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于頔

相关人物:共 15 位
共 15 首 第 1 页 下一页
姚岘 朝代:

人物简介

全唐文·卷六百二十二
岘官陕虢观察使于頔参军。
不胜暴虐。
自沈于河。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义解篇第二之一
释法悟者,未详所出氏族,亦不知何许人。
赋性慧聪,道心睿发,研穷经论,分析精微。
辽天佑时,主中京报恩。
楙问鬯流,上启聪听。
而皇衷亮哲,优通玄旨,颇耽释典,雅契性宗。
尝谓《释摩诃衍论》者,包举一乘,总括百部,庶有宗师,继为义疏,恢阐正教,深化群生。
会因法悟,偶谭要妙,密惬宸中,特降俞音,广求隐义。
于是殚思积虑,先立御解四道,皆识迈前人,昭垂来许,仅及十旬,成书五卷,遂呈圣览,果见褒称,乃命曰《赞玄疏》。
其自述略曰:“夫圆常果海,湛寂灵源。
离教说以难思,超因缘而最胜。
四法界讵能舍摄?
三世间奚足该收。
秀门法之两重,迥绝能所,像希夷而独立,莫得诠缘。
不可智知,非其数数者,其唯不二摩诃衍欤?
冲虚本一,炳焕随宜。
为无为,始异从生;世出世,毕同归趣。
号如意珠藏,侔应用以无穷,名广大神王,况威灵而不测者,则十六所入法之谓焉。
真俗有辨,顿渐无参。
自他对待以区分,体相寂绝而清净。
位殊因果,智惑假立于断修,性出名言,障道不存于遣立者,即十六能入门之谓矣。
故我世尊顺本所乘,如义而说。
自鹤林倏变,且失指提,龙藏甚深,罔穷幽秘。
马鸣菩萨慨兹玄理,匿在筌蹄,蠢厥舍灵,懵于修證。
由是迹满二僧祇劫,寄逮无功,文凭百洛叉经,具彰总法。
《摩诃衍论》,自此兴焉。
字才啻于万言,旨备包于众典。
权舆果道,隐括因门。
然法教渊含,奈根宜浅局。
故于了义,未达幽宗。
其犹管眼窥天,粗观寥廓,毛头滴海,安测深弘?
龙树大士,膺记别以挺生,导物情而示现。
以为摄义之论,正投乐略之根。
乃依百本之金言,广释一轴之宝册。
师资继作,本末流芳。
而自译出后秦,时经累叶,其间阐布,未之前闻。
噫!
历世久湮,必将有待,会逢外护,果视中兴。
”其畅达宏旨,足该全经。
末叙天佑每馀庶政,止味玄风,备究群经,尤精此论。
且言叠承中诏,侍讲内庭,凡粗见于义门,幸仰符于睿意。
当时宠眷,可想见矣。
太保燕国公耶律孝杰为之叙谓诏从模镂,言使传通。
盖辽时已有印本,今其书犹流行云。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80—1049 【介绍】: 宋坊州中部人,字次公。
少从种放学。
真宗大中祥符间进士。
累迁侍御史知杂事,屡直言仁宗及刘太后之过失。
历判吏部流内铨、三司度支副使、河北转运使、河东都转运使。
数论宋夏兵事。
知并州,创兵车阵法,颁行于诸路。
迁左司郎中,以建言允元昊不称臣之请被劾,出知杭州。
仁宗庆历八年以工部侍郎致仕。
全宋诗
杨偕(九八○~一○四九),字次公,坊州中部(今陕西黄陵)人。真宗大中祥符元年(一○○八)进士。仁宗天圣八年(一○三○)为监察御史,九年迁殿中侍御史。景祐元年(一○三四)以户部员外郎兼侍御史知杂事(《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二三)。擢河北转运使。历知河中府及陕、并、邢、沧、杭五州。庆历八年(一○四八)以工部侍郎致仕。九年卒,年七十。有文集十卷,不传。《宋史》卷三○○有传,又见《名臣碑传琬琰集》中集卷二一欧阳修撰《杨公墓志铭》。
