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僧契此

相关人物:共 12 位
共 12 首 第 1 页 下一页
僧智满 朝代:隋至唐初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51—628 【介绍】: 隋至唐初僧。并州太原人。俗姓贾。七岁出家,从师习诸经,尽其大旨。遂往上党石墨山,聚徒行道。隋初,法席颇盛。后避喧嚣,徙居黎城南流泉精舍,息心修禅。文帝时,又迁岚州土安山。隋末,率徒入城,初住并州真智寺。唐高祖武德元年,住义兴寺。突厥侵境时,曾以僧兵拒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四 弘法科(四)
太原贾氏子也。七岁出家。即宗定业。弱冠登具。乃弘律乘。又听涅槃。能通大指。住上党石墨山。聚徒行道。隋初法运再隆。推而广之。则满之力为多。故礼忏以摄疏情。宴坐以陶凡累。而黑白仰为菩萨戒师。然非明證。法不轻授。未几徙居黎城东山之流泉精舍。息心之士。从之如归市。俄依瓒禅师于雁门。久之徙入京。益弘静学。隋季之乱。复偕同志五十馀人。西遁岚州土安山。方天下扰攘。而斯地深僻。曾不觉知。抑固道力所感欤。义旗初建。高祖诏于许公宅供养。及躬往顶礼。殊觉凛然。顾谓裴寂曰。孤于禅师。毛发惊竦何耶。寂曰。此则戒神所护而然。他日又见曰。弟子举义师。以戟定天下。凡以济拔众生也。惟禅师慈悲加被。愿使往来无障。武德元年。诏以许公宅。为义兴寺。俾满居之。三年诏入京。时都督弘农公刘护。以捡狁方𡨥边。人情恐骇。奏疏留之不遣。 贞观二年夏四月示有微疾。而禅坐如常日。沙门道绰问曰。万法本空。然或以观相入。或以机缘悟。何也。答曰。缘无所缘。相无所相。如是悟入法亦无法。乃溘然而逝。是年六月九日也。寿七十八。建塔树碑。葬于龙山童子谷。
神僧传·卷第五
释智满者。俗姓贾氏。不知何许人也。戒行高洁居于安乐寺。时唐太宗在晋阳。与刘文靖首谋之夜高祖梦堕床下。又见遍身为虫蛆所食。意甚恶之咨询于满。满曰。此可拜贺也。夫床下者。所谓陛下也。群蛆食者。所谓群生共仰一人活耳。高祖嘉其言。又云。贫道颇习易。以挂之象明夷之兆。按易曰。巽在床下纷若无咎而早吉晚凶。斯固体大不可以小。小则败大则济。可作大事以济群生。无往不亨乃必成乎。高祖动容曰。虽蒙善诱未敢当仁。师眄太宗曰。郎君与大人并叶兆梦。是谓干父之蛊考用无咎。天理人事昭然可知。不可固拒天之与也。天与不取必受其咎。无乃不可乎。高祖拜而谢曰。弟子何幸再烦郑重叮咛之意。敢不敬从。满后不知所终。
续高僧传·卷第十九 习禅四
释智满。
姓贾氏。
太原人。
立意矜特不群凡小。
七岁出家随师请业。
凡所受道如说修行。
年登冠肇进受具戒。
律仪成范资训弥弘。
又听涅槃等经。
尽其大旨。
名教略圆味静终业。
遂往上党石墨山。
聚徒行道。
门徒肃穆缁素归依。
礼供骈罗积而能散。
时属隋初创弘大法。
智满蒸仍国化引而广之。
故使闻风造者负笈奔注。
众杂精粗时兼久近。
初则设仪。
礼忏用摄恒情。
后便随其乐欲。
静思宴坐。
满躬事众法身预僧伦。
形止方雅威严猛肃。
眉目浓朗白黑交临。
预有参拜莫不神骸而毛动。
咸加敬仰为菩萨戒师。
而满不重身名不轻正法。
虽苦邀请未即传授。
乃亲为竭诚方等。
行道要取明證。
梦佛摩顶。
并为说法。
宛如经相。
方为授法。
故道俗思戒者相趍不绝。
而专意静观厌此諠浮。
乃徙居黎城之东山南流泉精舍。
息心之士又结如林。
禅忏兼修止观齐舍。
志弘经远随务或乖。
又往雁门川。
依瓒禅师。
涉缘念慧。
瓒僧中藻镜定室羽仪言行清澄。
具如别传。
满嗟遇后展欣附有馀。
从瓒历游所在宗习。
又依住开化结虑修心。
俄为文帝追瓒入京。
定门斯坏众侣乖张。
满乃录其同志五十馀人。
西入岚州土安山内。
如前综业。
大感学徒。
隋季道消。
贼徒蜂起。
生民坠于沟壑。
而满众宛然不散。
斯亦道感之会也。
大唐建义四众归奔。
乃率侣入城就人弘道。
初住晋阳真智寺。
以化声广被归宗如市。
武皇别敕。
引劳令止许公宅中。
供事所须并出义府。
躬往礼问睹而惧之。
顾语裴寂曰。
孤见此禅师
衣毛惊起何耶。
答曰。
计无馀相。
应是戒神所护耳。
重以他日修觐曰。
弟子济拔苍生。
今义兴大造。
愿往还无障。
当为立寺。
既登京辇天下略平。
武德元年。
乃诏满所住宅为义兴寺。
四事供养一出国家。
至三年以满德为物归道声更远。
帝欲处之京室下敕徵之。
又以北蕃南侵百姓情骇。
都督弘农公刘让启留满住用镇众心。
有敕特听同安朝寄。
武德五年。
猃狁孔炽戎车载饰。
以马邑沙门雄情果敢。
烽耀屡举罔弗因之。
太原地接武乡兵戎是习。
乃敕选二千馀僧。
充兵两府。
登又下敕。
满师一寺行业清隆。
可非简例。
由是重流景行光问遐迩。
晋川髦彦沙汰之馀。
睹满坐受嘉庆。
皆来称美。
或拜伏戒范者。
或依承习住者。
常数二百馀人。
而满恒业无怠。
精厉其诚。
时或惰学亲召别诫。
委引圣量诱化凡心。
预在闻命莫不泪流而身伏。
噎叹良久并由承法。
行已感发前人。
故得机教不妄弘矣。
贞观二年四月。
初因动散微觉不悆。
遂淹灰管本性无扰。
门人同集日遗诫劝。
有沙门道绰者。
夙有弘誓。
友而敬奉。
因喻满曰。
法有生灭道在机缘。
观相易入其门。
涉空颇限其位。
愿随所说进道有期。
满乃盱衡而告曰。
积年诚业冀弘持。
缘虚无相可缘。
引实有何所引。
岂以一期要法累劫埋乎。
幸早相辞勿尘妄识。
绰乃退焉。
其坚白持微为若此也。
既而气将渐弱。
而志力犹强。
侍人围绕观者充室。
满端坐举面徐视学徒。
时次昆吾溘然而卒。
春秋七十有八。
即贞观二年六月九日也。
当终前夕大地振动寺树摧枝。
合众悲敬衰相现矣。
泰山其颓乎。
法人斯逝。
联类如此。
举邑酸切若丧其心。
即以其月十二日。
旋殡于龙山童子谷中。
立塔碑德。
自满舍俗从道六十馀年。
洁己清贞冰霜取喻。
弊衣节食才止饥寒。
频经断谷用约贪染。
目不邪视言不浮华。
净色子女未尝瞻对。
弱年登岁者不宿房中。
受具多夏者方令近侍。
约时临众诫以行科。
馀则静处小房。
晬朝方出。
室中唯一绳床。
钵袋挂于壁上。
随道资具坐外更无。
致使见者懔然改容不觉发敬矣。
又偏重供僧勤加基业。
慈接贫苦备诸药疗。
焭焭遑遑意存利物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68—636 【介绍】: 隋唐时僧。河南洛阳人,俗姓孟。年十五出家,为僧粲弟子。隋时,召住大禅定道场。入唐,太宗贞观中,预宏文馆论义,发言如流,大为太子所赞赏,遂以为普光寺主。有《十八部论疏》等。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四 弘法科(四)
姓孟氏。
河南洛阳人也。
父皓仕隋临淄令有治声。
隐士西门义以道自高。
未尝于谒。
忽求见归美焉。
皓因出绍续绩等诸子。
使品目之。
义曰。
府君六子。
皆伟器也。
然其三季。
必非世俗所可縻絷。
盖指净土寺旷法师。
及岳等也。
禀成论杂心于志念智通二师。
复究摄论于道尼师。
惮烦因入太白山。
投慧安师。
研精其指。
后住京师明觉寺。
闭门五载。
无食息暇。
自尔无小凝滞矣。
至于外义伏文。
非疏莫了。
三藏所录。
并留南中。
仍为赂遗啇贾。
使必致之。
果于广州显明寺得凯师笔迹。
三藏口传。
