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王继光

相关人物:共 5 位
共 5 首

人物简介

维基
徐彦登,字允贤,号景雍,浙江杭州府仁和县人。
因其附籍湖州府德清县,故建坊于德清长桥,曰“天朝耳目坊”。
父徐行可,号荆石,监例光禄寺署丞。
以子彦登贵,赠御史。
万历十年(1582年)壬午科乡试举人,十七年(1589年)登己丑科进士。
选翰林院庶吉士。
出为山东道监察御史,视事西城,威名骤张。
无何,奉命按治陕西茶法。
既报命,当按吴中,辞以地逼得广西。
将发矣,会有以筐篚事,劾巡抚四川都御史王继光者,语逮彦登。
遂谢病归。
未数月,暴疾发,卧一日,卒。
年四十。
著《大雅堂集》行世。
祀乡贤祠。
释海禄 朝代: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明律篇第四之三
释海禄,字万中,大兴人也。
髫年祝发兴隆庵。
顺治五年,玉光律师宏戒广济。
禄与同侣相诫曰:“我辈新徒,戒力未坚,当先登律堂深求造诣。
坐作进退,悉合规矩,非可微涉经训,徒资谭论也。
况近来沙门佻挞日甚,不守毗尼,何称佛子。
”时玉光总持律部,操德精严,见禄衣敝履穿,坐无越席,行无越思,经岁不闻笑语,步行绥绥尘不为动,有諠于侧者,则凝坐寂然,视若无睹。
因其纯笃,拔为教授,阐心诱道,孳孳不倦。
有好学者,则与之究解,贯彻终始,忻然说怿。
偶有桀黠,薰其德馨,潜化默运,不觉自新,日迁于善
玉光益敬爱之。
每有问答,未尝妄下一语,出见大众,澹然寡言,而胸中空洞不著一物,人我俱亡。
清顺治八年,玉光既灭,恒明老人乃迎之升座。
摄尔旧衲,行止如故,主席六载,说戒硁硁,众有不和,但责执事。
由是两序翕然,不严而畏。
尝作《持戒简要颂》,明月易晓,以训后学,幽燕弟子多遵守之。
薰修之馀,遍检三藏,因著《正法经》五卷,其他撰作,多在别集。
每乘月独步,裴回阶间,闻诵读声,辄即其门,伫立不去,久之乃叩户启扉,复与研味,迎机而道,多所造就。
游其门者几二千人。
其最上弟子则有天孚湛祐。
以康熙十年寂于广济寺寮,荼毗,归灵骨于二圣庵塔院。
鸳水何元英为之赞云。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法会。
云谷其号也。
嘉善怀氏子。
二十受具。
修天台小止观。
往郡之天宁。
问所修何如于法舟济公。
公曰。
夫学以悟心为主。
止观之要。
不离身心气息。
何能脱然。
子之所修。
流于下乘矣。
因示以旨要。
师力究之。
一日受食。
食尽而不知。
碗忽堕地。
猛然有省。
恍如梦觉。
公与印可。
自是韬晦丛林。
陆沉贱役。
阅镡津集。
见明教翁护法深心制行立愿。
欲少似之。
顶戴礼诵。
至终夕不寐。
入京。
寓天界毗卢阁下。
精进行道。
尝入定数日不起。
三年人无知者。
复爱栖霞幽深。
结庵于千佛岭下。
始为陆五台公见知。
时栖霞久废。
陆公矢兴复之愿。
请师住持。
师举嵩山善公应命。
移居山最深处。
曰。
天开岩吊影如初。
一时宰官居士。
因陆公开导。
多造岩参。
