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僧伽

相关人物:共 23 位
共 23 首 第 1 页 下一页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七 證悟科
一名僧仙。西域康居国人。少业贾。泛两舶往来吴蜀江海间。致赀货。直钜万缗。时僧达禅师。居梓州新城之牛头山。仙偶造焉。达则为说法曰。夫生死轮转。爱必有离。身且如尔。而况外物乎。又尝扣达房。达不应。因窥其户。独见水盈室内。识者以为达入水观故然。于是仙大领寤。即沈两舶。谢遣妻子。薙落于灌口山之竹林寺。对众自誓曰。苟非得道。终不出山。益遁夐绝地。结宇习定。每定必四五日乃出。因能言未来事。皆验无小爽。明日客至。夜先具告其数。神异䆮以著闻。梁始兴王澹镇蜀。待以师礼。携至陕。天监十六年。游青溪山。将驻锡焉。先是道士李学祖等。占之以事营建。仙至辄芟垦。道士屡诃止弗为听。而所辟仅容绳床许。无何火发。而道士望见之。相顾以为且烬仙。趋视之。仙则危坐烈焰中自若也。由是知其获火光三昧者。虽道士亦从而推敬矣。后道场之成。多其力焉。澹以冥感。造四天王于梁泰寺。凡六齐日。则设供会众。仙往赴。而五色光明。出四王顶。流耀近远。所执香炉不待火爇。而烟气自腾。州刺史鄱阳王恢。躬受教戒。太尉陆法和。微时即慕向侍左右。给薪水二十年。客稍慢悔仙则曰。此三台贵公。可詈辱耶。偶卧疾。或见缥衣童子持药。出青溪水中跪进之。疾良已。寻归蜀。盖留陕者二十有八年矣。至则蜀民如见父母。会大旱。托之祈雨。仙徐以杖扣龙湫曰。何嗜睡如此。雨霶霈不旋踵。民率歌舞其德复时为请者。扪肘腋。应念获舍利。隋混一。蜀王秀命召之不至。怒以兵诣。势殊可畏。仙闻之。著僧伽梨。念佛以俟。而天气倏变。云雾晦冥。雹雪飘洒。溪涧湍涌坏行路。士卒沮莫进。王惧而悔过。乃霁。及见仙礼敬听法。迎住成都之众净寺。开皇中。仍归山寺。其将归。山灵前为扫除道路。既归。有客僧。宿房中。亟起之曳出。已而屋倾压。呜呼其悲济可量耶。年百馀岁而灭。葬山中。俗至今以仙阇梨呼之。
续高僧传·卷第二十五 感通上
释道仙。一名僧仙。本康居国人。以游贾为业。往来吴蜀。江海上下集积珠宝。故其所获赀货乃满两船。时或计者云。直钱数十万贯。既瑰宝填委。贪附弥深。惟恨不多。取验吞海。行贾达于梓州新城郡牛头山。值僧达禅师说法曰。生死长久无爱不离。自身尚尔况复财物。仙初闻之。欣勇内发。深思惟曰。吾在生多贪。志慕积聚。向闻正法。此说极乎。若失若离要必当尔。不如沈宝江中出家离著。索然无扰岂不乐哉。即沈一船深江之中。又欲更沈。众共止之。令修福业。仙曰。终为纷扰。劳苦自他。即又沈之。便辞妻子。又见达房凝水滉瀁。知入水定信心更重。投灌口山竹林寺而出家焉。初落发日对众誓曰。不得道者终不出山。即迥绝人踪结宇岩曲。禅学之侣相次屯焉。每览经卷。始开见佛在其处。无不哽咽。我何不值但见遗文。而仙挺卓不群。野栖禽狩。或有造问学方者。皆答对善权冥符正则。自初入定。一坐则以四五日为恒。唯客到其门。潜然即觉。起共接语。若无人往端坐静室寂若虚空。有时预告。明当有客至。或及百千。皆如其说曾无缺长。梁始兴王澹。褰帷三蜀礼以师敬。携至陕服沮曲。以天监十六年。至青溪山。有终焉志也。便薙草止客绳床。于时道馆崇敞巾褐纷盛。屡相呵斥甚寄忧心焉。仙乃宴如曾无屑意。一夕道士忽见东岗火发。恐野火焚害仙也。各执水器来救。见仙方坐大火猛焰洞然。咸叹火光神德。道士李学祖等。舍田造像。寺塔欻成。远近归信十室而九。州刺史鄱阳王恢。躬礼受法。天监末。始兴王冥感。于梁泰寺造四天王。每六斋辰常设净供。仙后赴会。四王顶上放五色光。仙所执炉自然烟发。太尉陆法和。昔微贱日。数载在山。供仙给使。僧有肆责者。仙曰。此乃三台贵公。何缘骂辱。时不测其后贵也。和果遂升衮服。仙或劳疾。见缥衣童子从青溪水出碗盛妙药跪而进服。无几便愈。居山二十八年。复游井络。化道大行时遭酷旱。百姓请祈。仙即往龙穴。以杖扣门数曰。众生忧苦。何为嗜睡如此。语已登即玄云四合大雨滂注。民赖斯泽。咸来祷赛钦若天神。有须舍利即为祈请。应念即至如其所须。隋蜀王秀。作镇岷络。有闻王者。寻遣追召。全不承命。王勃然动色。亲领兵仗往彼擒之。必若固踪可即加刃。仙闻兵至都无畏惧。索僧伽梨。被已端坐念佛。王达山足。忽云雨杂流雹雪崩下。水涌满川藏军无计。事既窘迫。乃遥归忏礼。因又天明雨霁。山路清夷得至仙所。王躬尽敬。便为说法。重发信心。乃邀还成都之静众寺。厚礼崇仰。举郭恭敬。号为仙阇梨焉。开皇年中返于山寺。道路自净山神前扫。一夜客僧止房。仙往曳出。房因即倒。年百馀岁端坐而卒。仍葬彼山。益州今犹有木景白叠尚存。云是圣人仙。阇梨许。
神僧传·卷第五
释道仙。
一名僧仙。
本康居国人。
初以游贾为业。
后值僧达禅师为其说法。
遂沈宝船于江。
辞妻子投灌口竹林寺而出家焉。
初落发日对众誓曰。
不得道者不出此山。
即迥绝人踪结宇岩曲。
禅学之侣相次屯焉。
每览经卷始开见佛在某处无不哽咽。
我何不值但见遗文。
而仙挺卓不群野栖禽兽。
或有造问学方者。
皆答善权冥符正则。
自初入定一坐则以四五日为恒。
准客到其门。
潜然即觉起共接晤。
若无人往端坐静室。
寂若虚空。
有时预告明当有客至。
或及百千皆如其说。
曾无欠长。
梁始兴王澹褰帷三蜀。
礼以师敬携至陕。
于时道馆崇敞巾褐纷盛。
属相呵斥甚寄忧心焉。
仙乃晏如曾无所屑。
一夕道士忽见东冈火发恐野火焚害仙也。
各执水器来救。
见仙方坐大火中猛焰洞然。
咸叹火光神德。
道士李学祖等。
舍田造像寺塔欻成。
远近归信十室而九。
州刺史鄱阳王恢躬礼受法。
天监末始兴王冥感。
于梁泰寺造四天王像。
每六斋晨常设净供。
仙后赴会。
四王顶上放五色光。
仙所执炉自然焰发。
太尉陆法和昔微贱日。
数载在山供仙给使。
僧有肆责者。
仙曰。
此乃三台贵公何缘辱骂。
时不测其后贵也。
和果遂升衮服。
仙或劳疾见缥衣童子从青溪水出碗盛妙药跪而进服。
无几便愈。
居山二十八年。
复游井络化道大行。
时遭酷旱百姓请祈。
仙即往龙穴以杖叩门。
数曰。
众生何为嗜睡如此。
语已登即玄云四合大雨滂注。
民赖斯泽。
咸来祷赛。
钦若天神。
有须舍利即为祈请。
应念即至如其所须。
隋蜀王秀作镇岷络有闻王者。
寻遣追召全不承命。
王勃然动色。
亲领兵仗往彼擒之。
必若固纵可即加刃。
仙闻兵至都无畏惧。
僧伽黎披衣端坐念佛。
王达山足忽云雨杂流雹雪崩下。
水涌满川藏车无计。
事既窘迫乃遥归忏礼。
因又天明雨霁山路清夷得至仙所。
王躬尽敬便为说法重发信心。
乃邀还成都之静众寺。
厚礼崇仰举国恭敬。
号为仙阇梨焉。
开皇年中返于山寺。
道路自净山神前扫。
年百馀岁端坐而卒。

人物简介

续高僧传·卷第二十六 感通下
阇提斯那。
住中天竺摩竭提国。
学兼群藏。
艺术异能通练于世。
以本国忽然大地震裂。
所开之处极深无底。
于其坼侧获一石碑。
文云。
东方震旦国名大隋。
城名大兴。
王名坚意建立三宝起舍利塔。
彼国君臣欣感嘉瑞相庆希有。
乃募道俗五十馀人。
寻斯灵相。
初发祖送并出王府。
路远贼掠。
所遗荡尽惟馀数人。
逃窜达此。
以仁寿二年至仁寿宫。
计初地裂获碑之时。
即此土开皇十四年也。
行途九载方达东夏。
正逢天子感得舍利诸州起塔。
天祥下降地瑞上腾。
前后灵感将有数百。
阖国称庆佛法再隆。
有司以事奏闻。
帝以事符大夏陈迹东华。
美其远度疑是證圣
引入大宝殿。
躬屈四指顾问群僚。
解朕意不。
佥皆莫委。
因问斯那。
又解意不。
答曰。
檀越意谓贫道为第四果人耶。
实非是也。
帝甚异之。
乃置于别馆。
供给华重膳夫以酒酵和面拟为饼调候时不起因以问那。
答曰。
此不合食。
便用水溲煮之。
与常酵者不异。
上问。
今造灵塔遍于诸州。
曹陕二州特多祥瑞。
谁所致耶。
答曰。
陕州现树地藏菩萨。
曹州光花虚空藏也。
又问。
天花何似。
答曰。
似薄云母。
或飞不委地。
虽委地而光明奇胜。
帝密以好云母及所献天花各一箱。
用示诸人。
无有别者。
恰以问那。
那识天花而退云母。
及献后云崩。
空发乐音。
并感异香。
具以问由。
答曰。
西方净土名阿弥陀。
皇后往生。
故致诸天迎彼生也。
帝奇其识鉴。
赐绵绢二千馀段。
辞而不受。
因强之。
乃用散诸福地。
见感应传。
僧玄琬 朝代:隋末唐初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63—637 【介绍】: 唐僧。弘农华阴人。俗姓杨。初从洪遵学四分,后从昙迁禅师学一切经。太宗贞观初敕召为皇太子及诸王等受菩萨戒。普光寺造就,琬居之。曾以减杀等四条戒太子,太宗闻其说,特为下诏断屠。及卒,道俗哀悼。有《佛教后代国王赏罚三宝法》、《安养苍生论》等。
全唐文·卷九百四
玄琬俗姓杨氏。宏农华阴人。事昙延法师为师。贞观初敕住普光寺。十年卒。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四 弘法科(四)
族出弘农华阴杨氏。其先有徙雍之新丰者。子孙繁衍。因别谱谍焉。琬年志学薙落。为昙延法师弟子延公一代名匠。婉既登具。依洪遵律师。习四分三载。即敷演。侪类推敬。又听昙迁法师摄论兼法华大集楞伽胜鬘地论中百等。皆研覈无馀蕴。然以延公在日。愿。造释迦丈六金像。继志述事。罔敢或愆。乃于仁寿二年。袖敛众施。就所住京辇寺。设模以铸。于时空色澄湛。杲日流辉。天华如云母。飘洒四至。终坠像前。观者以为异。及脱模。光相殊特。视关辅间。无与比。且造经四藏。备极庄严。其缮写之际。必精加考證。使无所遗谬。每岁以二月八日。灌沐圣躯。开讲设斋。众兼悲敬。惟受戒以清净为本。运当像末。恐致亏犯。故于春首。礼二十五佛。持千转神咒。庶几毁禁之流。澄源洁已。登檀纳法。明白无疑。贞观初诏为皇太子诸王。授菩萨戒。既而东宫创普光寺。召居之。且诏授皇后妃主。并六宫等戒。问遗填委。而随以施予。及营建功德无蓄积。未几皇后于苑内德业寺。书经一藏。于延兴寺。构藏并书经。皆诏琬监护。于是卷帙自周朝所残毁者。悉从校正。而法宝之全伊琬之力也。九年正月。上书东宫。陈四条。以行慈戒杀。顺气奉斋。为之目。而覼缕数百言极切至。东宫优答之。语多不录。是岁诏禁杀。起三月尽五月。以琬再请。乃特听尽此岁。十年冬有疾。上书东宫。委以大法。寻奉遗表。上国王赏罚三宝法。安养苍生论。三德论。各一卷。十二月七日。卒于延兴寺所居房。寿七十五。讣闻东宫哀恸。𮚐赠如礼。诏恻悼加赐物。特进萧瑀太府萧璟宗正李伯药詹事杜正伦等。并以躬尝北面执心丧。香华幢盖。送者数万人。弟子五百馀人。遵命阇维于终南山寺。建塔葬烬骨。奉灵像。太子洗马兰陵萧钧制铭宗正卿李伯药制碑文。琬无恙日。从受具戒者。三千馀人。受归戒者二千馀万人。右仆射杜如晦临终发誓愿历劫为师。大将军薛万彻母及昆季。钦崇轨范。蔬素终身。普光道岳法师识洞幽微。禀承约饬。武德初天下丧乱。客僧莫可乞丐。琬悉估鬻假贷。以共给存济。尤喜推奖材德。智首律师身处林泉。而名蜚辇毂。卒使毗尼之学。盛于有唐。则亦有所从来云。
