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萧岿

相关人物:共 24 位
共 24 首 第 1 页 下一页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478—1549 【介绍】: 明山西代州人。
弘治六年尚宪宗女永康公主。
好交文士。
世宗继位,封京山侯。
坐张延龄事下狱,寻释。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16—1082 【介绍】: 宋僧。永嘉人,字潜道。俗姓何。真宗天禧二年受具戒,屡依高僧,四主名刹。多才艺,工诗,字画有法。赐号圆通大师。
全宋诗
释怀贤(一○一六~一○八二),字潜道,赐号圆通,俗姓何,温州永嘉(今浙江温州)人。真宗天禧二年(一○一八)落发受戒。后屡依高僧,四主名刹。神宗元丰五年卒,年六十七。所著诗颂文集凡五卷及《稚耄典记》一篇,已佚。事见《淮海集》卷三六《圆通禅师行状》。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金山龙游寺。圆通禅师。讳怀贤。字潜道。温州永嘉何氏子。在襁褓中。能合掌僧坐。四岁从嗣仁社主。出家受戒。有讲席辄往听。尽得其学。及长叹曰。说食能饱人乎。别社主。去遍参。最后见达观颖于润之因圣。初师从瑞新禅师游颇久。具知宗门承袭宾主之说。自谓无以复加。比至达观会中。闻所开示类。皆世缘俗谛。非谈谐嵬𤨏。则骂詈不已。心窃陋之。乃潜诣丈室。请白曰。为人天师。当只说法。奈何预以世间事。且僧有过斥去则已。何足追骂至累日乎。观颔而不答。师因此省悟。初开法于太平隐静。嗣主金山。金山当孔道。客至无虚日。师颇厌之。熙宁元年。遂谢事。隐于金牛山。山去丹阳数十里。人迹罕。至庭养猿鹤孔雀鹦鹉白鹇。皆就掌取食。号五客。各为一诗。赠之士大夫。欲相见者。就山中访焉。庐山之圆通。明州之雪窦。相次坚恳。各住一年。雪窦至。前后二十年间。三请乃赴。其行由海道。遇大风。漂至慈溪东岸。舟破。从者多人皆散走。师独安坐水中不动。以元丰五年九月甲午。示灭于金牛。寿六十七。腊六十三。弟子觉澄等。塔全身于西陇淮海。秦少游观为师状曰。师操行卓越。而遇人有恩意。虽对宾客。未尝与众异馔。夜辄从众僧寝于堂中。不入丈室。雅性乐施。所得金钱缯帛。率缘手尽。又多才艺。工于诗字画有法。閒居绝口。不挂事事。虽交至错出。处之晏然。无不集者当时贤士大夫闻其风。皆倾意愿与之游。始用参知政事高公若讷奏。赐紫方袍。又用节度使李公端愿。奏赐号圆通大师。凡十被请从之者四。皆天下名山巨刹。道化方行。辄托事隐去。州郡虽欲挽而留之。不可得也。弟子五十有五人。所著诗颂文集。凡五卷。又撰次其自少至老出处之迹一篇。号稚耄典记。以自见云。
新续高僧传·杂识篇第十之一
释怀贤,字潜道。
姓何氏,温州永嘉人也。
儿时夙根萌发,常合掌僧坐,父母异之。
时郡之西山有僧嗣仁,修西方白莲净观,行甚高,众多归之,号“嗣仁社主”,乃以贤从社主出家。
天禧二年,普度天下僧,遂落发。
受具戒时,年十四也。
贤既得法器,又仰高规,艺行日进,同侣无与比。
有讲肄,辄往听受。
久之,尽传其学。
慨然长怀,有志四方,辞仁远参,所至处,延居上游,最后见达观禅师昙颖于润之因圣,遂得法焉。
皇佑初,润守王公珙雅闻贤敏悟,乃见礼请,传法甘露。
而太平繁昌又以隐静相召,贤以甘露颇近城市,隐静僻在深山,遂从太平繁昌之请。
初贤从瑞新游十有二年,具知宗门,承袭宾主之事。
比至达观会中,闻所开示,类皆世缘俗谛,或杂以委琐恢奇之言。
又尝以事斥一僧去,每升座辄追论前事,矢口谩骂,累日不休。
贤心陋之,乃潜诣丈室,请达观曰:“为人天师,当只说法,奈何预以世俗间事,且僧有过,斥去则已,何足重辱?