请师一见。
即问。
日用事无论贵贱僧俗。
入室略无寒温。
必展蒲团于地。
令其端坐。
返观甚至。
终日竟夜无一语。
临别必叮咛曰。
人命无尝无空过日。
再见。
必问别后用心何如。
故荒唐者。
茫无以应。
即欲见亦不敢近。
以慈愈切而规益重。
虽无门庭施设。
使见者望崖。
不寒而慄然。
师一以等心相摄。
从来接人。
软语低声。
一味平怀。
未尝有辞色。
时士大夫归依者。
日益众。
又不能入山。
愿请见者。
师以化导为心亦就见。
岁一往来城中。
至必主回光寺。
每至则在家二众。
归之如绕华座。
师一视如幻化人。
曾无一念分别心。
故亲近者。
如婴儿之傍慈母也。
出城多至普德。
臞鹤悦公。
实出其教。
师悯禅道绝响。
于嘉靖丙寅冬。
乃集五十三人。
结坐禅期于天界。
学人请问直捷用心处。
师曰。
举不顾即差互。
拟思量何劫悟。
又曰。
古人道。
终日吃饭。
不嚼粒米。
终日行路。
不踏穿地。
终日穿衣。
不挂寸丝。
如是用心。
方有少分相应。
有宰官问。
如何是祖师意。
师曰。
有水皆含月。
无山不带云。
曰莫更有奇特否。
师曰。
不得将龟作鳖。
师护法心深。
不轻初学。
不慢毁戒。
僧有不律。
亦不弃之。
委曲引诱进于善
或有干法纪者。
师闻不待求而往救。
必恳恳当事。
乃曰。
佛法付嘱王臣为外护。
唯在仰体佛心。
辱僧即辱佛也。
闻者莫不改容。
释然必至解脱而后已。
然竟罔闻于其人。
听者亦未尝以多事为烦。
久久皆知出于无缘慈也。
了凡袁公未第时。
参师于山中。
对坐三昼夜不瞑目。
师问曰。
公何无妄念。
公曰。
我推我命。
无科第子嗣分。
故安心委命。
无他妄想耳。
师曰。
我将以公为豪杰。
乃一凡夫耳。
圣人云。
命繇自作。
福繇已求。
造化岂能拘人耶。
于是委示。
以改过积德。
唯心立命之旨。
公依教奉行。
竟登进士。
有子嗣憨师。
为小师时。
侍师弥谨。
一日请曰。
说者谓。
某甲寿不长奈何。
师曰。
寿夭乃生死法。
参禅乃了生死法。
若一念不生。
则鬼神觑不破。
造化何能拘之耶。
第患不明道眼耳。
憨师将北行。
师诫之曰。
古人行脚。
单为提明。
己躬下事尔。
当思。
他日何以见父母师友。
慎毋虚费草鞋钱也。
其善诱掖人类如此。
岁壬申。
嘉禾吏部尚书默泉吴公。
刑部尚书澹泉郑公。
太仆五台陆公。
与弟云台。
同迎师归故山。
诸公。
时时入室问道。
每见必炷香请益。
执弟子礼。
紫柏师。
同平泉陆公。
思庵徐公。
谒师叩华严宗旨。
师发挥法界圆融之妙。
皆叹未曾有。
当江南禅道草昧之时。
出入多口之地。
始终无一议之者。
则师操行可知已。
师居乡三年。
所蒙化者千万计。
一夕四乡之人。
见师庵中发火。
及明视之。
师已寂然而逝矣。
时万历乙亥正月也。
世寿七十五。
僧腊五十馀。
葬于大云寺右。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十