续高僧传·卷第二十二 明律下
释玄琬。
俗姓杨。
弘农华州人也。
远祖因徙今居雍州之新丰焉。
青襟悟道履操冲明。
志在学年方游法苑。
事沙门昙延法师。
延震岭宏标遗教法主。
隋文钦重立寺处之。
具见别传。
而琬位居入室恭恪据怀及进具后。
便随洪遵律师伏膺四分。
冠冤遮性镕汰持犯。
涉律三载便事敷演。
使于后进乐推前英叹美。
乃旋踵本师。
涅槃真体。
捃掇新异。
妙写幽微。
又欲钦佩唯识包举理性。
于昙迁禅师禀学摄论。
并寻阅众锋。
穷其心计。
法华大集楞伽胜鬘地论中百等。
并资承茂实。
研覈新闻。
环循弥讨。
其际搜会。
擢其玄理。
然顾福智相导有若轮驰。
慧业略剖于终。
标树创开于始。
永惟延师存日。
愿造丈六释迦。
经略未圆奄便物故。
誓志营复克遂先摸。
于仁寿二年。
提洽有缘便事炉锤。
寺乃京皋冲要。
峙望归心。
故使至感冥通控引咸遂。
当时空色清朗杲日流辉。
上天雨花状如云母。
满空飘洒终坠像前。
僚庶嘉其罕逢。
法属庆斯荣瑞及开摸之后雅相逾圆。
即为关辅栋梁。
金像之大有未过也。
今在本寺。
每于静夜清朝。
飞流八音之响。
而不测其来至。
又造经四藏备尽庄严。
诸有缮写皆资本据。
又以二月八日大圣诞沐之晨。
追惟旧绪敬崇浴具。
每年此旦建讲设斋。
通召四众供含悲敬。
办罗七物普及僧俦。
又常慨运岠象末有亏归禁。
至于授受遮难滋彰乃蓥饰道场寻诸忏法。
每春于受戒之首。
依二十五佛及千转神咒。
洁斋行道。
使彼毁禁之流澄源返净。
登坛纳法明白无疑。
并传嗣于今住持不绝。
从此而求。
可谓护法菩萨也。
而重法尊行。
晨夕相仍。
若值上德异人。
必揖对欣振咨承馀令。
虽闻同昔习。
而翘仰如新。
斯后已谦光。
罕有踪矣。
逮贞观初年。
以琬戒素成治朝野具瞻。
有敕召为皇太子及诸王等受菩萨戒。
故储宫以下师礼崇焉。
有令造普光寺。
召而居之。
供事丰华广沾会响。
又别敕延入为皇后六宫并妃主等。
受戒椒掖问德禁中。
授纳法财日逾填委。
而钦若自守不顾有馀。
䞋施所资悉营功德。
寻有别敕。
于苑内德业寺。
为皇后写现在藏经。
当即下令。
于延兴寺更造藏经。
并委其监护。
琬以二宫所寄惟谷其诚。
祇奉不难义须弘选。
自周季灭法隋朝再兴。
传度法本但存卷秩。
至于寻检文理。
取会多乖。
乃结义学沙门雠勘正则。
其有词旨不通者并咨而取决。
故得法宝无滥于疑伪。
迷悟有分于本末。
纲领贞明自琬始也。
昔育王再集于周时。
今琬定宗于唐世。
彼此诚异。
厥致齐焉。
然其匠训于世。
三藏含之。
偏以苦节自修德。
以律仪驰誉。
言为世范缁素收归。
华夷诸国僧尼从受具戒者三千馀人。
王公僚佐爰及皂隶。
从受归戒者二十馀万。
左仆射萧瑀兄弟。
人伦藻镜久厌时烦。
每咨法华会三之旨。
龙树明中之教。
沈吟移景奉佩而旋。
右仆射杜如晦。
临终委命。
召为历劫师资。
大将军薜万彻毗季。
并及母氏。
并钦崇戒约蔬素形终。
普光道岳法师。
解洞幽关辩开慧府。
敬奉戒香行菩萨道。
而汲引亡疲弘务终日。
因之革励修习者计非恒准。
故京辅士庶继踵烟随。
礼供相寻日盈厨库。
时有巫觋者云。
每至授戒说法。
异类鬼神。
诸方屯聚。
如承受相。
自非至功冥被孰能致乎。
琬以戒劝之至。
物我同钦。
义等风行。
事符草偃乃致书皇太子曰。
元正告始景福惟新。
伏惟殿下。
膺时纳祐罄无不宜但琬夙萦沈痾不获奉庆。
蒙降逮问无任荷戢。
感顾恩隆罔知攸厝。
今略经中要务即可详行者四条。
留意寻检永绥宝祚。
初劝行慈。
引涅槃梵行之文。
令起含养之心存兼济之救也。
二减杀者。
引儒礼无故不杀牛羊者。
皆重其生去其滥逸也。
又言。
王者修其教不易其俗。
齐其政不易其宜。
见其生不忍其死。
闻其声不食其肉。
此即上帝悼损害之失。
树止杀之渐也。
故佛经有恕己之喻。
诫之杀打诸事也。
琬闻。
东宫常膳日多烹宰。
审如所承。
诚有大损。
殿下以一身之料遍拟群僚。
及至断命所由。
莫不皆推殿下。
所以长怀夕惕。
望崇慈恕。
自今以往请少杀生。
东宫内外咸减肉料。
则历长命久仁育斯隆。
三顺气者。
如经不杀曰仁。
仁主肝。
肝者木也。
春阳之时万物尽生。
宜育群品用答冥造。
如其有杀是不顺气。
殿下位处少阳福居春月。
行慈以和正气。
施惠以保天龄。
请年别春季断肉停杀。
悯彼含育顺此阳和。
四奉斋者。
如经年三月六能洁六根便资五福。
伏愿遵行受持斋戒。
何者今享此重位咸资往因。
复能进德崇善用成其美。
则善知识者是大因缘。
玄琬道德疏微曲蒙顾眄。
谨率闻见敢尘听览。
登即答曰。
辱师所示妙法四科。
循览周环用深铭佩。
法师旱祛尘累游神物表。
阐鹫岭之微言。
探龙宫之秘藏。
洞开灵府凝照玄门。
固以高步弥天邻几初地。
遂能留情博施开导蒙心。
理实义周词华致远。
包括今古网罗内外。
训诱之至审谕之方。
纵圣达立言师傅弘道。
亦未足髣髴要津拟仪高论。
但行慈减杀顺气奉斋。
斯乃仁人之心。
以成大慈之行。
谨当缄诸心府奉以周旋。
永籍胜因用期冥祐。
馀文不载。
其言令之行化及此类。
九年下诏断杀。
起于三月尽于五月。
琬以仁育兼济。
乃上启更延。
帝又特听尽于岁暮。
贞观十年杪冬。
遘疾知归后世。
又致启东宫累以大法。
又上遗封表于帝曰。
玄琬闻。
真容晦迹像教凌迟。
无不假缁素以住持设内外而为护。
遂得法云再润慧日重辉。
光叶万乘绍隆千载。
窃寻住持之理义有多门。
弘护之方教乃非一。
若不依佛取舍。
仍恐赏罚乖宗。
如其准教验时。
是则简敬当理。
伏以僧尼等不依戒律致犯刑章。
闻彻阙庭尘劳听览。
琬等僧徒无任惭惧。
但恐馀年昏朽疾苦相仍。
弱命不存洪恩未答。
遂于经中。
撰佛教后代国王赏罚三宝法及安养苍生论并三德论各一卷。
伏愿圣躬亲降披览。
陛下广开上书之路。
冀纳刍荛之言。
谨献秘要之经。
请详金口之教。
但琬忝当传法。
庶无匿教之𮘧。
扶劣署封。
以酬终后之事。
不胜恋仰。
谨奉经以闻。
又遗诫门人在于道检。
言极详切读者垂泪。
又云。
馀荫施诸众生。
馀骸依古焚弃。
制服丧临一无预怀。
遂以腊月七日。
卒于延兴寺房。
春秋七十有五。
道俗失依皇储哀恸。
天子下诏曰。
玄琬律师戒行贞固学业清通。
方寄弘宣正法利益群品。
不幸没世。
情深恻悼。
赐物如别。
斋𡒨所须事由天府。
春宫懿戚卿相重臣。
并舍金贝。
荣嘉赗赠营助追福。
暨于百日。
特进萧瑀。
太府萧璟。
宗正李百药。
詹事杜正伦等。
并亲奉戒约躬尽哀礼。
后旋𡒨山寺。
幢盖相映香花乱空。
从者如云众盈数万。
前傧达于终南。
后尘犹继于城阙。
四十里间皂素充道。
皆云。
我师斯亡。
戒业谁保。
故为时宗如此也。
弟子等五百馀人奉遵遗旨。
尔时云高风静水净油香。
七众弥山一心悲结。
乃命下火依法阇维。
薪尽灰飞廓然归本。
仍于焚所建佛塔一区。
用津灵识仪像存焉。
东宫洗马兰陵萧钧制铭。
宗正卿李伯药制碑立于塔所时为冠绝。
初琬自始及终意存弘济。
生善福智无不缀心。
武德之初。
时经剥丧粒食勇贵。
客僧无托。
乃自竭馀力。
行化魁豪。
随得货贿并充供给。
日到寺厨亲问丰约。
故主客同庆焉。
又像季浇漓多轻戒律。
乃以身轨物引诸法属。
亲执经文依时附听。
乃经十遍远嗣先尘。
智首律师德光荣问于帝京者。
寔资成赞能扇芳风。
自见令达。
罕能推挹如此人矣。
故使唐运搜举岁拔贤良。
多是律宗。
实由琬之笃课也。
而容范端肃声气朗峻。
预瞻敬者莫不懔然。
故图象厥相。
犹令人畏者。
弟子僧伽
俗姓元氏。
清悟寡嗜欲。
常随琬导物。
而立志贞正。
机谏变适不犯颜色。
以味静为宗。
又不希人世。
依闲业道。
是所谋焉。
临终清𠻳歛容。
明诲而卒。
岂非师资谦德能世其尘。
而恨其早卒清规未远。
高僧摘要·法高僧摘要卷二
姓杨。弘农华阴人也。居雍州之新丰。青衿悟道。履操冲明。在志学年。方游法苑。事沙门昙延法师。振领宏标。隋文钦重。立寺处之。琬位居入室。恭恪据怀。及进具后。便随洪遵律师。服膺四分。涉津三载。便事敷演。乃旋踵本师涅槃真体。捃掇新异。妙写幽微。又欲钦佩惟识。包举理性。于昙迁禅师。禀学摄论。并寻阅众锋。穷其心计。法华大集。楞伽胜鬘。地论中百等。并资承茂实。研窍新闻。延师存日。愿造丈六释迦。经略未圆。奄便物故。誓志营复。尅遂先模。于仁寿二年。提洽有缘。便事炉锤。当时空色清朗。杲日流辉。上天雨华。状如云母。满空飘洒。终坠像前。及开模之后。雅相逾圆。每于静夜清朝。飞流八音之响。又造经四藏。备尽庄严。诸有缮写。皆资本据。又以二月八日。大圣诞沐之晨。开讲设斋。逮贞观初年。以琬戒素成治。朝野具瞻。有召敕为皇太子及诸王等。受菩萨戒。故储宫以下。师礼崇焉。令造普光寺。召而居之。又别敕。延入为皇后六宫并妃主等。受戒。椒掖问德禁中。授纳法财。日逾填委。而钦若自守。不顾有馀。䞋施所资。悉营功德。寻敕于苑内德业寺。为皇后写见在藏经。并委监护。昔育王再集于周时。今琬定宗于唐世。厥致齐焉。然其苦节自修。言为世范。僧尼从受具戒者。三千馀人。王公僚佐。爰及皂隶。从法归戒者。二十馀万。左仆射萧瑀兄弟。人伦藻镜。久厌时烦。每咨法华会三之旨。龙树明中之教。沉吟移景。奉佩而旋。右仆射杜如晦。临终委命。召为历劫师资。大将军薛万彻昆季。并及母氏。并钦崇戒约。蔬素形终。琬致书皇太子。请少杀生。东宫内外。咸减肉料。则历长命久。仁育斯隆。三顺气者如经不杀曰仁。仁主肝。肝者木也。春阳之时。万物尽生。宜育群品。用答冥造。如经年三月。六斋能洁六根。便资五福。伏愿遵行。受持斋戒。登即下诏断杀。起于三月。尽于五月。琬以仁育兼济。乃上启更延。帝又特听。尽于岁暮。贞观十年杪冬遘疾。又致启东宫。累以大法。又上遗封表。又遗诫门人。在于道检。言极详切。读者垂泪。遂以腊月七日。卒于延兴寺。春秋七十有五。道俗失依。皇储哀恸。天子下诏。情深恻悼。赐物斋殡。须由天府。特进萧瑀太府。萧璟宗正。李伯药。詹事杜正伦等。并亲奉戒约。躬尽哀礼。后旋殡山寺。幢盖相映。香华蔽空。从者如云。众盈数万。前傧远达于终南后尘犹继于城阙。四十里间。皂素充道。弟子等五百馀人。奉遵遗旨。依法阇维。于焚所建佛塔一区。