俱沙论本。
并十八部论记。
显明即凯师所住寺也。
顿惬所怀。
寻依安卒业于太白。
安许之共给。
绵历岁叙。
无所匮乏。
时虽凶歉。
德绪益进。
俄谢安出山。
安留之又二载。
隋大业八年。
召住大禅定道场众时三百馀。
皆以岳学无师授。
未宜弘阐。
有同德沙门法常智首僧辨慧明等。
相与引重。
而请焉。
乃以三藏本疏。
判通俱沙。
或初犹未信。
及举纲顿网。
宏密叵测。
而诤锋遽息。
武德初。
卧疾蓝谷感化寺岩有乳泉。
岳手承之。
可得二升而绝曰。
吾无以感之耳。
方默念诵。
辄沸觱间一日可得一升。
以资饮食。
疾良差。
二年以三藏疏本。
文句繁多。
刊削成部。
合二十二卷。
减疏本三分之二。
以便观览。
且著十八部论疏。
行世。
贞观初西域波颇三藏至京师诏翻译。
而岳亦有职。
其间颇闻岳善俱沙而心疑之曰。
此吾西国之极则者。
今言其善。
谬耳。
间问以大义。
则岳答如流。
颇曰。
智慧人智慧人。
今上尝延宗法师于宫集众。
立三宗义。
而岳问以八正通局贤圣。
宗无对。
道士刘进喜创开老子。
岳问。
以道生一二徵据前后。
道士但瞪目而已。
岳戏曰。
先生高视前彦。
岂谓目击取通乎。
众大笑。
六年八月。
兄旷化。
悲悼不自胜。
或劝之裁抑。
岳𢪛泪曰。
同居火宅。
共溺爱流。
生死未断。
何得不悲。
八年秋。
皇太子集诸硕德。
于弘文馆论义。
岳慷慨谈吐。
特拔其类。
太子顾曰。
此法师为谁。
左庶子杜正伦曰。
大总持寺道岳法师也。
总持则隋之禅定。
太子曰。
于寺何职。
答曰。
未也。
太子乃曰。
皇帝为寡人造寺。
正将以收召名德。
张大教法。
而上人如此。
其无职可乎。
即屈知寺任允副。
虚襟屡辞。
不许。
徙住普光寺。
九年弟明略来省。
固留之。
略善涅槃。
住东洛天宫寺。
十年二月疾。
太子医馈相望。
卒于所住寺。
寿六十九。
丧事取给太子家。
令葬郊南杜城西隅。
略既送葬归。
疚痛缠结。
十二年卒。
寿六十七。
续高僧传·卷第十三 义解篇九
释道岳。姓孟氏。河南洛阳人也。家世儒学专门守业。九岁读诗易孝经。聪敏强识卓异伦伍。父皓仕隋为临淄令。治声远肃。有隐士西门义者。博物疏通肥遁岩谷。前后令召莫能致之。至是步自山阿来仪府舍。谓铃下吏曰。西门义故谒。遽为吾白。即以事闻。令素仰高风。骇其萃止。延席曰。先生道扇三古德重四民。何能轻举。义曰。吾自弱岁隐沦。于兹暮齿。诚不欲干游人世。抱诚弃智。顷者吠声既静。则良政字民。五裤兴谣两岐成咏。有欣美化。故不以韬隐自私。敢叙斯事。令述其不逮。问其治术。对答若神。情兼明举。乃命诸子绍续绩旷岳略等。列于义前。令其顾指。义曰。府君六子。诚伟器也。自长而三。州县之职。保家自若也。已下之三。其志远其德高。业心神道求解言外。固非世局之所常谈也。旷年十七遂得出家。操行贞固志怀明约。善大论及僧祇。深镜空有。学徒百数。禅观著绩物务所高。即洛阳净土明旷法师是也。岳十五出家。依僧粲法师为弟子。少乐学问经论是欣。及具篇禁更宗律部。指途持犯性不议非。而体貌魁美风操高厉。容止俨然不妄交于道俗。后习成论杂心于志念智通二师。备穷根叶辞义斯尽。有九江道尼者。创弘摄论海内知名。以开皇十年至自杨都来化京辇。亲承真谛业寄传芳。岳因从受法。日登深解。以众聚事拥。惟其废习。将欲栖形太白服业伦贯。时太白寺慧安者。倜傥多知世数阔达。方丈一字方寸千文。医术有工经道偏练。日行四百相同夸父。世俗所谓长足安是也。岳友而亲之。便往投造告所怀曰。毗昙成实学知非好。摄大乘论诚乃清微。而传自尼公。听受又鲜。今从物化精益无从。中路徘徊伊何取适。昔天亲菩萨作俱舍论。真谛译之。初传此土。情寄于此耳。安曰。愿闻其志。岳曰。余前学群部。悉是古德所传。流味广周未尽于后。惟以俱舍无解。遂岂结于当来耶。安曰。志之不夺。斯业成矣。后住京师明觉寺。闭门静故寻检论文。自读其词仍洞其义。一习五载不出住房。惟除食息初无闲暇。遂得释然开发了通弘旨。至于外义伏文。非疏莫了。承三藏本义并录在南方。思见其言。载劳梦寝。乃重赂遗南道商旅。既凭顾是重。所在追求。果于广州显明寺。获俱舍疏本并十八部记。并是凯师笔迹。亲承真谛口传。显明即凯公所住寺也。得此疏本欣戴仰怀。讽读沈思忘于寝食。乃重就太白卒其先志。于即庆吊绝绪寻绎追功。口腹之累惟安供给。时谷食不丰菜色相顾。安庶事经营令无匮乏。绵历岁序厥志弥隆。内惭诸己。乃谢安曰。岳今至愚为累独学成讥。辄不量力欲悕非分。一不可也。食为民本名作实宾。苟求虚誉遂劳同志。二不可也。斯过弘矣。诚可退迹浮浮。更劳重累。则不可也。安曰。功业将成幸无异志。嘉会难再无思别虑。复延两载方始出山。乃以己所寻知。将开慧业。游诸讲肆清论莫穷。大业八年被召住大禅定道场。今所谓大总持寺是也。时年三十有四。少齿登器莫匪先之。此时僧众三百馀人。令听风规互相推谢。岳以后至名重学不从师。虽欲播扬未之有许。时有同德沙门法常智首僧辩慧明等。并名称普闻众所知识。相为引重创为请主。岳撝谦藏器退辞师授。徒累清言终惭疏略。慧明等越席扬言曰。法师何辞耶。吾等情均水乳义结相成。掩德移机恐爽灵鉴。又人世飘寄时不再来幸不相累。岳顾诸意。正乃首登焉。遂以三藏本疏判通俱舍。先学后进潜心异论。皆曰。斯文词旨宏密学爽师资。纵达一朝诚自诬耳。当伺其谈叙得丧斯及矣。岳自顾请主虚宗初无怯惮。举纲顿网大义斯通。虽诤论锋临而响应随遣。众咸不识其户牖。故无理顿联辞。由是名振学宗法筵继席。岁举贤良推师有寄。武德初年。从业蓝谷化感寺侧。岩垂乳水。岳往承之可得二升悬渧便绝。乃曰。吾无感也。故水辍流。遂以残水写渧下滢中。一心念诵。日取一升经六十日。患损方复。又至二年。以三藏本疏文句繁多学人研究难用详览。遂以真谛为本。馀则错综成篇。十有馀年方勒成部。合二十二卷。减于本疏三分之二。并使周统文旨字去意留。兼著十八部论疏。通行于世。以为口实。又初平郑国。有宗法师者。神辩英出时所异之。皇上延入内宫立三宗义。岳问以八正通局圣贤。后责才施无言以对。坐见其屈。乃告曰。京室学士谈衒寔希。三宗之大于何自指。及高祖之世。欲使李道东移被于鸟服。度人授法盛演老宗。会贞观中广延两教。时黄巾刘进喜创开老子。通诸论道。岳乃问以道生一二。徵据前后。遂杜默焉。岳曰。先生高视前彦。岂谓目击取通乎。坐众大笑而退。故岳之深解法相。传誉京国矣。至六年秋八月。岳兄旷公从化。悲痛缠怀。徒属慰曰。人皆有死。惟自裁抑。岳扪泪曰。同居火宅共溺爱流。生死未断何得不悲。闻者议之。以为善居道俗之间也。贞观初年。有梵僧波颇。在京传译。岳为众举。预其同例。颇闻善于俱舍。未始重之。谓人曰。此论本国学者之英华浮情。不敢措意。今言善者不有谬耶。因问以大义并诸异论。岳随其慧解应答如流。颇曰。智慧人智慧人。不言此慧吾与尔矣。自尔情敦道术。厚密加恒。八年秋。皇太子召诸硕德集弘文馆讲义。岳广开衢术。延对诸宾。酬接覆却神旨标被。太子顾曰。何法师。若此之辩也。左庶子杜正伦曰。大总持寺道岳法师也。法门轨躅学观所宗。太子曰。皇帝为寡人造寺广召名德。而此上人犹未受请何耶。伦曰。虞舜存许由之节。夏禹顺伯成之志。彼乃俗流。犹从矫逸。况方外之士。弃名之人。臣辄从其所好耳。乃下令曰。今可屈知寺任。允副虚襟。岳动容辞曰。皇帝深惟固本。归诚种觉。所以考兹福地建此仁祠。广召无诤之僧。用树无疆之业。贫道识量未弘德行无纪。今蒙知寺任诚所不安。愿垂含恕。敢违恩旨。屡辞不免。遂住普光。以贞观十年春二月搆疾弥留。诸治无效。春坊中使相望于路。遂卒于住寺。春秋六十九。皇太子令曰。普光寺上座。丧事所资取给家令。庶使丰厚无致匮约。仍赠帛及时服衣等。俄而有敕。复公给葬仪。送于郊南杜城之西隅。岳弟明略。身长七尺三寸。十九出家。志怀远悟容仪清肃。特善涅槃。学人从集有声京洛。住东洛天宫寺。贞观九入年朝奉慰。时四海令达总集帝京。惟岳及略。连支比曜。时共美之。及事缘将了。言归东夏。岳惘然曰。吾同气四人。并先即世。唯余与尔相顾犹影。自旷师没后。心常怏怏。恐藤鼠交侵欻然长逝。异生难会可不思耶。吾行年耄矣。其能久乎。集会又难。尔其且止。因斯便住。恰至明春岳便辞世。略之衔疚。痛钟缠结带疾还寺。以十二年卒于所住。春秋六十七矣。
