌舐其坚如铁铜矣。
章仇止令勿凿。
遂移塔于今所。
即金华旧寺基也。
光钟亦移入新寺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52 【介绍】: 五代时真定获鹿人。
唐末举进士不第。
后唐明宗天成中为赵州军事判官,迁石邑令。
后晋高祖天福中,入为监察御史,改太常博士。
出帝时累迁中书舍人。
纬长于史学,以唐代诸帝实录,自武宗以下,阙而不纪,乃采掇近代传闻之事及诸家小说,第其年月,编为《唐年补录》,凡六十五卷。
后汉隐帝时,又与王伸等同修后晋高祖、出帝及后汉高祖实录。
后周太祖广顺初,实录成,求迁官不得,由是怨望,旋贬平庐军行军司马卒。
有《草堂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952 真定获鹿(今河北鹿泉)人。唐末举进士不第,归乡为州县佐吏,累迁至石邑令。后晋天福中,入朝为监察御史、太常博士。入史馆为修撰,建议修唐史(即《旧唐书》),被采纳,并参与修撰,程力甚多。又曾预修后晋高祖、出帝、后汉高祖实录。后周太祖时,官给事中。被诬贬平卢军行军司马,寻卒。另著有《唐年补录》65卷、《贾氏备史》6卷、《草堂集》30卷,皆不存。两《五代史》有传,《旧五代史》卷一三一存诗1首。《全唐诗续拾》收入。
全唐文·卷八百五十六
纬。真定获鹿人。唐末举进士不第。后唐天成中为石邑令。晋天福中入为监察御史。改起居郎史馆修撰。开运初累迁中书舍人。汉乾祐二年授左谏议大夫。寻充史馆修撰判馆事。周祖即位。出为平卢军行军司马。广顺二年卒。

人物简介

宋高僧传·卷第二十七 兴福篇第九之二
释贞干。
俗姓武氏。
云中人也。
神宇高邈以禅默为务。
曳锡踽步南访灵迹。
及至故障有昆山寺者。
林泉秀茂。
则宋支昙谛尝考室于此。
味道崇化二十馀载。
基蹠存焉。
至元嘉中创成大伽蓝。
武宗废教。
其寺屏除。
干至止于兹。
与范阳卢君袭同兴弘觉法师第二生名迹。
寺成进士姚扶有诗。
干后游今秀州长水。
见灵光寺邑民欲树巨殿。
时卢令移邑字民。
欣然相遇。
干悉先知。
或云。
得他心宿命之明焉。
遂请干首唱。
而恶偃室之嚣。
寓殿基后。
编苫为浅室而居。
四方檀信弗召自臻。
又与僧令恭君道等累岁方成今殿。
其最高广海内罕比。
事毕[挈-刀+力]弊囊振旧锡归北。
莫知其终。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21—979 【介绍】: 宋郓州须城人,字亚之。
后周显德二年进士。
太宗初召为左赞善大夫、直史馆,官至左补阙、知制诰。
为文浩博,慕王、杨、卢、骆之体,属对精切,致意缜密;及掌诰命,颇繁富冗长,不达体要。
尝欲追补唐武宗以来实录,以疾而书未成。
有文集及所补《会昌以来日历》,又著《鲰子》、《六帝年略》、《史氏懋官志》等书。
释法道 朝代:北宋

人物简介

全宋文·卷三八五○
法道(一○八六——一一四七),初名永道,俗姓毛,颍州沈丘(今安徽临泉)人。初依真戒大师安恭出家,继趋京师业唯识百法。政和三年,选补右街香积院住持。五年,赐号宝觉大师。宣和元年改佛法,以佛为金仙、僧为德士、寺为宫观,法道上疏力争,其言直甚。帝怒,黥流舂陵。建炎中,召赴临安。绍兴元年,高宗召见,嘉其强直,改名法道,特赐号宝觉圆通法济大师,俾住大中祥符寺。次年,迁住庐山东林寺。绍兴十七年卒,年六十二。见《佛祖历代通载》卷一九,《人天宝鉴》。
武林西湖高僧事略
