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僧一行

相关人物:共 9 位
共 9 首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09—707 【介绍】: 唐僧。中印度人,梵名戍婆揭罗僧诃。十三岁应嗣王位,让位于兄,出家,师事达摩掬多,授总持瑜伽三密教。睿宗时负经来华。玄宗时尊为教主。开元五年,奉诏于菩提院翻译。译有《虚空藏求闻持法》、《大毗卢遮那经》、《苏婆呼童子经》、《苏悉地揭罗经》。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五 传宗科(三)
华言净师子。
又言善无畏。
盖义翻也。
一名输波迦罗。
华言无畏。
亦义翻也。
其先以国难。
自中天竺分王乌荼。
父佛手王。
以畏有神姿异艺。
夙禅位焉。
已而兄弟阋墙。
统戎平定。
宜行军法。
义不忍诛。
乃𢪛泪白母。
以位让兄入道。
母哀而许之。
且密以传国宝珠。
为分器去。
师事中天竺国那烂陀寺达磨掬多。
为本师。
仍舍宝珠。
莹之像额。
一日侍次。
有僧持钵至。
而油饵尚温。
粟饭犹暖。
曰方从震旦乞得。
畏由是知其座下之人皆果證云。
掬多戒畏。
勿复言。
因尽得其总持瑜伽三密教法。
辞而游历。
摧破外道九十宗。
闻母氏以见忆丧明。
附信问安。
朗然如故。
未几。
还省。
掬多曰汝于震旦有缘。
行矣毋滞。
登雪山体殊不安。
忽掬多飞空至。
谓曰。
菩萨身同世间。
不舍生死。
汝久离相。
宁有病耶。
东近唐境。
有神人现形辞曰。
此寔文殊师利所护神州赤县地也。
非弟子所能摄。
开元四年。
丙辰奉梵夹届长安。
诏居兴福寺。
徙西明寺。
先是帝梦与相见。
御丹青肖其貌殿壁。
及廷谒。
与梦所见。
无小异。
五年诏翻译。
菩提寺沙门悉达度语。
无著笔受。
出虚空藏求闻持法经一卷。
十二年随驾入洛。
出大毗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七卷。
苏婆呼童子经三卷。
苏悉地揭罗经三卷。
沙门宝月度语。
一行笔受。
盖得之京师华严寺。
者昔有沙门无行西游。
学毕言归。
卒于北印。
获梵夹悉留华严云。
至是始选取而译之。
畏尤开定业。
而禀承者日至。
平居神异莫测。
尝手出成模铸铜塔。
作火之日。
或惧其庭宇湫隘。
致灾变。
畏曰无苦。
当自知。
塔成而雪冻冱。
及炉炭。
上以夏暑旱。
使畏祷雨。
曰民病且死。
虽风雷亦足快意。
使中官高力士候望。
畏不立坛。
持小刀搅钵中水。
诵祝数百言。
有物如龙。
大如指。
赤色矫首瞰。
水面。
复潜钵底。
畏且搅且祝。
顷之白气自钵起。
径上数尺。
稍稍远引。
畏谓力士曰。
亟去雨至矣。
力士疾驰去。
顾见白气旋转。
自讲堂而西。
如匹素。
既而昏霾。
大风震电。
而随骤。
大木皆拔。
力士入奏。
而衣尽沾湿矣。
二十年乞西还。
不允。
二十三年乙亥十月七日卒。
寿九十九。
腊八十。
赠鸿胪卿遣鸿胪承李现。
具威仪宾律师护丧。
二十八年十月三日。
葬全身龙门西山广化寺之庭。
宋高僧传·卷第二 译经篇第一之二
释善无畏。
本中印度人也。
释迦如来季父甘露饭王之后。
梵名戍婆揭罗僧诃。
华言净师子。
义翻为善无畏。
一云输波迦罗。
此名无畏。
亦义翻也。
其先自中天竺。
因国难分王乌荼。
父曰佛手王以畏生有神姿宿赍德艺故历试焉。
十岁统戎。
十三嗣位。
得军民之情。
昆弟嫉能称兵构乱。
阋墙斯甚。
薄伐临戎。
流矢及身掉轮伤顶。
天伦既败军法宜诛。
大义灭亲忍而曲赦。
乃抆泪白母。
及告群臣曰。
向者亲征恩已断矣。
今欲让国全其义焉。
因致位于兄固求入道。
母哀许之。
密与传国宝珠。
犹诸侯之分器也。
南至海滨。
遇殊胜招提得法华三昧。
聚沙为塔。
仅一万所。
黑蛇伤指。
而无退息。
复寄身商船往游诸国。
密修禅诵口放白光。
无风三日舟行万里。
属商人遇盗危于并命。
畏恤其徒侣默讽真言。
七俱胝尊全现身相。
群盗果为他寇所歼。
寇乃露罪归依指踪夷险。
寻越穷荒。
又逾毒水才至中天竺境。
即遇其王。
王之夫人乃畏之女兄也。