僧法冲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僧。陇西成纪人,俗姓李,字孝敦。初与房玄龄友善,官鹰扬郎将。母丧,读《涅槃经》,顿生道心,遂出家。一生游道为务,栖泊无定。玄龄为宰相,以书召之,不从。卒年七十九。有《楞伽私记》。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六 护教科(二)
字孝敦。姓李氏。陇西成纪人。祖考历仕魏齐。而冲则兖产也。幼俊颖。傲岸时俗。弱冠已与仆射房玄龄相善。玄龄尝谓之曰。丈夫于少壮时。位不登五品者。便宜弃去禄位。以优逸自处。冲年二十四岁。任鹰扬郎捋。遭母忧。读涅槃经。至居处迫迮之文。遂发心出家。听讲涅槃三十馀过。复听安州皓法师讲大品三论棱伽。于是入武都山。以平日所得于文字语言者。而躬行之。年三十。游冀州。贞观初。诏私度者处死。时僧避难峄阳山中。资给窘乏。冲誓不顾身。即剃落。走州县。告急守宰曰。但施粮饷。终获福祐。诸守宰嘉其烈亮。而周济之。乃两分其僧。各置米十斛许。其一四十馀人而食之。经年米尝不减。其一五六十人食。仅两日。米已告竭。冲曰。无足怪者。盖所学有大小。所脩有勤堕。则所感宜不同如此。久之避难而至者。日以增益。复值雨潦。莫之归宿。山有大岩。虎狼所栖托也。冲竟造。而告语使去。果去不旋踵。当是时。冲虽身营众务。仍依哲匠。探讨华严。如常时。及难释。再往安州皓法师。已入灭矣。 道士蔡于晃。方以闲习内外典籍自负。而吾徒之往来者。过相辅赞。一日道俗盛集。俾于晃升座。开佛经。冲以其外道。而力沮之。识者谓冲识。末世护法菩萨。俄以棱伽奥义久废。所在求访。无恤夷险。始慧可禅师。以达磨之传。南天竺一乘宗旨。盛习此经。故其后裔。如皓法师者。尤加勖励。冲即依禀。屡蒙击节。自尔阐演三十馀过。后学赖以启悟者。殆莫殚纪今叙师承。使将来有所考据云。达磨禅师出慧可慧。育二师。育师受道。不务言说。可师出粲师。慧师。盛师。那老师。端师。长藏师。真法师。玉法师(已上并讲演。无著述)。又出善老师(钞四卷)。丰师(疏五卷)。明师(疏五卷)。胡明师(疏五卷)。远承可师者。有大聪师(疏五卷)。道荫师(钞四卷)。冲法师(疏五卷)。岸法师(疏五卷)。宠法师(疏八卷)。大明师(疏十卷)。不承可师。自依摄论者。迁师(疏四卷)。尚德律师(出入棱伽疏十卷)。旷法师。弘智师(召住京师西明。身亡法绝)。明禅师后。伽法师。宝瑜师。宝迎师。道茔师(并传镫扬化)。冲公。专以棱伽命家。前后敷弘。殆二百过。当其说时。曾未涉文。而通变适缘。寄势陶诱。莫不曲当。异师学者苦请出义。乃告曰。义者见之言说。则已粗矣。况在纸上者乎。是谓粗中之粗。事难一向。作疏五卷。题为私记。以示不敢公于天下也。 然冲周行东川。不任官贯。频有度次。高让不受。年将知命。有诏兖州度人。抑令入度。隶州部法集寺。虽名与公贯。而独以玩弄泉石。抚接遗逸为心。房公位居台辅。作书招之。冲题书背曰。我于三界无所须。卿至三槐位亦极。公屡招不赴。惟以弘法自任。席筵甫展。冠盖鼎来。中书杜正伦。亲厕下陈。共评玄义。弘福润法师。初未相识。曰何处老大德。答曰。兖州老小僧也。问何为远至。答闻此间知一乘者少。故欲以一乘教网。漉信地鱼龙耳。润曰。斯则大心开士也。偶行至大兴善寺。万年令郑钦泰。于寺打人。冲止之曰。公勿于此打人。钦泰曰。打人罪。我自当。冲曰。罪不自当使谁当耶。然国家立寺。本欲安宁社稷。唯善行之。公今于寺打人。岂名为国祈福哉。钦泰礼谢。 又三藏玄奘。不许人讲旧所翻经。冲曰。君依旧经出家。若不许弘旧经者。君可还俗。更依新翻经出家。方许君此意。奘闻遂止。噫何可及哉。仆射于志宁谓。冲寔法界头陀僧。未易以名实拘也。其言得之。 显庆间。还兖。至今麟德。年七十九。后不知所终。
续高僧传·卷第三十五 感通篇中
释法冲。
字孝敦。
姓李氏。
陇西成纪人。
父祖历仕魏齐故。
又生于兖部。
冲幼而秀异傲岸时俗。
弱冠与仆射房玄龄善。
相谓曰。
丈夫年不登五品者。
则共不仕。
为逸人矣。
冲年二十四。
果为鹰扬郎将。
遭母忧读涅槃经。
见居家迫迮之文。
遂发出家心。
听涅槃三十馀遍。
又至安州皓法师下。
听大品三论楞伽经。
即入武都山修业。
年三十行至冀州。
贞观初年。
下敕有私度者处以极刑。
冲誓亡身便即剃落。
时峄阳山多有逃僧避难资给告穷。
便造诣州宰曰。
如有死事冲身当之。
但施道粮。
终获福祐。
守宰等嘉其烈亮。
昌网周济。
乃分僧两处。
各置米仓可十斛许。
一所徒众四十馀人纯学大乘并修禅业。
经年食米如本不减。
一所有五六十人才经两日。
食米便尽。
由不修禅兼作外学。
冲告曰。
不足怪也。
能行道者。
白毫之惠耳。
盖利由道感。
还供道众。
行殊道业理固屡空。
于时逃难转多。
复弊霖雨。
无处投止。
山有大岩。
猛兽所居。
冲往诣岩穴。
告曰。
今穷客相投可见容不。
虎乃相携而去。
遂咸依之。
仍听华严等经及难解。
重至安州。
有道士蔡子晃者。
闲习内外款狎僧伦。
道俗盛集僧寺。
乃令晃开佛经。
冲曰。
汝形同外道。
邪述缠怀。
苟讲佛经终归名利。
我道俗无名要惟释子身既在此毕不得行。
早可识机无悔于后。
晃闻默然逡巡而退。
尔时大众叹曰。
护法菩萨斯其人哉。
冲以楞伽奥典沈沦日久。
所在追访无惮夷险。
会可师后裔盛习此经。
即依师学。
屡击大节。
便舍徒众任冲转教。
即相续讲三十馀遍。
又遇可师亲传授者。
依南天竺一乘宗讲之。
又得百遍。
其经本是宋代求那跋陀罗三藏翻。
慧观法师笔受。
故其文理克谐行质相贯。
专唯念惠不在话言。
于后达磨禅师传之南北。
忘言忘念无得正观为宗。
后行中原。
惠可禅师创得纲纽。
魏境文学多不齿之。
领宗得意者时能启悟。
今以人代转远纰缪后学。
可公别传略以详之。
今叙师承以为承嗣。
所学历然有据。
达磨禅师后。
有惠可惠育二人。
育师受道心行口未曾说。
可禅师后。
粲禅师。
惠禅师。
盛禅师。
那老师。
端禅师。
长藏师。
真法师玉法师(已上并口说玄理不出文记)可师后。
善师(出抄四卷)丰禅师(出疏五卷)明禅师(出疏五卷)胡明师(出疏五卷)远承可师后大聪师(出疏五卷)道荫师(抄四卷)冲法师(疏五卷)岸法师(疏五卷)宠法师(疏八卷)大明师(疏十卷)不承可师自依摄论者。
迁禅师(出疏四卷)尚德律师(出入楞伽疏十卷)那老师后。
实禅师。
惠禅师。
旷法师。
弘智师(名住京师西明身亡法绝)明禅师后。
伽法师。
宝瑜师。
宝迎师。
道莹师(并次第传灯于今扬化)冲公自从经术。
专以楞伽命家。
前后敷弘将二百遍。
须便为引。
曾未涉文。
而通变适缘。
寄势陶诱。
得意如一。
随言便异。
师学者苦请出义。
乃告曰。
义者。
道理也。
言说已粗。
况舒在纸粗中之粗矣。
事不获已作疏五卷。
题为私记。
今盛行之。
初冲周行东川。
不任官贯。
频有度次。
