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甘学阔

相关人物:共 6 位
共 6 首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兴福篇第九之十
释圆琳,字琮璋。
姓张氏,宛平人也。
幼依京师龙姥宫受染,长乃具足于岫云洞初。
潜心律学,不避寒暑。
屡岁荒旱,食止秫粥,众多苦之,殊难下咽。
琳独泊如,始发愿力,增置香租。
闻都中西方寺讲演《楞严》,躬往听受,偶因疾作,不能随众,深以为惜。
已而复参迦陵、调梅二宗匠,机峰迅利,洞彻本源,均见称许。
岫云印彻方监院事,招之还山。
复进引礼,兼综内外。
四十馀年,三易丈席,屡承推举,乃退避不遑,惟用志苦修,殚思建置,殿堂寮舍,百废具兴,岫云名胜,遂甲于畿辅。
岁在甲子,高宗幸临,览秀赏奇,叹为灵境,御赐额联,兼题诗句,宸章灿发,照映泉石,而佛楼道场,严整陈设,钦命琳为总理,其见重如此。
尝念步礼五台,游侣跋涉,恒苦饥渴,设亭施茶,用广接待,力行三年,灵感种种,事详《清凉山志》。
又有十方缁素,穷苦无告者,殊堪悲悯,乃建安乐延寿堂于寺左,使得就养,朝暮入堂,导众课诵,专修净业。
丁丑堂成,设无量寿会,和硕庄亲王为之记。
庚辰岁,发愿航海,趿屩普陀,过馀杭净慈寺,因修济公塔,立五百尊者名号牌。
及归,过广陵,鹾运高公仰慕清望,请留瓶钵于慧因寺度夏,复求送佛于宝华拜经台,用式仪表。
冬乃还山,为皇太后万寿启建道场,于万寿寺祝延圣禧。
甲申岁,圣驾复幸山中,次前韵诗一章、赐银三百两、玉佛塔一尊,皇太后加赐银器供具一堂。
自有丛林以来,不居丈席而荷天恩之渥叠,未之前闻。
其任院事,前后增广租地二百馀顷。
虽资出檀施,非盛德感人,何以致此。
直督方公、吉林德公,皆为文以纪之,而德公则记重修大悲坛,方公则专记延寿堂增置养赡地者。
一时朝贵倾心,圣后眷德,犹以避席为高,视后之争主方丈,骛驰京省,缠讼经年者,可同日语耶?