因问舍位之由。
称叹不足。
是日携手同归。
慈云布阴一境丕变。
畏风仪爽俊聪睿超群。
解究五乘道该三学。
总持禅观妙达其源。
艺术伎能悉闻精练。
初诣那烂陀寺。
此云施无厌也。
像法之泉源众圣之会府。
畏乃舍传国宝珠莹于大像之额。
昼如月魄夜若曦轮焉。
寺有达摩掬多者。
掌定门之秘钥。
佩如来之密印。
颜如四十许。
其实八百岁也。
玄奘三藏昔曾见之。
畏投身接足。
奉为本师。
一日侍食之次。
旁有一僧。
震旦人也。
畏现其钵中见油饵尚温粟饭犹暖。
愕而叹曰。
东国去此十万馀里。
是彼朝熟而返也。
掬多曰。
汝能不言真可学焉。
后乃授畏总持瑜伽三密教也。
龙神围绕森在目前。
其诸印契一时顿受。
即日灌顶为人天师。
称曰三藏。
夫三藏之义者。
则内为戒定慧。
外为经律论。
以陀罗尼总摄之也。
陀罗尼者。
是菩提速疾之轮。
解脱吉祥之海。
三世诸佛生于此门。
慧照所传一灯而已。
根殊性异灯亦无边。
由是有百亿释迦微尘三昧。
菩萨以纲总摄于诸定。
顿升阶位邻于大觉。
此其旨也。
于时畏周行大荒遍礼圣迹。
不惮艰险。
凡所履处皆三返焉。
又入鸡足山为迦叶剃头。
受观音摩顶。
尝结夏于灵鹫。
有猛兽前导。
深入山穴。
穴明如昼见牟尼像。
左右侍者如生焉。
时中印度大旱。
请畏求雨。
俄见观音在日轮中手执军持注水于地。
时众欣感得未曾有。
复锻金如贝叶写大般若经。
镕中金为窣睹波。
等佛身量焉。
母以畏游方日久。
谓为已殁。
旦夕泣泪而丧其明。
洎附信问安。
朗然如故。
五天之境自佛灭后外道峥嵘。
九十六宗各专其见。
畏皆随所执破滞析疑。
解邪缚于心门。
舍迷津于觉路。
法云大小而均泽。
定水方圆而任器。
仆异学之旗鼓。
建心王之胜幢。
使彼以念制狂即身观佛。
掬多曰。
善男子。
汝与震旦有缘。
今可行矣。
畏乃顶辞而去。
至迦湿弥罗国。
薄暮次河。
而无桥梁。
畏浮空以济。
一日受请于长者家。
俄有罗汉。
降曰。
我小乘之人。
大德是登地菩萨。
乃让席推尊。
畏施之以名衣。
升空而去。
畏复至乌苌国。
有白鼠驯绕日献金钱。
讲毗卢于突厥之庭。
安禅定于可敦之树。
法为金字列在空中。
时突厥宫人以手按乳。
乳为三道飞注畏口。
畏乃合掌端容曰。
我前生之母也。
又途中遭寇举刃三斫而肢体无伤。
挥剑者唯闻铜声而已。
前登雪山大池。
畏不悆。
掬多自空而至曰。
菩萨身同世间不舍生死。
汝久离相宁有病耶。
言讫冲天。
畏洗然而愈。
路出吐蕃。
与商旅同次。
胡人贪货率众合围。
畏密运心印而蕃豪请罪。
至大唐西境夜有神人曰。
此东非弟子界也。
文殊师利实护神州。
礼足而灭。
此亦犹迦毗罗神送连眉也。
畏以驼负经至西州涉于河。
龙陷驼足没于泉下。
畏亦入泉三日。
止住龙宫宣扬法化。
开悟甚众。
及牵驼出岸。
经无沾湿焉。
初畏途过北印度境。
而声誉已达中国。
睿宗乃诏若那及将军史献。
出玉门塞表以候来仪。
开元初。
玄宗梦与真僧相见。
姿状非常。
躬御丹青写之殿壁。
及畏至此与梦合符。
帝悦有缘。
饰内道场尊为教主。
自宁薛王已降皆跪席捧器焉。
宾大士于天宫。
接梵筵于帝座。
礼国师以广成之道。
致人主于如来之乘。
巍巍法门于斯为盛。
时有术士。
握鬼神之契。
参变化之功。
承诏御前角其神异。
畏恬然不动。
而术者手足无所施矣。
开元四年丙辰。
赍梵夹始届长安。
敕于兴福寺南院安置。
续宣住西明寺。
问劳重叠锡贶异常。
至五年丁巳。
奉诏于菩提院翻译。
畏奏请名僧同参华梵。
开题先译虚空藏求闻持法一卷。
沙门悉达译语。
无著笔受缀文。
缮写进内。
帝深加赏叹。
有敕畏所将到梵本并令进上。
昔有沙门无行西游天竺。
学毕言归。
方及北印不幸而卒。
其所获夹叶悉在京都华严寺中。
畏与一行禅师
于彼选得数本。
并总持妙门。
先所未译。
十二年随驾入洛。
复奉诏于福先寺译大毗卢遮那经。
其经具足梵文有十万颂。
畏所出者撮其要耳。
曰大毗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七卷。
沙门宝月译语。
一行笔受删缀辞理。
文质相半。
妙谐深趣。
上符佛意下契根缘。
利益要门斯文为最。
又出苏婆呼童子经三卷。