僧朗 朝代: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三十 神化科(二)
一名法朗。
南阳之许氏子。
年二十馀。
苦求薙落。
栖止无定所。
多出没鄂州。
貌奇古。
饮啖不异流俗。
常有黄赤二大猴犬自随。
候中时。
以不盂受食而啖。
以其馀与猴犬。
猴犬共啖讫。
猴则戴盂骑犬。
先朗行。
而人不敢稍侵辱。
惧其咋也。
陈之季。
则又见于江岭间。
每诵法华经。
动以七数。
至七十七百七千七万。
始其声微细。
顷之则雷击飙撼。
筝笛呼噏。
音韵谐畅。
而辞义明了。
听者。
神凝精聚。
而耳目俱丧。
顾朗于咽喉齿牙唇舌。
若无所用。
方且缩首收足。
敛手块坐。
而部帙竟彻。
世因以法华朗名之。
或醵燕市中。
恣纵酒肉。
忽朗在座相与醉饱。
然亦莫测其所从来也。
故时人为之语曰。
法华朗五处俱时。
缩猪肉满口颡。
其乘舟沿沂湍险。
不施揖擢而随所欲往。
猴犬在傍。
朗惟拱默而已。
有比丘尼。
受徒开讲。
庸众服其辩悟。
朗闻之咄曰。
此邪鬼所加。
證圣也。
后当料治之。
他日蚤作。
猴犬竟造尼寺。
朗随到。
礼佛绕塔。
诣讲堂而立。
尼犹讲说不已。
朗厉声诃之曰。
小婢吾兹来此。
敢尔踞坐。
尼遽匍匐走出。
立朗前。
骇汗流地。
自卯至申。
略不动。
摇。
问之若痴聩。
无复言说。
如是百日。
乃苏。
大业末。
朗口唱贼贼。
朝暮不小置。
盖天下乱亡之谶也。
时犹静谧。
有司惧其惑众。
趣捕逮而禁锢之。
不知所终。
襄阳法琳作行状。
续高僧传·卷第二十五 感通上
释僧朗。一名法朗。俗姓许氏。南阳人。年二十馀欣欲出家。寻预剃落。栖止无定。多住鄂州。形貌与世而殊有奇相饮啖同俗。为时共轻。常养一猴一犬。其状伟大皆黄赤色。不狎馀人惟附于朗。日夕相随未曾舍离。若至食时以木盂受食。朗啖饱已馀者用喂。同器食讫。猴便取盂戴之骑犬背上。先朗而行。人有夺者辄为所咋。朗任犬盘游略无常度。陈末隋初。行于江岭之表。章服粗弊威仪越序。杖策徒行护养生命。时复读诵诸经。偏以法花为志。素乏声哢清靡不丰。乃洁誓诵之。一坐七遍。如是不久声如雷动。知福力之可阶也。其诵必以七数为期。乃至七十七百七千逮于七万。声韵谐畅任纵而起。其类筝笛随发明了故所诵经。时旁人观者视听皆失。朗唇吻不动。而啭起咽喉。远近亮澈。因以著名。然臂脚及手。申缩任怀。有若龟藏。时同肉聚。或往酒席。同诸宴饮而嚼㗱猪肉。不测其来。故世语曰。法华朗五处俱时缩。猪肉满口颡。或复巡江洄溯。拱手舟中。猴犬在旁。都无舣棹随意所往。虽凌犯风波。眴息之间便达所在。有比丘尼为鬼所著。超悟玄解统辩经文。居宗讲导听采云合。皆不测也。莫不赞其聪悟。朗闻曰。此邪鬼所加。何有正理。须后捡挍。他日清旦。猴犬前行径至尼寺。朗随往到礼佛绕塔至讲堂前。尼犹讲说。朗乃厉声呵曰。小婢。吾今既来。何不下座。此尼承声。崩下走出堂前。立对于朗从卯至申。卓不移处。通汗流地默无言说。问其慧解奄若聋痴。百日已后方服本性。其降行通感皆此类也。大业末岁犹未尘飞而朗口惟唱贼。朝夕不息。官人惧以惑众。遂幽而杀之。襄阳法琳素与交游。奉其远度。因事而述。故即而叙之。
神僧传·卷第五
释僧朗。一名法朗。俗姓许氏。南阳人。年二十馀欣欲出家寻预剃落。栖止无定多住鄂州。饮啖同俗为时共轻。常养一猴一犬。其状伟大皆黄赤色。不狎馀人唯附于朗。日夕相随未曾舍离。若至食时以木盂受食。朗啖饱已馀者用饲之。既同器食讫。猴便取盂戴之骑犬背上先朗而行。人有夺者辄为所咋。朗任犬盘游略无常度。陈末隋初行于江岭之表。章服粗弊威仪越序。杖策徒行护养生命。时复读诵诸经偏以法华为志。素乏声弄清靡不丰。乃洁诵之一坐七遍。如是不久声如雷动。知福力之可阶也。其诵必以七数为期。乃至七十七百七千逮于七万。声韵谐畅任纵而起。其类筝笛随发明了。故所诵经时傍人观者视听皆失。朗唇吻不动而转起咽喉。远近亮彻因以著名。然臂脚及手。伸缩任怀有若龟藏。时若肉聚或住酒席。同诸宴饮。而嚼噍猪肉。不测其来。故世语曰。法华朗五处俱时缩猪肉满口颡。或复巡江洄溯拱手舟中。猴犬在傍都无舣棹。随意所往。虽陵犯风波瞬息之间便达所在。有比丘尼为鬼所著。超悟玄解说辩经文。居宗讲导听采云合。皆不测也。莫不赞其聪悟。朗闻曰。此邪鬼所加何有正理。须后检校。他日清旦猴犬前行径至尼寺。朗往到礼佛绕塔至讲堂前。尼犹讲说。朗乃厉声呵曰。小婢吾今既来何不下座。此尼承声崩下走出。堂前立对于朗。从卯至申卓不移处。通汗流地默无言说。闻其慧解奄若聋痴。百日已后方复本性。其降行感通皆此类也。大业末卒。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72—640 【介绍】: 唐僧。颍川人,俗姓陈。博览多通。高祖武德初,住济法寺。时太史令傅奕请废佛法,法琳因作《破邪论》上之,事遂寝。太宗贞观初,主龙田寺。十三年,道士秦世英诬其谤毁国家,下狱。后徙置益州僧寺,道卒。有集及《辩正论》等。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572—640 俗姓陈,郡望颍川(今河南禹州)人,祖上因官寓居襄阳(今湖北襄樊)。幼年出家,广涉儒释经书,博综词义。隋末入关,究悉道教典籍。高祖武德初,驻锡长安济法寺。后傅奕请废佛法,道士李仲卿等又著文贬斥佛教,法琳分别撰《破邪论》、《辨正论》驳之。太宗贞观初移锡终南山龙田寺,曾参与波颇译事。十三年(639),道士秦世英告发《辨正论》“谤讪皇宗”,太宗召法琳辨对,并定其死罪,后改判流徙益州,次年卒于流徙途中。琳有文思,善谈吐,著有诗文等计30余卷,兼善唱导。《续高僧传》卷三二、《开元释教录》卷八有传,另有彦惊《唐护法沙门法琳别传》3卷存世。《法琳别传》、《辨正论》存其诗5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全唐诗续补遗
法琳,姓陈,颍川人,寓居襄阳。少出家,住荆州青溪山玉泉寺。游猎儒释,博通内外词旨。隋季入关,舍僧服归俗。武德初复为僧,住京师济法寺。贞观初移住龙田寺。十三年冬,因谤讪罪下狱,陈书自诉,诏不加罪,敕移于益郡僧舍。次年六月,行至百牢关因疾而卒,年六十九。著作甚多,传世有《破邪论》、《辨正论》等。诗五首。(《全唐诗》无法琳诗。事迹据《续高僧传》卷二四本传、《开元释教录》卷八本传及《法琳别传》。)
全唐文·卷九百三
法琳俗姓陈氏。颍川人。寓居襄阳。出家荆州青溪玉泉寺。隋季入关。住京师济法寺。武德二年上破邪论。以语涉谤讪下狱。后徙益部。行至百牢关菩提寺卒。年六十九。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六 护教科(二)
姓陈氏。襄阳人也。其先居颖川。世业儒。琳尤俊爽。少出家。游楚郢。隐青溪山中。所学益进。肆口而说。肆笔而书。其文采皆粲然。骇观听。寻以孔李二教。与吾释为三。而孔固世间人伦之教。然李尚清虚。岂其迹不滞于世间哉。是必有奇章秘法。非外人所得而窥者。吾将求以尽见之。于是纵发戴冠。稍入其类。隋义宁初。仍获隶籍宫观。素善庄老。每谈演。道士率悦服。自尔悉以其畴昔所藏禁文。托之是正。张伪葛妄。无所避匿。而在我者。得以攻矣。武德初。再薙染。住京师济法寺。先是道士傅奕。窃反俗。为太史令。以旧习深忌佛法。四年条具佛法。无益国家者。十一事。以奏。上听之。诏集京师大德问。琳答诏。以为至道绝言。岂九流能辨。法身无象。非十翼所诠。但四趣茫茫。漂沦欲海。三界蠢蠢。颠坠邪山。诸子迷以自焚。凡夫溺而不出。于是中天王种。辞恩爱而出家。西夏贵游。厌荣华而入道。誓出二种生死。志求一妙涅槃。弘善以报四恩。立德以资三有。此其利益也。毁形以成其志。故弃须发美容。变俗以会其道。故去君臣常分。虽形乏养亲。而内怀其孝。礼乖事主。而心戢其恩。泽被怨亲。以成大顺。祜沾幽显。岂局小违。上智之人。依佛语故为益。下凡之辈。亏圣教故为损。惩恶则滥者自新。进善则通人感化。此其大略也。而奕所奏。有司未及施行。又多写表状。流布近远。使京室闾里。咸传秃丁之诮。剧谈酒席。昌言胡鬼之谣。佛日翳而不明。僧威沮而无势。于时道俗有明达者。皆作文檄以非奕。而上终以先入为主。卒莫之听也。琳因著破邪论。文多不录。论出。上稍寤。奕所奏且寝。东宫庶子虞世南。爱之为之序。奕愈不惬。复与其党。造论以斥佛圣。薰莸既杂。或者疑焉。琳为著辨正论八卷。颖川陈子良注释之。其序曰。昔宣尼人梦。十翼之理克彰。伯阳出关。二篇之义爰著。或钩深系象。或探赜希夷。名言之所不宣。阴阳之所不测。犹能弥纶天地。包括鬼神。道无洽于大千。言未超于域内。况乎法身圆寂。妙出有无。至理凝玄。迹泯真俗。体绝三相。累尽七生。无心即心。非色为色。筌蹄之外。岂可言乎。若夫西伯拘羑。遂显精微。子长蚕室。卒成先志。故易曰。古之作易者。其有忧患乎。论之与也。良有以矣。有道士李仲卿刘进喜等。并作庸文。谤毁正法。在俗人士。或生邪信。法师悯其盲瞽。遂著斯论云。可谓鼓兹法海。振彼词锋。碧鸡之锐竞驰。黄马之俊争骛。