人物简介

甬上耆旧诗·卷二十九
字百里。
光宏,官少司马。
百里有逸才,工诗,体中文弱,虽为贵公子,不喜盛车骑往来,闭门扫坐,所过从未尝有杂客。
性嗜佳山水,尝与诗人泛桓溪,饮它山泉,访贺监黄冠谷,高咏传一时。
百里年少,犹及从汪长文、闻隐鳞诸先生。
杖屦卒,年不满三十。
所传遗诗廑五七言律一卷。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译经篇第一之二
释克图者,章嘉呼土克图也,西藏人。
生有异徵,不迷本性,相传为达赖第二世呼毕勒罕转生,种种异徵,众所钦企。
幼育于寺,乃居弟五世达赖弟子。
清康熙时,寰宇载宁,重译来朝,圣祖晚岁颇眈禅理,屡咨法典,叹为玄识,特锡“灌顶普慧广慈”之号,命主蒙古多伦泊汇宗寺。
克图博贯宗教,梵行精纯,啼谊圆妙,西藏蒙古诸王尤相崇信,多所归依。
世宗在藩邸时,倾心仰慕,及总万机,广搜禅集,取其语列入御选,叹为真再来人,古今希有,为造善因寺居之,恩礼有加。
纯庙登极,膺诏入京,翻译大藏中一切咒语,以满文汉字梵书三体并列,使读者瞭然,不限方域,刊入藏经,用广流传。
尝言其国有狼达尔玛汉者,灭法毁教,其后补缀未全而经已佚,因假《楞严》善本四译而归之。
又佐庄亲王修《同文韵统》。
晚年病目,与人讲论能以手数经卷篇目,而指其文往往不爽,群相惊叹,非记诵娴(熟),未易臻此。
以乾隆四十一年寂于京师。
释法祥 朝代: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杂科篇
法祥。字瑞光。越州嵊县周氏子。有出世志。随季父宦游入京。见笑岩于柳巷。岩观其根。示以念佛法门。师颔之。居顷南还。弃妻子薙发。入栖霞谒素庵法师。虽居讲肆。而念佛无间。又参遍融。融所示。与笑岩同。繇五台入伏牛。契机于柏松和尚。留住石室中。吊影木食者三年。一日趺坐。雪积满林。火绝衣湿。松往视。击磬出其定。因示之曰。轻安小寂。非是歇场。若耽着此境。即堕偏空。且行脚去。逢南即止矣。遂飘然而行。遍历楚蜀之境。铲落知见。独存孤明。后游南岳。忽忆柏松别时之语。有终焉之志。适僧以侧刀峰静室相让。自是放下身心。一志念佛。募豆四十八石。一豆一佛。净念相继。以至终身。不知其过几四十八石矣。繇是诸方称为豆儿佛云。十方衲子争归之。侧刀峰遂成海内名丛席。居恒诫诸弟子曰。汝剃除须发。不知有生死事大。但倚墙靠壁。业识茫茫。唤作甚么。岂非吾佛所呵。衲衣在空閒。假名阿练若。不专心净业。大限到来。将何抵对阎老子乎。闻者无不感泣。师虽绝意人世。而当世诸君子。闻其风者。莫不景仰。如方伯刘公。直指史公。学宪伍公。仪部曾公。囧卿蔡公。少保郭公。大行宋公。皆倾心皈向。就师问道。招致之则不往也。郡丞卢公。祀庙。点失期者。罚米三十馀石。送师。师曰。老僧岂以一钵饭。敛众怨耶。竟不受。闻者叹服。师接纳往来。不择臧否。一味平等慈悲。荆襄大盗。贾二唐九等七人捕急。投师求活。师怜其诚纳之。冠以道巾。令随众作务。及捕官至。虽识其为盗。第见师慈心蔼然。又闻念佛感动。乃解腰缠三金。设供而去。其盗亦化。为苦行僧。师住侧刀峰三十馀年。不发化主。不结外援。不设方丈。不用侍者。一龛于佛殿左。危坐念佛其中。不安库房。笥无长物。灭之日。简之惟胡椒一瓶。旧布数片而已。尝以糠饼充餐。或有投之地者。师拾取。煨而啖之。行必荷锄。见遗秽必以土掩之。将化命首座领众。念佛趺坐。诫众曰。无得虚张捏怪。诳惑世人。独一味老实念佛。言讫。合掌而逝。时万历庚戌二月六日也。阅世七十有九。僧腊四十有三。停龛七日。颜色不变。弟子奉全身。塔于峰之右。
新续高僧传·净读篇第八之四
释法祥,字瑞光,别号隐南。
姓周氏,嵊人也。
生而超旷,长事儒术,屡试不第,慨然有出世志。
从其叔游京师,往参啸岩老人。
岩示以向上,且谓“念佛法门,最为捷要”。
祥虑专服膺,慎拟书绅。
顷之南还,决然舍去,礼邑中喜庵恺薙发,时年三十有二矣。
谒栖霞素庵受具,相依讲肆。
忽焉三载,乃游北都,得参遍融,因问:“念佛法门是第一义谛否?
”融曰:“更不容念佛外,别求第一义谛。
”祥深颔之。
时慈圣太后建净业,期请居首座三年。
期罢,游五台之伏牛。
有松柏者,牛山耆旧也。
与语心契,留住石室,吊影绝迹,木食三秋。
一日趺坐,雪积满床,火绝衣湿,侍者往见,惊走,报松柏,趋视之,犹未出定,乃击磬警觉。
问曰:“烟寒灰冷,作何境会?
”祥曰:“山原是石,冰原是水,雪飞满崖,不知所以。
”松曰:“此暂息尘劳,得轻安耳,若耽此境,即坠偏空,勿滞于此,宜行脚去。
”授以钵袋,遂造峨嵋,礼普贤,住大峨石。
数月,苦切参究,心地未安。
因之南岳,登祝融峰,望古大明崇岭茂林,即往卜居。
未几,祝融峰僧楚然请主阅藏。
祥至一宿,夜半,恍惚㝱中告语:“此非所居,不如速去。
”诘朝将他徙,适僧大觉来留,住崱屴峰,祥许之。
行三日,藏经殿燬。
祥以啸岩所示,欲终身念佛,专精不懈,以豆为数,放下身心,影不出山,一声一豆,净念相继,积豆至四十八石,人称“豆儿佛”云。
广西刘方伯谒庙,遗书请一见,辞不往,衡州卢郡丞祀庙点失期者,罚粟三十石,送祥。
祥曰:“老僧岂以一钵饭,歛众怨乎?
”竟不纳。
长沙吉王遣内使往请,祥曰:“山僧行脚倦游,息肩于此,愿效远公,迹不入俗,不敢奉命。
”王遣前使,赍送《华严经》二部,《大疏钞》一部,斋资百两,祥以银散众,用广王惠扫阁藏经,长护山灵,王益重焉。
荆襄大盗曰:“贾二唐九者,事急来归,发露忏悔,哀乞活命。
”祥怜其诚,纳之。
冠以道巾,令随作苦,捕骑至见。
祥慈心蔼然,且闻念佛声有感,乃解腰缠三金,荐斋而去。
盗亦感化,为苦行僧。
祥居崱屴峰,勤脩净业,三十馀年,未尝少辍,笥无长物,灭之日唯胡椒一瓶,旧布数片而已。
以明万历庚戌二月六日示寂。
世寿七十有九,法腊四十有三。
其徒同融,建窣堵波于峰右,释德清为之铭焉。