苏悉地揭罗经三卷。
二经具足咒毗柰耶也。
即秘密禁戒焉。
若未曾入曼荼罗者。
不合辄读诵。
犹未受具人盗听戒律也。
所出虚空藏菩萨能满诸愿最胜心陀罗尼求闻持法一卷。
即金刚顶梵本经成就一切义图略译少分耳。
畏性爱恬简静虑怡神。
时开禅观奖劝初学。
奉仪形者莲华敷于眼界。
禀言说者甘露润于心田。
超然觉明日有人矣。
法侣请谒。
唯尊奉长老宝思惟三藏而已。
此外皆门人之礼焉。
一行禅师者。
帝王宗重时贤所归。
定慧之馀阴阳之妙。
有所未决亦咨禀而后
畏尝于本院铸铜为塔。
手成模范。
妙出人天。
寺众以销治至广庭除深隘。
虑风至火盛灾延宝坊。
畏笑曰。
无苦自当知也。
鼓铸之日。
果大雪蔽空。
雾塔出垆瑞花飘席。
众皆称叹焉。
又属暑天亢旱。
帝遣中官高力士。
疾召畏祈雨。
畏曰。
今旱数当然也。
若苦召龙致雨。
必暴适足所损。
不可为也。
帝强之曰。
人苦暑病矣。
虽风雷亦足快意。
辞不获已。
有司为陈请雨具。
幡幢螺钹备焉。
畏笑曰。
斯不足以致雨。
急撤之。
乃盛一钵水以小刀搅之。
梵言数百。
咒之须臾有物如龙。
其大如指。
赤色矫首瞰水面复潜于钵底。
畏且搅且咒。
顷之有白气自钵而兴。
径上数尺。
稍稍引去。
畏谓力士曰。
亟去雨至矣。
力士驰去。
回顾见白气疾旋自讲堂而西。
若一匹素翻空而上。
既而昏霾大风震电。
力士才及天津桥。
风雨随马而骤。
街中大树多拔焉。
力士入奏。
而衣尽沾湿矣。
帝稽首迎畏。
再三致谢。
又邙山有巨蛇畏见之叹曰。
欲决潴洛阳城耶以天竺语咒数百声。
不日蛇死。
乃安禄山陷洛阳之兆也。
一说畏曾寓西明道宣律师房。
示为粗相。
宣颇嫌鄙之。
至中夜宣扪虱投于地。
畏连呼律师扑死佛子。
宣方知是大菩萨。
诘旦摄衣作礼焉。
若观此说。
宣灭至开元中仅五十载矣。
如畏出没无常非人之所测也。
二十年求还西域。
优诏不许。
二十三年乙亥十月七日。
右胁累足奄然而化。
享龄九十九。
僧腊八十。
法侣凄凉皇心震悼。
赠鸿胪卿。
遣鸿胪丞李现具威仪。
宾律师护丧事。
二十八年十月三日。
葬于龙门西山广化寺之庭焉。
定慧所熏全身不坏。
会葬之日涕泗倾都。
山川变色。
僧俗弟子宝畏禅师明畏禅师荥阳郑氏琅邪王氏痛其安仰如丧考妣焉。
乾元之初唐风再振。
二禅师刻偈。
诸信士营龛。
弟子舍于旁。
有同孔墓之恋。
今观畏之遗形渐加缩小。
黑皮隐隐骨其露焉。
累朝旱涝皆就祈请。
徵验随生且多檀施。
锦绣巾帕覆之如偃息耳。
每一出龛置于低榻香汁浴之。
洛中豪右争施弹帕净巾澡豆以资浴事。
上禳祷多遣使臣往加供施。
必称心愿焉。
神僧传·卷第七
释无畏三藏。本天竺人。让国出家。道德名称为天竺之冠。所至讲法必有异相。初自天竺至。所司引谒于玄宗。玄宗见而敬信焉。因谓三藏曰。师不远而来故倦矣。欲于何方休息耶。三藏进曰。臣在天竺时。尝闻大唐西明寺宣律师持律第一。愿往依止焉。玄宗可之。宣律禁戒坚苦焚修精洁。三藏饮酒食肉言行粗易。往往乘醉喧竞秽污茵席。宣律颇不能甘之。忽中夜宣律扪虱将投于地。三藏半醉连声呼曰。律师律师扑死佛子耶。宣律方知其为异人也。整衣作礼而师事焉。在洛时有巨蛇高丈馀长且百尺。其状甚异。蟠绕出于山下。洛民咸见之。畏语曰。此蛇欲决水潴洛城。即说佛书义。其蛇至夕则驾风露来。若倾听状。畏责之曰。尔蛇也。当居深山中用安其所。何为将欲肆毒于世耶。速去无患生人。其蛇闻之若有惭色。遂俯于地顷而死焉。其后安禄山据洛阳尽毁宗庙。果符其言。开元十年七月旱。帝遣使诏无畏请雨。畏持满钵水以小刀搅之。诵咒数番。即有物如蚪龙从钵中矫首水面。畏咒遣之。白气自钵腾涌。语诏使曰。速归雨即至矣。诏使驰出。顷刻风雷震电。诏使趋入奏。御衣巾已透湿。霖雨弥日而息。又尝淫雨逾时。诏畏止之。畏捏泥媪五躯向之作梵语叱骂者。即刻而霁。尝过龙河以一橐驼负经没水。畏惧失经遽随之入水。于是龙王邀之入宫讲法。为留三宿而出。所载梵夹不湿一字。其神异多类此。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51—739 【介绍】: 唐僧。蒲州河东人,俗姓冯。幼学经律。后于荆州玉泉寺师事神秀六年,尽得其道。武周久视元年,神秀召赴洛阳,普寂受度为僧。中宗以神秀年高,敕普寂代师统其僧众。玄宗开元二十三年,敕普寂于都城居止。时王公士庶,竟来礼谒。赐号大照禅师。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五 传宗科(三)
