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卢维屏

相关人物:共 2 位
共 2 首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兴福篇
福登。别号妙峰。山西平阳人。姓续氏。春秋续鞠居之后也。七岁。父母值凶岁死。无敛具。荐席而已。师无依倚。为里中富人牧羊。十二出家。十八携钵至蒲坂。先是。山阴王。建文昌阁于郡之东山。延僧朗公居之。师至。日行乞于市。晚投宿于阁中。适王出游。见之问朗。朗告之故。王曰。当善视此子。他日必成大器。朗遂留为弟子。会地大震。师被压不死。王闻奇之。谓师曰。子幸免大难。何不痛念生死大事乎。遂入中条山。闭关习华严观。取刺棘贴四壁。不设床坐。日夜鹄立棘中。如此三年。稍有开发。乃作偈一首呈山阴。山阴叹曰。此子见处早如是。不折之。他日或狂。因取宫人敝屣。割其底洗净。封寄之。附一偈曰。这片臭鞋底。封将寄与你。并不为别事。专打作诗嘴。师见之。即对佛作礼。以线系于顶上。自此绝无一言矣。三年破关往见王。则具大人相。王甚喜。乃曰。子虽知自己本分事。但未闻佛法。恐堕邪见。时介休山中。有法师讲楞严。促师往听。受具戒。作务而听。年二十七也。时王深敬三宝。居尝自恨不能瓢笠远游。一日谓师。为僧不游方。如井蛙耳。南方多知识。子宜往参。归来可当老夫行脚也。师遂行。遍历丛席。至南京天界。于无极老人座下。作净头。打扫粪秽。洗涤筹杖。众怪其处洁净异尝。知净头有道者。莫知为谁。憨师。时为副讲。侦之累日始得之。与纳交。且期同行参访。不旬日觅之。已潜行矣。师归见王。王喜问所参何人。师具述之。师意在居山。复入中条最深处。诛茆吊影。辟谷饮水者三年。大有开悟。王日重三宝。南山建大梵刹成。强出师居之。且欲求北藏经。欲师亲往。师住山日久。发长未剪。乃俗扮入京。藏板贮大内。非奉旨不可得。且久闭不发。师得之如掇焉。时憨师。先已至都下。听忠法师讲法。师于马上识之。下马相劳苦笑。谓憨曰。视我何如。憨曰。本来面目自在。因拉憨随藏出京。曰。子之宿愿耳。遂入五台龙翻石。冰雪堆中。得老屋数椽。共栖之。师夜游五顶。遣昏散。日刺舌血。书华严经。经完起无遮大会。结文殊万圣缘于塔院寺。凡一百二十日。九边八省缁白。赴会者路踵相继。法筵之盛。前所未有也。两宫贤师德。温旨屡降。私念大名之下难久居。因入芦芽结庵。将终身焉。圣母求师得之。为建大华严寺于芦芽绝顶。命师居之。更造万佛铁塔七成。紫柏尊者。手书法华经一部。安奉其中。寻奉慈圣懿旨。送藏云鸡足山。道出峨眉。礼银色光。密矢铜殿之愿。人弗知也。自滇还山阴。请修万固寺大殿。殿高十三丈。阔九丈。渭河病涉。行者苦之。大中丞李公。请建桥其上。师住二年。修桥十三孔。复受请建宣府大河桥两重。重三十二孔。大河。自胡地入中国。水势汹涌。最难为力。师竟成之。有若神助焉。二桥与殿。所费数百万金。师寔空手无一文。信施云集雨合。莫知所从来。福缘成就。殆不可思议也。既还芦芽。开石窟于宁化所。窟深广高下。各三丈五尺。镌华严世界十方佛刹图。