师名法道。旧名永道。顺昌毛氏。出家宗唯识百法二论。又受要天总持三藏密咒轨。及传圆顿戒法于圆照师。咸得其要。政和中赐椹衣。主左街香积院。赐号宝觉。林灵素以左道罔上。宣和初诏改僧为德士。服冠巾。天下从之无敢后。师独毅然抗诏。黥流道州。后七年还僧。建炎三年赐圆通法济号。绍兴间赐对。上面命欲为之去其涅迹。师曰。虽感圣恩。然先皇之墨不忍除也。上曰。这僧到老倔强。计自便。故事。道场僧左道右。崇观以来遂易旧制。师不能平。诣朝廷。与道士刘若谦论辨。卒获改正。十七年秋。说偈端坐而化。茶毗。舍利无数。建塔九里松。 赞曰。 维古至人  为法亡身  身既亡矣  涅奚足云 蛮乡瘴重  黼座恩新  等视无碍  太虚浮云
补续高僧传·护法篇
永道。
顺昌毛氏子也。
出家。
宗唯识百法二论。
又受西天总持三藏密法。
及传圆顿戒法于元照师。
咸得其要。
政和中。
赐椹衣。
主左街香积院。
赐号宝觉大师。
林灵素以左道罔上。
宣和初。
诏改僧为德士服冠巾。
天下从之无敢后。
师独毅然抗诏。
上书曰。
自古佛法。
未尝不与国运同为盛衰。
魏太武崔浩。
灭佛法。
未三四年。
浩竟赤族。
文成大兴之。
周武卫元嵩。
灭佛法。
不五六年。
元嵩贬死。
隋文帝大兴之。
唐武宗
赵归真。
李德裕。
灭佛法。
不一年。
归真诛。
德裕窜死。
宣宗。
大兴之。
我国家太祖太宗列圣相承。
译经试僧。
大兴佛法。
成宪具在。
虽万世可守也。
陛下。
何忍一旦用奸人之言。
为惊世之举。
陛下。
不思太武见弑于阉人之手乎。
周武为铁狱之囚乎。
唐武受夺寿去位之报乎。
此皆前监可观者。
陛下何为蹈恶君之祸。
而违祖宗之法乎。
书奏。
上大怒。
命下黥流道州。
蔡京。
从容为上言曰。
天下佛像。
非诸僧自为之。
皆子为其父。
臣为其君。
以祈福报恩耳。
今大毁之。
适足以动人心。
恐非社稷之利也。
上意。
为之少回。
未几。
灵素事败。
放归赐死于道。
复教。
师量移近郡。
寻得旨放回。
敕住昭先禅院。
赐名法道。
以旌护法。
师之谪道州也。
郡守僚属。
皆先梦佛像荷枷入城。
既而师至。
皆善待之。
时军民多病。
师咒水饮之。
无不愈者。
求者益多。
乃为沼于营中以咒之。
师既还。
道人如失恃怙。
及二帝北狩。
康王即位。
东京留守宗泽承制。
命师住左街天清寺。
补宣教郎总管司。
参谋军事。
为国行法。
护佑军旅。
师往淮颖。
劝化豪右。
出粮助国。
军赖以济。
后奉诏随驾。
陪议军国事。
上欲加以冠冕。
师力辞。
诏加圆通法济大师。
一日上从容谓师曰。
上皇为妖人所惑。
毁师形服。
朕为师去此黥涅。
师对曰。
上皇御墨不忍毁除。
上笑曰。
此僧到老倔强。
乃敕住庐山太平禅寺。
故事道场僧左道右。
崇观以来。
遂易旧制。
师不能平。
诣朝廷论辩。
卒获改正。
绍兴五年。
大旱。
诏师入内祈雨。
结坛作法。
以四金瓶。
各盛鲜鲫。
噀水默祝。
遣四急足投诸江。
使未回而雨已洽。
上大悦。
赐金钵。
上以国用不足。
敕天下僧道。
纳清閒钱。
师致书于省部。
极论其非。
伤大体而阻善化。
言虽不行。
势亦少戢。
绍兴十七年秋。
说偈。
端坐而化。
阇维。
舍利无数。
塔于九山九里松。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僧。居钱塘灵隐寺,精守戒范。善长啸,听者悲凉,谓之哀松梵。于涧边养一白猿,有时逸去,呼之即至,时称白猿梵,称智一为猿父。后群猿继至,每众僧斋讫,敛饭送猿台所,后人名为饭猿台。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九 持志科