姓冯氏。河东蒲人。稚岁登坛。循于经律。事神秀大师于荆州玉泉寺。凡六年。尽得其道。久视中。诏秀赴京师。乃荐寂。中宗以秀年德俱尊。不可猥以世事烦动。诏寂代统其众。开元二十三年。徙居京师。王公士庶。骈谒骤访。门墙如市。寂素严重寡言。无所教戒。苟获一望见颜色。则慰喜不自胜。若有所以开寤者。近远尤以此异之。二十七年。终于唐兴寺。寿八十九。及葬河南尹裴宽与妻子并制缞麻之服。列于门徒之次。恸哭而送。闾里为空。诏谥大慧禅师。
宋高僧传·卷第九 习禅篇第三之二
释普寂。
姓冯氏。
蒲州河东人也。
年才稚弱率性轩昂。
离俗升坛循于经律。
临文揣义迥异恒流。
初闻神秀在荆州玉泉寺。
寂乃往师事凡六年。
神秀奇之尽以其道授焉。
久视中则天召神秀。
至东都论道。
因荐寂乃度为僧。
及秀之卒天下好释氏者咸师事之。
中宗闻秀高年。
特下制令普寂代本师统其法众。
开元二十三年。
敕普寂于都城居止。
时王公大人竞来礼谒。
寂严重少言。
来者难见其和悦之容。
远近尤以此重之。
二十七年终于上都兴唐寺。
年八十九。
时都城士庶谒者皆制弟子之服。
有制赐谥曰大慧禅师。
及葬河南尹裴宽及其妻子。
并缞麻列于门徒之次。
倾城哭送。
闾里为之空焉。
裴尹之重寂职有由矣。
寂之阐化神异颇多。
裴皆目击。
又得心印归向越深。
时多讥诮。
裴日夕造谒执弟子礼。
曾无差脱。
一日诣寂。
寂悬知弟子一行之亡。
及寂之终灭。
裴之悲恸若丧所亲。
缞绖徒步出城。
妻子同尔。
搢绅之讥生于是矣。
系曰。
人之情也有爱恶焉。
爱之者不见可恶。
恶之者不见可爱矣。
夫万物纷纶任其爱恶。
折中之道可爱而不可恶。
爱之者君子也。
恶之者小人也。
爱之不以道则君子之病矣。
裴尹冠裳在御职事在躬。
不避密行显掇时谤。
宜哉。
譬诸僧耽俗务。
胡不舍袈裟而衣逢掖乎。
若实得道后。
终期脱屣有何不可耶。
宽不抽簪。
何悖礼于丘之门欤。
宽若方外之道。
复何诛焉。
达人大观。
物无不可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69—741 【介绍】: 唐僧。南天竺摩赖耶国人。属婆罗门种姓。相传本中天竺国王伊舍那靺摩第三子,为南天竺国王所遣,入唐传法。玄宗开元时入长安,译密教经典数种,大智、大慧、不空、一行等皆师事之。后至洛阳,示寂于广福寺。卒谥国师。译有《瑜珈念诵法》等。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五 传宗科(三)
华言金刚智。
南印土摩剌耶国人也。
摩剌耶。
华言光明。
其国近观音所居补陀洛伽山。
故云尔。
父婆罗门善五明论。
建支王师事之。
智甫数岁。
即能日诵万言。
不废忘。
年十六出家。
随师学于中印土那烂陀寺。
修多罗阿毗昙。
莫不练习。
洎登戒法。
遍听律部。
既而诣西印土究讨小乘诸部。
瑜伽三密陀罗尼门。
十馀年。
于是博通三藏。
次东游楞伽山。
历佛逝裸人等。
二十馀国。
开元七年。
至广州。
诏迎居京师之慈恩寺。
徙荐福寺。
至必建大曼拿罗灌顶法。
度四众。
大智大慧不空三师。
皆行弟子礼。
十九年。
从驾幸洛阳。
会久不雨。
诏结坛祷之。
于是依菩萨法在所住处。
用不空钩穴地深四肘。
起坛其上。
绘七俱胝菩萨像。
对之祀呗。
期以像目开。
即雨七日。
炎气益炽。
天无云翳。
午后目开。
西北风起雨大霔。
飞瓦拔树。
远近惊骇。
而坛屋穿漏。
莫知其故。
或传以为龙飞去云。
士庶来观。
日千万辈。
时上以得姓之始。
崇老氏。
有司希意请。
凡蕃客一切并逐。
报可。
侍者以告。
智曰。
吾梵僧也。
非蕃客。
诏旨宁为我哉。
卒不去。
未几陛辞游雁门。
上大惊。
下握手上殿。
慰问移时。
有皇女。
疾久不愈。
迁卧咸宜外馆。
闭目经旬。
浃无所语。
诏智授诫。
因择宫中七岁女子二人。
以绯缯蔽面卧地。
上使牛仙童。
书若敕者。
焚之它处。
智嘿有所诵。