全宋文·卷三二五
杨偕(九八○——一○四九),字次公,坊州中部(今陕西黄陵)人。少师事种放,大中祥符元年第进士,释褐房州军事推官,知汧源县,再调汉州军事判官。迁太常博士。进龙图阁直学士、知河中府。进枢密直学士、知并州。改左司郎中、本路经略安抚招讨使。还,判太常、司农寺。改谏议大夫,以工部侍郎致仕。卒,特赠兵部侍郎。偕性刚而忠烈,数上书论天下事,尤善古今兵法。有兵书十五卷、文集十卷。见欧阳修《欧阳文忠公集》卷二九《杨公墓志铭》,《宋史》卷三○○本传。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 持志科
姓王氏。蜀之简州金水县人。冲孺谢俗。立行孤峻。天宝之季。上幸成都。驾以童子。诣行在所。求落发。上异之。为得此名。寻结庐石城山。中俄辟为寺。始额云顶。上之入蜀也。尝登武檐东台。见卿云佳气。又梦。神人姓李曰。予自石城来。愿为陛下扈从。至是驾间侍上燕。上从容问驾所居。驾以对。上悟曰。朕固识之。因易额慈云。且赐神号玄孙。以其玄元苗裔云。驾竟示灭于此寺。
宋高僧传·卷第十九 感通篇第六之二
释待驾。
俗姓王氏。
金水县人也。
冲孺出家作为诡异。
其父立名待驾。
当天宝末也。
练行精进时号头陀。
及玄宗巡幸。
果自诣府剃䰂为僧。
至是待驾得度。
其言信矣。
驾去县邑二十里开径芟茅独居山顶。
后成一寺。
此山绝多灵迹。
初名石城。
迨明皇至剑门山。
神见形迎驾。
称姓李氏。
敕赐与玄孙之称。
后陟武担东台远望。
祥云紫气盘结空界。
问左右曰。
此何处对曰。
名城山。
乃悟山神扈卫之意。
遂改云顶为慈云寺也。
驾后卒干此寺。
又福州楞伽寺释怀一。
景龙中锐意于爱同寺东造精舍。
相度地形无水济用。
方拱手而去。
忽山禽击斗于地。
一异之命工穴。
深尺馀甘泉沸涌。
此后伏腊而无加耗。
寺中每有休咎。
必暂减耗。
候以知之。
风俗谓之灵泉焉。
以永泰二年归寂。
弟子超悟奏乞代宗题寺额。
上首曰智恒。
次行弼。
越州刺史皇甫政为碑纪德。
襄州节度使于頔书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僧。吴兴人。俗姓谢,字清昼。谢灵运十世孙。幼入道,肄业湖州杼山,与陆羽同居妙喜寺,为莫逆之交。颜真卿为刺史,集文士撰《韵海镜源》,皎然预其论著,至是声价藉甚。李端在匡狱,依止称门生。一时名公,俱相友善。登戒于灵隐。文章隽丽,当时号为释门伟器。贞元中卒。有《诗式》及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20?—798前 字清昼,晚年以字行,俗姓谢,湖州长城(今浙江长兴)人。
自称谢灵运十世孙,实为谢安十二世孙。
玄宗天宝三载(744)前后出家于润州江宁县长干寺,七载登戒于常州福业寺。
天宝后期曾漫游各地名山,安史之乱后定居湖州,与历任州县长吏、过往士大夫及江南隐士词客交游唱酬不绝。
曾与刘长卿、李季兰、陆羽、朱巨川、阎伯均、灵澈、刘禹锡、孟郊、陆长源、韦应物等人唱酬。
其唱酬活动之最著称者在大历八年至十二年(773-777),颜真卿时刺湖州,召集包括皎然在内共32位文人修撰韵编类书《韵海镜源》,并以颜、皎为中心,形成一个多达95人之联唱诗人群,其唱和作品结集为《吴兴集》10卷。