万佛菩萨像。精巧细密。遂成一大道场。沈藩见而喜曰。胜因成就。好息心住山矣。师白峨眉未了之愿。王乃𢌿万金于师。取栈道入蜀。适王中丞象乾。总制其地。迎师问心要。因笑谓师曰。三大士兄弟行也。师于普贤如此。不虑观自在文殊。谓师不平等耶。师曰。贫道不过空拳。效奔走耳。若如所云。自有公等有力大人在。王曰。唯唯。师一言而三铜殿岿然矣。随殿各有渗金诸像。峨眉五台各一。普陀者不果行。安置南京之华山。两宫颁旨。为三山护持。复举七处九会道场。于台山永明寺。庆赞之。嗣后建太原之塔。修阜平之桥。又辟茶药庵于龙龙关。上亲书其额。又修滹沱河大桥。长五里。又修省城大塔寺。寻还台山。料理所建上下道场。立为十方丛林。不留法属一人。万历庚申八月。赐金佛绣冠千佛磨衲紫衣。并真来佛子之号。是冬十二月。示微疾。群鸟悲鸣。异光匝地。师乃集众开示毕。端坐而逝。年七十三。腊五十一。讣闻。两宫遣中尝侍致祭赐葬于永明之西冈。立塔焉。慈宫。别赐举葬之费。师貌不胜衣。语不出口。始以小王助道。终致圣天子圣母诸王为檀越。凡所营建。应念云涌。投足所至。遂成宝坊。动费辄累钜万。悉听能事有实行者主之。师萧远自如。一衲之外无长物。飘然若浮云之聚散。孤鹤之往来。苟非深證唯心。遇缘即宗。其能尔耶。侍御苏云浦。尝问道于师。深有契于心。乃曰。人以妙师。为福田善知识。而实不知其超悟处也。大司马汪伯玉。尝谓憨师。方今无可为公师者。唯妙峰耳。故憨师。倾心服之严事之。亦无两人也。
新续高僧传·兴福篇第九之七
释福登,字妙峰。
姓续氏,平阳人,续鞠居之裔也。
生秉奇姿,唇掀齿露,鼻昂喉结。
七岁失怙恃,为里人牧羊。
年十二祝发,携一瓢至蒲坡,行乞村市,夜栖文昌阁庑下,阁为山阴王所建。
一日,王晨出游,值登裴回阶间,见而异之,谓阁僧曰:“是子五官皆露,而神凝骨坚,他日造诣,殊未可量,曷善视之。
”顷之,地大震,屋宇倾覆,登压于下,三日不死。
王闻,益奇之,因修中条栖岩兰若,使居焉。
登乃闭关习禅,取棘剌列四旁,以绝依倚,不设床坐,尽夜鹄立,三年心忽开悟。
始至介休山,听讲《楞严》,遂受具戒。
策杖南走,遍参知识,浮南海礼普陀而归。
复于中条深处,诛茆辟谷,日饮勺水。
又三年,大有会心,山阴王建梵宇于南山,延登居之。
登每念二亲,幽灵未妥,卜吉迁葬。
剌舌血书《华严经》一部,欲报劬劳,藉感人天。
复下山设无遮大会,结文殊万圣缘。
时明神宗御极,皇储久虚,遣官武当,祷祈请乞,礼视高媒。
登闻之乃曰:“吾徒凡所为,皆为国报本,今宜专诚尽忠,为皇上祈子。
”乃启会至百二十日,九边八省,缁白奔赴者,道路不辍。
事毕,一钵飘然,结庵芦芽。
期年,皇长子生。
奉敕就芦芽建华严寺,造万佛铁塔于山巅,加赐金帛,命往秦晋中州饭僧已,忽念故山,往修万固寺,三载,塔殿楼阁,焕然一新。
渭川河水病涉,宣府西院议建大河桥。
登应命至,度之,水阔沙深,乃建桥二十三孔,亦竟成。
尝愿范金成三大士像,以铜为殿,送三名山,各就其显化之地祀焉。
己亥春,杖锡潞安,谒藩王。
王适造渗金普贤像,送峨嵋。
登言铜殿事,王问:“费几何?