二女子忽能诵所焚敕语。
不遗一字。
顷之皇女亦起。
坐上闻之。
不俟仗卫驰而至。
而皇女因谓上曰。
冥数难移。
琰摩王以陛下之德。
见二女子持敕至。
遂令先保母镏氏护送。
随二女子归。
犹获半日之活。
以慰陛下。
自是上加钦仰。
武贵妃造金刚寿命菩萨像。
河东郡王。
绘毗卢遮那塔中像。
皆智所戒饬也。
曰庶几其延寿。
二贵。
人果皆不久而终。
大慧禅师一行
请译灌顶诸部流通。
十一年。
诏于资圣寺置馆。
出瑜伽念诵法二卷。
七俱胝陀罗尼二卷。
东印土婆罗门。
大首领。
直中书。
伊舍罗译语。
嵩岳沙门温古笔受。
十八年于大荐福寺。
出㬅殊室利五字心陀罗尼观自在瑜伽法要各一卷。
沙门智藏译语。
一行笔受。
又补足旧译随求章句。
二十年。
于洛阳广福寺。
语门人曰。
白月圆时。
吾当逝矣。
八月既望。
礼毗卢遮那佛像。
绕旋七匝。
还院焚香发愿。
顶戴梵夹拜所译。
从容付嘱。
寂然而化。
寿七十一。
腊五十一塔于龙门伊川之右。
宋高僧传·卷第一 译经篇第一之一
释跋日罗菩提。
华言金刚智。
南印度摩赖耶国人也。
华言光明。
其国境近观音宫殿补陀落伽山。
父婆罗门善五明论。
为建支王师。
智生数岁日诵万言。
目览心传终身无忘。
年十六开悟佛理。
不乐习尼揵子诸论。
乃削染出家。
盖宿植之力也。
后随师往中印度那烂陀寺。
学修多罗阿毗达磨等。
洎登戒法遍听十八部律。
又诣西印度学小乘诸论及瑜伽三密陀罗尼门。
十馀年全通三藏。
次复游师子国登楞伽山。
东行佛誓裸人等二十馀国。
闻脂那佛法崇盛。
泛舶而来。
以多难故累岁方至。
开元己未岁达于广府。
敕迎就慈恩寺。
寻徙荐福寺。
所住之刹必建大曼拿罗灌顶道场度于四众。
大智大慧二禅师。
不空三藏。
皆行弟子之礼焉。
后随驾洛阳。
其年自正月不雨迨于五月。
岳渎灵祠祷之无应。
乃诏智结坛祈请。
于是用不空钩依菩萨法。
在所住处起坛。
深四肘。
躬绘七俱胝菩萨像。
立期以开光明日定随雨焉。
帝使一行禅师谨密候之。
至第七日炎气爞爞天无浮翳。
午后方开眉眼。
即时西北风生。
飞瓦拔树崩云泄雨。
远近惊骇。
而结坛之地穿穴其屋。
洪注道场。
质明京城士庶皆云。
智获一龙穿屋飞去。
求观其处日千万人。
斯乃坛法之神验也。
于时帝留心玄牝。
未重空门。
所司希旨奏。
外国蕃僧遣令归国。
有日矣。
侍者闻智。
智曰。
吾是梵僧且非蕃胡。
不干明敕吾终不去。
数日忽乘传将之雁门奉辞。
帝大惊。
下手诏留住。
初帝之第二十五公主甚钟其爱。
久疾不救。
移卧于咸宜外馆。
闭目不语已经旬朔。
有敕令智授之戒法。
此乃料其必终。
故有是命。
智诣彼择取宫中七岁二女子。
以绯缯缠其面目卧于地。
使牛仙童写敕一纸焚于他所。
智以密语咒之。
二女冥然诵得不遗一字。
智入三摩地以不思议力令二女持敕诣琰摩王。
食顷间王令公主亡保母刘氏护送公主魂随二女至。
于是公主起坐开目言语如常。
帝闻之不俟仗卫。
驰骑往于外馆。
公主奏曰。
冥数难移。
今王遣回略觐圣颜而已。
可半日间然后长逝。
自尔帝方加归仰焉。
武贵妃宠异六宫。
荐施宝玩。
智劝贵妃急造金刚寿命菩萨像。
又劝河东郡王于毗卢遮那塔中绘像。
谓门人曰。
此二人者寿非久矣。
经数月皆如其言。
凡先觉多此类也。
智理无不通事无不验。
经论戒律秘咒馀书。
随问剖陈如钟虡受。
有登其门者。
智一觌其面永不忘焉。
至于语默兴居凝然不改。
喜怒逆顺无有异容。
瞻礼者莫知津涯自然率服矣。
自开元七年始届番禺。
渐来神甸。
广敷密藏。
建曼拿罗依法制成。
皆感灵瑞。
沙门一行钦尚斯教。
数就咨询。
智一一指授曾无遗隐。
一行自立坛灌顶。
遵受斯法。
既知利物请译流通。
十一年奉敕于资圣寺翻出瑜伽念诵法二卷七俱胝陀罗尼二卷。
东印度婆罗门大首领直中书伊舍罗译语。
嵩岳沙门温古笔受。
十八年于大荐福寺又出曼殊室利五字心陀罗尼观自在瑜伽法要各一卷。
沙门智藏译语。
一行笔受删缀成文。
复观旧随求本中有阙章句。
加之满足。
智所译总持印契凡至皆验。
秘密流行为其最也。
两京禀学济度殊多。
在家出家传之相继。
二十年壬申八月既望。
于洛阳广福寺命门人曰。
白月圆时吾当去矣。
礼毗卢遮那佛。
旋绕七匝。
退归本院焚香发愿。
