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唐宪宗

相关人物:共 128 位
共 128 首 第 1 页 下一页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人。德宗、宪宗间在世。隐居学道,终身未仕。以诗名,尤擅七律,诗风清丽闲雅,时有佳句。与诗人张籍、韩翃、欧阳詹、朱庆馀等均有唱和。有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籍贯皆不详。与张籍、欧阳詹、朱庆馀、韩翃、韦处厚等人均有唱和。终身未仕。所作以七律为多,诗风清丽闲雅,时有佳句。其诗多为感慨穷困潦倒,或酬赠送别、题咏写景之作。生平大略见其诗作。《全唐诗》存诗1卷。今人陶敏、刘再华考唐代无牟融其人,其诗集为明人所伪造(见《〈全唐诗·牟融集〉證伪》)。
唐诗汇评
牟融,生年年里贯均未详。
《旧唐书•经籍志》有牟融,著《牟子》,为开元中期以前人。
全唐诗》存年融诗一卷,有赠韩翃、欧阳詹、张籍、杨处厚等人诗,则又为代宗至宪宗朝人。
诗人牟融,未见于唐宋典籍,其集亦未见公私著录,诗歌风格亦不类唐诗,疑为明代书贾取元、明人诗所伪造。
石孝忠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人。
生长韩魏间。
猛悍多力。
少年时偷鸡杀狗,州里甚苦之。
后折节事李愬,为愬前驱。
韩愈撰《平淮西碑》,多归功丞相裴度。
孝忠熟视大怒,推去其碑。
吏执诣狱,又以枷尾拉杀一吏。
宪宗怒,亲讯之。
孝忠具述愬战绩,请就刑。
帝多其义,赦之,命曰烈士。
诏更碑文。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830—1894 【介绍】: 清浙江会稽人,字㤅伯,号莼客。室名越缦堂。光绪六年进士,官至山西道监察御史。数上封事,不避权要。于人不轻许可,讥评所及,不免有信口雌黄之失。甲午战争起,败讯至,感愤郁郁,卒于官。学识渊博,为文沉博,诗尤工,自成一家,于史功力尤深。日记三十余年不断,朝廷政事、读书心得无不收录,为一生心力所萃。另有《白华绛跗阁诗词》、《越缦堂文集》等。文章多从日记抄出,余著尚多,均无刻本。
晚晴簃诗汇·卷一七三
李慈铭,原名模,字㤅伯,一字莼客,晚号越缦,会稽人。光绪庚辰进士,历官山西道监察御史。有《白华绛柎阁诗集》。
词学图录
李慈铭(1830-1894) 字爱伯,号莼客,又号霞川花隐,初名模,字式侯。会稽(今绍兴)人。光绪六年(1880)进士。授户部江南司郎中。擢监察御史。不避权贵,数上疏言事。闻甲午之战报忧愤咯血,旋卒。通经史百家之言,学殖渊博。骈文雅秀可观。所作日记,以宏富著称。有《越缦堂文集》、《白华绛跗阁诗》、《杏花香雪斋诗》、《越缦堂日记》、《霞川花隐词》。
白华绛跗阁诗甲集至己集初定本·自序
白华绛跗阁者,先王母建以奉佛者也。阁下植棠梨树一,高出阁甍,下承以紫薇二,皆与阁櫩齐。予四五岁时即从王母识字于阁中,比十岁,好读唐人诗,先君子督课经甚急,不得携诗塾中,皆私置此阁,暇即取读,且仿为之。此盖予学诗之始矣。呜呼!自此汔今,忽忽三十年,家之变凡几,国之变凡几,而予之诗亦凡几变其格。丙午、己酉、壬子、乙卯、己未,凡五次删定其集,而始得此六卷,诗仅四百首,不其难而可感与?平生所作之诗,不啻数千首也,所读之书与所为之业,自经史以及稗说、梵夹、词曲,亦无不涉猎而模仿之也。所学于史为稍通,见于作者,有古文,有骈俪文,有词,有乐府,有杂说杂考杂志,综之为笔记,而己所得意莫如诗。其为诗也,溯汉汔今,数千百家,源流正变,奇耦真伪,无不贯于匈中,亦无不最其长而学之,而所致力莫如杜。呜呼!来者之工,吾不得而穷之矣,往者则历历可指也,以吾絜之,不知其同与?异与?过与?不及与?后世谁为论定吾文者,而并世悠悠之口,又不足恃,则还以吾定吾文而已。