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王奎

相关人物:共 9 位
共 9 首
久保天随 朝代:清末至民国

人物简介

全台诗
久保得二(1875~1934),号天随,以号行。
又号默龙、青琴、秋碧吟庐主人。
日本东京人。
就读东京帝国大学文科大学汉学科时期,曾经发表汉诗及论文。
毕业后,在《帝国文学》等杂志发表作品,以汉式古风的文笔驰名文坛。
先后担任法政大学讲师、日本递信省嘱托、陆军经理学校嘱托、「大礼记录」编纂委员会嘱托、宫内省图书寮嘱托、图书寮编修官、大东文化学院讲师等职。
昭和二年(1927)以《西厢记之研究》取得文学博士学位。
昭和四年(1929)三月出任台北帝国大学文政学部东洋文学讲座教授,讲授「中国文学史」、「桃花扇」、「琵琶记」等课程。
五月和尾崎秀真、猪口安喜共同担任「台湾总督府史料编纂会」编纂委员。
又集结居住在台北的日籍汉人,共同成立「南雅诗社」。
昭和七年(1932)辞去教职。
昭和九年(1934)六月一日,因脑溢血病逝。
遗留藏书悉数转入台北帝国大学图书馆,包含诗集、善本戏曲多种,尤其珍贵。
  久保汉学根柢深厚,为日本明治、大正、昭和三代闻名的诗翁。
「虽不闲官音,但吟诗填词自然合辙,羚羊挂角,不留痕迹,所谓没有『和臭』(日本味道),与中土人无异。
」在台期间经常与北台文士唱酬,诗文及书画作品屡载《台湾日日新报》。
编有《南雅集》四辑,著有《秋碧吟庐诗抄》、《关西游草》、《闽中游草》、《琉球游草》、《澎湖游草》〖参考(1)町田三郎〈久保天随的学术成就—以汉学史研究为探讨重点〉,《第一届台湾儒学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国立成功大学中文系,1997年6月,页51-68。
(2)《台湾历史人物小传—日据时期》,国家图书馆,2002年12月。
(3)《台湾历史辞典》,行政院文化建设委员会,2004年5月。〗。
(杨永智撰)
洪存恕 朝代:清末至现当代

人物简介

简介
字漱岩,一作漱崖,又作瘦岩,安徽省含山县巨兴乡大方村人。
民国9年,因与张治中有同乡同学关系,被张聘为家庭教师。
未几改任随从秘书,随张南征北战,一直从事文案工作。
抗战胜利后,弃职返乡。
受聘任巢县朝阳中学国文教员。
建国后,被聘在巨兴乡医院从事中医工作。
1957——1965年,连续当选为县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县人民委员会第二、三、四、五、六届委员,1970年因病退休,1976年9月23日逝世。

人物简介

全台诗
郑以庠(?~?),字养斋,新竹人。光绪年间(1875~1895)台北府廪学生。乙未(1895)割台时,西渡厦门。后返台,为竹社社员〖参考郑鹏云《新竹县志初稿》〗。(施懿琳撰)
全台诗
郑以庠(1869~1937)〖张子文等撰《台湾历史人物小传:明清暨日据时期》谓郑以庠生卒年为1873~1939。
然大正七年(1918)《台湾日日新报》有数首〈寿养斋竹社长五十〉诗,郑以庠亦有多首和诗,由此推算,其生年应为1869年。
此外,据陈琬琪《张纯甫儒学思想研究》考据,郑以庠卒于1937年12月12日,享寿六十九(政大中文系国文教学硕士论文,2004年1月,页247),此亦可推算郑氏生年应在1869年。
至于卒年,张子文认为应在昭和十四年(1939),且谓是年郑氏曾邀集全台诗人举行「五州联吟会」。
查《台湾日日新报》,全岛诗人大会于1937年以后已停止未活动,1939年之说应有误。
此处姑采陈琬琪说,将卒年定在1937年。
〗,谱名安国,号养斋、蜕窝,新竹人。
为乡先贤郑用鉴之孙,因家学渊源,幼年即入台北府学就读。
乙未割台,内渡泉州原籍,不久又回竹堑,此后闭门读书,不问世事,有「高士」雅名。
曾任「台湾文社」理事,为新竹「竹梅吟社」成员、「竹社」社长。
「竹社」经常与台北「瀛社」、桃园「桃社」三社联吟,每逢该社值东,往往于郑氏家宅「北郭园」举行集会,蔚为盛况。
郑以庠曾历沧桑之变,诗多感伤,王国璠《台湾先贤著作提要》、《新竹市志。
人物志》谓其著有《拾翠园诗稿》,恐误〖王国璠《台湾先贤著作提要》、《新竹市志。
人物志》皆谓郑以庠有《拾翠园诗稿》。
查「拾翠园」为新竹人士曾宽裕的庭园,《台湾日日新报》上有新竹林幼侯〈题曾君拾翠园〉、樱井儿山〈曾君宽裕招饮拾翠园席上赋此〉,曾宽裕亦有和诗〈喜儿山先生辱小园〉。
林钟英有诗〈赠宽裕芸兄〉,注云:「宽裕君园名拾翠。
」由此看来,王国璠之说,恐须再考索。〗。
今郑氏诗作据《台湾日日新报》、《台湾文艺丛志》、《师友风义录》、《台阳诗话》、《诗报》、《台海击钵吟集》、《东宁击钵吟前后集》等报刊合集编辑校录。
(翁圣峰撰)
全台诗
郑以庠(1869~1937)〖张子文等撰《台湾历史人物小传:明清暨日据时期》谓郑以庠生卒年为1873~1939。
然大正七年(1918)《台湾日日新报》有数首〈寿养斋竹社长五十〉诗,郑以庠亦有多首和诗,由此推算,其生年应为1869年。
此外,据陈琬琪《张纯甫儒学思想研究》考据,郑以庠卒于1937年12月12日,享寿六十九(政大中文系国文教学硕士论文,2004年1月,页247),此亦可推算郑氏生年应在1869年。
至于卒年,张子文认为应在昭和十四年(1939),且谓是年郑氏曾邀集全台诗人举行「五州联吟会」。
查《台湾日日新报》,全岛诗人大会于1937年以后已停止未活动,1939年之说应有误。
此处姑采陈琬琪说,将卒年定在1937年。
〗,谱名安国,号养斋、蜕窝,新竹人。
为乡先贤郑用鉴之孙,因家学渊源,幼年即入台北府学就读。
乙未割台,内渡泉州原籍,不久又回竹堑,此后闭门读书,不问世事,有「高士」雅名。
曾任「台湾文社」理事,为新竹「竹梅吟社」成员、「竹社」社长。
「竹社」经常与台北「瀛社」、桃园「桃社」三社联吟,每逢该社值东,往往于郑氏家宅「北郭园」举行集会,蔚为盛况。
郑以庠曾历沧桑之变,诗多感伤,王国璠《台湾先贤著作提要》、《新竹市志。
人物志》谓其著有《拾翠园诗稿》,恐误〖王国璠《台湾先贤著作提要》、《新竹市志。
人物志》皆谓郑以庠有《拾翠园诗稿》。
查「拾翠园」为新竹人士曾宽裕的庭园,《台湾日日新报》上有新竹林幼侯〈题曾君拾翠园〉、樱井儿山〈曾君宽裕招饮拾翠园席上赋此〉,曾宽裕亦有和诗〈喜儿山先生辱小园〉。
林钟英有诗〈赠宽裕芸兄〉,注云:「宽裕君园名拾翠。
」由此看来,王国璠之说,恐须再考索。〗。
今郑氏诗作据《台湾日日新报》、《台湾文艺丛志》、《师友风义录》、《台阳诗话》、《诗报》、《台海击钵吟集》、《东宁击钵吟前后集》等报刊合集编辑校录。
(翁圣峰撰)