居灵隐山中。标致高洁。翛然有出尘韵。望之知其为世外士也。姿性善啸。引声一发。窅眇入云。抑杨纵翕。殊合律吕。飕飗凄切。听者生哀。谓之哀松梵。养一白猿。远放林壑。伫立呼之。调极清婉。猿则随至。谓之白猿梵。众因以猿父目之。若乃像前赞咏。塔下歌谣。或呗起经筵。或颂流斋会。使物类感之。则此心之虚灵。进于善矣。
宋高僧传·卷第二十九 杂科声德篇第十之一
释智一者。
不详何许人也。
居灵隐寺之半峰。
精守戒范而善长啸。
啸终乃牵曳其声。
杳入云际。
如吹笳叶若揭游丝。
徐举徐扬载哀载咽。
飕飗凄切听者悲凉。
谓之哀松之梵。
颇生物善。
或在像前赞咏流靡。
于灵山涧边养一白猿。
有时蓦山踰涧久而不还。
一乃吮吻张喉作梵呼之则猿至矣。
时人谓之白猿梵。
召一公为猿父。
犹狙公也。
其后涧边群狙聚焉。
每至众僧斋讫。
歛生饭送猿台所。
后令山童呼三二声。
则群猿竞至。
洎乎唐武宗废教。
伊寺毁除焉。
鞠为茂草之墟饭猿于台。
事皆堙灭一师不详所终。
释道鉴 朝代: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六 感通科
生吴郡冯氏。隶居历下灵岩山寺。以道行闻于时。卒年七十八。元和中。吴郡冯生以明经待选。留长安。一日与老僧遇。谓之曰。吾于子乡同姓同。宁无意于同游哉。遂来往靡间。既岁馀。生调尉东越方治。装。僧亦负锡诣别。生问僧奚之。曰吾庐齐之灵岩寺西庑下。游京师且十年。于兹矣。今将归子而不鄙则他日幸以相过也。生许诺。既而果访焉。无有也。生独念。曰鉴公纯直岂谩语者。于是蹭蹬行寺中。至西庑下。见壁画殊肖鉴。且其旁有石记曰。冯氏子吴郡人年十八为浮图。卒年七十八。乃与昔日老僧语不小误。生因惊异而去 又姑苏灵岩寺者。吴王阖庐之馆娃宫也西去城二十里。梁天监十五年。客居士操水墨。就殿隅西北庑下。画梵僧像。一丈五寸。于垩堵间神貌奇古。灵踪化迹。往住为世利益。先天二年。鲁公陆像先子以疾求医。未效。公虑其增剧忧甚。适僧分卫过门。入视之索水以噀病即已。公喜厚以币谢不受。问问所在。答曰。苏之吴县西灵岩寺也。郎君扬历其行李之便。或可以枉顾也。久之陆子果补尚书祠部郎迁桂管廉使意获迂道其寺以展畴昔然遍扣而力探之。终莫能得。俄睹画像注目察之曰。此非前日起我之死者欤。寺之人因纵言其感通应变事。陆子益施香火资数万缗。以致殷勤云。会昌初。见梦于山邻陆宣曰。吾兹将西归天竺矣。宣遽命工模其画五年。诏毁天下寺四十馀所。而灵岩与焉。大中既复教。寺亦仍旧。咸通七年。蝗甚盛至。蔽天亘野。植物之可食者无遗类。被城郭辄啮人衣服肌发。百姓苦之。时耆文吴元让等数十百人。爇香泣祷画像前。蝗竟越境无所损。乾符五年。寺僧诣阙请钟备法器。既投牒右神策。军吏讶曰。昨尝有僧请钟矣。计会其州县寺额正尔。抑己乃出于重乎。徐物色之则像也。后称智积菩萨传者以为始有梵僧来礼谓然。
宋高僧传·卷第十八 感通篇第六之一
释道鉴。
姓冯氏。
吴郡人未知从来。
而居历下灵岩山寺。
踪迹神异不测僧也。
元和中有冯生者。
亦吴郡人也。
以明经调选未捷。
因侨寄长安。
一日见老僧来诣。
冯居谓之曰。
汝吾姓也。
因相与往还。
仅于岁馀遂注拟作尉于东越。
方务治装。
鉴负锡来告去。
冯问师去安所诣乎。
鉴曰。
吾庐在齐州灵岩之西庑下。
薄游神京至今正十年矣。
幸得与子游。
今归旧所。
故来相别。
然吾子尉于越乡。
道出灵岩寺下。
当宜一访我也。
冯诺之曰。
谨受教矣。
数日冯出关东之赴任。
至灵岩寺门立马望曰。
岂非鉴师所居寺乎。