释法会,字云谷,姓怀氏,嘉善胥山人也。幼有逸志,颇厌尘嚣,投邑大云寺出家。初习瑜珈,会每叹曰:欲了生死,乃碌碌衣食邪?年十九,决志操方,乃登坛受具,闻天台小止观法门,专精修习。时法舟济禅师续径山之道,掩观于郡之天宁,会往参扣,呈其所修,舟曰:“止观之要,不依身心气息,内外脱然,子之所修流于下乘,岂西来意耶?学道必以悟心为主。”会悲仰请益,舟授以念佛审实话头,直令重下疑情。会依所教,日夜参究,寝食俱废。一日就食,食尽亦不自知,碗忽堕地,猛然有省,恍如梦觉。复请益舟,乃印可。阅《宗镜录》,大悟唯心之旨,从此一切经教及诸祖公案,了然如睹故物。于是,韬晦丛林,陆沈贱役。偶读《镡津集》,见明教大师护法深心,初礼观世音尊,日夜称名十万声。会愿效其行,遂载观世音像,彻宵不寐,礼拜经行,终身不懈。时江南佛法禅道绝然无闻,会初至金陵,寓天界毗卢阁下行道,见者称异。魏王闻之,乃请于西园丛桂庵供养,会住此入定三日夜。居无何,西林永宁请住报恩寺之三藏殿,会危坐一龛,绝无将迎,足不越阃者三年,人无知者。偶有权贵人游至寺,见会端坐以为无礼,谩辱之,会拽杖之摄山栖霞。栖霞者,本梁时开山,武帝凿千佛岭,累朝赐供赡田地。但道场荒废,殿堂为虎狼所穴,会爱其幽深,遂诛茅于千佛岭下,块然独处,影不出山。时有盗侵之,窃去所有,夜行至天明未能离庵,左右人获之,送至,会食以饮食,尽其所有持去,由是闻者感化。太宰五台陆公初仕祠部主政,访古道场,偶游栖霞,见会气宇不凡,雅重之。信宿山中,欲重兴其寺,以会为主持,会坚辞,举嵩山善以应命。善尽复寺故业,建禅堂,开讲席,江南丛林实肇于此,会之力也。道场既开,往来者众,会乃移居于山之最深处,曰天开岩,吊影如初。一时士大夫开风造谒,会目无贵贱,不问道俗,入室必掷蒲圃于地,令其端坐反观本来,甚至终日竟夜无一语,临别必叮咛曰“无空过日”,再见必问“别后用心难易若何”。非深造有得,则茫无以应。盖慈念愈切,绳纠益严,虽无门庭设施,见者望崖不寒而慄。了凡袁公未第时参谒山中,相对默默坐三日夜,但示以唯心立命之旨,奉教唯谨,事详《省身录》。丙寅冬,悯禅道绝响,乃集五十三人结坐禅期于天界,力拔憨山入众同参,指示向上一路。会垂老悲心益切,虽最小沙弥一以慈眼视之,遇之以礼,凡动静威仪无不耳提面命,循循善诱,见者人人以为亲已。寻常示人,特揭唯心净土法门,居恒安重寡言,定力摄持,孤山清修四十馀年,终身礼诵,未尝一夕辍。居乡三载,所蒙化者以千万计。一夜,四乡之人见庵中火发,及明趋视,会已寂然矣,时万历三年乙亥正月五日也。寿七十有五,腊五十,茶毗葬于寺右。憨山感其发迹入道因缘,亲蒙开示,礼塔于栖真,因募建塔亭,述其见闻而为之传,推为中兴禅道之祖。惜机语失录,无以发扬秘妙云。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590 【介绍】: 明浙江仙居人,字惟修,号悟斋。嘉靖三十二年进士。授松江推官,摄府事。倭寇犯境,时来纳难民入城,善待客兵官长,使其部下守法。擢刑科给事中。劾罢严嵩私人兵部尚书许论等。三十七年,奉出使琉球之命,将行,劾嵩父子招权不法。被诬陷下狱。戍横州。隆庆初复故官。万历间官至左都御史。晚年不能自节,委蛇执政间,连被弹劾,乞休卒。有《悟斋稿》、《江防考》。
御选明诗姓名爵里
字惟修,仙居人。嘉靖癸丑进士,历官右都御史掌院事谥忠恪有梧斋集
维基
吴时来(?