夫贵远忽近,中智之士,多不能免,况予之孤特自晦,言貌禄位不足以动人,而又日月逝于上,体貌衰于下,今年三十有四矣,所得止此,而欲藉是以传,不亦悲乎? 诗自甲辰汔壬戌,分甲、乙、丙、丁、戊、己六卷,都为一集,写定于京师周相国邸中。时贼破乡里,焚阁已一载矣。 后二十五年,为光绪丁亥,颓然老矣。同人多劝手定诗文集,以为身后计。文尚未暇,先定诗集。乃属同邑年家子娄生同轨续写壬戌以后诗,至甲戌,复得四卷,编为《白华绛柎阁诗初集》,将以次年戊子属友人持往吴门,觅佳手刻之。未及时而余大病,病甫起而余妇疾作,淹历岁时,至戊子四月之末,遂有臼炊之梦。所积剞劂之资,悉耗于丧病,事复辍矣。去岁庚寅,吾友王子继香由庶常授官编修,乞假归,乃持是集以往,竭束修所得,缮写付刊,写官梓人,皆精其选,雠校之役,皆身任之。王子,余中表景瑗先生之中子也,家世雅故,契谊日竺。其学锐晋迨群,文藻葩流,照映一世,视余之朽驽钝废,不足一哂。而殷殷此覆瓿之文字,惟恐其不传,此非特性情之癖嗜,盖以余之一身葡人世之百艰,其所经者,由家及国,沧海之变故,固亦多矣,存其诗,亦足以徵闾里之见闻,乡邦之文献,而国是朝局之是非,亦或有可考焉。夫身后之名,本不足恃,况以余之谫劣,其不传于后无疑也,而王子之盛心,则不可以无述。刻既成,聊于前序之后缀而记之。其同时之力欲传余集者,则故尚书潘文勤公、前祭酒王君益吾、故福建知府何竟山(澄)、同年陶仲彝县令(在铭)、曾圣与比部(之撰)、王韬夫水部(彦威),及门樊云门庶常(增祥)、孙子宜孝廉(星华),皆黾勉相率,切于己事,或摘尤杀青,或写副未竟,其古谊乐善,皆后人所当知也,并记之。辛卯七月十三日,越缦老人慈铭再记于京邸轩翠舫。 自光绪乙亥以后,为《杏花香雪斋诗》二集,当次第写出之。又记。
杏花香雪斋诗·樊增祥序
光绪癸巳,余宰渭南,初刻《樊山集》。以书抵李会稽师求序,先生诺之。二年未下笔,遽于甲午冬归道山矣。人情于所厚善,每思为垂世之文以传之,视之愈重,则出之亦愈艰。余生平师友若张文襄、鹿文端、李会稽、黄醴陵四公,皆欲列其行状以待后之史官,若廉生、伯熙两祭酒,又生前以志铭相属者,而至今犹负诺,责诚重之,诚难之也。 《越缦堂诗文集》凡一再刻,而《日记》数十册直至庚申岁甫经蔡鹤庼太史集资付印,起同治癸亥四月,讫光绪己丑七月,凡廿七年,得书五十一本,分为八函。劭学之士,几欲家置一编矣。先生诗集刊至甲戌冬而止,后此所作,皆在日记中。同门孙君师郑晚隶门墙,笃于风谊,举先生未刻稿手自编录,都七百六十一篇,釐为十卷,将以付诸剞劂,以余与先生积数十年性情文字之契,属为弁言。 夫先生之诗,自为之而自道之,已屡见于日记中矣。世以其言近誇大,不无后言,其实先生之学原本经术,而于三通、廿四史致力尤□且深,又天姿高亮,记诵精博,故其为诗也,无一语不鲜明,无一字不典覈。其朝庙诸作,如国有大事,王臣蹇蹇廷立而议;山林诸作,如吴越湖山,烟水云岚,鲜翠夺目;其忧愤诸作,如寒熊吼林,怒马突阵,而语无偏宕,少陵稷卨之心也;其閒适诸作,如幽谷鸣禽,烟畦采玉,又如老坡瓢笠,飘然与神仙游,华阳真逸之侣也。至于悼念弟妹,哀挽友朋,语挚情深,泪长心远,如玄鹤唳夜,青鹃挂枝,使读者如辞汉铜仙,汍澜无已。若夫寄耳琴笙,游目衫扇,题红笺于北里,貌翠饰于西园,莫不百琲成文,十香在抱,是又极閒情之致,拾香草之遗焉。盖先生于词,无所不有,而剔其纤者、琐者、妖者、亵者;于体无所不工,而去其僿者、僻者、晦者、犷者。盖不知几经简斥,几经烹煅,而始成此金昭玉粹、天高日晶之至文也。 犹忆癸未冬谒选入都,别三年矣。相见出别后日记示余曰:「此中有《包英姑歌》《题北齐校书图》二篇,乃晚年最经意之作。」余读竟叹曰:「《校书图》诗,金风亭长容能为之,然考据略同,赡丽必逊。至《英姑歌》,则竹垞不能为,西河或能为之,然有此古音,无此奇采。至《题校书图》,则西河又不能为。国朝二百年诗家坛席,先生专之矣。」先生莞尔曰:「吾门有赐,可与言诗。」又尝语增祥曰:「今作者虽多,皆仅有其一体。倘杂试十题,鲜不缩手噤口者。若夫精深华妙,八面受敌而为大家,则吾与子不敢多让。」言既,相视而笑。呜呼!「生存华屋处,零落归山邱」,古人且不欲过西州门,吾忍复读先生之诗哉?自光绪己丑后讫甲午六月,尚有日记八本存敝箧中,其中约有诗文百馀篇,会当检出付师郑续钞,以成全璧。 辛酉腊日受业樊增祥谨序。