即入访之。
时一僧在庭。
冯问。
道鉴上人庐舍安在。
僧曰。
此寺无道鉴。
冯疑异默而计曰。
鉴公纯直岂欺我乎。
于是独游寺中。
行至西庑下。
忽见壁画一僧与鉴师貌同。
冯大惊嗟。
鉴师果异人欤。
且能降神与我交。
久之视其真相旁题云 冯氏子吴郡人也。
年十岁学浮图法。
以道行有闻。
卒年七十八。
冯阅其题方悟云。
汝吾姓也。
言非谬矣一说苏州西去城二十许里。
有灵岩山寺西北庑下画沙门形云。
是梁天监十五年作游方居士状。
经过山寺寓过宵宿。
而于僧厨借笔砚。
僧众皆不留意。
诘旦僧遍搜索而亡有客。
见殿隅画一梵僧。
面骨权奇肤色皴黑。
眉长且垂眸子电转。
眦间青白。
昂鼻方口。
张唇露齿擎拳倚右肩之上。
身屈可长一丈五寸。
衣粗衲袈裟臂擐大珠徒跣。
众见惊慑莫测其来。
远近咸格有焚香礼叹者。
有请福禳灾者。
或于晴夜殿中析窣闻有行道之声。
由是鸟雀不敢污践檐楹之间矣。
然则乡人谓之灵岩和尚。
或云灵岩圣僧。
尝见形谓一老姥曰。
贫道好食茭粽。
疑是圣者。
翌日持簟入殿供养。
乞今年别三月三日民竞送之。
以菰蒋叶角黍米𤅢之。
吴人谓之茭粽也。
唐先天二年陆鲁公子疾。
医工未验。
公忧虑增剧。
门遇一僧分卫屈入。
遂索水器含噀之即时病间。
鲁公喜赠物颇丰。
了不回视。
遂问和尚居处何寺。
答曰。
贫道住苏州吴县西灵岩寺。
郎君为官江表望入寺相寻。
斯须已去。
未久调补尚书刑部郎。
续迁桂州廉使。
常念当年救病之僧。
迂路姑苏入灵岩寺觅焉。
乃说其形貌。
合寺僧云。
非此所有。
陆尽日徘徊不忍去。
忽于殿中见圣者形曰。
往年疗某者此僧也。
寺僧说其由致通感难知。
陆舍钱数万备香火之资。
却留旬日供养方去。
又寺中净人每于像前占烛灯。
添油助烬意盗油涂发耳。
居无何其发焦卷而堕。
傍人劝令礼忏。
别买麻膏增炷平复如初。
武宗将废佛教也。
近寺有陆宣者梦圣者云。
受弟子供施年深今来相别。
且归西天去也。
宣急命画工图写真貌。
至会昌五年毁拆寺宇。
方知告别之意焉。
距咸通七年蝗灾。
尔时弥空亘野食人苗稼。
至于入人家食缯帛之物。
百姓徬徨莫能为计。
时民人吴延让等。
率耆艾数十百人。
诣像前焚香泣告。
即日虫飞越境焉。
乾符五年寺众当诣阙乞钟归寺。
差僧选日登途。
圣者先入右神策军本局。
预陈嘱托。
及正请钟僧到见。
司吏怪问。
数日前有僧来云。
隶苏州灵岩山寺。
其僧曰某。
行无伴侣。
后右军胥因事游吴。
见壁画云。
此是七月中曾来司内计会钟僧也。
然吴中极彰灵异。
且不测厥由。
曾有梵僧来礼画像云。
智积菩萨何缘在此。
叹嗟弥久。
而自此号智积应身也。
系曰。
同异之说史氏多之。
今详寺曰灵岩。
僧画像此为同也。
州曰历下始苏。
遇者曰陆与冯。
此为异焉。
斯盖见闻不齐记录因别也。
原夫圣人之应身也。
或南或北。
或汉或胡。
或平常之形。
或怪差之质。
故令闻见必也有殊。
复使传扬自然多说。
譬犹千里之外望日月。
以皆同其时。
边旁云物状貌有异耳。
既是不思议应现矣。
则随缘赴感。
肆是难同可发例云。
所传闻异辞也。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19—1079 【介绍】: 宋赵州平棘人,字次道。宋绶子。仁宗宝元二年赐进士及第。为馆阁校勘,出签书集庆军判官。任编修官,预修《新唐书》。英宗治平中,以工部郎中修起居注,并编修《仁宗实录》,判太常寺。神宗时,历史馆修撰、集贤院学士、龙图阁直学士,修《两朝正史》。藏书三万卷,熟于朝廷典故,著书甚多。有《春明退朝录》、《长安志》,辑《唐大诏令集》等。