”达观颔而不答,贤亦因此省悟,居隐静七年,王公移守金陵,复召以清凉,辞不赴。
明年,达观自明州雪窦徙金山之龙游。
州人乃以雪窦召贤,既行,道过龙游,留一月。
会达示寂,润之衣冠缁素因以状诣郡,请止贤继焉。
而龙游主者故事,当禀命朝廷,郡守以白部使者,上之,报可。
龙游自火灾之后,栋宇灰烬,瑞新禅师实中兴之,未既而卒。
贤述其事,积勤八载,殿堂廊庑,灿然具备,今宫宇之盛,冠绝淮海。
虽始于新,多成于贤。
然其地当长江下游,帆穑迅至,游客登临,日不暇给,贤颇厌之。
熙宁元年,遂谢去,隐于金牛山,去丹阳县数十里,人迹䍐至,庭养猿、鹤、孔雀、鹦鹉、白鹇,皆就掌取食,号“五客”,各为一诗赠之。
士大夫欲相见者,就山中访焉。
三年,刘公述商守九江,招贤主圆通,贤闻匡庐山水幽秀,得疏欣然,题诗壁间,有“岁晚当期返竹门”之句,示不久留也。
居匡庐山下一年,果谢去,复还金牛。
明州复以雪窦来请,固以疾辞。
史官刁公约谓贤曰:“雪窦东南名山,明觉、达观相继居其地,二十年间,请者三至,可谓勤矣。
今又不赴,无乃孤其望乎。
”贤素善刁公,从之乘舟,遵海北转海门,遇大飓卒起,风樯摧败,黑夜漂泊至慈溪东岸,触礁舟破,从者百馀人皆散走,贤独淹坐水中,从者还救,乃免。
居雪窦一年,复谢去,还金牛。
以元丰五年九月甲午示寂,寿六十有七,腊五十三,葬于金牛之西垄,累坟为塔。
秦少游状其行。
贤操行卓越,遇人有恩,虽对宾客,未尝与众异馔,雅好施予,所得金钱缯帛率以散众,人多归之。
又多才艺,工于诗,字画有法,当时贤士大夫皆倾意愿与之游。
以参知政事高若讷奏,赐紫。
复以节度使李端愿奏,赐号“圆通大师”。
凡十被请,从之者四,皆天下名山巨刹,道化方行,辄托事隐去,州郡虽欲挽留不可得。
弟子五十有五人,所著诗颂文集,凡五卷。
又撰次其自少至老出处之迹一篇,号《稚耄典记》,以自见云。
僧迁 朝代:西梁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一 义解科
姓严氏。
吴郡吴人。
师事钟山灵耀道则法师。
后游讲肆。
尝难招提慧琰禅品义。
招提为更新章句。
高帝法集兴善殿。
锐辩如流。
帝嘉之。
且特诏迁。
敷述帝所制胜鬘义疏于寿光殿。
皇储尚书令何敬容。
并加扣击。
中兴。
为荆邺大僧正。
恂恂七众不肃而成。
天保十二年四月十七日。
卒于大宝精舍。
寿七十九。
葬江陵之中华北山。
还弱冠诵法华六千部。
亲见普贤于梦𥧌中。
香光洞烛摩顶加被。
秘而不言。
及是始以告人云。
梁明帝有疏致迁。
其说以为。
等观北面归依。
时移三纪。
拥经问道。
十有三年。
终识苦空。
功由善导。
等观法名也。
续高僧传·卷第六 义解篇二
释僧迁。
姓严。
吴郡吴人。
孝敬夙彰。
侍中玉锡见而异焉。
一面定交。
师事钟山灵曜道则法师。
则亦权行外彰深相推重。
后游谈讲肆纵辩天垂曾难招提慧琰禅品义。
精思间出中座嗟扬。
招提因改旧致。
更新章句。
梁高有敕。
善言殿义集登即锐辩如流。
帝有嘉之。
仍降家僧之礼。
帝制胜鬘义疏。
班寿光殿。
诸僧咸怀自恧。
迁深穷理窟。
特诏敷述。
皇储尚书令何敬容。
以并请论击。
道俗欣洽时论题之。
中兴荆邺。
正位僧端。
职任基月道风飙举。
恂恂七众不齐而成。
昔晋氏始置僧司。
迄兹四代。
求之备业罕有斯焉。
自后探索幽求。
经诰盘结皆针盲起废。
怡然从政。
以天监十二年四月十七日。
移神大宝精舍。
春秋七十有九。
二十日葬于江淩之中华北山。
初年少孝禀自然。
家贫亲老珍养或阙。
后名德既立。
供嚫腴旨进馈益陈。
及处艰忧毁几致灭。
年方弱冠便诵法华数溢六千。
坐而若寐亲见普贤。
香光照烛仍降摩顶。
书而不传。
大渐惟几。
方陈同志。
凡讲涅槃大品十八部经。
各数十遍。
皆制义疏流于后学。
等观即梁明帝之法名也。
自云。
北面归依时移三纪。
权经问道十有三年。
终识苦空功由善导。
况乎福田五世师资两叶。
仁既厚矣义寔深焉。
遂刊碑坟陇。
述德如左。
