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林嵋

相关人物:共 3 位
共 3 首

人物简介

全台诗
苏大山(?
~?
),字君藻,号荪浦,泉州人,清末廪生。
善诗,为泉州著名诗社「韬社」中坚,参与厦门「菽庄吟社」。
娴熟地方文史掌故,亦为藏书家,曾为台北板桥林家「汲古书屋」撰联。
民国卅八年(1949)以后担任福建省泉州市政协委员。
著有《红兰山馆诗钞》(亦名《红兰阁诗钞》)、《红兰馆游仙诗册》,辑有《简明诗韵》、《温陵诗徵》、《温陵诗录》、《清人万首绝句》、《晋江私乘人物列传稿》、《九日山志》、《温陵碎事》、《蕃市录》、《关岳祀典(附备考)》、《清源林李宗谱择录》、《红兰馆小丛书》、《红兰馆藏书目》〖泉州市图书馆编《泉州市著述志》,1997。〗。
  苏氏自撰《红兰山馆诗钞》八卷,囊括《桐南集》、《桐南后集》、《幔亭集》、《镡州集》、《鹭门集》、《甲子诗卷》、《婆娑洋集》、《鹿礁集》,其中《婆娑洋集》乃苏氏在昭和二年(1927)正月,偕沈傲樵、林小眉、林希庄兄弟同游台湾廿日赋作,「归后,检行箧中尚馀若干首,不忍弃去,因复为编次,别为《婆娑洋集》,以作海天鸿山之识」,林希庄汇而录成《毗舍耶同游草》。
编者另翻拣《菽庄主人四十寿言》、《菽庄寿菊雅集》、《菽庄梦中得句唱和集》收录苏氏诗作各一首。
(杨永智撰)

人物简介

全台诗
汪春源(1869~1923),字杏泉,号少义,晚号柳塘,清台湾府(今台南市安平区)人。
早年肄业引心书院,曾受业于名儒黄子及、李占五与施士洁。
光绪八年(1882)应童子试,知县祁徵祥拔置第二。
光绪十一年(1885),与丘逢甲、郑鹏云、叶郑兰等因受台湾道唐景崧赏识,拔擢入海东书院就读。
为台南「崇正社」与「斐亭吟社」社员,与许南英、施士洁、陈望曾、林鹤年等时相唱和。
光绪十五年(1888)中举。
光绪二十一年(1895)康有为率同梁启超等一千两百名举人于燕京联名上书朝廷,反对签订「马关条约」,汪春源与罗秀惠、黄宗鼎等台湾举人亦在其列。
割台后,举家内渡,寄籍福建龙溪。
光绪二十九年(1903)取中进士,签分江西,担任乡试阅卷官。
光绪三十年(1904)赴大庾岭处理税务,同年十月署理宜春知县,后又任建昌(1905)、安义(1907)及安仁(1911)等县知县,宦绩卓著。
宣统三年(1911)去官归于漳州龙溪设帐授学。
民国二年(1913)与施士洁、许南英加入板桥士绅林尔嘉、林景仁于厦门鼓浪屿所创之「菽庄吟社」,被尊为社中三老。
民国十二年(1923)逝于龙溪。
林景仁以「海外再无前进士,社中群惜古先生」悼之。
生平著有《柳塘诗文集》,惜今不传〖参考汪舟〈「与其生为降虏,不如死为义民」:记我的曾祖父汪春源先生〉,《不能遗忘的名单:台湾抗日英雄榜》,海峡学术出版社,2001年;张子文等《台湾历史人物小传:明清暨日据时期》,台北:国家图书馆,2003年12月;汪毅夫〈台湾内渡文人与清末民初社会变迁和社会问题:以台湾进士许南英、丘逢甲和汪春源为例〉,《台湾研究集刊》,2006年第1期。
〗兹据《菽庄相关诗文集》、《林小眉三草》、《师友风义录》、《台湾日日新报》、《台湾诗醇》、《台海诗珠》等报刊合集所录作品编校。
(黄文车撰)

人物简介

全台诗
苏镜潭(1883?
~1939),字菱槎,福建晋江人。
宿儒黄鹤门人,翰林苏廷玉之后。
光绪廿八年(1902)举人(一说光绪十七年举人)。
曾署晋江令三载,参与创办泉州国学书院,纂修《南安县志》。
泉州温陵韬社成员。
书斋署名「迟香楼」,为韬社聚会场所之一。
为板桥林家之戚族,诗人林小眉之表兄。
日治时期曾经数度来台,旅居台北,受聘为林季丞的西席。
为人豪放磊落,善诗文,骈体典丽高华,才思深挚,为时所称。
常参与台北诗社联吟,与林小眉、连雅堂、苏大山等文友相酬和。
大正十二年(1923)旅台期间,与林小眉酬唱,日课十诗,凡十日而各得百咏,颜曰《东宁百咏》。
苏林二子才力相埒,百咏内容多咏台湾历史风俗。
其诗除《东宁百咏》发行单行本〖苏镜潭《东宁百咏》,泉州:梅村诗社发行,1935年6月初版。
〗 外,多刊载于台湾报纸杂志。
〖参考苏镜潭《东宁百咏》,厦门大学影印本;陈泗东〈清代末科泉州的举人进士遗闻录〉,《幸园笔耕录》,鹭江出版社,2003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