全宋诗
宋敏求(一○一九~一○七九),字次道,赵州平棘(今河北赵县)人,绶子。仁宗时以父荫召试学士院,赐进士及第。为馆阁校勘,后充编修官,预修《唐书》。出知亳州。英宗治平中,累擢知制诰、判太常寺。后出知绛州,寻召还,除史馆修撰、集贤院学士。神宗熙宁十年(一○七七),修仁宗、英宗两朝正史。元丰二年卒,年六十一。著作今存《春明退朝录》三卷、《长安志》二十卷。事见《名臣碑传琬琰集》中集卷一六范镇《宋谏议墓志铭》,《宋史》卷二九一有传。今录诗六首。
全宋文·卷一一一四
宋敏求(一○一九——一○七九),字次道,赵州平棘(今河北赵县)人,绶子。
天圣三年,以父任为秘书省正字。
宝元二年,召试学士院,赐进士第。
仁宗朝历官馆阁校勘、集贤校理、知太平、亳州,累迁至工部郎中。
治平初,同修起居注,知制诰。
熙宁中,除史馆修撰、集贤院学士,加龙图阁直学士。
元丰二年卒,年六十一,赠礼部侍郎。
敏求学识博洽,著述甚丰。
尝奉诏修《两朝正史》,预修《新唐书》,补唐武宗以下六世《实录》百四十八卷,辑《唐大诏令》百三十卷,另著有《书闱集》十二卷、《后集》六卷、《西垣制集》十卷、《东观绝笔集》二十卷、《东京记》三卷、《閤门仪制》十三卷、《长安志》二十卷(存)、《河南志》二十卷(今存本不分卷)、《春明退朝录》二卷(存)等。
见范镇《宋谏议敏求墓志铭》(《名臣碑传琬琰集》中集卷一六),《苏魏公集》卷五一《龙图阁直学士修国史宋公神道碑》,《宋史》卷二九一《宋绶传》附子敏求传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约750—842 【介绍】: 唐僧。俗姓李,为宗室后裔,生于海汀郡,一作海门郡。自幼出家,依本郡云琮禅师。后诣南岳,从智严习律。终至南康,从马祖道一传禅法。宪宗元和末,年逾七十,迁住萧山法乐寺。晚住杭州盐官海昌院,世称盐官和尚。卒谥悟空禅师。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七 传宗科(五)
宗室子也。其先播迁。于是生安于海门郡。始娠终娩。皆有瑞相。童时。有异僧款门求见。为摩顶曰。凤穴振仪。龙宫藏宝。绍隆之业。其在斯乎。稍长亟请于父母。愿出家。父母不能禁。卒听依郡之云琮禅师。祝其发。年满登具。诣南岳智严律师。进毗尼学。后从大寂禅师于南康龚公山。妙领心地法门。元和末游越之萧山法乐寺。寺虽古制。然楹堵靡完。补坏扶倾。聊复燕坐。时杭之海昌法昕者。缁林之翘楚也。肇葺治盐官放生池壖废地。以拟偃息。闻安在越。遽迎之而举。以让焉。 僧问。如何本身卢舍那。安云。与我将净瓶来。僧即取净瓶。安云却安本处著。僧安瓶于旧处。再理前问。安云。古佛过去久矣。 有座主来参。安问云。蕴何事业。座云。讲华严经。安云华严法界有几种。座云。广说则重重无尽。略有四种。安竖起拂子云。者个是弟几种。座未及答。安咄云思而知虑而解。是鬼家活计。日下孤灯。果然失照。 安一日唤侍者云。将犀牛扇子来。侍者云扇子破也。安云扇子破还我犀牛来。侍者无对。 示众云虚空为鼓。须弥为椎。是什么人打得。众无对。宣宗皇帝方以比丘相。杂堂众安默识之。命为记室。尝使撰疏语以丐。而所获尤丰羡。安叹其福气之盛。且曰时至矣。母滞泥蟠。因以佛法嘱累云。会昌二年。壬戌十二月二十一日示寂。及帝登极。闻而怆悼。即诏中官卢简求建塔谥悟空。
宋高僧传·卷第十一 习禅篇第三之四
释齐安。
俗姓李。
实唐帝系之英。
先人播越。
故生于海门郡焉。
深避世荣终秘氏族。