钱道戢 朝代:陈朝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08—570 【介绍】: 南朝陈吴兴长城人,字子韬。
少以孝闻,长有干略。
初从陈霸先平卢子略,除滨江令。
霸先辅政,随陈倩(文帝)平张彪于会稽,累迁东徐州刺史,封永安县侯。
入陈,初为临海太守。
历事五帝,从讨留异、欧阳纥、萧岿,累有军功。
官至都督、郢州刺史。
卒谥肃。
蔡大业 朝代:西梁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68 【介绍】: 南北朝时后梁济阳考城人,字敬道。
蔡大宝弟。
学涉经史,有将命材。
以西中郎府参军随萧察之镇。
察称帝,历官散骑常侍,卫尉卿。
萧岿嗣位,官至左民尚书、太常卿。
卒谥简。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64 【介绍】: 南北朝时后梁济阳考城人,字敬位。
少孤而笃学,善属文,有智谋。
解褐梁武陵王国左常侍。
萧察出镇会稽,为记室。
莅襄阳,迁咨议参军。
及咨称帝,为侍中、尚书令,进位柱国,军师将军。
专掌察之章表、书记、教令、诏册,实为谋主,时人比之诸葛亮之于刘备。
萧岿嗣位,授中书监、中权大将军领吏部尚书,加特进。
卒谥文凯。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09—580 【介绍】: 北周京兆杜陵人,名叔裕,以字行。韦夐弟。北魏末为统军,参与平萧宝夤。后从宇文泰。西魏文帝大统中,以大都督、晋州刺史镇玉壁。力拒东魏高欢大举来攻,守五十日,重创之,围解。入周,官至大司空、上柱国,封郧国公。善用兵,多计智,故屡抗强敌,人皆惊服。静帝时,杨坚辅政,相州总管尉迟迥不服,讨平之。谥襄。
全后周文·卷六
孝宽名叔裕,以字行,夐弟。
孝昌中为统军,拜国子博士,行华阴郡事,永安中授宣威将军给事中,赐爵山北县男,普泰中以都督除浙阳郡守,大统中授弘农郡守兼左丞,以大将军行宜阳郡事,迁南兖州刺史,进爵为侯,转晋州刺史,镇玉壁,兼摄南汾州事,进大都督,授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进爵建忠郡公。
废帝时拜雍州刺史。
恭帝初以大将军平江陵封穰县公,还拜尚书右仆射,赐姓宇文氏,复镇玉壁。
孝就受禅,拜小司徒。
明帝初参麟趾殿学士,保定初于玉壁置勋州,授勋州刺史,进柱国。
天和中进郧国公。
建德中拜大司空,出为延州总管,进上柱国。
大象初除徐州总管行军元帅,卒赠太傅,谥曰襄。
僧法论 朝代:西梁至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隋僧。
南郡人,俗姓孟。
初住荆州天皇寺,博通内外,词理锋挺。
后梁明帝萧岿礼重之。
隋文帝时,召入道场,后住京师日严寺。
文帝幸仁寿寺,法论特蒙接对。
炀帝在东宫时,优礼弥厚。
即位后,特赐木皮袈裟,寻随驾至洛。
卒年七十八。
有集。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二 义解科(二)
孟氏。
南郡人。
初住荆州天皇寺。
旋自引去。
隐青溪之覆舟山。
业成实。
尤善属文。
梁明帝雅重之。
屡徵召不赴。
炀帝在蕃邸。
躬礼致之。
追入京辇。
住日严寺。
谒文帝于仁寿宫。
诏于大宝殿赐净馔。
论在座上诗颂德。
帝嘉叹。
炀帝在春宫。
宠眷弥厚。
大业元年。
将移东门。
诏赐千秋树皮袈裟一领。
帛五百段。
毡四十领。
皇后赐狐腋皮坐褥法服等。
因随驾至洛。
未几而卒。
年七十八。
论志欲以粉藻黼黻宗乘。
尝续传名僧。
无所就。
有别集八卷。
行世。
续高僧传·卷第九 义解篇五
释法论。
姓孟氏。
南郡人。
初住荆州天皇寺。
博通内外。
词理锋挺。
隐沦青溪之覆舟山。
味重成实研洞文采。
谈叙之暇命笔题篇梁明帝重其雅素厚礼徵召。
而性在虚闲不流世供。
葛屦蒲服用卒生年。
隋炀在蕃远闻令德。
召入道场晨夕赏对。
王有新文颂集。
皆共询谋。