顶戴梵夹。
并新译教法付嘱讫。
寂然而化。
寿七十一。
腊五十一。
其年十一月七日。
葬于龙门南伊川之右建塔旌表。
传教弟子不空奏举。
敕谥国师之号。
灌顶弟子中书侍郎杜鸿渐。
素所归奉。
述碑纪德焉。
系曰。
五部曼拿罗法。
摄取鬼物必附丽童男处女。
去疾除祅也绝易。
近世之人用是图身口之利。
乃寡徵验。
率为时所慢。
吁正法醨薄一至于此。
神僧传·卷第七
释跋日罗菩提。
华言金刚智。
南印度摩赖耶国人也。
生数岁日诵万言。
目览心传终身不忘。
年十六开悟佛理。
乃削染出家。
从师历游诸国。
至开元中达于广府。
后随驾洛阳。
其年自正月不雨迨于五月。
岳渎灵祠祷之无应。
乃诏智结坛祈请。
于是用不空钩依菩萨法。
在所住处起坛。
深四肘。
躬绘七俱胝菩萨像。
立期以开光明日定随雨焉 帝使一行禅师谨密候之。
至第七日炎气爞爞(徒冬切)天无浮翳。
午后方开眉眼即时西北风生。
飞瓦拔树崩云泄雨。
远近惊骇。
而结坛之地。
穿穴其屋洪注道场。
质明京师一庶皆云。
智获一龙穿屋飞去。
求观其处日千万人。
初帝之第二十五公主甚钟其爱。
久疾不救移卧于咸宜外馆。
闭目不语已经旬朔。
有敕令智授之戒法。
此乃料其必终故有是命。
智诣彼择取宫中七岁二女子。
以绯缯缠其面目卧于地。
使牛仙童写敕一纸焚于他所。
智以密语咒之。
二女冥然诵得不遗一字。
智入三摩地。
以不思议力令二女持敕诣琰摩王。
食顷间王令公主亡保母刘氏护送公主魂。
随二女至。
于是公主起坐开目言语如常。
帝闻之不俟仗卫驰骑往于外馆。
公主奏曰。
冥数难移。
今王遣回略觐圣颜而已。
可半日间然后长逝。
自尔帝方加归仰焉。
武贵妃宠异六宫荐施宝玩。
智劝贵妃急造金刚寿命菩萨。
又劝河东郡王于毗卢遮那塔中绘像。
谓门人曰。
此二人者寿命非久矣。
经数月皆如其言。
至二十年壬申八月既望。
于洛阳广福寺命门人曰。
白月圆时吾当去矣。
礼毗卢遮那佛旋绕七匝。
退归本院焚香发愿。
顶戴梵夹并新译教法。
付嘱讫寂然而化。

人物简介

全粤诗·卷一一
释元,释一行弟子。
唐中宗神龙初,一行至冈州圭峰(今属江门市),元等相从,结庵山巅居之,有黄云之异,因名黄云山,又称元为黄云元禅师。
时五百馀人,元为座首。
明黄佐纂修嘉靖四十年刊《广东通志》卷六四、清阮元修道光刊《广东通志》卷三二八有传。
诗一首。
僧道氤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68—740 【介绍】: 唐僧。长安高陵人,俗姓长孙。初登进士第,后出家,从慎言法师学,博通内外,善属文。随玄宗至洛,时大建论场,推登首座,诸师皆为屈伏。有《对御论衡》、《唯识疏》、《法华经疏》、《御注金刚经疏》等。
全唐文·卷九百十四
道氤俗姓长孙氏。长安高陵人。父容殿中侍御史。氤少擢进士第。后遇梵僧。心愿出家。事京师招福寺慎言律师为师。元宗幸洛。敕与良秀法修随驾。开元二十八年卒。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四 弘法科(四)
生长安高陵之长孙氏。
父容殿中侍御史。
母马氏梦五色云覆顶。
而娠。
逮娩香气芬复。
童稚俊秀。
学成中进士科。
亲里被荣耀。
尝有梵僧。
分卫过其门。
饭已欲去。
顾曰。
已暮。
因留宿。
晤语至夜分。
梵僧多称道出家功德。
及晓辞行。
未远即不见。
氤由是无仕宦心。
遂事京邑招福寺慎言律师为弟子。
而薙染焉。
登具后。
勇习经论。
先是兴善寺复礼法师。
善属文。
使为西方赞。
以验其才力。
辞丽意真。
读者若身生净域。
而目接尊容也。
礼师顾左右。
叹赏久之。
且宣言于众。
以为氤之论议。
诚不可及。
上闻诏与良秀法修。
随驾幸洛阳。
俄述净业障经疏。
疏成。
御史李竫请。
于天宫寺开演。
一行禅师奏。
建论场于福先寺。
召集天下英髦之士。
学兼内外者。
竖立瑜伽唯识因明百法等。
论诸大义宗。
以示佛法之盛。
于是众共推氤。
首升座。
而六科之辩。
卒皆屈伏。
一行叹而谓其人曰。
法有所凭。
吾死亦足矣。
既而驾还。
诏扈从如初。
适得小疾表辞。
帝遣中使赐方药。
诏曰。
法师服食此方并药。
所患必痊。