高让不受。
年将知命有敕度人。
兖州度抑令入度。
隶州部法集寺虽名预公贯而栖泉石抚接遗逸为心房公位居台辅。
作书召入。
冲得题背曰。
我于三界无所须。
卿至三槐位亦极。
公又重延。
不守恒度。
翻翔都邑。
即弘大法晟动英髦。
冠盖云蒸叹未曾有。
中书杜正伦。
亲位法席。
详评玄义。
弘福润法师初未相识。
曰何处老大德。
答兖州老小僧耳。
又问何为远至。
答曰。
闻此少一乘。
欲宣一乘教网漉信地鱼龙故至。
润曰。
斯实大心开士也。
因行至大兴善寺。
万年令郑钦泰。
于寺打人。
冲止之曰。
公勿于寺打人。
泰曰。
打人罪我自当。
冲曰。
道不自当可遣他受。
然国家立寺。
本欲安宁社稷。
唯善行之。
公今于寺打人。
岂名为国祈福。
泰即礼谢。
又三藏玄奘不许讲旧所翻经。
冲曰。
君依旧经出家。
若不许弘旧经者。
君可还俗。
更依新翻经出家。
方许君此意。
奘闻遂止。
斯亦命代弘经护法强禦之士。
不可及也。
然冲一生游道为务。
曾无栖泊。
仆射于志宁曰。
此法师乃法界头陀僧也。
不可名实拘之。
显庆年言旋东夏。
至今麟德年七十九矣。
神僧传·卷第六
释法冲。
字孝敦。
姓李氏。
陇西成纪人也。
幼而秀异傲岸时俗。
年二十四遂发心出家。
听涅槃三十馀遍。
又至安州皓法师下听大品三论楞伽经。
即入武都山修业。
年三十行至冀州。
贞观初年下敕有私度者处以极刑。
冲誓亡身便即剃落。
时峄阳山多有逃僧避难。
资给告穷。
便造诣州宰曰。
如有死事冲身当之。
但施道粮终获福祐。
守宰等嘉其烈亮膏网周济。
乃分僧两处各置米仓。
可十斛许。
一所徒众四十馀人。
纯学大乘并修禅业。
经年食米如本不减。
一所五十六人才经两日。
食米便尽。
由不修禅兼修外学。
冲曰。
不足怪也。
能行道者白毫之惠耳。
时逃难转多无处投止。
山有虎穴。
冲诣告曰。
今穷客相投可见容否。
虎乃相携而去。
及难解冲乃随处弘法。
冲虽广宣经术专以楞伽命家。
中书杜正伦每咨禀之。
时三岁玄奘不许讲旧翻经。
冲曰。
君依旧经出家。
若不许弘旧经者。
君请还俗。
更依新翻经。
方许君此意。
奘闻遂止。
师亦命代弘经护法。
强禦之士不可及也。
仆射于志宁曰。
此法师乃法界头陀僧也。
不可名实拘之。
释神鉴 朝代:中唐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七 传宗科(五)
生浔阳韩氏。
父为齐安掾。
事佛尤诚恪。
尝陈像唱呗。
饭僧众于廨署。
鉴方童稚。
喜溢颜面。
恳求出家。
亲戚不能夺。
卒依东林寺贞素律师剃落。
学通涅槃。
时大寂以心宗唱豫章。
即往参究。
后卜居怀安西北山中。
山先多鸷兽。
自是暴害弭息。
远近赖之。
有见伟男子。
戴平帻。
望法座致礼。
而忽尔隐去者。
七日后。
有见冠裳至方丈前。
升空赞曰。
此大师者真法宝也。
开人天眼目。
故此相报也。
会昌四年。
入灭。
八月入塔。
宋高僧传·卷第二十 感通篇第六之三
释神鉴。
姓韩氏。
浔阳人也。
稚岁淳静而不杂群童。
父为齐安掾。
且归心释氏。
尝于廨署陈像设。
命僧徒赞呗扬音。
法乐俱作。
鉴则喜色盈颜。
随僧不舍求愿出家。
父母无计阻之。
潜投东林寺贞素律师下修学。
后讲通大涅槃经义。
乃南格豫章参大寂禅师。
续于怀安西北山居焉是山先是猛兽旁午率多作害。
从鉴居之虎灾弭息。
远近称之。
忽有戴平𭘵男子。
望法座致礼勤重。
倏尔无踪。
七日后有冠裳宛异者。
于方丈前升空宣言曰。
此大师者真法宝也。
开人天眼目故来报之。
其徒闻见知鉴道高。
会昌四年入灭。
八月十五日藏之于塔。
凡得道之人。
地神报空神。
展转至于有顶。
于斯见矣。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八 摄念科(二)
姓纪氏。永兴万年人。其先以黄巢之乱。西徙于蜀。而占籍焉。至真则蜀产也。始冠。偶游圣寿寺。见脩进律师。而慕其行。遂依之薙落。习起信论于朗公。受法界观于光公。传瑜伽教于演秘阇黎。莫不皆臻心法之极要。四十年间。演畅无怠。因蒙赐号昭信。一日谓弟子遇缘曰。出息不保入息。此虽俗谚。而切于理。吾与汝其可不务乎。乃营二塔于广度院右。以其成于开宝之初。遂额之开宝。四年八月五日。集众称佛号以逝。寿七十八。腊五十三。阇维获舍利圆莹。葬之开宝塔云。
宋高僧传·卷第二十五 读诵篇第八之二
释守真。
永兴万年人也。
俗姓纪。
汉诈帝信之鸿绪。
乃祖乃父素履贞吉。
奕叶孝行充塞闾里。
故乡人美其孝焉。
遂目之曰纪丁兰也。
真即其后矣。
洎黄寇于纪僖宗蒙尘车驾避锋而西幸。
咸镐失守而没贼。
因而徙家居于蜀矣。
及冠也偶游圣寿寺。
见修进律师行出物表语越常度。
乃解带卸冠。
北面而事之。
七支既备。
先谒从朗师学起信论。
次依性光师传法界观。
后礼演秘阇梨授瑜伽教。
并得心要咸尽指归。
自明达诸法宣畅妙典。
四十年间略无怠矣。
而赐号曰昭信焉。
讲起信及法界观共七十馀遍。
皆以灯传灯用器投器。
嗣乎法者二十许人。
开灌顶道场五遍。
约度僧尼士庶三千馀人。
开水陆道场二十遍。
常五更轮结文殊五髻教法。
至夜二更轮西方无量寿教法。
称阿弥陀尊号修念佛三昧期生净域。
一日谓弟子缘遇曰。
如来不云出息不保入息。
吾之寿也幸矣。
汝之年也耄矣。
今欲顺俗从世。
预设二塔。
其可得乎。
缘遇稽首而对曰。
广度长老舍院之右地。
请建塔者有年矣。
今大师属其意。
长老致其美。
因缘冥契安可而止。
于是鸠工而营之。
自十月琢磨至来一月彻缋。
以开宝四年秋八月九日。
命众念佛。
佛声既久令止。
奄然而归寂。
俗寿七十八。
僧腊五十三。
其月二十一日焚葬于北永泰门外智度院侧。
其获舍利光润。
各将供养之。
次沙弥弥伽者。
于阗国人也。
专诵华严经曾无间息。
圣历年中天帝释请迎伽上天诵持乃曰。
每被阿脩罗见扰故屈师来请。
为诵宣华严经以禳彼敌。
遂升座朗讽是经。
时修罗军众闻经乃现威神。
一时而化去。
又沙弥道荫。
常念金刚经宝历初因他出夜归虎暴。
中路忽遇哮吼跳踯于前。
荫知不免乃闭目而坐。
唯默念是经心期救护。
虎遂伏草守之达曙。
村人来往乃视虎。
其蹲处涎流于地焉。
荫后持诵益加高行矣。
论曰。
入道之要三慧为门。
若取闻持勿过读诵者矣。
何耶。
始惟据本。
本立则道生。
次则舍诠。
诠留则月失。
比为指天边之桂影而还认马上之鞭鞘。
如此滞拘去道弥远。
然则机有新发。
迹或乍移。
须令广览多闻。
复次背文高唱在乎品位。
先号法师故经云。
受持读诵解说书写如法修行是也。
原夫经传震旦夹译汉庭。
北则竺兰始直声而宣剖南惟僧会扬曲韵以讽通。
兰乃月氏之生。
会则康居之族。
两家左右二见否藏无为冰上之狐兔问堠傍之路。
通曰。
西竺僧持部类行事不同。
或执亲从佛闻更难釐革。
或称我宗自许多决派流。
或直调而质乎。
或歌声而巧矣。
致令传授各竞师资。
此是彼非我真他谬。
终年矛盾未有罢期。
故有若美一期之呗𠽋诵三契之伽陀感车马而不行动人天之共听。
此曲折声之效也。
若乃盘特少句。
薄拘短章。
止忧忘以鼓唇。
胡暇巧而扬舌。
犹登中圣或致感徵。
此直置声之验也。
今以一言蔽之。
但有感动龙神能生物善者。
为读诵之正音也。
或曰。
常闻光音天之语言则是梵音未委。
那为梵音邪。
请状貌以示之。
通曰。
诸陀罗尼则梵语也。
呗𠽋之声则梵音也。
或曰。
如天下言音。
令人乐闻者。
与襄阳人为较准。
彼汉音也。
