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韩魏

相关人物:共 4 位
共 4 首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八
释正智,字卧云,姓陈氏,福宁人也。
初出家时,受剃度于泰顺之南峰寺。
后得法于大观慧,实传月亭,中兴台教之学。
盖佛法自梁以前,无宗教之别。
大通中,达摩西来,始崇教外别传之旨。
而智者大师独宏止观于天台,学者宗之,斯台教之名立焉。
永嘉佛法肇于无相大师,实因止观发明大事,印證曹溪,号“一宿觉”,是则宗教旨归,初无有异也。
厥后青原、南岳宗风大鬯。
永嘉之学,薪尽不传。
而天台亦渐微弱,不复演扬止观,专以讲义为台教矣。
盖千馀年,然后得月亭大师振中兴之烈。
正智则月亭之正传也。
智嗣大观慧,慧嗣晦谷珂。
初大观虽习教典,而实研精止观,常立庵天台绝顶,覃思冥契。
又崇别教之旨,遍历诸方丛席,斟酌印可。
始归嗣晦谷,有“从来心印本无文”之嘱。
既登祖位,乃思出大炉锤合宗教为一。
于是著宗教不二之说,略云“宗者,悟佛之心;教者,明佛之理。
”复订法系正派,以世其传。
就雁山能仁寺,宣扬法要,一时龙象云集,然入室者,为正智一人而已。
正智姿仪魁垒,外示冲和,崇重毗尼,律身峻绝。
虽宏解经义,而托根止观,行解双圆。
既得法于大观,了悟宗乘,屡登法席。
李尚书志、曹学士学佺、张大令文光俱延之讲堂,躬亲听受,最后讲《楞严》于永嘉之宏济寺。
时大参石公万程,备兵东瓯,钦师道范,怀香谒之。
因即讲次,从容问难,殊未了悟。
驰书请益,因命笔答之,曰:“觌面相逢,犹遭钝置。
若更商确笔端,当令师子脱颐。
”后闻木鱼声,又以相叩,智举“敲空有响,击木无声”语复之,乃赞叹而去。
智以雁荡古刹,湮没殆尽,而罗汉寺有应真飞迹,且密迩能仁,望大观作道场处,炉烟可接。
乃重营兰若,游客衲子,栖息得所,而道风馥郁,被于遐迩矣。
讲观之馀,雅好登临,搜奇剔异,樵牧所不到悉能及。
晚岁,道誉益隆,诸方参学缁素礼谒,每食踰千指。
更营雁湖绝巘以居,天光云影,置身汉表,每一凭眺,心迹俱清。
岁乙酉,鲁藩建邸临海,仰其风范,致书劳问。
内史顾公超因奏请即雁湖建立禅院,复肃启,礼请再四,智不报。
明年,大兵寻至,追讨逋伏,而雁荡悉罹兵燹,人始服其先见云
丁亥九月,示微疾。
至二十九日,谓门人曰:“吾归矣。
”沐浴更衣,然后顺化。
世寿七十有四,僧腊四十有九。
三日茶毗,得舍利皆五色,以癸巳八月十九日塔于罗汉寺侧,与大观塔合。
方大观欲合宗教为一也,门户竞争,教以宗为掠虚,宗以教为摭实。
其实宗为口头之宗,教亦纸上之教,使果悟佛之心,明佛之理,则原自无分,又何从拟合。
故开口乱道,蛇入竹筒,论不自大观起也,惟大观欲融而一之耳。
惜乎大观灭而智亦西归,永嘉之焰谁续哉!
李象坤匊庵为作塔铭,寄慨深远,有以夫!
铭曰:“千潭一月,千月一摄。
闭门造车,出门合辙。
彼宗与教,胡为中裂。
峨峨观公,建大炉爇。
砂屑并融,不假抟捏。
或鼎或彝,任其铸出。
卧公亲承,宏扬煜烁。
法座屡登,弘辩罄折。
国王敬礼,宰臣钦慑。
讲观不二,顿渐岂别。
蓉峰巍峨,雁湖澄澈。
与虚为邻,孤操崭绝。
昔栖其巅,今瘗其嵲。
无缝塔中,寂光不灭。”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十三
释超况,字重眉,姓蔡氏,同安甪里人也。
夙根神颖,髫龄就塾,虽抱儒经,已具佛性。
因投龙池岩礼惟云为师,勤习净行,弗惮寒暑。
年二十一,始从披剃。
掩关三载,拜诵《华严》致诚百万,又阅藏教中有云能三日不食七日不食者,俱力行之。
但日夜思谛,终非究竟。
有禅客自金粟至,具道费隐棒喝接人最直捷法门。
况闻之,喜曰:“吾固疑有是,可效春蚕作茧,徒自缚乎?
”即破关而出。
日夕咨参,未有入处,适雪峰亘从罗山至龙池,与之盘桓。
一日,问曰:“如何是第一义?
”况拟议,峰便掌云:“这钝置阿师。
”况云:“请师道。
”峰才启唇,况遂以手掩之,峰乃笑云:“向汝道了也。
”况亦爽然有省,然胸臆犹滞。
偶过戏场于人丛中,见其举首向上,鼻孔一一俱见唇上,觉碍滞之胸涣尔解释,遂作偈曰:“二十年来被孰瞒,刚才放下便平安。
早知鼻孔在唇上,总不者中觅易难。
”乃诣黄檗隐元处随众参请,不露锋铓。
明年出岭,叩金粟费隐,亦默契之。
时值严冬,潜颖众中,自居樵汲,手足冻皴,亦不暇恤。
尝有偈曰:“牯牛无贯四方周,放去收来得自由。
蹄角虽然未显露,分明触处便昂头。
”时年二十八,始受具。
明年春,还闽途中,作偈有“今朝踏破芒鞋底,赤脚迢迢入闽山”之句。
归则仍就龙池,键关三稔。
后值雪峰出主芙蓉,一日,问:“薰风自南来,殿阁生微凉,汝作么生?
”况但云:“仲夏酷烦,幸自珍重。
”雪峰默许之。
未几,受峰付属,即旋泉南居清溪贵湖龙安,寺为唐清豁禅师退隐旧址,编茅为屋,翛然自得。
雪峰至泉昭庆,况充首座,立僧秉拂,发挥宗乘,旨趣亹亹,倾动四来。
继席南山,千指围绕,三冬学足,启迪尤多。
闵司马子奇请住隆寿,兵燹之馀,寺宇凋残,而近寺兵众杂处,尤难调摄,况躬率行道,接以等慈,莫不倾服,丛席改观。
历十数载,忽尔辞退,请还旧山,留之不得。
无何,世局变更,郡城内外,几频危殆,人始知其先见云
以康熙十四年乙卯三月二十六日示寂,寿六十有六,腊三十有四,塔于青林之麓,释超弘为之志铭,称其知鉴莹朗而器量舍弘,人莫窥其涯际,时以为知言。