受其师守真影响,皎然对律宗、天台宗、密宗、南北禅宗兼收并蓄,自大历后期起则日益倾心于南宗禅。
生平事迹见《宋高僧传》本传,今人贾晋华有《皎然年谱》。
文章清丽,诗名甚著,并长于诗歌理论。
有《昼上人集》(又题《皎然集》、《杼山集》)10卷,于頔编于贞元八年,今存。
另著有论诗著作《诗式》5卷,今存;《诗议》(一作《诗评》)3卷,今存1卷。
又有《儒释交游传》、《内典类聚》40卷、《号呶子》10卷、《茶诀》1篇,今皆不传。
全唐诗》存诗7卷,另收其所参与联句诗22首,《全唐诗续拾》补2首。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福州(今属福建)人。五代时闽僧。嗣雪峰义存。后住福州长生山,世称长生和尚。《祖堂集》卷一〇、《景德传灯录》卷一八有传,《祖堂集》存其诗偈2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唐诗汇评
皎然(约720-约800),俗姓谢,晚年字清昼,湖州长城(今浙江长兴)人。
早年勤学,出入经史百家,中年暮神仙。
玄宗时,曾访名山,游长安,千王侯。
后隐庙霅溪,皈依佛教。
从杭州灵隐寺僧守直受戒。
复居湖州杼山妙喜寺,与陆羽、吴季德、李㟧、皇甫曾、崔子向等交游。
颜真卿守湖州,修《韵海镋源》,皎然亦襄其事。
历任湖州刺史如崔论、卢幼平、陆长源、于頔等,俱与之交游唱和。
工诗、著述甚多,与清江并称“会稽二清”。
贞元五年(789),撰成《诗式》五卷,乃唐代较系统之诗论专著,今存。
八年,集贤院征其文集,刺史于頔编其诗文十卷,纳之。
有《杼山集》(一名《皎然集》)十卷行世。
全唐诗》编诗七卷。
全唐文·卷九百十七
清昼字皎然。俗姓谢氏。宋灵运十世孙。住吴兴兴国寺。有诗名。与刺史颜真卿诸名士酬唱。预撰韵海镜源。贞元中。敕写其文集入秘阁。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 持志科
字如昼。吴兴长城人。姓谢氏。康乐侯灵运十世孙也。幼负异材。不为世俗所羁绊。遂削染。登具于灵隐戒坛。复依守真律师。究毗尼学。儒编老什。靡弗臻其极。尤工著述。辞章俊丽。吟咏尤造微赜。与会稽灵彻钱塘道标齐名。故时谚曰。越之彻洞冰雪。杭之标摩云霄。霅之昼能清秀。中年遍访禅席。南能北秀之指。皆所参扣。贞元初。居东溪草堂。叹曰。使虽有仲尼之博识。胥臣之多闻。终朝目前矜道侈义。适足以自挠性真。岂若孤松片云。蒲团相对。无言而意得。至静而神谐者哉。于是作文谢遣笔砚。遁居杼峰。五年五月。会前御史中丞李洪。自河北负谴。再移守吴兴。一见语合。请益宗乘大略。异日汎论及诗。皎命门人出藁一卷以视。且言近日废置之故。洪惊曰。向尝读沈约品藻。慧休翰林。庾信诗箴。三子所论。殊不及此宜益自力。以鼓舞天下。而乃中辍。以弃其成可乎。 每夜施鬼神食。旧居京之兴国寺。军吏沈钊德清人。暮乘马抵骆驼桥。月色如练。见数人盛衣冠立。钊问其故。曰项王祠东兴国寺皎公。脩斋召我耳。长城赳卒钱沛。泊舟吕山南。见数百人。持食负帛。笑语而过。问之则曰。赴皎公斋归。 后终于抒峰。皎平生所交游士大夫。则有韦应物卢幼平吴季德李萼皇甫曾梁肃薛逢吕渭杨达陆羽。其制作。则有号呶子十卷。内典类聚四十卷。儒释交游传。外有韵海二十卷。盖相国于公頔。鲁公颜真卿所脩。而皎寔裨其行云。