音附语言谓之汉音汉语。
则知语与音别。
所言呗𠽋者是梵音。
如此方歌讴之调欤。
且梵音急疾而言则表诠也。
分晓舒徐引曳则呗𠽋也。
或曰。
此只合是西域僧传授。
何以陈思王与齐太宰捡经示沙门耶。
通曰。
此二王先已熟天竺曲韵。
故闻山响及经偈乃有传授之说也。
今之歌赞附丽淫哇之曲惉懘之音。
加酿瑰辞包藏密咒。
敷为梵奏。
此实新声也。
如今启夹。
或曰开题。
秖知逐句随行。
那辨真经伪造。
岂分支品。
未鉴别生。
能显既知所诠须体。
当闻舍筏适足归宗。
达其阿字之门。
图其法身之体。
此读诵之至也。
其有难通帚字多游族家。
急令口诵于一经。
且为身参于五众。
赖能暗诵免呼粥饭之僧。
如偶澄清缓裹归家之幞。
或曰。
国朝度戒何责经乎。
岂不闻羯磨之辞止云年满衣钵具足不言念经为增上缘耶。
通曰。
此灭法无知之徒言耳。
上根感戒果證相随。
何以经纸数考试耶。
脱舍下根之诵持。
入法止阘茸白丁矣。
南山大师云。
才登解发便须通览。
又后周初多度僧尼。
敕灵藏铨品行业。
若讲若诵卷部众多。
随有文义。
莫不周鉴。
时共测量通经了意。
最为第一。
此乃精选诵经通义为入道之阶渐也。
不见此文深为痛惜。
梁传目此为经师。
宣师不沿而革号为读诵。
今采诸师。
从唐至宋。
取其多善。
宗归乎高。
则有感神宿庙度苦因经。
法智往生感金光之照野。
明慧行道占虹气之贯天。
或受请居罗汉之前。
或持明救城阳之疾得御诗之饯送。
见势至之来迎。
使者摄而不能。
妖狐媚而自变。
猗欤元皎致李树之丛生。
焯尔楚金感帝王之入梦。
圆光在顶三昧现前。
遇诵华严放金光于口角后游地狱乘宝座于西方。
三刀断势伤于竹筒。
千福经声入于帝耳。
證返不餐于薏苡。
康声无断于连珠。
或添龄于三十许年。
或差蛊于数十茎发。
或经音遍于燕垒。
或本足在于钟离。
或乐象龟兹。
或口开菡萏。
或鬼神避咒。
或陆地生莲。
或梦华胥而悉解梵音。
或坐佛座而便归圆寂。
如斯上德若此法师
殖璧随方贯华有次。
身为金鼓。
击之成忏悔之音。
口若玉箫。
吹之出神仙之曲。
因依相授。
徙倚独宣。
可谓皮裹法华足行经藏。
俾法音之不断善付三乘。
皆成佛之无馀还宣八辩者也。
诗曰。
伐柯伐柯其则不远。
望吾曹无忘取则于此焉。

人物简介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
桐城(今属安徽)人。
五代后梁时任明州评事。
罢官后居奉川,时与布袋和尚契此游,时称摩诃居士。
契此卒后,居东湖跘跨山。
《明州岳林寺志》卷三载其事迹,并录诗偈1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感通篇
僧伽。
姓吴氏。
名文祐。
宋初信丰人。
止于县明觉院。
举止跌宕。
人目为狂。
尝书松柏上曰。
赵家天子赵家王。
言赵氏方兴。
如松柏之茂也。
县民曾氏老无嗣。
知僧伽有异。
设饭礼之。
未及召。
黎明排闼入。
曾氏膳甚丰。
僧伽曰。
当以珠报。
曾果得二子。
学佛者孙德。
自汀之南安。
定应禅师
曰。
雩都有人。
礼我何为。
孙不悟。
曰。
僧伽吾法子也。
孙告归。
师持一扇付孙曰。
为寄僧伽。
舟将抵邑。
僧伽候之。
邀曰。
我师扇安在。
孙以扇付之莫能欺。
一日昏暮诣寺中阖户。
趺坐而化。
盖祥符己酉六月日也。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宗本(一○二○~一一○○),俗姓管,字无诘(《咸淳临安志》卷七○),常州无锡(今属江苏)人。为天衣怀禅师法嗣,青原下十一世。年十九,师事苏州承天永安道升禅师。又十年,剃发受具。又三年,游方至池州,谒景德义怀禅师。英宗治平初,居杭州承天、兴教二寺。神宗元丰五年(一○八二)归苏州福臻院。未几,召对,命住相国寺慧林院。哲宗即位,加号圆照禅师。元祐元年(一○八六)以老请归。晚居苏州灵岩寺。元符二年(一○九九)十二月甲子卒,年八十。《禅林僧宝传》卷一四、《五灯会元》卷一六有传。今录诗二首。
禅林僧宝传·卷第十四
圆照禅师。
讳宗本。
出于管氏。
常州无锡人也。
性质直。
少缘饰。
貌丰硕。
言无枝叶。
年十九。
师事苏州承天永安道升。
方道价重。
丛林归之者如云。
本弊衣垢面。
操井臼。
典炊㸑。
以供给之。
夜则入室参道。
升曰。
头陀荷众良苦。
亦疲劳乎。
对曰。
若舍一法。
不名满足菩提。
实欲此生身證。
其敢言劳。
升阴奇之。
又十年。
剃发受具。
服勤三年。
乃辞升。
游方遍参。
初至池州景德。
谒义怀禅师。
言下契悟。
众未有知者。
尝为侍者。
而喜寝。
鼻息齁齁。
闻者厌之。
言于怀。
怀笑曰。
此子吾家精进幢也。
汝辈他日。
当依赖之。
无多谈。
众乃惊。
及怀公徙住越之天衣。
常之荐福。
本皆从之。
治平初。
怀公退居吴江之圣寿院。
部使者李公复圭。
过怀公。
夜语曰。
瑞光法席虚。
愿得有道衲子主之。
怀指本曰。
无踰此道人者耳。
既至瑞光。
集众击鼓。
鼓辄堕。
圆转震响。
众惊却。
有僧出呼曰。
此和尚法雷。
震地之祥也。
俄失僧所在。
自是法席日盛。
众至五百人。
杭州太守陈公襄。
以承天兴教。
二刹坚请。
欲往而苏人留之益甚。
又以净慈恳请之曰。
借师三年。
为此邦植福。
不敢久占。
本啧啧曰。
谁不欲作福。
苏人识其意。
听赴之。
学者又倍于瑞光。
既而苏人。
以万寿龙华二刹。
请择居之。
迎者千馀人。
曰。
始借吾师三年。
今九载矣。
义当见还。
欲夺以归。
杭州守使。
县尉持卒徒护之。
乃不敢夺。
元丰五年。
以道场付其门人善本。
而居于瑞峰庵。
苏人闻之谋夺之。
惧力不胜。
欲发而未敢也。
时会待制曾公孝序。
适在苏。
盖尝问道于本。
而得其至要。
因谒之庵中。
具舟江津。
既辞去。
本送之登舟。
语笑中载而归。
以慰苏人之思。
于是归本于穹窿山福臻院。
时年六十三矣。
未几 神宗皇帝。
辟相国寺六十有四院为八。
禅二律六。
以中贵人梁从政。
董其事。
驿召本主慧林。
既至。
遣使问劳三日 诏演法于寺之门。
万众拜瞻。
法会殊胜。
以为弥勒从天而降人间也。
翌日召对 延和殿。
有司使习仪而后引。
既对山呼罢。
登殿赐坐。
即就坐盘足跏趺。
侍卫惊相顾。
本自若也。
赐茶至。
举盏长吸。
又荡撼之 上问受业何寺。
对曰承天永安 上喜其真喻。
以方兴禅宗。
宜善开导之旨。
既退 上目送之。
谓左右曰。
真福慧僧也。
及上元日 车驾幸相国寺。
止禅众无出迎。
师奉承 睿奖。
阐扬佛事。
都邑四方。
人以大信 神宗登遐。
召本入福宁殿说法。
左右以本尝为 先帝所礼敬。
见之呜咽。
不自胜 哲宗加号禅师。
皇叔荆王亲赍敕授之。
元祐元年。
以老求归 朝廷从其请 敕任便云游。
所至不得抑令住持。
因欣然升座。
辞众曰。
本是无家客。
那堪任便游。
顺风加橹棹。
船子下杨州。
既出都城。
王公贵人。
送者车骑相属。
本诲之曰。
岁月不可把玩。
老病不与人期。
唯勤修勿怠。
是真相为。
闻者莫不流涕。
其真慈善导。
感人如此。
非特然也。
其住瑞光。
民有屠牛者。
牛逸赴本。
跪若自诉。
遂买而畜之。
其住净慈。
岁大旱。
湖井皆竭。
寺之西隅。
有甘泉自涌。
得金鳗鱼。
因浚为井。
投鱼其间。
寺众千馀人。
汲以不竭。
民张氏有女子死。
梦其母曰。
我以罪为蛇。
既觉得蛇于棺下。
持以诣本。
乃为说法。
复置故处。
俄有黑蝉。