二家词钞·樊增祥序
会稽李先生尝曰:「今世词家,独吾与子珍、云门耳。」然见人佳作,辄称叹不置。尝曰:「周东鸥人品猥下,至其小词,《花间》不逮。」又从余扇头见张蘩父大令词,叹曰:「世未尝无作手也。」居常轻复堂先生,及见复翁评余《东溪草堂乐府》,则又曰:「非解人不为此语。」世皆疑先生褊心易怒,不知其爱才若渴,月旦极公也。 先生填词始道光庚戌,其少作曰《松下集》,仅存十三首。自己未入都,乙丑还浙,中间羁旅幽忧,兵戈危慄,感时伤逝,永叹长言,所为乐府,探原《小雅》,把臂三闾,温、韦以下不中作仆。迨辛未计偕再官农部,自是遂无归山之日。贺湖烟水,禹庙莺花,一篇之中,三致意焉。时或结兴兰荃,寓情巾舄,要归无邪之义,无愆正始之音。洎乎晚年,弥入化境。余少先生十六岁。辛未春为登龙之始,一见若平生欢。及丙子报罢,居先生宅,过夏遂与汝翼、韬夫、仲彝、子珍同受业焉。先生尤重余。是冬居保阳书局,先生寓书曰:「文章骨肉之契,微吾子无可语者。」每有所作,必录以见诒。余所得先生诗词书牍,积一巨簏,燬于庚子之变,为可惜也。 先生诗及骈体文,先有刻本,散文则甲申岁属余寿平钞得四十许篇,今已散轶。词则辛未以前手钞成帙,自后所作,散见《日记》中。韬夫京卿录为一册,先生并手稿授之曰:「吾词尽于是矣。」先生殁四年,余再入都,韬夫以词钞授余,俾付手民,迟至今日始果。此缘因先生视余为黄梅之慧能,苏门之淮海,遂附拙词于后,题曰《二家词钞》。恨秦越间阻,求子珍词不可得。吾曩欲刻四家馆课,近欲刻三家词,皆仅得二家而止。若伯熙、廉生、子珍者,并人海虬鸾,神仙官府,遗鳞坠羽,俱足千秋。终当蒐求付梓,以竟吾志,不使幽冥之中负此良友也。 光绪壬寅五月樊增祥叙。
越缦堂诗续集·由云龙序
会稽李莼客先生词章考据之学为清季冠,读书馀暇,尤工为诗词,自髫龀迄于老不辍。而其手定刊行者仅《白华绛跗阁初、次集》十卷,自甲辰至甲戌,八百五十首。自乙亥以后所为《杏花香雪斋诗》二集,迄未付梓。岁壬戌,得北京浙江公会景印先生《越缦堂日记》五十一册,公馀浏览,则先生未梓之作悉散见于《日记》中。因顺次编录自乙亥至甲申之诗,都为十卷,以继《白华绛跗集》之后。于是先生平生所作殆十得八九矣。先生一生备历艰屯,家国变故一寓之于诗,自谓:「存之足以徵闾里之见闻,乡邦之文献,而国是朝局之是非亦或有可考焉。」至其沉酣典籍,摛词渊雅,气息醇粹,功候湛深,读者当自得之,固无俟卮语之导扬也。 共和十一年冬,姚安由云龙识于涵翠楼。
杏花香雪斋诗·跋
右《杏花香雪斋诗》八集,合古今体得八百二十八首,莼老后《白华绛柎阁集》而作也。甲寅冬,湘于袁梦白词丈欧钵罗室获睹钞本,宝之,亟借钞甲乙丙丁戊五集,寄莼老之哲嗣承侯世丈,丐其雠校,馀以它故不竟。乙卯秋,湘在沪辑《大夏丛刊》,录载不数十章,《丛刊》以忤项城帝政而殇,深惜不获以全豹示世。今年春,吾友陈子瘦厓于《越铎报》有《国学选粹》之辑,索稿于湘,乃出向所钞者实之。时梦丈已参军皖省,复驰柬索己庚辛三集。历时数月,始克成书,匆促会椠,鲁鱼亥豕,间不能免。至壬癸二集,搜访几遍,卒不可得。殆莼老未曾检订?或已散佚与?湘懵昧末学,景企先型,欲附微辞,深虞玷污,然频挹墨香,益證缘定,不敢自閟,勉缀数言。莼老有灵,或所笑恕。质诸袁、陈,毋诮唐突则幸矣。丁巳七月,后学张钟湘天汉谨跋,李徐生翁为之书。
杏花香雪斋诗·识