莫不叶堕柯摧。云消雾卷。但此论。穷释老之教源。极品藻之名理。恐好事后生。意有未喻。弟子近伸顶礼。从而问津。烂然溢目。若日月之入怀。寂尔应机。譬宝珠之烛物。既悟四衢之幻。便息百城之游。启所未闻。为之注解。 贞观初。上于南山。以大和宫旧邸。置龙田寺。琳爱其静僻。即居之。众举知寺任。十三年。道士秦世英。出入东宫。间摘琳论中语。风太子曰。此于皇宗。有所诽谤。太子以为然。转以闻上。上怒。诏沙汰僧尼。其馀在者。宜依遗教经脩行。否则亦从汰去。仍逮琳推勘。琳自诣公廷。就缧绁。诏问曰。周之宗盟。异姓为后。尊祖重亲。实由先古。何故不相体悉。首鼠两端。广引形似之言。备陈于渎之喻。琳答曰。武王大圣。周公大贤。与夫管蔡。皆兄弟至亲。或许祭以天子礼乐。或以车七乘。放之有邻。此无它。善恶之报也。书曰。皇天无亲。惟德是辅。方今天下一家。其谁非亲。老子曰。吾师西竺古皇先生。又曰吾师善入泥洹。绵绵若存。然则佛固老子之师矣。刘李之徒。无所知识。既师老子。又妄述以谤老子之师。世莫能知。故著论八卷。略对道士六十馀条所言。并据史籍。非敢于国家。有所论议。如是辨对。二十馀番。辞未尝屈。 诏又问曰。辨正论信毁交报篇。以为念观音者。临刃无伤。汝当自试。可至诚念之。七日之后。吾将刑汝。若念观音果验者。政亦无伤。若无验者。则欺妄之罪。必不汝贷。七日后诏问曰。有所念否。琳援笔答曰。自隋季扰攘。毒流四海。陛下以慈悲力。救护群生。苟非势至垂机。即是观音降迹。故琳于七日以来。不念其他。惟念陛下。诏遣治书御史韦悰问。昨诏念观音。如何却念朕邪。琳曰。以陛下之德之大。与观音等。念陛下者。所以念观音也。且琳所著论。特欲晓人心地耳。陛下过听。而加之罪。虽重刑之。于琳之心不损一毛。上稍寤。诏减死。徙之益部。行至百牢关。以疾卒于菩提寺。寿六十九。 沙门慧序。雍之武功人。善摄论。后以接待结众缘。琳之至百牢。序抚循之。备尽恩意。及死。犹枕其膝。哭泣踊躄。如亲戚。营葬东山之巅。树白塔。勒铭志之。 道士秦世英。旋为御史韦悰所弹。死大理狱。 琳有文集三十卷。行于世。
续高僧传·卷第二十四 护法下
释法琳。
姓陈氏。
颖川人。
远祖随宦寓居襄阳。
少出家。
游猎儒释博综词义。
金陵楚郢从道问津。
自文苑才林靡不寻造。
而意存纲梗不营浮绮。
野栖木食于青溪等山。
昼则承诲佛经。
夜则吟览俗典。
故于内外词旨经纬遗文。
精会所归咸肆其抱。
而风韵闲雅韬德潜形。
气扬采飞方陈神略。
隋季承乱。
入关观化。
流离八水顾步三秦。
每以槐里仙宗互陈名实。
昔在荆楚梗概其文。
而秘法奇章犹未探括。
自非同其形服尘其本情。
方可体彼宗师静兹纷结。
乃权舍法服长发多年。
外统儒门内希聃术。
遂以义宁初岁。
假被巾褐从其居馆。
琳素通庄老谈吐清奇。
道侣服其精华。
膜拜而从游处。
情契莫二共叙金兰。
故彼所禁文词。
并用咨琳取决。
致令李宗奉释之典包举具舒。
张伪葛妄之言诠题品录。
武德初运还莅释宗。
拥帙延光栖惶问道。
以帝壤同归名教。
是则鼓言郑卫易可箴规。
乃住京师济法寺。
至武德四年。
有太史令傅奕。
先是黄巾深忌佛法。
上废佛法事十有一条。
云释经诞妄言妖事隐。
损国破家未闻益世。
请胡佛邪教退还天竺。
凡是沙门放归桑梓。
则家国昌大。
李孔之教行焉。
武皇容其小辩。
朝辅未能抗也。
时谓遵其邪径通废宏衢。
莫不惧焉。
乃下诏问曰。
弃父母之须发。
去君臣之章服。
利在何门之中。
益在何情之外。
损益二宜请动妙适。
琳愤激傅词侧听明敕。
承有斯问。
即陈对曰。
琳闻至道绝言。
岂九流能辩。
法身无象非十翼所诠。
但四趣茫茫漂沦欲海。
三界蠢蠢颠坠邪山。
诸子迷以自焚。
凡夫溺而不出。
大圣为之兴世。
至人所以降灵。
遂开解脱之门。
示以安隐之路。
于是中天王种辞恩爱而出家。
东夏贵游厌荣华而入道。
誓出二种生死。
志求一妙涅槃。
弘善以报四恩。
立德以资三有。
此其利益也。
毁形以成其志。
故弃须发美容。
变俗以会其道。
故去君臣华服。
虽形阙奉亲。
而内怀其孝。
礼乖事主。
而心戢其恩。
泽被怨亲以成大顺祐怙幽显岂拘小违。
上智之人依佛语。
故为益。
下凡之类亏圣教故为损。
惩恶则滥者自新。
进善则通人感化。
此其大略也。
而傅氏所奏。
在司犹未施行。
奕乃多写表状。
远近公然流布。
京室闾里。
咸传秃丁之诮。
剧谈酒席。
昌言胡鬼之谣。
佛日翳而不明。
僧威阻而无势。
于时达量道俗勋豪成论者非一。
各疏佛理具引梵文。
委示业缘曲垂邪正。
但经是奕之所废。
岂有引废證成。
虽曰破邪终归邪破。
琳情正玄机独觉千载。
器局天授博悟生知。
睹作者之无功。
信乘权之有据。
乃著破邪论。
其词曰。
庄周云。
六合之内。
圣人论而不议。
六合之外。
圣人存而不论。
老子云。
域中有四大。
而道居其一。
考诗书礼乐之致。
忠烈孝慈之先。
但欲攸序彝伦。
意存敬事君父。
至德惟是安上治民。
要道不出移风易俗。
自卫返鲁。
讵述解脱之言。
六府九畴。
未宣究竟之旨。
案前汉艺文志所纪众书一万三千二百六十九卷。
莫不功在近益。
俱未畅远途。
诚自局于一生之内。
非迥拔于三世之表者矣。
遂使当见因果理涉旦而犹昏。
业报吉凶义经丘而未晓。
斯并六合之寰块。
五常之俗谟。
讵免四流浩汗为烦恼之场。
六趣諠哗造尘劳之业者也。
原夫实相杳冥。
逾要道之道。
法身凝寂。
出玄之又玄。
惟我大师体斯妙觉。
二边顿遣万德斯融。
不可以境智求。
不可以形名取。
故能量法界而兴悲。
揆虚空而立誓。
所以见生秽土诞圣王宫。
示金色之身吐玉毫之相。
布慈云于鹫岭。
则火宅焰销。
扇惠风于鸡峰。
则幽途雾卷。
行则金莲捧足坐则宝座承躯。
出则天主导前。
入则梵王从后。
声闻菩萨俨若朝仪。
八部万神森然翊卫。
演涅槃则地现六动。
说般若则天雨四花。
百福庄严。
状满月之临沧海。
千光照曜。
如聚日之映宝山。
师子一吼。
则外道摧锋。
法鼓暂鸣。
则天魔稽首。
是故号佛。
为法王也。
岂与衰周李耳比德争衡。
末世孔丘辄相联类者矣。
是以天上天下。
独称调御之尊。
三千大千。
咸仰慈悲之泽。
然而理深趣远。
假筌蹄而后悟。
教门善巧。
凭师友而方通。
统其教也则八万四千之藏。
二谛十地之文。
海殿龙宫之旨。
古谍今书之量。
莫不流甘露于万叶。
垂至道于百王。
近则安国利民。
远则超凡證圣
但以时运未融。
致令汉梵殊感。
故西方先音形之奉。
东国后见闻之益。
及慈云卷润慧日收光。
乃梦金人于永平之年。
睹灵骨于赤乌之岁。
于是汉魏齐梁之政像教勃兴。
燕秦晋宋已来名僧间出。
或神力救世。
或异迹发人。
或慧解开神。
或通感适化。
及白足临刃不伤。
遣法为之更始。
志上分身员户。
帝王以之加信。
具诸史籍其可详乎。
并使功被将来传灯永劫。
议者佥曰。
僧惟绍隆佛种。
佛则冥卫国家福荫皇基。
必无废退之理。
我大唐之有天下也。
应四七之辰。
安九五之位。
方欲兴上皇之风开正觉之道治致太平永隆淳化。
但傅氏所述酷毒秽词。
并天地之所不容。
人伦之所同弃。
恐尘黩圣览。
不可具观。
伏惟陛下。
布含弘之恩。
垂鞠育之惠。
审其逆顺议以真虚。
佛以正法远委国王。
陛下君临斯当付嘱。
谨上破邪论一卷。
用拟傅词。
文有三十馀纸。
自琳之缀釆贯绝群篇。
野无遁贤朝无遗士。
家藏一本咸诵在心。
并流略之菁华。
文章之冠冕。
茂誉于是乎腾广。
昏情由之而开尚矣。
琳又以论卷初出意在弘通。
自非广露其情。
则皂隶不尘其道。
乃上启储后诸王及公卿侯伯等。
并文理弘被庶绩咸嘉。
其博诣焉。
故奕奏状因之致寝。
遂得释门重敞。
琳寔其功。
东宫庶子虞世南。
详琳著论。
乃为之序胤而傅氏不惬其情重施密谮。
搆扇黄巾用为党类。
各造邪论贬量佛圣。
昏冒生灵衒曜朝野。
薰莸既杂时所疑焉。
武德九年春。
下诏京置三寺惟立千僧。
馀寺给赐王公。
僧等并放还桑梓。
严敕既下莫敢致词。
五众哀号于槁街。
四民顾叹于城市。
于时道俗蒙然投骸无措。
赖由震方出帝氛祲廓清。
素袭启闻范究宗领。
登即大赦还返神居。
故佛日重朗于唐世。
又由琳矣。
琳频逢黜陟。
誓结维持。
道挫世情良资寡学。
乃探索典籍隐括玄奥。
撰辩正论一部八卷。
颖川陈子良注之。
并制序曰。
昔宣尼入梦。
十翼之理克彰。
伯阳出关。
二篇之义爰著。
或钩深系象。
或探赜希夷。
名言之所不宣。
阴阳之所不测。
犹能弥纶天地包括鬼神。
道无洽于大千。
言未超于域内。
况乎法身圆寂妙出有无。
至理凝玄迹泯真俗。
体绝三相累尽七生。
无心即心非色为色。
筌蹄之外岂可言乎。
若夫西伯拘羑遂显精微。
子长蚕室卒成先志。
故易曰。
古之作易者。
其有忧乎。
论之兴焉。
良有以矣。
道士李仲卿刘进喜等。
并作庸文谤毁正法。
在俗人士或生邪信。
法师悯其盲瞽遂著斯论。
可谓鼓兹法海振彼词锋。
碧鸡之锐竞驰。
黄马之峻争骛。
莫不叶坠柯摧云锁雾卷。
但此论穷释老之教源。
极品藻之名理。
恐好事后生。
意有未喻。
弟子近申顶礼。
从而问津。
烂然溢目。
若日月之入怀。
寂乎应机。
譬宝珠之烛物。
既悟四衢之幻。
便息百城之游。
于是启所未闻。
为之注解。
良以文学雄伯群儒奉戴。
诱劝成则其从如云。
贞观初年帝于南山大和宫旧宅。
置龙田寺。
琳性欣幽静。
就而住之。
众所推美举知寺任。
从容山服咏歌林野。
至十三年冬。
有黄巾秦世英者。
挟方术以邀荣。
遂程器于储贰。
素嫉释种。
阴陈琳论谤讪皇宗。
罪当誷上。
帝勃然下敕沙汰僧尼。
见有众侣乃依遗教。
仍访琳身据法推勘。
琳扼腕奋发。
不待追徵。
独诣公庭。
轻生徇理。
乃絷以缧绁。
下诏问曰。
周之宗盟异姓为后。
尊祖重亲寔由先古。
何为追逐其短。
首鼠两端。
广引形似之言。
备陈不逊之喻。
把毁我祖祢。
谤黩我先人。
如此要君。
罪有不恕。
琳答曰。
文王大圣。
周公大贤。
追远慎终。
昊天靡答。
孝悌之至通于神明虽有宗周义不争长。
何者皇天无亲竟由辅德。
古人党理而不党亲。
不自我先不自我后。
虽亲有罪必罚。
虽雠有功必赏。
赏罚理当。
故天下和平。
老子习训道宗。