翔棺上。
而蛇失所在。
母祝曰。
若我女。
当入笼中。
当持汝再诣净慈。
如其祝。
本复为说法。
是夕梦女曰。
二报已解脱矣。
其显化异类。
又如此。
本平居恂恂。
未尝以辩博为事。
至其说法。
则虽盛名隆势。
无所少假。
高丽僧统义天。
以王子奉国命。
使于我朝。
闻本名。
请以弟子礼。
见问其所得。
以华严经对。
师曰。
华严经三身佛。
报身说耶。
化身说耶。
法身说耶。
义天曰。
法身说。
本曰法身遍周沙界。
当时听众。
何处蹲立。
义天茫然自失。
钦服益加。
太子少保李公端愿。
世以佛学自名。
本问曰。
十方同聚会。
个个学无为。
既曰无为。
作么生学。
李公不能答。
雪窦道法。
至本大盛。
老居灵岩。
闭门颓然。
而四方从者相望。
于道不释也。
元符二年十二月甲子。
将入灭沐浴而卧。
门弟子环拥请曰。
和尚道遍天下(或一本云。
名满天下)。
今日不可无偈。
幸强起安座。
本熟视曰。
痴子。
我寻常尚懒作偈。
今日特地图个什么。
寻常要卧便卧。
不可今日特地坐也。
素笔大书五字曰。
后事付守荣。
掷笔憨卧。
若熟睡。
然撼之已去矣。
门弟子塔师全身于灵岩山。
阅世八十。
坐五十二夏。
赞曰。
富郑公居洛中。
见颙华严。
诵本之语。
作偈寄之曰(或一本云。
富郑公弼。
得心要于颙华严。
有偈寄本曰)。
因见颙师悟入深。
寅缘传得老师心。
东南谩说江山远。
目对灵光与妙音。
王显谟汉之。
初见本登座。
以目四顾。
乃證本心。
余闻马鸣云。
如来在世。
众生色心殊胜。
圆音一演。
随类得解。
今去佛之世二千馀年。
而能使王公贵人。
闻风而悟。
瞻颜而證。
则常随而亲炙之者。
可知矣。
故江西八十馀人。
而本则倍之。
近代授法之盛。
无能加者。
非愿宏法道。
行契佛心。
何以臻哉(一本云。
自瞻颜而證之下。
但云。
则其大愿真慈之力。
无愧绍隆之职者也)。
神僧传·卷第九
释圆照。讳宗本。出于管氏。常州无锡人也。性质直少缘饰貌丰硕言无枝叶。年十九师事苏州承天永安道升禅师。其住瑞光。民有屠牛者。牛逸赴本跪若自诉。遂买而畜之。其住净慈。岁大旱湖井皆竭。寺之西隅有甘泉自涌。得金鳗鱼因浚为井投鱼其间。寺众千馀人汲以不竭。民张氏有女子死。梦其母曰。我以罪为蛇。既觉得蛇于棺下。持以诣本。乃为说法。复置故处。俄有黑蝉翔棺上。而蛇失所在。母祝曰。若我女当入笼中。当持汝再诣净慈。如其祝。本复为说法。是夕梦女曰。二报已解脱矣。其显化异数如此。元符二年十二月甲子将入灭。沐浴而卧。门弟子环拥请曰。和尚道遍天下。今日不可无偈。幸强起安坐。索笔大书五字曰。后事付守荣。掷笔憨卧若熟睡然。撼之已去矣。门弟子塔师全身于灵岩寺。阅世八十。坐五十二夏。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宗本。常州管氏子。性质少缘饰。貌丰硕。言无枝叶。年十九。师事苏州承天永安道升禅师。弊衣垢面。操井臼典炊㸑。以供大众。夜则入室参。道升劳之。对曰。若舍一法。不名满足菩提。实欲此生身證。其敢言劳。升阴奇之。又十年剃发受具。服勤三年。乃辞升游方。初至池州。谒怀禅师。言下契悟。众未有知者。尝为侍者。喜寝。鼻息齁齁。闻者厌之。言于怀。怀笑曰。此子吾家精进幢也。汝辈。他日当依赖之。无多谈。众乃惊。及怀公徙住越之天衣。常之荐福。皆从之。治平初。怀公退居吴江之寿圣。部使者李公复圭。过怀公。夜语曰。瑞光法席虚。愿得有道衲子主之。怀指本曰。无踰此道人耳。既至瑞光。众大集至五百人。杭州太守陈公襄。以净慈恳请之曰。借师三年。为此邦植福。不敢久占。学者倍于瑞光。既而苏人。以万寿龙华二刹。请择居之。迎者千馀人。曰始借我师三年。今九载矣。欲夺以归。杭守使县尉。持卒徒护之。不得夺。元丰五年。以道场付其门人善本。而居瑞峰庵。苏人闻之。谋夺之益急。惧力不胜。未敢发也。时待制曾公孝序。适在苏。盖尝问道于师者。因谒之庵中。具舟江津。既辞去。师送之登舟。语笑中载而归。以慰苏人之思。于是。归师穹窿山福臻院。时年六十三矣。未几。神宗皇帝。辟相国寺六十四院。为八禅二律。驿召师主慧林。既至。召对延和殿。山呼罢。登殿赐坐。即就坐。盘足跏趺。侍卫惊相顾。师自若也。上问受业何寺。对曰。承天永安。茶至。举盏长吸。又荡撼之。上喜其真。喻曰。禅宗方兴。宜善开导。既退。上目送之。谓左右曰。真福慧僧也。及上元日。车驾幸相国止师。众无出迎。师奉承睿奖。阐扬佛事。都邑四方人以大信。神宗登遐。召师入福宁殿说法。左右以师为先帝所礼敬。见之呜咽不胜。元祐元年。以老求归。朝廷从其请。敕任便云游。所至不得抑令住持。因欣然升座。辞众曰。本是无家客。那堪任便游。顺风加橹棹。船子下扬州。既出都城。王公贵人送者。车骑相属。师诲之曰。岁月不可把玩。老病不与人期。唯勤修勿怠。是真相为。闻者莫不感涕。晚居灵岩。其嗣法传道者。不可胜纪。元符二年十二月甲子。将入灭。沐浴而卧。门弟子环拥请曰。和尚道遍天下。今日不可无偈。幸强起安坐。师熟视曰。痴子。我寻常尚懒作偈。今日特地图个甚么。寻常要卧便卧。不可今日特地坐也。遂酣卧若熟睡。撼之已去矣。弟子塔全身于灵岩山。阅世八十。夏五十有二。
新续高僧传·净读篇第八之一
释宗本,字无哲。姓䇾氏,无锡人。既受度,参天衣怀禅师,念佛有省,后居杭州净慈寺。岁大旱,湖井皆竭,寺西隅忽涌甘泉,得金鳗鱼,浚为井,寺僧千馀赖以汲饮。张氏有女死,母梦女为蛇。既觉,得蛇棺下,持诣本为说法。俄有黑蝉翔棺上,而蛇失所在。母祝曰:“若吾女者,可入笼中,当再持诣净慈。”如其祝,本复为说法。是夕,女复见梦曰:“二报已解脱矣。”其母因问:“生死轮回是信有之,何以得免?”女曰:“六道四生如井上辘轳,无一人可免,唯修出世法,当得脱耳。盍问净慈法主乎?”其显化类如此。本尝奉诏入东京慧林寺,赐号“圆照禅师”。生平密修净业。雷峰才法师神游净土,见一殿殊丽,问之,旁一人曰:“以待净慈本禅师耳。”又资福曦公,至慧林礼足施金而去。人诘其故,曰:“吾定中见金莲华,有神人言以俟慧林本公。其他莲华无数,云以待受度者。或有萎者,云是退堕人也。”晚居姑苏灵岩寺。元符间,将示寂,沐浴而卧。弟子环拥请偈,本曰:“我向无偈,今复何为?寻常犹卧,今日何须坐?”遂吉祥而瞑,若熟睡然。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景元(一○九四~一一四六),俗姓张,永嘉(今浙江温州)楠溪人。年十八依灵山希拱为僧,又谒圆悟于钟阜。后住台州护国寺,称此庵景元禅师。为南岳下十四世,昭觉勤禅师法嗣。高宗绍兴十六年卒(此据《嘉泰普灯录》卷一五,《南宋元明僧宝传》作绍兴二十七年),年五十三。《嘉泰普灯录》卷一五、《五灯会元》卷一九有传。今录诗八首。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94—1146 【介绍】: 宋僧。温州永嘉人,俗姓张,号此庵。年十八出家。初习天台教,寻弃去,谒圆悟于钟山,力参得悟,留充侍者,圆悟称为聱头元侍者。因常以布袋自随,人称元布袋。后居天台护国寺。
大明高僧传·卷第五 习禅篇第三之一