先族曾祖莼客公博览强记,经史大家。馀事韵语,冠绝当代。昔公之门人王子献太史为梓《白华绛柎阁诗初集》十卷,为甲辰至甲戌三十年间之作,皆公手自编定。其乙亥以迄癸巳,曰《杏花香雪斋诗二集》,亦十卷,民初时里人张君天汉谋于公之嗣子承侯公,刊于《越铎日报》之《国学选粹》栏,逐日刊布,别成单行本一种,但仅甲至辛八卷耳,其壬、癸二卷则久湮无闻矣。(由君云龙就日记中乙亥年以降所存诗,著为《越缦堂诗续集》,由商务印书馆出版,以继《白华绛柎阁》之后。校以张君之刊,则遗落甚多。盖张君仅印数部,由君与商务主者俱未曾见,又不知别有诗草存焉。)春初,族祖璧臣公殁,发遗笥,得此本以归公家。而承侯族祖早卒,后人昧昧不复知文,辄流落坊肆。夏归里,以重金访得之。观其书迹修整,非寻常钞胥所能。求鉴于嘘尘族祖,识为承侯公手笔,而以民国四年随日记携以之平,由樊云门先生校定者。予既幸后卷之出,又获观承侯公之楷法与樊先生之校字,发石渠之秘笈不是过矣。所缺憾者,则公之原草竟佚亡不可得见,而前八卷之钞本又于前年转辗入杭人王君之手,乃不胜其怅怅耳。但即以此赓续张君之刊,俾成完璧,亦无憾矣。虽然,典我敝裘,易此遗迹,再欲谋梓,何可希冀?嗟乎!以白屋为名山,固公之幸而不幸;荒斋有遗编,亦寒而不寒也。已抱残守缺,以待梓者。 二十四年九月,李济锵谨识。
越缦堂诗话·序
清季诗家以吾越李莼客先生为冠。《白华绛柎阁集》,近百年来无与辈者。去冬,北京浙江公会景印《越缦堂日记》手稿成,都五十一册。余因举记中论诗之语,编录为三卷,不特先生宗旨即此可见,诚细籀之,其于诗学岂曰小补?亦艺苑之宝书矣。惜同治癸亥以前十四册,光绪己丑以后八册,(蔡元培氏撰《印行日记缘起》同治癸亥,「同治」误「咸丰」;光绪己丑,「己丑」误「戊子」。癸亥为同治二年,先生三十五岁。己丑为光绪十五年,先生六十一岁。)缘事未付印,诗话之编仍未得全耳。考节刊先生日记者,以《绍兴公报》社为最蚤,清宣统庚戌冬也。次《古学汇刊》,次《文艺杂志》,次《文艺丛书》,卷帙皆无多,或才数叶,然有为景印本所无者。盖皆自未印稿本中出。今检录之,得如干条,别为「卷下之下」云。 共和十年四月望,晨起啜茗已,谨识。后学诸暨蒋瑞藻。(录入:顾青翎)
维基
李慈铭(1830年—1895年),初名模,字式侯,字伯「㤅」为「爱」之古字。
,号客,因读书于越缦堂,称越缦先生,又自号越缦老人,清末诗人。
浙江省绍兴府会稽县(今绍兴)人,五十二岁始中进士,因性情清高狂放,官止于御史。
自幼好学,“为文沉博绝丽,诗尤工,自成一家”,嗜书成癖,“于书无所不窥”,承乾嘉汉学之馀绪,治经学、史学,蔚然可观。
光绪六年(1881年)进士。
同年五月,授户部郎中,光绪十六年,官至山西道监察御史,文廷式指责李慈铭当御史时,多明哲保身,对李鸿章这等大人物“不敢置一词”,“观其日记,是非亦多颠倒”。
周祖培曾说他“能读书而不能做官”。
李慈铭曾与表妹珠婴私订终身。
但十四岁时祖母病重,为了冲喜延寿,家人强迫他娶大他五岁的表姐马淑人为妻,不料祖母仍在大婚当日过世,至此对表姊耿耿于怀,夫妻感情不睦。
婚后无子,为传宗接代,先后纳了三名小妾,但都未能有后,因此常流连于风月场所,据说因为常到妓院可看尽天下美女,与当时名伶朱霞芬、梅蕙仙、傅芷秋、时琴香等都交往甚密,还记在日记里。
《孽海花》中的李纯客,便是以李慈铭为原型的。
李慈铭过惯官场糜烂的生活,又“戌削善病”,光绪二十年(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战败,闻讯忧惧,咯血而死。

人物简介

全唐文·卷六百九十四
敦实。
宪宗朝为沂兖观察副使。
时观察使王遂以惨刻临下。
裨校王弁因众怒为乱。
敦实及于难。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38—713 【介绍】: 名或作惠能。唐僧。岭南新州人,祖籍范阳,俗姓卢。与神秀同师禅宗五祖弘忍禅师。以“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一偈得弘忍赞许,密传其衣钵,成禅宗第六祖。后居韶州曹溪山宝林寺,弘扬“见性成佛”之顿悟法门,与神秀在北方倡行之“渐悟”相对,分称南宗、北宗。卒,宪宗谥其为大鉴禅师。弟子辑其语录为《六祖坛经》。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638—713 一作惠能。俗姓卢,新州(今广东新兴)人。早年听人诵佛经,颇能领会,遂北行访师。