—1590年),字惟修、维修,号悟斋,谥忠恪,浙江承宣布政使司台州府仙居县(今浙江省仙居县),官至都察院左都御史。
嘉靖二十八年己酉科举人,三十二年(1553年),登进士,礼部观政,授直隶松江府推官,参与府事,任内抵禦倭寇进犯。
升任刑科给事中,弹劾罢免严嵩党羽、兵部尚书许论、宣大总督杨顺及巡按御史路楷。
不久,命出使琉球,未遂。
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再次弹劾严嵩,因其为徐阶弟子,下狱后,张翀、董传策、吴时来三人被拷问谁是主使,三人均不承认。
不久,吴时来被贬戍横州。
隆庆初年,恢复吏科给事中,二月升吏科右,四月晋工科左给事中,举荐谭纶、俞大猷、戚继光等人北上镇守边疆。
出为抚治郧阳,弹劾佥都御史刘秉仁,十一月升顺天府府丞。
以荐边才,隆庆二年(1568年)三月,拜为南京都察院右佥都御史、提督操江。
隆庆四年三月,改为广东巡抚。
但给事中光懋等弹劾他滥为举荐他人,五月吏部尚书高拱趁机贬吴时来为云南按察司副使。
五年二月,再为高拱门生都给事中韩楫所劾,离职冠带閒住。
万历帝即位,累荐不起。
万历十二年(1584年)十月,以户科右给事中周世选举荐,起为湖广副使,十二月改任通政司左通政。
万历十三年(1585年)六月升任大理寺卿,九月升刑部右侍郎。
万历十四年二月改任吏部右侍郎。
万历十五年三月担任都察院左都御史,弹劾诚意伯刘世延怙恶抗旨。
虽然吴时来早年弹劾权贵声震朝野,但是因这十馀年的挫折,他的晚年更多是在权贵间虚与委蛇。
不久,东林党人饶伸、薛敷教、王麟趾、史孟麟、赵南星、王继光接连弹劾吴时来,吴时来被迫辞职,未离京师之前,就已经去世。
明廷赠其为太子太保,谥忠恪。
后礼部郎中于孔兼反对,被夺谥。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532—? 【介绍】: 明湖广钟祥人,字三甫,号碓庵。嘉靖三十五年进士。授富顺知县。出张居正门下。累官工部尚书。居正病,尝荐省吾等可大用。及居正卒,言者交劾,终削籍。
维基
曾省吾(1532年—?
),字三省,又字以三,号确庵,晚年自号恪庵,湖广承天卫(钟祥县)官籍江西彭泽县人,明代政治人物。
曾省吾生于嘉靖十一年(1532年),嘉靖三十四年乙卯科湖广乡试四十三名举人,三十五年(1556年)中丙辰科会试二百三十名,廷试三甲六十九名进士。
通政司观政,授四川富顺县知县,三十八年升工部主事,四十年升员外,四十一年升郎中,四十五年十一月升陕西提学副使,隆庆三年(1569年)十一月升浙江布政司左参政,调任福建,四年十一月升太仆寺少卿,六年四月升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巡抚四川,《明史稿》称其“娴将略,善治边”,“莅事精勤,多有建白”。
万历元年(1573年),四川叙州土司都掌蛮叛乱,曾省吾荐刘显率领官兵十四万出征,“克寨六十馀,俘斩四千六百名,拓地四百馀里,得诸葛铜鼓九十三”。
万历二年正月录四川荡平都蛮功,加升右副都御史,照旧巡抚。
三年(1575年)六月,升兵部右侍郎,五年十二月升左侍郎。
六年十二月升南京都察院右都御史,八年升工部尚书,三月升廷试读卷官,加太子太保。
张居正死后,曾省吾受到牵连,浙江道监察御史王国弹劾曾省吾“勾结冯保,相倚为奸”,“送冯保金银若干两,图谋升官”,户科给事中王继光疏参曾省吾“十罪”。
高拱《病榻遗言》说:“隆庆六年,曾省吾授意其门生、户科给事中曹大野弹劾高拱,并许以高官厚禄。
”万历十年(1582年)十二月,曾省吾被勒令致仕。
万历十二年四月,丘蕣与锦衣卫都指挥曹应龙、司礼监太监张诚前往张家抄家,张居正长子张敬修被屈打成招,供出曾经向曾省吾、王篆、傅作舟三家转移、藏匿财产,约值银三十万两。
张敬修最后自缢死,临死前写下一绝命书。
丘蕣派人查封曾省吾等人家产,并将曾省吾、王篆法办,“曾角巾青衣,王直囚服乞哀,中官杖之”。
万历十二年三月,工科给事中唐尧钦上书要求重惩曾省吾。
万历十二年十月,籍没家产,原籍为民,永不叙用。
明史》无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