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赵道一

相关人物:共 8 位
共 8 首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五代时连州人,字益之。少负大志,栖隐静福山,罕与俗接。尤工诗赋,遇佳山水,留题殆遍。后梁末帝龙德二年擢进士第。南汉高祖刘䶮即位,损献十策,逾年,授永州团练判官,后累官至尚书、左仆射。因极谏致忤高祖,退居永州,诗酒自娱,病卒。初,损与桑惟翰、宋齐丘友善,每论天下事,二人自以为不及。又尝与郑谷、僧齐己定近体诗诸格,为诗人所宗。有《桂香集》、《射法》。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字益之,连州(今属广东)人。少隐连州静福山,又曾从匡庐处士陈沆学。后梁初应进士举,遍投所著于公卿间。龙德二年(922)登进士第。会兵乱,遂家居。后依南汉高祖幕府,高祖颇亲任之,授永州团练判官。长兴初,进团练副使。累官至左仆射。后因谏忤高祖,又患足疾,遂退居永州北沧塘湖上,以诗酒自娱,寻病卒。生平见《五代史补》卷二,《诗话总龟》卷一〇、卷一六,《十国春秋》、《南汉书》本传。损工诗赋,遇山水胜景辄留题,颇有文声。郑谷称其诗“殆夺真宰所有也”(《南汉书》)。曾与郑谷、齐己厘定近体诗诸格,为湖海骚人所宗。又曾著《三要》,《桂香集》等,今均佚。《全唐诗》存诗4首、断句10联,其中《书壁》一首,当为后人改贺知章诗而窜入者。《全唐诗续拾》补诗1首,断句2。
全粤诗·卷一九
黄损,字益之。
连州人。
少时慷慨有大志,筑室静福山,颜曰“天衢”,读书吟啸其中,罕与浮俗接。
以淹通闻于时,尤善为诗。
自谓所学未广,乃扁舟溯洞庭穷匡庐诸胜,结交天下士。
与桑维翰、宋齐丘交善,每执手论天下事,二人皆谢不如。
尝与郑谷及释齐己定近体诗格,世多传之。
又著书三篇,类《阴符》、《鬼谷》,论修治之术,具有宏识,议者每期以公辅器。
为有司所荐,登后梁龙德二年(九二二)进士。
寻假归广州。
会四方兵乱,道梗不得通,遂与梁绝,不复作岭北游。
后仕南汉主刘岩,累官尚书左仆射。
有《桂香集》,今佚。
赵道一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卷四三、明黄佐《广东通志》卷五五、清吴任臣《十国春秋》卷六二有传。
诗五首。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284—364 【介绍】: 东晋丹阳句容人,字稚川,自号抱朴子。少贫好学。博览典籍,尤好神仙导养之法。师事郑隐、鲍玄,并得其法。惠帝太安中,以破石冰功,拜伏波将军。后还乡里,赐爵关内侯。入东晋,闻交阯出丹砂,求为句漏令,迁广州,止罗浮山炼丹,积年而卒。有《抱朴子》、《金匮药方》、《神仙传》、《集异传》等。
全粤诗·卷二
葛洪(二八四 — 三六四),字稚川。
原籍丹阳句容。
少时好学,家贫,乃自采薪以贸纸笔,夜辄写书诵习,遂以儒学知名。
性木讷寡欲,而好寻究书义,尤好神仙导养之法。
从祖玄,吴时方士,以其炼丹秘术授弟子郑隐,洪就隐学,悉得其法。
后师事南海太守鲍靓,靓以女妻之,复传靓业。
晋惠帝太安中,石冰作乱,吴兴太守顾秘檄洪为将兵都尉,讨破之,迁伏波将军。
洪见天下已乱,乃参广州刺史嵇含军事。
含遇害,遂停南土多年,始还乡里。
元帝为丞相,辟为掾。
以平贼功,赐爵关内侯。
成帝咸和初,司徒王导召补州主簿,转司徒掾,迁咨议参军。
闻交趾出丹,坚求为句漏令,将子侄俱行。
至广州,刺史邓岳留不听去,遂止罗浮山炼丹。
岳表补东官太守,又辞不就。
在山积年,优游闲养,著述不辍,自号抱朴子,因以名书。