高宗咸亨间入黄梅东禅寺,参禅宗五祖弘忍,弘忍命于碓房舂米,时称为卢行者。因所作禅偈为弘忍所赏,于夜间传其法衣,并命其速往南方隐遁。隐居韶州曹溪十余年后,始至广州法性寺,出示法衣,并剃发受戒。后归住韶州宝林寺,为众说法,历三十余年,影响遍于南方。卒于新州国恩寺。宪宗时赐号大鉴禅师。生平见《旧唐书》本传。慧能为南宗禅之创始人,其为学倡“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之顿悟法门,与北宗禅之渐悟说不同。后人尊其为禅宗六祖。其语录由门人辑为《六祖法宝坛经》。此书及《祖堂集》、《景德传灯录》中存其诗偈20余首,《全唐诗外编》及《全唐诗续拾》收之。
全粤诗·卷五
释惠能(六三八 — 七一三),一作慧能,俗姓卢。
新州(今新兴县)人。
幼年丧父,家贫,不识字,以采樵为生。
二十四岁时,闻人诵《金刚经》,决心学佛,乃往投湖北蕲州黄梅县东山禅宗五祖弘忍门下,得传衣钵,南归隐遁十六年。
唐高宗仪凤元年(六七六),薙发于广州制旨寺,受具足戒于法性寺。
后于韶州曹溪宝林寺大倡顿悟法门,宣扬“见性成佛”,为佛教南宗开创者、禅宗之六祖。
唐玄宗先天二年圆寂,年七十六。
唐宪宗诏谥大鉴禅师。
弟子编其语录为《六祖坛经》。
事见《坛经》及释法海撰序,又王维、柳宗元、刘禹锡撰碑铭、碑文。
全唐文·卷九百十四
慧能俗姓卢氏。其先范阳人。以父行瑫官南海。遂为新州人。咸亨中至乐昌。就智远禅师出家。复至蕲春。就宏忍禅师受具。后至南海。就印宗法师剃染。住法性寺。上元中移具宝林寺。诏赴京邑。谢病不起。神龙三年敕住韶州能居寺。改额法泉。是为南宗六祖。先天二年卒。宪宗时追谥大鉴禅师。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四 传宗科
姓卢氏。南海新兴人也。其先出范阳。父行瑫始官中朝。武德中以谮左迁。为州司马。贞观十二年戊戌。生能于官舍。未几而父丧母寡。贫甚。能于民间日售薪。共甘旨。一日闻旅馆有客诵经。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之语而寤。固。问客此何经。曰金刚般若经也。又问何从得之。曰得之蕲州黄梅冯茂山忍大师所。大师且以为诵此经即当见性成佛。能曰我志欲见大师。然以母累。柰何。时一客又以白金十两。俾安家而趣使往。咸亨中。道过韶阳。信士刘志略。延以恩礼。志略之姑尼也。方读涅槃。问疑义。能为解析。因问字。曰不识也。尼怪而诘其故。则曰诸佛妙义。不堕文字。尼叹服。呼为行者而称之乡里间。众遂筑辟宝林旧寺。请居之。以便趋向。能念曰。吾以求师至是。遽以自安可乎。明日往依乐昌县之智远禅师于西石窟。远尤加器重。曰必蚤获印證于蕲。而后转以见教也。至蕲。忍师问。来何自。曰自岭南。曰何求。曰求作佛。曰岭南人无佛性。曰人有南北。佛性岂尔。乃服役。至悬石腰间踏舂碓。以效勤苦。先是神秀上座奉忍命。书偈于壁。以著己见解。能亦倩客。夜书一偈其旁。忍见之。阴召而传其所受之衣钵。曰自吾先师。以此表信。今妄庸者。莫不觊觎。故其所在之地。命若悬丝焉。汝其亟逝。无滞此也。于是逃于四会怀集之间。久之南海法性寺印宗法师。以风幡之辨。求见所受衣钵。而为之落发。从智光律师。登坛受具。其坛盖宋三藏求那跋摩筑者。记云。后有肉身菩萨。于此得戒。梁三藏真谛。又手植菩提树于坛侧。记云。后一百二十年。有大士。于此说无上乘法。上元中。忍大师示寂于蕲之东山。能悬知之曰。吾师其真归矣。既而讣至。徙居宝林寺。刺史韦璩以大梵寺迎焉。力辞入曹溪。由是天下心学之士。归曹溪。而武后中宗。以神秀禅师奏举。娄降玺书。诏赴阙。继遣中官薛简敦致。皆谢疾不起。后赐磨衲袈裟一。钵一。编珠织成经巾一。绿质红晕华绵巾一。帛五百匹供养。舍新兴宅为寺。请额国恩。神龙三年。诏韶州缮治其寺。务尽壮丽。易赐其额法泉。延和元年。预命弟子。建塔于法泉寺。先天二年。八月三日。归而唱灭。春秋七十六。十一月反葬曹溪。宪宗追谥大鉴。塔曰元和正真。宋太平兴国三年。诏易曹溪法泉寺为南华寺。
宋高僧传·卷第八 习禅篇第三之一