德教加于百姓。
恕己谦光。
仁风形于四海又云。
吾师名佛。
佛者觉一切人也。
乾竺古皇。
西升逝矣。
讨寻老教。
始末可追。
日授中经示诲子弟言。
吾师者善入泥洹。
绵绵常存。
吾今逝矣。
今刘李所迹。
谤灭老氏之师。
世莫能知。
著兹辩正论。
有八卷。
略对道士。
六十馀条。
并陈史籍。
前言实非谤毁家国。
自后辩对二十馀列。
并据琳词。
具状闻奏。
敕云。
所著辩正论。
信毁交报篇曰。
有念观音者。
临刃不伤。
且赦七日令尔自念。
试及刑决能无伤不。
琳外缠桎梏内迫刑期。
水火交怀诉仰无路。
乃缘生来所闻经教及三圣尊名。
铭诵心府。
拟为显应。
至于限满。
忽神思彯勇横逸胸怀。
欢庆相寻顿忘死畏。
立待对问。
须臾敕至云。
今赦期已满。
当至临刑。
有何所念。
念有灵不。
琳援笔答曰。
自隋季扰攘四海沸腾。
役毒流行干戈竞起。
兴师相伐舍檀兵威。
臣佞君荒不为正治。
遏绝王路固执一隅。
自皇王吊伐载清陆海。
斯寔观音之力。
咸资势至之因。
比德连踪道齐上圣。
救横死于帝庭。
免淫刑于都市琳于七日已来。
不念观音。
惟念陛下。
敕治书侍御史韦悰问琳。
有诏令念观音。
何因不念。
乃云惟念陛下。
琳答。
伏承观音圣鉴尘形六道。
上天下地皆为师范。
然大唐光宅四海。
九夷奉职八表刑清。
君圣臣贤不为抂滥。
今陛下子育恒品如经。
即是观音。
既其灵鉴相符。
所以惟念陛下。
但琳所著正论。
爰与书史伦同。
一句参差任从斧钺。
陛下若顺忠顺正。
琳则不损一毛。
陛下若刑滥无辜。
琳则有伏尸之痛。
具以事闻。
遂不加罪有敕徙于益部僧寺。
行至百牢关菩提寺。
因疾而卒。
时年六十九。
沙门慧序。
经理所苦。
情结断金。
晓夕同衾慰抚承接。
及命将尽在序膝上。
序恸哭崩摧泪如驶雨。
乃召诸关旁道俗。
葬于东山之顶。
高树白塔。
勒铭志之。
行路望者知便下泪。
序本雍州武功人。
善经籍通佛理。
明摄论以为敷化之训。
体道开俗言无品藻。
将护游僧用为家操。
本住京辇后移梁益。
以百牢冲会四方所归。
道俗栖投往还莫寄。
序乃宅寺关口。
用接远宾。
故行侣赖之。
咏歌盈耳。
于时治书侍御史韦悰。
审英饰诈。
乃奏弹曰。
窃以大道郁兴。
冲虚之迹斯阐。
玄风既播。
无为之教寔隆。
未有身预黄冠志同凡素者也。
道士秦英。
颇学医方薄闲咒禁。
亲戚寄命羸疾投身。
奸淫其妻禽狩不异。
若情违正教心类豺狼。
逞贪竞之怀。
恣邪秽之行。
家藏妻子门有姬童。
乘肥衣轻出入衢路。
杨眉奋袂无惮宪网。
健羡未忘观缴在虑。
斯原不殄至教式亏。
请寘严科以惩淫侈。
乃入大理。
竟以狂匿被诛。
公私怪其死晚。
琳所著诗赋启颂碑表章诔大乘教法并诸论记传。
合三十馀卷。
并金石击其风韵。
缛锦缋其文思。
流靡雅便。
腾焰尔穆。
又善应机说导。
即事骋词。
言会宫商义符玄籍。
斯亦希世罕嗣矣。
高僧摘要·法高僧摘要卷二
姓陈。颖川人。少出家。游猎儒释。博综词义。金陵楚郢。从道问津。野栖木食于青溪等山。昼则承诲佛经。夜则吟览俗典。隋季承乱。权舍法服。武德初运。还莅释宗。乃住京师济法寺。至武德四年。黄巾深忌佛法。上废佛法事者。十有一条。云释经诞妄。言妖事隐。损国破家。未闻益世。请胡佛邪教。退还天竺。凡是沙门。放归桑梓。则家国昌大。李孔之教行焉。武皇行之。下诏问曰。弃父母之须发。去君臣之章服。利在何间之中。益在何情之外。损益二宜。请动妙释。琳愤激传词。侧听明敕。承有斯问。即陈对曰。琳闻至道绝言。岂九流能辨。法身无象。非十翼所诠。但四趣茫茫。漂沦欲海。三界蠢蠢。颠坠邪山。诸子迷以自焚。凡天溺而不出。大圣为之兴世。至人所以降灵。遂开解脱之门。示以安隐之路。于是中天王种。辞恩爱而出家。东夏贵游。厌荣华而入道。誓出二种生死。志求一妙涅槃。弘善以报四恩。立德以资三有。此其利益也。毁形以成其志。故弃须发美容变俗。以会其道。故去君臣华服。虽形阙奉亲。而内怀其孝。礼乖事主。而心戢其恩。泽被怨亲以成大顺。福沾幽显岂拘小违。琳乃著破邪论。原夫实相杳冥。法身凝寂唯我大师。量法界而与悲。揆虚空而立誓。现生秽土。诞圣王宫。示金色之身。吐玉毫之相。布慈云于鹫岭。则火宅𦦨销。扇慧风于鸡峰。则幽途雾卷。行则金莲捧足。坐则宝座承躯。出则天主导前。入则梵王从后。声闻菩萨。俨若朝仪。八部万神。森然翊卫。宣涅槃则地现六动。说般若则天雨四花。百福庄严。状满月之临沧海。千光照曜。如聚日之映宝山。师子一吼。则外道摧锋。法鼓暂鸣。则天魔稽首。是故号佛为法王也。但以时运未融。致令汉梵殊感。故西方先音形之奉。东国后见闻之益。及慈云卷润。慧日收光。乃梦金神于永平之年。睹灵骨于赤鸟之岁。于是汉魏齐梁之政。像教勃兴。燕秦晋宋已来。名僧间出。或神力救世。或异迹发人。或慧解闻神。或通感适化。及白足临刃不伤。遗法为之更始。志上分身员户。帝王以之加信。并使功被将来。传灯永劫。谨上破邪论一卷。用拟传词。东庶宫子虞世南。详琳著论。乃为之序。贞观初年。帝于南山大和宫旧宅。置龙田寺。琳性欣幽静。就而住之。举知寺任。从容山服。咏歌林野。至十三年冬。有黄巾秦世英者。挟方术以邀荣。遂程器于储贰。素嫉释种。阴陈琳论。谤讪皇宗。罪当罔上。帝勃然下敕。沙汰僧尼。乃访琳身。据法推勘。琳扼腕奋发。不待追徵。独诣公庭。轻生狗理。乃絷以缧绁。下诏问曰。周之宗盟。异姓为后。尊祖重亲。实由先古。何为追逐其短。首鼠两端。广引形似之言。备陈不逊之喻。犯毁我祖祢。谤黩我先人。如此要君。罪有不恕。琳答曰。文王大圣。周公大贤。追远慎终。昊天靡答。孝悌之至。通于神明。虽有宗周。义不争长。何者。皇天无亲。竟由辅德。古人党理而不党亲。不自我先。不自我后。虽亲有罪必罚。虽怨有功必赏。赏罚理当。故天下和平。又云。吾师名佛。佛者觉一切人也乾竺古皇。西升逝矣。讨寻老教始末可追。日授中经。示诲子弟。言吾师者。善入泥洹。绵绵常存。吾今逝矣。今刘李所述。谤灭老氏之师。世莫能知著兹辨正论有八卷。略对道士六十馀条并陈史籍前言。实非谤毁家国。具状奏闻。敕云所著辨正论。信毁交报。篇曰有念观音者临刃不伤。且赦七日。令尔自念。试及刑决。能无伤不。琳外缠桎梏。内迫刑期。水火交怀。䜣仰无路。乃缘生来所闻经教。及三圣尊名。铭诵心府。拟为显应。至于限满。忽神思飘勇。横逸胸怀。欢庆相寻。顿忘死畏。立待对问。须臾敕至。云今赦期已满。当至临刑。有何所念。念有灵不。琳援笔答曰。自隋季扰攘。四海沸腾。疫毒流行。干戈竞起。兴师相伐。各擅兵威。臣佞君荒。不为正治。遏绝王路。固执一隅。自皇王吊伐。载清陆海。斯寔观音之力。咸资势至之恩。比德连踪。道齐上圣救横死于帝庭免。淫刑于都市琳。于七日已来。不念观音。唯念陛下。敕治书侍御史韦悰。问琳有诏令念观音。何因不念。乃云唯念陛下。琳答。伏承观音圣鉴。尘形六道。上天下地。皆为师范。然大唐光宅四海。九州奉职。八表刑清。君圣臣贤。不为枉滥。今陛下子育恒品。如经即是观音既其灵鉴相符。所以唯念陛下。且琳所著正论。爰与书史伦同。一句参差。任从斧钺。陛下若顺忠论正。琳则不损一毛。陛下若刑滥无辜。琳则有伏尸之痛。具以事闻。遂不加罪。有下赦。徙于益部僧寺。行至百牢关菩提寺。因疾而卒。时年六十九。乃召诸关傍道俗。葬于东山之顶。高树白塔。勒铭志之。
释安含 朝代:隋末唐初

人物简介

海东高僧传·卷第二
释安含。
俗姓金。
诗赋伊飧之孙也。
生而觉悟。
性乃冲虚。
毅然渊懿之量。
莫穷涯畛。
尝浪志游方。
观风私化。
真平二十二年约与高僧惠宿为伴。
拟将乘桴泛泥浦津。
过涉岛之下。
忽值风浪。
回泊此滨。
明年有旨简差堪成法器者。
入朝学问。
遂命法师𠃔当行矣。
乃与聘国使同舟涉海。
远赴天庭。
天王引见。
皇情大悦。
敕配于大兴圣寺居住。
旬月之间洞解玄旨。
于是[荔/十]山仙掌十驿之程。
即日午行回。
谁闻夕鼓。
秦岭帝宫千里之地。
即星驰陟降。
岂待晨钟。
十乘秘法。
玄义真文。
五稔之中莫不该览。
越二十七年。
爰与于阗沙门毗摩真谛。
沙门农加陀等俱来至此。
西域胡僧直到鸡林。
盖自兹也。
崔致远所撰义相传云。
相真平建福四十二年受生。
是年东方圣人安弘法师与西国二三藏。
汉僧二人至自唐。
注云。
北天竺乌苌国毗摩罗真谛年四十四。
农伽陀。
年四十六。
摩豆罗国佛陀僧伽
年四十六。
经由五十二国始汉土。
遂东来住皇龙寺。
译出旃檀香火星光妙女经。
乡僧昙和笔授。
未几汉僧上表。
乞还中国。
王许而送之。
则安弘者殆和尚是也。
又按新罗本记。
真兴王三十七年。
安弘入陈求法。
与胡僧毗摩罗等二人回。
上楞伽胜鬘经及佛舍利。
自真兴末至真平建福。
相去几五十年。
何三藏来之前却如是。
或恐安含。
安弘。
实有二人。
然其所与三藏不殊。
而厥名不殊。
今合而立传。
又未详西国三藏去留所终。
和尚返国。
以后作谶书一卷。
字印离合。
为之者罕测。
宗[辶+((立-〦)/木)]幽隐。
索理者难究。
如云鸺鹠鸟(碑文隐晦未详)散。
又云。
第一女主葬忉利天。
及千里战军之败。
四天王寺之成。
王子还乡之岁。
大君盛明之年。
皆悬言遥记的如目睹。
了无差脱。
善德王九年九月二十三日。
终于万善道场。
享年六十二。
是月乡使从汉而邂逅法师。
敷座于碧浪之上。
怡然向西而去。
真所谓腾空步阶坐水行地者矣。
翰林薛某奉诏撰碑。
其铭云。
后葬忉利。
建天天寺。
怪鸟夜鸣。
兵众旦殪。
王子渡关入朝。
圣颜五年。
限外三十而还。
浮沈轮转。
彼我奚免。
年六十二。
终于万善。
使还海路。
师亦交遇。
端坐水上。
指西而去(碑文苔蚀字缺十。
丧四五。
略取可观拟以成文)。
盖不待他。
亦髣髴其遗迹矣。
赞曰。
师之神通解脱。
去住自在。
大菩萨之闲事。
岂容笔舌于其间哉。
然入朝始与西域三藏。
手派真源。
吹法螺而雨法雨。
河润海陬。
真弘法之圣人字也。
字经三写。
乌焉成马。
予疑含弘二字之有一错焉。