安在胎母梦日兆详。
既诞而神光下烛。
数岁有异僧款门。
召见摩顶曰。
凤穴振仪龙宫藏宝。
绍终之业其在斯乎。
及臻丱角亟请出家。
父母诃止。
安曰。
禄利之养止于亲尔。
冥报之利不其远邪。
圭组之荣止于家尔。
济拔之益不其广邪。
二亲感其言而顺从。
遂依本郡云琮禅师。
虽勒劳谦默和光同尘。
而萤月殊晖鸡鹤异态。
年满登具乃诣南岳智严律师。
外检律仪内照实相。
后闻南康龚公山大寂禅师随化度人慈缘幽感。
裹足振锡一日造焉。
大寂欣其相依论持不倦。
及其蜕去。
安尽力送终。
元和末安春秋已逾七十。
而游越之萧山法乐寺。
以其古制垣屋靡完。
补坏扶倾不克宴坐。
时海昌有法昕者。
缁林翘楚。
于放生池壖废地。
肇葺禅居焉。
昕谦而不自有。
延请安主之。
四海参学者麝至焉。
道化之盛翕然推伏。
安不言寒暑不下堂庑。
无流眄无倾听。
如此者盖有年矣。
而又挺身魁岸相好庄严。
眉毫绀垂颅骨圆耸。
望之者如仰嵩华而揖沧溟。
曾无测其高深也。
以会昌二年壬戌十二月二十二日。
泊然宴坐俄尔示灭。
先时竹柏尽死。
至是精彩益振。
爰有清响叩户祥光满室。
如环佩之锵鸣。
若剑戟之交射。
瑞相尤繁事形别录。
又安悬知宣宗皇帝隐曜缁行将来法会。
预诫知事曰。
当有异人至此。
禁杂言止横事。
恐累佛法。
明日行脚僧数人参礼。
安默识帝。
遂令维那高位安置。
礼殊他等。
安每接谈话益知贵气。
乃曰。
贫道谬为海众围绕患斋不供。
就上座边求一供疏。
帝为操翰摅辞。
安览惊悚。
知供养。
僧赍去。
所护丰厚殆与常度不同。
乃语帝曰。
时至矣无滞泥蟠。
嘱以佛法后事而去。
帝本宪宗第四子穆宗异母弟也。
武宗恒惮忌之。
沈之于宫厕。
宦者仇公武。
潜施拯护。
俾髡发为僧纵之而逸。
周游天下险阻备尝。
因缘出授江陵少尹。
实恶其在朝耳。
武宗崩。
左神策军中尉杨公讽宰臣百官。
迎而立之。
闻安已终怆悼久之敕谥大师曰悟空。
乃以御诗追悼。
后右貂卢简求为建塔焉。
高僧摘要·品高僧摘要卷三
姓李。
实唐帝系。
深避世荣。
终秘氏族。
安在胎。
母梦日兆祥。
既诞而神光下烛。
数岁。
有异僧款门。
召见摩顶曰。
凤穴振仪。
龙宫藏宝。
绍终之业。
其在斯乎。
及丱角。
亟请出家。
父母顺从。
遂依本郡云琮禅师。
年满登具。
乃诣南岳智严律师。
外检律仪。
内照实相。
后闻南康龚公山大寂禅师。
随化度人。
裹足振锡。
一日造焉。
大寂欣其相依。
持论不倦。
及其蜕去。
安尽力送终。
元和末。
安春秋已逾七十。
而游越之萧山法乐寺。
时海昌有法昕者。
缁林翘楚。
于放生池壖废地。
肇葺禅居。
请安主之。
四海参学者麇至。
道化之盛。
翕然推伏。
安悬知宣宗皇帝。
隐曜缁行。
将来法会预诚知事曰。
当有异人至此禁杂言。
止横事。
恐累佛法。
明日行脚僧数人参礼。
安默识帝。
遂令维那。
高位安置。
礼殊他等。
安每接谈话。
益知贵气。
乃曰。
贫道谬为海众围绕。
患斋不供。
就上座边。
求一供疏。
帝为操翰摅辞。
安览惊悚。
知供养僧赍去。
所获丰厚。
殆与常度不同。
乃语帝曰。
时至矣无滞泥蟠。
嘱以佛法后事而去帝本宪宗第四子。
穆宗异母弟也。
武宗恒惮忌之。
沉之于宫厕。
宦者仇公武。
潜施拯护俾髡发为僧。
纵之而逸。
周游天下。
险阻备尝。
武宗崩。
左神策军中尉杨公。
讽宰臣百官迎立。
闻安已终。
怆悼久之。
敕谥悟空。
以御诗追悼。
建塔焉。
共 67 首 第 1 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