释慧能。
姓卢氏。
南海新兴人也。
其本世居范阳。
厥考讳行瑫。
武德中流亭新州百姓。
终于贬所。
略述家系。
避卢亭岛夷之不敏也。
贞观十二年戊戌岁生能也。
纯淑迂怀惠性间出。
虽蛮风䝤俗渍染不深。
而诡行么形驳维难测。
父既少失母且寡居。
家亦屡空业无腴产。
能负薪矣日售荷担。
偶闻廛肆间诵金刚般若经。
能凝神属垣迟迟不去。
问曰。
谁边受学此经。
曰从蕲州黄梅冯茂山忍禅师劝持此法。
云即得见性成佛也。
能闻是说若渴夫之饮寒浆也。
忙归备所须留奉亲老。
咸亨中往韶阳遇刘志略。
略有姑无尽藏恒读涅槃经。
能听之即为尼辨析中义。
怪能不识文字。
乃曰。
诸佛理论若取文字非佛意也。
尼深叹服。
号为行者。
有劝于宝林古寺修道。
自谓己曰。
本誓求师而贪住寺。
取乎道也何异却行归舍乎。
明日遂行至乐昌县西石窟。
依附智远禅师侍座谈玄。
远曰。
行者迨非凡常之见龙。
吾不知吾不知之甚矣。
劝往蕲春五祖所印證去。
吾终于下风请教也。
未几造焉。
忍师睹能气貌不扬。
试之曰。
汝从何至。
对曰。
岭表来参礼。
唯求作佛。
忍曰。
岭南人无佛性能曰。
人有南北佛性无南北。
曰汝作何功德。
曰愿竭力抱石而舂供众而已。
如是劳乎井臼。
率净人而在先。
了彼死生与涅槃而平等。
忍虽均养心何辨知。
俾秀唱予致能和汝。
偈辞在壁见解分岐。
揭厉不同浅深斯别。
忍密以法衣寄托曰。
古我先师转相付授。
岂徒尔哉。
呜呼后世受吾衣者。
命若悬丝小子识之。
能计回生地。
隐于四会怀集之间。
渐露锋颖。
就南海印宗法师涅槃盛集论风幡之语。
印宗辞屈而神伏。
乃为其削椎髻于法性寺智光律师边受满分戒。
所登之坛即南宋朝求那跋摩三藏之所筑也。
跋摩已登果位。
悬记云。
后当有肉身菩萨于斯受戒。
又梁末真谛三藏于坛之畔手植菩提树。
谓众曰。
种此后一百二十年有开士。
于其下说无上乘度无量众。
至是能爰宅于兹。
果于树阴开东山法门。
皆符前谶也。
上元中正演畅宗风惨然不悦。
大众问曰。
胡无情绪耶。
曰迁流不息生灭无常。
吾师今归寂矣。
凶赴至而信。
乃移住宝林寺焉。
时刺史韦据命出大梵寺。
苦辞入双峰曹侯溪矣。
大龙倏起飞雨泽以均施。
品物攸滋逐根荄而受益。
五纳之客拥塞于门。
四部之宾围绕其座。
时宣秘偈或举契经。
一切普熏咸闻象藏。
一时登富悉握蛇珠。
皆由径途尽归圆极。
所以天下言禅道者。
以曹溪为口实矣。
洎乎九重下听万里悬心。
思布露而奉迎。
欲归依而适愿。
武太后孝和皇帝。
咸降玺书。
诏赴京阙。
盖神秀禅师之奏举也。
续遣中官薛简往诏。
复谢病不起。
子牟之心敢忘凤阙。
远公之足不过虎溪。
固以此辞。
非邀君也。
遂赐摩纳袈裟一缘钵一口编珠。
织成经巾绿质红晕花绵巾绢五百匹充供养云。
又舍新兴旧宅为国恩寺焉。
神龙三年敕韶州可修能所居寺佛殿并方丈。
务从严饰。
赐改额曰法泉也。
延和元年七月命弟子于国恩寺建浮图一所。
促令速就。
以先天二年八月三日俄然示疾。
异香满室白虹属地。
饭食讫沐浴更衣弹指不绝。
气微目瞑全身永谢。
尔时山石倾堕川源息枯。
鸟连韵以哀啼。
猿断肠而叫咽。
或唱言曰。
世间眼灭吾畴依乎。
春秋七十六矣。
以其年十一月迁座于曹溪之原也。
弟子神会若颜子之于孔门也。
勤勤付嘱语在会传。
会于洛阳荷泽寺崇树能之真堂。
兵部侍郎宋鼎为碑焉。
会序宗脉。
从如来下西域诸祖外震旦凡六祖。
尽图缋其影。
太尉房琯作六叶图序。
又以能端形不散如入禅定。
后加漆布矣。
复次蜀僧方辩。
塑小样真肖同畴昔。
能曾言。
吾灭后有善心男子必取吾元。
汝曹勿怪。
或忆是言加铁环缠颈焉。
开元十一年。
果有汝州人受新罗客购潜施刃其元。
欲函归海东供养。
有闻击铁声而擒之。
其塔下葆藏屈眴布郁多罗僧。
其色青黑碧缣复袷。
非人间所有物也。
屡经盗去。
迷倒却行而还褫之。
至德中神会遣弟子进平送牙痒和一柄。
朝达名公所重有若宋之问。
谒能著长篇有若张燕公说。
寄香十斤并诗。
附武平一至。
诗云。
大师捐世去。
空留法身在。
愿寄无碍香。
随心到南海。