宋高僧传·卷第二十九 杂科声德篇第十之一
释皎然。
名昼。
姓谢氏。
长城人。
康乐侯十世孙也。
幼负异才性与道合。
初脱羁绊渐加削染。
登戒于灵隐戒坛守直律师边听毗尼道。
特所留心于篇什中。
吟咏情性。
所谓造其微矣。
文章俊丽。
当时号为释门伟器哉。
后博访名山。
法席罕不登听者。
然其兼攻并进。
子史经书各臻其极。
凡所游历京师则公相敦重。
诸郡则邦伯所钦。
莫非始以诗句牵劝令入佛智。
行化之意本。
在乎兹。
及中年谒诸禅祖了心地法门。
与武丘山元浩会稽灵澈为道交。
故时谚曰。
之昼能清秀。
贞元初居于东溪草堂。
欲屏息诗道非禅者之意。
而自诲之曰。
借使有宣尼之博识胥臣之多闻。
终朝目前矜道侈义。
适足以扰我真性。
岂若孤松片云禅座相对无言而道合至静而性同哉。
吾将入杼峰与松云为偶所著诗式及诸文笔并寝而不纪。
因顾笔砚曰。
我疲尔役尔困我愚。
数十年间。
了无所得。
况汝是外物何累于人哉。
住既无心去亦无我。
将放汝各归本性。
使物自物不关于予。
岂不乐乎。
遂命弟子黜焉。
至五年五月会前御史中丞李洪自河北负谴再移为湖守。
初相见未交一言。
恍若神合。
素知公精于佛理。
因请益焉。
先问宗源次及心印。
公笑而后答。
他日言及诗式。
具陈以宿昔之志。
公曰不然。
固命门人检出草本。
一览而叹曰。
早年曾见沈约品藻慧休翰林庾信诗箴。
三子所论殊不及此。
奈何学小乘褊见以宿志为辞邪遂举邑中辞人吴季德。
梁常侍均之后。
其文有家风。
予器而重之。
昼以陆鸿渐为莫逆之交。
相国于公頔颜鲁公真卿。
命裨赞韵海二十馀卷。
好为五杂徂篇。
用意奇险实不忝江南谢之远裔矣。
昼清净其志高迈其心。
浮名薄利所不能啖。
唯事林峦与道者游。
故终身无惰色。
又兴冥斋盖循燋面然故事施鬼神食也。
昼旧居州兴国寺。
起意自捐衣囊施之。
尝有军吏沈钊。
本德清人也。
夕从州出乘马到骆驼桥。
月色皎如。
见数人盛饰衣冠。
钊怪问之。
如何到此。
曰项王祠东兴国寺然公修冥斋。
在兹伺耳。
钊翌日往覆。
果是鬼物矣。
又长城赳胥钱沛。
行役泊舟吕山南。
见数十百人得非提食器负束帛怡然语笑而过。
问其故云。
赴然师斋来。
时颜鲁公为刺郡。
早事交游而加崇重焉。
以贞元年终山寺。
有集十卷。
于頔序集。
贞元八年正月敕写其文集入于秘阁。
天下荣之。
观其文也亹亹而不厌。
合律乎清壮。
亦一代伟才焉。
昼生常与韦应物卢幼平吴季德李萼皇。
甫曾梁肃崔子向薛逢吕渭杨逵。
或簪组。
或布衣。
与之交结必高吟乐道。
道其同者则然始定交哉。
故著儒释交游传及内典类聚共四十卷号呶子十卷。
时贵流布。
元和四年太守范传正会稽释灵澈。
同过旧院。
就影堂伤悼弥久。
遗题曰。
道安已返无何乡慧远来过旧草堂。
余亦当时及门者。
共吟佳句一焚香。
其遗德后贤所慕者相继有焉。
又唐黄州大石山释福琳。
姓元氏。
荆州人也。
父为襄阳判司。
素崇释氏。
琳幼好佛门恒循检操。
早知割爱。
就玄静寺谦著师下剃染登满足法已。
躬礼荷泽祖师乃契真心。
后至黄陂剪茅营舍。
终成大院安集四方禅侣。
琳终时年八十二。
兴元二年四月入塔。

作品评论

权德舆《送灵澈上人庐山回归沃州序》
吴兴长老昼公,撰六义之精英,首冠方外。
于顾《释皎然抒山集序》
有唐吴兴开士释皎然,字清昼,即康乐之十世孙,得诗人之奥旨,传乃祖之菁华,江南词人,莫不楷范。极于缘情绮靡,故辞多芳泽:师古兴制,故律尚清壮。其发明之理,则深契真如,又不可得而思议也。