卒年八十一。
晋书》卷七二、元赵道一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卷二四、清宋广业辑康熙五十六年刊《罗浮山志会编》卷四有传。
诗五首。
全晋文
洪字稚川,丹阳句容人,吴方士玄从孙。惠帝时,吴兴太守顾秘檄为将兵都尉,迁伏波将军,后参广州刺史嵇含军事,含遇害还乡。元帝为丞相,辟为掾,以功赐爵关内侯。咸和初,司徒王导召补州主簿,转司徒掾,迁咨议参军,选为散骑常侍,领大著作。固辞,求为句漏令,刺史邓岳表为东官太守,又辞不就。卒年八十一。有《丧服变除》一卷,《抱朴子·内篇》二十一卷,《外篇》五十一卷,《神仙传》十卷,《肘后方》六卷,《神仙服食药方》一卷。

人物简介

全粤诗·卷二
黄野人,葛洪弟子。
洪栖山炼丹,野人常随之。
洪既仙去,留丹于罗浮山柱石之间,野人得一粒,服之,为地行仙。
后有人游罗浮,宿石岩间,中夜见一人,无衣,而绀毛覆体,意必仙也,乃再拜问道。
其人了不顾,但长笑数声,声振林木,复歌曰云云。
赵道一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卷二四、清宋广业辑康熙五十六年刊《罗浮山志会编》卷四有传。
诗二首。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昭州恭城人。仁宗皇祐初进士。为永定县尉,弃官不仕。纵游山水。爱广州清远县峡山,游之久,不复返。
全宋诗
安昌期,昭州恭城(今属广西)人。仁宗皇祐间进士(《万姓统谱》卷二五)。初为横州永定尉,以事罢,遂不复仕,放旷山林间。嘉祐五年(一○六○),至惠州与胡济游从。英宗治平二年(一○六五),居峡山广庆寺。事见明嘉靖《惠州府志》卷一四。
全粤诗·卷二四
安昌期,原籍昭州恭城。
隐清远峡山。
青年时曾举进士。
宋仁宗皇祐中,朝廷以侬智高之难,推恩三广进士,曾参与礼部试者,皆特试。
昌期因此得官,初为横州永定县尉,以事去官。
不复仕,独与一童来广州,放旷山水间。
嘉祐五年(一〇六〇)至惠州,值同年曲江胡济为海丰令,游从甚久。
平日辄以道家小术示人以娱之。
英宗治平二年(一〇六五),携童至中宿峡山偕隐。
尝游广庆寺,谓访和光洞,数日不返。
寺僧意其为虎豹所食,率仆夫求之不获,惟见石室间有诗云云,后题“前横州永定县尉安昌期笔”,然后知其得道。
赵道一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卷四九、明姚良弼修嘉靖三十五年刊《惠州府志》卷一四、明黄佐纂修嘉靖四十年刊《广东通志》卷六四有传。
诗一首。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169—1211 【介绍】: 宋道士。惠州博罗人,字南木,号翠虚。相传得太乙金丹诀,以捻土噀水为人治病,人称“陈泥丸”。或云尝提举道录院。后归罗浮山,相传能驱狐鞭龙,浮笠济湍,显示诸种神异。有《翠虚妙悟集》。
全宋诗
陈楠(?~一二一三),字南木,号翠虚,惠州博罗(今属广东)人。初以盘栊箍桶为业。后从薛道光受金丹之道,尝以泥丸治病,人称陈泥丸。徽宗政和间,擢提举道录院事。入罗浮山,以丹法授白玉蟾。宁宗嘉定六年入水而逝。有《翠虚篇》一卷传世。事见《静馀玄问》、《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卷四九。 陈楠诗,以影印明正统刊《道藏》太玄部《翠虚篇》为底本。参校《道藏精华录》第八集所收清董德宁辑本(简称《精华录》)。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全粤诗·卷二六
陈楠(?