武公因门人怀让铸巨钟。
为撰铭赞。
宋之问书。
次广州节度宋璟来礼其塔。
问弟子令韬无生法忍义。
宋公闻法欢喜。
向塔乞示徵祥。
须臾微风渐起。
异香裛人。
阴雨霏霏。
只周一寺耳稍多奇瑞逭繁不录。
后肃宗下诏能弟子令韬。
韬称疾不赴。
遣明象赍传法衣钵。
进呈毕给还。
宪宗皇帝追谥曰大鉴。
塔曰元和正真也。
迨夫唐季刘氏称制番禺。
每遇上元烧灯。
迎真身入城为民祈福。
大宋平南海后。
韶州盗周思琼叛换。
尽焚其寺塔将延燎。
平时肉身非数夫莫举。
烟熛向逼二僧对舁。
轻如夹纻像焉。
太平兴国三年今上敕重建塔。
改为南华寺矣。
系曰。
五祖自何而识一介白衣便付衣耶。
通曰。
一言知心更无疑贰。
况复记心轮间如指之掌。
忍师施一味法何以在家受衣钵乎。
秀师则否。
通曰。
是法宁选缁白。
得者则传。
周封诸侯乃分分器。
同姓异姓别也。
以祖师甄别精粗以衣为信。
譬如三力士射坚洛叉。
一摩健那射则中而不破。
二钵罗塞建提破而不度。
三那罗延箭度而复穿馀物也。
非坚洛叉有强弱。
但由射势力不同耳。
南能可谓那罗延射而获赏焉。
信衣至能不传。
莫同夏禹之家天下乎。
通曰。
忍言。
受传衣者命若悬丝。
如是忍之意也。
又会也禀祖法则有馀。
行化行则不足。
故后致均部之流。
方验能师之先觉。
不传无私吝之咎矣。
故曰。
知人则哲也。
吁。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感通篇
志诚。
缙山杨氏子。
父林。
以勇材事太祖。
为都元帅。
母房氏。
生二子。
师为长。
有出世志。
年十六。
父母为娶妇不从。
强逼之。
剪发而逃。
入京师。
礼七代宗师。
出家受大戒。
师跪而请名。
宗师问尔何志。
对曰。
诚而已。
遂以命之。
自号寂庵。
志业精勤。
风神爽朗。
显密要义。
游刃若虚。
谨持犯之科。
弘慈摄之行。
至元丁丑岁。
为大都路禅录。
丁亥。
主清安寺。
明年。
得隙地都之灵桩里。
建广化兰若。
居之。
受徒匡众。
道望益隆。
成宗践位。
降玺书赐号静炤妙行大禅师。
诸路头陀教门都提点。
师平生多异迹。
通灵感化。
惊耳悸目之事。
人莫测是凡是圣。
尝静居。
有异气缕结。
作善财合掌形。
在师上。
夜寝。
人见有白光洞胸。
经时不散。
有时群雀。
聚师头顶上。
如立朽株。
都人邹氏女。
为魑魅所凭且久。
师以念珠拂之立止。
尝有所见宗师。
遣其徒李纯辈四人往江南。
踰年不返。
师坐见李至。
且问其介及宗教事。
甚悉。
有顷李果至。
所言无不合。
又一日。
见许善友从保定来。
言寂炤师没。
已而果然。
若此甚众。
尝有盗入室戒勿捕。
或横逆相加置弗较。
大德乙巳秋。
将化。
手书发菩提心论。
并金字戒本。
授弟子法云。
语以宗门事曰。
吾将行矣。
然香易服。
右胁果足。
而逝。
寿六十五。
阇维。
得五色舍利三十二粒。
塔于清安寺傍。
自入道至涅槃。
垂五十年。
弊衣粗食。
持诸部密咒。
仡仡朝夕。
未尝以寒暑暂废。
精专之功。
自能至灵。
是亦澄什之流亚欤。
癹思八 朝代: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译经篇
癹思八。
元世祖尊以为帝师者也。
土波国人。
族款氏。
生时多瑞应。
初土波有国师禅达啰乞答。
具大威神。
累叶相传。
其国王。
世师尊之。
凡十七代。
而至萨师迦哇。
即师之伯父也。
师。
从之受业。
甫七岁诵数十万言。
通贯大义。
少长。
学富五明。
研几三藏。
年十五。
谒世祖于潜邸。
与语大悦。
躬率太子以下。
从受戒法。
尊礼殊异。
戊午。
师年二十。
时道士倡言。
化胡宪宗
诏师诘之。
不能对。
邪说遂熄。
世祖登极。
尊为国师。
授玉印。
任中原法主。
统天下教门。
既而西归。
未期月复迎还。
庚午。
师年三十一。
命制蒙古新字。
其字仅千馀。
其母凡四十有二。
共相关纽而成字者。
则有韵关之法。
其以二合三合四合而成字者。
则有语韵之法。
而大要。
则以谐声为宗也。
皆师独运摹画而成。