人物简介

清诗别裁集
字美初,江南长洲人,诰赠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
○后学周准填讳。
○先君子喜成断句诗,馆于画师汤式九家,汤写一花卉,先君子辄题一诗,年五十馀,专工分隶书,诗偶然作矣。
身后稿为人窃去。
初刻《国朝诗》时,未能得也。
兹于汪氏学徒册子中,得此三诗,皆汤氏馆中作,潜儿时所及见云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662—1744 【介绍】: 清山东益都人,字伸符,号秋谷。康熙十八年进士。官至右春坊右赞善。二十八年,因在国忌日至洪升家看《长生殿》演出,革职。娶王士禛甥女,曾向士禛问古诗声调,未复,乃愤而自行探索,著《声调谱》及《后谱》;又著《谈龙录》,非议王士禛“神韵说”。与阎若璩为忘年交,所作文章,于经学亦颇具识见。另有《礼俗权衡》、《饴山诗文集》。
晚晴簃诗汇·卷四十七
赵执信,字伸符,号秋谷,益都人。康熙己未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历官右赞善。有《饴山堂集》。
词学图录
赵执信(1662-1744) 字伸符,号秋谷,又号饴山。山东益都(今青州)人。康熙十八年(1679)进士。授编修。主山西乡试。迁右赞善。康熙二十八年(1689)以在佟皇后丧期观演《长生殿》传奇而罢官。所交游皆一时名士,朱彝尊、陈维崧等皆重之。为王士禛甥婿,而持论不合。论诗服膺冯班,称私淑弟子。有《饴山堂集》。词集名《饴山诗馀》。
清诗别裁集
字伸符,山东益都人。
康熙己未进士,官左春坊左赞善。
○赞善以宴饮观剧去官,时年尚未壮也。
高才被放,纵情于酒,酣嬉淋漓,嫚骂四座,借以发其抑郁不平之概,君子可以谅其志焉。
○生平服虞山冯氏定远,称私淑弟子,而于渔洋王氏,著《谈龙录》以贬之,然责人斯无难,未必服渔洋之心也。
诗品奔放有馀,不取蕴酿,兹所录者半属《观海集》中之作,馀略见云
维基
赵执信(1662年—1744年),字仲符,号秋谷,晚号饴山,山东益都人。王士禛甥婿。曾祖赵振业是天启乙丑进士,官至监察御史。康熙元年(1662年)出生,九岁能文,康熙十八年(1679年)进士,散馆授翰林院编修。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任山西乡试正考官;二十五年(1686年),升右春坊右赞善,兼翰林院检讨,并担任《明史》纂修官。官至右春坊右赞善兼翰林院检讨。朱彝尊、陈维崧、毛奇龄非常赏识赵执信的才华,"尤相引重,订为忘年交。"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八月,应洪升邀请,观演《长生殿》。黄六鸿弹劾赵执信在国忌日饮酒看戏。赵执信主动承担全部罪责,“余至考功,一身任之”,最后以“国恤张乐大不敬”的罪名革职除名。康熙四十年(1701年)、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两度游天津。雍正三年(1725年),返回故里。次年,退居因园。雍正十一年(1733年)冬,赵执信病目致盲。与宋琬、王士禛、朱彝尊、查慎行、施闰章并称“清初六大家”。赵执信晚年写《谈龙录》,专为批驳王士禛诗论而作。乾隆九年(1744年)卒,年八十三。身后藏书归李文藻。著有《谈龙录》、《饴山堂文集》、《因园集》(四库全书录本)等。今赵执信故居(因园)、赵执信墓为山东省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