— 一二一三),一名朴,字南木,号翠虚,博罗人。
初以盘栊箍桶为业,后从薛道光受太乙刀圭金丹法诀,又遇黎姥山神人得景霄大雷琅书。
尝以泥丸治病,人称陈泥丸。
宋徽宗政和间,擢提举道录院事。
后归罗浮山,以道法行于世。
授丹法于白玉蟾。
宋宁宗嘉定六年四月十四日,赴潭州鹤会罢,在漳州梁山与一箍桶老儿犄角,入水而逝。
有《翠虚篇》一卷传世。
事见《静馀玄问》,元赵道一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卷四九、明黄佐纂修嘉靖四十年刊《广东通志》卷六四有传。
全宋文·卷六○六一
陈楠,字南木,号翠虚子,家世为琼州(治今海南海口)人,一说惠州博罗(今广东博罗)人。幼年师事毗陵禅师薛道光,受太乙火符之法。丹道既成,复归桑梓,以箍桶为业,混迹民间。常撮土为丸,为人治病,故世称「陈泥丸」。后隐于罗浮山。嘉定初游黎母山,遇道人传以太乙雷法,楠以授之白玉蟾,遂行于世。著有《翠虚篇》一卷(存)。道教奉为南宗第四祖。见白玉蟾《翠虚真人得法记》(正统道藏《道法会元》卷一○八),又参《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卷四九。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名或作桥。宋循州龙川人,字子升。举进士不第,隐于霍山。尝吹铁笛赋诗。相传得道仙去。
全宋诗
蓝乔,字宇升,龙川(今广东龙川西北)人。举进士不第,隐于霍山。事见明嘉靖《惠州府志》卷一四。今录诗二首。
全粤诗·卷二四
蓝乔,字宇升(《夷坚志》、《历世真仙体道通鉴》作子升)。
龙川人。
年十二,能为诗章。
宋时举进士不第,乃隐于邑中霍山学道,常吹铁笛,相传白日飞升为仙,后有人见之洛阳。
赵道一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卷五一、明姚良弼修嘉靖三十五年刊《惠州府志》卷一四、明黄佐纂修嘉靖四十年刊《广东通志》卷六四有传。
诗三首。

人物简介

全宋诗
崔羽,号紫霞真人,唐州(今河南唐河县)人。少录京师班直,后休官学道。高宗绍兴初游罗浮,时已老,居东莞上清观,一日坐化。民国《东莞县志》卷七四有传。今录诗三首。
全粤诗·卷二八
崔羽,号紫霞。
原籍唐州。
少隶京师班直,休官学道。
宋高宗绍兴间游罗浮,已老矣。
初不自言其年,朱颜方瞳,举止朴野,性喜酒,有具馔邀之,辄赴饮,饮必醉且歌,所言休咎皆验。
后居东莞,与黎如璧友善,逝于莞邑上清观。
赵道一历世真仙体道通鉴续编》卷四、明张二果曾起莘纂崇祯《东莞县志》卷八、清宋广业辑康熙五十六年刊《罗浮山志会编》卷五有传。
诗三首。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闽清人,家琼州,字白叟,又字如晦,号海琼子,又号海蟾。入道武夷山。初至雷州,继为白氏子,自名白玉蟾。博览众籍,善篆隶草书,工画竹石。宁宗嘉定中诏征赴阙,对称旨,命馆太乙宫。传其常往来名山,神异莫测。诏封紫清道人。有《海琼集》、《道德宝章》、《罗浮山志》。
全宋诗