释景元号此庵。温州永嘉张氏子也。年十八依灵山希拱和尚圆具戒。习台教三䆊。弃去谒圆悟勤禅师于钟阜。闻僧读死心和尚小参语。云。既迷须得个悟。既悟须识悟中迷迷中悟。迷悟双忘却从无迷悟处建立一切法。元闻而疑。即趋佛殿以手托开门扉。豁然大彻机辩逸发。圆悟目为聱头元侍者。悟自赞像付之曰。生平只说聱头禅。撞著聱头如铁壁。脱却罗笼截脚跟。大地撮来墨漆黑。晚年转复没刀刀。奋金刚椎碎窠窟。他时要识圆悟面。一为渠侬并坫出。自尔铲彩埋光不求闻达。后为括苍太守耿延禧慕元欲致开法南明。物色得元于台之报恩。迫其受命。僧问。三圣道。我逢人即出。出则不为人。意旨如何。曰八十翁翁嚼生铁。僧又问。兴化道。我逢人即不出。出则便为人。又作么生。曰须弥顶上浪翻空。元后示疾。请西堂应庵华付嘱院事。训徒如常时。俄握拳而逝。荼毗得五色舍利。齿舌右拳不坏。塔于寺东北刘阮洞前。世寿五十三。 系曰。大慧既云峰悦之再来。可谓具大根器者。尚受湛堂痛拶不入。至三十馀方触圆悟钳锤。始得大悟。今元公年方二十一。听傍僧读死心语便乃彻證。其根器之利过于大慧概可知也。出世初住南明终居护国。丛林称为元布袋。以其有圣者之风。耳简堂机出于其门。说法拈椎词雄气伟机锋圆捷。益见元公之垣墙者矣。
僧宝正续传·卷第五
禅师名景元。
永嘉楠溪张氏子。
依灵山院希拱。
年十八。
剃度为大僧。
习天台教。
通其说。
弃之游方。
参蒋山圜悟禅师。
一日闻傍僧举死心小参语云。
既迷须得个悟。
既悟须识悟中迷迷中悟。
迷悟两忘。
却从无迷悟处。
建立一切法。
谛味久之。
因起行次。
豁然有悟。
即以告圜悟。
圜悟喜之。
繇是容为侍者。
阅十四年。
咨参决择。
洞然无间。
而机锋卓绝。
众以聱头目之。
圜悟将归蜀。
遽问曰。
向后有人问。
你作么生道。
师抚傍僧背曰。
和尚问你何不祇对。
圜悟大笑。
已而袖木锦僧伽黎授之而别。
绍兴初。
归隐旧邦。
括仓守龙学耿延禧命出世仁寿。
迁连云。
晚住真如。
徙护国。
衲子拥随。
法席日盛。
师说法超格。
量绝蹊径。
问。
学人上来请师相见。
师曰。
劄问如何是相见底事。
师曰。
你眼在左边右边。
进曰。
恁么则万机休罢正眼顷开。
师曰。
杲日当天。
盲人摸地。
问。
相见与未相见时如何。
师云。
一时穿却。
问。
忽遇上上人来。
又作么生。
师云。
列向三椽下。
问。
还许学人承当也无。
师云。
兵随印转。
问。
如何是临济宗。
师云。
杀人活人不眨眼。
曰。
如何是云门宗。
师云。
顶门三眼耀乾坤。
曰如何是沩仰宗。
师云。
推不向前。
约不向后。
曰。
如何是法眼宗。
师云。
箭锋相拄不相饶曰。
如何是曹洞宗。
师云。
手执夜明符。
几个知天晓。
曰。
向上还有路也无。
师云。
有。
曰。
如何是向上路。
师云。
黑漫漫地。
问。
高揖释迦。
不拜弥勒时如何。
师云。
三十棒且待。
别时僧礼拜。
师乃云。
释迦弥勒尚是他奴。
且道他是阿谁。
是则是护国。
则不然坐立俨然。
顶天履地。
十二时中。
𡎺著磕著。
复是阿谁。
还知么著力。
今生须了却。
莫教累劫受沉沦。
题如是轩颂曰。
拈却瞿昙闲露布。
掀翻诸祖葛藤窠。
只将如是当轩挂。
铁额铜头不奈何。
示禅者颂曰。
棒头取證犹劳力。
喝下承当未足奇。
拨转顶门宗正眼。
须教佛祖浪头低。
十六年正月九日。
被微病而逝。
塔于本山。
寿五十有三。
腊三十有五师资度丰硕。
如世所𦘕布袋和尚者。
故人以之为称深得圜悟机用而力行之。
天下方想。
闻其风彩。
不幸早世。
议者惜之。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景元。号此庵。永嘉楠溪张氏子。年十八。依灵希拱圆具。后习台教。弃谒圆悟于钟阜。因僧读死心小参语云。既迷须得个悟。既悟须识悟中迷。迷中悟。迷悟双忘却。从无迷悟处。建立一切法。师闻而疑。即趋佛殿。以手托开门扉。豁然大彻。既而执侍。机辨逸发。圆悟操蜀音。目为聱头侍者。遂自题肖像。付之曰。生平只说聱头禅。撞著聱头如铁壁。脱却罗笼截脚跟。大地撮来墨漆黑。晚年转复没刁刀。奋金刚椎碎窠窟。他时要识圆悟面。一为渠侬并拈出。圆悟归蜀。师还浙东。铲彩埋光。不求闻达。括苍守耿公延禧。尝问道于圆悟。因阅其语录至像赞。得师之为人。乃致开法南明山。遣使物色。至台之报恩。获于众寮。迫其受命。方丈古公。乃灵源高弟。闻其提唱。亦深骇异。住南明几二年。厌迎送。一日示众。举感铁面颂毕。师曰。是则是忒杀露风骨。吾有颂曰休休休。夕阳西去水东流。唯有仰高云势远。抟风九万过南州。将化。召应庵华与诀示训。如常时。俄握拳而逝。茶毗。得五色舍利。齿舌右拳无少损。塔于刘阮洞前。年五十三。
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卷二
此庵禅师者。东瓯人也。出张氏。名景元。元以妙年谒圆悟勤公于钟阜。公即许元入侍。时悟公左右皆显名宿德。元与之抗。或议其少丛林。公不顾。然元不离公榻下。洞彻玄旨。机发触众。有诉于公。公笑曰。我家聱头侍者。汝姑避之耳。自是众惮其锋。靖康改元。圆悟归蜀。元辞还淅。悟公曰。向去有人问。你作么生。元拊傍僧背。曰和尚问你。何不抵对。公大笑曰。我有些子禅。被元聱头一布袋盛将去也。丛林又共称为元布袋云。圆悟乃题小像而付元曰。平生只说聱头禅。撞著聱头如铁壁。脱却罗笼截脚跟。大地撮来墨漆黑。晚年转复没刁刀。奋金刚锤碎窠窟。他时要识圆悟面。一为渠侬并拈出。元既受嘱。铲彩埋光。不求闻达。耿龙学守括苍。因阅圆悟录。得元之为人。时南明虚席。遂遣使物色之。至台之报恩。获于众中。迫授南明之命。众尚咿唔。无信可意。有僧问曰。逢人则出。出则不为人。意旨如何。元曰。八十翁翁嚼生铁。进云。逢人则不出。出则便为人。又作么生。曰须弥顶上浪翻空。报恩方丈古禅师。乃灵源高弟。深骇异之。即推崇元。勉应其命。元受请日。古公先引座。举白云见杨歧。歧举茶陵悟道公案。请元批判。元乃升座曰。诸禅德。杨岐大笑。眼观东南。意在西北。白云悟去。听事不真。唤钟作瓮。检点将来。和杨岐老汉。都在架子上。将错就错。若是新南明则不然。我有明珠一颗。切忌当头错过。虽然觌面相呈。也须一槌打破。举拂子云。还会么。棋逢敌手难藏拙。诗到重吟始见工。于是海众闻风。奔集南明。南明开堂日。僧问。昔年三平道场。重兴是日。圆悟高提祖印。始自师传。如何是临济宗。元曰。杀人活人不眨眼。目前抽顾鉴。领略者还稀。如何是云门宗。元曰。顶门三眼耀乾坤。未举先知。未言先见。如何是沩仰宗。元曰。推不向前。约不退后。三界惟心。万法惟识。如何是法眼宗。元曰。箭锋相值不相饶。建化何妨行鸟道。回途复妙显家风。如何是曹洞宗。元曰。手执夜明符。几个知天晓。僧曰。向上还有路也无。曰有。曰如何是向上路。元曰。黑漫漫地。僧便喝。元曰。贪他一粒米。失却半年粮。又问。天不能盖。地不能载。是甚么物。元曰。无孔铁锤。曰天人群生髅。皆承此恩力也。元曰。莫妄想。又问。三世诸佛说不尽底。请师速道。元曰。眨上眉毛。乃曰。威音王已前。者队汉错七错八。威音王已后。者队汉落二落三。而今者队汉坐立俨然。且道是错七错八落二落三。还定当得出么。举拂子云吽吽。又曰。野干鸣。师子吼。张得眼。开得口。动南星。蹉北斗。大家还知落处么。金刚阶下蹲。神龟火里走。又历应仰山连云诸刹。晚迁天台护国寺。寺久废。元乐而新之。绍兴丁丑。辄请西堂应庵禅师首众。以后事嘱之。俄顷握右拳蜕去。年五十有三。坐三十五夏。茶毗得五色舍利。齿舌右拳无少损。塔于寺东刘阮洞前。松窗居士钱端礼闻讣。乃喟然曰。吾师何独行也。适平田简堂禅师。并瑞岩国清二主人至。礼与详叙达旦。遂书语别之。置笔顾曰。先师握拳而去。礼坐去好卧去好。简堂哂曰。一去便了。理甚坐卧。礼合爪曰。法兄当为祖道自爱。正坐敛目而逝。简堂。名行机。后住国清。或庵住焦山。而元公之道大弘焉。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三