人物简介

维基
罗尚忠(1584年—1627年),字孝可,号心华,南直隶池州府青阳县军籍。
万历四十年(1612年)壬子科应天乡试举人,四十一年(1613年)联捷癸丑科进士,授浙江平湖知县,丁内艰,服阕,补江西建昌知县,皆有循声。
天启二年四月行取为户科给事中,巡视光禄寺,疏参戚臣郑养性(万历郑贵妃侄)。
三年四月上疏请追复建文年号、庙祀,仍乞表章当年死事诸臣。
疏上,虽未允行,然举朝尽服其言。
三年六月与行人司行人甘学阔册封楚府东安王朱华囗。
八月升刑科右给事中,疏言内廷之留中,语多刺及魏忠贤。
升兵科都给事中,五年二月任会试同考试官,八月疏参辽东总兵马世龙骄贪罪状,且言枢辅孙承宗信非其人,所伤实多。
六年四月以宁远叙捷,升职一级,升太常寺少卿,寻升光禄寺卿,仍管太常寺少卿事。
六年闰六月奉命以追谥献怀太子往省直开读圣旨,十月加服俸一级。
天启七年(1627),奉命出行,途中猝然病逝。
墓在县西八都。

人物简介

维基
史躬盛,字逢仲,号存讱,浙江湖州府乌程县军籍。
万历四十年(1612年)壬子科浙江乡试第八名举人,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己未科进士,初授广德州知州,迁刑部主事,晋广东司员外、郎中,多所平反。
崇祯初疏奏魏珰欺君误国五罪,谓澌灭廉耻,剥削元气,紊乱官方,鱼肉生灵,销耗物力,词甚剀切,奉俞旨。
出任保定府知府,清苑前任知县黄宗昌升任御史后,弹劾首辅周延儒,延儒属托同乡史躬盛罗织罪名,诬陷黄宗昌。
躬盛让继任的清苑知县崔泌之去办,被其回绝“杀人以媚人,吾不为也。
”史躬盛恼羞成怒,诬其贪污钱粮三万七千余两,让其补清。
崇祯三年(1630年),两人在巡按御史前争辩,在争辩激烈之时,崔泌之忿愤难平,当着巡按御史甘学阔的面,以拳殴打了顶头上司史躬盛。
泌之遂被逮赴刑部大牢关押。
后仕至江西瑞州知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