上览悟大悦。
即颁行天下遵用。
迄为一代典章。
升号。
曰皇天之下一人之上开教宣文辅治大圣至德普觉真智佑国如意大宝法王西天佛子大元帝师。
更赐玉印。
统领诸国释教。
旋又西归。
至元十一年。
复专使迎还。
岁杪抵京。
王公以下。
皆离城一舍。
结香坛净供。
罗拜迎之。
所经衢陌。
皆结五䌽翼其两傍。
万众瞻礼。
若一佛出世矣。
复为真金皇太子。
说器世界等。
彰所知论。
词严义伟。
三藏沙罗巴。
译而行之。
未几又力辞西归。
上坚留之。
不可。
庚辰。
师年四十二。
以至元十七年十一月某日示寂。
上闻震悼。
怀德无已。
乃建大窣堵波于京师。
奉藏真身舍利。
庄饰无俦。
至英宗。
诏各路建帝师殿。
立碑颂德。
其文曰。
夫敏者怠于博学。
贵者耻于下问。
才高而位重。
则矜己而骄物。
此人之恒也。
师以生知之明。
为天子师。
可谓敏且贵矣。
而乃博学。
无厌下询。
遗老人有一法。
不远千里而求之。
虽硁硁之谅。
佼佼之庸。
苟有可取无遗焉。
负绝世之材。
材莫大焉。
处帝师之位。
位莫重焉。
而乃考考于道。
循循诱物。
惟恐德之不修。
道之不弘。
未尝以多能自圣。
而有满盈之色。
旷若空谷。
静若深渊。
远若云霞。
重若丘山。
岂非至德其孰能与于此哉。
其道之所被。
德之所及。
犹杲日丽乎天。
明无不炤。
阳和煦于物。
气无不浃。
其高如天。
不可阶而升也。
其大如海。
不可航而涉也。
以不言而民信。
不劝而物从。
所过者化。
所存者神。
匪天纵之将圣。
孰能与于此哉。
师侍者曰达益巴。
执事师十有三年。
出而从。
入而侍。
听言论于左右。
观道德于前后。
陶熏滋久。
郁成美器。
凡大小乘律论。
及秘密经籍。
皆耳于口授。
目于手示。
得乎理之所归。
行之所趣。
师西还。
巴。
以久劳弗克侍。
留于洮。
洮人化之。
武宗践祚。
巴道大弘。
初师在洮。
曾居古佛寺。
至是。
出所赐大厥宇。
将谋老于汶上。
而上命屡下。
锡金印驼纽。
封号弘法普济三藏大师。
以延祐五年。
化于京师。
赐祭葬。
谥祐圣国师。

人物简介

全宋诗
赵彦假,字显父,居闽(今福建福州)。
公宾子。
广陵郡王德雍七世孙(《宋史·宗室世系》二四)。
宁宗庆元二年(一一九六)进士(清道光《福建通志》卷一四九)。
郦希成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元大兴怀来人。
真大道教五代师。
其教以苦节危行为要,不妄取于人。
居燕城天宝宫,见知宪宗,授太玄真人,领教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62 【介绍】: 唐陇右临洮人。李晟子。少谦谨。领夏绥银宥节度使,政简而严。节度凤翔,近声色而政荒。徙宣武,坐事贬随州刺史。入为左金吾卫大将军,复拜河中、晋、绛等节度使。军政愈弛,几乱。卒赠司徒。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代宗至宪宗间诗人。
令狐楚编《御览诗》收其诗2首,《全唐诗》据以收入。
其时名李愿者有3人:一为名将李晟之子李愿(?—825),陇右临洮(今青海乐都)人。
因父功入仕。
宪宗、穆宗间历任夏绥、武宁、凤翔、宣武、河中诸镇节度使。
全唐诗》小传谓即此人。
但此为武人,史籍中未云能诗。
二为韩愈友人,隐于孟州济源盘谷,自号盘谷子。
德宗贞元十七年(801),韩愈作《送李愿归盘谷序》,推重其德行。
宪宗元和六年(811),卢汀作诗二章送之,韩愈有诗奉和。
事迹见《韩昌黎集》。
三为金部郎中李思谅之孙,李敬臣之子,出赵郡东祖房,事迹不详,见《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二上》。
3人之中,当以隐士李愿之可能性为大。
又《全唐诗外编》补李愿诗2首亦难以断其归属。
共 128 首 第 1 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