人物简介

词学图录
刘文典(1889-1958) 字叔雅,原名文骢,笔名刘天民。
合肥人。
校勘学家。
1907年加入同盟会。
1911年毕业于日本东京高等学校文科,1913年再赴日本,次年加入中华革命党,并任孙中山秘书。
回国后,曾任安徽大学校长,北平大学教授,清华大学国文系主任,西南联合大学、云南大学教授。
建国后,任云南大学教授。
专于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和校勘。
编著有《淮南鸿烈集解》、《庄子补证》、《说苑斠补》、《三余杂记》、《群书校补》、《杜甫年谱》等。
李健吾 朝代:现当代

人物简介

简介
李健吾,笔名刘西渭。
近代著名作家、戏剧家、翻译家。
从小喜欢戏剧和文学。
1930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文学院外文系。
1931年赴法国巴黎现代语言专修学校学习,1933年回国。
历任国立暨南大学文学院教授,上海孔德研究所研究员,上海市戏剧专科学校教授,北大文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外文所研究员。
国文联第四届委员。
著有长篇小说《心病》等。
译有莫里哀、托尔斯泰、高尔基、屠格涅夫、福楼拜、司汤达、巴尔扎克等名家的作品,并有研究专著问世。
曾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议组成员、法国文学研究会名誉会长。

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
1905-1949,满族人,生于齐齐哈尔。
本名胡溶光,字斗南,曾用笔名有庸任、梅庵、百药等。
7岁读私塾,一年后进入北路初等工业学堂,后考进甲等工业学校。
后到齐齐哈尔邮政局工作,因工作中有不满情绪。
次年,便改行到安达第五中学任国文教员。
民国16年(1927年),考入燕京大学中文系,三年后毕业投身家乡教育事业。
先后在省立第一中学,省立师范学校任国文教员。

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
张萼桦,1875-1949。
字绍华。
又字伯克,以字行。
张嘉谟孙,其光长子。
居道生园。
光绪二十四年(1898)优附生,北京法政专门学校、两广师范优等学堂毕业。
民国十年前后任东莞中学国文教员。
朱德发 朝代:当代

人物简介

简介
朱德发(1934年11月25日至2018年7月12日18时),男,山东省蓬莱市人。
教授,博士生导师。
1964年曲阜师范大学中文系本科毕业分配到山东师范大学中文系任教,致力于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与研究。
研究方向为“20世纪中国文学流派与思潮”,尤以五四文学、传统文学与现代文学关系、现代中国文学史理论与实践的研究见长。
主要著述有《五四文学初探》、《中国五四文学史》、《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流派论纲》、《现代中国文学通鉴》等。
冯天瑜 朝代:当代

人物简介

简介
冯天瑜,男,1942年出生,湖北红安人,武汉大学历史系教授。
专门史中国文化史方向博士生导师。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兼任湖北省地方志副总纂,湖北省社会科学联合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武汉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现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以及985“中国传统文化及其现代转型”创新基地负责人,任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中国实学会副会长,武汉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湖北省及武汉市地方志副总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