处俗传扬亟移岁序。
后入京辇住日严寺。
文帝时幸仁寿。
论往谒见特蒙接对。
躬事展礼。
美其清悟。
为设净馔于大宝殿。
登即在坐。
上诗叙谈德宫观宏丽今古。
高祖重加叹赏。
及晋王之处春坊。
优礼弥厚。
中使慰沃启疏相寻。
大业元年将移东阙。
下敕赐千秋树皮袈裟十领帛五百段毡四十领。
皇后赐狐掖皮坐褥及法服等物。
故其道望帝后咸供之隆重为类此也。
因随驾至洛。
不久而终。
时年七十八矣。
皇上哀悼赙赠有加。
仍敕所在。
传送葬于荆楚。
自论爰初莅法。
崇尚文府。
虽外涉玄儒。
而内弘佛教。
所以缀采篇什。
皆叙释风。
当即缵叙名僧。
将成卷帙。
未就而卒。
本遂不行。
顾惟高德有坠者众矣。
有别集八卷行世。
王操 朝代:西梁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75 【介绍】: 南北朝时后梁太原晋阳人,字子高。
有筹略,博涉经史。
初为萧察外兵参军,督称帝后,迁五兵尚书、郢州刺史,累进位柱国。
萧岿嗣位,以全江陵功,迁侍中、中卫将军、尚书令、开府仪同三司,参掌选事,领荆州刺史。
卒谥康节。
僧慧旷 朝代:陈朝末隋初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34—613 【介绍】: 南朝陈末至隋初时僧。襄州襄阳人,俗姓曹。年十二,出家于江陵宝光寺。通习经论,发明幽旨。后住金陵,居律行寺,习大乘唯识等论。归于湘、郢二州宏法。陈后主至德元年,归江陵,住遍觉道场,掌僧纲八载。敕移居兴国寺,复改住丹阳栖霞寺。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二 义解科(二)
其先谯国曹氏。
今为襄阳人。
祖亮宗梁给事黄门侍郎卫尉卿。
父蔼直阁将军。
旷年十二。
事江陵宝光寺澄法师出家。
俄而辞。
明帝于渚宫。
游京师。
居律行寺。
会西竺真谛三藏。
既译摄大乘唯识等论。
金鼓光明等经。
方将弘演。
未得其人。
乃与宗恺准韵诸师。
北面受焉。
三藏云亡俦侣斯逝。
复偕同学僧宗俱栖匡岫敷化。
州宰鄱阳长沙二王。
师敬之。
后游湘郢间。
罔怠旧志。
陈至德初。
言旋乡井。
居遍觉道场。
即开皇三年也。
顷之诏徙兴国寺。
屡赐香苏等物。
秦孝王建麾襄沔。
亲奉归戒。
炀帝即位。
诏入京师次江阳。
辞疾不行。
诏寓丹阳栖霞寺医养。
松筠泉石寔惬情素。
遂有终焉之志。
大业九年五月十六日终。
春秋八十。
顶煖指屈。
斯又上生得道之徵也。
以其月二十日。
窆于寺之西山。
续高僧传·卷第十 义解篇六
释慧旷。俗姓曹氏。谯国人也。其后别派。今为襄阳人焉。祖亮宗梁给事黄门侍郎卫尉卿。父蔼直阁将军。旷秀气标于弱岁。天然孝敬率性高廉。十二出家。事江陵宝光寺澄法师。祗勤仪训肃奉帷筵。发明幽旨颇超群辈。后辞朋帝渚问道王圻。居律行寺听彭城讲。玄关斯辟大义已通。将事随方转相弘教。乃与宗恺准韵诸师。俱值真谛。受摄大乘唯识等论金鼓光明等经。俄而真谛涅槃法朋彫徙。乃共同学僧宗俱栖匡岫。分时敷说法化弥隆。州宰鄱阳长沙二王。俱敦师资之敬。后于湘郢二州累载弘道。虽亲觉久忘而地恩待报。以陈至德元年言旋旧邑。即隋开皇之三年也。于遍学道场传经引化。旷既律行严精义门综博。道俗具瞻。纲维是奇。统掌八载摄是乌回。后又奉敕移居兴国。寺任攸委。丝纶再降。香苏屡锡。秦孝王帝子之尊。建麾襄沔。闻风伫德亲奉归戒。炀帝纂历当符尊贤味道。爰降王人近居辇毂。道次江阳辞疾不见。蒙敕丹阳栖霞山寺。以事治养。又素协性松筠辅神泉石。赏狎既并缠痾用弭。于栖霞法堂更敷大论。新闻旧学各谈胜解。且归善禅。房本栖玄精舍。竟陵文宣之馀迹。禅师慧晓之遗风。镜潭月树之奇。云阁山堂之妙。曾事游处。遂有终焉之志。后携子弟徙而憩之。崖谷泯人世之心。烟霞赏高蹈之域。其有怀真慕义者。复萃于斯矣。以大业九年五月十六日终于寺房。春秋八十。顶煖淹时。手屈二指。斯又上生得道之符也。以其月二十日。窆于寺之西山。弟子等树碑纪德。常州沙门法宣为文。
共 24 首 第 1 页 下一页