僧法冲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僧。陇西成纪人,俗姓李,字孝敦。初与房玄龄友善,官鹰扬郎将。母丧,读《涅槃经》,顿生道心,遂出家。一生游道为务,栖泊无定。玄龄为宰相,以书召之,不从。卒年七十九。有《楞伽私记》。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六 护教科(二)
字孝敦。
姓李氏。
陇西成纪人。
祖考历仕魏齐。
而冲则兖产也。
幼俊颖。
傲岸时俗。
弱冠已与仆射房玄龄相善。
玄龄尝谓之曰。
丈夫于少壮时。
位不登五品者。
便宜弃去禄位。
以优逸自处。
冲年二十四岁。
任鹰扬郎捋。
遭母忧。
读涅槃经。
至居处迫迮之文。
遂发心出家。
听讲涅槃三十馀过。
复听安州皓法师讲大品三论棱伽。
于是入武都山。
以平日所得于文字语言者。
而躬行之。
年三十。
游冀州。
贞观初。
诏私度者处死。
时僧避难峄阳山中。
资给窘乏。
冲誓不顾身。
即剃落。
走州县。
告急守宰曰。
但施粮饷。
终获福祐。
诸守宰嘉其烈亮。
而周济之。
乃两分其僧。
各置米十斛许。
其一四十馀人而食之。
经年米尝不减。
其一五六十人食。
仅两日。
米已告竭。
冲曰。
无足怪者。
盖所学有大小。
所脩有勤堕。
则所感宜不同如此。
久之避难而至者。
日以增益。
复值雨潦。
莫之归宿。
山有大岩。
虎狼所栖托也。
冲竟造。
而告语使去。
果去不旋踵。
当是时。
冲虽身营众务。
仍依哲匠。
探讨华严。
如常时。
及难释。
再往安州皓法师。
已入灭矣。
道士蔡于晃。
方以闲习内外典籍自负。
而吾徒之往来者。
过相辅赞。
一日道俗盛集。
俾于晃升座。
开佛经。
冲以其外道。
而力沮之。
识者谓冲识。
末世护法菩萨。
俄以棱伽奥义久废。
所在求访。
无恤夷险。
始慧可禅师。
以达磨之传。
南天竺一乘宗旨。
盛习此经。
故其后裔。
如皓法师者。
尤加勖励。
冲即依禀。
屡蒙击节。
自尔阐演三十馀过。
后学赖以启悟者。
殆莫殚纪今叙师承。
使将来有所考据云。
达磨禅师出慧可慧。
育二师。
育师受道。
不务言说。
可师出粲师。
慧师。
盛师。
那老师。
端师。
长藏师。
真法师。
玉法师(已上并讲演。
无著述)。
又出善老师(钞四卷)。
丰师(疏五卷)。
明师(疏五卷)。
胡明师(疏五卷)。
远承可师者。
有大聪师(疏五卷)。
道荫师(钞四卷)。
冲法师(疏五卷)。
岸法师(疏五卷)。
宠法师(疏八卷)。
大明师(疏十卷)。
不承可师。
自依摄论者。
迁师(疏四卷)。
尚德律师(出入棱伽疏十卷)。
旷法师。
弘智师(召住京师西明。
身亡法绝)。
明禅师后。
伽法师
宝瑜师。
宝迎师。
道茔师(并传镫扬化)。
冲公。
专以棱伽命家。
前后敷弘。
殆二百过。
当其说时。
曾未涉文。
而通变适缘。
寄势陶诱。
莫不曲当。
异师学者苦请出义。
乃告曰。
义者见之言说。
则已粗矣。
况在纸上者乎。
是谓粗中之粗。
事难一向。
作疏五卷。
题为私记。
以示不敢公于天下也。
然冲周行东川。
不任官贯。
频有度次。
高让不受。
年将知命。
有诏兖州度人。
抑令入度。
隶州部法集寺。
虽名与公贯。
而独以玩弄泉石。
抚接遗逸为心。
房公位居台辅。
作书招之。
冲题书背曰。
我于三界无所须。
卿至三槐位亦极。
公屡招不赴。
惟以弘法自任。
席筵甫展。
冠盖鼎来。
中书杜正伦。
亲厕下陈。
共评玄义。
弘福润法师。
初未相识。
曰何处老大德。
答曰。
兖州老小僧也。
问何为远至。
答闻此间知一乘者少。
故欲以一乘教网。
漉信地鱼龙耳。
润曰。
斯则大心开士也。
偶行至大兴善寺。
万年令郑钦泰。
于寺打人。
冲止之曰。
公勿于此打人。
钦泰曰。
打人罪。
我自当。
冲曰。
罪不自当使谁当耶。
然国家立寺。
本欲安宁社稷。
唯善行之。
公今于寺打人。
岂名为国祈福哉。
钦泰礼谢。
又三藏玄奘。
不许人讲旧所翻经。
冲曰。
君依旧经出家。
若不许弘旧经者。
君可还俗。
更依新翻经出家。
方许君此意。
奘闻遂止。
噫何可及哉。
仆射于志宁谓。
冲寔法界头陀僧。
未易以名实拘也。
其言得之。
显庆间。
还兖。
至今麟德。
年七十九。
后不知所终。
续高僧传·卷第三十五 感通篇中
释法冲。
字孝敦。
姓李氏。
陇西成纪人。
父祖历仕魏齐故。
又生于兖部。
冲幼而秀异傲岸时俗。
弱冠与仆射房玄龄善。
相谓曰。
丈夫年不登五品者。
则共不仕。
为逸人矣。
冲年二十四。
果为鹰扬郎将。
遭母忧读涅槃经。
见居家迫迮之文。
遂发出家心。
听涅槃三十馀遍。
又至安州皓法师下。
听大品三论楞伽经。
即入武都山修业。
年三十行至冀州。
贞观初年。
下敕有私度者处以极刑。
冲誓亡身便即剃落。
时峄阳山多有逃僧避难资给告穷。
便造诣州宰曰。
如有死事冲身当之。
但施道粮。
终获福祐。
守宰等嘉其烈亮。
昌网周济。
乃分僧两处。
各置米仓可十斛许。
一所徒众四十馀人纯学大乘并修禅业。
经年食米如本不减。
一所有五六十人才经两日。
食米便尽。
由不修禅兼作外学。
冲告曰。
不足怪也。
能行道者。
白毫之惠耳。
盖利由道感。
还供道众。
行殊道业理固屡空。
于时逃难转多。
复弊霖雨。
无处投止。
山有大岩。
猛兽所居。
冲往诣岩穴。
告曰。
今穷客相投可见容不。
虎乃相携而去。
遂咸依之。
仍听华严等经及难解。
重至安州。
有道士蔡子晃者。
闲习内外款狎僧伦。
道俗盛集僧寺。
乃令晃开佛经。
冲曰。
汝形同外道。
邪述缠怀。
苟讲佛经终归名利。
我道俗无名要惟释子身既在此毕不得行。
早可识机无悔于后。
晃闻默然逡巡而退。
尔时大众叹曰。
护法菩萨斯其人哉。
冲以楞伽奥典沈沦日久。
所在追访无惮夷险。
会可师后裔盛习此经。
即依师学。
屡击大节。
便舍徒众任冲转教。
即相续讲三十馀遍。
又遇可师亲传授者。
依南天竺一乘宗讲之。
又得百遍。
其经本是宋代求那跋陀罗三藏翻。
慧观法师笔受。
故其文理克谐行质相贯。
专唯念惠不在话言。
于后达磨禅师传之南北。
忘言忘念无得正观为宗。
后行中原。
惠可禅师创得纲纽。
魏境文学多不齿之。
领宗得意者时能启悟。
今以人代转远纰缪后学。
可公别传略以详之。
今叙师承以为承嗣。
所学历然有据。
达磨禅师后。
有惠可惠育二人。
育师受道心行口未曾说。
可禅师后。
粲禅师。
惠禅师。
盛禅师。
那老师。
端禅师。
长藏师。
真法师玉法师(已上并口说玄理不出文记)可师后。
善师(出抄四卷)丰禅师(出疏五卷)明禅师(出疏五卷)胡明师(出疏五卷)远承可师后大聪师(出疏五卷)道荫师(抄四卷)冲法师(疏五卷)岸法师(疏五卷)宠法师(疏八卷)大明师(疏十卷)不承可师自依摄论者。
迁禅师(出疏四卷)尚德律师(出入楞伽疏十卷)那老师后。
实禅师。
惠禅师。
旷法师。
弘智师(名住京师西明身亡法绝)明禅师后。
伽法师
宝瑜师。
宝迎师。
道莹师(并次第传灯于今扬化)冲公自从经术。
专以楞伽命家。
前后敷弘将二百遍。
须便为引。
曾未涉文。
而通变适缘。
寄势陶诱。
得意如一。
随言便异。
师学者苦请出义。
乃告曰。
义者。
道理也。
言说已粗。
况舒在纸粗中之粗矣。
事不获已作疏五卷。
题为私记。
今盛行之。
初冲周行东川。
不任官贯。
频有度次。
高让不受。
年将知命有敕度人。
兖州度抑令入度。
隶州部法集寺虽名预公贯而栖泉石抚接遗逸为心房公位居台辅。
作书召入。
冲得题背曰。
我于三界无所须。
卿至三槐位亦极。
公又重延。
不守恒度。
翻翔都邑。
即弘大法晟动英髦。
冠盖云蒸叹未曾有。
中书杜正伦。
亲位法席。
详评玄义。
弘福润法师初未相识。
曰何处老大德。
答兖州老小僧耳。
又问何为远至。
答曰。
闻此少一乘。
欲宣一乘教网漉信地鱼龙故至。
润曰。
斯实大心开士也。
因行至大兴善寺。
万年令郑钦泰。
于寺打人。
冲止之曰。
公勿于寺打人。
泰曰。
打人罪我自当。
冲曰。
道不自当可遣他受。
然国家立寺。
本欲安宁社稷。
唯善行之。
公今于寺打人。
岂名为国祈福。
泰即礼谢。
又三藏玄奘不许讲旧所翻经。
冲曰。
君依旧经出家。
若不许弘旧经者。
君可还俗。
更依新翻经出家。
方许君此意。
奘闻遂止。
斯亦命代弘经护法强禦之士。
不可及也。
然冲一生游道为务。
曾无栖泊。
仆射于志宁曰。
此法师乃法界头陀僧也。
不可名实拘之。
显庆年言旋东夏。
至今麟德年七十九矣。
神僧传·卷第六
释法冲。字孝敦。姓李氏。陇西成纪人也。幼而秀异傲岸时俗。年二十四遂发心出家。听涅槃三十馀遍。又至安州皓法师下听大品三论楞伽经。即入武都山修业。年三十行至冀州。贞观初年下敕有私度者处以极刑。冲誓亡身便即剃落。时峄阳山多有逃僧避难。资给告穷。便造诣州宰曰。如有死事冲身当之。但施道粮终获福祐。守宰等嘉其烈亮膏网周济。乃分僧两处各置米仓。可十斛许。一所徒众四十馀人。纯学大乘并修禅业。经年食米如本不减。一所五十六人才经两日。食米便尽。由不修禅兼修外学。冲曰。不足怪也。能行道者白毫之惠耳。时逃难转多无处投止。山有虎穴。冲诣告曰。今穷客相投可见容否。虎乃相携而去。及难解冲乃随处弘法。冲虽广宣经术专以楞伽命家。中书杜正伦每咨禀之。时三岁玄奘不许讲旧翻经。冲曰。君依旧经出家。若不许弘旧经者。君请还俗。更依新翻经。方许君此意。奘闻遂止。师亦命代弘经护法。强禦之士不可及也。仆射于志宁曰。此法师乃法界头陀僧也。不可名实拘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僧。虢州阌乡人,俗姓张。据说其兄久戍辽阳,母忧甚,万回朝往视之,暮持兄书归,因号万回。高宗时得度,武则天时诏入内道场,号法云公。安乐公主将谋逆,回遇之唾曰:“腥不可近!”不久安乐果诛。玄宗在藩,曾私谒万回,回预言玄宗将为五十年太平天子。卒,赐号国公,图形集贤院。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632—712 唐初僧人。俗姓张,虢州阌乡(今河南灵宝西)人。有异术,言则成谶,多有应验。高宗与武后年间,常应诏入内道场,赐号法云公。睿宗景云二年十二月八日(712年1月20日)卒于长安,赠虢国公。《宋高僧传》卷一八、《景德传灯录》卷二七有传。《祖庭事苑》卷六存万回诗偈1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三十 神化科(二)