因话录
吴兴僧昼,字皎然,工律诗。尝谒韦苏州,恐诗体不合,乃于舟中抒思,作古体十数篇为贽。韦公全不称赏。昼极捻。明日,写其旧制献之。韦公吟咏,大加叹咏,因语昼云:“师几失声名。何不但以所工见投,而猥希老夫之意?人各有所得,非卒能致。”昼大伏其鉴别之精。
唐语林
楚僧灵一,律行高洁,而能为诗。吴僧皎然,一名昼一,工篇什,著《诗评》三卷。及卒。德宗遣使取其遗文。中世文僧,二人首出。
沧浪诗话
释皎然之诗,伤唐诸僧之上。
对床夜语
唐僧诗,除皎然、灵澈三两辈外,馀者率皆衰败不可救,盖气宇不宏而见闻不广也。
唐才子传
(皎然)外学超然,诗兴闲适,居第一流、第二流不过也。
《唐诗品》
皎师卧深山壑,思绕沧州,游从既胜,兴致复远。其诗深窥色相,骋其才力,在诸衲间,一公之外,卓非等等。然禅悟未彻,机锋犹近。
唐诗归
钟云:僧诗有僧诗气习,僧而必不作僧诗,便有不作僧诗气习。皎然清淳淹远,当于诗中求之,不当于憎中求之。
李维桢《汪文宏诗序》
皎然不能为唐初盛诗,而谈诗得唐初盛法,时代所限,难以自超。
唐音癸签
皎然《抒山集》清机逸响,闲淡自如,读之觉别有异味,在咀嚼之表,当由雅慕曲江,取则不远尔。
《诗辩坻》
皎然精于诗法,而己作不能称,较之清江气骨,故应却步。
《唐七律隽》
皎公诗婉隽,不特为诗僧冠,可与文房、仲文并辔中原。
《东目馆诗见》
皎然兴高词瞻,各体皆备,诗僧中豪者也。昔人评永师书有冷斋饭气。昼诗不然,知非菜肚阿师矣。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六 传宗科(四)
生庐江何氏。
童年貌重迟。
见佛像僧仪。
必礼敬。
天宝初试经获度千泉之南安。
盖侍父宦游所在也。
既进具。
见大寂禅师一公于建阳佛迹岩及南康龚公山。
密契深领。
有不可知者。
贞元二年。
因谒石头禅师迁公。
益进所学。
四年大寂将入灭。
谓通曰。
玉石之山。
资汝道业。
遇可居之。
秋与伏牛自在禅师。
观览京洛。
至唐别。
见一山葱茜可爱。
问之乡人曰。
此紫玉山也。
陟其巅则有石紫色。
莹然如玉。
乃叹曰。
兹非先师之所记欤。
遂挂锡解囊其间。
参学之徒雾拥。
僧问。
如何出得三界。
答曰。
汝在里许。
得多少时也。
进曰毕竟如何出得。
答曰。
青山不碍白云飞。
于頔相公问。
教中道。
黑风吹其船舫。
飘堕罗刹鬼国。
如何是飘堕罗刹鬼国。
通咄曰。
于頔客作汉。
问这般事作么。
变色。
通指曰。
飘堕罗刹鬼国也。
一日又问。
如何是佛。
通唤相公。
应诺。
通曰。
切忌别求。
刺史李公道古寻为伽蓝。
弟子金藏别从百丈海禅师扣请。
元和八年。
偶归省。
通喜曰。
汝来也。
此山有主矣。
遽拽主丈去。
襄州道俗迎奉之。
是年七月十五日。
无疾而逝。
春秋七十三。
宋高僧传·卷第十 习禅篇第三之三
释道通。
姓何氏。
庐江人。
其为童也持重寡辞。
见佛形像必对礼叹咏不舍。
因父宦于泉州南安。
便求舍丱披缁诵经。
合格敕度之。
当天宝初载也。
时道一禅师肇化建阳佛迹岩聚徒。
通往焉。
一师于临川南康龚公山。
亦影随而去。
然誓游方吴越之间。
台明山谷靡不登陟。
迨乎回锡江西泐潭山门。
励心僧务不惮勤苦。
贞元二年往南岳见石头禅师。
犹采缕加朱蓝之色也。
四年大寂禅师垂欲归化。
昌言曰。
夫玉石润山秀利益汝道业。
遇可居之。
通闻此言。
且同隐谶。
殊不详练。
其年秋与伏牛山自在禅师同游京洛。