”登曰:“每座须万金。
”王欣然,愿造峨嵋者,即具缁重,送登至荆州,听其监制,用取足于王。
殿高广丈馀,渗金雕镂,诸佛菩萨像,精妙绝伦,世所未有。
殿成,送至峨嵋。
大中丞霁宇王公抚蜀,闻登至,请见,问心要有契,公即愿助南海者。
乃采铜于蜀,就匠氏于荆门,工成,载至龙江。
时普陀僧力拒之,不果往,遂卜地于南都之华山,奏圣母赐建殿宇安置,遂成一大刹。
登乃造五台者,所施皆出于民间,未几亦就,乙巳春躬送至五台,议建台怀显通寺。
上闻,遣御马太监王忠,圣母遣近待太监陈儒,各赉帑金往视,卜地建殿安奉。
以丙午夏五月兴工鼎新,创立大殿,前后六层,周匝楼阁,重重列耸,规模壮丽,赐额“大护国圣光永明寺”。
工竣,先事蛾嵋,继事南海。
会倭夷搆难,海氛未靖,中途而止。
乃三卜三吉,至得宝华山,诣京都奏请,特敕许之,赐予有加,慈圣太后更赐造寺金及藏经、佛像、幢幡之属。
落成乃之五台,鸠工庀材。
帝与太后复赐内帑建寺赐额,建华严七处九会道场,所费悉出内帑。
初五台山路崎岖,行者苦之,至是平铺石片,三百馀里,溪有津梁,道有亭院,以相接待,迄今利赖。
造桥于阜平县,赐名曰“普济”。
筑庵于龙关外,敕曰“惠济院”。
渴饮病医,皇慈施舍,岁费帑金。
御书著妙峰额之于院,随颁龙藏,起阁供之。
更创七如来殿。
又于阜平立长寿庄,为太后祈福,建殿阁七层,赐“慈佑圆明”额,以尊异之。
他如修会城道路石桥,皆人力所不能,登一一成之,人服其神。
忽以微疾还山。
一日,鸟雀翻飞,绕檐喧噪,逐之不去。
登曰:“百鸟哀鸣,吾将行矣。
”即命治龛,众见红光接引,端然而逝,寿七十有三。
帝闻,赐葬祭,建塔于永明之西,御书封号“真正佛子妙峰高僧之塔”。
太后赐金千两,布五百匹,供葬事。
登起于孤微,刻志苦修,终身胁不著席,一衲外无长物。
足迹所至,屡有建立,动费亿万,天子圣母王侯卿相,皆乐助其成,岂偶然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明苏州府太仓人。字明初,号岵云。万历二十年进士。授中书舍人。万历末由江西布政使擢右副都御史巡抚山东,进督河道。天启二年,以兵部侍郎署部事。同年迁尚书兼右副都御史,经略辽东、蓟镇、天津、登、莱,代熊廷弼。旋改南京兵部尚书。告归。崇祯元年,官至兵部尚书。坐事削籍。有《岵云集》、《三朝辽事实录》、《越镌》。
维基
王在晋(1567年7月22日—1643年),字明初,明朝南直隶苏州府太仓州人。
明朝官员。
万历二十年(1592年)进士,初授中书舍人,后历官江西布政使、山东巡抚,进督河道,泰昌时(1620年)迁兵部左侍郎。
熊廷弼、王化贞丢失广宁(今辽宁北镇)后,朝廷大震,诛除熊廷弼,王化贞下狱。
张鹤鸣以病为由辞职归家。
熹宗任命宣府巡抚解经邦为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佥都御史经略辽东,但解经邦力辞重任,结果被熹宗“著革职为民,永不叙用。
” 天启二年(1622年)三月十八日王在晋代廷弼为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经略辽东、蓟镇、天津、登、莱,帝特赐蟒玉、衣带和尚方宝剑。
王在晋分析当时关外形势:“东事离披,一坏于清、抚,再坏于开、铁,三坏于辽、沈,四坏于广宁。
初坏为危局,再坏为败局,三坏为残局,至于四坏——捐弃全辽,则无局之可布矣!
逐步退缩之于山海,此后再无一步可退。
”据《明史》记载,王在晋既无远略、又无胆识。
蓟辽总督王象乾建议王在晋:“得广宁,不能守也,获罪滋大。
不如重关设险,卫山海,以卫京师”。
于是,在晋则以“抚虏(收买蒙古)、堵隘(再修一座关城)”作为守山海关的方略,他在《题关门形势疏》中道:“画地筑墙,建台结寨,造营房,设公馆,分兵列燧,守望相助。
”朝廷发帑金20万两。
他的主张,遭到宁前兵备佥事袁崇焕、主事沈棨、赞画孙元化等的反对,袁崇焕要求恢复国土到宁远,但王在晋不听。
袁崇焕两次直接将意见报告给首辅叶向高,但叶向高不知前线的情况,拿不定主意。
这时大学士管兵部事孙承宗自请行边,亲赴山海关。
帝大喜,特加孙承宗太子太保,赐蟒玉、银币,以示隆礼。
六月十五日,孙承宗前往山海关,考察了实际地理,听取了各方意见,确定王在晋策略不可行,并同王在晋“推心告语,凡七昼夜”。
在晋坚持己见,终不悔悟。
孙承宗回京后,面奏王在晋不足任,“笔舌更自迅利,然沉雄博大之未能”,改任南京兵部尚书,在晋既去,承宗自请督师。
天启五年,在晋任南京吏部尚书,不久就改兵部。
崇祯元年(1628年),召为刑部尚书,不久,又迁兵部。
因坐张庆臻改敕书事,削籍归乡,卒于乡。
著有《三朝辽事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