愈早来西京相见也。
其顾遇若此。
一行迁化。
葬蓝田铜人原。
送者自东宫已下。
京官九品以上。
与士庶男女。
无虑数万人。
诏设斋。
氤作表白法事。
宰相张燕公说独趋前执氤手曰。
释门后彦。
寓内罕俦。
幸为我录向所作悼文。
以重箧笥。
开元十八年。
诏于华萼楼。
定二教优劣。
道士尹谦。
对语失次。
论宗乖舛。
诏赐氤绢五百疋。
用旌其能。
帝注金刚经。
至若有人先世罪业。
应堕恶道。
乃至罪业消灭。
则获阿耨菩提。
终疑其谬。
而未遽下笔。
诏问氤。
氤对以为佛力经力。
十圣三贤。
亦莫之测。
陛下曩于般若会中。
闻薰不一。
更沈注想。
自发现行。
帝豁然悟入。
氤且为疏之。
以讲青龙西明崇福三寺。
皆用香泥。
筑讲堂地。
士之执新疏而听者。
日盈千数。
著对御论衡一卷。
大乘法门五卷。
名教并信法仪各一卷。
唯识疏六卷。
法华经疏六卷。
御注金刚经疏六卷。
二十八年七月十六日。
终有遗表进呈。
帝遣内给事贾文镶。
宣诏吊慰。
赠帛五十疋。
以助安厝。
寿七十三。
僧腊五十三。
以其年八月十三日。
葬于终南山逍遥园侧。
宋高僧传·卷第五 义解篇第二之二
释道氤。
俗姓长孙。
长安高陵人也。
父容殿中侍御史。
母马氏梦五色云覆顶。
因有娠焉。
母常听讲读大乘经晓夜不辍。
意行太任之胎教也。
逮乎诞弥异香芬馥。
成于童稚。
神气俊秀学问详明。
应进士科一举擢第。
名喧曰下。
才调清奇荣耀亲里。
后有梵僧扣门分卫。
饭讫愿寓宵宿。
氤接之谈话。
言皆诣理。
梵僧称叹。
明晓辞诀方出门。
闪然不见。
氤由此无调选之心矣。
乞愿出家。
将知良珠度寸。
虽有百仞之水不能掩其云也。
何君亲而能阻入道之猛别心焉。
乃礼京招福寺慎言律师为师。
请益无替。
及登戒法旋学律科。
又隶经论。
如是内外偕通矣。
时有兴善寺复礼法师善属文。
谓氤曰籍汝少俊可为余造西方赞一本。
遂襞纸援毫略不停缀。
斯须已就。
其辞典丽。
清净佛国境物庄严。
临文若现前矣。
礼师读讫顾左右诸德曰。
奇才秀句吾辈莫能测也。
自后服膺窗案昼夜精励。
辩给难詶善于立破。
礼师仰其风规。
尝于稠人广众中宣言曰。
氤之论端势若泉涌。
从此闻天供奉朝廷。
玄宗幸雒。
敕与良秀法修随驾。
御史李竫同请氤于天宫寺讲净业障经。
其疏亦氤之著述也。
一行禅师国之师匠。
过虑将来佛法谁堪捍禦谁可阐扬。
奏召天下英髦学兼内外者。
集于洛京福先寺。
大建论场。
氤为众推许。
乃首登座于瑜伽唯识因明百法等论。
竖立大义六科。
敌论诸师茫然屈伏。
一行惊异曰。
大法梁栋伊人应焉。
余心有凭。
死亦足矣。
及乎大驾西还敕令扈从。
乃有小疾上表。
帝降中使赐药并方诏曰。
法师将息。
朕此药并方甚好。
服食必差。
所患痊愈早来西京。
其顾遇也若此。
仍属此际一行迁神。
敕令东宫已下京官九品已上并送至铜人原蓝田设斋。
推氤表白。
法事方毕。
宰相张燕公说执氤手曰。
释门俊彦宇内罕匹。
幸附口录向所导文一本置于箧笥。
由是其文流天下也。
开元十八年于花萼楼对御定二教优劣。
氤雄论奋发河倾海注。
道士尹谦对答失次。
理屈辞殚论宗乖舛。
帝再三叹羡。
诏赐绢伍伯匹用充法施。
别集对御论衡一本盛传于代。
后撰大乘法宝五门名教并信法仪各一卷唯识疏六卷法华经疏六卷御注金刚经疏六卷。
初玄宗注经。
至若有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乃至罪业则为消灭。
虽提兔翰颇见狐疑。
虑贻谬解之愆或作馀师之义。
诏氤决择经之功力剖判是非。
奏曰。
佛力经力十圣三贤亦不可测。
陛下曩于般若会中闻熏不一。
更沈注想自发现行。
帝于是豁然若忆畴昔。
下笔不休终无滞碍也。
续宣氤造疏矣。
四海向风学徒鳞萃。
于青龙寺执新疏。
听者数盈千计。
至于西明崇福二寺。
讲堂悉用香泥。
筑自水际至于土面。
庄严之盛京中甲焉。
开元二十八年有疾将终。
遣门弟子赍遗表云。
某末品轻生虚均雨露。
得陪缁伍许自精修。
虽常袒右肩无施举袂之役。
而执锡舒步得蠲负载之劳。
属以时畅玄功德扬真化。
不谓勤劬慕学造次养生。
今月十六日苦肠忽加汤药无救。
泉门自掩安沐尧风。
夜台一归宁逢舜日。
有定瘗于苍陇。