回至唐州西。
有山峰孤林密四绝人烟实有尘外之趣。
乃问乡人。
云此山是紫玉山。
通方忆大寂之悬记。
我合居是峰也。
乃陟崔嵬见山脊有石方正其色紫玉莹然。
叹曰号紫玉者合其称也。
先师之言非虚记也。
挂锡解囊。
参学之徒雾集。
始则诛茅构舍。
刺史李道古作意为建禅宫焉。
元和八年弟子金藏出参礼百丈山海禅师。
回见通。
通愀然作色。
汝其来矣。
此山有主也。
曳杖径去襄州。
道俗皆迎至七月十五日无疾而终。
春秋八十三。
一云故相国于頔最所归心尚书李翱礼重焉。

人物简介

简介
唐宪宗李纯长女,母不详。
始封 普宁公主。
唐宪宗特爱之。
宪宗元和三年(809年), 山南东道 节度使 于頔为其子于季友求娶公主。
普宁公主下嫁于季友。
唐宪宗元和年间,徙封为永昌公主。
公主逝世后,皇帝下诏追封为 梁国公主及谥惠康。
将要入葬的时候, 度支上奏 义阳公主、义章公主 葬礼用钱四千万,有诏减千万。

人物简介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
排行十二,与武元衡同宗,疑为缑氏(今河南偃师东南)人。
代宗大历二年(767)登进士第,累官至卫尉少卿、国子司业。
德宗贞元十八年(802)上巳日,宴儒官三十六人于祭酒之堂,命韩愈撰《上巳日燕太学听弹琴诗序》。
贞元末宦官捕太学生何竦、曹寿,少仪上《请明示何竦曹寿罪状奏》以示抗议,使何、曹获释。
宪宗元和八年(813)任大理卿,其后事迹不详。
事迹散见《旧唐书》之《德宗纪》、《于頔传》,《新唐书·宦者传》,《宝刻丛编》卷七。
全唐诗》存诗2首。
全唐文·卷六百十三
少仪。宪宗朝官国子司业大理卿。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河南人。
元挹子。
德宗建中初,参淮南军事。
贞元末,为邓州刺史。
时本道节度使于頔专以威上凌下为务,诬洪以赃罪,表奏,朝廷流洪端州。
行至中道,命人劫洪至襄阳,又表洪其责太重,遂除吉州长史。
宪宗元和中,官饶州刺史。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衡州衡阳人,字道玄。嗜佛法,曾谒僧人石头。因厌贪俗,沉家财于洞庭,鬻竹器以为生。后居襄阳,世称庞居士。工诗。有《诗偈》。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字德玄,衡州衡阳(今湖南衡阳)人。
自幼笃信佛教。
德宗贞元初,先参谒石头希迁、丹霞天然,后谒马祖道一,谈禅相契,遂为其在俗弟子。
世称庞居士。
北行至襄阳,初住东岩,后迁郭西小舍。
有一女相随,常制竹漉篱,售以为生。
为山南东道节度使于頔所礼敬。
约卒于宪宗元和三年(808)以前。
生平见《祖堂集》卷一五、《景德传灯录》卷八、《唐诗纪事》卷四九。
好作诗偈,以宣扬禅理,规诫世人,文字较通俗。
凡作300余篇。
新唐书·艺文志三》著录《庞蕴诗偈》3卷,不存。
《续藏经》收有《庞居士语录》3卷,除记其语录行事外,有诗偈1卷,凡200余首。
全唐诗》仅收7首。
其余《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共 15 首 第 1 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