释景元,字此庵,姓张氏,永嘉人也。年十八,依灵山希拱圆具戒,习台教三,弃去。谒圆悟勤于钟阜,间读死心小参语云:“既迷须得个悟,既悟须识悟中迷、迷中悟,迷悟双忘,却从无迷悟处建立一切法。”元闻而疑,即趋佛殿,以手托开门扉,豁然大彻,机辩逸发,圆悟目为聱头元侍者。悟《自赞像》,付之曰:“生平只说聱头禅,撞著聱头如铁壁。脱郤罗笼截脚跟,大地撮来墨漆黑。晚年转复没刀刀,奋金刚椎碎窠窟。他时要识圆悟面,一为渠侬并拈出。”自尔沈彩埋光,不求闻达。后为括苍太守耿延禧慕仰元,欲致开法南明,得元于台之报恩,迫其受命。僧问:“三圣道,我逢人即出,出则不为人,意旨如何?”曰:“八十翁翁嚼生铁。”僧又问:“兴化道,我逢人即不出,出则便为人,又作么生?”曰:“须弥顶上浪翻空。”元后示疾,请西堂应庵华付嘱院事,训徒如常时,俄握拳而逝。茶毗得五色舍利,齿舌右拳不坏,塔于寺东北刘阮洞前,世寿五十三。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兴福篇
了明。
秀州人。
妙喜会中龙象。
丛林所谓明大禅也。
身长八尺。
腹大十围。
所至人必聚观之。
始妙喜谪梅州。
州县防送甚严。
或以为祸在不测。
师为荷枷。
以行间关。
辛苦未曾少怠。
既至贬所。
衲子追随。
问道者。
率不下二三百人。
妙喜。
以斋粥不给。
且虑祸。
尝勉之令去。
师辄不肯。
以身任斋粥。
每肩栲栳行乞。
至晚即数十人为之荷米面薪疏。
食用之属。
成列以归。
衲子虽多。
无不具足。
如是者十七年如一日。
妙喜法嗣之盛。
在贬所接者居其半。
师之力也。
妙喜被旨复僧衣自便。
继被旨往育王。
师尝在座下。
师为人豪迈。
机锋敏速。
妙喜室中。
不许衲子下喝。
师每入室。
必振声一喝而退。
妙喜一日榜方丈前云。
下喝者罚一贯钱。
师见之。
乃密具千钱于袖中至室中。
先顿于地。
高声一喝便出。
如是者数矣。
妙喜无如之何。
再榜曰。
下喝者。
罚当日堂供一中。
师见之。
即骤步往库司语曰。
和尚要十两金。
主事者不疑。
即与之。
乃遣行者随往方丈。
师袖之以入。
复顿于地。
高声一喝。
而妙喜大骇。
入室罢徐问知其然。
为之一笑。
每语师云。
你这肥汉。
如是会禅。
驴年也未梦见在。
然念其勤劬之久。
举令出住舒州之投子。
先是。
投子诸庄。
牛遭疾疫。
死毙几尽。
比岁不登。
师以大愿力。
化二百只牛。
以实之。
连岁大稔倍尝。
颇有异迹。
迁住长芦。
衲子辐凑。
丛林改观。
及妙喜住径山。
师来供施。
及饭大众。
洎归长芦。
妙喜送以偈云。
人言棒头出孝子。
我道怜儿不觉丑。
长芦长老恁么来。
妙喜空费一张口。
从教四海妄流传。
野干能作师子吼。
孰云无物赠君行。
喝下铁围山倒走。
后奉诏住径山。
道望愈著。
先是。
阳和王。
梦一异僧。
长大皤腹缓行。
言欲化苏州一庄。
觉而异之。
未言也。
翼日师忽杖履徒步而至。
门者呵。
不止。
以白。
和王出见之。
遥望师奇伟。
与梦中见者无异。
遽呼其眷属。
出观之。
眷属并炷香作礼。
茶罢。
师首言。
大王庄田至多。
可施苏州一庄。
以为径山供佛斋僧。
无穷之利。
和王未有可否。
因令一办斋。
师饭罢便出。
更无他语。
时内外閧然传言。
和王以苏州庄。
施径山长老。
遂达孝宗。
会和王入朝。
上为言。
闻。
卿舍苏州一庄施径山。
朕当为蠲免赋税。
和王谢恩归。
次日以书至径山。
请师入城。
而二日前。
先已迁化矣。
自是和王。
宴居寤寐之际。
或少倦交睫。
即见师在前。
语曰。
六度之大。
施度为先。
善始善终。
斯为究竟。
和王即以庄隶径山。
此庄。
岁出十万。
犁牛舟车。
解库应用。
百事具足。
师于缁素。
有大因缘。
所在施供云委。
衲子臻萃。
佛事殊胜。
江浙两湖皆号之。
布袋和尚再出焉。
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卷三
禅师了明者。
不知何许入。
长身大腹。
所至惊众。
众皆称之曰。
大禅大禅。
机锋敏疾。
仪度豪朗。
为妙喜杲禅师会中之龙象。
当妙喜住育王时。
室中不许下喝。
大禅每入室。
必振声一喝而退。
妙喜榜示曰。
下喝者罚钱一贯。
大禅乃密袖千钱。
先顿于地。
高声连喝而出。
妙喜曰。
柰者汉何。
再榜曰。
下喝者罚当日堂供一中。
大禅即往言库司。
和尚要金十两。
主事者不疑与之。
随袖以入。
复顿于地。
高声一喝。
妙喜大骇。
徐问知之。
为之一笑。
一日妙喜谓大禅曰。
你者肥汉。
如是会禅。
驴年未梦见在。
大禅曰。
灵山授记。
何异今日。
妙喜乃以德山托钵因缘。
徵其节目。
大禅对曰。
凛凛吹毛炤胆寒。
不容拟议岂容传。
抬眸已是身三段。
此是吾家红铁团。
妙喜叹曰。
此话它日大行去在。
于是出赴投子。
丛席改观。
次迁长芦。
百废俱修。
尝过径山。
省妙喜。
妙喜送以偈曰。
人言棒头出孝子。
我道怜儿不觉丑。
长芦长老恁么来。
妙喜空费一张口。
从教四海妄流传。
野干能作狮子吼。
孰云无物赠伊行。
喝下铁团颠倒走。
大禅既主长芦。
颇著异迹。
虽万指周旋。
而檀施如山。
故时以布袋和尚拟之。
晚年继席径山。
室中惟以台山婆子话。
验学者。
遁庵以偈嘲曰。
一按牛吃草。
一与贼过梯。
早知灯是火。
饭熟已多时。
大禅答曰。
干戈中有太平基。
不用干戈始得之。
若无举鼎拔山力。
千里乌骓不易骑。
径山当妙喜迁化之后。
其法政大禅为之再新。
然岁计浩大。
知事以将来不给为谏。
大禅独以龙天常住慰之。
杨和王梦。
一异僧长大皤髯。
坦腹缓行。
言欲化苏州一庄。
王异之。
次旦大禅杖履而至。
阍人不能止。
急启王。
王立见大禅。
奇伟与梦合。
乃炷香设礼。
大禅首言。
大王庄田至广。
可施苏州一所。
以供佛僧。
无穷之利也。
王未可否。
大禅斋毕。
便出。
无他语。
是时内外訇传。
和王以苏州庄田。
施径山大禅布袋和尚
王入朝。
孝宗闻王舍业。
为王助喜。
王谢归。
遣使至径山。
请大禅。
而大禅前二日无疾别众示化矣。
自是和王宴居寤寐。
或少交睫。
即见大禅在前。
语曰。
六度之大。
施度为先。
善始善终。
则为究竟。
王嗟慕即以庄𨽻径山。
此庄岁计十万。
舟库皆备。
乃大禅之遗光也。
初妙喜谪梅州。
防送甚严。
或为祸在不测。
大禅挺力。
荷枷从行。
而师资仪礼。
旦夕益慎。
至贬所。
衲子追随者。
率二三百辈。
妙喜以斋用不给。
复虑生议。
尝勉之令去。
大禅曰。
不可。
衲子所抱者道也。
所履者义也。
况重茧千里。
咨决为事。
纵拮据辛劳。
风波不定。
听之龙天。
安忍弃之。
遂身任斋粥。
每日肩栲栳。
行乞至晚。
则数十人为之荷饙。
成列而归。
衲子虽多。
无不具足。
如是十六年。
似一日。
顾妙喜法嗣之盛。
在贬所接者居其半。
大禅明之力也。
赞曰。
禅师明公。
于盘错之际。
执礼凛若冰霜。
可法也。
及读其生平语句。
如神锋出匣。
截铁如泥。
稽其行事。
顺逆普应。
灵异叠出。
一时疑为慈氏下生。
抑何神也。
经云。
譬如心王宝。
随心现众色。
众生心净故。
得见清净刹。
信哉。
共 12 首 第 1 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