无再谒于丹墀云。
时帝览恻怛。
遣中使内给事贾文瑰。
将绢五十匹就院吊赠宣口敕。
奉问氤弟子等。
适闻法师迁神寂灭。
痛惜良深。
未审拟于何处安厝。
赐到绢帛等。
圣恩追悼。
生荣死哀光于僧伍。
俗寿七十三。
僧腊五十三。
以其年秋八月十二日葬于终南山阴逍遥园侧。
白塔存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蜀人。
官率府兵曹参军。
玄宗开元九年,僧一行受诏改治新历,而无黄道游仪测候,令瓒创制黄道游仪木模,一行称其所造契合自然,有助推步。
后又与一行创制浑天铜仪,借水力运转,附自动报时。
亦工书法与人物画,有《五星及二十八宿神形图》,与李林甫等合注《御刊定礼记月令》。

人物简介

神僧传·卷第八
释清公。
居巴山之隈。
不知何许人。
常默其词。
忽复一言未尝不中。
西川节帅段文昌父锷为支江宰。
后任江陵糺。
文昌少好属文。
长自渚宫困于尘土。
客游成都谒韦。
南康皋。
皋与奏释褐。
道不甚行。
每以事业自负。
与游皆高明之士。
遂去南康之府。
金吾将军裴邠之镇梁川。
辟为从事。
转假廷评裴公府罢公自府游闻清公之异。
径诣清公求宿。
愿知前去之事。
自夕达旦曾无一词。
忽问曰。
中间极盛旌旆而至者谁。
公曰。
岂非高崇文乎。
对曰非也。
更言之。
公曰。
代崇文者。
武黄门也。
清曰。
十九郎不日即为此人。
更盛更盛。
公寻徵之。
便曰。
害风妄语阿师不知。
因大笑而已。
由是颇亦自负。
户部员外韦处厚出任开州刺史。
叚公时任都官员外判盐铁案公送出都门。
处厚素深于释氏。
洎到鹄鸣先访之。
清喜而迎处厚。
处厚因问还期。
曰一年半岁一年半岁。
又问。
终止何官。
对曰。
宰相须江边得。
又问。
终止何处。
僧遂不答。
又问。
叚十九郎何如。
答曰。
已说矣。
近也近也。
及处厚之归朝正三岁重言一年半岁之验。
长庆初叚公自相位节制西川。
果符清公之言。
处厚唯不喻江边得宰相。
广求智者解焉。
或有旁徵义者。
谓处厚必除浙西夏口。
从是而入拜。
及文宗皇帝践祚。
自江邸首命处厚为相。
至是方验。
与邹平公同发使修清公塔。
因刻石纪其事焉。
又赵宗儒节制兴元日问其移动。
命纸作两句诗云。
梨花初发杏花初。
甸邑南来庆有馀。
宗儒遽考之。
清公但云。
害风阿师取次语。
明年二月除检校。
右仆射郑馀庆代其位。

人物简介

甬上耆旧诗·卷十三
字惟深,中进士,出知靖江县。
岁馀县大治,以才徙知吴江,靖民为生立祠。
吴江号为难治,有势家横行赋役,繁闾左罢于奔命。
每占一役,不破碎其家不止。
公叹曰:“虐政有甚于此耶?
”乃痛抑豪大家,为民分其役,与裁阔狭节冗费岁所减米缗数十万民力幸苏其输租更以最吴人德之生子多以金命名当道为请于朝颁其法通行州县每六察至吴江独无平反怪问之太守曰吴江令故善教民也适岁屡饥吴民留公至七年擢监察御史出按陜西行边条上地方便宜奏免大小文武官数百人墨吏俱望风解组去时有以车载冠之谣公名大震再按山东适有二巨珰出选婚势焰张甚所至索馈献动千计公乃先发一檄盛称二使廉正有司宜遵奉不许妄有科率损使者廉名所在张之探珰所向辄行部按其后竟不得肆又势阉多以家人冒充勇士侵月粮公奏请严革月省粮数千石前后亢抑阉竖逆瑾不能堪为揭其名于壁先使人讽之冀以赂谢公不答瑾怒益甚会公出知松江府乃诬公在官所解布恶械至京然公实无可罪得释遂卒于家父亮官武库郎中子朴亦以进士官职方主事三世并由甲科起家有名
维基
金洪,字惟深,浙江宁波府鄞县人,民籍。浙江乡试第八十六名举人。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中式丁未科三甲第一百三十二名进士。正德元年(1506年),接替刘琬任松江府知府一职,1508年,由翁理接任。
宋艺 朝代:五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五代蜀州人。
前蜀王衍时,官翰林待诏。
工于写貌,尝写唐朝列代御容及道士叶法善、禅僧一行、沙门海会、内臣高力士等像于大慈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