白玉蟾(一一九四~?),本名葛长庚,因继雷州白氏为后,改今名。字白叟、以阅、众甫,号海琼子、海南翁、琼山道人、蠙庵、武夷散人、神霄散吏、紫清真人,闽清(今属福建)人,生于琼山(今属海南)。师事陈楠学道,遍历名山。宁宗嘉定中诏赴阙,命馆太乙宫,赐号紫清明道真人(明嘉靖《建宁府志》卷二一)。全真教尊为南五祖之一。有《海琼集》、《武夷集》、《上清集》、《玉隆集》等,由其徒彭耜合纂为《海琼玉蟾先生文集》四十卷。事见本集卷首彭耜《海琼玉蟾先生事实》。 白玉蟾诗,以明正统𦡱仙重编《海琼玉蟾先生文集》六卷、续集二卷为底本。校以影印《道藏》本《上清集》、《武夷集》、《玉隆集》(简称上清集、武夷集、玉隆集),明万历蓝格钞《海琼白真人文集》(简称明钞本,藏北京大学图书馆),刘双松安正堂刊《新刻琼琯白先生集》(简称刘本),清乾隆刊《宋海琼白真人诗文全集》(简称乾隆本)。校本多出底本之诗及新辑集外诗,另编为一卷。
全粤诗·卷三一
白玉蟾(一一九四 — 一二二九),本名葛长庚,因继雷州白氏为后,改今名。
字如晦、白叟、以阅、众甫,号海琼子、海南翁、琼山道人、蠙庵、武夷散人、神霄散吏、紫清真人。
本闽人,生于琼山(今属海南)。
善诗文书画。
师事陈楠学道,遍历名山。
宋宁宗嘉定中诏赴阙,命馆太乙宫,赐号紫清明道真人(明嘉靖《建宁府志》卷二一)。
全真教尊为南五祖之一。
相传理宗绍定二年解化于盰江。
有《海琼集》、《武夷集》、《上清集》、《玉隆集》等,由其徒彭耜合纂为《海琼玉蟾先生文集》四十卷。
事见本集卷首彭耜《海琼玉蟾先生事实》,元赵道一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卷四九、明上官崇修唐胄纂正德十六年刊《琼台志》卷四〇有传。
词学图录
葛长庚(1194 -?)字如晦、紫清、白叟,为白氏继子,故又名白玉蟾,号蠙庵、海蟾、海琼子、海南翁、武夷散人、神霄散吏。闽清(今属福建)人。入道武夷山。嘉定中,诏征赴阙,馆太乙宫,封紫清明道真人。曾举童子科,后出家为道士,师事陈楠九年,楠死,游历天下,后隐居著述,致力传播丹道,为南宗第五代传人,即"南五祖"之五,飞升后封号为"紫清明道真人",世称"紫清先生"。有石刻留惠州西湖玄妙观。幼聪慧,谙九经,能诗赋,长书画,善篆隶草书。杨慎《词品》称 "亦有思致,不愧词人"。陈廷焯《白雨斋词话》云:"葛长庚词,一片热肠,不作闲散语,转见其高。其《虞美人》诸阕,意极缠绵,语极俊爽,可以步武稼轩,远出竹山之右。"又云:"葛长庚词,脱尽方外气,李易安词却未脱尽闺阁气。" 所著《海琼集》,附词一卷《玉蟾诗余》。 又有《玉隆集》、《上清集》、《武夷集》(后由弟子彭耜编为《海琼玉蟾先生文集》)、谢显道编《海琼白真人语录》、《道德宝章》、《海琼词》、彭耜编《海琼问道集》。
全宋文·卷六七四六
白玉蟾(一一九四——?),本姓葛,名长庚,父亡,母改适白氏,遂为白氏子,改名玉蟾,字如晦,号海蟾,又号海琼,琼州(治今海南琼山)人。少学道,师翠虚子陈楠于罗浮山。嘉定中游历江南,常居武夷山。徵赴阙,对称旨,诏封紫清真人。绍定中犹在世。博学善属文,工书画,自谓「平生翰墨半天下」。道教奉为南宗第五祖。见《历代真仙体道通鉴》卷四九,《栖真志》卷四,《图绘宝鉴》卷四及所撰诸文。著作今存《常清静经注》、《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玉枢宝经集注》、《上清集》、《玉隆集》、《武夷集》等,后人又辑有《海琼白真人语录》、《海琼问道集》、《海琼传道集》、《紫清指玄集》等。见本集卷首彭耜《琼海玉蟾先生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