虢州阌乡张氏子。
幼年气貌昏浊。
涎沫涕洟满面。
踉蹡狂走。
或笑或哭。
无常时。
邻里群童皆以其不慧而侮辱之。
父母以为憾。
而回则安之。
未尝恤。
年十岁。
其兄久戍辽阳。
绝音好。
家为设斋祈福。
回忽谓其母曰。
兄起居状。
极易知耳。
母奚庸忧。
斋馀竟裹饼饵出门去。
然莫知其所往也。
晚归出其兄书袖中。
问所从得不对。
及辽阳役罢。
兄言回是日至。
𢹂饼饵共啖。
且急索书告反。
终亦不能察其何自也。
夫辽虢相去万里。
其往反不啻过东西舍。
此岂非神通力欤。
万回之名。
由是始著。
而朝野闻之。
皆敬异。
高宗之季。
则天屡召入内。
赐锦袍玉带。
两宫女左右侍。
及绍周历。
诏赐号法云公。
当是时。
大开告密之门。
酷吏罗织。
群臣之位望高者。
靡或脱。
博陵崔玄炜之母卢氏。
命玄炜邀回问祸福。
母泣拜。
以金匕箸施。
回遽下阶掷匕箸堂屋上。
掉臂去。
其家意以为不祥。
他日使人梯屋取匕箸。
因得谶纬书匕箸下。
趣焚之。
俄而有司果遣胥卒。
入其家大索谶纬。
尽发瓦无所见乃已。
盖酷史投此而欲诬之以罪也。
神龙二年。
诏薙落。
特为开坛受具戒。
时韦庶人与朝政。
回每谩骂曰。
奈何反悖。
会将斫尔头去。
金城公主。
出降吐蕃。
驾送至始平崔日。
用武平一。
宋之问。
沈佺期。
岑义。
薛稷。
皆从回以迎驾。
立道左。
诸公愿求一言。
回抚佺期曰。
汝真才子。
谓平一曰。
汝宜名佛童无忧也。
目羲稷有不喜之色。
上间问回。
僧伽何如人。
曰观音化身也。
睿宗居潜邸。
或出游。
回则先唱于所至之地曰。
天子来也。
临淄王尝阶张炜等。
谒回。
回亟呼杖。
遂出炜等。
手拽王入。
反扃之。
而抚王背曰。
五十年天子。
后即不知也。
炜等窃于门外闻之。
由是倾戴益谨。
道遇大平安乐二公主车骑。
辄趋避。
连咄曰。
血腥血腥。
太平请为造宅怀远坊中。
独处之自若。
景龙二年。
示疾。
忽大呼求饮乡里水。
侍者念。
道远不易得。
恲𢥏计无所出。
回指堂前地曰。
此即是矣。
于是凿之汲水进。
饮尽一器以卒。
讣闻。
上震悼。
诏赠司徒虢国公。
图形集贤院。
先是贞观间。
三藏玄奘法师。
游天竺石藏寺。
偶阅一房。
见胡床锡杖而已。
从问其人。
居此者今何在。
曰在震旦之阌乡。
法师归而访之信。
法师之将访也。
回宿戒其家扫洒。
且诱治蔬饭曰。
明日有胜客至。
法师至。
则与语天竺山川之详。
回之所举。
虽法师。
有所未遍历者。
事备别传。
宋高僧传·卷第十八 感通篇第六之一
释万回。
俗姓张氏。
虢州阌乡人也。
年尚弱龄白痴不语。
父母哀其浊气。
为邻里儿童所侮。
终无相竞之态。
然口自呼万回。
因尔字焉且不言寒暑。
见贫贱不加其慢富贵不足其恭。
东西狂走终日不息。
或笑或哭略无定容。
口角恒滴涎沫。
人皆异之。
不好华侈尤少言语。
言必谶记事过乃知。
年始十岁兄戍辽阳。
一云安西久无消息。
母忧之甚。
乃为设斋祈福。
回倏白母曰。
兄安极易知耳。
奚用忧为。
因裹斋馀出门径去。
际晚而归。
执其兄书云。
平善。
问其所由默而无对。
去来万里。
后时兄归云。
此日与回言适从家来。
因授饼饵其啖而返。
举家惊喜。
自尔人皆改观。
声闻朝延。
中宗孝和皇帝。
诏见崇重。
神龙二年敕别度。
回一人而已。
自高宗末天后时。
常诏入内道场。
赐绵绣衣裳。
宫人供事。
先为儿时。
于阌乡兴国寺累瓦石为佛塔入内之后其塔遂放光明。
因建大阁而覆之。
然其施作皆不可辄量。
出言则必有其故。
敕赐号为法云公。
外人莫可得见。
先是天后朝任酷吏行罗织事。
官稍高隆者日别妻子。
博陵崔玄炜位望俱极。
其母庐氏贤而忧之曰。
汝可一日迎万回。
此僧宝志之流。
以可观其举止知其祸福也。
乃召到家。
母垂泣作礼兼施中金匕箸一双。
回忽下阶掷其匕箸向堂屋上。
掉臂而去。
一家谓为不祥。
经数日令升屋取之。
匕箸下得书一卷。
观之乃谶纬书也。
遽令焚之。
数日有司忽来其家大索图谶。
不获得雪。
时酷吏多令盗投蛊道物。
及伪造秘谶用以诬人。
还令诬告得实屠戮。
籍没其家者多。
崔氏非圣人掷匕箸何由知其伪图谶也。
中宗末尝骂韦后为反悖逆。
斫尔头去寻而诛死太平公主为造宅于怀远坊中与主宅前后尔。
又孝和亲送金城公主出降吐蕃幸始平回出迎驾。
时崔日用武平一宋之问沈佺期岑羲薛稷。
皆肃揖郑重。
问讯诸公曰。
各欲求圣人一言以定吉凶。
摭沈背曰。
汝真才子。
沈不胜其喜。
曰圣人与我受记。
诸子不可更争。
又谓武曰。
与汝作名佛童。
当无忧也。
目羲稷有不善之色。
岑以马避之。
目稷云。
此多是野狐。
其言何足惧也。
乃顾云。
汝亦不免及羲稷之诛。
人益贵重。
同时有僧伽化迹不恒。
中宗问回曰。
此何人也。
回曰。
观音之化身也。
贞观中三藏奘师西归云。
天竺有石藏寺。
奘入时见一空房。
有胡床锡杖而已。
因问此房大德咸曰。
此僧缘阙法事罚在东方国名震旦。
地号阌乡。
于兹万回矣。
奘归求见回。
便设礼问西域。
宛如目瞩。
奘将访其家。
回谓母曰。
有客至请备蔬食俄而奘至神异之迹多此类也。
正谏大夫明崇俨者。
道术之士。
谓人曰。
万回神僧也。
玄宗潜龙时。
与门人张炜等同谒。
回见帝甚至亵黩。
将漆杖呼且逐之。
同往者皆被驱出。
曳帝入反扃其户。
悉如常人更无他重。
摭背曰。
五十年天子自爱。
已后即不知也。
张公等门外历历闻其言。
故倾心翼戴焉。
五十年后盖指禄山之祸也。
睿宗在邸时。
或游行人间。
回于聚落街衢中高声曰。
天子来。
或曰圣人来。
其处信宿閒。
帝必经过徘徊也。
惠庄太子乃睿宗第二子也。
天后曾抱示回曰。
此儿是西域大树精养之。
宜兄弟也。
安乐公主玄宗之季妹。
附会韦后。
热可炙手。
道路惧焉。
回望车骑连唾之曰。
腥腥不可近也。
不旋踵而祸灭。
及之帝愈知回非常人也。
出二官人日夕侍奉之。
特敕于集贤院图形焉。
暨回垂卒。
而大呼遣求本乡河水。
门人徒侣求觅无所。
回曰。
堂前即是河水。
何不取耶。
众于阶下掘井。
河水涌出。
饮毕而终。
回宅坊中井皆咸苦。
唯此井甘美。
后有假托或称小万回。
以惑市里多至诛死焉。
至于终后右常侍徐彦伯为碑。
立阌乡玉涧西路矣。
系曰。
日行万里非人必矣。
为鬼神邪。
为仙术邪。
通曰。
观行知人。
回无邪行。
非鬼神也。
无故作意。
非仙术也。
此得通耳。
故智度论中此通有四。
一身能飞行如鸟无碍。
二移远令近不往而到。
三彼没此出。
四一念能至。
或曰。
四中回具何等。
通曰。
俱有哉。
故号如意通矣。
瑜伽论神境同也。
云或罗汉有大堪能现三神变焉。
神僧传·卷第七
万回师。阌乡人也。俗姓张氏。初母祈于观音像因妊回。回生而愚。八九岁方言语。父母亦以豚犬畜之。及长父令耕田。回耕直去不顾。口惟连称平等。因耕一陇长数十里。遇沟坑见阻乃止。其父怒而击之。回曰。总耕何分彼此。乃止击而罢耕。回兄戌役于安西。音问隔绝父母谓其亡矣。日夕涕泣忧思不止。回顾父母感念之甚。忽跪而言曰。涕泣岂非忧兄耶。父母且信且疑。曰然。回曰。详思我兄所要者衣装糗粮之属请悉备焉。某将往视之。忽一日朝赍所备而往。夕返其家。告父母曰。兄善矣。发书视之乃兄迹也。一家异之。弘农抵安西。盖万馀里。以其万里而回故。号曰万回。先是玄奘向佛国取经。见佛龛题曰。菩萨万回。谪向阌乡地教化。奘驰驿至阌乡。问此有万回无。令呼之。万回至奘礼之。施三衣瓶钵而去。后则天追入内语事多验。时张易之大起第宅。万回尝指曰。将作。人莫之悟。及易之伏诛以其宅为将作监。尝谓韦庶人及安乐公主曰。三郎斫汝头。韦庶人以中宗第三。恐帝生变遂鸩之。不悟为玄宗所诛也。天后朝任酷吏行罗织事。官稍高隆者日别妻子。时崔日用武平一宋之问沈佺期岑羲薛稷。见回皆肃揖郑重问讯。诸公曰。各欲圣人一言以定吉凶。抚沈背曰。汝真才子。沈不胜其喜。曰圣人与我受记。诸弟子不可更争。又谓武曰。与汝作名佛童。当无忧也。目羲稷有不善之色。岑以马避之。目稷云。此是野狐。其言何足惧也。乃顾云。汝亦不免及羲稷之诛。人益贵重。玄宗潜龙时与门人张炜等同谒。回见帝甚至亵渎。将漆杖呼且逐之。同往皆被驱出。曳帝入反扃其户。抚帝背曰。五十年太平天子自爱。已后即不知也。张公等门外历历闻其言。故倾心翼戴焉。五十年后盖指禄山之祸也。及睿宗在藩邸时。或游行人间。万回于聚落街中高声曰。天子来。或曰。圣人来。其处信宿间。睿宗必经过徘徊也。惠庄太子。即睿宗第二子也。初则天以示万回。回曰。此儿是西域大树精养之。宜兄弟。后生申王。仪形瑰伟善于饮啖。景龙中时时出入。士庶贵贱竞来礼拜。万回披锦袍。或笑骂或击鼓。然后随事为验。太平公主为造宅于己宅之右。景云中卒于此宅。临终大呼遣求本乡河水。弟子徒侣觅无。万回曰。堂前是河水。便于阶下掘井忽然河水涌出。饮竟而终。此坊井水至今甘美。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四 传宗科
姓卫氏。
荆州枝江人。
生于隋之开皇初。
貌端雅。
性极和裕小年即出家。
学复通贯。
十七年。
诏括勘天下僧尼之私度者。
安云幼以患难。
逃入山谷。
初不知其孰为教育。
孰为薙染也。
大业中开通济渠。
役男女百馀万。
安日分卫。
以食饿者。
众赖之。
上闻而诏见之。
遁入大和山中。
上幸江都。
海内扰攘。
乃仗锡登衡岳。
行头陀法。
贞观间。
至蕲州礼忍大师。
得心诀。
麟德元年。
游终南山。
爱石壁之胜。
而禅栖其下。
时早霜害稼独安所居。
环四十里皆熟。
高宗异之。
诏入见。
不赴。
坦然怀让。
二人来参。
问曰。
如何是祖师意。
安曰。
何不问自己意。
曰如何是自己意。
安曰。
当观密作用。
曰如何是密作用。
安以目开合示之。
永淳三年。
化缘滑台。
但结草亭冲要地。
不置四壁。
昼夜燕坐绳床。
无倦态。
诏为造招提寺。
其处。
俄还乡里。
会神秀禅师。
迁逝玉泉寺。
旷主席。
众请住持。
固辞归隐嵩山少林寺。
圣历二年四月。
授嵩山神菩萨戒。
则天尤加敬。
每迎至。
供养宫中。
有所教戒。
则稽颡听受。
尝问师甲子。
安曰。
不记。
曰何为不记。
安曰。
此身生死若循环。
环无起尽。
焉用记为。
况此心流注。
起灭无间。
自初识至动相不生。
何年月而可记乎。
神龙二年九月。
诏安。
偕静禅师入内供施。
且度弟子十四人。
俾充执侍。
三年。
施磨衲僧伽梨。
神龙三年三月三日。
谓其徒曰。
吾死必弃尸林中。
焚以野烧。
慎勿劳人也。
顷之万回和尚造室。
执手耳语而去。
八日阖户。
吉祥卧而寂。
春秋约一百三十岁。
焚毕。
获舍利八十颗。
内五颗红紫色。
以进上。
馀造塔以葬。
宋高僧传·卷第十九 感通篇第六之二
释惠安。未详何许人也。神龙中游于京兆。抑多先见。时唐休璟既立边功。贵盛无比。安往造焉。曰相公甚美。必有甚恶将有大祸。且不远数月然可攘去。休璟素知安能厌胜。诺而拜之。安曰。更无他术但奉一计耳。岂非注拟官品出乎陶治中。请选一有才干者用为曹州。因得张君本京官。即日升之。宫赞相次作守定陶。委之求二犬可高数尺而神俊者。张君到任锐意精求。得二犬如其所求。以献之休璟大悦召安视之。曰极善。后旬馀安却来曰。事在今夕愿相君严为警备。遂留安宿。是夜休璟坐于堂之前轩。命左右十数辈。执弧操矢立于榻之隅。休璟与安共处一榻。至夜分安笑之曰。相君之祸兔矣。可以就寝。休璟喜而谢之。遂撤左右俱寝。迨晓安呼休璟可起矣。问安曰。二犬何所用乎。遂寻其迹至园中。见一人仆地而卒。视其颈有血焉。盖为物所啮者。又见二犬在大木下。仰视之一人袒而匿身。休璟惊且诘之其人泣而指死者曰。某与彼俱贼也。昨夕偕来欲害相国。盖遇此二犬。环而且吠。彼为所噬既殒。某藏匿为地。天网所罗为犬蹲守。今甘万死。且命缚之。曰此罪固当死。然非某心也。乃受制于人耳。乃释之。贼拜泣而去。休璟拜谢安曰。非吾师不然死于二夫之手矣。安曰。此相国之福。岂所能为哉。又休璟表弟卢轸在荆门。有术士告之曰。君将有灾。当求善禳厌者。或能免矣。轸知安奇术清行为时所重。致书于休璟。安即与一书曰。事在其中耳。及书达江陵而轸已卒。其家开其书。徒一幅空纸焉。殊无一字休璟益重之。后数年遁去罔知所之。
神僧传·卷第七
释惠安。未详何许人也。发言多中好为厌胜之术。时唐休璟既立边功贵盛无比。一日僧来谓休璟曰。相国将有大祸。且不远数月然可以禳去。休璟惧甚。即拜之。僧曰。某无他术但奉一计耳。愿听之。休璟曰。幸吾师教焉。僧曰。且天下郡守非相国命之乎。曰然僧曰。相国当于卑冗官中访一孤寒家贫有才𠏉者。拔为曹州刺史。其深感相国恩。而可以指踪也。既得愿以报某。休璟且喜且谢。遂访于亲友得张君者。家甚贫为京卑官。即日拜赞善大夫。又旬日用为曹州刺史。既而召僧。谓曰。已从师之计得张某矣。然则可以教之乎。僧曰。张君赴郡之时。当令求二犬高数尺而神俊者。休璟唯之。已而张君荷唐公特达之恩。且莫喻其旨。及将赴郡告辞于休璟璟曰。闻贵郡多善犬。愿得其神俊非常者二焉。张君曰。谨奉教。既至郡数日。乃悉召郡吏。且告之曰。吾受丞相唐公深恩。拔于不次得守大郡。今唐公求二良犬。可致之乎。有一吏前曰。独某家育一犬质状异常愿献之。张君大喜。即取焉。既至其犬高数尺而肥其臆广尺馀。神俊异常而又驯扰。张君曰。相国所求者二也如何。吏白曰。郡内所有唯此耳。他皆常也。然郡南十里某村某家民有一焉。民极惜之。非君侯亲往不可取之。张君即命驾赍厚直而访之。果得焉。其状与吏所献者不异。而神彩过之。张君甚喜。即召亲吏以二犬献。休璟大悦且奇其状。以为所未尝见。遂召僧视之。僧曰。善育之。脱相君之祸者二犬耳。后旬日其僧又至。谓休璟曰。事在今夕愿相君严为之备。休璟即留僧宿其第。是夜休璟坐于堂之前轩。命左右十馀人。执弧矢立于榻之隅。其僧与休璟共处一榻。至夜分僧笑曰。相君之祸免矣。可以就寝。休璟大喜且谢之。遂彻左右与僧寐焉。迨晓僧呼休璟曰。可起矣。休璟即起谓僧曰。祸诚免矣。然二大安所用乎。僧曰。俱往观焉。乃与休璟偕寻其迹。至后园中见一人仆地而卒矣。视其颈有血。盖为物所噬者。又见二犬在大木下。仰视之见一人袒而匿其上。休璟惊且诘曰。汝为谁。其人泣而指死者曰。某与彼俱贼也。昨夕偕来且将致害相国。盖遇此二犬环而且吠。彼遂为所噬而死。某惧因匿身于此。二犬见之乃蹲于树下。某伺其他去将逃焉。迨晓终不去。今即甘死于是矣。休璟即召左右令缚之曰。此罪固当死。然非某心也。盖受制于人耳。愿释之。休璟命解缚。其贼拜泣而去。休璟谢其僧曰。赖吾师。不然死于二人之手。僧曰。此盖相国之福也。岂所能为哉。休璟有表弟卢轸在荆门。有术士告之。君将有灾戾。当求一善禳者为庶可矣。轸素知其僧。因致书于休璟请求之。僧即一书付休璟曰。事在其中耳。及书达荆州而轸已卒。其家开视其书徒一幅纸无文字焉。休璟益奇之。后数年遁去不知所适。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11—782 【介绍】: 唐僧。天台宗九祖。常州人,世居晋陵荆溪,称荆溪大师,又称妙乐大师。俗姓戚。原为儒家子弟,二十岁入左溪玄朗之门,三十八岁于宜兴净乐寺出家,后在吴郡开元寺讲止观。玄朗卒,住天台山国清寺。有《法华玄义释签》、《摩诃止观辅行传弘诀》、《止观大意》等。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五 传宗科(三)
毗陵之荆溪戚氏子也。
家世儒素。
年二十。
以处士。
事左溪玄朗师。
而受经焉。
异日朗谓之曰。
汝何梦矣。
曰畴昔之夜梦。
僧伽黎。
挟两轮。
游大河中。
朗曰。
嘻汝其以止观二法。
度众生于生死渊乎。
天宝初。
始缁薙。
寻从越州昙一律师。
究毗尼藏。
复于吴之开元寺大阐所学。
无几何朗师捐世。
乃叹曰。
道之难行也。
我知之矣。
古之至人。
静以观其本。
动以应乎物。
二俱不住。
而后庶几以蹈大全。
今之人或荡于空。
或胶于有。
舍予其谁足取正哉。
于是祖述所传章句。
凡十数万言。
以贻诸后。
诏书屡徵。
卒辞疾不起。
虽当大兵大饥之际。
归趋愈盛。
而道迪愈勤。
布衣草座。
以身率物。
耆艾不息。
建中三年二月五日。
示疾于佛陇道场。
语其徒曰。
夫一念无相。
谓之空。
无法不备。
谓之假。
不一不异。
谓之中。
在凡为三因。
在圣为三德。
爇炷则初后同相。
涉海则浅深异流。
自利利人。
在此而已。
尔曹其毋忽。
因隐几泊然而化。
寿七十二。
腊三十四。
起塔祔全身于智者大师莹兆之西南隅。
嗣其法者。
吴门沙门元皓也。
平日著述有法华释签。
法华疏记。
各十卷。
止观辅行传弘诀十卷。
法华三昧补助仪一卷。
方等忏补阙仪二卷。
略维摩疏十卷。
维摩疏记三卷。
重治定涅槃疏十五卷。
金錍论一卷。
止观义例大意。
止观文句。
十妙不二门等。
行于世。
搢绅先生之得其道者。
学士梁肃其尤也。
故摛鸿笔。
以发大师之蕴。
而勒之金石诚无愧。
宋高僧传·卷第六 义解篇第二之三
释湛然。俗姓戚氏。世居晋陵之荆溪。则常州人也。昔佛灭度后。十有三世至龙树。始用文字广第一义谛。嗣其学者号法性宗。元魏高齐间有释慧文。默而识之。授南岳思大师。由是有三观之学。洎智者大师蔚然兴于天台。而其道益大。以教言之则然乃龙树之裔孙也。智者之五世孙也。左溪朗公之法子也。家本儒墨。我独有迈俗之志。童丱邈焉异于常伦。年二十馀受经于左溪。与之言大骇。异日谓然曰。汝何梦乎。然曰。畴昔夜梦披僧服掖二轮游大河之中。左溪曰。嘻汝当以止观二法度群生于生死渊乎。乃授以本师所传止观。然德宇凝精神锋爽拔。其密识深行冲气慧用。方寸之间合于天倪。至是始以处士传道。学者悦随。如群流之趣于大川也。天宝初年解逢掖而登僧籍。遂往越州昙一律师法集。广寻持犯开制之律范焉。复于吴郡开元寺敷行止观。无何朗师捐代。挈密藏独运于东南。谓门人曰。道之难行也我知之矣。古先至人。静以观其本。动以应乎物。二俱不住。乃蹈于大方。今之人或荡于空或胶于有。自病病他道用不振。将欲取正舍予谁归。于是大启上法旁罗万行。尽摄诸相入于无间。即文字以达观。导语默以还源。乃祖述所传章句凡十数万言。心度诸禅身不踰矩。三学俱炽群疑日溃。求珠问影之类。稍见罔象之功行。止观之盛始然之力也。天宝末。大历初。诏书连徵。辞疾不就。当大兵大饥之际。揭厉法流学徒愈繁。瞻望堂室以为依怙。然慈以接之谨以守之。大布而衣一床而居。以身诲人耆艾不息。建中三年二月五日示疾佛陇道场。顾语学徒曰。道无方性无体。生欤死欤其旨一贯。吾归骨此山报尽今夕。要与汝辈谈道而诀。夫一念无相谓之空。无法不备谓之假。不一不异谓之中。在凡为三因。在圣为三德。爇炷则初后同相。涉海则浅深异流。自利利人在此而已。尔其志之。言讫隐几泊然而化。春秋七十二。法腊三十四。门人号咽。奉全身起塔。袝于智者大师茔兆西南隅焉。入室弟子吴门元浩。可谓迩其人近其室矣。然平日辑纂教法。明决前疑开发后滞。则有法华释签法华疏记各十卷。止观辅行传弘诀十卷。法华三昧补助仪一卷。方等忏补阙仪二卷。略维摩疏十卷。维摩疏记三卷。重治定涅槃疏十五卷。金[镙-糸+拱]论一卷。及止观义例止观大意止观文句十妙不二门等。盛行于世。详其然师始天宝终建中。以自證之心说未闻之法。经不云乎。云何于少时大作佛事。然师有焉。其朝达得其道者。唯梁肃学士。故摛鸿笔成绝妙之辞。彼题目云。尝试论之。圣人不兴其间必有命世者出焉。自智者以法传灌顶。顶再世至于左溪。明道若昧。待公而发乘此宝。乘焕然中兴。盖受业身通者三十有九僧。搢绅先生高位崇名。屈体承教者又数十人。师严道尊遐迩归仁。向非命世而生则何以臻此。观夫梁学士之论儗议偕齐。非此人何以动鸿儒。非此笔何以铭哲匠。盖洞入门室见宗庙之富。故以是研论矣。吁吾徒往往有不知然之道。诗云。维鹊有巢维鸠居之。梁公深入佛之理窟之谓欤。有会稽法华山神邕作真赞。至大宋开宝中。吴越国王钱氏。追重而诔之。号圆通尊者焉。可不是欤。
共 23 首 第 1 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